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第五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05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倒數第二行:

  「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底下是引用《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我們引用《般若經》上來解釋這個名詞。前面一句是說一切相的本體,實相的本體;後一句是說現相。本體是無相,離一切虛妄相,這就是講無相的實相,也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空;像《心經》上講「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就是講的無相的實相。無相並不是真正的沒有,不是真正沒有相,而是無一切虛妄相。什麼叫虛妄相,這個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在佛法裡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第一個講虛妄相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有為法。《金剛經》後面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一個意思。有為法就是生滅法,凡是生滅法都是無常的,不是常住的,不是常住的就叫做虛妄。換句話說,我們六根所接觸外面的境界,我們冷靜去觀察,哪一樣東西不變,永遠不變?不變的就是真的,會變的就是假的、就是虛妄的。我們看動物、植物、礦物它都在變,沒有一樣是不變的;只有一樣東西我們在感官當中它沒有變,虛空。所以虛空不是有為法,它是屬於無為法,虛空無為,六個無為法之一,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

  佛講凡是會變的就是虛妄的,就是虛妄相;凡是不變的就是實相,這就是真實的。從百法來看心法,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前五識與八識相應五十一個心所法,心所法就是心的作用,都是會變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功能非常之大,除了不能明心見性之外,也就是緣不到實相之外,虛妄相裡面它的功能是最大。它可以遍緣過去、現在、此界、他方一切虛妄相,這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有這麼大的功能,唯獨緣不到本體,實相就是本體。這個說法實在講,把精神、物質統統包括在裡面,因為精神,我們講心理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在唯識裡面所講,性相同源,所以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同一個根源,這個根源是什麼?就是無相的實相。這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禪家叫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真正認識自己。

  無相是體,有體一定它有相、它有作用,所以它起作用的時候,實相是無不相。你說哪個器不是金?金是一個,器就太多了,可以做成各式各種的花樣,但是做的花樣再多,實在講那個體質只有一種。離開器就沒有金,離開金也沒有器,可見得器跟金是一不是二。譬如我們用黃金做一個茶杯,茶杯是器、是相,虛妄、妄相,為什麼妄相?它是生滅法。我不喜歡這個茶杯了,我把這個金鎔化,鑄成一尊佛像,我喜歡佛像,把它改造成佛像,黃金沒有變,作用變了,一個是茶杯的相,一個是一尊佛的相。所以它的相時時會改變,它的體不變。無相的實相是永遠不變的,無不相的實相是時時在改變,所謂「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實相,一切萬法是心所現的,心所現出來的。現出來這個相裡面又分為十法界,又有依報、正報種種不同的莊嚴,這些變化是從哪來的?是唯識所變的,可見得識的功能非常之大。所以講這個無,不是頑空、不是斷滅。

  這是解釋前面實相無相,絕對不是頑空、不是斷滅,它是有,所以《金剛經》上又說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上時而說「佛」,時而說「如來」,說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講如來就是實相,就是無相的實相,講佛就是無不相的實相。由此可知,實相究竟在哪裡?《金剛經》實在說得太好了,你要見到諸相非相就見到實相了。諸相在我們眼前,非相是什麼東西?實在講,佛沒有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已經知道了,不過說得沒那麼詳細而已。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離開什麼叫虛妄相?離開一切名與相,那個眼前的相就是真相。我們今天把這些相都取了個假名,於是乎人家都執著這個名。看到這個相,馬上就執著這個名,把這個名套上這個相,這個相就變成假相,就不是真相了,真相沒有名,也沒有相。所以離開名與相,你所見的就是實相;換句話說,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你所見的相統統是實相。實相並沒有離開我們,實相也不很希奇,也不是很玄妙,實實在在。可見得我們今天所見不到,就是因為我們心是虛妄的,我們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的心,所以看外面的相,都被妄想分別執著加上這麼個假相在當中,真相見不到。所以前面那句話講得非常之好,實相是平等一相,我們心裡頭才有分別就不平等了。譬如說這個我們叫做茶杯,這個我們叫它一枝筆,怎麼會平等?離開了名、離開相,它平不平等?它的確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不平等都是我們妄想執著當中建立的。妄想執著是假的,一切不平等也是假的,平等是真實的。

  一相是真實的,一相是什麼?哪一相本體都是性,都是自性變現的。明心見性,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全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就跟古德的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隨便拈個金器就是,一點都不錯。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境界;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話說到底了,真是所謂「徹法底源」,說盡了。所以從這個地方發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號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理由。你為什麼要做好事?為什麼要幫助他?沒有理由。為什麼沒有理由?一體。二才有理由,一哪裡來的理由?所以大悲心是同體大悲,它不是兩個體,是一個體,一個體就是自己的自性。所以佛給我們講,在有情眾生把它叫做佛性,在無情的眾生叫法性。有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動物以外都叫做無情。動物是有感情的,動物之外統統是講無情,我們今天講礦物、植物,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在內,這都是無情,無情叫做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如果不是一個性,怎麼能同圓種智?圓是圓滿,這個種智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不但一切有情眾生相同,如來智慧德相相同,無情也相同,因為情與無情是一體。

  這個事情一下體會不過來,佛法常用比喻,比喻裡頭又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夢境時間短,我們剛才作個夢,醒過來想一想,夢裡的境界還清清楚楚,像真有那麼回事情一樣。我們想想這個夢,夢中當然會有自己,這是一定的道理,也有很多的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這是有情、無情統統具足。它從哪來的?我們現在講下意識作用;在佛法裡面講,這是意識心起作用。如果你醒過來要問一問,夢中哪一樣是自己?哪一樣不是自己?全夢就是自己意識心變現出來的,全夢即心,全心即夢,你說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己?樣樣都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夢中自己是自性變現的,夢中別人還是自己變現的,夢中的山河大地依然是自性變現的。離開了心就沒有夢,離開夢也沒有心。那個夢境是妄,能變夢的那個心是真,所變的夢境是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這個我們在夢境因為時間短容易體會,如果常常作夢、常常去想這個境界,人會開智慧。這個觀念真正建立了,曉得什麼?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自己。別人跟我分,他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講的實相,他不了解實相,他迷。我了解實相,了解事實真相,我跟他不分,他跟我分;我跟他沒有界線,他跟我有界線。

  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佛教裡頭有一個術語叫做「證得清淨法身」。因為實相就是自己的法身,你說法身還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法身雖然有變化,法身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真的不是假的。如來證得了清淨法身,實在講是圓教初住以上就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什麼?完全肯定、承認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自己一個真心,而我身就是我整體的一部分。這個時候你心量拓開了,你不會再固執這個身是我的,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這是真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是假我,這不是真我。真我不生不滅,真我就是實相,就是宇宙萬有的真相,也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佛教給我們「若見諸相非相」,這句話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所講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那就是諸相非相。名字、所有一切名詞術語都是假的,不是真實的,言語也不是真實的,心思也不是真實的,我們心裡面去猜測、去想像也不是真實的,這個時候你所見的就是實相,你就見如來,如來就是本性、就是真相。無相的實相跟無不相的實相是一不是二,你統統明瞭了。所以這兩句很不好懂。

  佛的一切大乘經典都是從真實相裡面流露出來的,還歸實相。流露出來的是佛給我們講經說法,還歸實相是佛沒有說一個字,說而無說,他還歸實相。可見得佛說一切法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言說名字,言說名字是從哪來的?是因為眾生言說而言說,眾生建立這些名字而名字,佛心地清淨,決定沒有言說跟文字。這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再看底下這一段:「實相離言說。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文字是言說的符號、言說的記錄,言說皆無實義,文字哪裡有實義?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佛經裡頭沒有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義在哪裡?義在言外。言說裡頭沒有真實義,經文裡面、經本子裡面也沒有真實義,真實義是在文字之外,所以我們要從言語、文字之外去體會它的真實義。言語、文字是個誘導,是個指路碑,可以循著這個方向悟入自性、契入實相,是這個意思,所以真正說不出來。「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句話是南嶽懷讓禪師語錄裡的一句話,《六祖壇經》裡面也引用這句話,所以這是說不出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說不出,也不能想像,因為想像,心裡動念頭了,一動念頭已經就不是實相了,就是妄相。所以心裡頭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是實相。其實我們睜著眼睛,我們看眼前這個境界,我們心裡頭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境界是實相。到我們念頭一分了,這是人,這是某人,那是沙發,這是桌子,這就落到第二義了。為什麼?這一分別就不平等,就不是一相。當你一切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切萬法全是自性,性德顯露。

  《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就是在我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那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叫做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所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它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相是一相,真正是平等一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心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這叫根本智、無分別智。所以般若無知,無知不是什麼都不曉得,是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白。教化別人是從根本智啟後得智,後得智是你怎麼分別,我隨順你的分別,你怎麼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佛菩薩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這樣講他才會懂。長說、短說、深說、淺說,最後一個關鍵就是世法跟佛法的差別,關鍵在哪裡?要他把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甩掉,那就叫佛法。為什麼?他也能見性。假如要他執著言語、文字,佛怎麼說,你怎麼個學法、怎麼樣接受,好了,那就變成世間法了。也可以說世間法沒有離開言語、文字、心緣,心地的攀緣,就是我們今天講思想見解,沒有離開這個。離開一切妄想執著分別,這就是佛法,這樣你才能夠見性,見到一切法的真相。

  底下一段說:「《圓覺》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諸幻盡滅,這個幻不是指外面的法,外面法不會滅盡的,這個幻是什麼?這個幻是自己裡面的幻法。裡面幻法就是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就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滅盡了,你的覺心就不動了;這個東西滅盡了,轉八識成四智。智是不動的,迷是動的。我們常講迷悟,智就是覺悟,覺、智、悟是不動的,迷、情是動的,是感情,情是動的,動的是迷,不動的是覺。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都是動的,我們講起心動念。這是幻,剎那生滅,我們幾時把這些諸幻滅盡,你的真心就顯露了,真心就具現了。像六祖在五祖會下,五祖三更給他講《金剛經》,講了大概三分之一還不到,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開悟了。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清淨心就是不動,由此可知,他能說得出這幾句話,他的覺心現前了,他諸幻盡滅,他才能說得出來,他才能見到真相。他把這個真相說出來,說了五句,五祖說夠了,不必再說了,這個真相他真的見到了。

  我們明白這個原理,才曉得佛門當中修定的重要。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個法門,可以說無量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徑,方法、門徑不同,不一樣,它的目標、方向是一樣的,統統修什麼?修一個不動心,就修定,修禪定。禪定決定不是說禪宗才修禪定,其他不是。哪一宗都修禪定,名字不叫禪定,實際上都是禪定。禪是什麼?禪是不著相,定是不動心。所以不著相就是對外面境界相不起分別心,外面一切境界不分別、不執著。內裡面不動心是什麼?粗一點講,沒有貪瞋痴慢;微細一點講,沒有妄想執著。內無妄想執著,外不著一切名字相、言說相,不執著這些,統統是一樣。

  念佛,前面講過,用一句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換過來,取而代之,使一切妄念歸到這一念,到最後這一念也沒有了,這就見性了。所有一切妄念歸到這一念,這叫做事一心不亂;這一念也沒有,能所雙忘,那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見性了。所以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一切妄念。念佛人做功夫,功夫怎麼做法?凡夫總是起心動念,不管動什麼念頭,念頭不論它是善是惡,第一個念頭動了,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做功夫,這叫做念佛,所有一切念頭統統融化成一句阿彌陀佛。念久了,一切妄念都沒有了,只剩下這一句阿彌陀佛,妄念確確實實念掉了、沒有了,這叫做事一心不亂;再往下去,連這句佛號也沒有了,這就是理一心不亂。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是真的。諸位想想,幻滅了,這是心王心所、不相應行法都沒有了、統統捨離了,六根的功能不滅。眼能不能見?能見,眼見外面就不叫眼識了,不叫五具起意識了。什麼叫五具起意識?實在說,阿賴耶、末那、意識,跟前五識起聯合作用。我們眼識見色相,第六意識跟著眼識一道起來,第六意識分別;末那也跟著眼識一道起來,末那執著;阿賴耶也跟它一道起作用,阿賴耶裡落印象,所以它那個起作用是聯合起作用的,不是單獨的。現在它們統統不起作用了,眼張開了一樣見,那是什麼見?見性見。《楞嚴經》裡面交光大師主張的捨識用根,捨識是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用什麼?用六根根性。用見性見到外面是什麼東西?見的是色性,平等一相;聞性,聞外面的聲性。外頭六個字,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字都改成性了,不叫六塵了。我們用六識,外面叫六塵,眼識見色塵,耳識聞的聲塵。塵是染污,不能見性。這時候名詞就換一下,只要我們裡面乾淨了、幻滅了,「非幻不滅」,我們的見性不滅,外面的色性也不滅。我們的八識滅了,八識是幻,幻滅了,外面那個色塵,塵是幻,它滅了,現在見到是色性,這時候叫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從前心不明,是無明,現在無明沒有了,心明了。明心見的是性,非幻就是真性,這個東西不滅。

  「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就是分別執著,就是妄想執著,這個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見解、思想,你只要把你的見解、思想息掉就成了。真的要不要去求?不可以去求,因為你求真的,這個念頭就叫妄念。佛給我們講念佛,我們要求一心不亂,這是佛說的,沒錯。你是要求一心不亂,你知道就好了,這是我們一個目標。如果你在念佛當中常常想著我要求一心不亂,你這一生一心不亂得不到。為什麼?一心不亂是清淨心,你現在有一心不亂,這個東西是染污,這個染污永遠存在,不把它丟掉,你的心永遠不得清淨,這就是大障礙。所以佛法難,實在講就難在這個地方。意思懂得之後決定不執著,那就對了。我只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到底,自然就得一心不亂。念阿彌陀佛,當中常常還想著一心不亂,這叫夾雜,你的功夫不純,裡頭摻雜著一個一心不亂;有這麼一個妄念在裡頭,有這麼一個執著在裡頭,你一生永遠得不到。所以古德這兩句話說得好,「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或者是「唯須息妄」都可以,只要把妄想執著去掉,不要求真,真自然現前。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所以佛給我們說的實相你也不要執著,真的好像有這麼個實相,你要執著這個又錯了。所以佛門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要依照文字、執著文字解釋它的意思,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給我們講的,實在是很不得已而說的;真的?真的是言語道斷,一句話也說不出口。所以佛這叫善巧方便,誘導我們,讓我們知道,絕對的真實是言語達不到的、心思達不到的,那是真實的、真正的境界。所以離開言說、離開心思就對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就是實相;「離一切相」,離一切虛妄相,就是一切真實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前面意思都說得很明白,它要緊的就是底下這一句,「不得已強名實相」。

  底下一節引用《往生論》上所說的,天親菩薩講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修淨土的心得報告,是我們後學人的典範。這一篇文章非常有價值,所以古人把它收列在三經之後,稱為三經一論。「論云」,論是《往生論》。「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這當中我省掉一些話,因為文長,我就省掉了。「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世界不相同,不同在哪裡?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清淨心去的,心淨則土淨。我們曉得凡夫帶業往生,沒有真正到清淨,他怎麼能去?這裡應該知道,所謂帶業是帶過去時候的業,也就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新業是我現在造的,現在造的業是新業,過去造的業是舊業。舊業可以帶,為什麼新業不能帶?因為你新業還在,你的心怎麼清淨?就是這麼個道理。我現在念佛,一念佛號,這一念的時候心是清淨的。一聲佛號一聲心,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那一念心清淨,所以他能往生。我們念了一生的佛,最後那一念把佛號忘掉了,或者念世間其他的親人,留戀世間榮華富貴,有這麼一念就不能往生。為什麼?最後一念還是業障現前。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能不能往生在最後一念。古來祖師大德給我們強調,念佛人帶業,是在你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以前造的罪業可以帶,從你今天遇到這個法門以後,你造的業就不能帶了。我們聽到這個話也很擔心,為什麼?學了佛天天還是造罪業,這都不能帶怎麼辦?往生靠不住。我們根據經義給諸位誠誠懇懇說明白,是最後一念。但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我們現在天天在練兵,臨終那一念是打仗。我們曉得那一天是關鍵的一天,平時不練行不行?平時不練,到那時候清淨心不能現前,這個事情耽誤太大了!所以平常要練。雖然平常這個念頭裡還有造業,倒也不怕,你要曉得最後那一念才重要,我們現在極力在培養。當然,你現在心是愈清淨愈好,果然二、三年時間心地到清淨了,往生就自在了。

  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三、五年成功,他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走的瑞相那麼好的,是不是那些人他的壽命就到了?我不相信,我覺得他並不是壽命到了,他是功夫成就,功夫成就他壽命不要了,提前走了。否則的話哪有那麼巧,那麼多人都念三年佛就走了,壽命剛剛好都是三年?不可能有那麼巧的事情。人家功夫成熟了,這個世界懶得再繼續待了,待了沒意思,他就去了。這是絕對正確的,為什麼?如果有這個能力去,不去,再住幾年,住幾年愈住愈糊塗,好了,到臨命終時去不了了,那問題就大了。所以有這個機緣馬上把握住,立刻就去,這是絕對正確。唯有去不成,沒有法子,在這邊再繼續住下去,有能力、去得成的何必?有能力去得成沒去,只有一個原因,去度眾生。多勸一些人去,多帶一些人去,他只有這一個目的,除這個目的之外沒有第二個目的,沒有第二個理由。就是看到世間還有不少有緣的人,幫助他們、成就他們,使他們一起都能去。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他這個一念清淨心,就是臨終這一念清淨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這一念清淨心不會退轉,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不會退轉?我們這個講義後面會講到。其中第一個因素是佛力加持,臨終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光注照,你的清淨心倍增,增加一倍。譬如說已經得功夫成片,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不亂的,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因此,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說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並不錯,雖然原文裡頭沒有,玄奘大師沒有說他這句翻錯了。一心不亂的確不是一般人一生當中能夠得到,可是在往生的時候的確是很容易得到,那就是佛來接引、佛光注照的時候,把你的功夫加了一倍。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就不一樣,那個世界是實相的世界,因為人人都沒有妄想、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一相。

  這就說到《往生論》上講的了,「莊嚴佛土功德成就」,這一句講的是器世間的成就,我們今天講的環境。「莊嚴佛功德成就」,佛是教主,本師阿彌陀佛;「莊嚴菩薩功德成就」,菩薩是大眾。西方極樂世界除了佛就是菩薩,其他的都沒有,而且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菩薩的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第二個相貌,相貌是相同的,為什麼?因為他心相同,心都清淨。我們這個世間人常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為什麼面貌不相同?因為心不相同;心相同,面貌就相同。所以很難遇到面貌相同的,你要遇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你再看他的動作,他的動作也很相似、言語也很相似,我們就能判斷他們的想法、看法一定完全相同。我過去遇到兩個這麼樣的人。抗戰期間,我在國立三中有個同學,勝利以後我在南京念書,同班當中又一個同學,不是一個人,姓名都不一樣,但是這兩個人個子高矮是一樣,相貌也是一樣,走路那個態度也是一樣,我就把他找來,我說你是什麼毛病什麼毛病。他呆了,因為我到學校去沒有二、三天,我就把他找來了。他說你會看相?我笑笑,我不告訴他,我說你心裡所想的我統統曉得。到最後我告訴他,我說我過去有個同學跟你一模一樣,我看你們相貌相同、個子相同,走路、動作、言語都相同,大概你們兩個差不多。真是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個子高矮一樣,相貌也一樣,所以心理完全相同,什麼心?佛心!所以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要解》裡講得好得很,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跟觀音、勢至把手同行。你不要看那是惡道去往生,因為他最後那一念清淨,這一念清淨跟清淨多少年的那個清淨是平等的,沒有高下、沒有界線,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是相等的。這三句話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實相說出來了,真相說出來了。「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我們修淨土的人應該知道,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真相。

  「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是什麼?「謂清淨句」。這部經的經題,裡面就有「清淨平等」。「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就是清淨心,無為法身也是清淨心,這才曉得清淨心是多麼重要。佛雖然在一切經上講清淨心、覺心、正心,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但是修學的下手真的有難易的差別。覺心我們覺不了,我們迷得太深,覺不了。正心,正心是正知正見。你要念多少經典把你的思想見解修正過來?太多了,時間太長了,我們等不及,這是真的。第三個,這個清淨心行,這個容易。所以一天到晚二六時中,我們修淨土的人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用什麼方法修?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不管起什麼念頭,第一念起,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就是正念,就是清淨心,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古德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習氣,它當然會起來,這個不怕,怕的是你覺悟太遲,妄念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那個麻煩大了。妄念起來,不要讓它相續;妄念一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歸到正念,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用這個方法。

  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壓不住,我們把《無量壽經》念個三年。其實這是看個人的根性,有人三年還定不下來,時間還可以加長一點,念五年。有的人一年就行了,他心就清淨了,心到清淨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改念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念經是入門、是助行,念佛號是正業、是正因,正助雙修,用這個方法。覺明妙行菩薩教人,他那個方法也很好,他一堂功課是一遍《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這叫一堂功課。依照他這個方法修,大概要一個半小時。第二堂如果接著修也是這個樣子,永遠不換。如果一天日夜不斷的修,可以修十二堂課,當中可以稍稍休息一下,每一堂課當中可以休息一下。所以打佛七也能採取這個方法,每一枝香課程完全相同,都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佛號完了之後就拜佛。拜佛,拜多少看自己定,拜個十拜、二十拜或者拜個一百拜,隨各人自己定;也看自己的體力,年輕、體力壯的可以多拜幾拜,年歲大、體力衰的少拜幾拜。他採用這個方法,這是很好的方法。

  讀這些,實實在在講,我們要真正從這個地方體會清淨心的重要。要想得真正清淨心,的確,我們一切分別心要減少,一切執著要減少。為什麼?清淨心是真心,真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大障礙!這佛家講的業障、罪障。罪業是什麼?罪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叫罪業;這個東西沒有了,罪業就消除了。

  「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這是講《往生論》上所講的,直接顯示理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華嚴境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就是我剛才給諸位說的,他們不再用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永遠脫離了,他們用的是真心。真心在六根門頭,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它不叫識了,它換了,叫性。六根的根性接觸外面那個六種也不叫做六塵了,也叫六性,色聲香味觸法都叫性,色性、香性、味性,乃至於法性,這叫性。見性與色性是一個性,所以是平等一相。見性是佛性,色性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所以「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道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西方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世界不同,不同在哪裡?不同就在這裡。「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一段真正搞明白了,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信心才真正建立,才真實建立;對於它的理論、它的事相、它的事實以及它的方法,我們才能深信不疑,完全接受。

  「《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二與不二統統都捨離了。「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實相,就是真如自性。依報是法性,正報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就是前面講的「即事而真,當相即道」,平等一相。「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作自作他」,自是自身,自身之外是他身。所以說無二無不二,從體上去看是一,不是二;從相上看是二,不是一,這樣才能把事實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乃至能說所說。」這就妙了!能說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能度所度」,能度的是佛,所度的是眾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自己,所信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訓、教誨,釋迦的經教,阿彌陀佛的願行,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我們所信。「能願所願」,能願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願生淨土;所願的是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所持」,能持的是信願行三個條件,所持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生所生」,能生是十方具足三資糧的一切眾生(九界眾生),所生的是西方四種淨土。「能讚所讚」,能讚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讚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從這幾句來看,不僅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擴大來講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是一體,不是二體。在盡虛空遍法界,唯有西方極樂世界是純覺,這個世界純覺,他方世界有覺有迷,佛菩薩覺,其他都是迷,有覺有迷,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純覺無迷。「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蕅益大師這幾句話的意思包括無盡。

  「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無量壽經》裡面講三種真實,這個非常非常稀有,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了義經裡面很少看到這三種真實。開是開示,化是變化,顯是明顯,示是指示。開示是老師的事情,老師幫助學生打開茅塞,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善巧的教學。化顯是學生的事情,化顯就是《法華經》講的悟入,悟入是學生的事情。我們中國人,古時候讀書跟現在讀書不一樣,古時候人讀書志在變化氣質。為什麼讀書?為了變化氣質;讀書志在聖賢,聖賢氣質跟一般人氣質不一樣。所以他教學的目標是在變化氣質,那叫教育。現在不是的,現在學一點技能,那跟從前不一樣。可是學佛,佛法不是教學技能,佛法是要變化氣質,那個水準比儒家更高。儒家是以世間聖賢君子為目標,甲等的聖人、乙等的賢人、丙等的君子,它是以這三個為目標;佛法的目標,甲等的是成佛,乙等的是成菩薩,丙等的成阿羅漢,三界聖人。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佛法教學是要教學生個個開悟,悟入自性,入真實之際。

  「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所以這一部《無量壽經》實實在在是好到無以復加了。我們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引用古時候日本大德們對佛法的看法,日本古大德他們說,釋迦牟尼佛一代所說的經教,如果統統來做個比較,華嚴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這就把《華嚴經》比下去了。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最重要的是哪部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正說,前面我們講過,「如來正說,稱性極談」,其餘一切經都是這部經的輔導、輔助。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到《無量壽經》,歸到這部經。我們可以說,我們讀《華嚴》就是讀了全部的《大藏經》,因為全部《大藏經》都歸入《華嚴》;我們讀《無量壽經》就等於讀了全部的《華嚴經》,也就讀了全部的《大藏經》。所以這部經是第一經當中的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經中的第一經,要照蕅益大師前面這個說法,「能讚所讚」,簡直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宣揚的經典當中的第一經,真正不容易遇到。所以說,「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就是這部經;群萌是指九法界的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

  「住真實慧」,什麼是真實慧?你只要一天到晚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你就是住真實慧。像我剛才所講的,第一個念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念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真實慧,阿彌陀佛是清淨句,阿彌陀佛是無為法身、真實智慧。給諸位說明,世出世間法一樣的,最殊勝的法就是最簡單的法、最容易的法,如果不簡單、不容易就不是第一法。為什麼?多少人不能學,需要有特殊的技能、特殊的才藝他才能學,怎麼能叫最殊勝的法門?所以黃念祖居士講經,常常拿現在傻瓜照相機比喻這是第一法,不管什麼人,按下去就好,張張漂亮,決定不會有一張差誤的,拿這個來比喻《無量壽經》。其他一切經是職業用的照相機,一般人不會用的,三十六張底片未必能照出一、二張出來,其餘都糟蹋掉了,那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所以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靠得住,萬無一失,萬修萬人去。

  修這個法門不能去的,必然是方法錯誤,就是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這個不行,要真正放下、真正看破,看破世界、放下世界。看破與放下也不是事上放下,是心上放下。事上,《觀無量壽佛經》還教給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事上怎麼可以放下?事上不能放下,心裡不要牽掛,這就對了。心裡頭沒有妄念,你用的心是真心,你孝養父母是真心孝養,你處世待人接物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現在不曉得是什麼?說個最簡單的,你就用佛心,你用阿彌陀佛這個心。因為你心心都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這個心對待父母師長,用阿彌陀佛這個心處世待人接物,佛心!這個心用久了,不知不覺自己成了佛還不知道,從凡夫不知不覺就變成佛了。所以這個法門妙!前面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一點都不錯。「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向這個方向去精進;進是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

  「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人家要問我們,《無量壽經》講的什麼?我們把這三句答覆出來就行了,《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這部經好,不長,也不太短,真實之際、真實的利益、住真實慧統統在這部經上,確實不難得到,但是一定要真正去念。許多人為什麼得不到?因為他不肯念,他沒有真正去做。只要真正去做,實在講,你有個一年,你必然就會感覺到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這三種真實你會自己肯定。要怎樣念法?最低限度,《無量壽經》每天要認真念一遍,認真念就是放下萬緣,專心去念。念這一部經就是修這三種真實,就是求這三種真實:真實之利、真實慧、真實之際。這三種真實到哪裡求?去念這部經,念經的時候一念不生,也不要想經中的意思。開頭念比較生疏,大概這部經念一遍需要兩個小時;念上三個月,一個半鐘點就夠了;念上半年,一小時就夠了。

  現在在台北,有些同修一天念十遍,最多的念十二遍。念十二遍的同修告訴我,需要十個小時,大概念一遍需要四十五分鐘。一天念十二遍,兩年多念下來心地清淨,沒有妄想了,業障就消除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病不治都好了;從前治也治不好的,他不治自然就好了,感應不可思議。這種感應,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跟他在一起的學生,有十幾、二十個學生,這些學生們跟他講,他們生病是不看醫生不吃藥的。用什麼方法來治病?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直把病念好。家裡有一個人生病,全家人念,一直到病念好。而且非常有效,不止一個人,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告訴我的。我這次在台北也看到,台北有不少同修奇奇怪怪的病,念兩年都念好了。他們原先沒有求治病,什麼腰酸背痛、精神振作不起來、眼花了,一看經書,看幾行眼睛就疲倦流眼淚,現在一天念十遍,他眼睛不疲倦,精神特別好;從前睡眠很多,喜歡睡覺,現在一天睡三、四個鐘點就夠了,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愈念精神愈飽滿,愈念身體愈健康,這是眼前的花報,果報當然更不可思議了。所以這部經上講的三種真實,這三種真實哪個人不想求?哪個人不想得到?到哪裡去求?用什麼方法去求?今天方法就擺在我們面前,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去修。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這三種真實說實在話,只要得一種,一種得到了,三個都得到了。這三個,我們從哪一種去著手?給諸位說從真實慧,真實慧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要專,不專不行,一定要專。這部經是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宣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的。因為這部經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第六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全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阿彌陀佛給我們說了,說得簡單,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釋,所以全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註解。「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在一切經裡面,唯獨此經真實之利。

  真實之利如果是不方便,我們濁惡凡夫不能學、學不到,再好的利益、再真實的利益我們得不到;或者是它有方便,我們可以學,但是不究竟、不圓滿,雖然有利益也不是真實的。所以一定要方便又要究竟,這兩個條件統統具足,難!太難太難了。像那個傻瓜照相機方便,照出來的效果好不好?效果比那個專家照得還要好,這個才是真正利益,這才叫做真實之利。所以方便要究竟,究竟要方便,這就不可思議。方便、不究竟的,這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究竟的、不方便,我們也能想像得到;方便又究竟,這不可思議,無法想像。

  「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佛菩薩,狹義的說是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法門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持名念佛的方法,這是法門,依報、正報法門。這三樣,舉體皆是真實之際。真如本性,實相在哪裡?這就是。這個意思我相信我們的同修聽了不至於懷疑,也勉強能信。我實實在在告訴諸位同修,你今天如果接受這個法門、肯定這個法門,認真依這個法門修學,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我們面前這一本經書、這一句佛號,舉體皆是真實之際,絕不亞於西方世界,這是真的。所以這三種真實不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才得到,現在就得到,這才叫真正不可思議。現在得不到,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得到,那這是方便不究竟;真正方便究竟,我現在就得到。所以說三不退,無量壽也是現在就得到,而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得到。我跟大家講的這些話都是真話,問題就在那個一念心,你心一念真,三種都得到,究竟圓滿;這一念還有疑,還有懷疑,這三種都得不到;一念清淨信心,這三樣統統得到,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