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草堂集(改造命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4/7/16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WD20-065-0001
尊敬的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劉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教育學會胡理事長,諸位老師,政大同學顧頡鋒居士,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二O二四華藏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習營。這個研習營我們也舉辦多年,過去我們是以兩岸三地的同學為主要的對象來學習。疫情之後,海外來的就比較少,現在我們台灣本地的同學就比較多,這個也是很好的現象,總是我們台灣本地自己能夠先來學習,才能帶動大陸,以及海外地區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學習的,就是先師淨老和尚他生前節錄編註的《淨土集》,《淨土集》當中的「草堂集」。首先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淨土集》這本書。這本書我們看到「淨土」這兩個字,淨是清淨,土是國土。在中國佛教大乘有分為八個宗派,淨土宗就是其中一個宗派,我們現在簡單講叫淨宗。像我們淨宗學會,就是專修淨土宗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念佛,所謂「心淨則土淨」,念佛法門。我們念佛要讓我們心念到一心,回歸到清淨,所謂「心淨則土淨」。我們心清淨,感召我們周邊的人事物環境,它就清淨;我們心污穢、污染,心不清淨,感召外面的環境就不清淨,就有污染。《彌陀經》講的五濁惡世,這五種污染,現在非常嚴重。所以這個淨土,是我們修學淨土宗。
淨土宗它修學的理論依據,基本上有三部經典,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這個基本的修學經論的依據,就是這三部經,稱為淨土三經。另外加一部論,叫《往生論》,所以三經一論。後來祖師大德又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品經列在這個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清朝彭際清居士把這一品加在這個三經,成為淨土四經。到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再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現在我們講的淨土五經,加上一部論,五經一論。
所以這部《淨土集》,先師早年在美國達拉斯佛教會,當時他在美國講了弘一大師的《晚晴集》,他看到弘一大師把大小乘經典,很多經典把它節要,把那個經文節要節出來,然後排一、二、三、四,從一排到一百,排了一百條,這一條出自於哪一部經,下面有小字的來註解。當時先師淨老在美國講過一遍《晚晴集》講記,他得到了弘一大師這個《晚晴集》的啟示,他就想到比照這個方式來節錄淨宗的經典,也照這個一條一條的,把它節錄下來。首先節錄的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節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還有《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的節錄,這是經典的部分。另外就是加上祖師大德的語錄,像清朝行策大師的語錄、《印光大師法語菁華》,這一部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後面接著就是「草堂集」,最後面,還有一個《耶穌基督嘉言錄》,那最後一面,在「草堂集」後面,把《聖經》也節錄重要的經文,合編成一部《淨土集》。
「草堂集」就是從《閱微草堂筆記》節錄出來的。我們有印《閱微草堂筆記》,這個我們華藏也印出來流通,先師淨老他也有提字。我們影印這個就是古時候的木刻版,清朝的木刻版,所以這個字比較小,也比較沒有很清楚。現在有一些出版社它有重新排版打字,重新排版打字它有版權。我們是照古版來印的。「草堂集」,先師淨老也是從《閱微草堂筆記》節錄的,但這個分量很多。這個《閱微草堂筆記》的著作人,就是紀曉嵐先生他蒐集的,裡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過去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也請人把《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挑因果報應比較明顯的這些公案故事,挑了一百條。它那個書名,我們過去也印過,是《紀文達公筆記摘要》,一百條,那個以後我們有機會也可以來學習分享,過去前人他們節要的,在這本書裡面節要出來。先師淨老這個節要就不像《紀文達公筆記摘要》。他的名字叫紀文達公(紀曉嵐),古人有字有號,有名、有字,號就是別號,號就很多。像這本書外面寫的「觀奕道人撰」,奕就是下棋,看人家下棋,觀奕道人。所以這個名、字、號,號就很多,別號,字是字號。現代的人只有名,沒有字、沒有號。古人有名、有字,所以叫名字、名字,你的本名。現在只有名,沒有字。
這個名就是小時候父母取的,父母都稱名。到了二十歲成年,同輩送你一個字,你成年就不再稱你的名。還沒有成年,大家都稱呼你的名;你成年了,要尊重你,你是大人了,所以稱你的字。只有父母師長,一輩子稱名,這是關係,它這個關係,父母師長才稱名。其他平輩的,縱然長輩他也不稱你的名,也尊重你,稱字。連皇帝他也稱你的字。如果古時候皇帝叫你的名,那大概就要砍頭了,這個是古時候。現代人他只有名,沒有字,也沒有號。現在有號的,現在我只看到那個唱歌的、演戲的,那個有藝名,藝名就是等於是他的號。現在佛教當中還有名跟字,就出家人。像我的內號,內名,內號是師長叫的,叫悟道,外號叫心城。但是我也可以取很多別號,像弘一大師一樣,一百個,一百個別號。但是現在我看網路上,那個別號也滿多的,我都看不懂,他取的那個號,我還要去猜這個是哪一個人。所以有一些留Line、微信的,還是用你比較熟悉的名字,比較方便大家來認識。
這是講到這部書的著作人,就是紀曉嵐先生。紀曉嵐先生他是在乾隆皇帝時代,請他主持編輯《四庫全書》,他是主持人,主持這個工作的。這工作皇帝交給他去辦,他去召集多人來編輯這個《四庫全書》。所以這個人是很有學問的,見聞、見識也很廣博。這裡面寫了有很多故事,特別是狐、鬼這一類的,很多這樣的故事。
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這本書,《閱微草堂筆記》。另外一部是《聊齋》,《聊齋》都拍成電影。但這個《閱微草堂筆記》還沒有人拍電影,《聊齋》拍了很多。另外還有一部叫《子不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我現在也請人找《子不語》,翻譯一些故事。這個我也是聽我們師父上人講經,講到這個書,我就去網路去找,《聊齋》跟《閱微草堂筆記》我看過,還有《子不語》,現在在網路上找到,請同修幫我翻譯成白話。我也是想在這個當中挑一些有關因果報應比較明顯的一些公案、一些故事,把它挑出來編一本書,這樣來跟大家分享。
以上就是把《淨土集》裡面的「草堂集」,大概簡單介紹到這個地方。我們老和尚他節錄的跟印光大師請人節錄的,這個方式上有不同。印祖的《紀文達公筆記摘要》,他是這個故事他完整的把它節錄下來,節錄一個完整故事,這樣排列一百條。先師淨老他沒有整條的節錄下來,他是節錄這個故事裡面當中一段,或者兩、三句,或者四、五句這樣的一個排列,編一條一條的,就是把那個義理,它的重點把它挑出來。所以這個在節要的方式上有這個區別、有這個差別不一樣。不曉得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課本?大家這次有沒有帶這個書來?好,有列印出來,請大家看這個「草堂集」,這個書的課本是兩百零一頁,「草堂集」第一集。我們請看第一條:
【一。夙冤。世無不可解之冤。】
這個也是從《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第一個公案裡面來節錄的。這個公案,我在這裡也大概講一下。它裡面這個文寫到,「胡御史牧亭言」,清朝,胡御史是一個官職的名稱,姓胡。「其里有人畜一豬,見鄰叟輒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見他人則否。」就是胡御史講,他說他們那個地方有一個人養一頭豬,看到他們隔壁一個老人,「鄰叟」,一個老人,牠就很生氣,就狂叫,要去咬他。看到別人牠就不會,就看到隔壁這個人,牠就會去咬他。「鄰叟初甚怒之」,隔壁這個人他當然很生氣。「欲買而啖其肉」,就是想把這豬買下來,把牠殺了,來吃牠的肉。每一次看到他,就要去咬他,就狂叫,他很生氣。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經所謂夙冤耶?世無不可解之冤。」這個人可能也有學佛。他有學佛,有這個概念,為什麼這隻豬看到我就要咬我,看到別人就不會?肯定過去世跟牠有結冤,所以他就也覺悟到這一點。這個可能是佛經上講的宿冤,就是佛經上講的冤親債主,宿冤。宿冤,這個冤仇沒有不可化解的。「世無不可解之冤」,沒有不可以化解的。他這個念頭一轉,「乃以善價贖得,送佛寺為長生豬。後再見之,弭耳暱就,非復曩態矣」。這個是他隔壁這個人他念頭轉變,他本來想把牠買來殺,現在給牠買來放生,放到佛教寺院裡面。這個豬到最後就是要被人家殺的、被人家吃肉的。結果他念頭改變,本來要買下來把牠殺了,把牠吃了,後來想到佛經講的,這個應該過去世跟牠有冤仇,牠才會對我這樣。現在他就用高價把牠買下來,送到佛寺去放生。送到佛寺放生,牠這隻豬就不會被人殺了。後來再去看到牠,這隻豬,那個豬就對他很好。這個就是這條公案節錄了這一句。
第二條也是這個公案節錄的,這個也是告訴我們,世間沒有不可以化解的冤仇。這個公案也是告訴我們,冤仇宜解不宜結,冤仇應該要化解,不要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過去先師淨老也常講過,冤冤相報兩方面都非常痛苦,而且愈報愈慘烈,愈報愈慘。因為報復不可能報得剛剛好,總是會報過頭了。報過頭,原來他要還給你的,你報過頭了,你反倒欠他。倒欠他,他又要報復,他又要討回來;討回來又過頭,你就再報復,他又報過頭,那冤仇愈結就愈深。所以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的確是這樣,那個報仇很難說報到剛剛好,報過頭,又反倒欠了。
現在我們也看到以哈戰爭,哈瑪斯去攻擊以色列,也造成一千多人死亡,還有抓了幾百個人質,一千多人死亡。以色列就報復,報復殺了更多人,根據報紙講,三萬多人,那就報過頭了。原來以色列是受害者,大家就去同情以色列,後來以色列報過頭了,反過來都同情巴勒斯坦了。這個也是一個我們現代很明顯的例子,冤冤相報,真的是沒完沒了。因此先師淨老和尚也常常以佛經來給我們啟示,就是這個都有因果的,你不要再去報,這個帳到此就了了。如果要報來報去,那就真的是沒完沒了,愈報愈慘烈,冤仇愈結愈深。
所以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提出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們釋迦族,迦毘羅衛國遭到琉璃王的滅國、滅族。這個也是有因果,過去世釋迦族是一個漁村的村民。一個漁村有個池塘很大,這一村的村民就是為了吃池塘裡面的魚,把水都放乾了,魚全部撈上來,有一條魚王是最大的。那一生,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小孩子,在那個村民是一個小孩子,小孩子好玩,拿一根棒子去敲那條大魚的魚頭,敲三下。但是他沒有去殺那個魚,那個村莊的人都去殺那個魚,吃了魚。那個魚王牠就發願要報復,你滅我的族,我也要滅你的族。
結果到這一生來,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但是他們的家族遭到琉璃王的滅族。佛沒有採取報復,也沒有,就是叫大家逃離那個地方。所以釋迦族,聽先師淨老和尚講過,跑到西藏的後藏,現在屬於是中國管的地方,跑到西藏的後藏。西藏有前藏、有後藏。當時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也很慈悲,說佛大慈大悲,你的家族都要被滅了,都不去救。佛說業力很難,定業不可轉。目犍連他就不相信,他就用缽,目犍連神通第一,就去救了五百個人,放在缽裡面,放大,用神通把他們送到天上去。釋迦族被滅了,目犍連就給佛報告,說佛陀,我幫你們釋迦族救了五百個人。佛就說,你再看看你缽裡面,那些人還活著嗎?結果看到那個缽,五百人都化成血水了。後來才知道這個定業很難轉,很難改變。所以佛陀他也沒有採取報復措施,這個是被他報回去。如果報回去,心不甘,情不願,又把他報回來,又變欠他的了。冤冤相報,輪迴就是這個事情。這是佛陀時代,發生在印度。
在中國明朝,在《安士全書》也有一個公案,就方孝孺他報復的方式,也是因果報應。他的祖父要葬,選擇一塊地理要去埋葬,三天前夢到一個紅衣人來托夢,給他父親托夢。說給他三天時間搬家,你不要在那一天葬,因為我們的子孫都在那裡,我們來不及搬家。給他們三天時間,讓他們搬走,你們再去葬。結果他父親覺得這個夢,他也不相信,還是照那個時間去埋葬。結果那個地一挖,整個是一個蛇穴,蛇很多。後來他就叫人放火,把那些蛇都燒死了。
燒死了之後,埋葬了,那天晚上又夢到紅衣人來講,他說你滅我的族,我也要滅你的族。我叫你給我寬限三天,你不接受,把我的族給滅了,這個仇他一定要報。所以這個紅衣人是蛇王。就像滅釋迦族那個琉璃王,那個琉璃王是當時的魚王,他是那個魚的王。你滅我的族,我也要滅你的族。那怎麼滅?投胎到他家做他的子孫,做他孫子,很孝順、很有學問、很有才華,做大官,官當得很大,這個歷史都有記載的,方孝孺。
後來得罪皇帝,以前得罪皇帝那不得了,抄家滅族。皇帝說我要滅你九族。他就說,你滅我十族我也不怕。皇帝就更氣,好,那我就滅你十族。結果怎麼算只有九族,哪有十族。後來就把他的老師也算一族,把他加進去,就十族了,連他的老師都倒霉,全抄了。他是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報復。這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因此這個冤報了,也就不要再去討了,討了就冤冤相報,每次報都不會報到剛好。像這個以哈戰爭就一個活生生的給我們看到,你去報復,他殺了一千多人,他殺了他三萬多人,那是不是過頭多少倍了!他會不會心甘情願,他可能他也要報,這邊報過來,這邊又要報回去,真的是沒完沒了,雙方都非常痛苦。
所以中國諺語講,「冤仇宜解不宜結」,冤仇應該化解,不要這個仇愈結愈深。透過這個公案,就是『夙冤,世無不可解之冤』,就是世間沒有不能化解的冤仇,關鍵我們人心,念頭你轉變過來那就化解了。就像這個人,本來很生氣,豬看到他就叫,就要咬他,他很生氣,想要把牠買來殺了,吃牠的肉。後來想到佛經講的,這個是過去的冤業,應該要化解。本來要買來殺,殺了再吃牠的肉;現在也是給牠買下來,買去放生,放到佛寺裡面,這隻豬這一世牠就不必受挨一刀的果報,所以反過來那隻豬就很感恩他。這個冤這樣就化解了!這個也教我們在生活當中,人家對不起我們的,我們也就算了;我們對不起人家,要給人家賠罪,要道歉,應該化解要化解。
第二條也是在這個公案,我們看第二:
【二。至人騎猛虎。馭之猶騏驥。豈伊本馴良。道力消其鷙。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
這條講『至人騎猛虎』。這個我們看濟公活佛(伏虎羅漢),在高僧大德,我們看到很多高僧大德,有得道高僧,老虎看到他就很溫馴,為什麼?因為這個是道力,他有慈悲道力。在海賢老和尚的光碟裡面,我們也看到,海賢老和尚修行修得很好,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有一次他碰到野狼,他想如果我上輩子欠牠的,那就給牠吃了,就還牠就算了!但是這隻狼走到他面前,好像不是要來咬他的,很溫馴的,而且那個動作好像要帶他去一個地方。結果帶他到一個山洞,看到一隻母狼難產,海賢老和尚看到就知道意思了,要請他來幫助。所以海賢老和尚就在那邊念佛,求佛力加持,母狼就順利的生產。而且這個狼還懂得報恩,還咬蜜蜂的蜂窩來供養海賢老和尚。這個就是「至人」,這是我們現代人。古時候這個公案就很多。
在更早,在佛陀時代,有人要去害佛,就是把大象用酒灌醉放出去,要去撞死佛。但是佛入慈心三昧,那個大象到他面前就乖乖的,這個就是道力,他有修行,有這個道力,能夠馴服這些毒蛇猛獸。因為這些眾生也是造惡業墮到惡道,也都有佛性。所以修行有功夫,有這個慈悲心,有這個道力,毒蛇猛獸都能夠降伏。這個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有講過,如果你至心念觀音菩薩、念地藏菩薩、念佛菩薩聖號,得到佛力加持,遇到這些毒蛇猛獸,他們也都會迴避,這個也都是佛力加持。所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有情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我們再看第三:
【三。真孝婦。鬼神見之猶歛避。】
這個在這些故事裡面也講得很多。真正孝順的媳婦,鬼神看到她都恭敬。反過來,如果不孝,那就是會被鬼神來懲罰,會被懲罰,所謂賞善罰惡。孝就是孝道,這個孝道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從孝敬這裡開始,因為這是根本。所以真正的孝,這裡講這個『孝婦』,這個故事很長,我們老和尚就節錄這兩句。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找《閱微草堂》,看這個書,現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得到。這個故事有的是比較長,他用節錄的方式,這個公案他節錄兩句。
【四。陰律。不孝罪至重。】
這個公案也滿長的,我看了這個公案滿長的。這個公案就是一個無賴(一個流氓),他在鄉裡面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死了之後到陰曹地府,照他生前造的這些罪業要下地獄的,但是他還能夠孝順他的父母,所以這個罪就判比較輕,判去做一條蛇,墮到畜生道。本來是要墮地獄道的,後來判墮到畜生道,當一條紅蛇。所以在這個公案裡面講,『陰律』對這個不孝的罪就判得很重。我們現在這個陽律(陽間的法律),對這個不孝就判得很輕。在古時候就很重,古時候這個是不得了,像這個殺父、殺母的這個罪是逆罪,五逆罪,在佛經上講,五逆十惡,那是墮無間地獄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是五逆罪,屬於逆罪。
在古時候,一個地方出了一個不孝的逆子,殺父、殺母,這個是驚天動地的事情。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過去台中慈光圖書館雪廬老人常講的,清朝一個公案。有個地方出了一個殺父的人,一個兒子,當然這個兒子是要被判死刑,這個是必定被判死刑的。但是不是只有這個逆子被判死刑,還要連帶處分,現代叫連坐令,連帶處分,這個地方的縣官要撤職,省長(以前叫巡撫)要記過,連帶處分。為什麼?因為過去的縣官(現在講的縣市長),在中國傳統稱為父母官,所謂父母官,你當官要具有三個責任,就是君、親、師。君,就是你要領導、管理這個地方。親,就像父母親一樣,你要把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因為把人民看作自己子女,我們知道天下父母心,父母必定愛護子女,你要以愛護子女這樣的心來愛護人民、來照顧人民,所以作之親。作之師,就是你要教導,要把人民教好。教不好,也是你的責任;照顧不好,也是責任;管理不好,也是責任。所以一個地方首長,都必須有君親師的責任跟義務。
出了一個逆子就是說明你的教育失敗,怎麼教出一個殺父母的人出來?你怎麼教的!所以有連帶處分,連省長都要記過。不但如此,還把那個城牆拆掉一塊,就表示這個地方人的一個恥辱,出了這麼一個逆子。這個懲罰有多重。所以古時候的法律對不孝,特別殺父、殺母,那個處罰非常重的。現在這個法律那就很輕了,甚至有一些殺父、殺母的也沒罪,法官也把他釋放了,也沒罪,這個我們覺得也很奇怪。現在陽間的法律變成這樣,因此現在那個殺父、殺母的事情,以前是非常稀有,非常震撼的,現在好像時有所聞,常常聽到,報紙常常報。這個說明現在這個教育真的出了非常大的問題。所以教育從教孝開始,所謂「百善孝為先」,這從教孝開始,一切善行,孝是一個根本。
所以陰間處罰不孝之罪,『至重』,就是非常重,不像陽間的法律,像我們現在這麼鬆、這麼輕,陰間這個法律非常重。實在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不孝父母都墮無間地獄的,甚至殺害,那肯定是無間地獄求出無期,這個就是陰律。所以我們看陰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一部陰律,死了之後到閻羅王那裡,跟陽間的法律就不一樣。
所以過去我也曾經跟我們台北地方法院,還有司法院的這些法官交流,我也常常提,我說我們陽間有法律,但是佛法有因果律。法律,人能夠鑽漏洞,因果律人人平等,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言語行為造作善惡負責任,這個沒有辦法推給別人,所謂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去承受。
好,我們再看第五條:
【五。業緣一日不可減。亦一日不可增。惟遲早則隨所願耳。】
這個講到業因果報。這個業緣一日不可減,無論是善緣、惡緣,就是善報、惡報,你少一天也不行,你要多一天也不行。有一些人生病很痛苦,想要早一天結束他的生命,那不行,你的業報時間沒有受夠,你就走不了。時間到了,「閻王注定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時間到,你要多一天,多一個小時也不行。
這一條我們看《了凡四訓》,就是我們一生的命運,一生的遭遇,都有一個定數。佛經講,叫定業,算命的叫定數,這個定數就是先天的。後天的叫變數,定數當中有變數。所以改造命運原理就是後天這個你怎麼去改變,這個叫變數,這個當中有變數。我們看了凡先生,他算命,孔先生算他吃廩米要九十一石五斗才能出貢,結果他吃到七十一石就批准了,那不準了!後來果然又被駁回來,一直吃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出貢。孔先生給他算的,每一條都很準。他也不是說給孔先生算命,他算了他就相信。你給我排這個流年,算了哪一年怎麼樣、怎麼樣,哪一年你做什麼官、要到什麼地方、要做多久,都把他算得清清楚楚,很小的事情都把它算出來。經過十幾年,他去對照,的確都沒有差錯,都如孔先生算的。只有吃廩米,是這一條他覺得好像不準,後來又被駁回來,一直吃廩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貢,當貢生,吃廩米,他才相信人真有命運。所以他什麼都不想,想也是這樣,時候到了,該來它就來;還沒到,你想早一天得到都不行。這個我們看《了凡四訓》,我們就會更清楚這一條講的。
我們現在根據袁了凡先生,你看他命中只有到四川做一大尹,這個很偏遠的地方,鄉下做一個小官。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哪一天、哪一個月、哪一個時辰死、要在哪裡死、怎麼死,都把他算出來。所以透過他的對照,孔先生算的,他就很相信命運。
後來他是因緣很好,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告訴他「立命之學」。命你可以改的,為什麼可以改?因為命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的。所以佛經講得非常詳細。但你要知道、要懂得「立命之學」,要懂得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如理如法去修學,那你命運就改了。所以這個《了凡四訓》講得很詳細。
我們看到這個,我們再看到眼前這些人事物,你再去對照一下,他都有一個命運,都有個定數的。每一個人命運不一樣,你的命要做到什麼職務、做到什麼官,有個定數。比如說現在選舉,選舉如果你這個時間還沒到,你要提前當總統,也都不行,就有因緣會把你打壓,讓你沒辦法。大家看是不是這樣?那時間到了,現在輪到你了,該你了,這就是『業緣一日不可減,亦一日不可增』,你受命運的束縛,照著命運去走。但是如果《了凡四訓》讀懂了,你懂得「立命之學」,它就有變數了,就改了。像袁了凡先生,你看他原來是做四川一大尹,那個很偏遠的地區,偏鄉的地區,做個小官。後來做到寶坻知縣,寶坻是在河北,就在天津那邊,古時候就是皇帝腳下,就等於現在的北京市長,皇帝腳下。你看那個偏鄉的一個小官,他改造命運,那就不準了,他就變成寶坻知縣了。原來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後來延壽二十一年,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活到七十四。原來算命算沒有兒子,後來有很好的兒子,繼承他的家業。這個《了凡四訓》給我們一個啟示,改造命運。
改造命運,先師淨老和尚他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改造命運的,這是現代人。先師淨老,他三個戒兄弟都去給人家算命,三個戒兄弟同年,出家同一期去受戒。就同戒、同年,同時去算命,算命先生都說,你們三個人統統活不過四十五歲,你們四十五歲就要死了。我們老和尚他老人家也很相信,因為他的父親也四十五歲走,他的伯父也四十五歲走,他覺得這個好像是有遺傳的,四十五歲就走了。所以他很相信,他不懷疑,所以他的時間表就定在四十五歲。
後來他到台灣來,就是他去受完戒,他還沒有出家,懺公給他介紹到台中蓮社跟雪廬老人李老師學經教,他發願學講經說法。李老師他也是有學問的人,古時候讀書人都會看相的,看到這個學生薄福短命相,勸他學講經,這個改造命運是最殊勝的,得佛力加持。我們老和尚,現在我們記錄影片,大家看到他年輕的相片,你不會看相算命,你看了就知道,這個人肯定是薄福短命相的,下巴又尖尖的,人又瘦,真的是沒福報,又短命。而且他命中沒有官運,他說連那個小村長他也沒有,就是一個貧賤的命。但是頭腦不錯,很有智慧。
所以後來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學了佛知道過去世大概法布施有修一些,所以這一生他頭腦還不錯。但是沒有修財布施,也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短命、沒福報。但是頭腦不錯,有一點智慧。他的老師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教授,也是有聰明智慧,但是沒錢,沒福報,過去世沒有修財布施,只有修法布施,所以頭腦很好,很有智慧。他也是老總統的老師,所以很有智慧。聽我們師父講,我們覺得這個的確是這樣。
他老人家這一生改造命運,也給我們很大的信心。他沒有錢,他來台灣,第一個老師是方東美教授,勸他學佛,他這樣才入佛門的。給他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他要跟他學哲學,被他這個話打動了,才來接觸佛法。不然以前他不想接觸的,因為從小老師就給他們講佛教是迷信。迷信,學它幹什麼!後來來台灣遇到方教授跟他講,他才明白,原來不是這樣的。
後來學了佛,沒多久就有一個清朝時候的蒙古親王給他介紹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早年總統府的資政。跟他學三年,章嘉大師就教他學布施。他聽到方老師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得到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章嘉大師跟他講,有。那停了很久,有是什麼方法?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放下。從哪裡下手?要怎麼做?布施。聽到布施,他說沒錢,我窮得要命。章嘉大師就問他,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一毛一塊倒是有,多是沒有。
沒錢,聽到布施就想到要錢,哪有錢布施,生活都過得很困難了。後來聽到章嘉大師講,你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後來章嘉大師送他回去,在門口跟他講,他說今天給你講這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你一個字修一年,修六年。他回去就真幹,他不是聽聽就算了,他真的布施。那時候到寺院去,接觸佛教,到寺院去,寺院以前早期都有人拿個功德簿,要放生、買棺材、布施醫藥、印經,他就去隨喜。
剛開始在修布施就很難過,好像割肉一樣,因為沒錢又要布施,這個是很難,但是他勉為其難,就是這樣修,老師教的就要依教奉行,就去修。修到最後,他就很自然了,就是《了凡四訓》講的,「始則勉強,終則泰然」。他說剛開始很勉強,很不習慣,現在慢慢修,修了一段時間,慢慢他就很自然布施了。所以財布施得財富。後來他的財用也慢慢增加了,他布施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他想要的東西,他很快就會有人送給他。當然他要的也不是什麼,學了佛,要的是經書,以前要買一部經書、買一套書,那沒有錢你買不起的。所以他修了很有感應,後來布施,因為回收又會多一些,要趕快再布施,愈布施愈多。布施到晚年,他要做什麼事情,像他印《大藏經》、印「地獄變相圖」,很快錢就來了。他要做什麼好事,很快就很多錢,就有人送錢來,所以福報愈來愈大。
壽命從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已經在聽經聽兩年了。那一年他兩個戒兄,一個二月走,一個五月,我們師父他七月生一場病。那一年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我跟我弟弟去聽了三天。後來再去,寺院的法師說,法師有事不能來。我們也不知道什麼事,後來才知道他生病一個月。後來又在台北車站李月碧講堂開始講,我們去聽,我們師父就講出這個事情,我們才知道。所以他的壽命,他前生修的壽命到四十五歲七月就終止了。活下來,他發願要弘法利生延壽的,延到九十六歲,延了五十一年。袁了凡延壽二十一年,超過了凡先生三十年。可見得他講經弘法,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改造命運,我們看到是非常明顯。
所以我是從年輕跟到現在,這一路看來,我就是如是我聞的,我是親自見到的。從沒有到有,以前沒有講堂,一個講堂也沒有,以前都是到處借地方的,後來才買了一個景美華藏圖書館,後來又有個佛陀教育基金會。現在就很多了,各地淨宗學會,這些道場愈來愈多,福報愈來愈大。這個也是給我們一個見證。所以我是看到這個地方,對這個改造命運的確增長信心。也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改造命運,不要受命運的束縛,我們要做一個改造,像了凡先生講,不要再落入凡夫的窠臼,總是被命運束縛,我們要能夠改造命運,愈改愈好,愈來愈提升。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第五條,這個是講業緣果報,它都有個時節因緣。詳細我們可以看《了凡四訓》,能夠了解得更詳細。好,下面我們就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跟大家學習分享。現在是午齋時間,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