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淨土第一經 (第一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01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在此地,與大家共同來研究《無量壽經》。這一部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也是傳到中國最早的經典。過去雖然說過,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有略說,沒有深入詳細的來介紹。世尊多次的宣說,也就說明了這一部經的重要性;傳到中國來,在漢朝的時候就有很多的翻譯,這都在這一次要跟大家介紹的。
在中國譯經史裡面,這一部經翻譯的次數最多。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創辦蓮社,提倡專修念佛法門,所依靠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因為在那個時候《彌陀經》跟《觀無量壽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從遠公以後,一直到今天,淨宗法門由於歷代祖師大德極力提倡,實在講用這個法門修學成就的人實實在在是不可以稱計。《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那些例子,只是為大眾所共知的,還有許許多多往生而不為人知的,我相信那個數字決定遠遠超過《聖賢錄》跟《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可見得由這個法門一生成就的人是不可以稱計的。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許許多多的菩薩想知道這個法門而沒有緣分。這是真的,菩薩不一定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即使遇到這個法門,也不一定能夠相信這個法門。這就是為什麼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聽不到;想聽,遇到了,遇到他又不相信,又不能接受,這什麼原因?這些都是要在這一部經上所討論的。彌勒菩薩說得更好,「不求佛剎,何免輪迴」,這是給我們當頭的棒喝。所以佛法修學的宗派法門雖多,不能說不好,不能說不殊勝,問題是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能不能有把握成就,這個是要真正的智慧來衡量、來選擇。這一次我們與同修們研究討論這一部經典,裡面一部分我們參考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同時有李炳南老居士的提要(就是眉註)。
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肯定確認這一個法門,誠如古大德所說的,這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佛所講的經,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有比較的,譬如近代的大德(民國初年這些大德),提倡五乘佛法,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裡面,當然人跟天比較,天是了義,人就是不了義;天要是跟聲聞比較,聲聞是了義,聲聞出了三界,諸天沒出三界,這是不了義;如果聲聞跟菩薩比,菩薩是了義,菩薩明心見性,阿羅漢沒有見性。所以了義,它是有比較性的。究竟了義就是一乘法,這不是五乘。正如同《法華經》上所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就是大乘、小乘,三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後面它說「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菩薩以下的五乘佛法,是如來方便說;正說,正說是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之法,成佛之法才叫做一乘法。由此可知,歷代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大家公認的成佛之法只有兩部經,《法華經》與《華嚴經》。這兩部是一乘大經,所謂是經中之王。這兩部經實在說都是指歸淨土,所以古德又說,如果一切經做個比較,當然是《華嚴》第一,沒有超過《華嚴》的。《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圓滿成佛是怎麼成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成佛就不能究竟圓滿。《法華經》也不例外。所以這兩個要是一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這把《華嚴》都比下去了。由此可知,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是一乘當中的一乘,了義經當中的了義,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們要認清這一點。
它的好處是普攝一切眾生的根器,不像《華嚴》,《華嚴》所攝受的根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中下根性的人沒有分,唯有上上乘人才是它接引的對象,由此可知,它攝機不廣。這一部經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界有情無一而不攝取。這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很少見到的,可以說沒有見到的,因為它上面有等覺菩薩,下面有地獄眾生,尤其殊勝它是橫出三界,這就容易。修其他的法門,要想出離三界輪迴,你必須有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這個功夫就不容易了,這才能夠超越。這個法門不必,只要功夫成片就行了。像本經裡面給我們說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麼簡單,只要專念就能成功。這個成功不是一般的成功,是究竟圓滿的成功,因為西方淨土是四土,四土他同時生,這個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諸佛都有四種淨土,但是這四種淨土不是同時生,是看你修學的程度,一步一步次第往上升的。這個法門是一生一切生,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稱為難信之法。所以我們勸別人,人家不相信,這是應當,這個是一點都不足以為奇的。為什麼?如果勸人人都相信了,釋迦牟尼佛跟諸佛說這個法是難信之法,那不就不相應了嗎?佛說難信,大家一聽就相信了,那佛說這個話就不可靠,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
這部經提倡的是持名念佛。念佛方法很多,但是以持名最為殊勝。念佛的方法出在《觀無量壽經》,《觀經》它講理論、講方法、講因果。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這些因果,這是真的,是確確實實有。確實有,但是在形相上看不出來,形相上西方世界是個平等世界。諸位把《無量壽經》多念幾遍,你就了解,它是平等世界。雖平等,但是四土三輩九品還的的確確存在,同時存在(就是平等與差別同時存在),這個也是不可思議,他方世界是不同時的,它是同時存在的。《觀經》裡面講的念佛方法,它講觀想講得最多,它一共講十六種方法,我們稱為《十六觀經》。講觀想,它就講了十二種,到第十三觀的時候它講觀像,末後一觀第十六觀它講持名,持名放在最後。佛法不離世間法,有許多地方跟世間法相同。我們世間法往往最好的東西都擺在最後,你看唱戲,最好的一齣戲,叫壓軸戲。壓軸戲,是最好的,都放在最後。佛法也是如此,這種例子很多。像我們看《楞嚴》,《楞嚴》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它這兩章是特別法門擺到最後,最後就是說這個法門最殊勝、最特別。由此可知,持名念佛它不放在第一,它放在末後,也就是說這個法門最為殊勝、最為第一。
為什麼?諸位要知道,佛法是一定教我們破執著的,因為佛在《華嚴經》上把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他在「出現品」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有了妄想執著這才做凡夫,離了妄想執著就是佛菩薩。我們要問觀像、觀想是不是執著?如果不執著就觀不成,一定要執著。像十六觀第一觀「落日懸鼓」,經上告訴我們很清楚,這個觀成了,黃昏要下山的太陽,在我們前面清清楚楚。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睜開眼睛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還在面前,這才叫觀成。如果不執著,那怎麼能觀得成?十六觀愈觀愈微細,所以《十六觀經》自古以來講的人很多,研究讀誦的人也不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人,可以說太少太少了。什麼原因?凡夫心粗境界太細了,觀不成,那要觀成了眼前就是極樂世界。它的理論就是境隨心轉,境是心所變現的,所以境界也隨著心來轉。《觀經》裡面兩句話,把這個理論說盡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禪宗尤其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確確實實是如此。觀成了,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它拿掉才行,把這個執著打破。好不容易觀成,觀成之後又要拿掉,那個困難不亞於你觀成,所以這是確實不容易。我們想想一句名號,名號是假名,我不喜歡了,我就換個名字,改個名字這個很容易,所以對於名字的執著比對形相的執著要輕微得多。名字容易捨,我們都知道名字是假名,我改個名字沒有問題。這個名字用了,不太喜歡,換個名字,有人一個人好多個名字,容易捨。這就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什麼一再提倡持名念佛,這個法門下手容易成功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這個名號捨容易。
所以這個法門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確確實實是一超直入。圓頓法裡面沒有比這個更圓,沒有比這個更快。沒有深入研究的人不知道,真正深入,曉得「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祕訣,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是用這個方法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要把這樁事情徹底明瞭,那就要認真來研究這一部《無量壽經》,然後才曉得這六個字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為什麼它會有這麼大的力量。這六個字實在就是真如本性,一真法界的全體,是全體的一個名稱,古德說這是究竟果覺之稱。用這個名號來做我們因地修行,這就是以果為因,這就很殊勝了。以果為因是因果同時,不像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是修因證果,因果不同時。這個法門是從果上起修,所修的就是果,就像《觀經》裡面所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把它的原理也是一語道破,雖然一句話說出來,我們要是真正體會、真正肯定它,那還得要下一番功夫,對於這句話才真正明瞭,體會到它的味道。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說一聲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說在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他是用什麼方法成佛的。當然釋迦牟尼佛是再來人,《梵網經》上說,他這一次在我們世間示現,是成佛以後到娑婆世界來示現第八千次了。這不是來一次,第八千次了,換句話說,釋迦是久遠劫就已經成佛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示現成佛的目的是給我們做個樣子,這個樣子要真實,這個樣子不能假。樣子是假的,我們照他那個樣子修就修不成了,所以這個樣子一定要真實。我們依照他這個模式來修行,我們這一生當中也能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用念佛的方法來成佛的,雖然是表演,表演就是真實。這一句話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證明,佛在《華嚴》上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華嚴的十地這個境界高,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我們通常稱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大菩薩。摩訶薩對誰稱的?對地上菩薩稱的。從五十三參我們也看到了,到最後將要成佛的這個階段,也是用的念佛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在《華嚴經》上確確實實我們找到有力的證據,現在佛是以他自己修學成佛的方法提供給我們。這個法門就是諸佛所修的境界,是一切諸佛成佛所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教給我們,換句話說,我們要依照佛的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這一生必定能跟諸佛一樣。
你要問為什麼?這是佛與佛的境界。蕅益大師講「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九界是從菩薩到六道,靠自己力量你沒有辦法能夠明瞭。又說「舉此體作彌陀身土」,體是什麼?體就是法界,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本體是什麼?就叫做阿彌陀,所以阿彌陀就是法界本體的名號。由此可知,這個名號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名號,實際上就是法界全體,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如果從這個地方能夠領會,就曉得這一部經確確實實是如來稱性極談。一切大乘經是如來稱性而說,雖然稱性沒圓滿,總還有一點欠缺。譬如說《華嚴經》,一般說圓滿了,《華嚴經》不能度二乘以下的眾生,所以二乘以下沒分,這就不夠圓滿。《華嚴經》修行,確實是一生圓滿,但是他一生圓滿,到最後是求生西方世界才圓滿的,假如沒有西方世界,《華嚴經》不能達到究竟圓滿。本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說的是西方淨土,所以本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的結論。《華嚴》是稱性而說,這個是稱性當中究竟圓滿說。
《觀經》把理論給我們說出來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心是什麼?《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兩個就在那邊辯論。釋迦佛非常技巧,也不論是真心妄心,不談心的真妄,首先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也非常聰明,說了七處。我們凡夫,我們都想不到七處。他有辦法想出七處,七處都被佛否定掉了。心究竟在哪裡?所以你知道心在哪裡,就曉得這句話真正的含義了。佛是覺的意思,或是覺性。靈明覺知這是佛,靈明覺知。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靈覺是相等的。可是在今天,我們看起來,似乎又不相等。原因在哪裡?佛給我們講,我們迷失了自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覺,不覺,就不叫心。我們迷了,迷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自性是我們本有,是他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可見得成佛是自己成佛,他幫助我們,因為我們迷了。但是佛之所以能夠幫助我們,也是有限度的。他幫助的方法是教學,教我們開悟。開悟就是什麼?使我們明瞭,我們自己迷了,知道自己迷了就叫開悟,知道自己迷了,就不迷了。迷了的人,永遠不知道他自己在迷;知道自己迷了,這個人就開悟了。所以教給我們「是心作佛」。
作佛就是要求覺,覺從哪裡求?諸位要知道,覺從定中求。這個事情也難了。現在一般年輕人,求知欲很盛,咱們一般看這是很可喜的現象,如果在佛法裡面看恰恰是顛倒。為什麼?他求的是知識,知識在佛法裡面叫做所知障,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要從定中去求。所以沒有一部經不是講定,講得再多,中心點是教我們修定,唯有定才能開慧。佛在經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水在有風吹它的時候,它有波浪,起了波浪,它這個照的作用就失掉了。我們的心裡面有煩惱,就好像水池底下不平,有煩惱;外面有境界誘惑,誘惑就是風浪,就是有風。裡應外合,這是永遠沒有平靜的時候,大風大浪,照的作用失掉了。它本來有照的作用,照的作用就是智慧,那是真智慧。怎樣才能夠恢復照的作用?要靜下來,風平浪靜。說老實話,風能息得了嗎?停不了的,外面這個風停不了,境界風,五欲六塵的誘惑,這是停不了的。大海裡的風也可能有息掉的一天,我們五欲六塵的誘惑是沒有辦法停止的。所以小乘人怎麼辦?到深山沒有人去的地方,山上挖個山洞到那裡去修定去,盡可能避免外面境界的干擾,他用這個方法。大乘菩薩他的方法比小乘巧妙,他就在境界當中學什麼?學一個正確的觀法。這個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生觀、宇宙觀,正確的觀法,觀看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觀看所有的現象如夢幻泡影,在這裡面他就不會起心動念了,不會再分別執著了,這樣把心定下來。這個功夫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小乘人是離開境界得定,大乘人就在境界當中他成就了大定。這個是真實的智慧。這是說個原理。方法,大乘中國有八個宗派,每一個宗底下又分很多派別,每一個派別,他們方法都不盡相同。但是大致上來講,就是無論它有多少法門,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乎參禪是一個方法、止觀是個方法、數息也是個方法、持咒是個方法、誦經也是個方法、拜佛也是個方法、念佛也是個方法,這是大的,總不外乎這幾個大類。
我們淨土宗所選擇的是念佛,用這個方法,尤其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更顯得殊勝,直接叫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想久了就變成阿彌陀佛。你看我們世間人常講,看相算命的人常說,相隨心轉,這很有道理。我們常念阿彌陀佛、常想阿彌陀佛,想久了你相貌自自然然就變成阿彌陀佛,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中國歷史上,都可以找到證據。宋朝末年,元朝初年,趙子昂畫馬,中國是有名的。我們後面的淨土詞就是趙子昂寫的。他畫馬,一天到晚心裡就想馬的動態。有一天,是晚上,他躺在床上還是想馬的動態,大概他家裡的人,那時候有蚊帳,把帳子一掀開,一掀開床上躺著一匹馬,家裡人大叫一聲,叫得嚇到了,趙子昂恢復出來。所以他想馬,他就變成馬了,很可惜,如果他要想佛的話,他不就成了佛嗎?這一個例子是講觀想,確實想什麼就變什麼。
另外,在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他說這是真的。大概是前清的時代,有一個人生了病,這個病,病的部位很不好治療,看了許許多多的名醫,名醫都告訴他,你這個病沒有法子,我沒法子治,大概再有半年的時間,拖下去就沒法子再活下去。在當時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夫(從前李老師講了名字,我忘掉了,差不多是二十多年以前,他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講的故事,也是講觀想),結果家裡人就陪他去看這個大夫,這個大夫一看之後就告訴他,你這個小毛病沒問題,我給你幾服藥吃,過幾天就會好了,哪有那麼嚴重?因為他是全國非常有名的大夫,他對這個大夫很有信心。可是這個大夫指出另外一個部位叫他當心,如果你這個地方要出了毛病,你命就沒有了,那就沒救了。所以他回去之後,他就特別注意醫生指定的地方,天天想指定的地方,過了大概有一、二個月,這個地方就痛了,就不正常,慢慢這個地方就腫起來,他就想這下糟了,這下沒有命了。家裡的人說,大夫說的,那你再去看看他,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就再去找這個大夫,大夫一看,他說好,就給他用藥把它治好。告訴他:你從前病長的不是地方,藥力達不到,那是非死不可的,我現在指定這個地方,把你的病搬家了,搬了個位置,這個位置好下手,就把它治好了。你看看這是在西藥(西醫)上恐怕沒有這個方法的,我們中國古來的醫師,他能用觀想的方法,把你的病轉變位置。位置轉變,他在這上給你下手,給你治療,就把它治好了。這個方法就是佛經裡面講的觀想的方法。我們不曉得這個大夫是不是學佛的,是不是懂得觀想的?在我想很可能,他用這個方法。所以病人對於大夫有決定的信心,把念頭完全轉解了。
這也就像「是心作佛」這個理論,依據這個理論確確實實能夠改變自己,能夠創造命運,因為一切法由心想生。《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什麼是最真實?心是最真實,因為心是能現能變,一切萬法是所現所變。所以你要把能找到了,所就自在了,的確是隨心所欲。因為我們這個法門能念的心是如來果覺,換句話說,就是佛在《華嚴》、《圓覺》上所講的「本來成佛」。我們用這個心來持名,這個心正如同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阿難,你不管它是真心妄心,不要去追求這個,追求什麼真心妄心,那是妄中再加妄,沒有意思,就是我們現前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心,這就行了。就用這個心來念這一句佛號,決定不懷疑,決定不間斷,決定不夾雜,這就是「是心作佛」,這就是念佛。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所以念佛人當下就是佛。
當下是佛,諸位要記住這三句話九個字,「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尤其是不夾雜,非常非常的要緊,一般人念佛所以作不了佛,多半的毛病都是犯在夾雜。所以蓮池大師到晚年說的那兩句話,我到現在才真正體會到他的意思,在從前也會說,但是意思體會不到。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現在才真正明瞭那是徹底開悟的話,為什麼?確實一點夾雜都沒有。晚年他老人家只取一部《阿彌陀經》,修行只取一句「阿彌陀佛」,他「南無」都不要,四個字「阿彌陀佛」。一部《彌陀經》,四個字「阿彌陀佛」,他就成就了。這真正是難信之法。難信他能信,難行他能行,這是真實,直截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古人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蓮池、蕅益、永明、智者,這上智之人;還有一等下愚,像過去我給諸位報告的,諦閑法師他那個徒弟,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中年出家,苦不堪言。諦老法師就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的,走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老和尚替他辦後事。死了以後還站三天,這不簡單。這個人是下愚,他老實,老師教他一句,教他怎麼念,他百分之百的依從,老老實實的去念。老師教他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這麼一直念了三年,他念成功了。他的成就實在講超過了老師,老師教他的方法,老師自己還做不到,學生做到了。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的,所謂「善教莫如善學」,會學的人真正得到利益,教的人還未必得到。我們再看看底下一代,就是諦閑法師的學生倓虛老法師。倓虛所教的弟子當中,像我們上一次大本後面印的《念佛論》,修無師不是倓虛法師的弟子,但是鄭錫賓跟青島湛山寺的張氏,那是倓虛法師的學生。這兩個人都是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得非常自在。倓虛老法師走的時候,沒有他們自在。倓虛老法師還生病走的,不過他走的時候是坐起來走的,並不是躺著生了很重的病,走的時候,他坐起來還盤腿,這樣子往生的。由此可知,他的學生,兩個都是在家居士,鄭錫賓是男居士,張氏是個女居士,這在家人修行的成就超過了老師,超過師父,真的善教莫如善學,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些古時候、現在都給我們證明了,這個法門之殊勝不可思議。
在淨土經論當中專說淨土的,古時候只有三經,現在有淨土五經。五經,是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附加在三經之後成為四經,印光老法師又把《大勢至圓通章》附加在四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這個五種可以說是專講西方淨土,非常之殊勝。但是五經之中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最詳細、最圓滿的無過於《無量壽經》,尤其是它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修學的方法,顯示出無比的方便。記住「一向專念」,我們看老師成就,為什麼不如學生?老師天天要弘揚,一向專念他做不到,他要給別人介紹、要給別人講解、要給別人辯論,換句話說,沒有辦法不夾雜。學生沒有這些麻煩,他一天到晚可以專念,所以他的成功往往超過老師,老師反而不如學生。當然老師有老師的功德,多少人能成就,是老師介紹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老師捨己為人,看到這麼多人成就,當然老師不會不成就。
大慈菩薩曾經說得很清楚,真正勸兩個人往生,就是你一生當中,你講經說法勸人念佛,這麼多人當中確確實實有兩個往生的,就勝過你自己念佛往生。如果有三、四個往生的,你一生當中能夠勸有三、四個真正往生的,大慈菩薩說,你是真正的菩薩,菩薩度眾生。如果一生當中,你教化的眾生能夠有十來個往生的,他說你就是阿彌陀了,你就是阿彌陀佛了。由此可知,黃念祖老居士的話,「同修貴精不貴多」,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要什麼樣的同修?真正發願求生淨土去見阿彌陀佛的同修,要這樣的同修。不想在這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是結緣的同修,跟他結個緣而已。所以真正自己修行的道場,我們要哪些人?要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這樣的同修。所以修行跟講經不一樣,講經是接引大眾,是勸他發願求生西方。修行是我們共同行路,我們結伴同行,那不一樣,結伴同行的人少,我們勸導他們,這個人數可以多。所以修行道場跟講經的道場不一樣。
這部經在第十八願,佛以「十念必生」這一願,千古以來,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可以說大家公認這是第一願,是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根本大願,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十八願就是一向專念,十念必生。這一願深深的給我們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什麼因緣去的?這一願就是它真正的因緣,普度九界一切眾生,也顯示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廣大無邊,直指往生歸元的道路。往生是手段,歸元是成佛,是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部經在淨土所有經論當中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稱為第一經。
雖然如此,可是這一部經大概從宋朝以後弘揚的人就少了,這什麼原因?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說過,這部經弘揚的人少,實實在在是它沒有一個好的版本。這個話說得確實有道理,經來得最早。我們曉得早期譯經譯得非常好的安世高,在我們中國譯經史裡面,早期安世高是第一人,以後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東西翻得真好。但是安世高的譯本失傳了,當年遠公大師在廬山結蓮社,他就是依據《無量壽經》,不知道是不是依據安世高的譯本。我們推想當年是非常可能,因為廬山蓮社有不少是大文豪,遠公自己儒、佛的根基都是第一流。但是這部經有七種失傳,留下來的五種現在我們把它印在五經讀本,諸位統統都看到,確確實實不能叫念的人十分滿意。所以大家都不念這個,就改念《阿彌陀經》去了,這個的確是說得很有道理。
正因為這個緣故、這個原因,在我們想像宋朝王龍舒居士就明白了,所以他老人家就做了個會集本,他的會集本就是《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流通很廣,可是他的本子也美中不足。遺留下來的五種本子,王龍舒時代七種本子失掉了,還留著五種本子,五種本子當中,《大寶積經.如來會》這個本子,龍舒居士沒有見到。我們想像他的地位,他在佛教的聲望,他是進士及第,他都沒有辦法把五種本子都找齊,你想從前這個版本的本子少,求一本書是多麼困難。我們今天得到佛經,得到實在太容易了,太容易反而輕慢,以前真正不容易得到一本書。所以他的會集本只有四種原本,《寶積經.無量壽》這一會他沒有見到,這是美中不足。在校對(校勘)取捨這一方面,他也不是做到盡善盡美,還是有缺陷。文字上面當然沒有問題,他的文學修養好,正因為文學修養好,把人家原譯本裡面的字把它改動了;大概是修辭,把它改動了。這個後世印光大法師很不滿意,隨便改經,這是老和尚很不贊成的,所以受到後人的批評。但是確確實實他的本子比原譯本好念,這是真的,就是蓮池大師作的《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的《無量壽經》多半都是用的王龍舒的本子,雖然蓮池大師對他也有批評,但是還是引用他的本子。可見得龍舒這個會集本確實有它的價值。
至於應不應該會集,在從前恐怕很少人提出這句話,現在就很多人提出,原因什麼?就是印光法師對於這個會集本的批評,引起現在一般人對於會集本的懷疑。印老說的沒有說得很詳細,不是不可以會集,會集是可以,但是會集要如法,他老人家所批評的是會集得不如法,不是不能會集。如果說不能會集,王龍舒有罪,王龍舒是頭一個會集的,始作俑者,他要背因果責任。王龍舒是站著往生的,是沒有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的,換句話說,這會集就是應該的,這是沒有問題的,要有問題他怎麼能往生,怎麼可以站著往生。他能夠站著往生,預知時至,不生病,這就是肯定告訴我們是可以會集的。如果王龍舒沒有這樣一著留給後人,真的印光大師這麼一說,我們對於後來的會集本都會起懷疑,因為印老沒有講清楚。所以看王龍舒這個表現,我們知道會集是應該的。以後彭際清節校本、魏源居士的會集本(魏源居士他是五種都看到了,這個本子我們現在都有),印老也都有批評。夏蓮居居士這個會集本出來之後,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他老人家沒見到。因為有過去這三種本子老人家都有批評,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對夏老師這個本子也懷疑。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夏老師這個本子,我們從五種會集本裡仔細去校對一下,才發現他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過去三家所犯的錯誤,夏蓮居這個本子上完全沒有。這個本子可惜印光大師沒見到,要見到我們相信一定很歡喜、一定很讚歎,這個才是真正的一個圓滿的本子。
夏蓮公這個人,一直到今天,黃念祖居士還不願意把他的傳記發表。我跟他見面,他跟我談了一些,他說現在還不是時候。由黃老談話口氣當中,夏蓮居居士決定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一個普通人,實在是來救度末世眾生,他的感應瑞相非常之多。到時機成熟,黃老居士會把他的傳記流通於世人。我們從表面上來觀察,他是儒學、佛學都有非常精湛的造詣,在佛學裡面,他可以說是顯、密、宗、教都圓融,這是非常非常難得,我們一般所謂是通家,他樣樣都通。宗是禪宗,教是教下。顯教、密教,不僅在經典上他熟悉,他有真正的修行、真實的功夫。所以他有能力會集這部經,而會集這部經初稿完成,費了三年的時間,閉關三年完成這個本子,仔細的校勘。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這個本子實實在在說它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也就是說,讀這一本把五種原譯本統統讀到了。這個本子流通之後,在當時梅光羲居士極力宣揚,在佛門裡面出家大德當中,有慈舟老法師曾經發心就用這個本子在濟南講過,而且還作了科判,科判就是簡單的註解。慧明老和尚給它證明,這都是當時佛門的大德,希望這部經典能夠真實利益一切眾生。梅光羲老居士曾經在中廣(那時候在大陸時期),在廣播電台曾經講過這個本子,稱為《無量壽經》。原譯跟後人的會集,現在總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這九本當中最善之本。尤其是給我們介紹夏老居士會集的經過,可以說介紹得相當詳細,只是對於感應這方面說得比較簡單,這是因為夏老不願意別人給他做人身的宣傳,所以只有一、二句略略的帶過。
這個本子流傳到台灣是律航老法師。律航過去在大陸親近過夏蓮居老居士,曾經聽老居士講過這部經,那個時候他沒有出家,律航到台灣才出家。他把這個本子送給台中李老居士,台中才排印在台灣流通。那個時候流通量很少,李老師在民國三十九年講過一遍,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上寫的字,就是民國三十九年那個時候寫的。那個時候李老師才六十多歲,還不到七十歲。台中講過一遍之後,以後就沒有再講了,他一生講這個本子講過一遍,講康僧鎧的本子大概講過二、三遍,也是有人批評,所以他就不再講了。我在台中,他把這個本子給我,我到台北,五十六年到台北講經,就想講這部經。他告訴我,他說因緣還沒有成熟,勸我不要講,因緣沒成熟。所以那時候我們也印了四千本,四千本本來是準備講經用的,老師不准講,這四千本書就到處送,結緣了。一直到李老師往生,這個因緣才算是成熟,我們把這個本子印出來,給李老師做個紀念。李老師大的著作沒有,這本經他是非常之用心,雖然註的文字不多,但是非常重要,可以說把每一章、每一節裡頭的要義,他都提出來了,非常之稀有難得。我們把它印出來,印出來之後,有很多人看到了都歡喜,來找我,希望講一遍。好吧!就講一遍,這有人來找我講,大概因緣成熟了。過去我想講,沒人找我,因緣不成熟。這個有關係。現在是有人找我講,那好,我就講一遍。這一開講之後,聽的人是愈聽愈歡喜,他們聽得歡喜,我講得也歡喜,說聽都歡喜,人數是愈來愈多。
這三年以來,現在讀誦這部經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台灣這個地方,我們在台灣是真正弘揚開了,從南到北,全島念佛的同修都念這部經,而且都在聽廣播、聽錄音帶,這個很難得。而且我勸他們,真正修這個法門,從哪裡入門?一天把這部經念三遍,一天念三遍,先念三年。這三年當中,我們修什麼?修不間斷、不夾雜,當然不懷疑,重點是修不間斷、不夾雜。所以我勸同修,我們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聽廣播、不看電視,我們的心清淨,一天到晚天下太平。所以台北示威遊行我都不知道,很多人來告訴我哪裡怎麼樣,統統不曉得,天下太平,身心無事,念佛、憶佛,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我們這樣子,在鬧中取靜,把心定下來,暫時把所有一切的法門統統都把它擺到書架上去。我說等三年以後把這部經念上三千遍了,有這三千遍的底子,我們再去看其他的經典,再去研究其他的法門,那就不一樣了。可是有不少人,他真的要這樣去做了,能夠背誦的人太多太多了。一天念五遍的,還有念十遍、念十二遍的。告訴我念十二遍要十個小時,大概一遍要四十分鐘到四十五分鐘,真是熟透了。這麼多人在念這部經,這麼多人在認真的修行,台灣怎麼可能遭難?不可能。我看這部經普遍弘揚,台灣決定不止十個往生,若能有幾十個、百把人,那個地方是寶島、是福地,什麼災難都沒有,這是真的。所以今天在全世界,新加坡聽講的人雖然多,可是認真修學,新加坡還是不如台灣,台灣認真修學的人真多。新加坡我講經聽眾是多,但是在台灣要有那麼多聽眾,我那個講堂也容納不下,我講堂現在坐滿了,也不過坐一百五十人,再就沒有法子容納了。但是聽錄音帶、聽廣播的人非常之多。這是非常好的現象,這個是實實在在稀有難逢的大事因緣。我們在一生當中遇到,想到經上告訴我們,多少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緣分,我們今天有緣分能夠接觸到、能夠見到、能夠聽到,實在是稀有。
再說到這一部經的殊勝,古人講了兩句話,這兩句話確確實實把它包括了,那就是「契機契理」。機是眾生可度之機,只要你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成功了。小本《彌陀經》裡講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稱為三資糧。什麼樣的人?古德給我們說,「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可以說一個都不漏。它最殊勝的地方,是叫我們一生成佛,不是說菩薩一生成佛,我們凡夫也是一生成佛;不但我們人可以一生成佛,連餓鬼、地獄、畜生都可以一生成佛。這個不可思議,這是真正難信之法。但是這是事實,絕對不是佛用一種方便來誘惑我們,那佛就打妄語了,它確確實實是真實的。所以上上根,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從等覺到初住,這些人全體承當。下下根的包括惡道眾生,也能夠依這個法門往生淨土,生到淨土之後就是所謂的「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何況這部經上彌陀在四十八願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在經文裡面更詳細明白給我們介紹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是跟觀音、勢至平等,跟阿彌陀佛也平等。每一個人長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一絲毫欠缺。一切受用,佛是怎麼樣受用,你也怎麼受用,不會說是阿彌陀佛住的房子特別大,我們去的房子住得比較小一點,那就不平等了。所以它這個世界奇妙,它是平等世界,完全相同。這個原因都要在這一部經裡頭細細跟諸位介紹,你才恍惚大悟,為什麼它是平等世界。為什麼十方諸佛的淨土不平等,唯獨西方淨土平等,這個原因在哪裡?這一部經上也詳詳細細給我們說出,有它真正的原因。你念了之後,你想了以後,想通真的相信了,沒有懷疑,斷疑生信,我們才能夠認真努力來修學,這一生滿諸佛之願,也滿自己的大願。其次契理,理是理論,當然沒有理論依據講話就不靈,一定要有理論依據。什麼理?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真理,真理是永遠不變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依據真理來給我們講真實之理。
這個經上給我們說了三個真實。第一個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阿彌陀佛以及諸佛如來宣揚這個法門的目的。開是開示,化是教學,佛開示我們要能夠悟入,悟入就是變化。古人講讀書志在變化氣質,學佛是志在變凡成佛,變化氣質,化了。顯是明顯給我們指示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換句話說,指出我們真實的自己,這叫真實之際,也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就是真實之際。
又告訴我們說,「住真實慧」,這一句話重要了,住是什麼?安住。一部《金剛經》最重要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應云何住」,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來,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金剛經》上兩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念紛飛這個心,應該怎麼樣把這個妄念降伏?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要給諸位說題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把這個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是真實慧。如果照題目來作文章,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你把心安住在《無量壽經》裡面,就是住真實慧。所以叫你天天念這一部經,念經就是住真實慧。住真實慧怎麼個住法?每天念這部經、每天念這個佛號就是住真實慧,這個確實是真實,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你念心定了,心定就開智慧。我們智慧為什麼失掉?失掉就是心不清淨。心清淨就生智慧,一分清淨就生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生二分智慧,十分清淨就生十分智慧,智慧是這麼來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是從自心裡面生出來。所以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第三個真實,「惠以真實之利」。佛給我們什麼?給我們最真實的利益,最真實的利益是什麼?是《無量壽經》、是淨土法門。世出世間什麼最真實?這個最真實,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因為這個法子,短短時間之中,教你一生圓滿成佛。我這些年深深的體驗,這部經真正是圓滿究竟真實。在現前它這個真實,是教我們心地清淨、百病不生,這個真實!教我們不生病、健康快樂,這是眼前最真實的。你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罪障消除,真照這個做,確確實實達到這個效果。我現在說話愈說愈響亮,愈說是愈大聲,什麼原因?因為我教的那些人,他們依教奉行的,真的這幾個目標達到了,確確實實達到了,業障消除了,精神愉快、健康長壽、百病不生。所以不但是有理論,而且有事實給我們做證明,不是一個人,很多人,這是真實之利。往生西方得的是究竟真實之利,他一生成佛了,這是究竟真實之利。所以一部經上佛講三種真實很稀有,諸位看看一切大乘經典,哪一部經典裡面給你講這三種真實。這個太稀有了。
古人稱讚本經為中本《華嚴》,把這部經跟《華嚴經》相提並論,八十卷《華嚴經》分量多,稱為大華嚴,這本是中華嚴。換句話說,本經的教義是《華嚴經》的精華,你喜歡念詳細的,你去念《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認為那部經太多了,分量太多了,太麻煩了,這是《華嚴經》的精華,中本《華嚴經》。中本《華嚴經》,當然還有小本《華嚴經》,小本《華嚴經》是什麼?《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精華之精華,太精了。太精了,我們反而看不懂了,文字太少了。其實它展開來的確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十萬偈的《華嚴經》。這個分量非常適中,不算太少,也不太多。尤其是文言文非常非常重要,這是大家千萬不可以疏忽的,文言文是我們中國人與古聖先賢交往的一把祕密的鑰匙。通常文言文的學習,過去李老師教給我們要背誦五十篇古文,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你就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了。你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有寫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這麼學來的。我們現在都是中年以上的人,不能再去當小學生,所以最好就拿《無量壽經》當古文來念。李老師規定我們五十篇,這一部經四十八篇,也差不多了,只差一點點,可以了。所以拿這一部經當古文來念,你把它念熟了,念背了,換句話說,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有。
我們在達拉斯,這也是很難得的一個緣分,我們買了這塊小地,想建一個念佛堂,舊房子政府規定不能住人,所以我就想把它搞成一個圖書館。我還有意思到台灣去買一部《四庫全書》來,一部《四庫全書》,過去出版的時候是一百五十萬台幣,在我想現在可能還是這個數字,因為那個買的人很少。我想買一部《四庫全書》,我們有好幾種的《大藏經》,統統放在那個地方去,放在那個圖書館。可是圖書館的鑰匙,不是我們鎖門的鑰匙,你拿鎖門的鑰匙沒有用處,文言文是鑰匙。你要懂文言文,《四庫全書》、三藏經典夠你一生受用了。所以我想最近可能我要回台灣去一趟,去找一部《四庫全書》來,這是我們中國的寶藏。
所以《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法界、十玄門,都在這部經典。蕅益大師說得很好,「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這部經中。這部經在修學上來講非常方便,因為這一句佛號隨時隨地都可以修,不耽誤工作,依舊能夠了生脫死。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確實不妨礙工作,可以自利利他。經上告訴我們將來佛法滅盡,唯獨這一部經最後滅,最後滅它還存在世間一百年,在那時候有人遇到這部經,依照這部經修學還能夠隨意所願。這是我們認真要去反省的,能夠度最後世的眾生,眾生現在遇到怎麼會不得度?所以說,此界他方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圓滿的法門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也就是夏蓮居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我們對它要生決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照這個本子來修學決定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