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14/5/1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25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十頁,我們上一次學習到:

  【示上德曰。頭既禿。當知足。念無常。斷愛欲。南無阿彌陀。念念恆相續。】

  上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我們再複習複習,這是對上德的開示。『頭既禿』,這個是對上德講,如同出家眾都剃個光頭。佛在世的時候,在經典我們可以看到,勸出家的弟子常常摸摸頭,摸這個頭是做什麼用意?就是要知足。特別佛在《遺教經》,《遺教經》裡面,主要針對出家弟子的開示,就是要少欲知足。當然在家弟子也是要知足常樂。一個人能夠知足,的確活在這個世間他是很快樂的。不管有錢沒有錢,甚至貧窮向人討飯,只要他能知足,沒有欲望,他也過得很自在。這個我們在儒家,孔老夫子弟子當中顏回是一個代表性的人物。顏回,根據這些書上的記載,他家庭經濟非常不好,在當時可以說很貧窮,非常貧窮,連舀水的器具都買不起,吃飯的餐具也都買不起,都用竹子去編,非常非常簡陋、簡單,住的地方也不好,那個條件非常差的。一般人看到他這種生活環境,「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般人看到都會很憂愁,但是顏回他卻過得非常快樂,雖然物質生活非常缺乏,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充實。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精神生活更為重要,物質生活有錢、有財富不見得快樂,經濟比較差的,他如果能知足,他就能常樂。這是古來聖賢、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出家修苦行,成道之後物質生活可以說過得最低限度,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個缽,吃飯,去向人討飯。我們在中國社會對這個乞丐,大家都知道,乞丐是最貧賤的,最沒有財富,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地位,向人要飯。佛當年示現在世間,出家在僧團裡面,帶著弟子天天去要飯、去托缽。住的地方,住樹下,連個房子都沒有,現在說還有搭個帳蓬,連個帳篷也沒有,住在樹下。一棵樹住一個晚上,一天吃一餐,三件衣服,其他什麼都沒有,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佛的福報是最圓滿、最大的。那為什麼做這樣的示現?也是做個榜樣給我們眾生來學習。你看佛他的物質生活可以說比一般乞丐還差,一般的乞丐可能還有多一點,比一般乞丐還少,一般乞丐還有個破房子可以住,他連個房子都沒有,住樹下。但是佛與這些弟子,這些出家弟子,物質生活降到最低水平,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充實、非常快樂,可以說快樂無比,得到大自在、大解脫、大安樂,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所以佛,我們世間人看,過那種日子怎麼過?但是他過得非常自在、非常快樂,我們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也不知道他們真實的享受。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方東美教授勸他學佛,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從佛陀示現的這種情況來看,學佛最高的享受並不在物質生活,而是在精神生活,他沒有煩惱,就是最高的享受。我們世間人,包括出家人,有莊嚴的道場、有徒眾,在家居士有事業、有家親眷屬,未必過得快樂。實在講,有煩惱就沒有快樂,心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有這些煩惱在,錢再多也不快樂,地位再高也沒安全感,患得患失,憂慮牽掛的事情太多了,這是無法跟真正一個修行人來相比的。

  『念無常,斷愛欲』,這是我們學佛四眾弟子大家都要常常「念無常」。如果我們沒有時時刻刻提起這個無常觀,我們對這個世間真的是放不下。所以佛門晚課都要念普賢警眾偈,我們佛七期間也每一天晚上都有念這首偈。這首偈念了之後,我們要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時時刻刻提起人生無常、世間無常、人命無常,常常念這個。這個念就是觀念,你的心念常常觀察,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佛在大乘經跟我們講剎那變化。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大經科註》,常常引用《菩薩處胎經》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的一段經文,佛問彌勒菩薩,一彈指,我們這個指彈一下,一彈指有幾個念頭?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乘以百千就三百二十兆。有人跟老和尚講,一秒鐘他可以彈到七次。一彈指是三十二億百千念,就三百二十兆,這個乘以七,就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那麼快。那麼快我們的確感受不到,我們也觀察不到,不但我們凡夫觀察不到,就二乘權教菩薩也觀察不到。明心見性以後的菩薩,要第八地不動地這樣的菩薩他才觀察得到那麼快速的生滅念頭。

  我們淨老和尚就用近代的以前老式的那個電影幻燈片,現在都是用數碼、數據,幻燈片,古式的那個電影膠捲,就是一秒鐘轉二十四張,快速的轉動一秒鐘二十四張,打在銀幕上我們就看到銀幕那些人物都在動。如果那個機器停下來,只有那些膠捲,都靜止的,一張一張都是獨立的,都不動的。我們看到動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所以他老人家常常用這個來形容、比喻,他說二十四張它是連續的,接著,一張接一張,好像畫卡通影片這樣,一張接一張。如果二十三張都把它塗黑黑的,留一張,那個一秒鐘這樣轉二十四下,那一張我們也看不清楚,就只能看到一道光一閃也就沒有了。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都看不到了,你看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感覺得到?感覺不到。這是講無常生滅它的快速,剎那在變,你捕捉不住的。我們現在可以從這個比較粗的,比如佛在小乘經典講的就比較粗,粗就是說我們一般感官當中我們感覺得到,感覺得出來,這個是我們可以體會的。我們看看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的人事物可以說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我們看到比較明顯的,已經過了很長時間,實際上是剎那都在變,累積一段時間我們一般凡夫就可以感覺到有變化,有很大的變化。特別人命無常,這是我們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的。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情,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的確感覺得一切都是無常。

  今天上午,我到第一殯儀館去給汐止拱北殿這個蘇總幹事去給他送別,他今天告別式。去年他的哥哥周董九十八歲,七月十五往生的,今年他這個弟弟九十歲,今年三月往生。他們兄弟可以說在我們世間來講算是長壽的,九十、九十八都是長壽。但是還是無常,活到一百二十歲還是感覺都很短暫的,那何況現在五、六十歲走的也很多。前天我還沒有回來,我們台灣一個以前嫁到新加坡的,也曾經當過我們淨老的護法,後來得了癌症,回來台北住。我三月去大陸,三月十八號晚上,我還去找,把《來佛二聖永思集》這個書跟光碟送給她看,第二次去看她。第一次她跟我講,來日無多。我就請她看看這個,念佛求生淨土。所以第二次去看,三月十九我就到大陸去。上個月,好像四月十二號就往生了。好像前天,我還沒有回來,做告別式,莊慈師她們去參加她那個告別式。所以黃泉路上無老少,年輕走的也很多,的確人生無常。

  人如果常常想到無常,就很自然對這個世間會放下;如果忘記,又放不下了。人生真的想通了,真的就會徹底放下。放不下就是我們對這個無常那個感受還沒有深入,雖然知道無常,但是那個根不深,所以也就還是會放不下。所以印光祖師他寫一個「死」字,寫個死,勸我們念佛人要貼在這裡,貼在這裡每天照鏡子都看到死,我就要死了,你想那麼多有意義嗎?如果人一想到這口氣斷了,你在世間做得再怎麼轟轟烈烈也跟你都一點關係都沒有了,你有多少錢,多少財富、多少地,就沒關係了。如果能想到這個無常,我看富貴人家他心縱然沒有完全涼透,大概涼了一半以上,事業做這麼大,你一口氣不來,那跟你都沒關係了。你想它的意義在哪裡?它的價值在哪裡?想到這裡真的毫無意義。所以有一些比較有智慧的人不為自己,為社會大眾。佛勸我們為眾生,不要為自己。不為自己,我們隨時走,什麼時候走都可以,因為不是為我,跟我就沒關係,是為眾生、為大家。如果為自己,有一念為自己想,那就很痛苦,你就會執著。一切為眾生,事情能做得成,眾生有福報;做不成,眾生福報還不具足,等到以後福報具足了自然能做得成。所以為眾生做,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有很多好事也不一定在我們的手上完成,可能在我們手上是開頭,以後的人去完成,我們做個拋磚引玉的工作,這樣我們就得自在了。

  所以做好事,弘法利生,做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還是不能放在心上,要提得起、要放得下。有因緣我們時時刻刻為眾生來做奉獻,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不一定說一定要在我的手上完成,我一定要做到怎麼樣、怎麼樣,這就攀緣了、就放不下。如果我們萬一壽命到了,你要怎麼樣,也都落空了。所以我現在有很多同修提供彌陀村的用地,辦這個傳統文化、辦講經教學種種,這個事業很多可以做。我們現在一口氣在,有因緣我們就盡心盡力來幫助大家,能幫助多少完全隨緣,不攀緣。最重要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是第一優先的。如果現在阿彌陀佛來了,那我先選擇去西方,這個先讓給別人做,去西方再來,那就比較符合佛的教導。這個無常我們要常常提起,印祖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印祖講這個字好得很。但是我們如果沒有常常提醒,也是很容易忘記,這個要深度去提起觀照才會有感受、有感覺。不然你看那個殯儀館一天到晚在燒死人的,他有沒有無常觀?我看麻痺了,他看久了習慣了,他看麻痺了,他一點感覺也沒有。還是放不下,那就不行。所以關鍵在於我們這個念頭要覺悟,要警覺心。

  「斷愛欲」,念無常,斷愛欲,如果無常觀能夠觀起來,愛欲自然能斷。這兩句它是有關聯的,比如說念無常,你能念無常就能斷愛欲,你能斷愛欲就能念無常,這有相關的。這個四句就是我們在經上常看到的,在《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這個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我們簡單講就是你這個心覺悟了。怎麼叫覺悟?這裡講的,當知足,念無常,斷愛欲,那你就覺悟了。如果不知足,也不知道無常,愛欲斷不掉,那還沒覺悟,還在迷惑顛倒,對這個世間的一切還是放不下,那就沒有覺悟。在《彌陀經》叫信願,《無量壽經》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信願的心,信願的心就是發菩提心。信,信娑婆的確很苦,信娑婆世界是無常的;願,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信願就是菩提心。你真信切願,這樣念佛一定往生西方。

  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跟我們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但是在蕅益大師那個時代講信願之有無大家就知道什麼意思,現在的人講信願之有無,我有,我都信了,我也願意往生,不往生我還來學佛、還來打佛七嗎?這個沒有把信願搞清楚。所以過去我常常跟同修分享,我說信願,你現在身體還很健康講不算,等你生病的時候,你真放得下嗎?你生病的時候,你會不會想到阿彌陀佛,想去西方?還是不行,趕快看醫生,希望多活幾年,佛最好現在不要來,我現在還不想走。這個就是沒有發願。這個一般人他也不懂。但是真正要往生西方的人就不能不懂,不懂你糊裡糊塗的,念佛念到最後還是不能往生,還在怪佛菩薩怎麼都不靈,這個就有罪過了。要怪我們自己沒有把這個經義搞清楚、搞明白。古時候,那個時代的祖師大德,我們看他的註解就知道,當時它那個社會形態、意識形態以及學佛的情況,從註解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哪個時代的註解,當然就是針對那個時候人、那個時候的同修來講。所以我們看到古註,拿到今天,這個原理原則是不變的,但是在解釋上要針對現前這個時代。所以講經說法也不容易,要契理契機,要觀察聽眾,他有沒有真聽懂?講個信願,聽的人好像懂了,實際上他沒懂。沒懂就要補充註解、補充解釋,一定要講到他聽明白、聽清楚,這樣對大家才有幫助。所以信願就是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這個信願若有若無,實在講是沒有,根本就不想去西方。心裡所念的,說我在念佛,佛有在念,但是你夾雜很多世俗的那種妄念,對這個世間事你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還是很多不平,心很不平,這樣念佛跟《無量壽經》經題講就有違背。《無量壽經》講「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念佛的心態,用清淨心來念、平等心來念、覺悟的心來念,用這樣的心來念,你就會得定,你就能開智慧。如果我們心不清淨、不平等,也沒有覺悟,這樣念佛會得到福報,會得人天福報,但是得不到念佛三昧,得不到定。為什麼?心還有煩惱、還有不平、還有是非人我,這些放不下,這樣念佛能得一點福報。但是講人天福報是要修五戒十善的,不想往生,但是是一個好人,心沒有貪瞋痴,這樣念佛可以得人天福報。如果有貪瞋痴,夾雜這個煩惱念佛,還是要到三惡道。瞋恚心墮地獄,你心不平,生氣,這個瞋恚心跟地獄道相應,雖然念佛,念念念將來還是到地獄去。如果貪心起來,念佛到鬼道去,愚痴心念佛到畜生道去,好勝心念佛到阿修羅道去。實在講,連人天善道都不可靠,人天善道要修五戒十善,要這樣念佛才能得人天福報。

  不過墮三惡道,念佛的人墮三惡道比沒有念佛的人墮三惡道那要好。比如說念佛的人墮地獄,墮在地獄那比較好一點,地獄也有比較苦、比較沒那麼苦的。那鬼道也是一樣,鬼道也有福報的鬼,那個餓鬼是最苦的,沒得吃,但是有福德鬼,他福報很大,墮在鬼道當中,在鬼道當中享福。像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有財鬼,甚至有的當鬼王,當鬼道的領導,當鬼王,大鬼王、小鬼王,閻羅王,這是有大福報的。有財鬼就是有財富的,少財鬼就是財富比較少,無財鬼就是沒有財富,那個餓鬼是最可憐,連吃都沒得吃。所以念佛如果有貪心,這樣墮在鬼道,但是墮鬼道比一般的鬼(沒有念佛的鬼)當然要好。如果愚痴心,什麼叫愚痴?是非善惡他不能分辨,他頭腦不清楚,善看作惡,惡看作善,他是非顛倒,他沒有能力分辨,顛倒了。顛倒念佛就到畜生道。到畜生道也享福報,畜生道,我們看到很多貓、狗那福報很大,有的甚至牠的生活享受,人還不如牠,人還不如畜生,因為牠福報大。這些我們都要知道。

  你看,『南無阿彌陀,念念恆相續』,這一句我們看起來好像沒幾個字,很簡單,但是有很深廣的道理在。一個人能夠知足,能念無常,能斷愛欲,他的心就清淨了。心清淨這樣念佛,「念念恆相續」,相續就是不間斷,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恆相續,就不間斷。所以這個念佛,我們每一天念佛,念這個字,你看這個字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今心,今就是現在,你現在這個心有佛。這個心怎麼叫有佛?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其他的念頭都沒有,這個叫念佛。如果念佛不能相續,這個念念恆相續就是一念接一念,它就是不間斷。但是我們念佛功夫沒有成就之前常常間斷,念念、念念,我們打佛七念念、念念,在念佛堂念念,念念相續,不錯,等一下走出佛堂,看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發一頓脾氣,那個念佛就間斷了。念瞋恚、念貪心、念愚痴心、念傲慢心、念懷疑心、念邪見的心,六大煩惱都起來了。我們如果沒有冷靜的去觀察,不知道自己那個心念非常複雜,但是歸納起來就是不出這個六大煩惱。

  過去有個同修說,他一個奶奶念佛五十年,九十幾歲得老人痴呆症,問我這個問題。吃素五十年,念佛五十年,結果九十幾歲得老人痴呆症,他就很納悶,為什麼這樣?她吃素吃了五十年,佛念了五十年,怎麼結果是老人痴呆?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經教,的確無法去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聽經,對經教有一點概念,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就剛才講,老人痴呆,痴就是什麼?愚痴,痴呆就是愚痴的心感應的,就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把它顛倒了,他的認識、他知道的錯了。我們現在講認知錯了,把那個錯的當作是對的,這個麻煩了,那愚痴很麻煩,墮畜生道去了。

  為什麼會愚痴?不學聖賢之教,學了佛不聽老師、善知識的指導,那很容易學到最後就愚痴,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在同修當中也看到這種情況,我們也看到這樣的例子。這個有一般不明理的人他就質疑,那個念佛怎麼會變成這樣?他對念佛就那個信心就降溫了,他信心就降溫了。那是不是佛不靈?問題是我們沒有真正知道念佛、什麼叫念佛,問題出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知道念念阿彌陀佛,不夾雜這些貪瞋痴慢的煩惱,那怎麼會老人痴呆?當然不可能,一定是像經上講的得到一心不亂。所以這一首偈雖然很短,但是我們真正能這樣修,這個就成就了。

  最近我們老和尚,我剛才問了這個《來佛二聖永思集》,聽說送了一箱來,銷路很好,都被請光了,這是好事。前天我也請台北寄兩箱到日本去結緣。海賢老和尚他二十歲出家,他師父什麼也沒教他,他一個字也不認識,他的師父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他就老老實實的念,念了九十二年。他也不會做經懺佛事,不認識字,也不會做早晚課,當然也不會念什麼經,也不會念什麼咒,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念佛之外,他就是種菜、種田、種這個五穀雜糧,開荒墾地,每一天工作。寺廟很小,不起眼,住四個人。天天種菜、墾荒、種地、種糧食,除了自己小廟自己吃的,多餘的就是跟附近的鄉村這些人結緣,布施供養給這些人。九十二年就是做這些工作,就是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也沒有什麼頭銜,什麼都沒有。活到一百十二歲,往生前三天還能爬樹。這個光碟我們老和尚勸大家說一天看三遍,看一年大概你對念佛信心就堅定了,念佛求生淨土信心就堅定了。現在聽說這個光碟重新再整理,整理流通出來,我們大家多花一點時間來看,老和尚說一天看三遍。現在有很多人一天看三遍,還有人一天看五遍的,看五遍的是比較迫切想趕快去西方的,所以加強。

  這個世間無常,我們總是要知道,我們總要放下的,不放下也得放下。唯有念這句佛號,念念恆相續,這句我們可以帶走的,這句佛號可以帶我們到西方淨土去。到西方淨土就不是無常,那是恆常,永恆,常春不變的,永恆,這一句是真的。這個世間一切都是假的,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體也是假的,統統要放下,這個叫斷愛欲。能夠知足,念無常,斷愛欲,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沒有一個不會往生,個個都能往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首: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慈父彌陀。數數親覲。可以永年。況乃卻病。】

  這個對耳之的開示。『勤則不病,不勤則病』,這個講病這一方面。這個病有心病、有身病,我們現代人可以說身心都病了。身體的病還是由心生的,病由業生,業由心生,總出不了自己的業力、業障,出不了自己的心。所以身體的病還是跟心有關係,心病身體也就跟著病了。所以這個病是身心兩方面的。「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勤這個字就是勤奮,勤奮的人他就不會生病,不勤奮的人他就生病。這個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都可以觀察得到,一個很懶惰的人,懶得動的人,好吃懶做,這樣的人他身體肯定不好,他都不願意動。像海賢老和尚天天這樣去種田、種菜,只有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看他身體那麼好,活到一百十二歲還能爬樹。我們不要說一百二十歲,像我現在六十幾歲了,爬樹是還可以,但是有一些人跟我一樣年紀的,那身體不如我的還是不少。人還是要動,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這個勤是對於我們生活當中,對於工作的勤奮,在事業上的勤奮,在道業上的勤奮修行。一個勤勞的人他不容易生病。懶惰,好吃懶做的,那很容易生病,吃又吃得很多,又不願意動,也不願意做事,這個人就病了。特別現在聽說有啃老族的,啃老族的就是每天躲在房間看電腦,然後吃他老爹,吃他老爹的叫啃老族,他不願意動,這樣身體肯定不好。他對這個不好的方面倒很勤奮,對好的方面他不勤奮,所以就一定要生病。

  下面講,『勿謂夙業,其報甚近』,「勿謂」,就是說你不要一直講,過去生這個業障。過去生當然有,但是我們再反省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其實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現世報的很多。現前不要說這一生幾十年前造的業,就是最近幾個月、幾天前造的業都會有果報的。一般講,人一生四十歲以前跟過去生有關,我們的遭遇跟過去生有關,四十歲以後跟我們這個四十年怎麼修的就有關係,不能完全推到前生,這一生也要負責任。這一生我們四十年到底修了些什麼,影響到四十歲以後的生活環境,包括這個身體。所以「其報甚近」,這個報很近。我們現前如果能夠像《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這樣去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就會發現,不要完全推到前生,我們這一生做的就是很多不好的,不好的想法、不好的習慣,眼前的、最近的,你去反省一下,你就會得到答案了。

  像現在我四高,我反省的結果,吃出來的,這個吃出來就是給人家請客,這個因緣也是跟自己業障有關,自己的業力。你看一九九七年之前,十七年前我是很瘦的,我怎麼吃都不會胖的。所以過去韓館長跟我講,她說你有吃的本錢。我是吃得最多的,但是怎麼吃都不胖,最胖是五十五公斤,我一百七十六公分,五十五公斤,那少的時候是五十公斤。瘦瘦長長的就像竹竿一樣,沒有肚子的,沒有啤酒肚,沒有。是什麼時候開始胖?一九九七年,韓館長三月往生,五月我們去美國達拉斯打佛七回來,老和尚就叫我跟他回家鄉,他說離開家鄉五十年了,沒有回去過,就回去。那時候跟悟泓,悟泓師也一起去。那次回到家鄉,沿路給那個請客,大陸那個油就像水一樣,油就是湯,湯就是油。那一趟吃下來,回來發現我怎麼肚子啤酒肚出現了,胖起來了。所以現在已經體重增加到七十公斤了。所以有同修說這樣剛好,配合你的身高。配合身高是剛好,但是四高也跟著來了,四高。

  而且這個味精,因為在外面吃,吃味精,我能活到現在沒死就算不錯了。三十年前,我剛出家那一年,跟果清律師、簡豐文居士、日常法師去看李炳南老居士。一到台中,李老師就,不能吃味精。以前小時候我父母也很反對吃味精,那個化學的東西,吃了對身體不好。所以李老師講,說一個人如果常常在外面館子吃飯,身體一定不好。那我想一想,我出去外面大家都要請客,請客那個餐館,沒有味精他就不會做。有一次去大陸,莊嚴她一直在交代,交代那個餐廳的廚房不要加味精、不要加味精,那煮出來我們吃了還是有味精。她說我叫你不要加味精。他說沒有,我沒有加味精,他說我只有加味素,他說加味素。味素那不是一樣嗎?那現在沒有味精了,高鮮醬油,那味精更重。那到日本去也是一樣,他們日本吃的那個什麼昆布味精,那個也是吃得腎臟都不好。那又不動,吃鹹的,又不動,又不讓它流汗。

  夏天要流汗,你看現在是夏天,不能開冷氣,是要讓它流汗的。流汗你那個鹹分才排出來,才不用去洗腎。現在洗腎為什麼生意這麼好大家知道嗎?就是冷氣。這個自然界一年四季,夏天就是要你排汗的,這三個月要你排的,你偏偏不排,把它凍結起來,那你腎臟當然會壞掉。以前我小時候哪有什麼在洗腎的,鹽分都不夠了,還有在洗腎?那個夏天工作汗流得缺鹽了,還要到醫院去打那個鹽水針,怎麼會洗腎?不會的。現在人吃得又鹹,又不動,又不流汗,又不爬樓梯要坐電梯,出門坐車,不騎腳踏車、不走路,在房子裡面怕熱要吹冷氣。所以現在洗腎生意那麼好,這是果報,原因就是吹冷氣,不想動。

  你看勤則不病,不勤則病。你勤勞的去爬山、爬樓梯,你什麼藥都不用吃。現代人一天到晚去找醫生實在很冤枉,但是現代人都依賴醫生,所以醫院愈開愈多,愈開愈大間,醫院現在都人滿為患,很可憐。所以來學佛這個什麼病都能治,這一點不假。所以不要一直怪我們宿業,過去生怎麼樣,你這一生做得怎麼樣,你先檢討這一生的,過去生都忘記,先檢討這一生。這一生你發現,你再推到前生,那你就可以連接起來了,就可以連線了。過去生帶來的習氣接到這一生,從這一生觀察我們的毛病習氣你就可以推到前生。所以「其報甚近」。

  『慈父彌陀,數數親覲』,「覲」就是見的意思,古代諸侯秋天覲見天子的禮儀,這個是比喻我們去見佛。「數數」就是頻繁的,親自來見彌陀。怎麼見?念佛就是見佛。念佛就是佛光注照的時候。我們不念佛,把佛忘記了,佛光還是在照,我們接收不到。我們提起這句佛號,佛光就接上了,我們就接受到佛光來給我們注照。所以數數就是說很頻繁,不要間斷。我們如果常見彌陀,『可以永年』,「永年」就是長壽,我們壽命會延長。『況乃卻病』,何況說治病?就是避免疾病,避免病痛。念佛的確它能夠治病,因為阿彌陀佛無上醫王,當然能治病。不但我們身體這個病能治,就是我們這個生死大病都能治,那何況身體這個病!現在問題出在於我們對佛信心不夠,這個信,信心不夠,如果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無病不治。生死大病都能治,那身體這些病跟這個生死的大病比起來那是小病,你這身體再嚴重的病也是小病。關鍵在個人這個信心問題。《彌陀經》講信願行,《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怎麼治好的?信心治好的。對佛有信心,那佛就幫得上忙,你對菩薩有信心,菩薩就幫得上忙,看你對什麼有信心。

  有的人他對神有信心。你看古代的吳夲,上一次去台中看江老師,江老師他們住的對面就是保生大帝,大道公,大道公是醫生。好像是宋朝時代的,從福建那個地方傳到台灣來,大道公,他醫生。宜蘭以前有一個勸善的李老先生,他勸善也常常提起。那個老先生不曉得現在還在不在?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大概十五、六歲,那個時候我們跟我母親到萬華做生意,我們搬到那邊去租房子,我們住在環河南街,租那個矮房子。晚上我都出來逛街,那一條廣州街,就是龍山國小那條,到龍山寺那條街,很熱鬧,路邊都有人擺賣藥的,賣膏藥這些。有一個李老先生,他就勸善,鋪個布,是道士,他叫李道士。好像最近這些年我在華視上有看過他,在電視有講。以前他都講勸善的。我年輕的時候就也是很好奇,看他擺一個香爐然後在那邊勸善,拿那個什麼麥寮借屍還魂那個報紙來勸善。人有六道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聽了很有興趣。

  然後他就說他自己,他為什麼出來勸善?為什麼出來做這個事情?他說四十幾歲的時候,他在宜蘭病得快死了,吃什麼藥、看什麼醫生都沒有用,他就病得都不能動了。他就叫他們家人把他抬到,他們宜蘭那個廟很多,他講那一間廟我忘記了,說抬到一個廟,他說到那個廟去跟那個神許願,他說如果我這個命該絕,請神明趕快責備,讓我趕快死,他求速死,趕快死。如果他該受這個業報,該短命,那求神給他責備,讓他早點死。他說如果他這個病能好,身體能恢復健康,他就發願勸人斷惡修善,勸善。那說也奇怪,他說去神廟許了這個願,回家不吃藥,病就好了。那好了,他說這個要還願,就要去勸善。以前勸善你也不能隨便講,以前那個戒嚴時期你要講什麼要申請的。後來他去參加萬國道德會,做講師,所以他可以在路邊講,這個勸善。這個就是他是道士,他們對神有信心,你看病好了。

  所以你對什麼有信心,那個對象、那個境界就能幫助你,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信基督教的,他對天主有信心,那天主就能幫得上忙。我們念佛人對佛有信心,佛就幫得上忙;對佛沒有信心,那佛幫不上忙,問題在我們自己信心問題。你看東北劉素雲居士得到紅斑狼瘡,到北京那個協和醫院治得都不像人了,又給她下錯藥、打錯針,那醫生跟她講,妳隨時會死的。她就不治了,就回家聽經念佛。老和尚那個《無量壽經》光碟一天聽十個小時,一片一個小時的,重複聽十遍。那說也奇怪,她也沒有吃什麼藥,病就好了,再去檢查,痕跡都找不到。因為這些都有病歷在,那的確是這樣,這個是治病。我們念佛百分之百的信心,的確不用看醫生。如果信心還不夠,可能還要看個醫生,修行還沒有到那個程度,醫藥還是需要。所以我們在大陸有些道場,他們是修得很好,要求這些在家出家的同修在道場生病不准看醫生。我聽到這個事情,我就說如果他信心十足,的確不用看;如果信心還沒有到,還是要看,或者修行功夫還不到位你就需要。因為出家眾,佛在四事供養裡面其中有一條就是醫藥,有醫藥這個項目。這個項目主要是說,你修行功夫還沒有達到那個層次,你這個身體的病痛有時候還是需要世間這醫藥來做個輔助,當然是治心為主,治這個身為輔助。

  今天有一個居士張志超,張志超居士拿了一本《靜坐法輯要》,問我這本書能不能流通?這本書它前面的部分是袁了凡居士註的,民國蔣維喬居士他把靜坐的這些心得要領寫在後面。這本書我很早就買過了,我在家的時候就買過,它這個是重新排版打字。以前的書名,它原來是木刻版的,它的書名叫《靜坐須知》,現在這個書名是《靜坐法輯要》。書的名稱改了,但是內容是一樣,重新排版打字。以前我在佛教書局買的,我在家的時候買的,三十幾年前買的,叫《靜坐須知》。這本書可以流通,這本書是沒有問題,雖然不是專門提倡念佛,也有提到念佛,還有打坐、靜坐。這個因是子靜坐法,它是講高血壓這些病沒有吃藥,就用靜坐治好的,靜坐的確對調理身體有幫助。但是靜坐這個姿勢要正確,還有你坐的坐墊,那個斜度要正確,姿勢正確。

  靜坐對我們調理身心有很大幫助。特別現在那個美國有一些道場,他們沒有做什麼法會,他們就是辦靜坐。有一些西洋人他們也很喜歡去參加這個靜坐,去那個地方就是靜坐兩個小時,對他身心的調整有很大的幫助。平常忙忙碌碌的,這個心靜不下來,一個禮拜如果有一天兩個小時讓這個心沉靜下來,的確是有需要的。所以這個書可以多看看、參考,對我們念佛也有幫助。我們念佛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坐的時候,這些注意的事項,包括這個調飲食、各方面的,這些是有需要了解,對我們念佛功夫的提升也有幫助。所以這個書是可以流通的。總是身安則道隆,我們這個凡夫身體如果不健康,總是對修行會有妨礙,除非我們功夫已經相當到一個程度不受影響,功夫還沒成就之前還是會有影響。所以調理身心、調理飲食、調整生活習慣,這些都是我們念佛修行的輔助。這個書可以看看。好,我們再看下面這首偈:

  【示陳大心曰。老不撇脫。死定兜搭。兒女債完。可以怡悅。極樂非遙。勿自隔絕。】

  這一段是對陳大心居士的開示。對陳大心居士開示,說『老不撇脫,死定兜搭』,這個「撇脫」就是丟開、拋棄,我們一般常講的放下。覺明妙行菩薩在當時可能這個術語,講這樣大家比較聽得明白,就撇脫,撇開了,脫就是脫掉、拋棄、放下的意思。人老,就是人老還放不下,「死定兜搭」,那要死的時候一定會很多牽腸掛肚的事情放不下,不乾脆,會繞一些冤枉路,我們一般講拖泥帶水,放不下。那我們看看一定要回頭觀照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放下了?這個老,在《禮記》講是七十歲叫老。那現在,我早上聽我弟弟講,現在六十五歲就是老人了,坐公車可以優待,我要再等兩年,因為它算足歲的,我要再等兩年,現在六十五歲就老了。

  如果我們看到前面那個念無常,現在三、四十歲往生的也不少。我上個禮拜去龍潭,劉林長夫婦、陳國順居士夫婦請我去龍潭喝咖啡,陳國順居士是在龍潭鄉公所管理那個靈骨塔的。他說現在生意很好。我說怎麼生意好?他說很多人死。我說都幾歲的?他說年輕的很多,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的,很多。我說這麼多,那麼年輕就死了,無常!所以一個覺悟的人不要等到老他就真放下了,不覺悟的人老了他還是放不下。我常常想到,那個拱北殿周老董九十八歲放不下,到最後還是要放下。以前他也很有心找我去,但是我看看他放不下,我也不敢勉強。如果他真的放下,我想幫一點忙,他放不下,那就不能勉強。所以我們看到現實這個生活當中周圍的這些人事物,的確是這裡講的這種情況。

  『兒女債完,可以怡悅』,實在講兒女都是債。過去香港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一副對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看到這副對聯就要覺悟,兒女都是債,來討債的,有還債的。這個債討完了,那就結帳結清了,你心就可以放下了,「可以怡悅」,是這個意思。『極樂非遙,勿自隔絕』,極樂世界離我們不遙遠,自己不要把它阻隔了,自己去把它阻隔起來。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十萬億程不隔塵」,十萬億佛國土不隔微塵,就在眼前,就在現前,不是很遙遠的。所以「極樂非遙」,極樂不是很遙遠,就在當前。我們不要自己把它隔絕了,隔絕是什麼?對這個世間放不下,就隔絕了;你放下,極樂就現前了。所以我們千言萬語還是這句話,天天提起這句話是有需要的。不但天天提起,時時刻刻提起,為什麼時時刻刻提起?因為沒放下。沒放下就要提起,放下就不用再提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就了。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下面示沈元輝居士的開示,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繼續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