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法蓮華經  (第三十二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  檔名:08-001-0032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倒數第三行偈頌:

  【眉間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從這個地方起。向下有五十首偈頌,這個經文比較長,但是都好懂,這是彌勒菩薩請教文殊菩薩,問的是他方國土。這五十頌裡面可以分為六個段落,前面的三首是問六道眾生;第二段有四首,是問見佛以及聞法;第三段有三行,問他方國土四眾弟子修行得道之事;第四段比較少,有一行半,這是結前起後;後面第五段文比較長,一共有三十一首半,問的是「種種因緣」,到經文的時候諸位就看到;末後有七首是問供養,佛滅度之後如何起塔供養舍利。現在最初三首是問的六道眾生,我們先把經念一念,然後再簡單的介紹一下就行了。我們接著念第二首好了:

  【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悉見。】

  這一共是三首,這三首經文非常的明顯。第一首裡面的說明就是佛的白毫相光,眉間就是白毫,白毫當中所放的光明,前面長行文我們讀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萬八千土」是指一萬八千的大千世界,就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土就是指佛國土。『皆如金色』,十方國土三千大千世界並非都是金色的,金色世界也有,但是大多數的也並不是金色,而是因為佛的光明把它變成了金色,金色的光明照到那個世界,顏色也都金色。像我們這說,紅色的燈照到外面境界都是紅的,綠的燈照到外面境界都是綠的,這是我們很容易理解的事情。這是佛的光明遍照。東方如是,其他的西南北方、上方、下方亦復如是,這前面已經講過,就不再多說了。

  下面這兩句,從『從阿鼻獄,上至有頂』,這是把這個世界全都包括盡了。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世界的結構,最下面是「阿鼻地獄」,最上面這是四禪天。四禪上面還有四空,四空我們一般都不算的,因為四空天裡面的天人沒有身體,沒有任何的色相。所以我們講到物質的世界只講到四禪天。『諸世界中』,「諸世界」就是佛光所照的那些大千世界,裡面的一些六道眾生。『生死所趣』,這就是講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情形,「趣」是講趣報,在六道裡面所感的果報,這一句講的果。下面這一句說的是因,『善惡業緣』。『受報好醜』,在唯識裡面講,「生死所趣」是引業,引導我們到哪一道投生,而「受報好醜」是滿業,那就是我們在果報裡面所得到的感受,在我們今天所謂的是物質環境的感受,精神生活的感受,總不外這兩大類。這個兩大類與善惡業緣有密切的關係。『於此悉見』,「此」就是指佛的白毫光中,都能夠見到清清楚楚。

  諸位想想,佛之德號稱為「正遍知」,遍知就是一切都知道,沒有他不知道的。正知是什麼?知道得正確。遍是遍滿,無所不知,而且是正確的知,不會錯解了,這是如來的智慧。不單單是我們眼前,十方世界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不要說他別的能力,單單是白毫光所照的就那麼清楚。可見得佛的正遍知不是假的,是真實的。說到這個地方諸位要曉得,佛的正遍知我們也有,佛放光明,我們也放光明,我們與佛實在說根本就沒有兩樣。所以變成兩樣,那就是佛在大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下一次我們講唯識,就要講到淨色根,五識都是依淨色根。淨色根是什麼東西?是無明殼,就是《楞嚴》裡面所講的「結暗成色」,這一迷了之後就不容易超越。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把無明殼打破,我們自己的白毫光與釋迦牟尼佛的白毫光就有同樣的德用。換句話說,我們也就證實了佛經裡面所講諸佛如來無量的神通德能,原來我們自己統統都具足,這個時候才叫真性,才是學佛得到真實的受用。再看下面有四首,這是問見佛及聞說法。

  【又睹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諸位要記住,『又睹』,從什麼地方睹?從佛白毫光中所見到的。一個世界有一尊佛,佛光照東方萬八千國土,就能看到萬八千尊佛。一方萬八千,十方就是十八萬,在這個光中你看到十八萬尊佛在那裡說法,在那裡教化眾生,在那裡莊嚴道場,光中所見到的。『聖主師子』,這句話怎麼講?聖是指的聖人,聖人就是指的是佛,佛是「聖主」。我們一般講三賢十聖,三賢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三十個位次,我們叫三賢,從初地到十地我們叫十聖。聖之主就是如來,所以佛稱為聖主。有主當然就有伴,所謂有君就有臣,伴侶是什麼?是諸大菩薩,佛為諸菩薩說法,像《華嚴經》裡面,主伴圓融。「師子」是比喻,在此地不必說,獅子是獸中之王,所以獅子一吼,百獸腦裂。這也就是比喻佛一說法,這些邪魔外道都被佛所折服。

  『演說經典』,大經裡面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佛的法音確實做到稱機圓應,圓是圓滿,應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叫『微妙』,有微妙之意。佛法還有個特色,那就是不執名相,這個道理特別是在《般若經》佛給我們講得特別清楚。《般若經》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全讀,可是也曾經讀過《金剛般若》。這些年佛教會常常發起做仁王法會,《仁王般若經》大家也念過幾遍。《般若》的特色就是不執名相,你看佛在《金剛經》一面說,說了之後立刻就掃除得乾乾淨淨。所以佛說法叫『清淨』,「清淨」就是這麼來的。佛說法既然是微妙清淨,我們聞法如果要有所執著,那就不清淨,那就不妙了。不妙就怎麼樣?不妙就不解如來真實義,這個關係很大。所以諸位必須要記住,佛法是清淨第一,我們要用第一的清淨心來聽佛說法,佛也是第一清淨心而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怎麼說而無說?不著相。不但不著文字相、不著語言相,連心裡面動念的心緣相都沒有。

  因此我們聞法也要用這個方法來聞,《金剛經》教給我們,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來持《金剛般若》。受持《金剛般若》是這個辦法,受持一切經統是這個方法。諸位如果會了,不但受持一切經,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用的是這個辦法,這就功夫到家了,給諸位說你就解脫了,禪宗裡面講的你就開悟了,淨土宗裡面講你就得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這個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意思體會不到,給我們說一,好,這就死在一上,這點學會了不能活用。《金剛經》我要不執著,要離文字、離言說、離心緣相,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又著了相,又著了名言,心裡頭又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這是佛經學了生活上用不上,那就俗話常說「所學非所用」,學了沒有用處,諸位想想,這怎麼能開悟?佛法是非常現實的,學了就有用,現在學了現在就起用。正因為這樣的學問,所以人人都必須修學。這個學問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叫我們的心清淨第一,諸位想想,清淨第一,豈不是已經離苦得樂了嗎?

  佛與一切眾生普遍的感應道交,在十法界之中,佛沒有選擇,佛對待一切眾生沒有偏心,我們想要討好巴結也巴結不上,這一點諸位要記住的。沒有一個人不與佛不起感應道交作用,但是這個感應有淺深、有大小差別不一樣。縱然是在阿鼻地獄的眾生,這是罪惡極重的,還是與佛感應道交。諸位要不相信,你念念《華嚴經》的甘露火王那一章,那就是阿鼻地獄的境界,感應,不是沒有感應。到你幾時成了等覺菩薩還是感應道交,真正是一律平等,所以這叫圓應,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個感應顯著、不顯著完全在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心清淨,感應就太顯著了。換句話就是我們自己六根能感受到,能覺察得到,我與十方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感應到什麼程度?與十方諸佛菩薩是一不是二。這個有受用!

  諸佛說法不離文字,也不執著文字,雖有權實不同,但是宗旨是一個,也就是說方向與目標決定是一致的,這叫『深妙』。深說也是這個方向目標,淺說還是這個方向目標。所以凡是聞佛說法者決定是聽不厭的,所以叫『樂聞』,聽不厭。世間再好的東西,遍數看多了就厭了,再翻沒有味道,不想看了。諸位要看文章,你說我也不懂文章,我也沒有什麼文學修養,可是人家那文學作品拿給你看,你一遍看完了還想看第二遍,這文章大概是不錯,為什麼?看了一遍還想看。如果一遍看了之後再也不想看第二遍,這文章絕不是好文章。所以好文章也不必要很內行的人來批評它的好壞,一般人就行了,就看一般人愛不愛看。像演電影片子一樣,你看電影片子一上演,一賣幾十場,這個片子大概演得不錯。今天在電影院放映了一場,第二場就收起來,這片子一定不好,為什麼?一遍就沒有人看。說法也是如此。佛說法妙,妙在哪裡?就是同一部經、同一個法,你只聽他說,說一千遍、說一萬遍都不厭,這個妙!

  為什麼那麼妙?剛才講的,佛是從清淨第一裡面流出來,所流出來的全是新鮮的,不是陳舊的。我們現在要講經,這個經講一遍你聽得還滿有味道,我再講第二遍的時候沒有味道,我再講第三遍的時候你聽一聽跑掉了,這個我已經聽過,何必在此地浪費時間。為什麼?在講經先預備個稿子,照這個稿子講,千篇一律,當然就枯燥無味了。佛如果講這個經是遍遍不相同,這才有味道!遍遍都一樣,諸位想想,有什麼味道?但是諸位要曉得,遍遍不一樣,遍遍都有味,這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真正開悟了的人、真正得一心的人他才能做到,我們凡夫是做不到的。凡夫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凡夫有心,有妄想心。如果我們妄心離開了,我們也能做到,就是稱性。你講東西也是遍遍都新鮮,同樣一部經,同樣的聽眾,百聽不厭,就是遍遍都不相同,遍遍都精彩,遍遍都是盡善盡美,這個才叫是不厭,「樂聞」。

  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各個在他自己教化區域之內說法度生。為什麼各個有區域?這個地方諸位要知道,佛門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凡是能遇到佛法的與佛一定有緣。縱然是多生多劫結的緣,我們與他有緣,他成佛了,我們必定能夠在他教化區域範圍之內聞到佛法。我們現前諸位同修,我們與佛有沒有緣?你要說與佛沒有緣,但是今天我們在此地讀的確實是佛所說的經典;要說有緣,佛已經去我們三千多年了,我們生在佛的末法之中。但是能聞到佛法就是於佛有緣。若於佛無緣,就是佛住世的時候也聞不到佛說法。可以說我們與佛有緣。既然有緣,就像經裡面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問題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意念?有這個意念、有這個願望、有這個信心,當然見佛。再給諸位說,所謂正法、像法、末法是對沒有信心人說的,如果對信心清淨的人說,唯有正法,沒有像、末。失去了意念、失去了信心就是像法、末法,根本不相信那就是滅法,像這些道理都應當要懂得。這是講『各於世界,講說正法』。

  什麼叫「正法」?正法,給諸位說,我們簡單的說,《金剛經》上佛所說的五語所說就是正法。「真語者」,真就是不妄,遠離一切虛妄,決定是真實的,是真的;「實語者」,實是不虛,不是虛假的,是真的,是實在的;「如語者」,如語是所說與事實一定是一樣,不增不減;「不異語者、不誑語者」,這樣的語就是正法。既然是正法,諸位想想,正所謂是佛佛道同,諸佛如來所說之法沒有兩樣的。所以彌勒菩薩一想,世尊在法華會之前放光現瑞,想到文殊菩薩。佛講《法華經》,當然過去諸佛也講過《法華經》;佛放光現瑞,過去諸佛也必然是這樣的放光現瑞。別人沒有見到,文殊過去曾經承事過無量諸佛,他必定見過,他一定曉得是什麼事情,這才提出來問他。換句話說,邪法是不相同的,各個不相同的;正法決定是相同,佛佛道同,祖祖也是道同,天下一切善知識所說的決定沒有兩樣。

  言語可以不一樣,或者說得深,或者說得淺,說得長、說得短,這個不一樣,但是所說的內容、所依的理論、所教的方法決定是一樣,決定沒有兩樣。我們不要看別的,看看中國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們,我們可以在《高僧傳》看到,可以在語錄裡面看到。所以諸位看東西要特別著重這一點,你看看是不是同一個宗旨、同一個方向?無論是禪律密教,門庭施設不同,宗旨是一,記住那個一,一就不二。禪家講明心見性,性是一。心,在唯識裡面心有八個,八識也叫做八心王;性只有一,沒有說有八個性,沒有。教下叫大開圓解,圓是一,二就不圓;淨土叫一心不亂,這一;密宗裡面三密相應是一,分成三就不相應了,三相應就稱一。佛法跟你講什麼?佛法就跟你講一,會旨在一,這是正法。

  佛以種種因緣,無量的比喻,或者以最小,逐漸引我們入到最大。這些方法,最小的,教我們待人接物,教我們如何處世,這是小道,教我們如何做人,人乘的佛法;最大的,這一乘佛法,由人乘提升到天乘,由天乘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最後把我們提升到一乘佛法,從小逐漸引到大,從容易的漸漸入難。所有一切的施設、一切的教法,無非都是以方便開悟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悟入。『照明佛法,開悟眾生』,「照明」兩個字是比喻,「佛法」,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佛意思是覺,真心是常覺而不迷,妄心是迷而不覺。我們現在這個心的狀況是真妄和合,把真的忘記,妄心是當了家、做了主,這才變成凡夫。雖然妄心當家做主,我們的真心並沒有喪失。昨天晚上,我們在彌陀會上,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真性本有,勸我們回頭是岸。禪家所講「如來正法眼藏」,就隱藏在眾生藏識之中。所以《楞嚴經》叫做如來藏,如來就藏在阿賴耶識之中;換句話說,阿賴耶識就是不覺的如來藏,被無明蓋覆的如來藏,去掉這一層蓋覆就叫做正法眼藏。

  跟如來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名字換了換,事實是一不是二。可是如來藏裡面還有一個祕密,就是有一層很深的意思,希望我們從這個名詞上得到覺悟,如來在哪裡?原來就在我們藏識之中。好像寶藏深藏在暗室之中,我們縱然進去了也見不到,必須要假藉燈光照明我們才能夠發現寶藏。今天我們的如來藏心也是如此,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也是如此。什麼是燈?諸位要曉得,聞法就是燈。佛跟我們說法,我們聞法了,就好比從佛那個地方藉著他的燈光,照明了自家的正法眼藏,這個時候才能夠大徹大悟!正因為如此,所以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沒有一個不是天天在說法。大家只曉得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哪個菩薩、哪個祖師大德不是一生說法?哪一天他空著了?他為什麼不空?諸位要曉得,他住世就是為了要說法,若不說法他就不住世了。到這個時候他自己的生死已經了了,正如同小乘人所說的,「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他沒事了。所做就是他自己的修行,已辦就是都辦好了,事情都辦完了。什麼事情?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他辦完了。我們拿小乘法裡面講,見思煩惱斷盡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見思煩惱,他三界裡面的業緣斷掉了。這個時候他留在世間幹什麼?就是說法度眾生。

  生死業緣沒有斷,當然這是以了生死為第一,縱然說法也是本著古人的東西來說,這都不太可靠。好像這是自己懂得一點醫藥,看到這一群病人,你來給他治病,自己又不會開方子,看看你也什麼病,想想大概差不多,從前有個大夫開了這個方子治某個人的,想想某人的病被他治好,我現在把這個方子找出來給你用。對不對症?未必可靠。現在就是幹這個。自己的生死已經了了,就譬如醫學院已經畢業,考試及格,真正可以替人治病了,藥方是自己開,不是拿別人的藥方來治人家的病,這不一樣。所以諸位同修在這裡學佛,我常常勸大家,行解要相應,定慧要等學。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不要看到經上阿羅漢常常這麼說,我們能做到,不是做不到。你要問我幾時能做到?就看你自己的勤惰,你要勤快,很快就做到;你要懶惰,這一生就靠不住,在乎自己的勤惰。一個人真正做到了,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才真自在。

  你看看今天晚上,美國太空梭升空了,這是什麼信號?是太空大戰開始了。大家都曉得,這個戰爭是毀滅性的戰爭,給一切眾生帶來無限的恐懼。可是對於真正修道得道之人,他看在眼裡面不算一回什麼事,很平常,自己得自在,自己沒有生死了。我們得要想想,古人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別人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你說古人,古人太遠了,他說他做到未必真的做到。現在有人做到,那他為什麼能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可見得這個事情不是做不到,是我們自己不肯做,是我們自己不曉得怎麼做。這是說這個四首是講見佛聞法。佛法的確是無量無邊,而以教菩薩法,悟最究竟。本經就是教菩薩法,在開經的時候給諸位說過了,本經與《華嚴經》是同類的,是了義圓教一乘大法。

  再看底下三首,我們先把這文念一念: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這個三首是問十方國土在家、出家聞法修行而成就道果者,這個三首就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確實多半是厭苦而求出離,固然也有別的因緣修學的,但是厭苦是佔絕大多數。苦能不能解決?能解決。而苦裡面最苦的,跟諸位說是老死。老人在我們中國社會裡面稍稍還好一點,因為中國人提倡的是敬老尊賢。可是現在也變成口頭上的口號,沒有像過去那麼認真的去做到,這是我們中國人固有的美德。老,如果說兒女不孝順,家境再要清寒,那就要受相當之苦。死,這是最苦。老死,諸位想想看,可怕不可怕?老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什麼?死了以後又去投胎,投胎之後又要老死,老死、老死永遠不能了的,這個事情麻煩。如果老死只有一次那怕什麼?這不怕了。所以真正覺悟了的人就曉得,死了就不得了,四十九天之後又投胎,這一投胎怎麼樣?又去幹生老病死。所以這就輪迴,生老病死、死了又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永遠就是生老病死在那裡輪迴,六道眾生就幹的這一套。

  你要是真正看穿了,不要說人間的富貴帝王,上至有頂天摩醯首羅天王,也是幹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沒有兩樣。諸位想想,這有什麼意思?三界之內你要是真正看穿、看明白了,你還有什麼留戀的?你在這裡搞的什麼?生老病死,這是真的,其餘統是假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佛法之外,給諸位說,任何宗教、任何學術、任何的科學都不能解決。現在科學家在研究人衰老了換血,甚至於換腦袋,換腦袋也不行,也還是幹的生老病死。如果說是換了血之後他又可以能多活多少年了,我跟諸位說,還是佛門說得對,「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你的壽命到了,怎麼換血也是不行的;換血再能活多少年,還是你大限還沒有到,你還能活多少年,不換也能活多少年。可是這些人迷信科學,他不相信佛法,那有什麼法子。我們相信佛法,不迷信科學,科學講的有根有據,佛法講的也是有根有據,科學講的有根有據那個根據未必可靠,佛法講的根據決定可靠。這個第一首裡面講,你要是『厭老病死』,換句話說,你要希望不老、不病、不死,有方法,佛『為說涅槃』。「涅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字叫滅,滅什麼?就是滅老、滅病、滅死;換句話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這個道、這個方法佛法裡頭有。

  第二首這是講有福之人,『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修福,實在是「供養佛」為修福裡面第一個因素,我們想真正得福報,則要要知道供養佛。諸位要是聽了這個話,供養佛才有福報,好了,你的腦袋裡一定泥塑木雕的佛像,你天天去供養它,希望它降福給你,那你就錯了。佛像擺在我們面前,就是提醒我們要供養佛。供養,諸位要曉得,怎麼個供養法?你在佛像面前每天燃香,你就有福了嗎?你在佛像面前燃燈,你就有福了嗎?你供些香花果品,這就有福了嗎?這些東西要不要?要。做什麼用的?提醒你自己要供養你的自性天真佛,你才有福。香也燃著了,所謂「戒定真香」,香表信,清淨信香;換句話說,香一燒了,我們得自己問問,我們有沒有信?有沒有戒?有沒有定?一聞到香、一見到香就要想到這個,這有福。見到燈、見到燭,這是光明,光明是般若智慧;供的花,花代表六度萬行;供的果,果代表菩提涅槃,修因致果,這個供養才有福。

  如果不懂這個意思,你就天天這樣幹,幹一輩子也沒有福報,只知道形式的樣子,不曉得裡面的道理,不知道它的含意,提不起自己覺照的功夫,那個福從哪裡來?這是講我們的現前,你曉得供養佛是這麼個意思。佛陀不住在世間了,一些在家、出家四眾之中代佛說法、傳佛之教的這些善知識,這是佛滅度之後的代表。換句話說,對他就要像對佛一樣的供養,我們要在這些善知識面前求法問道。我要想了生死應該怎麼了法?要向他請教,我想要求清淨心怎麼個求法?這些善知識會開導你,會教給你,把這個理論給你說明白,使你沒有疑惑,方法給你講清楚,你曉得如何去用功。由此可知,佛不住在世,你看看我們初一、十五禮祖,都要禮天下弘宗演教諸大知識,為什麼要禮拜他?因為他代表佛的。這不是光初一、十五這麼念過去就算了,那也不行的。念念是提醒我們,我們真正要親近這些善知識,要向他討教。

  在佛的經典裡面講,聲聞三生種福不間斷,而辟支佛,就是『緣覺』,是百劫種福。所以辟支佛的相貌遠超過聲聞,辟支佛的福報幾乎和菩薩差不多。所以這是一個修福、多福之人,曾經供佛多。有福報這就是今世之果,供佛那是前世之因。尤其難得的是『志求勝法』,這點太難得,「勝」是什麼?殊勝。他為什麼懂得求甚深之法?因為他供佛多;換句話說,他親近的善知識多。所以他見的也就比較上深、見得遠,心大、志也大。他要求上乘的佛法,佛給他講十二因緣,所以稱之為「緣覺」。《別行記》裡面有說,辟支佛修行「不立分果」,就是不像聲聞四向四果,他是一層一層的,辟支佛沒有。辟支佛是「深觀緣起,久種三多」,這是善根福德因緣他都多,所以福慧他都不取。他比阿羅漢境界高,阿羅漢雖然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但是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有斷,他有習氣在。雖有習氣在,習氣不礙他了生死出三界,也就是說煩惱是真斷了,一點都不假,那點習氣沒有什麼太大的障礙。辟支佛是連習氣也斷了,所以他的地位在阿羅漢之上。下面一首是講菩薩,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紹隆佛種。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這一首下個星期六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