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一次宣講)—六字洪名牢牢抓住  (第九集)  1987/10  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09

  請掀開講義的二十一面,看第三段:「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從這段看起。這個念佛法門的殊勝實實在在是說不盡的,如果不是將教理真正透徹明瞭,對於這個法門生起信心,實在是難,真的是經上所講的難信之法。因為下手太容易了,而成就又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所以叫一般人沒有方法理解,當然也就無法接受了。教理不明瞭的人也有,像許許多多老太婆,她沒有聽過經,也沒有研究過經,可是念佛的成就非常殊勝,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們看到很多。這些人都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他沒有別的,就是老實念佛。他真正能把一切妄念(妄想、雜念)他真能放得下,一天到晚抱著這句佛號不放,所以他成功了。這樣的人我們前面講過,這個都是屬於叫上根利智,上上根的人,普通人做不到。所以前面講過,這個經是接上上根人的,那些老太婆們都是上上根人,我們不如她,比不上她。

  今天這段文,可以說是太明顯了。世間人至親無過於父子,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法門,他勸他父親修什麼法門?這是我們要重視的,最親的人了,他當然是給他最好的法門,勸他修最好的法門。佛的母親是在他出生七天就上生忉利天了,就不在世間,佛在涅槃之前到忉利天宮講了一部《地藏經》,那是報他母親之恩。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在忉利天宮講的,不是在人間講的。他的姨母,釋迦牟尼佛也是勸她修念佛法門,他是姨母撫養長大的,跟他自己的生母的確是沒有兩樣。你看他勸他父親、勸他母親,他用什麼法門勸導,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我們從這裡要覺悟。言詞非常的懇切,語句的意思肯定而明白。

  「一切眾生,生死中」,這個生死中就是六道輪迴,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輪迴裡面,沒有辦法脫離。脫離輪迴,你就不會再來了;你還會再來這個人間,換句話說,你沒能夠脫離輪迴。在輪迴當中,我們這個念佛心,這句最要緊的意思就是不懷疑。對於修念佛這個法門,特別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決定不懷疑,這叫念佛心。「但能繫念不止」,這個繫念不止這一句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念佛三個要緊的條件,不夾雜、不間斷,繫念就不夾雜,不止就不間斷,所以加上前面那個念佛之心,不懷疑。我們只要守住這三個條件,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功了。所以「定生佛前」,你看這個語句多肯定。這樣修行的人,他決定生在佛前,就決定往生,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他。

  「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這就講消業障。我們無始劫以來到今天,業障太重了,不曉得造了多少罪業,業障要不消除,那怎麼能成就!業障什麼時候消除?你一往生就消除了。你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你,佛光照你。所以這個一心不亂什麼時候得到?往生見佛那個時候就得到了。你不見佛,不容易念到一心不亂,一見佛就很容易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諸位曉得,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我們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我們,佛光照我們,那我們究竟是得事一心,還是得理一心?如果是一生沒有聞法、沒有聽經,就是不明白佛法的道理,這個時候往生,他一生老實念佛,所以預知時至,他可以站著走、坐著走的,得事一心的多,因為他不明理。如果你對於淨土的道理、經典,你能通達、你能信解,這臨命終時佛光照你的時候,佛來接引的時候,得理一心的機會就多。

  所以由此可知,《觀經》裡面講三種淨業,第三種是最殊勝的、最高的,裡面有「讀誦大乘」,所以讀誦大乘它定在淨業裡面。那個讀誦大乘讀什麼?讀《無量壽經》就好。因為淨土經典裡面,《無量壽經》是淨土經中之第一經,這個分量也很適中,上下兩卷,文不長不短。《彌陀經》太短了,太短了不容易攝心;太長了,太長了我們念的時候沒有時間,沒時間念。所以選一個是不太長也不算短的經,一天念一遍。尤其是我們修淨土,我們選擇《無量壽經》是最為理想了,我們讀這個經。這是一往生,你得一心了,當然你無始劫的業障習氣都消除了,都轉變成大慈悲,大慈悲必定是大智慧、大解脫。所以說法身、般若、解脫,這個時候同時都得到了。

  「此乃世尊大慈至孝」,這是講佛門講孝道。世間這個孝順,可以說只能盡一世,顧不得來世,縱然老人過去了,我們怎麼樣思念他,實在講還是無補於事,以後能不能再遇得到?遇不到了。這一輪迴、一轉世,各人走各人的,遇不到了,縱然再遇到的時候也不認識了,也不相識了。所以講世間這個孝順比不上佛法,佛法講孝是生生世世的,是要顧慮到後世的,來世、後世能使他得永恆的利益,這個叫大孝。「至孝」,就是孝順到了極處,沒有比這個更超過的了,那是什麼?就是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至孝,這是孝順到了極處,慈悲到了極處。所以我們在這段話裡面去看,「勸父之言,唯勸念佛」,他勸他父親、姨母就只勸他念佛,他不勸他修別的法門。

  「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佛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我們常講門門第一,因為每個法門都能教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說是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雖然說的平等,但是所被的根機還是不相同。譬如說今天我們這邊有些同修發心印的《六祖壇經》,《壇經》過去我們講過很多遍,今天這個書跟大家結緣。就以《壇經》來說,你看六祖大師所說的,他所接引的是什麼人?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上根以下的,你就得不到利益了,你就沒辦法跟他學。好像他辦的是大學,所招的什麼樣學生資格?一定要高中畢業的,你高中沒有畢業,你就沒有資格進他的學校。所以他這個水準就很高,像經上所講的,所謂是三乘五性,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因此一切法門,並不能說哪一個法門能夠攝一切的根機的,這是確確實實沒有。可是唯獨信願持名,能攝一切根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是講這個道理,闡揚這個法門。我們在《十六觀經》裡面看到最後那一章,「下品下生章」,《十六觀經》裡面下品下生章,給諸位說,是最殊勝的一章,最不可思議的一章。為什麼?那個根性的人就是五逆十惡,看到他馬上就要墮地獄了,所有的法門對他來說都沒有用處,都救不了他,都幫不上忙。唯獨有一個方法,就是信願持名,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他肯相信,他肯發願,他肯念佛,一念至十念都能往生。你想這個法門真不可思議,真是太殊勝了。

  所以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這個法門你想一想是不是第一法門?就好像一個人病得快要死了,什麼藥對他都不起作用了,唯有這服藥一吃就好了。所以這個法門能度這個眾生,那什麼樣的眾生都能度,真的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它能度等覺菩薩,你看文殊、普賢在《華嚴經》上都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上的,等覺菩薩;最下的,馬上就要墮地獄的了,他也能夠一念、十念往生。所以不管什麼根性,這個法門全都得度,全都救了,可以說一個都不落空!因此這個法門才十方諸佛讚歎,諸佛弘揚。諸佛要度眾生,希望這個眾生不要經歷長劫,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要經歷什麼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麼多的階級,都不必經歷,這一學佛,這一生當中就成佛,這才是佛的本懷。哪有那麼多麻煩事情!這是什麼法門?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所以大家要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那不曉得你是哪生哪劫修來的福氣,你才能聽得到,你才能遇到。遇到了你肯發願,那這個福報就太大太大了,為什麼?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你再要發願去弘揚這個法門,那你更不得了了,你跟諸佛就差不多了,沒差別了。佛度眾生能夠教眾生一生成佛,你用這個法門勸人,也是教眾生一生成佛,豈不是跟佛再來沒什麼兩樣。你要以別的法門勸眾生,也許當中有差錯,一有訛錯,那是耽誤了眾生,這要背因果,這個事情麻煩。可是用這個法門來度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差錯,你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決定不錯,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完全相同,一點訛錯都沒有,你放心大膽,你去做去。所以我們今天認識這個法門,明白這個法門,我們應當大力提倡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曉得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佛。別的法門不是說不好,不能度一切眾生,必須要適合他的條件才行;這個法門是無條件的,什麼眾生都能度。所以底下講,「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其他的法門不是一般人都能夠修學的。

  「唯有繫心念佛法門」,這個地方特別要著重在「繫心」。玄奘大師所翻的《阿彌陀經》就是「繫心不亂」,鳩摩羅什大師翻的是「一心不亂」,他翻的是「繫心不亂」,兩個人翻得都好,都不錯。因為一心不亂,是佛來接引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到;我們自己單憑自力,要念到一心不亂,那的確是很難。可是要講到繫心不亂,我們人人做得到。繫心就是我們心裡常常掛念著,一天到晚我們心裡頭只有一樁事情要掛念的,就是阿彌陀佛,就掛念這一樁事情,其他的事情,拉拉雜雜的統統放下。你要覺悟,你如果掛念別的事情,你就是念六道輪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一天到晚,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想想看,你念六道輪迴的時間多,還是念阿彌陀佛的時間多?這個自己心裡頭要盤算盤算。如果我念六道輪迴的時間多,這一生恐怕是去不了,這個事情麻煩。所以必須把念六道輪迴這個念頭要把它打掉,從今之後念念念阿彌陀佛。你要曉得,念經也是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念《觀無量壽佛經》、念《彌陀經》。如果這念頭很多、妄念很重的時候念經,念經、念佛換著念,調劑調劑,老念佛念久了枯燥無味,你可以調劑調劑,你來讀經。三種經都可以換著讀,因為三種經統統講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憶佛念佛,這是不違背的。所以這個繫心念佛非常非常的重要,只要我們心裡常常念著佛就行。

  「最是應機」,這個能應一切眾生的根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你依著這個三部經裡面的道理、方法去修行,去念佛,你決定能夠往生。決定不要懷疑,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怕自己罪業造得很多。有些人我們勸他念佛,「唉呀,我的罪太重了,我怎麼敢念佛」,好像念佛,佛要懲罰他一樣,這個觀念大錯特錯。你要自己曉得,你這個罪業愈重,愈要趕快念佛,念佛能消罪業。

  「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今天要想把這句佛號念好,念到將來往生沒有障礙,諸位要記住,必須要修六和敬。實在上講,《觀經》的三福就是六和敬,第一個所謂見解要相同,「見和同解」,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同修必須要建立一個共識,現在的名詞叫共識,我們佛法的名詞叫見和同解。要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就是專修淨土,採取持名念佛。我們大家共同依一部經,共同依一種修行的方法,這樣就轉惡成善了。第二就是「戒和同修」,戒是什麼?大家在一塊共住,共住總要有個秩序、有個規約,這守規矩,戒律就是守規矩、就是守法。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大家都得守法。法從哪裡來的?我們共同來約定,大家共同來約定。譬如說我們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做早課,我們課誦念些什麼,我們預先商量好,訂個章程,大家來遵守,這是很重要的。基本的戒律,殺、盜、淫、妄,一定要遵守,這是四重戒。

  另外就是「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個道場,我們共同修行,互相警策,道業才能成就。現在有很多人,這一出家,過了幾天不願意跟人家共住,自己趕緊去買一個房子,買一個公寓,說是一個人自己去修行去了。那能不能成就?很難說,很難講。從前這個道場之所以能成就,他是真的身和同住,他那個同住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廣單、通鋪,這樣的共住,所以它作息就跟軍隊一樣,比軍隊還要嚴格。一個人一個房間,修行就很難很難,為什麼?別人看不見的時候,自己就懈怠、鬆懈了,什麼毛病都出來了。大家睡通鋪,白天的時候很謹慎,晚上的時候也不敢放逸。所以大家在一起共住,他彼此互相有個約束。所以這個方法非常非常之好,中國過去自古以來的叢林寺院統統都是這樣的。單獨有個房間,到什麼時候?是年歲老了,身體衰弱了,沒有辦法跟大家同時起居,沒有法子,一切不方便了,這特別通融,他有一個寮房,這給他一個寮房。他這個體力還夠的時候,這是絕對不許可的。「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個利養決定是平等的,就是物質生活享受一定是大家平等的,沒有特權階級,沒有特殊的。能夠做到這個六和合,給諸位說,我們將來往生不會有障礙,這是很要緊、很要緊。所以我們看到轉惡成善,這是我們現在就要來打基礎,一往生,那當然更沒有問題了。所以「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這是把念佛的功德利益統統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讀了之後不能不相信。

  說到這個地方,《西方確指》裡頭有一段話,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沈元輝的一段開示,它裡面說了,他說「大凡修淨土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什麼叫做夾雜?又是念經,又念咒,又要做會。這個念經就是念三經以外的經,我又要念《金剛經》,又要念《法華經》,又要念這個經,又要念那個經,這叫做夾雜。這是要記住的,專修淨土的人,淨土三經一論以外,統統不要去念了,決定不夾雜。如果再要念,像後來祖師大德這個三經裡頭又收了兩部,叫淨土五經,現在我們所謂淨土五經,這都是講淨土的。淨土五經,那三經之外包了什麼?包括了《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華嚴經》裡面「普賢行願品」,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加上這兩種,就叫淨土五經,這個也可以。所以除了這個三經、五經之外,我們都不念了,也不要去再看。為什麼?看了是夾雜,打閒岔,使我們又胡思亂想,實實在在沒有必要。這個重要。

  「又持咒」,像現在密宗很盛行,這個咒也很靈驗,那個咒念了有神通,我們統統放下,我們都用不著,都不必要。你念咒就念往生咒,除了往生咒之外,什麼咒都不要念了。「做會」就是做法會,做法會也是打閒岔。你去參加法會了,你想想看,你得到的是什麼?做法會你去湊熱鬧,你所得來的都是張家長、李家短,都是一些人我是非,你所得到的,換句話說,你的心不清淨。所以什麼法會也不必去做了,也不要去參加了,老老實實在家念佛。菩薩還說,「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喜歡講講禪;又喜歡談談什麼吉凶禍福的話,這些統統都叫做夾雜。因為夾雜,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一心;換句話說,你要想得到一心,就決定不能夾雜,你才能得到一心。我們先不要說一心,只要念到功夫成片,給諸位說,這一切鬼神見到你都要給你頂禮,都恭敬你,為什麼?你逐漸是超凡入聖了。聖人是什麼?心清淨,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就是聖人。凡夫是什麼?凡夫是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就是凡夫。我們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把它念掉,念到心歸一,歸一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超凡入聖,這就是一切業障都消除。所以心一定要專一,心不專一,那見佛往生就難了,這樣子那真的就是空費了一生,我們這一生必定要空過。

  所以菩薩告訴沈居士說,他說如今你一概都不要做了,只緊緊的持一句阿彌陀佛,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念得功夫深,決定不會錯的。末了他送他一首偈,教他依這個偈子去修,這個偈子一共六句。「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這就先說明念佛的好處。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所謂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所有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比得上念這句阿彌陀佛。「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這是他送他這一首偈。底下就講念的方法,這個當中兩句,聲心要相應,我們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如果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想別的事情,這心口就不相應了。心口要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念茲在茲,這個兩句是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後面兩句是講它的效果,「感應不思議」,正是《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感應不思議,我們念到懇切之處,現在能見到佛,現在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想當年慧遠大師在世的時候,沒有往生之前,他就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他說他所見的那個境界跟經裡面講的一模一樣。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香港、在美國看到一個小冊子,裡面講一個人,大陸上有一個法師,到西方極樂世界遊歷回來了,他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這個書現在印得非常非常之多。我在香港暢懷法師拿來給我看,問我對這個書的看法怎麼樣?我不相信。為什麼?因為它裡面所講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這不一樣就不是真的。雖然它也勸人念佛,也好像弘揚淨土,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不要一看到,好多人發心拿錢去印這個小冊子,這叫迷惑顛倒。那個錢為什麼不去印《無量壽經》,不去印《彌陀經》?迷惑顛倒。所以這個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連淨土宗裡頭也不免,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這就是相應,相應你所見到的與經上所講的決定是相同。所以經要念得熟,將來你在定中,或者在夢中,見到那個境界必定和經上一模一樣的。如果跟經上不一樣的,你看《十六觀經》講,即是邪觀,不是正觀,正觀與經上講的決定相應。「蓮開七寶池」,那是我們報盡,這個報身盡了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花化生,這是講將來的果報。所以他這個六句偈裡頭,「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這是讚歎這個法門殊勝,無有倫比。當中兩句,「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這是念佛的方法。「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這是現前當來的果用、效果。這個都是講念佛方便妙用,都是不可思議。

  底下一段講到「念佛有四種」。第一種是「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所以它是同部,都是主張持名念佛。這是最方便的,也就是《十六觀經》裡面第十六觀,最方便、最直捷、最穩當、最快速。你看蕅益大師註解的《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對它的讚歎,就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它。你想這個讚歎到了極處,實在是註得好。所以我們學《彌陀經》,應當是以《要解》為主,以《疏鈔》為輔助。《疏鈔》是博大精深,《要解》真正把《彌陀經》要緊的地方統統抓到了,非常非常的難得。這些都是主張持名修學的,就是執持名號。

  「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他是唐朝人,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他那個念佛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他念一聲佛,口裡頭放光,光中有化佛,有這樣的瑞相。他告訴我們,他說唯有徑路修行,這個徑路就是近路,我們走路哪一條路最近,就是從凡夫修行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念佛。但念阿彌陀佛,著重那個「但」字,但念就其他都可以不要了,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這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例子,我們看到的,真的他什麼都不要了,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成功了,這個就是但念。像諦閑法師早年間那個徒弟,那就是最標準的例子。他這個徒弟什麼都不會,雖然出了家,也沒有受戒,老法師不要他去受戒,也不要他跟大眾相住,因為他年歲大了,一定是身體也不太好,行動也不大方便,跟大眾住在一起會生煩惱。所以單獨把他送到一個小廟,就教給他一個方法,但念阿彌陀佛。教他,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念了三年,他預知時至,他站著往生,你看這個多難得!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來給他處理後事,死了以後站在那裡還站三天。就憑一句阿彌陀佛,他除這個,他什麼都不知道,真的是徑路,三年成功。你們想想看,哪個法門三年能有這樣的成就?所以確實是方便、是直捷,成功迅速,這是我們見到這個例子。

  還有三天往生的,真快!念佛念三天往生的,你看看《往生傳》裡頭,瑩珂法師,宋朝人,他念三天。這個法師,傳記裡頭有,《往生傳》裡頭有記得很詳細。他出家之後,大概是煩惱習氣很重,他破戒,是破戒比丘,造的罪業很重。但是他有一樁很難得的,別人不能相比的,他信因果。他相信因果,所以他想想自己那個行為,將來一定要墮地獄,他知道他會墮地獄,他害怕、他恐懼。就問別的這些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叫我不墮地獄?別人就勸他念佛,《往生傳》給他看。他看到這個《往生傳》非常受感動,於是乎自己把寮房門一關就開始念佛,求阿彌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他也不吃飯,他也不睡覺,他連水都不喝,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叫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彌陀佛叫來了。阿彌陀佛就告訴他,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念佛,十年之後,到你臨命終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你看,這現前見佛了。可是他自己說,他說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外頭一誘惑,我又要做錯事情,又要造罪業。他說算了,我那個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他向阿彌陀佛提出這個請求。阿彌陀佛就點點頭,好!這樣好了,我三天以後來接引你,來接你去。他才放心了,好,三天以後就三天以後。

  他把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以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別人都不相信,這個作惡的比丘,關門念了三天佛,說再過三天他往生。好在時間很短,三天,到第三天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換了乾淨衣服,在做早課的時候就請求大眾,在早課期間改念阿彌陀佛,送他一程。大家當然歡喜,我們送你一程,看看你走不走。念到不到一刻鐘,他就說佛來接引他了,他就走了。你看多自在,一點病苦也沒有。破戒比丘,念三天佛,他就能往生,這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可見得經上講得沒錯!也證明了第十六觀裡面所說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這都是證明。你想想看,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快?問題只是你還捨不得走。你要真捨得走,像瑩珂法師這樣,關門念上三天三夜,佛就來了,你也可以不妨試驗試驗看。可是你捨不得走,你現在還不想死,不想走。所以的確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的了,成功真正是迅速,三年念成的,那可以說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這裡講持名念佛。

  第二種是「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這個就是說它不如持名念佛的好。觀像是什麼?就是供養阿彌陀佛的聖像,塑的佛像也好。像我們前面這是金屬塑造的,這是阿彌陀佛;我們後面這是瓷的像,這是阿彌陀佛接引像。你天天看這個佛像,使這個印象印到自己八識田中,這叫觀像念佛。可是如果說你離開佛像,那個像就沒有了,所以叫因成間斷。你必須不離開你供佛像、供佛堂,你不離開佛堂才行。所以這個要很有福報的人,他不要做事情,生活無憂無慮,有人侍候他,他自己有的是時間,每天在佛堂裡看佛像,面對著佛像看佛像,這個叫觀像念佛。我們現在有這個福報的人不多,不要說是在家人很難,出家人這種福報都不多。這叫觀像。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我這主張,阿彌陀佛的像,尤其是好像,我們可以把它裱起來、掛起來。你譬如在家裡佛堂裡面掛佛像,客廳裡頭也可以掛佛像,為什麼?叫你常常能看到佛像。如果你是個單身的,我覺得你臥室裡頭都可以放佛像。不要聽到人家講這樣不恭敬,我們現在不要忌諱這個,我生死要緊,對不對?生死事大,不要去顧慮這些了,沒有什麼恭敬不恭敬。只要我常常能看到佛,我睡覺一睜開眼睛,第一眼我就看到佛,我就歡喜了。我們為了了生死,這個心很切,希望常常不要把佛的因間斷,這個心就是恭敬心。為什麼?我們要趕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快快去成佛,這樣就好。佛堂裡面的佛像,我們早晚課誦香花供養。像客廳裡面掛的佛像,就不需要香花供養了,目的是教我們常常能見到佛像,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這個我覺得非常之好。有些人說這不恭敬,那怎麼樣,他說得也沒錯,我做得也不錯,都沒錯,這樣就好。我們圖書館印的有一張西方三聖在一起的,周邦道周老居士配了一幅對聯在上面,那個畫上面沒有題款,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最近從美國來的甘老居士她看到之後,她告訴我,那是明朝唐伯虎畫的,所以我們才曉得,她因為她在美國看到這幅佛像。我們是從香港,人家用照相那個照片上,我們再複照帶回來影印。這幅古畫是唐伯虎畫的,所以我們一看,非常的歡喜。所以像這種佛像我們可以掛,常常自己能夠看到,看到生歡喜心,這樣就好。這是講觀像念佛。

  第三種是「觀想念佛」。這個觀想,實在講就不太容易了,這個要依照《十六觀經》。「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這是真的。所以,《十六觀經》的理論好,方法也很細膩,可是依照那個修,的確很不容易修成功。十六觀,前面十二觀是觀想念佛;十三、十四、十五是觀像念佛;最後這一觀,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所以這個持名擺到最後,這個就是特別法門。「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所以十方諸佛,古來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勸人持名念佛,就是這個方法容易,在四種念佛裡面它特別容易,而且成就也特別的高。

  第四種就是「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這就不容易了。說了這麼多,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相對的,生滅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能所是相對的。實在講,我們一切眾生,六道眾生,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頭。超越相對我們叫它做絕對,實相就不是相對的。如果我們拿絕對跟相對,還是一個相對,能超得了?超不了,只要有相對的概念,你就不能超越。可見得實相不容易,到實相念佛是什麼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它不是十法界,它是一真法界。所以這是真正的成就,但是絕不是初學的人能夠做到。因為他念的是「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那正是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他是這個修法,跟我們現在所修的這個境界不相同。

  「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這就講這個實相念佛的不容易,雖然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可是我們現在有業障,這個業障是什麼?就是妄想、雜念。你有妄想、雜念,你用這個法門就用不上;你要離開一切妄想、雜念,你才能夠用得上。所以這種念佛的方法,我們必須留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修。我們現在用持名念佛的方法取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我們再用實相念佛的方法去成佛,這應該是這樣一個步驟,可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所以我們看看佛勸他的父親、勸他的母親,都是勸他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他為什麼不勸他觀想、不勸他觀像、不勸他修實相?那個不是凡夫的境界,不容易。一個聰明人要取的什麼?取最容易的,不要跟自己找麻煩,取最穩當的,不取沒有把握的。要取一個最穩當、最有把握,決定能成就的,要取這個,這才叫真正的聰明人。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這是說明幾種念佛在比較之下,持名是徑中之徑。我們古人編的有個小冊子叫《徑中徑又徑》,這個小冊子就特別提倡的念佛法門。在整個佛法裡面來說,大乘佛法是徑路,小乘佛法很難有成就,所以大乘是徑路。大乘佛法當中,是以禪宗為徑路,禪比一般大乘要來得快;但是在整個大乘佛法裡面比較起來,念佛比禪還要快,比密也快。剛才舉瑩珂法師這個例子,諸位就曉得,證明了《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決定不錯。你們想想,哪個法門一天到七天能成功的?唯獨這個法門。你只要真正能信得過,如理如法的去修學,決定有成就,這是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的,不可以疏忽。得來不容易,無量劫以來,正是古德所講的「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為什麼?遇到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決定能成佛,決定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以後不再來受苦受難了。我們這個身在娑婆世界叫最後身,我們最後一次受這個身,來生你就是佛菩薩的身,不再是凡夫身了。所以這個機緣不容易遇到,遇到了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努力把這句佛號六字洪名,一定要牢牢的抓住,決定不能讓這一生空過。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