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十七集) 1989/4 新加坡 檔名:02-003-0017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昨天我們講到這段裡面的第一句『捨家棄欲』,家的意思一定要清楚,並不重視形式之家,不重視這一點。因為我們在這部經上得到明證,就是非常明白的證據,前面在序分裡面有賢護等十六正士,以及歷代上品上生,在家居士不勝枚舉。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晰的體會到,此地的捨家是捨煩惱之家、捨無明之家、捨生死之家,這個用意比捨田宅之家要深得很多,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捨,實在說是心地上不執著,對家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並不是捨棄,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但是這一句裡頭也包括捨田宅之家而出家的,我們昨天跟諸位報告過了,四種出家,在家而出家的是心出身不出,捨家而出家的是身心俱出,這個也是在上輩之中,身心俱出。
我們要問,為什麼要出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出家不是容易事情,決定不是隨便一個人想跟佛出家就出家,沒有這個道理。怎麼曉得?經上曾經有個公案,有個年老的人想要跟佛出家,佛就叫這些阿羅漢,就是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人,把他們叫來,叫大家看看這個人可不可以出家,他有沒有善根。這些阿羅漢他們的通力能夠觀察五百世,這些阿羅漢看了搖搖頭說,他五百世裡都沒有種善根,就是沒有在三寶面前種善根,他怎麼能出家?由此可知,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想出家,是要有善根福德;過去世沒有種善根福德不能出家,佛不會收的。可見得出家是有條件的。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一直到明朝末年,出家不是個簡單事情,為什麼?要經過政府的考試,考試不及格不能出家。所以,過去的出家人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得到一切大眾的尊敬,為什麼?出家的考試是皇帝親自考試,殿試。不但要考世間學術,世間學術的程度要跟進士相等。普通一般人念書中個進士是很了不起了,出家人一般的學問要跟進士平等。所以當時朝廷裡文武百官,對出家人沒有不尊敬的,為什麼?他有那個水準在。另外還要考經典,還要考佛學,換句話說,他要通過兩門考試,世間學術跟佛學這兩門科目。世間進士只考一門,他不考佛學,出家人還要考佛學,因此他的學問、道德可以說超過進士之上,哪有不尊敬的道理!一般文武百官多半是進士的身分,所謂進士及第,這個身分,所以對出家人非常尊重。
帝王考試,實在講也有很深的意義,因為出家人是人天師,是老師的身分。皇帝准許你出家了,換句話說,就是承認你可以做我的老師,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皇帝要親自考試。考試及格之後,有個及格的證書頒贈給你,這個證書叫做度牒。你考取度牒之後,才有資格出家,至於你到哪裡去出家,皇帝不干涉你。所以你要到一個寺院,想親近一個老和尚,說我想跟老和尚出家,老和尚一定問你有沒有度牒,你把度牒呈上來,他就給你剃度,這才能出家。你如果沒有度牒,他要給你剃度他就犯法,犯國家的法律,那是犯法的,不許可的。所以一定要先考取度牒。因此,從前出家人在社會上,無論在道德、學問確實達到一定的水準,為社會大眾所承認。不是隨便出家的。
這個制度一直到明朝末年,清世祖,就是順治皇帝,清朝順治皇帝入關,實在講他做皇帝的時候很年輕,年歲不大,十幾二十歲。他心裡想,出家是個好事情,何必這樣刁難,這樣嚴格的考試?他做了皇帝,有權,就把這個制度廢除,從此以後,出家可以自由出家,不必經過朝廷考試。他的用心可以說並不是錯誤的,用心也滿好的,也就是大家願意出家的,不要受這些限制。當時一般達不到這個水準而希望出家的,那真是都滿願了,所以在當時一時是好事情。可是這個制度廢除之後,到了今天弊病就出來了,我們佛教出家人的水準一落千丈。今天在社會上,我們出家人的身分比不上基督教的牧師,比不上天主教的神父,為什麼?人家當個神父、當個牧師還一定要大學畢業,要神學院念三年,經過考試,才能派出來傳教。所以,一般社會對於神父、牧師都很尊敬,就是他們有一定的學術水準。出家人很多年歲很大了,也沒念過書,也不認識字,大概老的時候兒女不孝,沒人養他,出家去吧!把寺廟當作養老院,問他為什麼出家?不曉得。這個很糟糕。
甚至於最近幾年,尤其是不可思議,有些年輕很聰明的人,大學畢業了,很聰明,他來出家。什麼動機?出家這個行業不錯,不要本錢,幾年就賺許多錢,名聞利養統統都來了。我還聽說還俗的很多,錢賺夠了,大概一生夠花了,他還俗了。到佛門裡做投機的買賣,這就是晚近一般所說的開佛店,佛店的生意好賺,一本萬利,又不要納稅。所以我們佛教在社會上被人家歧視,人家說我們迷信,瞧不起我們,他說的也沒錯,我們也不能怪他,很多地方表現確實是如此。
所以,如果我們想發心出家,先想我的動機何在?我為什麼要出家?諸位要知道,既然要發心出家,出家人有兩個事業、兩個工作,兩個工作都做得好,是最上乘的,兩個不能做,至少做一個。這兩個工作是什麼?佛教的道場是學校,前面跟大家說過,佛教是佛陀教育,學校裡面只有兩種人,一個是教員,一個是職員,就這兩種人。教員是要給學生上課的,職員是要辦事的,是要護持這個道場,這是出家人本分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個是你要學講經說法,另外一個就是照顧道場,要發心來照顧道場,為道場工作。道場大,工作繁多,所以他也分工合作。譬如我們講綱領執事,有監院,就是當家師,拿現在學校的職務來說就是總務,管總務的就是當家師,就是監院;首座就等於現在的教務主任,專門管教務的;維那是專門管訓導的,管大眾的秩序。所以,跟學校裡面執事完全相同,就是名稱不一樣,職務是相同的,不當教員就要當職員,佛法才能興旺得起來。出家要知道為什麼出家,教員、職員目標都是弘法利生,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傳達給一切眾生,這樣出家就對了。如果不是這個目標,出家是有過失的,決定是有過失的。
棄欲,欲就是欲望,昨天也給諸位略略的提示了一下,欲望沒有止境,所以眾生苦難無邊。佛教給我們,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欲望回頭,知足常樂。我們中國聖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古時候富貴人家手上常常拿著一柄如意,手上拿個如意幹什麼?如意是稱心如意,代表這個意思。要怎樣才能稱心如意?你看如意的頭是彎過來的,回首如意,回首就是回頭。一看到如意,頭是回過來的,我趕緊回頭,回頭就如意,跟佛門裡講的回頭是岸意思相同。官做大了,回頭,不能再大了,夠了;財發得足了,不能再發了,回頭,他才能保得住,他才能真正得到享受。如果貪而無厭的話,實在講他沒法子享受,每天心裡頭念念在得失上,一回頭,得失的念頭減輕了,所以才如意。這是棄欲的意思。
尤其是在本經,因為這段經文是連著上面一章,上面一章昨天特別跟諸位介紹「歸依供養」,特別跟大家介紹這一句,這四個字。這個歸依不是一般的皈依,這個供養也不是普通的供養。合這一章經來講,棄欲,不但世間五欲六塵我們要降低,要回頭,學佛的欲望也要降低。有很多人好學,什麼樣的經典、論典都喜歡,樣樣都想學,禪、教、密、律都好,都要學,要博學多聞,這是欲,多欲!這是對佛法的多欲,也不行,佛法的多欲也要放下,要回頭,專依這部經,這部經是我們真正皈依處。我們從前拜很多的佛菩薩,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專拜阿彌陀佛,要回頭。再跟諸位說得嚴格一點,從前我們親近很多法師大德,現在也得回頭來,這個事情麻煩了。不回頭行不行?不回頭不行,不回頭你這一生搞的是人情佛事,你搞人情,你自己得不到成就。
前天我們在福慧講堂,我提出我自己當年親近李老師,李老師跟我談的三個條件,三個條件也跟諸位說過,很苛刻。我在講堂下來的時候,演公上人就告訴我,他當年在諦閑老和尚那個地方,就是觀宗寺,也是這三個條件,一樣的。這三個條件並不是李炳老的,自古以來,這些傳法大德對學生的要求都是這個樣子。五年之內,只能聽一個老師講經,不能隨便聽,隨便聽,聽亂了,你沒有能力聽,你不知道取捨。所以他是有期限的,給你五年,五年心定了,智慧開了,有能力取捨了,這個時候就開放。任何法師大德你都可以親近,世出世間什麼樣的書你都可以看,沒有障礙,對你只有利益,沒有傷害。如果你沒有這個根基,就是辨別邪正、是非的能力,你沒辦法辨別,你要是跑多了,對你自己修學是很大障礙。為什麼?一般人絕大多數有先入為主,他聽了這些邪師說法,他聽多了,認為這是真的。遇到善知識跟他講,他說你講得不對,你跟人家講的不一樣,人家講的是對的,你講得不對。正法他聽了不接受,他說不對,這是邪法;邪法,在心裡早接受的,他以那個做標準,這就不得了,這個麻煩就大了。
所以棄欲這個欲,包括佛門裡面無量法門、無量經論,我們都要捨棄。蓮池大師到了晚年,他什麼都放棄了,提出一個口號,「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不要了,三藏十二部統統捨掉,「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經典、法門統統捨掉了,棄欲要棄到這樣才算是到了家。蓮公祖師到最後只有一部《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到最後他的真正皈依處。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底下這一句這是真實的供養,真正的供養,這一點我們同修一定要牢牢記住,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一定要這樣做法。真正修行人,說老實話無需要天天跟著老師,那個沒意思,你天天跟老師有什麼意思。古德常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小孩跟父親是一生,老師只要教我一天,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師,他教我一天,我一生都受用不盡,老師指我一條路,這條路是我一生要走的。印光大師常常教人他就是這個方法,把方法、門道教給你了,你回家老實去念佛、去修行,你決定成就。從此以後不要再跑了,連皈依的師父你去看次數多了,他都要罵人,都不准你看,何況其他的法師大德,諸位就可想而知。所以不必常常親近老師。你天天念這部經就是親近老師,老師是誰?昨天我跟諸位說過了,阿彌陀佛,無量壽佛。無量壽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每天念這部經就是親近老師,每天念這句佛號,就是跟老師心心相印,始終沒離開。你這樣就決定成佛,這個非常要緊。所以棄欲要棄得徹底。
『而作沙門』,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在古印度,包括一切外道,只要是出家,都稱之為沙門。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沙門就是佛教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義是勤息,沙門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沙門。沙門同樣也包括在家,在家人心出身不出,他算是沙門,為什麼?他在家裡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就可以稱為沙門。我教諸位同修念這部經,念經的意義在哪裡?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所以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非常重要,大家要認真的學習。為什麼?不念經,你心裡面一定想貪瞋痴,打妄想;我念經,專心念經,貪瞋痴、妄想暫時就放下了,這不就叫息滅貪瞋痴嗎?
你誠心誠意讀誦這部經的時候,你的戒學具足。戒律雖然條文很多,它的精神只有兩句話,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這兩句話。我們在讀經、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心裡面沒有妄念,不起貪瞋痴,這就是諸惡莫作,諸惡莫作這一條做到了,讀經的時候做到了。經典,特別是這部經,這部經典前面跟諸位說過,是一切諸佛修學、度生的第一經,所以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的,沒有一尊佛不講解,沒有一尊佛不宣揚,這是第一經。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最純、最妙的一部經,可以講是善中之善,沒有任何一法比這部經更善,找不到了。《華嚴經》善,《華嚴經》不如這部經,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部經上來,它要不歸到這個經上來,《華嚴》不能算是純善,它歸到這個經才是純善。但是《華嚴》到最後才講到這個,這個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這個經要比起《華嚴經》,《華嚴經》雖善不純,這個經才純。我們讀誦這個經,真的是眾善奉行,這個經含攝了無量無邊的善法,所以是眾善奉行。你念這部經的時候,戒學具足,可以說任何一條戒文都不漏,平常我們講持戒不容易,念這部經,大小乘戒圓圓滿滿,決定沒有缺戒、沒有漏戒,沒有缺漏。
念的時候,前面教給我們方法,用清淨心,一念淨信。用清淨心,一念淨信來念這部經,給諸位說,這就是修定。用清淨心,一念淨信念這部經,不但是與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相應,也與一切諸佛如來稱歎、弘揚的大願相應,這都是說外面的。更不可思議的,是與自己的真如本性相應,為什麼?到後面我們會看到。古德跟我們說,我們能念之心就是清淨心,一念淨信心這是我們的始覺,所念的佛號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本覺是什麼?本覺就是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這一部《無量壽經》也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這個就是,一點都沒錯。所以,你念這部經、念阿彌陀佛,你念久了會明心見性,這裡頭定慧都具足,可見得念經、念佛號,正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是沙門的意思,我們一定要努力去做。
剛才李團長告訴我一個消息,我聽了非常歡喜。念經的錄音帶現在已經有兩、三百人要,你們要去,當然回家照念,跟著錄音帶念。又告訴我,我們現在講經的錄音帶,全套錄音帶現在有好幾十個人登記要。新加坡人有福,一切如來第一法門在這裡生根了,這不是我的功德,我沒有功德,是你們諸位同修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是你們自己有這個善根,我到這裡來不過是引導一下你們善根出來。好像燈火一樣,我這枝火柴一燃它就亮了,不是火柴有能力叫它亮,它本身具足,它有那麼多油在,我只是一根火柴而已。你們現在統統都大放光明,你們自性般若的燈亮起來了,大放光明。新加坡的確是有大福德,這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加持。沙門的意思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非常重要,黃念祖老居士作的註解,就將這八個字做為本經的宗旨。宗旨是什麼意思?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指導的原則。這個法門修行的指導原則就是這兩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要怎麼發法?一般大乘佛法裡面講菩提心,像《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究竟什麼樣的心才叫直心?我們現在這個心難道不直嗎?我們覺得自己心很直,我有什麼就說什麼,這不是很直嗎?直不是這個講法。我們再把《觀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的菩提心,兩個對照起來看一看,意思就很明顯。佛在《觀經》上給我們講的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誠就是真誠,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這個心是體,菩提心的本體,有體當然就有作用,有體有用。菩提心的作用,有自己的受用,有別人的受用;換句話說,我有這個心,我怎樣對待自己,我怎樣對待別人。所以作用有兩種,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別人,佛法裡面講,自受用是對自己,他受用是對別人。
深心就是自受用,就是對自己,對自己要深心。《觀經》裡面也講的是深心,跟《起信論》講的一樣,都是講深心。什麼叫深心?古德註解告訴我們,好德好善,喜歡道德、喜歡善行,這叫深心。德與善到了極處,就是到了頂點,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大德,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大善,你要修大德大善,你就是至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這部《無量壽經》,這是第一大德、第一大善,這是深心。為什麼?因為這句名號、這部經典無所不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完全含攝在其中,所以稱它作第一德、第一大善。
對待別人,《起信論》說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觀經》上講迴向發願心,我們就曉得迴向發願就是大慈大悲。慈悲上加個大字,大是什麼意思?大是清淨平等,沒有分別。如果我有慈悲,我對喜歡的人就慈悲他,我不喜歡的人就討厭他,我就不慈悲,這個慈悲不能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沒有條件的,他恭敬我,我對他慈悲;他罵我,我也對他慈悲;他打我,甚至於他要殺害我,我對他還是慈悲,這才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簡單講就是沒有條件,普通的慈悲是有條件的。佛門講慈悲,一共講四種,第一種慈悲叫「愛緣慈」。所以佛說哪個人沒有慈悲,每個人都有慈悲,他對於他的兒女很愛護、很慈悲,這叫愛緣慈。緣就是條件,他愛他,他對他就慈悲;他不愛他,他慈悲就沒有了。所以第一種慈悲是一般眾生都有的,每個人都有,這很小,非常小的慈悲心。
第二種慈悲心,那個心就大一點,叫「眾生緣慈悲」,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像范仲淹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尊敬我的老人,我也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我喜歡我的子女,我也喜歡所有的小朋友。把小朋友都看成自己子女一樣,把老人都看成自己父母一樣,他這個慈悲心就很大了,這種叫眾生緣慈悲,他能夠推己及人。儒家的慈悲就講到這個地方,孔孟就講到這個地方,孔孟講仁,仁就是推己及人,這就是眾生緣慈悲。大概世間所有的宗教講慈悲都講到這個階段,譬如像基督教的博愛,也是講的這個階段,眾生緣慈悲。
第三種叫「法緣慈悲」,這是菩薩的境界。菩薩為什麼慈悲?因為菩薩曉得一切眾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他徹底了解,他知道自己跟這一切眾生的關係。所以他這個慈悲是從理論上建立的,還是有條件,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同一個本體。就像老子,老子也體會到這個意思,「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那當然要慈悲,應當要慈悲。法緣慈接近無緣慈,接近大慈大悲,可以說它也就算是大慈大悲,因為這裡頭已經沒有什麼條件。雖沒有什麼條件,它還建立有個理論依據;換句話說,還是有能、有所,能所還沒有忘掉。
到了佛的程度叫「無緣大慈」,沒條件了。菩薩還有個法,為什麼慈悲?法,根據這個法,他還有個法做依據。佛是法也不要了,所以稱作無緣大慈。通常我們講大慈大悲,四種慈悲裡面,法緣慈、無緣慈都可以稱之為大慈大悲。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還有跡象,佛連跡象都沒有,痕跡都沒有,真的看人就跟自己一樣。菩薩看人是「我把你當作自己」,還有這個味道在,還不是真的是自己。佛是完全真的是自己,不會把別人當作自己,我當作別人,沒有這個,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過來的,意思是覺,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不迷,是覺心。所以,真誠心、至誠心,誠到了極處,它起的作用有對自己、對別人;至誠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發願迴向心,或者講大慈大悲心,是他受用。這是諸佛菩薩的存心,我們要學佛,要把我們自性的真心透出來。菩提心是每個人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法緣慈悲、無緣慈悲,每個人都有,各個具足,沒有一個人有欠缺。我們現在為什麼這個心發不起來?迷惑顛倒,佛說迷了,到底迷在哪裡?把自己的心迷了。佛菩薩覺悟,是覺悟自心,我們迷,是迷了自心,所以迷悟不二。心,說老實話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我們怎麼會迷了?《金剛經》上說得好,有四相,四種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迷了。這四種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的自性,自性就是菩提心,透不出來。雖然有,不發生作用,本來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現在迷了,迷得剩了一點愛緣慈,剩這麼一點點了。
這個意思我們拿燈光可以做個比喻,這個宮燈。我們的自性,菩提心,像裡面的燈泡一樣非常明亮,外面包了一層,這就是迷,它還是有光,光減弱了;如果你再包一層,光就更弱;包個十層、二十層,簡直就看不到,光就沒有了,就是這個意思。諸佛如來就像電燈泡露在外面,完全沒有障礙,菩薩包一層,緣覺包了二層,阿羅漢包了三層,天人包了四層,阿修羅包了五層,我們人包了六層。還有比我們差的,畜生包了七層,餓鬼包了八層,地獄包了九層,地獄裡頭沒有光,看不到日月,沒有光明。他有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沒變,不管包多少,裡面一樣亮,裡面的亮度跟佛沒有減少,佛怎麼亮,我也怎麼亮,跟他是不增不減。這就是講迷有淺深不同,十法界愈是往下面去迷得愈深,愈往上面去迷得愈淺。
這個法門不可思議,迷到最深的,到阿鼻地獄,他要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一念回心轉意,念阿彌陀佛,一樣能往生,這還得了,這個不得了。任何一個法門都做不到,唯獨這個法門,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才會被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都採取、採納這個法門,自己修行,教化眾生。所以諸佛自己修行也念佛,在發起序裡面大家看過,釋迦牟尼佛一念佛,整個金身光彩跟平常都不一樣。為什麼?當你念佛的時候,你的心就變成佛心,心變成佛心,我們世俗人常講相隨心轉,你今天心是佛心,你的相就變成佛相。釋迦佛已經成佛,再念阿彌陀佛,佛上再加佛,所以他容光煥發,精神特別好。阿難跟他做侍者,從來沒有見到過,你就曉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這是發菩提心的一個講法。
菩提心第二種說法就是「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就是大慈悲心,平等度脫、接引一切眾生。度這個字要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成佛,協助他成佛,這就叫度。也許我們就會懷疑,我們自己是博地凡夫,煩惱一大堆,我有什麼能力幫助他成佛?這是真的。換句話說,你遇不到這個法門,的確是沒有能力,沒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佛;你遇到這個法門,你度眾生成佛道,跟十方如來無二無別。雖然我是博地凡夫,我還沒有能力度自己,我有能力幫助別人成佛,什麼能力?佛勸人念這部經,我也勸你念這部經;佛勸人念阿彌陀佛,我也勸你念阿彌陀佛,我跟佛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這個法子你們大家都學會了,學會了之後,你們從今天起,度化眾生的本事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要用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你不但比不上佛,菩薩、阿羅漢都比不上,不但比不上這些人,連一個真正高明的大法師你都比不上,這是真的。你用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你比不上一個法師,比不上一個真正有修有學的大德。可是我們用這個法門來度化眾生,簡直就跟一切諸佛平等,這個不可思議。
所以自古以來,淨土宗的祖師稱為大師,大師是對佛的尊稱。現在有稱某某法師為大師,這個稱得過分,這個名稱決定不適當,過分了。大師是對佛的稱呼,菩薩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他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地位,跟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的地位一樣,補處菩薩,沒有稱大師,稱大士。菩薩稱大士,稱開士、正士,像我們這部經上講十六正士,只能這樣稱呼。大師唯獨對佛稱呼。可是歷代有個習慣,對於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就是他這個教化跟佛一樣,沒有兩樣。所以你們諸位同修學會這個本事,將來你們教化眾生,就是居士身也可以當得起大師,跟佛沒有兩樣。你們要用其他的法門教別人的時候,那不行,這個名稱你們擔當不了。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大慈悲心。
斷煩惱、學法門,在我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之前,我們就用這部經,就用這一句聖號六字洪名來斷煩惱,用這部經來學法門,其他的我統統不要學了,我就這一門。無量無邊的法門,留著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再學,現在最要緊的,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是次要再次要,都是不太重要的。像現在我要去念《華嚴經》、我要去學《法華經》、我要去學唯識,都不重要,現在見阿彌陀佛最重要。見到阿彌陀佛,古德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了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不要再幹傻事,現在第一個目標定下來,我要見阿彌陀佛,一心見佛。見別的佛很難,見阿彌陀佛很容易,阿彌陀佛沒有架子,很慈悲。只要依照這部經典修行,他老人家都歡喜、都接見。「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要用這個態度去修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願在三種菩提心裡面就是至誠心,這是直心;斷煩惱、學法門是屬於深心。由此可知,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天天念,口皮上在念,如何能叫心口相應,你這個心就真發了。你口裡頭念著,心裡頭不是,這個不行;你心沒有發,口裡雖然念,心並沒有發,沒發心。這是第二個講法。
還有第三個,第三個講法非常直截了當,蕅益大師說的,他老人家說得非常簡單,不像前面這兩種這麼麻煩、這麼複雜的解釋。他老人家講,你真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的確自古以來沒有人這個講法,沒人講過,蕅益大師第一個說出來。印光大師非常讚歎,他說這一句,這個對於發菩提心的解釋,完全把阿彌陀佛、一切諸佛的意思統統說破,說出來了。所以印祖對於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的讚歎,可以說讚歎到極處,他說即使是諸佛再來給《彌陀經》做註解,也不能超過他。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對於這部經典的註解這麼讚歎,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蕅益大師身分沒露,我們不知道。根據印祖這個讚歎,在我們推想當中,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否則怎麼能值得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所以《要解》在我們修學淨土非常重要。
我採取的這三個本子,跟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完全一致、完全相同,我自己修學這麼多年,得到他老人家的印證。我採取的三個本子,最重要的三本書就是《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就是這三種。他老人家也是取這三種,你看他給人家寫信,說法介紹,特別著重這三本,我跟他的看法不謀而合。這三部經我講得很多,《要解》我講過很多遍,一直不斷的講。我在台北兩個講堂,一個講堂專講《普賢行願品》,一遍講完,從頭再來,專講這一部。另外一個道場,就是圖書館,專講《彌陀經》。《彌陀經》我只取兩個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疏鈔》講完了,講《要解》;《要解》講完了,講《疏鈔》,就是這兩個註解永遠在循環不斷。《疏鈔》太大,博大精深,一般人不太容易受持,《要解》比較少,我講《要解》講得最長的也只講了九十幾次,一共九十多個錄音帶,這是講得最長的;短的好像只有三十幾個。但是《疏鈔》就不一樣,《疏鈔》一遍講下來總要三、四百次。我過去第二遍講的,留了一套完整的帶子,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就是三百三十五次講完,太長了,現代人受持不太容易。總共就是三部經,非常重要。
《要解》裡頭的意思非常明顯,就是你誠心誠意,你不懂得四弘誓願,不懂得《觀經》、《起信論》裡所講的這些不要緊,不懂沒關係,不要煩惱,你只懂得蕅益大師這句話就行了。我誠心誠意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很簡單,一聽就懂,很容易明瞭。他老人家講這句話,對不對?當然,印光大師給他做了證明。如果我們再細細的跟《起信論》、《觀無量壽經》的三心,仔細去對一下,他講的真是一點都不錯,不但不錯,解釋得太妙了。為什麼?無上菩提心就是圓成佛道之心,他發心求生西方淨土,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那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所以,這個解釋非常的正確、簡單,容易明瞭,這是它的好處。
心發了,發了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給我們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信、有願,這個人決定往生。下面何必還要一向專念呢?實在講,一向專念就是前面發心的實踐。我心是發了,發了我沒做,那你能不能往生還真的有問題,為什麼?怕你這個發心會退轉。現在我誠心誠意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再過個幾分鐘我又不想去了,馬上就退轉了。可見得,一向專念的目的就是保持你的菩提心不退轉,保持你不變心,用意在此地。可見得這一條也很重要。何況你念得愈勤,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前面跟諸位說了,你的蓮花愈大,光色愈美。所以一定要一向專念。
這個「一向」,含義也很多,第一個就是一心,一個方向,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統統都放下,這個叫一向。第二個意思,一向是二六時中憶念受持,從無間斷,這個叫一向。這個一向是做得很圓滿、很徹底,這樣的人決定上品上生,我們要努力學習。如果做不到,古大德也給我們說,我們早晚訂功課,從今天起盡形壽,盡形壽是到我們命終那一天為止,一天不缺,這也叫一向。我不能夠一天到晚念佛、讀經,但是我早晚念,我早晚課從不間斷,從來不缺,這個符合一向。
早晚課當然最好是能夠念一卷經,一卷《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比較少、比較短,做為朝暮課誦非常理想。一遍《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阿彌陀佛念一千聲,念珠念十圈,一圈是一百零八,念十圈,我們算整數,一千聲佛號。你不要說我只念一千聲,八十聲我不要念,念珠十串。早課跟晚課統統一樣,不要缺。如果你工作非常忙碌,你自己做不到,很忙,實在沒有時間,古大德也告訴我們修十念法。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一口氣不一定念多少聲,這個不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家裡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念;沒有佛像,面朝西方。用這個做為自己的早晚課,一次都不能缺,一生不缺,也符合一向專念,也符合這個標準,這是最低的標準。
學佛一定要發長遠心,要有耐心,要曉得精進,就是要有進步,不要退步。所以發心不要太猛,太猛了會退步。聽說人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我也發個心,念十萬聲,頭一天念十萬聲念得好辛苦;第二天我只念八萬,佛菩薩原諒我一下;再過一天,八萬也不行,我只能夠念個三萬;念兩天之後,三萬也沒有了,念一萬,甚至於念一千都念不到,愈來愈退轉,這不是好現象,這個不可以。所以,這樣發心是錯誤的,應該發心是由少慢慢增加,這是進步,這是好現象。發得太勇猛,受不了,他就會退步,這個事情我們不能幹。
我過去學佛的時候,在沒有出家之前,在家居士的時候,我跟懺雲法師在一塊住,我就學他的生活方式,學持午。那個持午很清淨,差不多將近有十五年之久,其中有五年,我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我去受戒的時候我要吃三餐,我就不持,為什麼?受戒很辛苦,需要體力,所以我就開了,受戒的時候有點心我統統都照吃。有些我們同戒的很發心,一受戒馬上就要持午,到了三天受不了,統統都開了。我說我絕不幹這個傻事。所以要看情況,平常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工作量,不需要那麼辛苦,我們生活正常,可以按著正常來;非常的時候要用非常的方法,絕不學好看,絕不要面子。面子害死人,很多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我們不幹這個傻事情,我們要做得腳踏實地,穩穩當當,學佛裡得到真正自在快樂。這是最低限度,一向專念就是早晚十念,十念法。
除了早晚課之外,我們佛門叫散課,散課就是沒有規定的,有時間就念,沒有時間就不要念。還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有些同修的確很用功,用心過度,結果不得法。我在台北,我台北道場經常有二十多位開計程車的司機,就是有二十多輛計程車,在我講經的時候他們都不做生意,都來聽經。他們的車子都貼了阿彌陀佛,前後左右都貼,貼了好多,彌陀車行,台北市有彌陀車行,這一幫人。他們用功很猛,常常跟我說,一面開車,一面念佛,有的時候不知道把乘客拉到什麼地方去了,走了很多冤枉路,當然還是把人家送到了。他們很好,他們不多收人家的錢,他說這是我的錯,我忘掉了,路走錯了。開了很多冤枉路,他注意念佛去了,把路忘掉了,常常來給我講。
我就告訴他們,你這錯了,你這有罪過,為什麼?人家如果有事情趕時間,你把人家時間耽誤掉,你對不起人,你沒有做到敬業的責任,這不可以。為什麼?你這樣做,車也沒開好,佛也沒念好,念佛想到開車,開車又想到念佛,兩頭都沒有做好,這個要注意。念佛的時候萬緣放下,專心念佛,佛念好了,做事的時候把佛放下,專心做事,事也做好了,佛也念好了,這個重要。諸位同修要記住,當你要做工作的時候,你就專心做你的工作,事做好。尤其是佛教徒,在社會上要做別人的榜樣,不要讓人說佛教徒不能叫他做事,不認真,不負責,他一面做事一面念佛,事情做錯了還不曉得。那以後佛教徒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社會上不要我們了,所以這個不可以。做事情一定是認真負責任,事情做得比別人還好,將來人家一聽到佛教徒,佛教徒認真負責,每個人都想要,都想爭取佛教徒,這樣才好。所以,不能夠把念佛、做事混在一起,不可以,決定不可以。
真正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切工作不妨礙修行,那是高等的功夫,不是我們初學的,初學人做不到。那種程度差不多是到了一心不亂以上,才可以做得到,我們現在不行,現在一定要守住這個原則。這都是一向專念裡面一些重要的意義。像他們開計程車的,車上放佛經、放佛號,可以放,給誰聽?給乘客聽,不是給自己聽,這個就對了。你自己專心去聽那就錯了。沒有乘客,你在休息的時候,你自己專心聽是對的。你正在替別人服務的時候,那是給別人聽的,是度眾生的,給他做增上緣。他乘你的車,坐一段路,他一生當中說不定就這一次,有機會聽一次經,這是你給他做了善緣,這是好事情,決定不是為自己。
底下一句就把發心一向專念念什麼,給我們明確指示出來。發心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別的。專念《阿彌陀經》,它這裡只說阿彌陀佛,沒有說《阿彌陀經》,沒有說《無量壽經》,但是你看底下一句就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修諸功德』,這個經上所講的是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出家、發願、修行,以及廣度一切眾生不退成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這部經上。所以我們自己應當要效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樣發心、怎樣發願,我們學他。我們把阿彌陀佛當作自己修行的榜樣,依照阿彌陀佛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使自己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這叫做修諸功德。所以,這個修諸功德跟普通講的修諸功德不是一個意思,為什麼?上品上生。中下品的修諸功德,意思就不是這麼圓滿,不是這樣的殊勝了。同樣一句話,看它放在哪裡,意思不一樣,講法不相同。我們怎麼修?你有這本經書,你就會了,不要再問別人。經書裡頭意思有不太懂的地方,黃老居士註解註得非常詳細,等於是《無量壽經》的大辭典。
『願生彼國』,這個願很重要,有信、有願。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講修因,你看這裡實際上只有一行半,這是講上輩往生所具備的條件。這一行半的經文,我們差不多花了,連昨天的時間花了兩個小時,講這一行半。因為它太重要了,關係我們上輩往生,這兩個小時是值得的。大家牢牢的記住,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決定成就。下半段是阿彌陀佛的事情,上半段是我們的事情,我們具備這些條件,阿彌陀佛答應我們的是些什麼。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是阿彌陀佛的事情了。這個地方說的經文就是佛對我們的承諾,我們具備這些條件,到我們臨終的時候,佛與聖眾一定來接引,阿彌陀佛親自來接。『與諸聖眾』,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除了觀音、勢至,還有許多的菩薩都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我們要問,哪些菩薩?你平常在經上所念的這些菩薩大概都有,為什麼?你曾經念到這個佛菩薩名號,就跟他有緣,只要你一生當中曾經念過一次,就有緣。「這個人他曾經念過我,阿彌陀佛你去接引他,我跟你一道去」,他也會跟著來,這是有緣的,一定是跟你有緣的。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你多生多劫當中的家親眷屬、同參道友,那些人先往生了。過去生中他們都往生了,大家在一塊共修,他往生了,我們沒去得成,我們現在去了,他還會記得我,他有神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今天緣熟了,他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知道得很清楚,他們跟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同來接引。
我就跟諸位說過了,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一點都不陌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熟人比我們這個世界多,到那裡去不陌生。不要以為我去了沒有幾個人認識的,好像覺得不太願意去,沒有認識的人,有什麼意思。沒有想到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認識生生世世的同參道友、家親眷屬太多了,怎麼曉得會有那麼多人?從我們自己本身的善根就曉得。我們今天在這個時候,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典,能夠這樣的歡喜,要不是生生世世所種的善根福德,不可能有這個情形。從這個情形就看得出過去世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與阿彌陀佛的因緣密切,就能夠判斷生生世世都是修這個法門。修這個法門,同修當中往生的太多了,所以他一定會來。不說別的,就是以我們這個世界就不得了,不要講過去世,講現在世。
我昨天看到大陸上出版的近代往生錄,差不多將近有兩百人。在台灣我所曉得的,這四十年當中往生的至少有四百多人,這是我們知道的,不知道的還不曉得。這加起來就有六百多人,還有我們不曉得的。在我們推測當中,這四十年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中國人裡面我想至少也有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我們往生的時候他一定會來接引,為什麼?同鄉!我們都是從地球去往生的,一問,我前生住在地球上哪個國、哪個省、哪一州,一談起來我們都很接近,這些人統統都會來。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至少也有一千多人以上的諸上善人,這是最低的估計,決定是超過這個數字,很熱鬧,不會寂寞。
『現在其前』,就是在我們面前,你在臨終的時候決定親眼看到,看到這個境界。
『經須臾間』,須臾就是時間快,時間非常之快,剎那之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你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頭要特別留意,你們有沒有看出門道?門道在哪裡?沒死,活著去的。它沒有說死以後才跟阿彌陀佛走的,沒有,活著的。佛來迎接他,他親眼看到的,天樂盈空,親耳聽到的,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佛就走了,這不就是活著走的,不是死著走的。何況這裡面功夫上乘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生病。所以往生是活著往生,這個法門叫不死的法門,你要不學這個法門,準定要死,學了這個法門就不死了,希望大家努力。中上輩往生的,實在講太清楚了,他會告訴家裡人,佛已經來接引我,我要跟他去了,你看多明白、多清楚。這個法門真是永生的法門。一般宗教講永生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法門講永生才是確實的。除這個法門,就是一切大乘法門裡面,你自己功夫不到家你做不到,為什麼?沒有帶業的。所有大乘法門裡頭一定要做到明心見性,你才能這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死自在,永脫輪迴;你要是不到明心見性都不行。
諸位看看禪宗史裡面,你就曉得參禪人以後退轉、墮落比比皆是。蘇東坡的前生是五祖戒和尚,他前生是禪宗一個小支派裡的第五代的祖師,那個時候也是朝廷裡有個大官到寺廟來進香,他一看到做官的威儀,他動了心,很羨慕,所以來生做官去了。一生的修持換得一個官位,官也沒做好,得罪了當權派,最後貶到南海(海南島)去教書,蘇東坡在海南島住過一段時期,日子過得苦的很,這個歷史上有記載。蘇東坡死了以後,再轉世還是在人道,地位就更差了,做了一個很小的官,好像縣政府的科長一樣,這麼個地位,以後就沒消息了。一世一世轉,他往下墜落,所以非常可怕。真正能夠救度我們,真正是得救的唯一的法門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所以希望諸位同修千萬不能夠錯過,錯過就太可惜了!
跟著佛到西方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自然化生,那個世界蓮花化生,前面介紹過,這不要細說了。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因為上品的人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他一到那個地方去花就開了,這是上品的。他一到那個地方,他的智慧、他的神通差不多就跟七地菩薩一樣,七地以上的菩薩就平等了,這個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功德,真是無與倫比。底下的話是釋迦牟尼佛勸勉我們的話,把我們自己具備的條件說出來了,阿彌陀佛的承諾也說出來,佛在勸我們。
【是故阿難。】
『是故』就是前面這個緣故,修因證果,往生就是證果。叫著阿難說: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這一世你決定見得到,因為臨命終的時候是你親眼見到的,你還沒斷氣,你見到的,這是『今世』見到的。何況在往生之前,還有很多人心地念到清淨的時候,佛也會有感應。像當年慧遠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他老人家在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打坐,打坐念佛的時候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見到的境界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他自己臨往生的那一天才宣布告訴大家。往生那天跟大家說,今天我又見到極樂世界現前,佛來接引我了,這個境界過去我曾經見過三次。這就是今世,今世見阿彌陀佛,今世見極樂世界,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應該怎樣做?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所以世尊在此地勸勉我們,語意宏深。你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要專念佛號,還要專念這部經。為什麼?極樂國土都是在這部經上所宣講的,你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不熟讀《無量壽經》你怎麼會曉得!今天縱然說阿彌陀佛很慈悲,把極樂世界現前給你看到了,你沒有念過《無量壽經》,你看到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佛示現的還是魔變現的?你不曉得。如果這個經念得很熟,境界一現前,仔細去看,看看哪個地方跟經上講的不一樣。跟經上講的不一樣的一點也沒有找出來,沒有看出來,完全是一樣的,那你就曉得完全是佛境界。如果找到有一樁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這是魔境界,你能夠辨別。所以經一定要念,我勸同修們先把經念三千遍是有道理的,三千遍念下來,你對於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以後不管見什麼樣的法門,見到那個法師放光,見到法師在座上升起來,你也不動心,你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好奇騖怪,心有主宰,心定了,你決定往生。所以這三千遍經一定要念。
【積集善根。】
這是助行,前面講正修,我們讀經、執持名號,這是正修。『積集善根』,善根裡頭第一善根就是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我們得佛這麼大的恩德,除了弘揚這個法門,除了把這個法門普遍介紹、推薦之外,你想想我們有什麼法子報佛恩?沒有法子。我昨天教給諸位的印經、拷貝錄音帶,你自己聽一個就可以拷貝一個送給別人、你的親戚朋友,這是度他。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希望我們一起去,去的熟人不是愈來愈多嗎?我去了,不叫他去,不讓他去,這個心量不好,這不是菩提心,與彌陀本願相違背的。所以凡是有認識的人,凡是你知道他地點的人,你就給他寄,看不看是他的事情,我們都給他寄,有地址的統統照地址寄去。以這個為助行。
【應持迴向。】
『應』是應當,『持』是受持,正行、助行都應當受持。應當『迴向』,迴向簡單的意思,就是我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自己這樣修,為什麼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我只有一個目的,希望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迴向。希望這一生決定見佛,決定往生。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是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果報,佛給我們宣說出來。佛決定不打妄語,樣樣都是真實不虛,由於這個緣故你見佛,這個見佛是現前、當來統統見佛。『生彼國中』,圓證三不退,一生當中就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滿菩提就這樣得到了。你想想看,哪個法門有這個法門殊勝?哪個法門有這個法門快速?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門,你再找第二個法門找不到,沒有,你去查《大藏經》,確實沒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