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九集) 1999/5/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經文第四行: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這一段科題是「大願所依」,裡面分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觀察」,第二個小段「選擇」,前次給諸位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三個小段。在這些經文裡面,我們能體會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來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極樂世界的歷史。在佛法裡面講是極樂世界的緣起,它是從那裡來的?怎麼來的?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經文雖然不是很長,這裡面的義理無限的深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觀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的依正莊嚴、業因果報都清楚、都明白了,然後在這裡面選擇,一心選擇,選擇自己所願望的,這個樣子才結成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的大願。願是有了,如果沒有行持,去充實你的願望,實踐你的願望,這個願望是落空,那是虛願,所以願一定要有行。今天這一段這是講行,怎樣讓他的願望落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精勤求索』,可見得人家求學,不是隨隨便便的去學習,是很用心專精勤奮去求。「求索」,就是在十方世界挑選諸佛剎土裡面的精華,來建造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一切諸佛如來教導眾生,總不外三個目標,這三個目標要落實,教學才有成績可言。如何落實?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很重要,決不可以把它當作老生常談,漠不關心,你就學不到東西了。慈悲為本,我們有沒有發慈悲心?什麼叫慈悲心?慈悲心就是真誠的愛心。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切平等,這樣的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佛法是慈悲為本。
這個愛心要落實,那一定要方便。哪些是方便?我們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看看,阿彌陀佛的行持,無一不是善巧方便。他一開頭,聽從老師的教導,不但老師給他介紹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而且老師以神力,將十方世界的狀況變現在他面前,讓他統統都看到,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觀光考察,實際上去了解事實真相。讀書的時候,是探討它的理論,了解一些事實,可是還要去考察,還要去觀察,使見聞能相應。所見跟所聞,要沒有差錯,這才能開智慧,這是真實智慧,才知道怎樣作法。
十法界的形成,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所造成的現象,現在要解決問題,還是要依據這個道理。首先要教導眾生,認知輪迴。古代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家,佛經裡面所講的九十六種外道,可以說是九十六種學派,九十六種宗教,這一些人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功夫,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上,他們有能力觀察到六道輪迴,所以六道的狀況非常清楚。可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如何來化解這個現象,他就不知道,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辦法解決。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為眾生解決這個問題。可是眾生如果沒有意思,沒有這個意念,想解決這個問題,佛菩薩出世也沒有用處,幫不上忙。這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跟佛菩薩沒有感應道交。所以古印度有那麼多高人,那麼多的大德,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有緣了。只要有這個念頭,眾生就有感,念頭就是感,諸佛菩薩就應,應化在那個地區,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
輪迴既然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幻境,這個境界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特別給我們講六道輪迴,這個事實真相,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你能夠作如是觀,你就是看破世間了。能看破,當然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虛幻的現相就消失了,正常的境界就現前了。正常境界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我們今天讀的這個經,極樂世界就現前了。極樂在哪裡?就在此地。你念頭轉不過來,你就見不到極樂世界,見不到一真法界。這才叫凡聖不隔毫端,凡聖之間只是一念之差;一念覺,凡夫就作聖;一念迷,聖人就作凡,就是這麼個道理。也許要問,凡夫作聖,什麼時候他再作凡?我想一定有人有這個問題,好在《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代我們問,就是拿這個問題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怎麼解答的,我在此地不說,你們去讀《楞嚴經》,《楞嚴經》上很詳細的答案,那是開智慧的一部經典。
第一個教學的目的,是教給我們斷惡修善。大家也許聽說過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三乘之外,加了一個人、天乘,人乘跟天乘。斷惡修善是人天乘的佛法,現在有很多人講人間佛法,人間佛法一定要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五戒十善。五戒的意思無盡的深廣,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都沒有離開,愈往上愈精彩,無論在理論,無論在形相,精彩絕倫。我們初學要從哪裡下手?古大德弘一大師編的《五戒相經箋要》,這是入門的課程。清朝初年弘贊大師編的《沙彌律儀增註》,那就註得相當詳細。《沙彌律儀》裡面,具足五戒。再往前一點,蓮池、蕅益大師的著作裡面,也有精彩的開示。這些都是我們學習重要的資料,要認真,要努力。但是現在雖然典籍俱在,學習的機會少了,沒有人講,沒有人弘揚。但是這個是佛法修學基礎課程,不在這上奠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得益。
晚近印光大師,這是諸位都曉得,西方大勢至菩薩應化而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教誨,我們要明瞭,應當要信受奉行。印祖以《了凡四訓》,奠定我們因果認知的基礎,這是第一步。如果我們對於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你的信願就沒有辦法建立,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用這個書奠定我們信願的根基。然後再以《感應篇》、《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面的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內容與《太上感應篇》完全相同;另外部分「萬善先資」,特別說明不殺生這一條戒律;第三個部分「欲海回狂」,特別說明淫欲的過失;最後一篇指歸淨土。印祖用這三種書,教化我們現代眾生,這三種書代替了戒律。你讀了之後,讀一遍是決定不夠的,熟讀深思,依照書本裡面的教誨,認真斷惡修善,人天乘你就得到。達到諸佛菩薩教誨的第一個目標,保住人天身分,絕不墮惡道;不墮惡道,不造三惡道的業因。
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造業,原因在哪裡?這三種書雖然讀過,理解得不夠透徹,認知的功夫不夠;換句話說,你沒有能熟讀,因此你就不能做到深思;換句話說,人天兩道保不住。這一失人身,怎麼辦?到哪裡去?你說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能真去得了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一點都不假。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萬修萬人去,問題我們修了沒有?同學:我們都修了,天天都到念佛堂來念佛。樣子是有,實質有沒有?什麼叫實質?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老實念佛,決定往生。如果我們沒有斷惡、沒有修善,你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還是不能往生,這要懂得。你在念佛堂念佛,口善心不善,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心裡還打妄想,這怎麼行?口念彌陀,心想彌陀,心不能胡思亂想。身禮彌陀,心想彌陀,口念彌陀,三業專精,行!還得要養成習慣,不能說離開念佛堂,又打妄想了,那個沒有用處。離開念佛堂,念佛的心還是不中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能保證決定往生。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修學的精神,勇猛精進這種毅力,智慧的選擇,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諸佛教誨第二個目標,是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第一個目標斷惡修善,你要第一個目標做不到,第二個目標沒有,你的迷破不掉,不會開悟。所以第一個目標,是第二個目標的基礎,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五戒十善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相應。《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的三福,列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到了,念佛才有把握往生。所以五戒十善多麼重要!這個修好了,再往上提升,深入經藏,你就能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那就超越六道,就不是人天乘,那就是屬於三乘聖者。你不再六道輪迴,你往哪裡去?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但是還在十法界裡面,沒超過十法界。更進一步,第三個目標,轉凡成聖。十法界裡面都叫凡,六道是內凡,四聖法界是外凡。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你就住一真法界。在《華嚴經》上,你住毘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在淨宗你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西方淨土就是華藏世界,名稱雖然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是一個境界。所以我們要懂得、要明瞭,從哪一個層次去學習,一定要獲得這個層次的效果。
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把這一些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所以他的選擇確實超過一切諸佛如來。因為諸佛如來,還有三乘報土,還有五乘報土,諸佛如來度化眾生,還是依靠這個層次逐級向上提升。阿彌陀佛具足無比真實智慧,無比殊勝的慈悲,給我們開一個特別法門,能令五乘齊入報土。這個不可思議,這是諸佛世界裡面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稱之為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他所領悟過來的。提供一個特別方便,無比的善巧方便,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要學習。
他得到了,『恭慎保持』。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修學成敗關鍵,就在這一句上。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實在講,這四個字我們沒有。「恭」是恭敬,「慎」是慎重、謹慎;也就是說念茲在茲,念念相續,永遠沒有改變,這才叫恭慎,這才叫保持。我們今天的修學,就缺乏這兩個字,有這兩個字,沒有不成就的。這兩個字,就是印光大師常常教人的恭敬、誠敬,他老人家講「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恭慎就是誠敬的意思。我們今天的修學,無論在家、出家,研教學經,念佛用功,缺乏的是真誠恭敬。我們的誠心不夠,恭敬也不夠,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力。
在佛堂,我們見到佛像,沒有把佛像看作真佛,這就是誠敬不夠。真正具足誠敬的人,見到佛像,如見真佛一樣,禮敬承事供養。實在說,在過去半個世紀以前,一般大眾還能有恭敬心。譬如,見到長輩,在世間見到長官、見到總統,他雖然沒有學過,自自然然他就顯得畢恭畢敬;沒有人教他,說話聲音也低了,走路腳步也輕了,那一種真誠恭敬態度,很明顯的你就看出來。但是五十年之後今天不行,今天大家是民主開放自由,大家都一般大,看到總統,你有什麼了不起,你跟我還不是差不多嗎?可以說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了。見到父母、師長亦復如是,學業、道業怎麼能成就?
現在是機會比從前是多,從前我們得一本經書,談何容易,要去抄寫。得到一部經書,古裝的本子,不敢在上面寫字,不敢在上面做記號,那要用它怎麼辦?另外抄一個本子,抄一個經本,在上面自己做註解,圈圈點點用這個本子;也就是初學上台講經才用這個本子,原本不能糟蹋。這個古書代代相傳,我們看了,還傳到底下一代,你說從前多苦!我初學佛的時候抄經,不敢糟蹋經本,我現在手上線裝書還有一些,諸位你去看看你就曉得,我用的時候還是要手抄、抄本。但是現在方便,現在可以影印,方便太多了。現在緣比過去殊勝太多,但是恭敬心沒有了,成就比從前人難!
我們求學,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那麼愛護你?為什麼特別照顧你、幫助你、成全你?是因為你有恭敬心,你真正想學,把學習當作一樁大事來看待,你很慎重、很認真。善知識一定要幫助你,他不幫助你,對不起你。如果你對學習的態度,漠不經心,隨隨便便,善知識就不再照顧你。為什麼?照顧你白費心力,沒有用。所以印祖的話我們就懂得,你有一分誠敬,善知識對你照顧一分,你有兩分誠敬對你照顧兩分,不會多照顧,多照顧沒用處,精神時間都浪費了。如果你有十分、九分的誠敬心,他要照顧你只有八分、九分,他對不起你。
所以我們自己求學,「恭慎保持」這四個字一定要具足,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決定的成就。要把學習當作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看待,認真努力。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來生還接著幹,生生世世。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在佛經裡面,大乘經裡面常講「無量劫」。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間,滿足五劫;這個五劫是大劫,不是小劫。你不是發長遠心,那怎麼行?決定不能說,我修學,學個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不必那麼樣認真了,你就錯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能學幾何呢?不可以得少為足。
欲望應當是少欲知足,求學、求道可不能少欲知足,一知足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所以要不斷的精進,一直到如來果地,那才是真正無學,等覺菩薩還要修學。保持最好能做到任運自持,這個功夫才叫真正得力,也就是一絲毫勉強的念頭都沒有,永遠保持高度學習的興趣。可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又談何容易?為什麼佛菩薩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不能達到?我們的學習沒得受用,所以距離這個境界就有很大的差距。諸佛菩薩何以能達到這個境界?他的受用得到了。受用是法喜充滿,智慧無量,慈悲無量。慈悲、智慧、法喜都是從內心裡面,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現,他怎麼會懈怠?他怎麼會失掉?
我們今天學習,這個境界沒現前,學得很辛苦,學得很苦惱;放個假,非常快樂,今天可以不要學了,你說有什麼法子?人家那個學習,學習有樂,世間什麼樣的快樂,都比不上學習快樂,所以才能夠任運保持。再問,為什麼人家學得快樂,我們學得不快樂?我把這個道理,跟諸位說出來。人家學習的東西,已經落實在生活裡面,所以快樂。我們所學習的,跟我們的生活不相干,那個學了當然很苦;也就是說,學了你馬上去做,認真做到,樂在其中。你看看《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老夫子說的。你學,學了怎麼樣?學了,落實,習就是落實。習,我們今天講養成習慣,徹底的落實,真正的落實,時時刻刻都落實;時習之,法喜就充滿。「說」,悅跟樂不一樣,樂是外面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悅是從內心裡面流出來的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
你能把學的這些道理,這些方法境界,全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快樂了,快樂無比,法喜充滿才能保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快樂就是健康,中國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天到晚都快樂,他的精神怎麼會不好?身心健康,真的是快樂無比。人都喜歡要離苦得樂,這麼快樂的事情他不要,天天要去搞苦事情,你不叫顛倒嗎?佛法的修學,諸位在這個裡面能夠得大樂,你修學如法了,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得樂。得樂,就是離苦。你一定是智慧增長,慈悲心增長,叫破迷開悟。
『修習功德』。「修習功德」是利他,「恭慎保持」是自利,能自利而後才會利他。這四個字,修行發願,再以行踐願,這個願不是假的,是真的。「習」,還是從深一層的意思上說,已經完全落實,已經養成一種新的習慣,古大德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凡夫熟處是造惡,身語意造作十惡業,熟!不要人教,他就會做。現在佛教導我們,十惡業是錯誤的,要把它轉過來,轉過來就是十善。十善我們就不熟,聽佛教導我們來學習,很生疏,但是你能夠很認真、很努力,鍥而不捨,把生處慢慢養熟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十善業道相應,你就熟了。從前與十善業道相違背,那個十惡業的心,十惡業的行為,現在漸漸疏遠了,不再造作,那就熟處轉生。這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叫「修習」。
修是修正,修正錯誤的習慣,養成正確的習慣;正確的習慣,就是五戒十善。修學時候有功,功是我們講的功夫,你就修行有功;有功而後必有所得。五戒十善修行有功,德是什麼?不墮三途,這是你得了,不墮惡道。以這個功,來生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叫德。如果再提升一級,修學大乘,破迷開悟,這要有定、要有慧。前面五戒十善,那是有戒,你所得的果報是人天福報。假如你要能修定、修慧,你的果報就更殊勝;定慧是功,果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更殊勝。可是你還沒有出離六道。
定慧有淺深差別不同,愈是甚深的定功,廣大的智慧,這一種功夫所得的果報,非常殊勝。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修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六道裡面的定功到第八級,第八級是非想非非想天。再超過,第九級就出了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辟支佛的果報。定慧再要升級,那就是菩薩的果報,十法界裡面佛的果報。再往上提升,那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還有四十一個階級。所以定慧的功夫,還要不斷的加深,不能夠停止,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穫,收穫就是德。所以功德這個「德」,跟我們得失的「得」,一個意思。
因此,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福報可以給別人共享,功德沒有辦法,功德各人修各人得。諸佛如來所修的功,我們沒有辦法得到,只有他得到,所謂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不像福報,福報我有的,我可以送給你,我有錢可以送給你用,我有房子可以送給你住,那是福報。功德是什麼?是修行的功夫,是定是慧,戒定慧三學,這個沒有辦法送給別人的,一定要自己修。唯有功德才能解決問題,福德不能解決問題,這一點諸位同修必須要清楚。福德,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只能夠招來果報裡面的滿業,這是福報、福德。功德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那是功德。你到這一道裡面去受生,你這一生的受用,這是滿業。可是功德裡面具足福德,福德裡面不具足功德。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習功德」。
從最淺近的處所來說明,利益眾生是功德。但是利益眾生,不著利益眾生的相,這個功德就殊勝,果報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著相布施,著相去做,完全是福德。菩薩修學的綱領,諸位同修都知道是六波羅蜜,前面曾經詳細跟諸位介紹過。這六樁事情,布施,布施的範圍就太廣太大了,凡是造作一切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業,都叫布施。布施裡面沒有智慧,這個布施是福德,將來的果報是福報,福報到哪裡享可不一定。我這一次在澳洲,澳洲有個同修告訴我,他們那邊有一位非常富有的一個人,死了留下上億的財產,他沒有給他的兒女,也沒有做社會慈善事業,給他一個寵物,他養了一條狗。讓律師做了一個文件,所有財產歸那個狗,澳洲報紙上都登了,那個狗是大富翁,上億的財產。你說有什麼法子?那麼喜歡狗,我就肯定,他死了之後,轉世一定到狗身;他喜歡狗,愛狗,他死了一定去投狗胎。他不知道,如果拿這一筆財產做社會福利事業,而又不著相,他來生生天作天王,現在當狗,作小狗去了。你看有什麼法子?這叫愚痴,這個機會真是在面前,當面錯過。所以福德與功德,我們要有很清楚的辨別。
布施裡面有智慧,有般若智慧,那叫度。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這個布施是著相,布施是福。持戒著相,持戒是福,乃至於忍辱、精進、禪定,著相都是福報,離相就是功德。般若是離相,三輪體空。你造作不著造作的相,那是功德,那就不是福德。我們在此地,最近李會長帶領我們去參訪其他的宗教,我們對宗教也有一點供養。你們大家也許都知道,什麼報紙、電視都那麼一播,大家一稱讚,福就沒有了,報掉了。所以做好事不可以讓人知道,我們中國人常講積陰德,就統統都報光了。可是做一些壞事,想盡方法隱瞞,不要人知道,壞事沒有報掉累積,惡是愈累愈多,善事做一點點都揚掉了,都沒有了,將來果報到哪裡去?太可怕了!
可是今天諸位曉得,你做一點好事,媒體決定會來訪問,決定會來給你宣揚,你怎麼辦?一定要三輪體空,我們修的福、功德才能保得住。你宣揚你的事情,我不在意,我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回事情,你才能保得住。如果要是為到有人宣揚,我們就做,沒有人宣揚就不做,你做也是惡,也不是善。《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善,有真假、有邪正、有偏圓、有端曲、有半滿,說得很多。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是用什麼心去做事,用什麼態度處事待人接物,這個非常重要。由此可知,般若智慧關係太大了,沒有智慧你所修積的全是福報。福報到哪裡享?不一定。你不要看億萬富翁是一條狗,這個狗前生一定是修大福,所以才有這麼多財富。修福裡面,沒有智慧,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修習功德」這一句,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
末後一句是講時間,『滿足五劫』。這四個字裡頭,特別要注意「滿足」這兩個字。換句話說,「五劫」這個時間,不是斷斷續續修的,斷斷續續修就不能講滿足了。就是他這麼長的時間,每一個時間,他都在修。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念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天天都在那裡念,叫滿足。頭一天來了,最後一天來了,當中五天沒有在,不能叫滿足。你念佛沒錯,也有頭有尾,當中沒有,所以不叫滿足。滿足,這個五劫時間天天都在修,沒有一天缺課,才叫滿足。所以「滿足」兩個字的意思要懂得,我們才有學習的地方。
這一句告訴我們,修學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決定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這是個長時間的工作。念佛堂念佛,我們現在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念累了,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不要脫海青,休息好了,趕緊到念佛堂接著再念,養成一個習慣。你念佛時間無論多長,你是滿足的,你是圓滿,是具足的,沒有欠缺的,一定要認真。而且我們在念佛堂念佛,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事小,為今天全世界一切造惡業的眾生。因為造惡業的眾生,他要受惡報,他不知道念佛,我們代他念,我們幫他念,這個功德就大了。代他念,幫他念,不著代他念的相。我們是真的代他念,真的為他念,心裡面並沒有這一種分別執著,這個念佛是功德,不是福德,這是做了大好事。法藏菩薩給我們做示範,給我們做好榜樣,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能想到,認真努力修學。最後這一段,這是說果報。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小科題是「圓滿」,圓滿是成就、成績、效果。前面「觀察」、「選擇」、「勤修」都是因緣,這個地方講的是果德。『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印度數量的名詞,就是中國的千萬。一個俱胝就是一千萬,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講的二百一十億。為什麼前面說二百一十億,此地說二十一俱胝?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原譯本的經文,不是一個本子。會集要忠實原譯本,不可以隨便把這個字改動。字改動,你就不忠實,你就隨便改經,一定要保持原譯本的文字。在講解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它說出來。「二十一俱胝」前面說過,它不是數字,它是表法,代表大圓滿。也就是說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沒有漏。這些諸佛剎土裡面,『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法藏比丘拿出成績出來了,樣樣清楚,樣樣明瞭;也就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依報正報、業因果報的道理,轉變相續的事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那個結果是什麼現象?虛空法界同一個緣起,互融無礙。佛在《華嚴經》上,把這個現象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
今天這個世間有許多有智慧聰明的人,在那個地方宣揚多元文化,共存共榮。澳洲政府主動的在推動,他們有多元文化局,政府正式設立機構,委派官員來帶動這樁大事情。什麼叫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生存,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就是多元文化。看法、想法沒錯,很正確!可是如何能落實,這是個問題。我昨天在澳洲,早晨昆士蘭多元文化局的局長來看我,也討論到這個問題,怎麼樣有效的落實?我告訴他,這是教育。中國古聖先賢說得非常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多元文化的落實,還是教學為先。
我特別建議他,希望能夠在大學;我這一次去了幾天,時間不長,每一天訪問一個大學,去訪問過格里菲斯大學、新英格蘭大學,最後一天是訪問昆士蘭大學;我深深希望,大學裡面要成立一個多元文化學系,大學裡面應當辦多元文化研究所,培養專門人才推動這個事業,很重要。現在大家意識到這個問題,第一個我們要把正確的觀念建立,這是個思想問題,但是也是事實。佛家講虛空法界同一緣起,這個理念好;換句話說,虛空法界就是自己。我們再講一個淺顯的話,大家更容易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共同一個生命體。
我跟他們文化局長舉例子說。譬如,我們一個身體,這個身體一個生命,組成我們身體我們知道是細胞。實際上,細胞是一個族群,為什麼?你再分析,這個細胞是許許多多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再分析,有電子、核子,再分析有粒子。所以一個細胞是一個族群,我們說一個小族群,我們的器官是大的族群,這個比喻他好懂,我們共同一個生命體。我們把細胞,細胞分析原子、電子、粒子,比喻做我們一個人,把這個身體比喻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眼睛是個大族群,這很多細胞組織,耳朵又是個大族群,所以身體每一個器官,就是每一個大的族群,這族群不一樣。可是你要曉得,這一些族群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個個都是第一。《華嚴經》上講的沒有第二,所以能和平共處。有第一,有第二,有大有小,非打架不可。我們眼睛、耳朵、鼻子統統都打起架來,這個人不就完了,人就生病,再嚴重就死了。要知道全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同一緣起。你要真的明白了,徹底了解認知,那就叫證得清淨法身。
我們知道諸佛如來有法身,我們也有法身。什麼是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所以我們幫助別人,愛護別人,應該的。眼睛要幫助耳朵,要幫助全身,手足都要幫助到,不能說它與我不相干,我不要理它,哪有這種道理?要曉得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今天迷了,迷了就是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法身。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就是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共同一法身,同一個生命體。要真正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真正認知,推動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落實就不難。讓一切眾生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那怎麼會辦不到?今天辦不到,沒教。
昨天尤里局長來看我,我讓他看我的書架,我的書架上面,有天主教的經典,有基督教的,有伊斯蘭教的,有道教的,這經典都在那裡,我說:你看看,我都讀。他是猶太教,我說:猶太教的經典,我這裡沒有,你想辦法給我找。他說:好!沒有問題,我一定給你送來。我們每一個宗教,每一個不同文化東西,我們都要讀,都要了解。他不讀我們的東西,他不了解我們,我們讀他的,我們了解他。我們了解他,我們先要幫助他,我們先要愛護他,先要尊敬他。我們了解,了解就是覺悟了,不了解,還沒覺悟。這是希望我們同修,這經不能白讀,讀了之後一定要落實,跟法藏菩薩一樣。這些「功德莊嚴之事」,這一句話就是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性相、理事、因果全都包括在其中,「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他了解的程度,認知的程度,就如同一佛剎一樣。
我們再做一個比喻,如同我們一個人身體一樣,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認知,就如同對我們一個身體這種認知一樣的。然後長時間的思惟、選擇、學習、攝取,這樣才結得大願。換句話說,我們的學習,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才有一個方向,才有一個目標,方向目標才是正確的,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幫助人,怎樣幫助一切眾生。如同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導,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也只有三樁事。第一樁教我們通達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我們中國人叫倫理的教育。第二樁讓我們通達明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做到仁民愛物,對於自然環境要愛護。現在我們地球病了,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那是什麼?不懂得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不曉得愛物,所以破壞我們生活環境;沒有受過教育,沒人教他。第三樁事情是教我們通達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教育。
佛家的教育比這個更徹底、更透徹、更廣大、更圓滿,是讓我們了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要明瞭通達。所以我們生活,我們努力的方向目標,你才真正能找到,能掌握到,你的生活才能得到自在,大自在,大圓滿。我們剛才講到的法喜充滿,無量智慧,無量慈悲,自自然然就露出來。你要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通達、不明瞭,叫你發個慈悲心、發個愛心,很勉強發出來,不是真的,不甘心不情願,勉勉強強,那無濟於事,不能解決問題。真實的愛心,真實的慈悲,才能夠度自己,才能夠幫助眾生。末後的結論: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是阿彌陀佛造成的極樂世界,此地講的佛國,就是極樂世界。『超過於彼』,「彼」是指前面二十一俱胝佛土;也就是說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極樂世界超過了。怎麼超過?我們從前面,法藏修學的態度方法,現代人所說的話,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他不是自己憑空想像去建造的,他是學習、參觀,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建造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集十方諸佛剎土莊嚴之大成,十方諸佛國土裡面所有的優點,它統統都有,所有的缺點它統統都沒有,它是這麼造成的,你說我們要不要學習?決定不是做一樁事情,憑空在家裡想像,找幾個人商量商量,不成功。一定要多看、多學習、多考察,觀察入微。看看哪些人過失,過失我們要改掉,長處優點我們要學習,你才能成就,才能夠「超過於彼」。
今天居士林道場,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我們也是學習法藏菩薩學習的態度,我們虛心。李木源居士非常虛心、非常謙虛,接受批評,認真的改進,而且常常去參訪。最近到中國大陸又去參學去了,今天晚上回來。參觀學習,哪些人家看到好處,我們沒有的,回來趕快做;看到別人有缺點的,細心反省,我們自己有沒有?天天在改過,天天反省,天天才有進步。這個進步,沒有止盡的,到哪一天我們才不要再改進?到了如來果地,還要求改進,阿彌陀佛這在如來果地。所以改進是永遠沒有止盡的。
我們個人要懂得這個學習的心態,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每一天我們接觸許許多多的人,你有沒有看出來,這個人他有什麼長處?他有什麼缺點?我們看別人容易看,看自己太難了。看到別人缺點,立刻回過頭來想一想我有沒有?如果有趕緊要改過。看到別人長處,看看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習,我們自己德行才會天天有進步。我們這個道場是我們生活環境,看看別人生活環境,哪些長處我們有沒有?沒有要學習。別人生活環境裡面一些缺陷,我們有沒有?我們有,趕緊要改過來。你這一個道場生活環境,就超過別人。再擴大,這個社會、這個地區亦復如是。極樂世界是這樣造成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佛的教誨,佛叫我們學習,確實有道理,我們今天講合情合理合法;決不是憑空想像,要你怎麼作法,不是的,非常活潑,今天講非常符合科學的理念與精神。從這些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佛法裡面有高度的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一切眾生,改善一切眾生的生活,提升一切眾生的品質。
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在此地做個小結論。世間自在王如來千億歲的說法,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個道場教化這些眾生,要沒有長時間的說法,長時間的教化,就收不到效果,這一點我們要留意到。今天許多人都知道,包括其他國家地區的;現在從外地其他國家地區,來到我們這個地方共學的,一起來念佛的,每個月已經超過三百多人,最保守的估計,最少的都超過三百人;現在人數不斷的在增長,我想明年決定會超過五百人。大家都讚歎這個道場殊勝,殊勝原因在哪裡?天天講經,就是世間自在王這個地方所說的千億歲的說法。這個道場不說法怎麼行?諸位要知道,不說法人就胡思亂想,念佛也不行,念佛堂照樣打架,每一個人想法不一樣。所以我們念佛堂今天還有這一點成就,靠什麼?靠十二年來講經說法,大家逐漸明白了、覺悟了。所以念佛堂念佛相安無事。可是每一天還要講兩個鐘點,不講兩個鐘點,還是會出事情。為什麼?凡夫畢竟是凡夫,他不是聖人。煩惱習氣都很深重,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講社會風氣不好,外國人講磁場不好,我們受這個風氣、磁場的影響,身心都不穩定。情緒不定,心情急躁,容易出事情。每一天聽兩個小時經,把心情穩住,道理在此地。時間愈長,效果就愈殊勝。
世尊當年在世,每一天講經說法八小時,不是兩小時。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菩薩住世二時講經。那個時候的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小時,世尊當年在世,印度人用的時間單位,一天一晝夜分六時:晝三時,夜三時。那個時候這個說法,白天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白天分三時;晚上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分六時。現在我們時間單位比較精確,我們稱小時。中國古代分一晝夜為十二時,諸位熟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個字來做代表,白天六個時辰,晚上六個時辰。我們現在用西洋人計算的單位,叫小時。現在四個小時,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一時,我們在經上看到二時講經,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八小時。這樣長期的薰修,人才覺悟過來,才明白過來。而且那個時候人心淳厚,社會風氣善良,外面誘惑的力量很薄弱,還要每天聽經八小時,才能轉得過來。現在這個年頭,我看每天講經至少要十六個小時,恐怕念頭才能轉得過來。但是十六個小時,找什麼人去講?找不到人,不容易。諸位一定要記住,道場的興衰決定在講經時間的多寡,這是決定的因素。人都明白了,清楚了,才肯發心修行,真幹!道理沒有搞清楚,方法沒有搞清楚,好處不知道,你叫他天天念佛,事情都不幹,放下來,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你們消極,你說有什麼法子?千億歲講經,就是提醒我們經教要長時間的薰修,這是教師作業。
第二我們看到法藏菩薩五劫的苦行。「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一小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自己所學的這些理論方法,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包括我們工作,平常處事待人接物這些應酬,與一切人、與一切事、與一切物的接觸,全都落實了,生活在佛法之中,也就是說生活在智慧之中。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能不注意。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過的是高度圓滿、究竟、智慧的生活,所以他自在,他幸福,他快樂,所以稱為極樂世界。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生活?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憂慮,苦不堪言的生活。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對於這些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這些事情要想搞清楚、搞明白,不是自己在家裡想能想得出來的,想不出來的。要有善知識教導,善知識就是諸佛菩薩,我們一定要虛心接受教誨,這是關鍵的所在。
末後我要提醒大家,法藏比丘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做的用意何在?他做的目的何在?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他的目的,他的用意,就是今天講的多元文化的落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知道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的愛護、尊敬,無條件的幫助,應該的,是自己本分之事。這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的用意,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意思。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