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20/3/3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WD20-031-0020

  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第三天,我們接著繼續來學習《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一集,第六十九段。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學佛者。必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各盡己分。以身率物。廣修六度萬行。以為同仁軌範。】

  這段也是接前面第六十八段而來的,第六十八段印祖開示,勸導「念佛人要各盡己分,不違世間倫理」。這是勸導念佛人要各盡己分,盡到自己的本分,不違背世間的倫常道理,五倫五常,不違背這些道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這是做人本分的事情,做人應該做的事情,再加上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印祖一生他教化大眾的一個主要宗旨。印光祖師他教人,他所講的不崇尚談玄說妙,他注重從做人做事這些倫常道理,以及因果教育,從這個地方不斷的開示。他一生所講的,我們在《文鈔》這些地方看得是最多的,給居士開示這是講最多的。為什麼印祖一生特別重視做人倫常這些道理,以及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提倡因果教育?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缺乏人天善法的教育,也就是人天善法是我們學佛念佛的大根大本,就是根本。這也是佛在《觀經》講的,淨業三福的第一福。現代人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因此不管學佛,學大乘、學小乘,學了一輩子都沒有成就,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基礎沒有;像我們蓋大樓沒打地基,沒有這個基礎,怎麼蓋也蓋不起來。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的善法。

  佛法講五乘佛法,從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天再提升就超越三界,聲聞乘就是阿羅漢,緣覺、辟支佛,再提升就是菩薩,這個在佛門稱為五乘佛法。在古印度,佛講經典也是從人天小乘開始講、開始教,阿含部就是講這個,我們從淨業三福就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來,就是五乘佛法的基礎。第二福從「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從人天善福提升到二乘,包括權教菩薩。這個二乘,我們一般講小乘佛法,就是二乘人修的福報。從受持三皈就是進入佛法,正式入佛門,從受持三皈就是出世間法,二乘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第三福很明顯就是大乘佛法,也是菩薩。所以這個三福就是我們經典上講的五乘佛法,五個層次的佛法。五個層次的佛法,第一個就是人,先從做人開始,所以學佛要先學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肯定學佛也學不好,這個也是必然的。

  所以,印祖一生他倡導的、他勸大家的,非常重視倫常道德的落實,更重視因果教育。倫理、道德、因果這三種教育是普世的教育,不管你學不學佛,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都必須要學習的,也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乃至一切諸佛,《觀經》講得很清楚,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淨業的正因,可見得這個三福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了。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特別是第一福,第一福的修學是最根本的,從「孝養父母」開始,「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印祖一生他的教學,都是從很平常的普世教育來教學。所以如果不孝父母、不教子女,印祖講是佛法中的罪人,造罪業了。我們已經造罪業了,還要求佛菩薩感應,沒有這個道理。

  今天這個六十九段是『學佛者』,前面六十八段是「念佛人」,念佛人是針對修淨土法門的居士,包括出家眾;這裡六十九段講「學佛者」,那就是廣泛的。凡是學習佛法的人,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派,大乘小乘、顯宗密教都一樣,『必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個就是倫常,做父親的對子女要有仁慈心。什麼是仁慈?現在人把溺愛子女、縱容子女,養成子女的壞習慣當作是對子女的仁慈,不懂得教育子女,讓子女學壞了,這是對子女最不仁慈的。前面這段講「不教子女」,你不教就有罪。所以生兒育女,不是說我賺很多錢,給子女生活過得很好,栽培他讀書,讀到大學、讀到博士、出國留學,是不是這樣就是盡到做父母的仁慈?如果沒有以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來教導子女,自己做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做給子女看,讓這些子女學壞了、學錯了,這不但不是對子女的仁慈,是對他們很不仁慈,為什麼?因為就糟蹋他一生了。所以往往我們看到社會上有錢也好、沒有錢也好,這個子女不教,他不懂得孝順父母、不懂得尊敬師長,不懂。

  所以現在我們也常常聽到有同修給我講,現在做父母的很難為,子女不聽話;做老師的,我們也常常聽到學生不聽話,不尊重老師,不接受老師的教導。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樣縱然你賺了再多的錢給子女,留再多的財產給子女,還是對他不仁慈。所以父慈子孝,這個做父母的對兒女的仁慈主要在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他做一個好人,教他懂得怎麼做人,並不是留了多少錢給他。往往留了很多財產給子女,讓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爭奪財產,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像仇人一樣,這個在社會上我們也時有所聞,看到很多。那你說父母親留的那些財產給他,對這些子女是仁慈?還是不仁慈?必須懂這個道理。現在人沒有學佛菩薩聖賢的經典,真的不懂做人的道理,自己想的、說的、做的全部違背聖教,違背聖賢的教導。所以做父親的對子女養育還有教育,教什麼?教孝、教敬。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教孝、教敬。這個子女沒有教導,他也不懂,沒有教他,他做錯了,他不孝、不敬師長也不能去責怪他,因為沒有這個教育,沒有人教他,沒有人跟他講。

  所以「學佛者,必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弟姐妹要和睦。《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了,這個孝就在當中。兄弟和睦,做父母的就不操心了;如果兄弟姐妹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的,很不和諧、不和睦,鬧分家、爭財產等等的,你說這個父母操不操心?當然要操心,讓父母操心就是不孝。這是講我們自己在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應該盡什麼本分,把自己本分做好。做父親的要有仁慈,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做父母的,對子女要有慈愛、要教導;對兄長要尊重,弟弟對兄長要恭敬,兄長要照顧弟弟,這個就是倫理的教育,也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具體的落實。

  下面講,『己立立人,自利利他』。這個「立」就是成立、立足,倫理道德能夠立足,立足在倫理道德這上面。自己能夠建立起人格(做人的資格),那才能幫助別人也建立起來;自己沒有先建立起來,很難去幫助別人建立起來。「己立立人,自利利他」,自利必定是自己先得到利益,才能利益別人;自己沒有得到利益,要去利益別人,無有是處,所以必定是自利而後利他。己立立人,自己建立起人格,也幫助別人建立起人格;自己得到功德利益,才能幫助別人也得到功德利益。

  『各盡己分,以身率物』,「各盡己分」就是先從自己本分做起,做父親的要常常反省自己,對子女有沒有盡到教導的責任。這個教導是教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是現在教的科學、知識、技術,這個當然也是包括在裡面,但是這個是枝末。所以孔老夫子他一生的教學就是道德仁藝四個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道德仁是根本,道德層次比較高,一般人不容易體會,所以孔老夫子教學從仁,仁慈的仁,從這裡下手,做人的根本。仁從教孝開始,所以《論語》講孝是仁的根本。孝親,就是《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孝就是仁的根本。所以從這裡教起,自然能夠達到德,達到道。所以道德仁是我們做一個人修學的根本。最後一個字,藝(藝術的藝),我們講技藝,包括現在的科學、技術、藝術,各行各業,各種職業、工藝、文藝等等,這所有的全部都包括在這個藝上面。古代它有六藝,六方面。六藝第一個是禮,包括運動、射箭、騎馬、書法、工藝等等,就是現在講的各行各業,這都包括在藝這個字。藝是科學、知識、技術這些技藝,這個是枝末。現在全世界所有的教學只有最後一個字,藝,沒有道德仁,沒有,只有藝。所以現在人不要講到說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做人處事的道理都不懂,一張白紙,從幼稚園到研究所沒有這個課程。這是以儒家「各盡己分,以身率物」,總是先從自己本分做起,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教化別人。《太上感應篇》也講「正己化人」,自己修正了,才能感化別人。

  下面兩句,『廣修六度萬行,以為同仁軌範』,這講到我們學佛了。「廣修六度萬行」,這個六度我們學佛的同修,特別長期聽經的同修,大家都很熟悉了,菩薩必須修六度萬行才能成佛。所以修六度萬行是因,成佛是果,菩薩是在因地,佛是果地。修因證果,修什麼因?修六度萬行。這六度一展開就是萬行,無量無邊,叫廣修六度萬行。六度: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持戒,第三度忍辱,第四度精進,第五度禪定,第六度般若。這個度是中文,我們以前過河或是過江必須有渡船,要有船來幫我們從此岸渡到彼岸。到彼岸在印度梵文的音譯叫「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它的音。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就是度的意思。我們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

  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第六度般若,就不能加一個度了。這個度就是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這個當中必須要般若智慧才能度。所以「五度如盲」,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好像有手腳了,我們有手腳可以走路;「般若如眼」,般若它是眼睛。我們人沒有眼睛就不曉得走哪裡去,也不認識方向、目標了。所以般若它是引導的,引導前面這個五度,有般若,前面這個才能叫度;如果沒有般若,只能講你有修布施,也修持戒,也修忍辱、精進、禪定。但是沒有般若智慧,修前面五個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三界,不能斷煩惱、破無明,了生死、成佛道,可見得般若是最關鍵的。因此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時間,從這個地方可見得般若它的重要性。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把這個道理發明得淋漓盡致。今天我看了日曆,也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的紀念日,農曆二月初八。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四月初八佛聖誕,佛誕節。釋迦牟尼佛出家示現成佛了,他的出家也就是要幫助我們度脫生死的,幫助我們解脫生老病死這些苦惱,幫助我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所以佛出家,他是出三界家,出煩惱家,出六道生死輪迴之家,出無明家。所以這個出家意義也非常深廣。

  所以這裡廣修六度萬行的義理非常深廣。菩薩他怎麼過日子?就是以六度萬行來過日子,所以菩薩生活過得很充實。《無量壽經》佛也給我們講,菩薩以六度自行化他來安立眾生,自己修六度來教化眾生。「以為同仁軌範」,同仁就是志同道合的。大家都學佛,在修菩薩道,都發願要成佛,自己先做榜樣給大家看,做為一個軌範。印度話講軌範師叫阿闍黎,阿闍黎就是他是模範,他是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向他學習的,這稱為軌範。自己修世間的孝慈,以及佛法的六度萬行,做為學佛人的一個軌範。這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七十段:

  【斯世澆漓。社會紊亂。天災人禍。環疊相生。】

  我們先看這一段。『斯世澆漓』,「斯世」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倫理道德都淪喪了。俗話常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倫理道德一直往下墜落,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一代的往下墜落、墮落下去,也就是沒有接受佛菩薩聖賢這些經典的教育,所以倫理道德就澆漓了,我們愈看就愈來愈離譜。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社會紊亂』,社會就很亂了。你看現在殺父、殺母的新聞,在過去是偶爾聽到,驚天動地,現在時有所聞,而且殺父、殺母那個殘酷,真是駭人聽聞。現代人似乎看到這些,好像已經麻痺了,覺得沒有什麼,在古代這是不得了的事情。我們看看父母都殺害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友愛兄弟,家庭就不和諧了;家庭不和諧,在社會上做事怎麼不亂?整個社會是家庭形成的,家庭好像我們人身體的細胞,細胞組織都不好了,整個身體當然它就不健康。社會就像我們整個身體,家庭就像我們身體的細胞,很多細胞都壞了、不好了,這身體當然就不健康,這個社會就很亂了。

  人與人之間沒有道德仁義,只有講功利、利害。今天你跟我有利益關係,我們是好朋友;今天我們利益關係沒有了,那就斷絕了,這個當中沒有道義,只有利害。社會亂,人心亂,感應災難,就是『天災人禍』。這個天災,地震、風災、水災、火災,饑饉(饑荒)缺乏糧食、缺乏水源,瘟疫(傳染病),現在這個新冠狀病毒的感染還在蔓延當中,這是災禍;再來刀兵劫,戰爭。這些「天災人禍,環疊相生」,天災人禍是一個接一個來,惡性循環,層出不窮。環疊,惡性循環,層出不窮,這個災難過了,下一個災難又來了。那怎麼辦?印祖下面給我們開示:

  【欲謀輓救。須人人敦倫。盡分。孝親。慈幼。大公無私。愛人若己。方可。】

  要怎麼挽救?這些天災人禍,其實天災也是人製造的,不但人禍是人製造的,天災也是人製造的,也是人去感應來的,人造惡業感應天災、造成人禍,都是人感應來的。那要怎麼挽救?『欲謀輓救,須人人敦倫盡分』,敦睦倫常、敦厚倫常。這是講倫理的教育,就是前面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盡分」,盡自己的本分,做父親的盡到做父親的本分,做子女的盡到做子女的本分,做兄長的盡到做兄長的本分,做弟妹的做到弟妹的本分。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種身分,我們是在哪一個身分、地位,我們應該盡到什麼樣的義務、責任。也為人子、也為人父,做人的子女,將來也會做別人的父母;做人子女要孝親尊師,做人的父母要慈愛子女、要教導子女。所以一個人總是有好幾種身分。

  所以「敦倫、盡分,孝親、慈幼」,孝敬雙親、慈愛兒女,《太上感應篇》講「敬老懷幼」。『大公無私,愛人若己』,這個就非常重要了,我們人為什麼不能盡倫常、孝親慈幼?總是私心,自私自利,只有想到自己,連自己家人都不關心。所以要「大公無私」,沒有私心,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弟子規》也講:「凡是人,皆須愛」,不但好人要愛,壞人還是要愛。這個愛並不是感情的愛,如果感情的愛那就不對了,這個是理智的愛,對他有幫助的愛。所以愛人有時候也會講一些比較不好聽的話,但是出於愛護他,有時候會軟言慰喻,講一些勸導的話、關懷的話,總是都出於愛人之心。這個心態是愛人的心態,但是這個愛人就是要對別人有幫助,不是那種感情用事的愛,感情用事的愛那不是真的,那個反而是害人的。好像人有錯了,我們愛護他,用各種善巧方便去暗示他、去啟發他、去勸勉他,希望他能夠改過來,這就是對他的愛護。不是一味不理他,讓他一直錯下去,從來沒有勸過他,這個不是對他真正的愛,真正的愛必定是有勸諫、勸導。所以「愛人若己,方可」,這樣才可以。所以你要救這個災難不是不能救,依照印祖這個開示就能救。

  【果能人心平和。世界自安。國難自息矣。】

  果然能夠人心平和。災難怎麼感應來?災難都是我們這個心去感應的。果然我們人的心回歸到平靜安和,心平氣和,人與人之間不對立、不衝突,都是愛人之心,這樣去推廣,推己及人,個人推到家庭,家庭推到社會,社會推到整個國家,一個國家推到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推己及人,從這個心平和的出發點。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在聯合國以《群書治要》,中華傳統文化,向全世界各國大使代表來介紹、來推廣。所以有很多國家的大使代表聽了也非常歡喜,都樂意來接受。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推廣開來,的確可以讓這個世界上的人心得到平和,不再對立、不再衝突;人心平和了,這個世界就平安,自然就安定。「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這《無量壽經》講的。『國難自息矣』,國家的災難自然就止息了,不會發生了。所以總歸印祖的開示,都是要回歸到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有推廣這個,世界的災難很難止息下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七十一段:

  【今之世風頹喪。人心險惡。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實不外公與私而已。若皆能破除私心。無相殘害。則唐虞三代之世。亦何難復見于今日哉。】

  『今之世風頹喪』,頹廢喪失了。這就是我們一般講,「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世間的風氣、人這種倫理道德一直往下墮落。『人心險惡』,陰險,都是惡念造惡業。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互相競爭、鬥爭、戰爭。世界災難這麼多、這麼亂,關鍵都在人心。人心的險惡,都是自私自利這個心,損人利己的心,起的念頭都不是善念,都是惡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念頭,只要我自己好,那就不管別人了,這個就自私自利。為什麼會這樣?『然一究其何以至此』,可是我們來一探究,為什麼人心會到這樣的一個情況、地步?為什麼現在的人心是愈來愈險惡?『實不外公與私而已』,就是一個公心跟私心。如果大家都是私心,自私自利,不為公、不為大眾、不為社會、不為國家、不為整個世界,人心就險惡了,只算我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都不管了。你這樣,我也這樣,大家都這樣,那這個世界怎麼會沒有災難?所以必須要拋棄這個私心。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常開示,現在我們起心動念縱然不能像佛菩薩那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為一切眾生想,起碼起心動念也要想到整個地球,這整個地球的人類這些眾生都好,我自己一定好;如果大家都不好,我也好不到哪裡去。想通這一點就能夠破除私心了。為什麼?因為你私心是為了什麼?為了自己能好,所以會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事。對我這個國家有沒有利益?對我這個國家有利益,我就幹。但是對我這個國家有利益,那會不會損害到別人那個國家的利益?如果有損害那不能這麼做。應該怎麼樣?大家都得利益,那不就好了嗎?我們一般現在的話講叫雙贏,彼此大家都有好處,不是我得好處,你損失。如果大家都是私心,只要我得好處,你再大的損失我也不管,這個就私心,自私自利。有私心就互相殘害,你這樣我也這樣,那就互相勾心鬥角,互相殘害。所以能夠『破除私心,無相殘害』,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則唐虞三代之世,亦何難復見于今日哉』。唐虞三代,夏商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個都是太平盛世,在今天也不難見到,關鍵都在人心一念公,還是一念私。整個世界的亂源都是自私自利所產生的。所以佛法、聖賢的經典都是教我們破除私心,佛法破得是更徹底,要破我執。「我」都破了,還有什麼私心?世間的聖賢教要破除私心,要大公無私;佛法,《金剛經》講四相都破了,一切都是為眾生。

  好,我們這節課學習到第七十一段,七十二段我們下一節再來學習,我們先暫停休息一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