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一集)  1989/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14-0001

  今天我們利用這次的機會,跟諸位在一起研究淨土宗裡面最重要的第一經,就是《無量壽經》。這部經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本註解,我想這個註解每位同修都有了。可是我們這次的研究並沒有完全依照這個註解,他這個註解是在一個非常的狀況之下寫成的,所以與古德註經在體例上有一點不相同。他的方式都是引用前人的解釋,就正如同一部《無量壽經》大辭典一樣,對於我們學習研究是有很大的貢獻,也有很大的幫助。前面這段玄義非常重要,這個玄義是古著裡頭沒有的,我們要想對於老居士在淨宗修學上的認識,讀他的玄義就能夠看得出來。我們這幾天重點就是在研究這部分。

  在去年,我們印了這個小冊子,也是在此地跟諸位做十天的研究,不知道你們有幾位同修沒有參加過這個研究會?這個小冊子就是根據黃老居士的註解編寫出來的。因為他的註解內容非常的豐富,要詳細來解釋是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把它重要的摘錄出來,摘錄成一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講起來也需要二十個小時,便於講席當中能用編這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印得很多,如果要沒有的話,跟達拉斯要,達拉斯那邊應該還有這個書。

  這次的研究我們就用這個提綱,內容都在註解裡面。不過這是事隔一年,一年前我們在此地也是用了十天的時間來討論這個科目。今年我到此地來之後,最大的一個感觸,這個感觸不僅是在美國、在台灣、在東南亞、在香港,可以說普遍的存在,就是佛法已經亂了;這也正如同我們李老師在往生之前給學生們囑咐,他說「天下大亂」。佛門也不例外,現在是大亂,可以說是有史以來,不但在中國,在全世界都亂了。這個「亂」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亂從哪裡亂起?從觀念上亂起,從想法、看法上亂起,這個事情麻煩就大!

  在過去,可以說是一百年以前,或者說七十年以前,那個時候亂是剛剛開始,但是還有原則可循。在東方,大家的看法、想法總還是以孔孟、以佛法為一個基礎,作為一個標準。雖然有偏差,距離這個標準不至於太遠,這是七十年前中國人都還念過四書五經,都有這個觀念。七十年前的西方人,絕大多數只相信上帝,所以西方人的想法、看法還有一部《聖經》做他的標準。但是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教學已經背棄得乾乾淨淨。在西方,縱然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也不相信有上帝,人類登陸月球之後,可以說給一般人心目當中上帝已經打了許多問號。於是乎東西方的這些人們,思想上就造成了重大的混亂,思想一亂,就會影響到行為,行為一亂;換句話說,就是天下大亂。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劫難,最大的災害,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都能夠見得到,這是非常不幸的一樁事。我們正好生在這個時代,所以特別要提高警惕。

  人生最高的享受,也可以說是真正講離苦得樂,這是佛法修學的標準。苦從哪裡來?你要找那個苦的根源,可以說就是思想、見解錯誤,錯了,那就是苦的根源。我們想法、看法就有了偏差,有了錯誤,這是苦本,是苦的根源。樂從哪裡來?樂從你的看法、想法正確,沒有錯誤,愈是正確就愈快樂。這就是佛經常講的正知見與邪知見。正知見跟邪知見有什麼標準?這個標準在中國無論是佛法,無論是世間法,在中國世間法就是講孔孟、老莊,但是依然是以孔孟為主流;可以說儒跟佛是一個標準,都是講本性。愈是與性相應、相接近的,這個思想境界就正確的,與真性相違背的,這是錯誤的,所以用這個來做標準。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曾經兩次說到,講到「性相近」,這個講法正確。性相近就是講一切眾生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差不了好多的,這是孔老夫子說的。孟子是講「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是孟子講的。講「性惡」是荀子講的。孔老夫子沒有說性善惡,只說這個性相近,大家都差不多。所以孔老夫子講性是講的本性,性相近;孟子與荀子講的性是習性,我們講「習慣成自然」是習性,不是講本性。習性裡面有善有惡,本性裡面是相同的。所以他跟佛法非常非常的接近,都是以這個為標準。

  佛法修學其目的就是求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禪宗提出來的名詞。其實不僅是禪宗,佛法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以見性為修學的目標;換句話說,他之所以有這麼多宗派,有這麼多法門,只是求見性的手段方法不相同,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所以佛法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確實是平等的,但是雖然法門是平等,沒有高下,但是這裡面確實有難有易,這就講難行道與易行道。難與易實在講,還不是產生在法門上,我覺得法門裡頭沒有什麼難易,難易發生在哪裡?發生在我們習性上,本性裡頭沒有,習性裡頭有。習性裡頭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習慣,這個東西麻煩事情,我們這個習慣,實在講不是一生的,生生世世,所以佛經常講「無始劫以來的習氣」。

  這些習氣我們怎麼曉得?實在說如果你要是從作夢,夢境裡面細細去體會會發現。我們作夢有時候做了糊裡糊塗的夢,從來沒想到這個事情會夢到,這些是什麼事情?這是從哪裡來的?決定是有原因的。在佛法說你阿賴耶識裡頭如果沒有種子,決定不可能有這個事現前;那我們在一般社會裡面講意識。你這個意識裡面決定有種子,因為在夢中的時候,你控制你自己的力量比較薄弱,所以那個種子它就起現行,就現相,所以夢是這麼來的。有許多事情我們這一生當中從來沒有經驗,會在夢中發生,那個必定是前世的,或者是再前生的,無始劫以前的。如果過去世沒有這些習性,你怎麼可能會去作夢?不可能的事情。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驗得出來,確確實實我們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生生世世這些善惡習氣很重。

  這些習氣在佛法裡面講就叫做業障,就有障礙!那個障礙多,你看哪個法門,他這個業障確實把這個法門障住了,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講就困難、就難學了。有些法門這些障礙障不住,障不住,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就容易。所以難易不是法門本身,法門本身的確還是平等的,他講難與易是我們自己根性,否則的話,有些人學那個法門為什麼很容易就成就,我們去學為什麼就不行?可見得不是法門有難易,這的確是產生在我們自己本身上,也就是本身的習氣障礙。這樁事情對我們修學成敗關係非常大,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我們自己選擇法門不能不慎重。法門選擇有沒有標準?這個標準又如何來建立?這就是我們選擇法門關鍵的所在。佛法既然那麼樣著重於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本性、真如,名字不同,事實上是一樁事情,就是真心!所以禪宗講明心見性,實際上就是恢復我們本來的真心。真心就是本性,你能夠真心用事在佛教裡頭就叫做成佛;所以一切眾生他不是用的真心,他用的妄心。你會用真心,那你就叫做佛。所以佛跟眾生的差別就是一個會用真心,一個用妄心。

  什麼叫真心?在淨土宗裡頭最簡單的講法,真心就是清淨心。你心清淨就是真的,你的心不清淨就是虛妄的。這句話淨宗很重視,其實禪宗也不例外。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給五祖提出他悟的境界,第一句話就是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這個話要用現在話來說,怎麼會想到,真如本性本來是清淨的!這他見到的。他說了五句,這是第一句。你才曉得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本來清淨,所以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一切法門選擇就有了門路。

  也就是說,這麼多法門擺在我們面前,我選擇這個法門,能夠確確實實恢復我心地的清淨,那這個法門就很對我的根性,這就契機。如果選擇這個法門,我修來修去,心得不到清淨;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我有業障,我有障礙,不適合我修學。所以契機就正對著我們根性的法門,必然會收到這樣一個效果。就是你的心,你最初來勘驗是一年比一年清淨,再進步就是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能夠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我可以告訴諸位,你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拍拍胸膛我決定往生。為什麼?這個感應非常顯著。功夫再要進展,那就是一天比一天清淨,那不得了,到這種那真是祖師大德,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普通一個人能夠覺察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這樣的人決定是上品往生,縱然不是上品上生,他總是上品中生、上品下生,決定是上三品,他會覺得月月清淨,這樣才有效果。這是我們選擇法門,你要注意到的。

  不要去批評一個法門,你去學學看,試試看,有沒有這個效果。妄念的確少了,煩惱少了,就是分別執著少了,貪瞋痴慢少了,心逐漸逐漸定下來,看到一切境界不計較了,不要在這個境界裡面計較是非人我,不去計較了;也不會在境界裡計較得失好惡,不計較這個;他心在境界裡能夠很清淨、很平淡,這是非常好的現象,非常好的境界,這就是你功夫得力了。這是說明我們怎樣去選擇法門。

  其實,佛法傳到今天,我們所接觸到的,在大體上來分不外乎禪、淨、密這三樣,在今天世界上流行的最為普遍。現在對於教下研究的人已經不太多了,為什麼?因為現在人的觀念第一個要求新,第二個要求變,第三個要求快。要求新、要求變、要求快速,教下是要費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教下在今天不容易振興,正如同儒家、道家,只有極少數專門的人在大學哲學系裡面去研究個幾年,不能普及到這個社會。所以今天這個教裡頭無論是華嚴宗、天台宗、唯識三論研究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太少太少!

  在佛門裡面,說老實話要符合這三個條件,要求新、求變、求快,還的確禪宗、密宗、淨土宗很符合這三個條件,於是這三個宗派就普遍流傳到全世界。但是這三個宗派裡面,諸位要特別了解,這三個宗派裡頭,在現在的社會裡頭有正、有邪,我們要把這個辨別清楚。我們不能說禪宗不好,不能說密宗不好,禪與密都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楞嚴》上所講的「邪師說法」,禪裡頭如果邪師說法,禪就變成邪的,邪法不是正法。密裡頭如果是邪師說法,那個密也是邪法不是正法。這正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沒錯,那講的人把它講錯了。錯在什麼地方?我們能不能看得出來?能,只要你細心。如果你接受他的教導,真正能夠得到清淨心,得到覺不迷,正不邪,清淨不染,那它就對了,就正確了。如果我們跟他學習得不到這三條,就是覺正淨我們得不到,那麼他教的那個就有問題。所以你如果很冷靜從這些個地方體會,邪正不難辨別。

  但是今天修行人,實在講很不容易,如果自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在這個時代很難成就。為什麼原因?因為我們的大環境不好,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你免不了要跟這些環境接觸,你會受這些環境污染,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我們修學環境比不上古人,古人的修學環境,說實在話非常單純,的確環境上它能夠幫助你六根清淨。

  所以你到中國大陸去看一看,寺院叢林都是建在山上,高山上。在從前,交通工具根本沒有,你要到寺院裡面去參訪,走路要走好幾天!從山下要到那個寺廟上,走到寺廟還要走三天。像九華山就是如此,你走到九華山下,到地藏菩薩那個廟要走三天。它都是石階,幾千階!很不容易走上去。所以在山上修行的人,那個時候沒有報紙、沒有雜誌,也沒有無線電廣播,他對於這個山下的事情,他不知道,山下要發生什麼事情了,必須有人上來,才帶來消息來,才曉得這發生什麼事情。

  在過去這個社會,除了修行道場建立在山上,一般住在鄉下的,有很多鄉下的鄉下人,就是鄰近一個村莊,老死不相往來,他活動的空間就那麼一點點大,他心多清淨。不像現在人,每天聽廣播、看報紙、看電視,芝麻大一點的事情,天下事情發生了,我們統統都曉得,這個頭腦裡頭都印上。您說這個頭腦裡頭一天印多多少少這些我們可以不必知道的這些問題,這是什麼?思想上的染污。現在人知識要豐富,天下事樣樣都曉得。樣樣都曉得如果你心能夠得清淨,能夠如如不動這好事情,那是智慧。如果你沒有這個定功,你知道太多,就是煩惱太多了。所以古人講「知事少時,煩惱就少」。你知道事情少,煩惱就少了。「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所以古時候修學的環境就是接觸得少,你認識的人也少,你知道的事情也少,心當然就清淨了。

  所以佛法修學首先要訓練清淨心。心到真正清淨了,佛法裡是要開放的,儒家也開放,叫什麼?叫參學,就是到處去旅行去了。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時候叫你樣樣都知道,知道是什麼?知道是智慧。你心地清淨,你知道的事情多,你能夠分析,你能夠判斷,決定不會有錯誤,所以那是無量的智慧。現在人沒有這個定功,都是分別執著妄想,知道得愈多,真的煩惱愈多、妄想愈多,他心怎麼能安靜下來?

  這是說明我們現在的大環境不如古人,古人在那個環境裡面,還講求五年學戒。儒家的小學是訓練什麼?就是訓練清淨心,從小孩就培養起。現在我們曉得這個理論非常非常好,能做得到嗎?沒有人做,現在是做不到!這已經變成歷史上的名詞了。縱然說我們自己家裡頭的小孩,我們想這樣做,不可能,為什麼?他離開家出去跟別人混,人家不是這樣教我的,你為什麼這樣教我?他不懂得,所以無法接受。換句話說,儒跟佛,說老實話都斷了,在根本上就斷除了。

  儒家小學從七歲開始,所以七歲就外傅,傅是師父。中國在過去的社會,每個家庭內外是有分的,通常再小的家庭住四合院,四合院就分內外,兩面的廂房這是外面,所以老師叫西席、西賓,住在西面這個廂房,這是客房。東面就是主人,所以東道主,東面是主人住的,西面是客人住的,看老師為上賓。七歲的小孩就離開父母,完全跟老師。不僅是老師要教導他功課,生活都要跟老師在一起,所以他是接受生活教育。

  小學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教什麼?教他灑掃應對,教他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也就是小學教育的教學宗旨,就是五倫八德,人與人的關係,教這個。從小培養他這個概念,所以他一生的想法看法有一個標準,他小時候培養的這個標準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所以小學著重在德行、言語。

  孔老夫子教學的四科(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教育。第二個就是言語,這兩條是在小學完成。除此之外,小學教育著重於讀誦,就是背經。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重要的東西老師選擇出來,讓學生背誦、讀誦。所以教童蒙,童蒙就是十二歲以前這小孩是不講課文的,就是叫你背。能夠背過之後,再背遍數。通常在我們中國過去教學的標準,天賦很高的(就是很聰明的人)背一百遍。你這個書會背了,會背了從頭到尾背一百遍,為什麼背這麼多遍?你一生都不會忘記;中等天賦的人大概是一百五十遍到二百遍,根性最差的人要背三百遍到四百遍。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學法,目的都是叫你一生不忘記。像我們台中李老師就受過這個教育,所以你看他寫文章,八、九十歲的時候寫文章,引經據典,他不要去查參考資料,不要去查原文,他小時候統統背過。他寫出來的,你去找原書查對,一個字不會錯。這就是你一生受用不盡,也是你一生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因為他讀得遍數多,記得太清楚,起心動念他就想到:孔老夫子怎麼說的,佛怎麼說的。他這個印象立刻就能夠現前。確確實實他就能夠約束自己,規範自己,這是讀誦的利益。

  到十三歲之後,進太學,太學裡面就是研究討論講解。所以中國過去教學分兩個階段,小孩的時候不懂事,記憶力好就專門利用這個記憶力,叫他把所有應該記的東西統統在這個時候都記住。到了十三、四歲慢慢理解了,開解的時候,這再跟他開解,跟他研究討論,他把教學分成這兩個階段。同時一天叫他念幾百遍書,他就不胡思亂想了。所以這個方法實在講是訓練他的根本智,也就是訓練他清淨心。否則的話,小孩喜歡玩,他會想著點子去玩去了,一天叫他念幾百遍書,他沒有法子了,他沒有法子胡思亂想。用這個方法從小就訓練他清淨心,就訓練他定力。

  所以一般看起來,你拿中國在一百年前東西方的小孩一比較,你就能非常顯著看出來,中國小孩像小大人一樣,規規矩矩的,外國的小孩活活潑潑,比不上他的活潑;但是如果論智慧,外國人比不上中國。在活潑外表,中國人比不上外國,各有優點。所以中國人能夠深思遠慮,眼光能看得很遠。今天兩種教學的得失後果,我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兩相一比較,我們能夠肯定中國過去那種教學是成功的、是有價值的,西方民主自由放任,這個後果是不堪設想。這些地方實在是讓我們很冷靜的去思考、去觀察,我們應當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在佛門裡面無論在家出家,初學就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就是五年基本教育。基本教育裡面也是著重於生活教育,跟儒家小學教育灑掃應對實在講沒什麼兩樣。你到寺院裡邊去想學佛,一開始這五年當中,你就替寺廟做工,一切勞役的事情你統統都要做。因為佛教到中國來之後,可以說完全是中國化了,不再是印度那種方式;印度是托缽的制度,到中國來沒有托缽了。佛教一到中國來就接受帝王的供養,就沒有托缽了。到叢林制度建立之後,百丈大師提倡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像種菜,這是非常之普遍,種這個雜糧,挑水、砍柴、灑掃當然就更不必說了。寺院有那麼大的環境,清潔,實在講寺院的確非常乾淨,你到裡面去,的確是一塵不染。這些工作誰去做?絕對不是去僱人去做去,是這些初來學佛的人他們做。期限五年,五年以後那由新的來接替,接替你就可以不必做這些粗活了,你再可以研究經論。所以初五年是要替常住服勞役。

  這個服勞役實在講是我們佛門講的修福!修福當中又修慧,福慧雙修。修慧怎麼個修法?修慧是讀經,所以中國過去寺院叢林跟現在道場完全不一樣,的確它有道風、它有學風。這是寺院叢林的特色,所以學風就是他專門修學哪些經論,實在講就像我們現在教育裡頭專科大學,這個科目好像在全國它是第一,它是專修專弘。比如講五臺山,賢首宗他們是華嚴專門大學,專學華嚴的。所以說在中國全國,你想學《華嚴》到哪裡去?就到五臺山去,到咱中國。你看我們鄰近的國家,南面像越南,越南的佛法是中國傳過去的。韓國、日本想學《華嚴》的都到五臺山去,那一面是《華嚴》等於說是專門大學,這就是它的學風。你想學《法華經》,那就在天台山,在浙江溫州那附近。浙江的天台山,智者大師在那裡創辦的,專門教《法華經》。所以就變成一種權威。

  唐朝的窺基大師就是玄奘的學生,在洛陽慈恩寺創辦了法相唯識宗,他根據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就是六經十一論,這差不多是一些宗派裡面經論最多、最豐富的。六經十一論,建立了法相唯識宗。可見得他的確有專門修學的經典,他不雜,他不亂。除這個之外,像戒律。道宣律師,唐朝時候在終南山,依據《四分律藏》,這部書的分量相當於《華嚴經》,建立了律宗,三論,禪宗是從印度傳過來的,禪是達摩祖師傳來的;密宗也是從唐朝時候傳來的,三藏無畏、不空三藏;淨土宗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建立的。中國人自己建立有四個宗派,在中國。律宗是道宣律師建立的,中國人建立的;淨土宗是慧遠大師,東晉時候在廬山辦念佛堂,開宗從他建立的;華嚴跟天台,這四個宗派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所以它有獨特的學風。

  除了學之外還要修,所以修我們就稱為道,它有獨特修行的方法,我們叫道風。比如華嚴宗裡面,修學的方法是修法界觀、修止觀的方法。禪宗用的是觀心,以後改用參話頭。天台宗用的是止觀,摩訶止觀、小止觀。淨土宗用的是持名念佛,執持名號。這些就是我們講的道風。這個道場它依據哪種經論,用什麼方法來修行,這非常重要。如果說這個道場裡面沒有所宗的經論,沒有一定修行的方法,那就不能稱為道場。李老師常常講的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雖然有廟,雖然信徒很多,香火鼎盛,但是他沒有依靠的經典,沒有修行的方法,這不能算為真正的道場。真正道場一定要有學、有道。

  根據他所學的,五年學戒就是要讀誦他主修的經論,像華嚴宗那一定要念《華嚴經》。《華嚴》在中國有三次翻譯,我們稱為《六十華嚴》,這是第一次翻譯,東晉時候翻譯的,因為它六十卷,我們稱它《六十華嚴》。第二次唐朝時候翻譯的,就是武則天時代翻譯的,我們叫它做《八十華嚴》。第三部是唐德宗時候翻譯的,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四十卷我們稱為《四十華嚴》。所以《華嚴》有三種譯本。學華嚴宗的這三種都要念,不學華嚴宗的大概只念《八十華嚴》,這是流通最廣的。如果是專學華嚴宗的,這三大部都要念。原因在什麼地方?當年杜順和尚建立華嚴宗的時候,杜順、智儼、賢首,華嚴宗前面三個祖師統統都是依靠《六十華嚴》。因為唐朝那時八十卷沒翻譯出來,他們都依據這個,他們有很多著疏、有很多論述都是依據《六十》,所以你不讀《六十華嚴》你沒有辦法了解他們思想體系。從清涼以後,清涼宗立這就是《八十》跟《四十》,所以這三部統統要讀誦,時間五年。

  像天台,天台學《法華》,《法華經》雖然比《華嚴》少,但是他們的老師要求也很厲害,他要念老師的註解,這就是智者大師的註解。《法華經文句》,他註解的名字叫《文句》,就是你要念《法華經文句》,要念《法華經玄義》,玄義就是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的經題,他著作講經題,這是我們中國佛教裡頭很有名的「九旬談妙」。九旬是九十天,光是《妙法蓮華經》這個題目講了九十天。這部書現在是精裝本,這麼厚的三大本,從前線裝本是二十本,二十冊,二十冊就是解釋《妙法蓮華經》這個題目,就是天台家的五重玄義,所以叫九旬談妙。要念這個,要背這個。要背《文句》,要背註解,還要背他們修行的方法,修的止觀,《摩訶止觀》。這三部書稱作天台三大部,那個分量要是從前線裝本堆起來六十冊,堆起來會這麼高。五年當中要把它念完。只要念不求解義,著重於念經。

  他念經的用意非常非常的殊勝,這是我們要知道,你不知道你不肯去念。念有什麼意思?天天念這個東西,枯燥無味,你不曉得。念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念經的目的是修戒、修定、修慧,用這個方法。怎麼知道他是學戒?戒律諸位要知道,雖然條文很多,它的精神就是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的精神,戒律的宗旨。所謂比丘戒就是小乘戒,小乘戒著重在諸惡莫作,大乘菩薩戒著重在眾善奉行;凡是對於一切眾生有利益的,菩薩都要做。所以你讀經的時候,你腦子裡頭自然不打妄想;腦子裡頭沒有妄想就是諸惡莫作,身不作惡了,連惡事想都不想了,天天在念經!所以諸惡莫作有了,圓滿具足。

  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雖然那個善你沒做,那個善根都在了,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你今天來培養這個善根,所以就是眾善奉行;因此我們讀經第一個修戒達到了,真是圓圓滿滿的達到。第二你讀經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所以第二個目標達到了,修定的目的達到了,專心。第三個目標修慧,慧是什麼?這個慧是講根本的智慧,《般若經》所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要想無所不知先要修無知,無知然後才能夠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就是清淨心。所以讀經是求根本智,修根本智,你對這個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掉,這就是根本智,這就是般若智慧。到起作用的時候這是後得智、是權智。所以智慧給諸位說,對自己來講是一念不生,外面一切境界了了分明,心裡頭一念不生,這是智慧,這是自受用。對別人你能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別人能夠開悟,那就叫無所不知。無所不知不是自己受用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是他受用的,是對別人來講的。對自己來講要無知,對別人來講我無所不知,這是般若。

  所以你看經上有個小故事。有一個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他說:你弟子當中,舍利弗尊者智慧為什麼會那麼大?他好像真的是無所不知。釋迦牟尼佛就指著講堂旁邊那個鼓,敲的鼓,指著鼓,他說:你看到那個鼓沒有?他說:我看到了。他說:鼓的裡面有沒有東西?沒東西,空空的。他說:就是因為它空,它一敲才會響,舍利弗尊者心裡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就像鼓一樣,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不扣就不鳴了。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所以你要真正有智慧,你心要清淨,什麼都沒有,這是智慧。你看《般若心經》是《般若經》裡面的精華,《般若經》裡面的綱要,它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如果我們要粗看這兩句,那不嚇壞了,《般若經》修到最後無智亦無得,什麼都沒有了,我學它幹什麼?殊不知他那個無智是圓滿的真智慧,他那個無得是一切統統得到了,盡虛空遍法界他統統得到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想成就,最高的境界一定要學無智亦無得。

  無知就是根本智,無得就是沒有得失。我們這個世間凡夫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這就是煩惱,心理上很大的負擔。如果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看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真的沒有得失,一切法當中世出世法裡頭統統沒有得失。沒有得失是給你講真話,有得有失是你的錯覺,你看錯了,你想錯了,實在沒有得失。沒有得失才是跟你說的真話!這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會歡喜念經,為什麼?我才曉得原來我念經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我一天念一個鐘點,我修一個鐘點,我念兩個鐘點修兩個鐘點,你這叫真正在修行!可是念經決定不能想經裡頭的意思,你一想這個經裡什麼意思,這怎麼講法,你三學都沒有了。你的戒學、定學、慧學統統沒有了,那變成什麼?變成把佛法當作世間書來研究、來讀了,就是佛法變成世間法了。所以佛法它的目的是求戒定慧,世間法它的目的是求知識。這統統是念書,所求的不一樣,因此它念的方法態度不相同,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

  所以讀經你只要選一本就夠了,你說我應該讀什麼經?那是你自己去選擇的,選擇適合於自己根性的,適合於自己根機的。當然最好你所念的與你所修的這個法門相應,這對於你將來修學成就幫助非常之大,幫助很大。比方說學《華嚴》的,他最好是選擇《華嚴經》來讀;他要學天台的,最好是讀《法華經》;專修淨土的人最好是讀《無量壽經》,這就是與自己修學相應,對於將來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單單講得戒定慧(得三學),那任何經典沒有差別,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不但佛法能達到這個目標,就是世間書籍也行,念四書五經都可以,只有不求解,我照這個去念,我念它幹什麼?我修戒定慧,都能達到,可見得一切法的確是平等法。但是你一解義這個法就不平等了,不解義的時候一切法是平等法。哪一種方法都可以幫助你達到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古人為什麼一定這樣強調五年當中要打這個根基,但是那是一般訓練初學的,或者說初出家,或者在家同修初學的人,用這種方法。在那個社會環境裡,每家、每個寺院、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教學,我們看到很自然,也不會覺得很奇怪,都是這個教學法。普遍都能夠接受。現在不行了,現在開佛學院了。佛學院這一開,給諸位說,佛法的命就斷掉了。為什麼說佛法命斷掉了,就是這五年學戒的精神沒有了,方法廢棄掉了。按照現在一般學校上課的方法,每天有幾堂課,有幾個老師來教,安排幾種科目。第一個鐘點講《無量壽經》,第二個鐘點講唯識,第三個鐘點講般若,一個老師講一樣。這一個鐘點聽了還沒有能消化,馬上又換另外一個,這個又忘掉了。這樣學個三年、四年,學了三、四十部經論,跟了十來個老師學習,三、四年之後只多懂得一點佛教常識皮毛,一樣都不能深入。如果再說得不好聽的話,就是這四年滿腦袋裝上分別執著妄想,學的是這些東西,決定得不到清淨心。

  所以佛學院是佛教重大的一個障礙,佛教怎麼破壞的?就用這種方法破壞了。破壞佛法三個大因素:第一個是皈依,第二個是受戒,第三個是佛學院,這三樣東西把佛教徹底破壞了,這也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所以今天佛學院訓練不出高僧大德,從前老方法,你看哪個寺院叢林不出高手。由此可知,教學的方法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

  今天善知識難求。求不到善知識不是沒有辦法修學,有方法。我去年也曾經告訴諸位,學古人,私淑古人。這種方法是孟子開始的,孟子是第一個,他學孔老夫子。孔子那個時候已經不在世了,過世了,過世了想跟孔老夫子學,那怎麼個學法?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世間,他就專門念孔老夫子的書,用這個方法。念了之後,有不明瞭的地方再去請教孔老夫子的弟子,請他講解,用這個方法來修。他學成功了,學得很像孔子,所以稱之為亞聖。孔子我們中國尊稱為至聖,孟夫子是亞聖。私淑古人就是跟古人學,他是第一個。

  他開了這個風氣之後,在我們中國歷代有許許多多的高手,幾乎統統用這個方法來成就的。在歷史上最著名的像司馬遷,漢朝的大儒司馬遷,寫中國第一部歷史的《史記》。司馬遷就是學左丘明,左丘明的《左傳》,這是在五經裡面就有,五經、十三經裡頭都有《左傳》,左丘明寫的。《左傳》可以說中國最古老的一部歷史。綱是孔老夫子寫的《春秋》,孔老夫子作的,《傳》是註解。孔老夫子雖然寫了一樁事情,但是沒有詳細書,左丘明就把這個事情詳細記載了下來。這個文章寫得好,司馬遷他就專念《左傳》,在我們想至少念了幾千遍,所以他的文章寫得跟《左傳》一樣,寫得非常之好。司馬遷是學左丘明的,他學成功了。

  唐朝,唐宋八大家第一位是韓愈,韓昌黎。韓昌黎學誰的?學《史記》,學司馬遷。這個人是熟讀《史記》,所以他學成功。他的文章是唐、宋兩代第一人,也是把《史記》念得透熟!這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講文言文的時候,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念《古文觀止》,他說你要想看得懂文言文,你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文言文你就沒有障礙了。因為佛的經典最晚都是宋朝翻譯的,所以一定要有文言文的基礎。你念五十篇古文,文言文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你要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寫文言文了。我們想韓愈(韓昌黎)決定不止念一百篇,他的功夫下得深,所以他的文字能寫得那麼好。這些人說實在話並非天才,努力成功的!這值得我們效法的。

  李老師給我們這樣說法,所以我們今天是不是再要從《古文觀止》下手?我們跟他做學生的人是從《古文觀止》下手的。《古文觀止》三百多篇,李老師統統給我們講完。但是講的時候並沒有按順序,選的講,可是選的講,到最後把這部書統統講完,前後大概講了八年。一個星期講一篇,講了差不多七、八年,我在台中十年,聽了他這一部《古文觀止》。

  現在,我們覺得《無量壽經》很好。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一共四十八篇,距離五十篇就差兩篇,所以非常接近。如果我們能夠把《無量壽經》念它個三千遍到五千遍,我相信,不但你的文言文讀沒有問題,你也會寫得非常好,自然就能夠寫了。這個文章是標準的漢文。它最大的好處就是通常,不難,不生澀,不太深,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這種就是佛經的翻譯跟古文的確不一樣。所以諸位展開經典看,你把那個《古文觀止》比較,不相同,《古文觀止》的確它用的點很多。它的確是文言,當年翻經的人所翻譯的也就是那個時候的白話文。因為佛經希望能夠普遍流傳,希望每個程度很淺的人都能看得懂,所以翻經用的這個文字不用很深的東西,都是用很淺很淺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這是我們要曉得翻經大師他們的一番苦心。尤其是夏蓮居會集的這五種,把艱難生澀他都淘汰掉了,取這個很容易懂的。意思都非常明顯的,這非常非常難得。

  當我們自己或者心不清淨的時候,心不平的時候,你最好經卷展開,好好念一遍;這一遍念下去,心平氣和。所以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能感情衝動,感情衝動很容易做錯事情。做錯之後我們會後悔,明瞭之後會後悔。與其後悔那倒不如我們不要犯錯,不要犯錯時候怎麼辦?保持自己冷靜。保持不住?讀經,用這個方法。所以你修戒定慧的時間愈多愈好,愈長愈好,天天真正要在這上用功。

  我們明白上面這些原理原則,這都是非常非常根本的問題。你如果真正明白了,我們在初學的這個階段,可能就會被人家說我們有一點像開倒車的,趨於保守了。這是真的。為什麼要這樣做?諸位曉得度自己要緊!剛才說了,知道事情太多了,接觸人太多了,你戒定慧三學決定有障礙。

  我們從今天起確實是要把一切境緣遠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真的,我們要趨於保守。但是絕對不是叫你永遠保守,至少要三年,你把心定下來,定三年。我三年不與外界接觸,除了我們自己現在的工作,工作是要謀生活的,這是沒有辦法,必須要去做的。除此之外,能夠避免的儘量去避免,用這個時間來讀經,修戒定慧。你能夠把心靜上三年以後,你再去接觸這個社會,會迥然不同。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境界只要一接觸,一看一聽就明瞭,你就有這個能力,為什麼?清淨心現前了,起作用了。所以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講學佛有魔障,什麼魔障?就是人與事的障礙。今天這個人來邀你,明天那個人來請你,你不能不去應酬,這叫做魔障。搞得心不能定、不能清淨。我念這部書,還有幾個電話打進來,這個東西多麻煩,這就叫魔障。所以要避免這個魔障,我在讀經這一個鐘點我把電話拔掉,我安靜把這一部經念下來。念完之後,把電話再插上,再辦事情,要這樣做法,這樣才行。換句話說,一定要保持身心清淨,我們學東西才能上軌道。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學佛的目標在哪裡。我們今天修淨土,我們終極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決定要成就,這個事情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在民國五十七年我在佛光山,星雲法師那個時候正在那邊開山,辦東方佛教學院。那個山上只有一棟建築物,就是那個佛學院一棟建築物,其他的統統沒有,一片荒山。下面有個小水塘,以後就做了個放生池,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水塘,旁邊都是草。我有一天晚上帶了大概有十幾、二十個學生,在那水塘旁邊,月光很好,我們坐在那裡討論佛法。有個工人走到我們這個圈子裡頭,給我們說了一個多鐘點的佛法,我們大家洗耳恭聽。這個工人就是佛光山的長工,佛光山的工程可以說一直沒有中斷,所以他那個工人都是常年僱在那個地方,僱來做工的。他是台南將軍鄉的人,他給我們講一個真實的事情,一個老太太念佛往生,是他家的鄰居。所以他來勸我們念佛,他說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是他親眼看到的事情告訴我們,那個時候給我講的時候只一年,他說去年,一年。他說:這個老太太人非常之好,忠厚,待人很好,她以前也是神佛不分,到處都拜,初一、十五到處去燒香拜拜,神佛不分。三年前,就是距離她往生的三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她媳婦懂得一點佛法,就勸她不要到外面去亂拜,家裡供個佛堂,專門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老太太很難得,她就聽她媳婦的勸告,所以不到外面再走了,在家裡老實念佛,念了三年。往生的那一天她並沒有說她往生。她是晚上走的,只是告訴她兒子媳婦、家裡人,她說:晚上你們吃晚飯不要等我,我要去洗個澡。可是兒子媳婦很孝順,還是等她。她確確實實是洗了澡,洗了澡換了新衣服。家裡人等吃飯,等久了就去看她,確實看她洗了澡,但是人沒有在那裡,叫她也沒有人答應。最後看到她站在佛堂上,面對著佛像,穿得整整齊齊的,手上拿著念珠,叫她也不答應。走到邊上一看,她已經走了,她是站著往生的,念三年佛。所以那個工人跟我們講,這是他親眼看到的事實,他勸我們要認真念佛。我們聽他講了一個鐘點。

  這樁事情可以說是對我自己修學淨土,印象最深刻的一樁事情。將軍鄉離佛光山很近,事情發生也不太遠,那個時候只一年的時間。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佛三年站著走的,決定是預知時至。她預先不告訴家裡人,告訴家裡人怕障礙,怕家裡人捨不得,又哭又鬧那個麻煩事情就大!她不講。所以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見證。

  以後我在台中,我在台中修學期間,李繼華老居士往生,這是甘太太那一天在,甘太太是親眼看到的,她參加這個法會,所以她清楚。我在台中,徐醒民居士第二天寫了一封限時信,信裡告訴我,他說求生淨土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是李繼華老居士。他說真的,老居士八十多歲,蓮友念佛團是他創辦的,李老居士也是皈依印光法師,所以他跟李炳南老居士是師兄弟。他那一天往生,根據他家裡人告訴我們的,他是三個月之前就曉得的,預知時至。所以常常有親戚朋友,好久沒有見面都去拜訪看看,就是辭行的意思。

  走的那一天,那個時候台北還沒有計程車,坐三輪車。他跟他太太兩個人坐三輪車到念佛團,在車上就告訴太太說:如果我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很寂寞?跟他太太商量。因為他的小孩都在美國,在台灣就夫妻倆住一起。他太太大概也不曉得他那天晚上要往生,所以也就很慷慨的答應,她說:你能往生好事情,你就不必管我了。一口就答應了。

  到念佛團,他們是例行法會,大概是一個星期有一次法會,在一塊共修。共修當中有半個小時講開示,這些老居士們輪流講,那天是一個魏老居士,是福建人,魏老居士,輪到他講,結果他就跟魏老居士兩個商量,他說:今天我來講,我們兩個換一換,下一次我的時間給你,所以就換了李老居士講。講開示通常是半個小時,他那一天講了一個半鐘點,言辭非常懇切,勉勵大家要認真念佛,發願求生淨土。講完以後他告訴大家,向大家辭行,我要回家去了。他八十多歲了,講了一個半鐘點,大家認為是他太累了,要回家去了。哪裡曉得,他下了臺,他們念佛堂旁邊就是個客堂,客堂的沙發,他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甘太太她那一天參加這個法會,她親眼看到這個情形,而且她敲引磬,助念、敲引磬,她那個時候年歲還很輕,助念、敲引磬,管秩序,她跟我講的管秩序,所以講親眼看到的。因為徐醒民那一天晚上也參加,所以第二天寫一封限時信告訴我: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叫我在台中要好好的跟李老師學。

  這兩樁事情給我的影響非常非常之深。最近就我上一次跟諸位提到的,我們台北圖書館陳老居士也預知時至往生的,大概距離今天才一個多月。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說是不相信人家坐著走,站著走,不生病,走之前活活潑潑,還講經說法,講了一個半鐘點,下來了人家就走了,這麼樣的自在。

  一切法門裡面確實這一個法門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何況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將來佛法滅了,一切法門統統沒有了,佛還要慈悲講《無量壽經》,就是講念佛法門還要繼續在留一百年;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徹底度眾生的法門。將來這個世界亂了,人心亂了,其他一切法門都難成就,都不能成就了,這個法門還可以成就。所以我們今天雖然沒有像佛講的滅法,但是我現在觀察這個世間,雖然佛法沒有滅,已經差不多了;換句話說,就好像一口氣還沒斷,已經到這種嚴重地步了。所以一切法門對我們來講都有障礙,都不容易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佛既然說還要留到法滅盡之後再一百年,我們今天學這個法門決定穩當、決定成就。我們選擇這個法門有事實、有理論的依據,決定不會錯。問題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像人家修的一樣,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沒有病苦,這要靠我們自己努力。

  在前年,甘太太跟我說了一樁事情。她說她有個親戚,這個親戚念佛往生,這也很奇妙。大概是在外國,跟她的小孩住在一起,老人沒有事情就做家事,早晨煮早飯都是她做。她在往生的這一天,她是晚上走的,晚上什麼時候走的沒有人曉得,她自己也沒說。到第二天早晨,老太太沒有起來做早飯,所以大家覺得很奇怪,再把她的房門一打開,她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的,盤著腿坐在床上已經走了,她說奇妙的,老太太妙,妙在哪裡?她有遺囑,她寫得很詳細,擺在她面前。而且兒子、孫子的孝服她也親手做的,她統統做好了,一個人一份都擺到面前。她說:這個老太太很厲害。她做這個東西決定是晚上,人家沒有看到,偷偷摸摸做的,或者小孩們上班去的時候在家裡做的。她一樣一樣,一切後事統統準備好,她老人家打坐走了,沒有吭聲,這是甘太太的親戚,她告訴我的。她說:她這麼自在,她那個念佛的功夫平常沒有人曉得,沒有人覺察到,她能夠這麼走。

  所以我也就勉勵甘太太,我說你親眼看到這麼多,你要好好的念。但是她妄念很多,她的功夫恐怕還不如她的女兒。應當要把一切萬緣統統放下,這每個地方常常去跑廟這個東西,對她影響太大了,這使她心不能清淨。所以一定要把外緣斷掉,這決定不是不慈悲,是我們自己功夫不到家。幫助別人沒幫得好,自己還得搞六道輪迴,這個虧吃太大了。不如用個三、五年時間把自己的事情辦妥,然後再幫助別人。我們可以放心,雖然幫助你,我還是決定可以往生,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由此可知,學佛不一定真的要親近一個老師天天聽講,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重要的在家裡讀經、念佛,這個重要。研究討論限於自己志同道合的幾個同修。譬如你們這些十來個人,每個星期聚會一次,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平常專讀,讀一部經;專念,念阿彌陀佛名號。所以一天至少《無量壽經》念一遍,佛號念一萬聲,一萬聲佛號大概是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念的速度比較快,像我們一般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的速度,兩個小時可以念一萬句。如果速度慢一點,念六個字的「南無阿彌陀佛」,那就要三個小時了。所以真正念佛,念四個字就可以了。一天至少要念一萬聲佛號,念一部《無量壽經》,我們才有決定的把握。你念上三年決定會有成就,心的確念清淨了,的確定了。

  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本著清淨平等慈悲,我們修什麼?就修這三樣,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如果想研究經教,《無量壽經》這個註解可以做入門,就從這裡下手;研究的時間最好一天不超過一個小時就夠了,每天看註解看一個鐘點、半個鐘點就行。讀是非常重要的,以讀為主,以研究為輔助、調劑。一天看個半個鐘點、一個鐘點。一個星期大家在一起做一個研究討論。我雖然在台灣的時候,我們也非常方便,你們討論結果,重點寫出來,這個地方傳真,我那邊馬上就可以收到了。我也能看看大家的成績,所以這是確實相當方便。

  最大的問題如何不受環境的干擾?這是個大問題,關係我們成功失敗。還有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佛法在今天這樣的衰弱,如果你能夠發願專修專弘。佛在經上說,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會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你什麼樣的磨難都不會遇到。菩薩護持!這是說你發心,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再發願能夠弘揚這部經典,淨土宗的經典,那我相信不止二十五位菩薩,必然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為什麼?你跟這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那怎麼會不感應?自然感應道交。他一定要護持你,決定沒有疑惑的,這是我們能夠肯定的。

  唯有我們自己真正建立這樣的清淨心、堅固心,你才不會受外面一切境界的干擾。我心清淨了,心定,一切諸佛必定護持,一切護法善神一定擁護,這毫無疑問的,只要心正、心清淨。為什麼?不但是代釋迦牟尼佛弘揚這個法門,你是佛的替身;不但是代阿彌陀佛接引一切眾生,也是代替十方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普度眾生。因為勸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是所有一切諸佛第一個願望。諸位要細讀《無量壽經》,細心的研究黃老居士註解,你就會明瞭,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沒法子說得盡的,真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要有這個堅定的信心,你說這個經不會沒有關係,只要你心地清淨,自然有三寶加持,你會一切通達。

  古人所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自然貫通。為什麼自然貫通?心清淨的,清淨心就是佛心,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樣,佛的語言你怎麼會不懂?當然懂得,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開悟!定,定到一個相當程度就開悟了。所謂定就是心地清淨,心清淨到相當一個程度他就開悟了。悟了之後,你說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的,或者說你是自己的,都可以,都講得通,為什麼?悟了那個心是一心,自己的心跟佛心是一個心不是二心,所以你說這個經是佛說的,可以,說你自己說的也可以,自他不二,就能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勉強入,入不了的,是要從心地清淨到極處了,自然就入了。

  所以大家修學,勘驗自己的功夫,就從心地清淨平等慈悲,從這三樣來測驗自己。我們這三個心是不是一天一天增長?是不是一年一年殊勝?我們功夫是不是得力?就知道了,所以這個事情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別人,往往被別人欺騙我們都不曉得,實在講我們自己真正有修行,那我們的程度超過他了,所以不要心裡老是有一個觀念,一出家就比我們高,不見得,這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出家人不修行的話,沒有在家人高。

  尤其黃念祖居士,在D.C所講的幾次講演,他的錄音帶此地大概都有,D.C最初前面來美國的,他的四次講演好像有八個帶子,沒有問他要?問達拉斯要就可以了。他有三個題目,一個是《無量壽經》大意,講了一次兩個小時,那就是兩個帶子,還有一次是《心經》,一次是《金剛經》,另外還有一個題目我記不清楚,一共是四個題目,他講四次一次兩小時一共八小時,你跟悟本要,叫他拷貝一套寄來。

  他另外還有一套帶子就是《華嚴念佛三昧論》,那個有了?那是他從北京寄過來的。他那套帶子裡頭,我聽了聽,他講得很清楚,他講末法所有一切都顛倒,這個講法非常正確,一定要把我們觀念糾正過來,他說這個顛倒什麼?我們佛門也是顛倒的,現在修行在家女居士第一,在家男眾第二,出家女眾第三,出家男眾第四。從前排的順序是出家男眾第一,出家女眾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在家女眾第四,現在顛倒了,這說得很有道理。你要不相信你看,所有一切聽經法會上,在家女眾人數最多。你再看看最近一些往生的,在家女眾的確人數最多。

  你看剛才我們講的兩個往生的,將軍鄉的這個老太太往生站著走的,李繼華老居士往生坐著走的,那坐著就不如站著的,女的走的是站著走的,男的走的是坐著走的。而且這個老太太念佛三年,李繼華老居士念佛不會少過三十年,這不能比。你看甘老居士說,她那個親戚也是女眾,她坐著走的,預知時至,都不得了。確確實實在家女眾現在是第一,我們想一想有道理,為什麼?她真的,她知事少,她識人少,她是非少,她心清淨。現在出家男眾為什麼很糟糕?他有個道場,天天攀緣,天天去靠拉信徒,滿腦袋的是非煩惱、貪瞋痴慢,他心怎麼能定得下來?的確是如此!所以現在出家人不如在家人,你們在家人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不要看輕了自己。看清自己,錯估了別人,這也是障礙。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要努力來學習。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今天沒有講到正題,但是今天所講的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個基礎上的一個概念,我們能夠把這個概念奠定之後,我們再入佛法就不一樣了。所以聽經我們常講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聽,這決定你的成敗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