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依教奉行,即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 (第十三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13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倒數第五行,看第七,「部類差別」。經典雖然很多,如果從性質上來區分,有同類的,也有同部的,這也是要辨別清楚的。
「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是同部經典」。「《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蓮池大師看這兩部經,兩部經的內容沒有差別,只是在文字一個說得簡略,一個說得詳細,所以「文有繁簡,義無勝劣」,這兩部經是同部的。確實就是講到修學方法來說,這兩部經都是主張持名念佛,而且都說一日到七日成就。「小本現有三種」,就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現在在世間流傳一共有三種不同的版本。「秦唐二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這先說《彌陀經》在我們中國有兩次翻譯,第一次是姚秦時代,也就是我們中國東晉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與道安與慧遠大師都同時代,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遠公大師跟羅什大師往來也很密切。現在一般流行的本子,可以說都是採取羅什大師的譯本。這個本子確實他採取的是意譯,「精要流暢」,我們念起來念得很舒服,就像中國人寫的文章一樣,所以非常受中國人的喜愛。另外一個本子是唐朝玄奘大師翻譯的,奘法師翻譯是直譯,就是照印度梵文一句一句把它譯出來。這樣譯出來文法還保存著梵文原來文法的格式,當然這是與原文相去不遠,相去很近,所以是「力保原面」,保存了梵文原來的面貌。要是講詳細、詳實,那是玄奘大師的詳實;要是講通暢,那是羅什大師翻譯的通暢。它的內容大致都差不多,真的是大同小異,可見得兩位大師所翻的原本是相同。現在這兩種本子,在以往玄奘大師這個本子沒有流通,沒有單行本,要想看玄奘大師翻的《阿彌陀經》,只有去查《大藏經》,《大藏經》裡面收的有。現在我們把奘法師的譯本也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我們統統都能看得到。
第三種本子就是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老居士不但是對《無量壽經》有會集本,《無量壽經》因為有五種不同的本子,的確有會集的必要,但是小本《彌陀經》秦唐兩譯各有長處,必須兩個本子互相看,《彌陀經》裡面真正的義趣才能理解,才不至於產生疑問,所以他就把這兩種本子也做了一次會集。「夏蓮居居士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廿一字。」這個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在湖北襄陽發現石經,就是《阿彌陀經》全部的經文刻在石頭上。什麼年代刻的?是六朝時候刻的,「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比我們現在流通的本子多了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如果補進去,《彌陀經》的意思的確是很圓滿,因為我們現在常常讀秦譯的經,讀到「一心不亂」就很難接受。因為一心不亂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往往懷疑我們依這個法門修能不能往生。實在就一心不亂下面掉了二十一個字,這是襄陽發現石經裡頭有。夏老居士會集本就把襄陽石經這個二十一字也補進去了,也會集進去了。
「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就是底下這二十一個字,「『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這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要補進去,意思的確是非常的圓滿。「一心不亂」連到這個「專持名號」,那這個意思就不一樣。「一心不亂,專持名號」,那跟玄奘大師所翻的「一心繫念」就跟原文沒有出入了。可能是我們流通本子是從前抄寫的時候抄漏了一行,一行二十個字,正好錯了一行、掉了一行去了,所以流傳下來這個本子就沒有這二十一個字,正好是一行。「會本依古德意,補入此廿一字,大有益於聖教。」這個對於依《阿彌陀經》修學求生淨土,那實在是很有幫助,對於這個疑問就不會再產生了。現在就是同部的,與《無量壽經》同部的,現在就是有《阿彌陀經》三種不同的本子,這三種不同本子我們都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雖然夏老居士會集得很好,我並沒有把他的會集本擺在讀本裡面,因為我們這個《五經讀本》,我裡頭有讀本有副本,副本就提供參考的,讀本我還是選羅什大師的譯本。為什麼原因?大家念得習慣了,念得很熟了,就不要再改了。《無量壽經》我們採取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為什麼?它爽口、通暢念得很舒服,原譯本念得很彆扭,夏老居士會集得好。所以我們都採取最完美的本子。其他的本子統統列在副本裡面,都可以作為參考。這是同部。
除同部之外的,有「同類」。哪些是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所以同類的就相當之多了,相當多。「其中亦有親疏」,有比較親、有比較疏遠一點。什麼叫親疏?如果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是提倡持名念佛這就比較親,為什麼?跟《無量壽經》、《彌陀經》完全一致的。如果提倡的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那比較就疏。當然同樣是念佛,它方法不一樣。目標雖然相同,方法不一樣,這個就比較上疏了。「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底下舉的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屬於同類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屬於同類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屬於同類的。「《往生論》」,也屬於同類的。這些統統都收在讀本裡面,現在我們稱為五經一論。所以五經一論除了《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之外,其餘都是同類的。還有「《安樂集》」,《安樂集》也是屬於論,也是專門提倡念佛求生淨土。
第三種叫帶說的,「帶說淨土經論」。這不專門提倡的,但是往往佛講經會順便勸勉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因為修學其他法門是真難,不但難,容易著魔。今天下午洛杉磯有一個同修打電話來,我跟他不認識,他說他有點事情要請教我。他是學禪的,跟一個法師學禪,現在常常覺得好像有一個什麼東西附在他身上,自己心神不安。他來問我,他說是不是我們學了佛,要不到佛堂裡,不用功修行,佛菩薩就來責備我們,就來懲罰我們,他說有沒有這種事情?我說我還沒有聽說過。佛教三千年來,佛菩薩大慈大悲,你來學就來學,你不來學就不學,沒有說是不來學會懲罰你的,會把你抓回來重重的來罰你,我說沒聽說過。可見得他學得是確實有問題,我今天特別提醒他,我說學禪、學密如果學得不好,跟的老師不太適當,往往學成了精神分裂,最後住到精神病院沒有法子救。在國內、國外我們看到很多很多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水準很高的人,這是年輕有為,學佛學了幾年變成這個樣子。我特別提醒他,叫他要提高警覺,我說你已經入了這個邊緣,差不多了,再要不肯回頭、不覺悟的話,恐怕一、兩年就要進精神病院了,非常可怕。所以不是說別的法門不好,我們前面都談過,不適合濁惡眾生的根性,不適合。所以人貴自知,一定要認識自己。我今天跟他說,我說我沒有能力學禪,也沒有資格學密。我說我是下等凡夫,不是上根人,我採取的就是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些法門太高了。所以佛往往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有意無意都提醒我們、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
「《淨宗經論合刊》」,這是我們從前出了這麼一部書,「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就是佛在這些經論上附帶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經論裡面查出來有兩百四十多種。「此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當然實際上比這個是更多,這個只是略略的查一查,就發現有這麼多的經論。古德所謂的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因為這個法門容易穩當,決定不會出差錯,只要我們老老實實修學,決定會有成就。
底下第八段要介紹的是「譯會校釋」。這是修淨宗的同修應該要知道的,譯是翻譯,會是會集,校是校對,釋就是註解。這底下有解釋:
「『譯』指本經之原譯本。『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釋』指本經諸本之註釋」,註解,就現在我們所知道的,以及常常見到的。
「本經譯本」,先說翻譯,「自漢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僅存五種。」本經總共有十二種的翻譯,就是十二次翻譯。十二次翻譯當中,現在只剩下五種原譯本,其中有七本喪失、失傳了。
先說現存的,現存裡面第一種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本子是「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讖譯於洛陽。」後漢的首都在洛陽,這位法師是出家人,他是月氏國人。月氏國現在不在了,要以現在的版圖來說,它是新疆的西北,現在是蘇聯的領土,距離新疆很近這個地區。古時候他們的文化也相當發達,佛教從印度傳到那邊去,我們中國跟月支往來相當的頻繁。
第二種是:「《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這名字很長,這名字裡面多半都是梵文音譯的。它也有簡單的名稱:「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這是它的略稱。它是「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就是三國時代,三國時代的東吳。這也是一位外國的居士,這個不是法師。稱沙門就是出家人,稱優婆塞是在家居士,優婆塞是男居士。他是個男居士,是外國人,當然也是精通佛法,這是他翻譯的。
第三種叫「《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這個本子流通最廣,因為在五種原譯本裡面來說他譯得最好,譯得比較上完備一些。所以單行本流通傳世幾乎都是這個本子,其他的本子沒有單行本流通。曹魏是三國魏國。這位法師,康僧鎧法師是印度人。當時洛陽是曹魏的首都,我們曉得魏篡了漢自己建立了王朝。這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
第四種:「《無量壽如來會》。」這是唐朝譯的,「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菩提流志是三藏法師,三藏法師精通三藏,這也等於說是譯經法師的學歷。三藏法師在學位上講是最高的,就是整個佛法他都通達、都沒有障礙,才能稱之為三藏法師。這部經是在《大寶積經》裡面的一部分,《大寶積》就好像一個大單元,這一個大單元裡面有這麼一段,就是大單元裡頭有一個小單元。當然很多小單元,其中有一個單元是講「無量壽如來會」,就是這一會,《大寶集經》裡面這一會。從這個地方的確證明了《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在世是多次宣說,這真的是證明,因為佛講《大寶積經》是一個大系列,這個不是普通的系列,這裡頭也講《無量壽經》。《大寶積經》這一系列之外佛也說過,所以從這裡這是很有力的一個證明,佛這部經是多次宣講。
第五個本子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這是「趙宋」,趙宋就是趙匡胤建立的王朝。「沙門法賢譯」,這也是西域的法師,法賢這是從梵文已經譯成中文了,法賢法師翻譯的。我們看這五種本子,第一種是後漢,最後一種是趙宋,現在存的就是這五種。
失傳的一共有七種,底下也給我們介紹出來。「佚失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有」,《開元釋教錄》是唐朝開元年間所編的佛教經典的總目錄,叫《開元釋教錄》。釋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佛教目錄。這個目錄裡頭有,但是現在書沒有了,書找不到了。所以開元那個時候藏經目錄裡面《無量壽經》的譯本有這麼多本,有這七種,但這七種現在沒有了。
第一種叫「《無量壽經》」,有兩卷。「後漢安世高譯。」安世高是我們中國早期譯經法師裡面最出色的一個,最了不起的一個人,文字好。在他傳記裡面說,他是安息國的太子。安世高,安是他國家的名稱,並不是他的姓,他的名字叫世高,安息國的王子。他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做了半年的國王他就不做了,他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出家修道。以後到中國來弘法,跟中國人的因緣非常之深。經典裡面講他是孝子,博學多聞,而且他懂得鳥獸的語言。這個人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個人,到中國來譯經相當多。他還有很多神蹟,在中國還了兩次命債。在傳記上都有的,前生欠了人家命債,這一生就還命去。你們看他的傳記,《神僧傳》裡頭有他,有很多神奇的事蹟。中國南方有佛寺就是安世高去弘揚的,第一個寺就建在南昌叫大安寺,是江南第一個佛寺,就是他去建的。
他的譯經工作告一個段落之後,就去度他一個前世的師兄,他們同學,前世的一個同學。這個同學墮落了,墮落就做龍王去了。龍王有大、有小,水神。他做的是宮亭湖的龍王,宮亭湖的龍王廟。他去度他,那個龍王前一生跟他是同學。他怎麼墮落的?他這個同學在前世明經好施(你們想想,我們今天如果看到這樣的人,我們都佩服得不得了),教理通達,會講經說法,又喜歡布施。龍是畜生道,怎麼會墮畜生道?瞋恚心還是有。常常到外面去托缽(那時候出家人托缽),托缽今天托的東西不太好吃,不合自己口味,心裡就有點難過,就有點不平。我這個出家人有道德、有學問,你看今天出去這一餐並不可口,心裡就有點不平。就這麼一點瞋恚心,死的時候墮了畜生道。所以墮落實在是非常非常容易,只一念差錯墮到畜生道去了。做了神,做了龍王,因為他明經,他過去是講經的法師,所以非常靈驗。你問牠什麼事情牠都知道,牠給你指點的決定正確,就是我們俗話講很靈。過去生中又喜歡布施,所以牠福報很大。宮亭湖一千里內的人都去拜龍王,都去供養牠,所以這個廟的香火就非常盛。因為龍王很靈,你去拜牠(那個時候走水路,水路是最重要的交通管道),你真的是一帆風順,平平安安的。你要是不拜牠,那麻煩就大了,不是逆風就是遇到災難,船翻掉了,貨物丟掉了,他就會出這些事情。這個龍王很捉弄人,所以沒有一個不去拜他。鬼神才會捉弄人,佛菩薩不會,佛菩薩你得罪他,他不會見怪。鬼神不能得罪,得罪不得,因為他會見怪。
安世高就到了九江,過了長江之後到九江去到龍王廟。這個龍王頭一天就托夢給廟裡面的住持,說「明天有一個安息國的高僧要到我這裡來看我,你要好好的接待他,要禮遇他」,就托夢跟他講了。所以到第二天安世高一到,廟裡面已經一切都準備好了,要歡迎他。安世高知道,給龍王說法。說這個法別人聽不懂,不曉得是用梵文講的,還是用安息國國語講的,總之是外國話就是,咱們中國人很多人聽聽不懂。說了一番話之後,就告訴龍王,叫龍王現身,現身給大家看。龍王很為難,也很聽話,就現了身,從神龕裡頭鑽出來了,是一條大蛇,很大很大的一條大蟒蛇。見了安世高,眼睛流眼淚,安世高給牠誦咒,慢慢的牠就又縮回去了。大家都看到了,很多人都看到了,原來這個神是一條大蛇。當天晚上龍王又托夢給住持,就交代住持,把牠自己所得的這些供養,這些財物供養,統統送給安世高,請安世高替牠修福。安世高就答應了,就把這些財物帶到江南建一個佛寺,建一個佛廟,那時就帶到現在的南昌。南昌建立一個佛寺,這是中國江南第一個佛寺。就是龍王捐獻出來的,所以叫大安寺。紀念安息國的意思,叫大安寺。他還沒到南昌,南昌走赣江,都走水路過去。在宮亭湖當中就看到有一個人穿著白衣服,很年輕,好像二十幾歲的一個少年,從空中下來,在他船頭面前向安世高拜了三拜以後就走了。安世高給大家說這就是龍王,龍王現在已經脫離畜生身,生忉利天了,他來感謝的,來拜謝的。以後沒有多久,就在廟不遠的地方,發現一條大蛇,非常非常長。所以現在那個地方就叫蛇村。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這是個事實,也真正告訴我們,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他的同學前世修行那麼好,一念差錯墮落在畜生身,也是幸虧同學真正得道,時節因緣成熟他來度他,這才脫離畜生身生天。所以這是修福超度最高只能到忉利天,這個諸位要曉得。像梁皇懺,這在中國非常有名的。梁武帝的妃子,也是造作罪業墮落在畜生道裡面,梁武帝請寶誌公來主持這個法會來超度。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觀世音菩薩主持這個法會來超度,也只能把皇后超度到忉利天,再往上去就不行了。往上去要自己有修持,夜摩天以上自己要有定力、有定功,沒有定功是不能夠往生的。那個定功叫未到定,修的定沒有真正修成功。修成功了,他就不在欲界,就到色界去了,起碼也是初禪、二禪去了。所以他有定功,定功沒有成就,屬於未到定。所以天要修十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個才能夠往生。我們看大小乘經典,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色界、無色界天人沒有瞋恚心。我們欲界裡頭是見思煩惱統統具足,思惑裡面貪瞋痴慢疑統統具足。色界裡面只有四個,有貪,沒有瞋;有痴、有慢、有疑,沒有瞋。到無色界裡面,瞋當然沒有,慢也沒有,無色界天慢也沒有,所以只剩了八個,見思煩惱十條只剩八條,無色界只有八條,所以愈往上去他道德的水準愈高。所以諸位想想,連天人都不會怪罪眾生,佛菩薩哪裡會怪罪眾生!不可能的。所以鬼神不能得罪,佛菩薩得罪沒有關係,他不會跟你計較的,連天神得罪都不會怪你的。
所以前天基督教有幾個牧師來訪問,我們就談到諸天,我就跟他講佛教裡面,他問我佛教對天神的看法,我說佛教承認有上帝,承認有天神,天神是慈悲的。如果說我們得罪天神,天神馬上要來懲罰,那個天神是很低級的天神,不是高級的。我說高級的天神,慈悲,不會怪人的。不但天神,我們再把水準放低一點來說,世間的聖賢君子,你得罪他,他都不會跟你計較,何況天神,又何況上帝!如果說得罪他,他跟你計較,不肯放過你,還要重罰你的(這個在我們世間人講,這是小人,君子都不會),那這樣一說上帝不也是小人一流了嗎?這個不可以,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上帝?這是大不敬。所以凡事要講理。不過那一天那幾個基督教徒有兩個牧師不錯,到最後非常坦誠的來給我們談,非常坦誠,很難得。
安世高,他這一生的事蹟,給我們提示的非常之多,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位善知識。可惜他這部經失傳了,如果這部經本要不失傳,我相信今天大家念《無量壽經》一定會念他的本子,因為安世高的譯本就跟以後的鳩摩羅什一樣,是非常受中國人喜愛的翻譯本。
第二種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也是有兩卷。「曹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曹魏是三國時候魏國。帛延是個出家的法師。
第三種叫「《無量壽經》」,有二卷。「晉沙門竺曇羅密譯。」是在東晉永嘉二年。
第四種叫「《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也是兩卷。它有幾個名字,「一名《樂佛土樂經》。」樂這個字念去聲,是愛好。「佛土樂」就是極樂世界。「一名《極樂佛土經》。」所以這裡底下一個名字就比較上順我們中國人的文法,《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這是東晉恭帝元熙元年翻譯的。
第五種叫「《新無量壽經》」,兩卷。「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這個年代是南北朝時候劉宋(就是劉裕)建立的政權,永初二年在道場寺翻譯的。
第六種也叫做「《新無量壽經》」。是「宋」,這個宋也是劉宋,「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也是永初二年。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它年代相同,是同一年翻譯的,而且同在一個地方翻譯的。同一年同在一個地方翻譯,假如不是原本不同,這個講不通的。所以這也證明了《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原本不相同。原本不相同,就證明佛不是一次說的,是多次宣說。所以從很多跡象裡面也發現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這個很稀有,因為佛一生講一切經都是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多次宣說這部經就非常重要,不是最重要的經典不可能是多次宣講的。
第七種也叫「《新無量壽經》二卷。」也是劉宋時代「罽賓國」,罽賓就是現在的新疆天山南麓,古時候稱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翻譯的,這是在元嘉年中。
這個七種只有經題、卷數、翻譯的人,乃至於翻譯的年代都記載得很清楚,可是經本現在是見不到。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以上連現存者,總八代十二譯。」從後漢到趙宋八個朝代一共十二次翻譯。「《甄解》云」,《甄解》是日本一種《無量壽經》的註解。「凡於諸經中,傳譯之盛,無如今經。」這是說佛經流傳到中國,翻譯最盛,翻譯最多,沒有超過《無量壽經》的。《金剛經》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金剛經》只有六種翻譯,它這個六種翻譯還都在,都沒有失傳,現在《大藏經》上統統都可以能查得到。所以真的翻譯最多的是《無量壽經》,無如今經。「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這個才顯示出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要宣揚這個法門,出世的正意。前面我們在因緣裡面講過,如來正說,稱性極談,真的是利益無邊故也。除非你這一生遇不到,那是什麼?緣不足,沒有緣分。遇到了,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肯一心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的。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沒有一個不成佛的,所以往生就是成佛,這是利益最上的。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說是難信之法,這是真的。我們經雖然還沒有研究,我們從前面一直談到今天,談的也不少,我們很清楚的理解,正如佛所說的,這個法門是度根熟眾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的。所謂上上根人、根熟眾生,就是說他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怎麼成熟?換句話說,他這一生有資格作佛了。這是度眾生成佛道的一部經,不是教你成菩薩,不是教你成阿羅漢,是教你成佛的。那我們想想成佛是要多麼大的福報,當然稀有!一說人就相信、就接受了,那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嗎?所以我們給人家講,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我們就知道理所當然,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他要聽了就肯接受,就肯依教奉行,那這個人了不起,這個人正是經中所說根熟、上上乘人,他不是普通人。所以這是如來出世正意。
「《會疏》云」,《會疏》也是日本人的著作。所以日本對於《無量壽經》的弘揚著述超過我們中國很多,他們古註(就是隋唐到宋這時代)的《無量壽經》著作有二十多種,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只有兩種。現代人的著作,除了黃念祖老居士這個本子之外,也不多,底下我們會提到,也沒有幾種。《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這兩位大師的看法都相同。「兩疏同一卓見。」見解相同,都是這個看法。
「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存沒詳略不同。」因為佛多次宣說,有的對這方面說得詳細一點,那個省略一點;另外一次說,可能那個地方說得詳細一點,這個地方就省略一點。所以實在講真的就有會集的必要,因為他不是一次說的,是多次說的,每一次講的詳略不一樣。「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梵文的經是用貝多羅樹葉寫的,就跟我們中國竹簡差不多,比我們中國竹簡進步一點。中國竹簡一個竹片上只刻一行,繩子一斷的話就脫掉了,脫掉之後往往就接不上,所謂錯簡,就排錯掉,我們中國古書往往有這個情形。佛經,它這個貝多羅樹葉子比較寬,所以它一片葉子寫四行;寫四行,也是兩頭用繩子穿起來的,繩子一斷也容易搞錯。所以說梵本容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我們現在把五種原譯本對照一下看,裡面差別很大。
「若細究存世之五譯」,細細去研究現在存世的五種原譯本,「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因為它出入太大,絕對不是一個本子。一個本子兩個人翻譯,總是大同小異,總不會有很大的出入。它這個本子你一比較、一對照出入太大,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原譯本,所以斷定至少原譯本有三種。「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才會有這個現象,否則的話不可能。譬如《阿彌陀經》,羅什大師翻譯跟玄奘大師翻譯的,真的大同小異。這個我們能夠斷定,它原本是一本,是同樣一個本子。東晉時代傳到中國來的《阿彌陀經》梵文本,羅什大師譯的。玄奘大師在唐朝到印度去又看到原本,那個原本還是一樣的,還是一個本子,所以他們兩個翻的是大同小異。不像《無量壽經》翻譯出入有這麼大。「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這是真的。不但如此,我們眼前,我講《無量壽經》講了很多遍。我過去講《楞嚴經》,大概講六、七遍,遍遍都不一樣。如果要把它記錄下來,將來你要給我出一個完整的書,還得用會集,你要不會集什麼?我那一次講的跟這一次裡頭也有不少有出入。當然後面講的比前面有進步,可是前面講的可能後面也沒有講到的,必須把多次講的合起來,我這部經裡所講的東西統統都講到了,也得要合起來看才行。這就是要一個完整的本子,完整的本子意思非常圓滿,那的確就有會集的必要。下面,這是介紹會集本。
「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最初會集的就是王龍舒居士,他這個本子叫「《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我們想想王龍舒居士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宋朝時候的人。國學進士是他的學歷,他考中進士,等於現在高考及格的,這個學位是最高的,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他是拿到博士學位的。龍舒是他的籍貫,他是龍舒人。龍舒在什麼地方?就現在的安徽舒城,在當時叫龍舒。就現在的舒城,距離我的故鄉很近,大概是我們華里是五十里,公里只有二十五里,現在開車不過二十分鐘就到了,很近的這麼一個地方。他姓王,名字叫日休,叫王日休。他的家庭是小康之家,生活能過得去,所以中了進士以後他不做官,他沒做官,他在家學佛。而且他有不少著作,也常常到外面去講經說法,勸人念佛。他的著作當中最著名的,流通最廣的《龍舒淨土文》,有一個小冊子專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文章寫得好,這個流通量最大。實在講他最了不起、最偉大的著作,就是《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收在《大藏經》裡面。收在《大藏經》,可見得我們佛門歷代這些高僧大德都承認,它這個有價值。
確確實實他的本子比原譯本編得好,但是美中依然不足,最大的不足在哪裡?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唐朝譯的《無量壽如來會》這一本他沒有見到,一生當中沒有見到。你就曉得從前書本得來之難,以他這樣的聲望地位,當代的一個大佛學家,到處去蒐集都找不到這個本子。所以他這個會集本是四種的會集本,缺了一種。《無量壽如來會》裡面有很多經義是前面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這個就漏掉了很多。還有一個問題為後人所不滿的,特別是印光大師指責的,他會集的時候把人家原文文字改了。當然他改是沒有問題,他不但是文學造詣極深,佛法他也是非常的通達,把人家文字上改幾個,意思沒有變,詞藻更美,當然是好。但是印光大師講,這個好是好,你改沒有問題,你要是開這個端了,後來的人看這個經,文字看不懂了,看不懂這個文字不好,我把它改一個,改一個,我好懂,你也會懂,這麼大家改來改去,這一部經愈傳愈訛,傳到最後就不成樣子了。所以印光大師是極力反對改動原文,這是開這個例子不好。王龍舒開了這個例子,所以後人對他這一點不太滿意。但是他的本子還是不失為一個好本子,他的《大阿彌陀經》在台灣、在中國大陸有單行本流通。蓮池大師寫《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可以說引用王龍舒居士的《大阿彌陀經》會集本引用得很多。可見得中國淨土宗祖師大德對他相當的尊重。會集的確是有必要,但是要謹慎。龍舒居士自己修持的功夫也了不得,他是預知時至,他沒有生病,他往生的時候是站著走的。如果說他這個會集不對,不是佛的意思,違背了佛的意思,他怎麼能站著往生?怎麼能不生病站著走?這給我們一個很大很大的信心,這個可以斷定會集是對的、是佛的意思,是對的。但是要謹慎,像印光大師講的,決定不能改動一個字,這樣就好。
第二種本子叫「《無量壽經》」。是清朝「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這是清朝乾隆時代,清朝最盛的一個時期,這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中國人很神氣,是一等國。美國哥倫布大概剛剛發現,它才兩百年。乾隆是兩百多年,恐怕這個地方,哥倫布還沒發現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還是蠻荒時代,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的一等國。彭際清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現在來講就是國防部長,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國防部長,官做得大,官做得很大。所以他是,共產黨的話就講是高幹子弟,貴族出身,而且人非常的聰明。未冠,是二十歲行冠禮,未冠就童子之身他就中了進士。所以他中進士很早,十幾歲,沒有滿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中進士以後做過很短時期的官,很短時期,沒有做幾年他就不做了。家庭環境好,生活沒有憂慮,不成問題,專門學佛,他就變成一個佛學家了。他的著作也很多,尤其是難得的,就是《華嚴念佛三昧論》是他作的。雖然東西不多,薄薄的十幾頁,真正了不起,那要不是把《華嚴經》參透,決定作不出來的,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念佛的方法。這個小冊子近來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講過一遍,有一套錄音帶,一共七個帶子,流傳到美國來了。我們在台灣特別把這個小冊子印成單行本,印了一萬本,跟著他這個錄音帶流通。太難得了。
他的著作也非常之多,他在佛門有個別號叫知歸子。《思歸集》是他作的,《思歸集》後面有個自傳叫「知歸子傳」。他那個自傳寫得非常客氣,沒有寫他的家世,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他的《無量壽經》也寫得很好,但是很可惜的,他五種本子裡只取了一本,只取一本,他不是會集本,他是一個刪校本,他取的是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裡面有很多繁雜的地方,他把它去掉了,就是把它整個經文做一次刪節,所以它叫做節校本。所以這個本子好,雖然是很好,比康僧鎧的本子念起來那的確太舒服了,文字通暢,義理清晰,的確是好。他做了這個本子之後,又給這個本子做了個註解,這個註解叫《起信論》,叫《無量壽經起信論》。經文是他刪節的,論是他造的,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到後面我們會再提到。這是彭際清居士一生了不起的成就。
第三種叫「《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魏源是湖南邵陽人。承貫是他的別號,邵陽魏源,他姓魏,名字叫源。他是清朝咸豐年間人,距離我們就更近了,我們知道慈禧太后就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咸豐年間人。這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佛門大德,他是在家居士。我們看節校、會譯的統統是在家居士,所以在家居士學佛的成就超過出家人很多,尤其是在近代。近代這個出家人,說老實話能夠比得上在家的人不多,的確是不多。在家人學佛心地真誠,他沒有一些應酬,往往成就容易。出家人住持一個寺廟,信徒也多了,應酬也多了,沒有辦法專心修學。像從前我們聽倓虛老法師的開示,因為倓老法師常講:我想念佛,還沒有念完一串念珠,這個人來請教,那個人又來找閒岔,一天叫我念一串這個時間都沒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法師名氣愈大,找得人愈多。
我從前還沒有出家之前,剛剛辭掉職務,是跟懺雲法師住在一起,住在埔里。那個時候懺雲法師名氣還沒這麼大,平均每一天的信件至少三十封,他老人家要回信,有的時候不重要的要我代回。所以我才知道出家人很苦,光是這種應酬就不得了,現在還加上電話,這怎麼得了!電話、信件、來拜訪、來請教,你說,這就比不上在家人,在家人應酬沒有這麼多。所以我了解這個情形,我對於所有人給我寫信,我是一律不回。為什麼?大家已經知道了,我不回信,所以也就不怪我了,那個回回不完的。來找我總是免不了,所以我在台北定個時間,每天下午四點鐘到五點半,這一個半小時我見客。你們要來找我,到這個時間來找我;這個時間以前我不見客,否則的話我時間都沒有了。將來你們個個都成就了,我還在搞六道輪迴,這個划不來,這個不能幹,這不可以的。所以總而言之一定要提高警覺。但是在台灣做法師很不容易,道場那麼大,廟那麼大,要維持。你要不拉攏信徒,你就沒有辦法維繫,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我這個道場是愈小愈好。我們在台北圖書館,我們館長,韓館長常常來給我說,我們再買幾間房子擴大做個講堂。我說不要,為什麼?負擔太重。現在我們這裡小小的地方,大家擠擠好熱鬧,是不是?擠擠很熱鬧,開銷少,不求人,我們才沒有事。開銷愈大,一定要求人;求人,自己時間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出家人為什麼不如在家人,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時勢所逼,我們要曉得。我們看到這些統統是在家人。
魏老居士很了不起的一樁事情,就是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擺在淨土三經的後面稱為淨土四經,這是他幹的。到民國年間,我們印光老法師,又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在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個五經是怎麼來的要知道,魏老居士把《行願品》加進去,印光大師把《念佛圓通章》加進去,這稱為淨土五經。這個五經,將來有沒有再加六經的必要?沒有必要,到此為止。為什麼?已經十分的圓滿,真正圓滿。所以現在我們講淨宗依據的經典是五經一論,一論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
魏源居士的會集本確實他是五種本子都見到了,他是五種的會集本。而且魏源自己認為他會集的超過前面王龍舒、彭際清,超過他們的本子,認為他這個本子就定本了,將來可以流傳於後世了。殊不知他的本子的確是比前人好,那是沒話說,如果不如前人的,這個本子怎麼能行?不能行。確實比前人好,後後勝於前前,的確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還是有美中不足,不足的也是改了人家的文字。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對魏源,尤其對王耕心非常非常的不滿,對魏源還好一點,對王耕心真正是不滿,很嚴厲的批評。王耕心的註解就是用魏源居士的本子,這個註解我是從黃念祖老居士那裡得到的,他老人家蒐集的有一本,我在北京影印帶回台灣,所以我看到它的原本。將來這個本子還是可以把它印出來,但是印出來,我要把印光法師對它的批評印在前面,讓大家合起來看。當然利益還是有利益,還是有見地,偏見是有,他有偏見、有成見,但是有些地方的見解也相當高明,值得做參考。這就是統統都是因為改經,把原譯本經文字改掉了,這是印光大師深恐啟發後人改經的做法,那就不得了,所以他極力批評。因為前面這些本子不是不能會集,是會集不圓滿,會集得有毛病,夏蓮居老居士才發心重新做一個新的會集本。
第四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鄆城是他的籍貫,山東人。他老人家會集實在是非常圓滿,可惜印光大師沒有見到,因為他的本子出來,印光大師往生了,沒有見到。如果印光大師看到他這個本子,大概就點頭,也會笑笑,真正圓滿。你們諸位看經題,連經題都是會集的,沒有改一個字。經題,實在他用的是什麼?他用五種原譯本,前半段用最後的,就是趙宋沙門法賢所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他把那個經字不要,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再接著取第一種譯本,就是後漢支婁迦讖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重複了,就取「清淨平等覺經」。你看一個字沒改,《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個字沒改。不像前面幾個,《大阿彌陀經》,這個名字是自己起的,這不是會集的,自己搞的;《無量壽經》跟康僧鎧的本子是相同,到底是節校本是原譯本搞不清楚;《摩訶阿彌陀經》就更沒有依據,更是自己造作的。夏老是字字句句統統是原文,一個字沒改動,這個沒有話說。凡是後人指責前人的弊病他統統沒有,所以梅光羲稱為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九種本子裡面最善之本。九種本子就是現存的五種原譯本跟四種的會集本,九種裡面最好的本子。
夏老居士會集的經過,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都寫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參考,感應瑞相非常之多。這個老居士我們想像當中他不是普通人,必然是佛菩薩再來,是個再來人,是來專門救度末法濁惡罪苦眾生。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機緣成熟了,因這部經得度,那是真的。因此經得度的人太多太多了。這部經從會集流通出來之後,沒有多久共產黨統治大陸,所有宗教整整禁止了三十六年,完全沒有,個人學佛也不行。所以黃老居士在那一段期間,也加上一頂帽子,牛鬼蛇神,被迫下放勞改。黃老居士告訴我,也很好,十幾年的生活,沒有一個人敢跟他講話的。如果有人跟他講話,別人就指責,你怎麼可以跟他講話?他是牛鬼蛇神。所以沒有一個人敢跟他講話。他說也好,他自己就專心念佛,這個對他以後成就,他的真正功夫底子在那個時間打下來。不能看經,不能讀書,一面工作就是念佛,所以反而心地很清淨。這不是念佛人,真的做不到,一般人是折磨。他沒有,他心地清淨,這三寶加持。
下面接著介紹「本經註釋」。現在在我們中文《大藏經》裡面,我們能夠見到的只有五種《無量壽經》的註解。第一種,「《無量壽經義疏》」,有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隋朝時代淨影寺,他的法名也叫慧遠,跟我們東晉初祖慧遠名字相同,所以在歷史上稱為小慧遠,在隋朝時代。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他用的這個本子,原本是用康僧鎧的,用康僧鎧的本子來註,在原譯本裡的註解算他這個本子註得最詳細,流通最廣。
第二種,「《無量壽經義疏》」,只有一卷。是唐朝時候「嘉祥寺吉藏撰」。這個本子有單行本,很少很少。原因他註得很簡單,他所註的文字恐怕還沒有經文多,可見他註得非常簡單。但也註得很好,很簡單,他這個本子我還有一本木刻本的,吉藏跟慧遠法師的本子我還都收的有。
第三種,「《無量壽經義述文讚》」,有三卷。這個也收在中國《大藏經》裡面,但是這個著作的人是憬興法師,他是唐朝時候人,新羅國(就是現在的韓國),韓國的一位法師,我們《大藏經》裡收的有他。
第四種叫「《無量壽經宗要》一卷。」也是新羅(韓國人),唐朝時代,元曉法師作的。
第五種叫「《遊心安樂道》一卷。」也是新羅元曉撰的。這些都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元曉法師《無量壽經宗要》是依照經文註的,《遊心安樂道》算是一個論,沒有按經文,但是就是講《無量壽經》的大意,都算是註解。
末後說,「日本則有了惠、峻諦、道隱、觀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這些詳細的諸位可以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是原譯本的註解。原譯本註解在現代在台灣有一位性梵法師,他也是採取康僧鎧的本子,自己寫了一篇講義,曾經在佛學院講,現在也出書了,就是《無量壽經講義》,這是一個新的註解,我們這裡沒有把它入進去,這個都是原譯本的註解。
「注釋大經會校本者,共有五種。」這就不是註的原譯本,註解的校會本。
第一種是「《無量壽經起信論》」,剛才曾經提過,這有三卷。是「清初彭際清作。」這本書也是很稀有、很難得,是在台灣周邦道老居士他從大陸帶來有這麼一本書,曾經送給李老師看,送給李炳老看。李炳老就勸他把這本書影印流通,所以他前面還寫了一篇序,說明流通的緣起。正好那個時候華崗編《華崗大典》,他就把這本書交給華崗,列在《華崗大典》裡面。但是他多印了很多冊,有單行本流通。經是彭際清節校的,註解是他自己作的,所以這是他很了不起的著作,也是他所有著作當中可以說是最偉大的著作。
第二種是「《無量壽經箋註》」,有兩卷。是清朝末年丁福保居士註的。丁居士註經他有個特色,他是以經註經。譬如這一句無量壽,哪個經上怎麼解釋,哪個經上怎麼,統統抄在一起,叫箋註。沒有自己的意思,但是把所有經論裡頭有關的解釋,他統統把它抄在一起。所以可以說對於研究《無量壽經》,或者講解《無量壽經》,提供了最完善的資料。他用的經本是用彭際清的本子,所以他的經文跟《無量壽經起信論》的經文是相同的。
第三種,「《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這是清朝末年正定王耕心作。這個本子出現大概是在同治年間,他採取的本子是採取魏源的會集本。剛才講了,他有些地方是有偏見,這是印光大師特別指責他,在《文鈔》裡頭好像有兩、三篇的文章談到這個問題。
第四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這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經用的經本,是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國三十九,他在台中講這個本子。他的講稿,他的註解很簡單,就在經本上註。但是他的字寫得很工整,用毛筆字規規矩矩寫的,把段落勾出來了,把重要的意義他都註出來了,所以我們把他這個原本影印流通。
在過去我講這部經,我的參考資料就是兩種:一種就是李老師的眉註,這是我主要依靠的;第二種就是丁福保的箋註。我過去講《無量壽經》就是依這兩個本子,一直到前年我們在此地,遇到黃念祖老居士從DC寄給我現在他這個註解。我們那時候收到的時候,收到的時候你們大家都沒看到,因為那一天我要回台灣,我們行李都收拾好了,等著出發了,郵差送來了。送來之後,我就往行李一塞,回到台灣打開來一看,才知道是這個註解。原本是打字油印,字體也不好,紙張印刷是我們台灣四十年前的樣子,所以一看就曉得大陸比台灣落後四十年。回到台灣之後,我趕緊寫信給劉啟義,因為那時候跟老居士沒有直接連繫,就叫劉啟義趕緊跟老居士寫封信,他有沒有版權。如果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就算了,那我就不打算印他的了,我打算參考他的,自己再寫一本註解。如果他不要版權,歡迎翻印,那我就很省事了,我就準備在台灣大量的翻印。所以大概是一個月回信就收到了,歡迎翻印。
歡迎翻印,那我就很放心了,我在台灣找了八、九個大專學生來幫忙我作這個工作,第一個就是把簡體字要翻成我們的正體,這個工作做了八個月,全部翻出來。第二個工作,校對,老居士在經文裡頭所引用的經論全部把原文找出來對一下。這個事情大,十幾個人做,我們這個工作做了一年半,書才出來,真是費了大功夫。本子印出來了,老居士當然也非常歡喜。我們第一版就印了一萬本。現在第二版,我們印了兩千本。老居士寫信告訴我,希望我慢一點印,他還有些地方要修改。他快一點,我慢一點,我們配合一下。他說希望底下二版就做為定本,不會再改動了,做定本。那麼他的稿子到現在還沒送給我。台灣有很多人等不及了,我們一萬本都送完了,我們此地還有一些,台灣沒有了。台灣一本都沒有了,所以現在又印了兩千本應急,贈送給他們。等老居士稿子送來之後,我們印第三版,三版就是定本。
今天,我早晨給黃老居士寫了一封信,也催他這個事情,希望他快一點稿子給我們;另外還有一樁事情,就是這部經剛剛出來之後,梅光羲居士在中廣(中央廣播電台)講過一次,慈舟法師在濟南講過一次,而且還有科判。所以我今天特別將這件事情告訴黃念祖老居士,我告訴他今天在台灣有一位懺雲老法師,還有一位道源老法師(已經往生了),這兩個老法師在台灣都非常受人尊敬,兩個人都是慈舟的學生,都是慈舟法師的學生。如果能夠把慈舟法師《無量壽經》的科判找到的話,我們把這個科判會在經上印出來流通,會對台灣讀誦這部經增長很大的信心。所以可能就是道源老和尚跟懺雲法師都不知道慈舟法師這個事情,因為我們跟他接觸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聽他說過。我們只是看到在黃念祖的跋文裡面提到過這樁事情,所以我希望黃老居士能夠把慈老的科判找到,找到我叫他寄到美國來,因為寄到美國來快。寄到台灣,大陸寄到台灣的信要一個多月,一個月到一個半月才能收得到。寄到美國來得快,寄到美國來,這裡馬上用傳真傳給我,快得很,一個星期我就看到了。他老人家的原文,當然不會很長,原文保存在我們學佛社,傳真給我就可以,我在台灣把這個會到經文裡面就可以流通。所以這個的確是啟發人的信心,因為慈舟這兩個學生在台灣都很受人尊敬。
這是註解大經會校本,到目前一共有五種。我聽說最近黃念祖老居士還在寫一本白話的註解,專門接引初機的,就是《無量壽經》,這個也很難得。同時我在新加坡講的這套帶子,這個帶子此地有,此地有一套。台大謝教授就依照這個帶子統統把它寫出來,總共寫了將近有七十萬字,就是寫成一本講記,現在拿給我改。我一看至少有三分之二要重寫,裡面東西可以用的、可以保留的頂多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要重寫,也就是去年境界跟今年不一樣、不相同。所以會集是很有必要,我每一遍講的每一遍都不一樣。我在台北講的一次是九十分鐘,一共講了九十次,比新加坡就詳細的多了。我聽台北打電話告訴我,說這一套帶子現在也有人在寫。反正他們寫的人自己會很得利益,寫一遍,我想超過聽個五、六遍吧!自己親自寫一遍這個印象會很深。所以我希望發心寫的人認真努力,二、三年之後,這些人應該可以講《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的人多了,那我就可以退休了,可以休假,不要這樣勞累奔波,希望他們大家都出來。這個就是,大概我想在這一年、兩年之後,這個本子一定可以印出來。這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比較上通俗一點點的註解,比較通俗一點,能夠適合於現代人的生活,修行比較上方便一點。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