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二一集)  2014/2/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2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七十四頁,倒數第三行看起:

  「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這個心不住相,就是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真心要是住相就是妄心。什麼叫住相?染污就住相,我們常講著相,執著有相。實際上相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虛妄相當中你執著以為有個相,把這個相放在心上,心被染污了,清淨心失掉了。有住相就有高下,就有大小,就有邪正,平等心失掉了。所以心不住相那個樣子,就是清淨平等覺現前。《大疏》是《圓覺經大疏》,宗密大師註的,裡面有給我們解釋心不住相,離凡夫煩惱境界。凡夫的煩惱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再多的煩惱不出這三種。第一種叫無明煩惱,明就是經題上的覺,無明就是不覺,換句話說,真心本來是覺而不迷的,叫自性覺,但是現在迷了。為什麼迷了?你有這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無明是迷惑、不明,對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不能夠覺察,這叫迷。第二類的煩惱用塵沙做比喻,塵沙無量無邊,比喻的什麼?比喻的不平等,像大海起了風浪,水起了波浪,大波大浪,小波小浪,整個海裡面你去看全是波浪,這種波浪數不清,佛用塵沙來做比喻。第三類叫見思煩惱,這個相很粗,很明顯,見是你的看法看錯了,思是你的想法,你把現前一切人事物全看錯了、全想錯了。愈想錯誤愈多,跟塵沙煩惱就連起來,實際上這三種煩惱有連帶關係,真的像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就不能照見。水在平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統統照在裡頭,水平如鏡,起照見的作用,照見就是明,就是覺。波浪起來,微微波浪起來,它照就失掉,雖然也能照,照得不完整,照得有欠缺。到大風大浪,照的作用完全失去了。六道裡頭的眾生是大風大浪,四聖法界裡面是小風小浪,比我們有智慧,比法身菩薩,他們沒有智慧,依然是煩惱,煩惱比我們輕一點,我們的煩惱最重。現在真的有不少人嚴重到不能回頭,無論是看法、想法,堅固執著錯誤的一邊,負面的,正面的他完全不敢相信,信心失掉了,也就是佛經上所講的他決定不能接受。他接受科學,科學家所說的他認為是真理,如果不跟著科學走,不跟著科學的腳步,將來一定會落伍。

  科學是不是真正的正確?果然真正正確的話,佛是有大智慧的人,應該跟著科學走,或者是帶著科學走,為什麼佛走的路跟科學是走相違背的路?科學發現到佛所說的,但是走的路不同。佛所說的得受用,科學家所說的不得受用,或者說有得受用,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製作一種機械,從機械裡面得到一點受用。古時候的車是用牛馬做為動力,拉車,這車能行動。現在的車,懂得蒸汽的力量,原始的火車用蒸汽,現在知道電的力量,現在的火車用電動。發現能源的力量,許許多多機械的推動用能源,不需要用牛馬,牛馬失業了,真失業了。牛馬本來是來還債的,牠現在那個債永遠放在那裡,還不清,沒有辦法還。這是什麼?違背自然的規律。因果律上說,披毛戴角還,現在披毛戴角不能還債,這怎麼辦?再等,肯定是等到地球上起重大變化,像過去亞特蘭提斯一樣,科學技術受到自然災害,整個大陸沉到海底,這個世界從頭來起,牛馬有這個緣才能還債,沒有這個緣想還債,機會沒有。我們冷靜觀察,這是宇宙新陳代謝的現象。人身體有新陳代謝,地球也有新陳代謝,宇宙也有新陳代謝,細心觀察你就能看到。順著大自然的規律是正確的,是健康的;違背自然規律,雖然能夠得一些便宜,但是時間不長,很短暫。而且在一切速度都加快了,這生活當中,人感受不到快樂,感受不到幸福,都在慌亂當中過日子。所以科技帶來的方便,實在說得不償失。

  古時候講經說法沒有這麼麻煩,哪有這麼囉嗦,古人說法點到為止。為什麼?他人心是淨的、是定的,人心定,人心清淨,他生智慧,所以一點到他就明白。現在人沒有智慧,心裡面全是妄想分別執著,一點智慧都沒有,要講得很詳細,他還未必聽懂,多半聽歪了,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種情形太多太多。大自然的規律是靜,不是動的,自性本定,我們就知道怎麼樣養心。養身先要懂得養心,養心就是要淨,心愈清淨愈好、愈平等愈好。清淨是阿羅漢的心,平等是菩薩的心,清淨、平等合起來是佛心,是自己的真心。所以心浮氣躁對於聖教不能契入。聖賢教育現在為什麼難傳?找不到學生,找不到清淨、平等心的學生,你所找到的全都是心浮氣躁,真難!

  心不住相是大乘教裡非常重視的,能大師開悟與這個有關係,他是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心不住相,從這個裡頭生心是真心。真心什麼?真心沒煩惱,沒有起心動念就是沒有無明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塵沙煩惱;沒有染污,沒有見思煩惱,他開悟了。「若有少法當情」,少法是一點點。什麼叫當情?《佛學大辭典》裡頭有解釋,這是佛門的術語,「當情現相,亦名中門存境。由迷情妄想而現無體之實我實法相分也。」當情從哪裡來的?從迷情來的,就是迷惑,從妄想來的,確確實實沒有一個我,也沒有一個法,可是我們執著身是我,身外一切都叫法,而且都認為它是實實在在的有。你能說它沒有嗎?我眼睛看見了,耳朵聽見了,你怎麼說沒有?他相信六根,相信六塵,相信六識,佛所說這個東西都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相信。縱然學佛,皈依三寶,對於經裡頭這些話半信半疑,明明在眼前,怎麼能說沒有?佛舉個例子,讓我們從例子上去體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個例子。夢幻泡影我們都知道是假的,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不知道是假的,好像是真的,等夢醒了之後才曉得是假的,痕跡都找不到。我們今天這個境界是不是個夢境?佛說是的,歷代祖師大德們也說是的,他們都入這個境界,我們沒入進去,我們不相信。到年歲大一點,漸漸接近到死亡,這個時候可能有一點這種意識出現了,來日無多,想想佛經上的話、古聖先賢的話,有時候能夠聽進去幾句。幾句,不多,但是這些話能夠幫助他醒過來。能醒過來就有救,醒不過來就沒法子,繼續搞輪迴。

  這一次台灣同修邀我回去過年,我有十幾年沒有在台灣過年,很多朋友知道了,藉這個機會聚會。感觸特別深的,同學,小時候的同學,十幾歲的時候在一起。早年在台灣,同班同學有十幾個人,大概有十七、八個,現在只剩六個,包括我在內只剩六個,我們在一塊吃年夜飯,感慨萬千。到台灣的時候,我年歲是最大的,二十二歲,他們都十幾歲,現在只剩六個人。都老了,都超過八十歲,八十三、四歲的,八十五、六歲的,而且身體都不好,氣色不好。我們見一次面,下一次還能見到嗎?會想到這個問題。也許這一次見面是最後一次,這就讓人想到人命無常。

  學佛,佛法裡頭第一樁告訴我們的事情就是沒有生死,這是真正學佛人最大的安慰。肉體這是物質,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我們中國世俗叫靈魂,佛法叫神識、叫靈性。這樁事情也是在最近不久量子力學家證明了,證明人的意識沒有跟隨身體一樣的消失,身體死亡了,那個意識存在,意識還繼續在活動,像是個夢境一樣,它沒有物質的身體,它的速度很快。孔子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說過,提到這個問題,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個說法說得好,孔子承認,而且講得太好了。中國世俗叫靈魂,它確實不靈,它迷惑顛倒,因為它沒有身體,它的速度很大,到處遊蕩,叫遊魂,孔子稱它作遊魂,這個名詞用得好。它活在這個境界,跟我們的時空完全不一樣,它沒有時空的障礙,所以它的速度就非常快。想到美國,它確實就到了,不需要幾分鐘、幾個小時,不需要,念頭一動,它就到了,沒有障礙。所以實我、實法是假的,都是從迷情妄想裡生的。這就是,把它簡單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就這個意思。情就是心想,所以亦名中門存境,存是存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想像存在的,有想像就有它,沒有想像它就不見了。所以我們能夠把妄想放下,漸漸就能夠回歸自性。

  下面說,「乃至菩提涅槃」,菩提涅槃是釋迦牟尼佛為教學方便起見,給它取了這個名字。是不是真有?你執著有個菩提、執著有個涅槃,就錯了。菩提涅槃是指路牌,它管用,它指出一條道路給你,可是你不能執著它,你執著它就錯了。「菩提涅槃尚不取著」,這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凡夫的煩惱境界是非法,不是佛法,「何況世間夢幻境界」,連佛法都不著,都不放在心上,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都是物質現象,通常用一個色把它包括了,物質現象;思惟、想像是心理現象,在這裡用一個字法。這個法裡頭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都不能生心。所以《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跟圓覺就相應,圓覺就是無住。

  「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參考資料有,「無所住是不滯住於善惡、是非、空有、斷常、迷悟等等對待的兩邊」。凡是有相對的都不是真的,無所住就是不應該著這個相,心裡不能有這些東西,假的,這是二邊。二邊離開了,還有個中道,中道也是假的。中道從哪來的?從二邊我們覺得有個當中。所以宗門常講,「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中道也沒有。這樣「而生其心」,生其心「即是生其空寂、靈知、妙明、真如、清淨之心。」你統統放下,這個現象出現了,空寂的現象出現了。這個空不是無,不當作無講。為什麼說它是空?因為三種現象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為什麼不能說它是無?因為它會現相,它能生。能大師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不能說它無,但是所生的萬法都不是真的,萬法是夢幻泡影。就像我們對待夢境一樣,我們作夢,你能說夢是有還是無?你說它有,錯了,醒了為什麼沒有?你說它無,夢裡頭明明有境界,怎麼可以說它沒有?說有錯了,說無也錯了,統統不要放在心上,統統把它放下,你就對了,放在心上是自生煩惱。所以空叫真空,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這些話你要懂得意思,可不能著這個話,因為話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不能說,想都不能想。想,錯了;說,更錯了。佛菩薩、祖師大德傳法給我們,我們要會其中的意思,叫體會到,然後言語、念頭全部放下,這就真的入境界了。他入這個境界,我們也能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空寂、靈知、妙明、真如,清淨心現前。這些都是名相,顯示出他的境界,契入這個境界,心裡頭一樣都不著,空寂、靈知、妙明都不著,真如、清淨也不著,這個時候生心是智慧,生心是靈知、是妙明。

  「即契圓覺」,圓覺是什麼意思?《佛學大辭典》上有,「一切有情皆有本覺」。這是我們學佛要承認的,有情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動物,動物有情,通常講有感情,小動物都有。我們的心亂了,雜亂,跟牠不能溝通。如果我們用純一真心,跟小動物都可以溝通,一點都不難,可以跟這些小動物們和睦共處、互相照顧,我們不要討厭牠,牠也不會干擾我們。所以,「有本覺,有真心」。小動物也有本覺,也有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約於體而謂為一心」,從體上講,稱它作一心。就因上來講,大乘經上叫它做如來藏。如來,藏是藏在那裡頭,如來藏藏在本覺裡頭、藏在真性裡頭。就果報來說,稱為圓覺,修行證果。「圓覺者,圓滿之靈覺。」就是前面所講的靈知,圓滿的靈知。

  《圓覺經》上說,「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名叫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從圓覺裡面流出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些法門教菩薩、教眾生。「又曰: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圓覺就是本性,現在身心,隨類各應,覺悟的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迷了的就是十法界六道眾生。眾生跟這些菩薩、羅漢,只是迷悟不同,本性是一個,迷了叫凡夫,覺悟了叫佛菩薩。怎麼覺悟的?放下就是。我們的麻煩就是煩惱習氣放不下,放下就是!

  圭峰大師《圓覺略疏》序裡頭說,圭峰就是宗密大師,清涼的弟子,華嚴宗第五代,他在《圓覺經略疏》序文裡頭有這麼幾句話,「萬法虛偽」,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真的,「緣會而生」,緣聚就現相;「生法本無」,所生的這一切法本來沒有,緣會就有,緣散了就沒有。我們這個人的身體,從母親懷孕而得人身,在人世間過了幾十年,緣會,有了,壽命終了,又歸於死亡,滅了,本無。「一切唯識」,識不滅,身有滅,這個識就是我們講的靈魂,佛家叫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識就是一心,但是一心在迷的時候就叫識,在覺悟的時候就叫心。你看,「心寂而知,目之為圓覺。」心要寂靜,心不能動,心不能有染污。心動就不平等,心有染污就不清淨,不清淨、染污、不平等的這個心,這是凡夫心。剛才說過,四聖法界染污輕、動盪少,六道裡面的凡夫染污嚴重,那個動是大風大浪,所以對於真相完全迷失了。心寂而知,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是心動而知。所以求智慧從哪裡求?從心寂,心寂就是禪定,定生智慧,動生煩惱。心動可以求知識,求不到智慧。但是我們曉得,知識是有侷限的,是有後遺症的,它觀察東西不夠深、不夠廣,深度、廣度都不夠,不能跟智慧比,智慧是自性本有的,知識本無。

  中國古人自古以來讀書求智慧,不是求知識。知識這種記問之學,孔子都說過,「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不重視知識,重視覺悟、智慧,重視倫理、道德,真實智慧,它管用。所以在中國千萬年來,這個社會長治久安,出現太平盛世,靠什麼?靠倫理、道德,真實智慧。現在我們把這個都丟掉,社會亂了,地球出現很多不正常,不是沒有原因,這個原因連現在量子力學家都知道。二0一一年,世界上有一些科學家,在澳洲悉尼有一次會議。這個會議只開兩天,不是很長。我收到通知,但是我沒有去,我派了八個同學,我們淨宗學院的同學參加這個會議。會後,參加的同學們給我寫了個報告。第一天的會議,討論量子力學最新的發現,大多都跟大乘佛法所說的很接近,這好事情。第二天的議題,專門討論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是二0一一年,討論明年的馬雅預言所講的災難問題。美國布萊登博士他做出一個總結,他說只要地球上居民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可以化解。這個結論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在一年前呼籲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災難傳的時間很久,幾百年了,古老的預言,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徒,我相信在這段時間裡面都在祈禱、懺悔,產生一定的力量。這個災難沒有發生,但是不能說沒有了。我們記住布萊登博士的話,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居民真正改過,確確實實做到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真的回頭,這個災難確實就沒有了。如果地球上的居民不能改過、不能棄惡、不能向善、不能端正心念,這個麻煩還在,往後拖了,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

  我們常常留意科學家提出的警告,我們念佛人心要定,念頭要專注,為什麼?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希望,只有一個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意念跟布萊登所說的完全相應,我們的確是端正心念,真的是棄惡揚善。一切萬緣放下,這是斷一切惡,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念佛是善中之善,世出世間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的。什麼叫大善,什麼叫究竟善,什麼叫圓滿善,念阿彌陀佛就是,沒有人知道。我們要不是從這個經典上,不是一次、二次,這個經典早年我講過十遍,四年前我們停止《華嚴經》,專講《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專講這部註解,我稱為演義。前年我們第二次講,第三次講就是細講黃念老居士的註解,深入《無量壽經》,我們得益很多,悟處很多,法喜充滿。第三遍快講完了,第四遍,我們一年講一遍。

  真的是依《金剛經》的教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放下了,一心專注這一門淨土法門,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經典就依靠這一部《無量壽經》,全放下了,念念嚮往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的善事,有緣我們要做,為什麼?利益一切苦難眾生。沒有緣,絕不攀緣,絕不要去找事。跟經、跟註、跟參考資料裡面所說的都相應。我們要求清淨心、平等心,決定不能被外面境界干擾。外面境界是來考驗我們的、來考試的,順境看還有沒有貪戀的心,逆境看還有沒有怨恨的心,沒有境緣,我們不知道自己境界到哪一個等級。時時刻刻禁得起考驗,決定不為外境所動搖,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心寂而知」,智慧開了,這叫圓覺。「佛使證此圓覺,為說《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就是教導我們證圓覺的,我們今天用淨土法門,信願持名,往生極樂世界,證得圓滿的覺悟。

  我們再往下看,「不著聲聞緣覺境界」。《稱讚大乘經》,這部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經裡頭有這麼一句話,「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壞見之人,他看錯、想錯了,雖然不壞行,不壞行就是他持戒持得很好。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段,「壞見壞行,術語,如提婆雖犯五逆,然有天王如來之別記。是為壞行之人,非為壞見之人」。提婆犯五逆,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果報在無間地獄,可是佛為他授記,號曰天王如來,他將來會成佛。這是一個壞行,破戒了,壞行之人,他沒有壞見,他有正確的見解,正知正見,這是壞行不壞見。第二種,「如善星比丘無惡行」,戒持得很清淨,不壞行,「然依撥無(因果)之邪見」,他不相信因果,他的結果是墮地獄無有出期。這個是「壞見之人,非為壞行」。這兩個比較就非常清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第五卷說,「有戒壞見不壞」,這個人還能回頭;「有見壞戒不壞」,這個人不能回頭;「有戒見共壞」,這是佛不能救。可見得正知正見比什麼都重要,善知識的標準是正知正見,而不一定是行為。《大疏》裡這幾句就說得很清楚,你看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他不能作眾生道眼。依經文的意思,不堪就是不能,不能給眾生為其道眼,為眾生的道眼,眾生要跟他的話,都學壞了,都學了邪知邪見,這問題嚴重。下面反過來,雖壞行,而不壞見,正知正見,這個人是人天真殊勝福田,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又《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於諸師尊」,我們對於老師,「如世尊想」,對老師要把他看成佛陀在世。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我們現前的老師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這個想法你得利益。「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餘惡」。常常念老師的過惡,損失很大,老師所教的東西你懷疑,你不能接受,你就錯了。這個比喻好,這是經上的比喻,「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這是個破爛的,囊是盛東西的,這個裡面盛的是寶,外面是不好看,包裝很難看,但是裡面是寶,不能因為包裝不好,我就不取其寶,這錯了。「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夜晚這個人,這人不是個好人,是個惡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為他是個惡人,我就不跟他走,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見師不善,見父母過,這叫大不孝。「是故彼經結云」,經上有個總結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我們要認識人,認識人標準怎麼定?我聽這個老師講經教誨,這個老師所說的跟經的意思有沒有相違背。如果他講的跟經裡面意思是相違背的,知見有問題,這個就不能跟;如果他所講的跟經上講的意思完全相應,不相違背,縱然這個老師有什麼過失,我們還是要跟定他。過失,有些過失我們見不到,我們以為是過失,其實他沒有過失,我們冤枉他,冤枉一個善知識罪很重。

  老師要發現學生對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則的話,有疑他得不到法益。親近老師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真誠;第二個條件清淨,清淨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淨;第三個恭敬。有這三個條件,真正能得法益,這三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我跟李老師學經,他開了個經學班,專門教學生講經的。我們這個班的同學有二十多個人,我在旁邊看李老師教學,他對學生的態度不一樣。有幾個學生,老師對他特別尊重,這些學生有過失,老師絕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幾個學生,老師對他們有打有罵,見面沒有好臉色。我懷疑,我也不敢問。大概兩個月之後,老師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間去,房間就我一個人,問我是不是有這個疑惑。我說有,真有。老師告訴我,那個挨打挨罵的是真正想學的,打他罵他讓他在這個地方記住,這個地方挨過罵的,讓他不會忘記;那幾個對他特別好的,那是不能教的。為什麼?那些人愛面子,說幾句不好聽的,他臉上就紅了,那會結冤仇。怎麼辦?把他當作旁聽生。我才明瞭,原來老師二十幾個人因人施教,對每個人教的方法、心態不一樣,這是高明之處,認真、負責。

  以前我跟方老師,學生一個,沒這些問題。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學生也只一個,沒有這個問題。老師這次開班,同學有二十多個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師用心之苦。對我認真教誨,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進度很快。我除了真誠、清淨、恭敬之外,還有兩個一般同學沒有的,我的記憶力很好,聽老師講一遍,一個星期之內我要複講的話,大概可以跟他講的差不多,有這個能力;第二個,理解力比同學們強,我真聽懂了,真搞明白了。進度大概是一個月學一部經,小部經。那個時候沒出家,在台中這個班上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都講得還不錯,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佛學院教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三年畢業,六個學期,我才用了六部,還有七部沒用上。所以我對於佛學院很不滿意,學不到東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三個月,學十三部經。在佛學院裡面學三年,一部經都不會講,那不叫浪費時間嗎?

  我真正體會到中國古人了不起,他們真有智慧,教學要讓學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同時學兩樣東西。為什麼?他分心,他不能專,就學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學完了,老師認同了,認同就是要講一遍給老師聽,老師點頭,你沒講錯,這一部才算學會,你才可以學第二部。老師沒有認同,不可以換第二部。我在台中學習的標準,學習一部經至少要講十遍,這部經才可以告個段落,再學一部。每部經都講十遍,到哪裡去講?到同學家裡,今天在張三家裡講,明天到李四家裡講,所以我的同學同修很多,輪流去講。聽眾一個二個、三個四個都可以,一定要講,不講不行,講完之後請同學批評。不肯講那沒有辦法,一定要歡喜講、肯講,千錘百鍊,才會有成就。

  大部經講比較困難,為什麼?它時間長。小部經,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講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到外面去講,五天、一個星期講一部小經,這個比較容易。大部,我學《楞嚴經》,這部經老師講三年,我找了六個同學,包括我七個人,好像一個小組一樣的,這六個都是我們講經班的同學。老師星期三講《楞嚴經》,我星期四複講,我就找這六個同學來聽,都是學講經的,都是內行的,給我指正,所以我也圓圓滿滿講了一部《楞嚴經》。以後出去講經有信心,我是經過六個同學聽的,他們對我有批評,幫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講很難挑出毛病。我在台灣各地一共講過七遍,當年我學習的概況。這個十遍是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沒有根。要歡喜講,要想盡方法找機會,有人聽、有機會、有時間、有地點給你講,永遠保持不要中斷。決定不能超過一個星期,超過一個星期就比較麻煩。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一次,次數愈多愈好。這是訓練自己,成就自己。

  所以這經上說,「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在老師那個地方,「得智慧光明」,絕不能想到老師的過失。我們跟老師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我們看是不善,在他作為,真的度了那個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樣,統統是以利益眾生為主。所以於真善知識你能知,你能夠認識他,你能夠向他求指教,「故必證菩提」。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事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這是為我們舉出一個例子,佛教裡面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導他善事明師。遇到一個真正好老師不容易,這個老師一定是親自臨事指示。就像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上發菩提心,發心之後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文殊菩薩沒有詳細跟他說。只是教他親近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介紹德雲比丘,「展轉令往」。在文殊會上他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薩道,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眾生,這是後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活的,這不是死的。在哪裡學?生活當中學。這一段含義很深,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統統去看,你去拜訪他們,向他們請教,智慧就現前,無所不知。必須要到得根本智之後才有後得智,如果沒有根本智去參學,那個麻煩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後才能開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智慧之後這才能參學。沒有開智慧,參學就麻煩了,那就是雜亂無章。你聽得多、學得多,樣樣都懂得一點,樣樣都沒有深度。所以這是兩個階段,我們要懂得。

  「復云: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我們看這二十一喻,喻善知識。第一個是「謂父母」,善知識是父母;善知識是「眼目」,有眼你才能看,有腳你才能走;善知識好比「梯橙」,有樓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識是「飲食」;善知識是「寶衣」,我們人離不開衣食,修道離不開善友;善知識是「橋梁」,幫助我們渡過河流;善知識是「財寶」,讓我們在菩薩道裡面沒有缺乏;善知識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陽照我們,晚上月光照我們;善知識是「身命」,這等等。「後結云: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為什麼叫你親近?善知識功德太大,他真的能成就你,能幫助你。當時,「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今日值於如來」,遇到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佛在大乘經上像這些勸導太多了,我們一般人遇到了不認識,真可惜!

  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沒有人認識,非常感慨。學生當中具足這三個條件的就少,真誠、清淨、恭敬。我在年輕時候這三個條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現代人比也就難能可貴。我自己常說,我的真誠、清淨、恭敬可以打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們的成就紮實,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夠獲得方老師、章嘉大師、李老師的教誨,憑什麼?就憑這一點。別人跟我比,大概只有個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誠、恭敬心是裝不出來的,這是小時候父母教的。孝養父母,尊師重道,孩童的時候這樁事情比什麼都重要,會影響他一生,不是短時間。多少年輕人,方老師的學生多,李老師的學生更多,為什麼成就有限?問題不在老師那邊,在學生心態。這個心態不是長大學來的,是從小培養的。所以老師找不到傳人,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找不到?沒有父母從小培養子女,這就難了。現在整個社會把這樁事情都疏忽了,到哪裡去找傳人?早年我們在廬江辦傳統文化,那是實驗,成敗關鍵在老師。我們採取網路報名,報名的人將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細選,選出三十七個人。那是什麼?就是具足真誠、清淨、恭敬,真正有愛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不是隨隨便便的。他們兩個月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樣,才能開始教學,才能感動人。言教身行,所講的統統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講,講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眾生。

  「是故《圓覺經普覺品》普勸曰: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且恭敬善知識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難」。善知識對你要求的什麼?他所講的你有沒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難了。所以經上有這樣一句,「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真的難遇難識,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認識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學生認識老師,老師認識學生,這個學生可不可教、能不能傳,老師會看到,學生對老師有信心、沒有懷疑。如果老師教的,對他有懷疑、有成見,那就真難了,這個老師無法教你。「倘於彼善知識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則良醫束手,如是則遇同未遇」。接受老師的教誨,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於沒有遇到,他再好也無法幫你忙。一定要聽話,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