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13/11/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09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十五頁,《西方確指》第二十五頁第三行,從第三行看起:

  【菩薩曰。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菩薩有指名的,就是針對某一個人來開示。這一段沒有特別指哪一位,就是對大家的開示,也是對我們的開示。覺明妙行菩薩他講,他所開示的淨土這個法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這幾個字它的意義是無限的深廣,如果我們沒有深入進一步的去體會,就是這樣我們草草念過去,我們也體會不到它的深義。所以我們看這個書要用心來體會,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

  淨土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我們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佛都跟我們講,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它修行比起其他所有的法門它是易行道,容易。其他的法門,不管是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所有一切法門,頓、漸、祕密、不定,所有的法門,跟淨土這個法門來比較,都是難行道。這個難就是難度比較高,也就是說這一切法門它的標準高,要求的條件高,我們一般凡夫就很難,修學很難達到這樣的一個標準。

  這個標準是什麼?我們從小乘佛法來講,小乘講到圓滿是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學,無學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講畢業了,學業已經學完了,畢業了。證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一個階段畢業,好像我們讀小學六年,你畢業了。它的標準是什麼?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這個見思惑有一品沒斷乾淨,六道就出不去。阿羅漢斷見思煩惱,斷乾淨,出離六道了,他就不在六道法界,他在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十法界裡面他在聲聞法界。辟支佛他也是斷見思惑,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辟支佛比阿羅漢高一層,他見思惑斷了,見思的習氣也斷了,所以他層次高,高他一級。辟支佛、阿羅漢都是小乘極果,極就是他小乘到了極處,他畢業了。

  再提升就是菩薩。菩薩不但要斷見思惑,見思煩惱習氣都斷盡,還要破塵沙惑。塵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分別、分別心,見思惑就是《華嚴》講的執著,這個執著是最重的煩惱。因為有執著,所以造成六道輪迴;還有塵沙無明,那就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沒有執著,但是他還有分別、還有妄想,妄想是根本無明。菩薩分別心斷了,他就證得四聖法界的菩薩法界,那比辟支佛高,又高一層。十法界的佛,他這個塵沙惑的煩惱斷盡,連習氣也斷盡,那就提升到佛了,十法界這個佛法界,最高的,他塵沙煩惱的習氣,見思、塵沙這兩種煩惱的習氣也都斷盡了,就成為十法界的佛。這個佛在天台宗六即佛來講叫相似即佛,相似,就很像佛,但還不是真佛,因為他無明還沒破,還在十法界,十法界是最高的。

  他這個地位如果再提升,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就入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華嚴》講的,他住在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不是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六道凡夫住的是凡聖同居土。修學不管修哪個法門,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有頓教、有漸教,這個差別種類非常的多,不管用什麼法門,這是一個標準,你要出三界,見思惑要斷乾淨,你漸斷也好,頓斷也好,總是要斷乾淨,那你才出得去。要提升到菩薩,斷塵沙惑,要提升到法身大士就必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所有法門,不管你用哪個法門修學,都是這個標準。

  我們沒有深入經教,不知道斷惑它的難度。我們現在實在講,不要說斷,我們連伏都感到很困難,就是暫時把它壓住讓它不要發作都很困難,斷那個難度就更高了,這是一定的道理,那當然不容易。有些根器比較利的,修禪、修密、修教,他們有很高的成就,這畢竟是少數,不是多數。光凡聖同居土這一關,不要說見思惑都斷了,就是八十八品見惑,你在一生當中都沒有能力斷。如果我們一生當中修學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我們雖然還沒有出三界,已經證得在小乘的果位叫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在整個證果的位次來講叫小小聖,最小的,但是他不是凡夫,是聖人,這個叫入流,入了聖人這一流。

  斷見惑,還有思惑八十一品沒斷,所以三界出不去。但是他在六道裡面只有在人天兩道,絕對不墮三惡道,因為他不會再造惡業了。而且出離三界他能夠預期,在小乘來講,你只要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最長時間就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果,他時間可以預期。但是我們看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個時間也非常長。人間壽命短,天上的壽命長,我們不要講太高的天,你說四王天一天,我們人間五十年,我們五十年等於它一天;再上去忉利天,它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我們想一想,我們中國號稱五千年歷史,在忉利天才五十天,才一個多月。在天道的壽命很長。所以七次往返這個時間從我們換算人間的時間也是非常漫長,這樣才能超越六道。這是小乘。大乘他超越是比較快,比小乘快,但是總是你要能達到這個標準,見思惑沒有斷乾淨,六道出不去,塵沙無明沒破,你十法界出不去。

  我們知道這些斷證的這個難度,回頭再看看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它殊勝在哪裡?煩惱一品沒斷,你只要具足信願行,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你煩惱一品沒斷,還是凡夫。不管你怎麼修,修到多好,你持戒修行修得多好,你煩惱只要沒斷,都是凡夫。你修得好就是人天善道,得人天福報。人天還在六道裡面,六道在諸佛世界四土裡面屬於凡聖同居土。我們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一品煩惱沒斷,是凡夫的身分,我們不是聖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

  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諸佛的凡聖同居土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他的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所以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讀《觀經》,給我們介紹的那個極樂世界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沒有三惡道是一個特色。第二個特色是你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大家都是蓮花化身、都無量壽,凡聖同居土凡夫也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壽,凡夫也是無量壽,菩薩、羅漢,凡是往生的,大家統統無量壽,平等,凡夫跟聖人平等、跟佛平等。佛菩薩這些神通道力,只要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大家統統有這個能力。

  所以有很多研究經教的法師看到經上講這個,他就不能相信,這個明明跟通途法門講的這個講不通,凡夫就凡夫,聖人就聖人,怎麼可能這樣?但極樂世界就是這樣,事實它就是這樣,我們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跟這些大菩薩,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阿惟越致,同樣的能力、享受。不是我們自己修到那個程度,是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讓我們去到那邊,跟這些大菩薩享受同等的待遇,這是佛力加持。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在那邊再修行,我們也修到阿惟越致,那個就不是佛力加持,是自己自性德能現前。

  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跟我們講,他說這個極樂世界實在是非常奇妙,凡夫往生了,你說他是凡夫,但是他的神通道力跟那些阿惟越致菩薩(七地以上的菩薩)一樣,凡夫怎麼可能有這種能力?不要說七地菩薩,連須陀洹有天眼通我們都沒有。怎麼這一個具縛凡夫,煩惱一品沒斷,往生到淨土,他馬上就跟七地菩薩一樣?你說他是凡夫也說不上,那你說他聖人,他煩惱一品沒斷,說凡夫也不是,說聖人也不是。所以它這個世界非常奇特,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沒有這回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十方諸佛看到這個事情,統統介紹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趕快念佛去極樂世界,去那邊成佛快,還沒有成佛就可以享受佛菩薩的待遇,這個到哪裡找?在虛空法界都找不到。所以十方諸佛共同讚歎。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不是在上三土。上三土,方便有餘土要斷見思惑、塵沙惑,實報土要破無明,常寂光土要無明習氣斷盡,才能回歸常寂光,這個每一尊佛的四土都一樣,極樂世界也是這樣。極樂世界最特別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在十方諸佛世界凡夫要超越六道最難突破的就是凡聖同居土這一關,這一關突破了,那後面他都會不斷的提升;這一關突不破,一退轉又不曉得退到哪裡去。所以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修行進進退退,進一步退九步,修了無量劫還是凡夫一個。我們都修了無量劫了,你相信嗎?我們實在是不敢相信,過去有修那麼久嗎?因為我們忘記了,我們在六道輪迴有隔陰之迷,死了以後再投胎、再轉世,過去生的事情都忘光了。佛在《無量壽經》跟我們講,都是無量劫在諸佛那裡種了深厚的善根,我們這一生才有可能遇到這個法門、這個經典,遇到了才肯發心來修學。如果過去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聽都聽不到。

  我們過去世修了這麼久,為什麼沒去?這裡菩薩給我們開示,關鍵就在這裡。所示淨土法門「真諸佛心宗」,真正是諸佛的心宗。諸佛的心是什麼?就希望眾生無邊誓願度,要把他度到什麼程度?度到成佛。度到成佛用什麼方法最快?統統把他介紹到極樂世界去給阿彌陀佛教那最快。比他在這個世界教,不曉得教多久,還是凡夫一個,煩惱習氣還是斷不掉,去那邊就快了,帶業往生,這個比較快,真的是諸佛心宗。「人天徑路」,我們人天超越六道十法界,往生西方不但超越六道法界,其實也超越十法界,它那個四土是在一起的。諸佛世界四土你上面可以通下面,下面不可能通上面。我們凡聖同居土,我們就看不到阿羅漢的方便有餘土;阿羅漢、權教菩薩,他們方便有餘土也看不到那個實報莊嚴土,明心見性的華藏世界他們看也看不到,你斷了無明你才能見到。

  所以上面通下面,下面不能通上面,十方諸佛世界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是這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這樣,跟阿彌陀佛那個極樂世界不一樣。上面通下面,我們不會有疑問,但是下面也能通上面,這個就沒聽說了。凡聖同居土也能通方便有餘土,也能通實報莊嚴土、通常寂光土,跟諸佛大菩薩平起平坐。教理研究得愈深入的愈不敢相信。但是佛跟我們講這是特別法門,不是通途法門,通途法門你一定要斷見思、破塵沙、斷無明,這樣一層一層的。所以這個法門叫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所以這是人天出離三界六道的一個徑路,最捷徑的一條路。

  古大德有寫一本書叫《徑中徑又徑》,徑就是捷徑,很快速的一條徑路。《徑中徑又徑》講了三個徑,這三個徑是講成佛之道,成佛的道路。成佛的道路你修大乘法它是徑路,比小乘近,大乘比小乘快,小乘還要再提升中乘,再提升大乘,如果你修大乘法那就很快會成佛。但是大乘是徑路,還有比大乘更近的,就是禪,所以禪它講頓,頓教,大乘它還是有一些漸次這樣修學,禪宗它沒有漸次,所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是最快的。但是禪宗如果不是那種根器的人參禪,參了一輩子,參了幾十年,不要說開悟,得定都得不到。現在很多人說他修禪,對禪完全不懂,不要說用功,就連一個基本的常識、認識都沒有,講的都是一些外行話,那跟禪是毫無關係的。

  真正懂得參禪的人,他的確比大乘要快。所以禪宗修學不准你看經,你大徹大悟再去看。它跟教下的修學方法不一樣,教下像有教科書按部就班這樣來學習,禪宗它不准,它直接的叫你頓悟,頓就是快速,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它用的這個方法。但是有這種根器的人也很少,有這樣的根器還要遇到真正大徹大悟的禪師來指點,他才有辦法去參禪,參禪才會有成就。所以這個快是很快,但是也不容易。比禪更近的路就是淨土,淨土它的特色就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上上根的人也可以修,下下根要墮地獄的也可以修。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一生成佛,這個是最快的,所以叫徑中徑又徑,這是最快速的一條徑路。所以十方諸佛共同讚歎,它的道理就在這裡。所以人天徑路,我們修的這個法門。

  『今汝等雖求往生』,我們現在修淨土,我們也求往生,我們發心來念佛,總是有這個念頭想要求往生。但是問題就是下面這句話,這句話就是針對我們來講的,『若發願不切』。往生極樂世界信願行,願它等於是一個中心。所以蕅益祖師給我們講,能不能往生在於信願之有無,就是你能不能往生,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切願?發願不切,切願。真信就是沒有懷疑,相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極樂世界,它是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我們遇到了,我們是真能往生,不懷疑;願就是真正發願求生西方,要去。願怎麼樣叫切?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你要放得下,願捨娑婆,願取極樂,這個就是切願。如果這個世間我們還有留戀、還有貪戀,還有很多事情罣礙,我們學佛的人還有修這個法門、修那個法門,有的人發願他來生要來做大法師,弘法利生,一聞千悟。印光祖師在《文鈔》講,如果你修淨土,這些念頭統統要把它拋向東洋大海,拋到東洋大海,統統丟掉,你才去得了。不然你修淨土也不是修淨土,修禪也不是修禪,修教也不是修教,修到最後不曉得在修哪一門,哪一門都不是,哪一門都接觸一點。

  修這個淨土法門就是在信願,有沒有真信發願,真信發願就巴不得我現在就趕快去,最好現在就走。現在阿彌陀佛來了,好,馬上走,絕對沒有考慮的,我還有一間房子還沒有處理好,那就不行了,那個房子還沒有過戶,不行,你就不要管他誰去過戶,那個就不管了。以前清朝有一個百不管婆,她就這樣念成功的,她就不管就成功了,管你就去不了。所以什麼叫切願?這個叫切願,佛來了,走了,我說走就走,這叫切願。如果說還不行,房子還多少,那些錢還沒有安排好、還沒有分配好,這個就去不了。阿彌陀佛說,不行,那你好好的處理,處理好了,哪天想來我再來。阿彌陀佛先回去極樂世界,再去等你,等你什麼時候願意來了,再來,再來接。

  所以過去這個深坑觀自在淨宗學會那個周居士,最近也出家了,他跟我同年。他的老岳母九十幾歲了,她九十幾歲了,九十六還是九十七?病了,老了,九十七歲了,病了,她女兒、女婿就勸她念佛趕快求生淨土。一開始大家跟她助念,她也要念。念念念,她說我看到佛了。她女兒就,媽,看到佛趕快去,趕快跟阿彌陀佛去。她聽到這句話就哭了。怎麼哭?看到佛高興才對,怎麼哭?她說她想到孫子,她孫子放不下,去了就,她罣礙這個孫子。後來佛就不見了。後來好像又拖了半年才往生,到最後有沒有去極樂世界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臨終給她助念,幫助她不墮三惡道,這個是有幫助,來生再生人天善道是有幫助,但是脫不了六道。所以孫子放不下也不行,你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是障礙,就是沒有切願。所以要放下。這個法門條件,你不要斷煩惱,但是這世界你要把它丟乾淨,信願就是這個條件,這個條件比其他法門容易太多了。

  但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講,說容易好像也不太容易,我們真的能夠放下了,不罣礙這個世間,實在講也有它的困難。那這個怎麼辦?多聽經,經教就不能不聽,聽經幫助我們看破,真看破了,我們才真放下,只要具足信願就能往生。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大經科註》實在是講得非常深入,所講的每一句話也都是針針見血,都是針對我們的。如果我們真能聽得進去,的確我們要往生時間不需要太長,你只要真信切願,打個佛七就成就了。真放下才行,沒有放下以為放下,那也不行。有很多人他以為自己放下,其實他沒放下,他還有懷疑,他還有放不下的,他自己以為放下了、以為沒有懷疑。這種情況經教不能不聽,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我們斷疑生信,你信心真生起來了,願才會切。如果你真信切願,真放下了,經不聽沒關係,你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就了。如果常常還有懷疑,還有放不下的,你就不能不聽。所以我現在天天走到哪裡都還要聽經,再忙也要聽個一、二句,提醒自己。

  『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我們現在入了大海,入了阿彌陀佛這個大願海,遇到這個法門,但是我們發的願如果不懇切,好像入大海要幹什麼?要去撈那個寶珠,你入了大海撈不到寶珠,『徒勞無益』,得不到利益,這個就很可惜,這個意思就是這樣。所以蕅益祖師講,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如果你有真信切願,真想去極樂世界,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你念一句都能往生。往生的品位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他也不是講念佛念得多少,念多念少,你念得有功夫,那你品位就高;你功夫比較淺,品位就低。所以今年六月底七月初在大連韓館長的紀念館做三時繫念,也是七千多人參加這個大法會。有一個居士就問我,他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你這個不能問我,要問你,要問你自己。蕅益祖師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我就跟他講,你願不願意去?你想不想去?就這麼簡單。好像你真想去一個地方,那你會怎麼樣?你會很積極準備要去那個地方,你心很懇切。

  以前在圖書館,悟修師,那時候辦美國簽證很難辦,早年不好辦,那時候他很想到美國去,我看他很積極辦手續,心非常懇切,就是這裡發的切願。我就跟修師講,你將來死了以後可能往生到美國,不是到極樂國,是往生到美國去做美人,因為你發願去美國的願很切。如果你那個方向給它轉成極樂世界,那就去作佛了。美國還是在六道,還是出不了三界。我們想一想,現在辦移民,很想去哪個國家,那個心很懇切、很積極,我們台灣這邊都放下才能去那邊。我們就從這樣想,那你就知道。我就問那個居士,你想不想去?你還問我,還問我能不能去,要問你想不想去?你願不願意去?發願,你真願意去,那佛就來接。如果你不是真的,那阿彌陀佛當然很清楚,來了也沒用,你不想去,就像周居士他的老岳母哭了。所以這個願是一個關鍵。所以不要問別人,我們能不能往生不要去問誰,問自己,我自己現在真發願了沒有?願切了沒有?這個世界放下了沒有?問自己最準,問別人不準。若發願不切,這「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沒有好處,得不到這個利益。

  下面覺明妙行菩薩他就講他過去在哪個時代他念佛往生。這也是在我們中國佛教史往生極樂世界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的一個實際上的一個例子。我們接著看下文:

  【我昔於晉明帝時。】

  這個『晉明帝』,有註解,第七,我們等一下看看,就公元三百二十三年到三百二十六年。

  【受貧子身。為貧苦故。乃發大願云。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於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晉明帝,在註解,東晉明帝,西元三百二十三年到三百二十六年。「菩薩受貧子身,發大願」,念佛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開就是開悟,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念七天七夜,打個佛七,開悟了。壽命七十五歲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公元三百二十三年,三百二十六年,今年是二千零十三年,這一千多年前,一千六百多年。這是發生在我們中國晉朝明帝這個時代這個事情。這個時候覺明妙行菩薩他『受貧子身』,就是家庭非常貧苦,貧就是沒有財富,可以說三餐不繼,賤是沒有地位,沒有社會地位,這個貧苦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因為他受了貧子身,受貧窮之苦,感覺這個世間太苦了,所以他才發這個大願。

  『我以夙業,受此苦報』,我這一生為什麼受這種貧窮之苦?過去世造不善業,慳貪得這個果報,知道這個因果。他就發願,『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發這個願。他為什麼發這個願?其實諸佛以苦為師,經典上佛跟我們講,佛讚歎苦行。我們人知道苦,他才會想解脫這個苦;如果沒有遇到苦難,他也不想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人有苦難,這個願容易生起來。所以貧窮對於修淨土來講反而比較放得下。大家想一想,他什麼都沒有放得下,還是他錢很多、房子很多放得下?大家想一想,哪一種比較放得下?他什麼都沒有,窮得三餐都吃不飽,換作我我也很容易放下,因為什麼都沒有,乾脆趕快到極樂世界好,這個世界他就不會絲毫留戀,因為太苦了,還留戀什麼?

  我們現在為什麼留戀?有一些錢放不下,還有些財富,身體很健康,希望活到二百歲、三百歲,他怎麼想往生?他根本就不想去。所以《四十二章經》佛跟我們講,「富貴學道難」,富貴人家要學道比貧窮人家要難,真的難。現在這些大企業家,你說放下來念佛求生淨土,那你不是等於割他的肉嗎?他怎麼肯放得下?既得利益怎麼可以放下?他畢竟不是悉達多太子,悉達多他放得下,他是一般凡夫他放不下。我們不要說像釋迦牟尼佛是做國王,我們一點錢我們都放不下,還說國王!他覺明妙行菩薩那時候是什麼都沒有,所以他發了大願,這個貧苦反而變成他的增上願,他往生極樂世界最好的增上緣。所以人受苦難生病,苦得這個世間沒意思,不要住了,那個願你就生起來了。所以諸佛以苦為師有他的道理。所以我們生活苦一點。如果生活過得太安逸,就不想求解脫,他不想求解脫,那個願生不起來,他不想求解脫。所以佛讚歎苦行。

  真的信願真切,你看他打一個佛七,如果我們也發他這個願,我們七天七夜也會跟他一樣。問題現在我們這個願生不起來。為什麼生不起來?我們比他有錢。如果我們跟他一樣受貧苦身,我們也想到最好現在就走,一刻也不想停留,那個願就切了。所以他發這個切願,念佛就很專、很精,『專精憶念,便得心開』,他七天七夜就心開了。《彌陀經》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這沒錯,覺明妙行菩薩就是七天,他這個心開是開悟了,見阿彌陀佛了。他還沒有往生就見到阿彌陀佛,他功夫成就了,他不是念了七天就馬上往生,不是,他還活到七十五歲才走。

  所以見到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他這裡講的跟《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就相應了,跟《無量壽經》、《彌陀經》講的相應。你看《觀經》講你觀想成就了,念佛三昧你得到了,我們持名念佛,你念到一心不亂,你現在就見佛。「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還沒有往生就見到,不是說往生的時候才見到,還沒有往生,現在就見到。見到極樂世界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沒錯,是真的。『我於佛前,親蒙授記』,你看他還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受記了,就見佛、就受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來他活到七十五歲,他是坐著往生的,坐脫就坐著往生,他畢竟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一段是講出他過去世往生極樂世界的時節因緣,在東晉明帝,公元三百二十三年,三百二十六年,那時候往生的。菩薩再來示現是在明朝的時候,過了一千多年。

  【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為比丘。或為居士。或為國王。或為臣宰。或為女人。或為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

  他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有神通道力,跟法身大士一樣,我們看四十八願,你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有那個能力。你不想趕快成佛,要學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成佛道,可以,阿彌陀佛就加持你,你馬上可以回來度眾生。所以不要怕看不到孫子,你在六道輪迴,真的這一輩子過了,死了以後各走各的,真的看不到,他到哪裡你也不知道,下次再來投胎碰到你也不認識。你想通了,你會很想去。為什麼?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六通現前,不要說這一生的家屬,生生世世無量劫的家屬你都認識,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都能真的幫得上忙,那才有意思。

  所以真正關心孫子要趕快去極樂世界,那你就馬上可以關心了,那個關心真的是能幫得上忙。你現在關心沒有用,孫子不聽話,他叛逆,你不但幫不上忙,你還生煩惱。要想通這一點,所以要趕快去。想到去,要死了!去了就不會死,你不去真的會死,去了就得無量壽。往生極樂世界,你看到佛來,那個沒有斷氣的感覺;你不去極樂世界,那你要斷氣,真的很苦。你看到佛來就坐到蓮花上,你根本沒有斷氣,我氣還沒有斷就上來,這個身體換一個身這樣,轉換一下,很舒服的。你不去,那真的,以前我母親常講,用台語講的,「要死沒斷氣」,那個要死了,斷不了氣,那很難受,要死又斷不了氣,那真難受。所以你見到佛你就沒有生死了。

  覺明妙行菩薩因為度眾生的願力很重,所以你看晉朝到我們現在是一千六百多年,到明朝也是一千多年,他就又回來度眾生了。在這個之前他沒有講,但是這一段都講出來,你看『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他說度眾生的願很重,他再回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度眾生。『隨方顯化』,隨各地方有緣的眾生他就很明顯的去應化,化身。『或為比丘』,或化作比丘,做出家人,出家的男眾,受比丘戒的。這個就跟《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跟觀音菩薩一樣,有這個能力。『或為居士』,或做在家居士;『或為國王』,做國王;『或為臣宰』,做大官;『或為女人』,或化作女人,化作女人度女人;『或為屠丐』,屠是殺生,殺豬宰羊,捕魚的,菩薩也化身跟他做同樣的行業,丐就是乞丐。

  『或隱或顯,或順或逆』,有明顯的、有不明顯的,有順的,順的就是正面的,他示現正面的,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順有逆。所以菩薩度眾生有時候示現正面的來教,比如說示現來教這個《弟子規》、教《感應篇》、教《十善業》,這示現正面的。但也有示現殺生,幹貪瞋痴的,像《華嚴經》五十三參一樣,有三位菩薩他是示現貪瞋痴,他是叫逆,他那個逆也是度眾生,因為眾生煩惱習氣太重,有一些根器你要用這個去度他。『皆隨順說法』,隨順眾生各種不同根器來給他說法。『導諸群品』,引導,群品就是很多,品就是品類,眾生根器千差萬別。所以菩薩他都能夠隨順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給他說法,這個就跟《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之前他已經現這麼多身了。示現這個時候是在我們中國明朝,距離我們現在三百多年,這個之前他往生極樂世界他馬上又回來,這一千多年當中他已經示現很多,然而我們不認識他。所以看到這個我們又更有信心,知道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殊勝,你想回來度眾生那很容易,我們不去極樂世界,去轉一下,那真的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只要去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說我現在馬上回去。佛說好,可以,現在加持你趕快回去度眾生。這個四十八願有明文。所以有些人說發願要學地藏菩薩,還是要先去極樂世界,你要學地藏菩薩才學得成就,才能真正到地獄度眾生。如果不去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是到地獄度眾生,我們也到地獄,我們去受苦,那是不一樣。我們再看下面:

  【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長壽樂。不思進修。我現仙身。救其迷墜。如唐僖宗朝一事也。】

  這一段是跟我們說,『又以仙道』,因為他們這八個人過去跟覺明妙行菩薩都是同修,大家一起在共修,八百年前他們就在共修了,共修都沒往生。覺明妙行菩薩他往生了,看到以前跟我共修的他們還沒往生,到輪迴,輪迴到明朝,又在搞扶乩,這些人在搞扶乩,有人去修仙,要修長生不老,過去生修念佛,修到現在變成修這些法門去了。修仙就是喜歡長壽,貪著長壽這個快樂。修仙要有修仙的條件,道家就是修仙,仙就是修長壽的,長生,長生不老。修仙也要有基礎,要修《太上感應篇》,地仙要累積三百件善事,你可以有條件去修地仙,你去修那個地仙的法門才能成就。你要修天仙要累積一千三百件善事,你去修天仙那個法門你才能成就。天仙就比較高,可以飛昇。在古時候道家修成就的,他都駕鶴飛昇。現在道教,有時候人死了,就寫個「駕鶴西歸」。其實那個都沒有駕鶴,駕不起來。真的修到駕鶴,他是這個身體真的騎個白鶴飛上去就不見了。他飛到哪裡?他別有洞天,他居住的地方,神仙,在小說裡面講蓬萊仙島,這個真有其事。

  這個仙,我們看這個字,中文這個字,一個人一個山,山上如果你住得住,你就是仙了。所以我們雙溪你住得住,你就是仙了。但是現在住了都很無聊,要跑來百貨公司逛逛,仙都修不成,被紅塵所迷。我們現在是要作佛,但是還沒有作佛先修仙,住在山上,現在我們陳永信提供一個山上讓我們先去做仙。但是陳菩薩他發的願都沒有兌現。他說雙溪是要給人家念佛念到往生,他說要一貫作業,前面是念佛堂,念佛堂後面就是助念室,助念,助念室後面就是焚化爐,燒骨灰的,焚化爐後面就是靈骨塔。他說一貫作業,從念佛堂進去,出來就是靈骨塔。我說你第一個報名,你先去念。他是第一個先跑。後來他請韓居士去,韓居士今年九十歲了,都去三重淨宗學會念佛,他也不去,他家裡看孫子。不容易,講是比較快。

  所以你真修淨土,那個環境真好。你說我們山上住得那麼辛苦。也沒有覺明妙行菩薩那麼苦,苦才好,你才會想去極樂世界,不苦你就不想去了。所以現在老和尚不讓我們太安逸,這次香港問,我都還沒有講完,他老人家就說。師父,報告師父,我們這第二個百七在十一月三十號就圓滿了,我還沒有問說要不要再做,他就講不能中止、不能斷。我還沒有講下面,還沒有問說要不要繼續,他就先開口了,接下去我就不能再問了。但是大家呱呱叫,也沒有人想去。這個百七做完,這個累、那個累,真的也是很累,我也可以理解。所以我現在就是讓大家先停兩個月,稍微休息一下,調整調整,然後明年開春再來衝,先補充一下元氣。希望大家多多發心。

  所以修仙,我們雙溪要修仙也是很理想的環境,裡面還有更深山的。以前真正修行人,修阿羅漢,那個都住阿蘭若,牛叫聲聽不到的地方,很清淨的。修仙,他只是想求長生,求壽命長一點,『不思進修』,他不想再提升,不想再進步。『我現仙身』,覺明妙行菩薩,你到極樂世界也可以現神仙的身分,去度這些人。『救其迷墜』,他還是迷,仙還是在六道裡面,你還脫不了六道。這《楞嚴經》講,一般經典講五道、講六道,《楞嚴》講得最詳細,六道裡面再加一個仙道。在古印度就有了,修瑜伽的,那個都是修仙的,婆羅門教那些都修仙的。『如唐僖宗朝一事也』,因為唐朝僖宗這個時代,因為唐朝道教也很興盛,修仙,皇帝有修仙的,也會帶動這個社會的風氣,大家都會去修這個仙道。修仙道也是我們人道的提升,也是人道提升,但是不究竟,還是成佛才究竟。

  【今則又為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

  『今則』,就是現在,以前大家在一起共修,現在我們又遇到,『又為汝等』,就為你們,『發明邪正』,你們修得對不對,你修錯了,菩薩大慈大悲來導正,導歸正途。『闡揚淨土』,要修淨土你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修仙也不過壽命比較長,壽命到了還是要輪迴。所以菩薩講:

  【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

  『一』就是專一,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不要再改來改去了,不要又修這個,又修那個,這個修了幾天沒有什麼效果又想修別的,那個修了幾天又沒什麼效又要修別的,修到最後沒有一樣能修得成就。所以我們要『堅』,「堅」就是堅持,堅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長時,長時間你才會見到效果,時間太短了,效果還見不到,你必須要時間,要足夠的時間來修。

  【必不相誤。】

  這個講得很肯定,如果你們一心一意堅修這個法門,必定不會耽誤你們。

  【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

  如果你『心志』一心一意,真的很堅定,不要等往生西方才見到佛,你現在就見到,你還沒有去極樂世界,現在還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了,現前就是現在,你現在就見到。

  【如我昔年無異。】

  就跟我過去在晉明帝那個時代沒有兩樣,我也還沒有往生就見到佛了,活到七十五歲他才坐脫,他不是見到佛就馬上往生。所以這個跟他過去世修行成就一樣。這個開示非常精要,也非常重要。下面菩薩講了一首偈,這首偈我們在佛門裡面常聽,特別是打佛七主七師都會講這個偈,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這四句偈我們常聽,常聽我們沒有深入去體會,我們聽了很多遍,印象比較深刻,修學也有一段的時間,我們再來看這首偈,感受跟體會又不一樣。『少說一句話』,「少說」就是你可以不用說的話你就不必要去說,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那不如不要說,不如『多念一句佛』,多念一句佛有一句佛號的功德。你說那句話沒有意義,多一句廢話,那沒有意義,不如你多念一句佛,那有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口,縱然心沒有念,口念也有功德。口是口業,身語意三業,你去罵人家一句話造惡口,那個惡口的業;念一句佛號,那是口的淨業,那不一樣。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何不多念一句佛,多修一些口的淨業?何必去講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對我們也沒幫助,對別人也沒幫助,講那些廢話就沒有必要。所以我們能夠少說一句話,不必要講的就不需要去講,就多念一句佛。

  這裡就是說少說,他也沒有說叫你不說一句話,不說就止語,一句話都不能說,我們在生活當中也不可能說都不說話。有的人止語,他得到很好的效果;有的人止語,他還是沒有達到那個預期的效果。因為我看過很多,有的人止語,他會反觀到內心,這樣修他得到效果;有的人止語,他心還是亂糟糟的,只是不造口業。止語不造口業,這是有真正幫助。

  現在我到大陸去看到很多同修,這次到溫州,大家都吊一個止語牌,但一路在聊天。每個人吊著,看到寫了兩個大字止語,一直在講話,看到我一直跟我講,我也不好意思說,你不是掛個止語嗎?過去有一個,在美國聖荷西一個悟學師,一個女眾,十六歲,很調皮,她爸爸把她送來館長這裡出家,把她送到達拉斯去,從加州把她送到德州,送到達拉斯去,達拉斯佛教會。有一次,她很調皮,她就跟我講說,師兄,我跟我爸爸開玩笑,她爸爸去達拉斯打佛七,如果你願意止語,你就自己拿一個止語牌掛在胸口。她爸爸就拿一個掛在胸口。她就蹦蹦跳跳,跳到她爸爸面前說,爸爸,你好嗎?他說我很好。你不是止語嗎?你怎麼可以開口說話?真的很調皮。後來韓館長往生了,老和尚看看這個他管不了,趕快送回給她爸爸。

  所以這裡跟我們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也沒有叫我們說完全一句都不說,你應該講的是可以說。因為辦事,正經的事情,或者有關佛法的方面,有意義的話,這個是有必要,是可以講的,沒有必要盡量就少說,多說那些也沒有好處,不如多念一句佛。所以我們打佛七,大家在念佛堂,大家都在念佛,也不會去講話,也就是幫助大家,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第三句是這首偈的關鍵,這首偈的關鍵就是第三句「打得念頭死」。很多人止語,他這個念頭都沒打死,所以法身還是活不了。過去我看到人,我說止語,止語那你要辦事怎麼辦?我用寫的。寫的,他還是妄想一大堆,用寫的,像現在電腦都是用寫的,發短信用寫的,沒有講話。但是你心在動,念頭在動,你念頭沒有打死,沒有打死,你都不講話,那也不行。你不講話是要幫助你打得念頭死,你心裡這個妄念打死了,你法身就活了。現在這個法身就是被這個妄念障礙住了。所以用功的關鍵就在這一句。

  我們念佛也是這樣,我們妄念起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妄念,有妄念不怕,古大德教我們不怕念起,這個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覺悟太慢,覺悟太慢我們又跟著妄念跑,我們現在問題出在這裡,總是覺悟太慢了。過去禪宗參禪他是提起一句話頭,這個妄念起來,話頭提起來,妄念它就壓下去了。我們念佛用念佛的方法,提起一句佛號,把這個妄念代替過來。如果我們發覺得太慢,不知不覺跟著妄念不曉得跑了多久還不知道。跑了也沒關係,等到我們發覺我們再趕快提起。這樣在生活當中練習,練到最後你那個警覺性就會提升了,警覺性提升,妄念稍稍一動,還沒有,稍微動你就發現了,那時候降伏就比較容易,一旦讓它起來就比較難。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怕覺悟太慢。

  我們念佛有時候就是一面念,一面妄念起來,這個也很正常,你也不要怕。有些人念念,沒有念佛好像沒有妄念,一念佛,奇奇怪怪的妄念統統出現了,害怕了。不要怕,古大德也跟我們講不要理會就好了。蓮池大師在《疏鈔》也跟我們開示,他說平常我們妄念就是那麼多,只是你沒有念佛你沒有發現,你念佛的時候他才發現。好像屋子裡面地沒有去掃,看起來還是滿乾淨的,掃把一掃,怎麼灰塵飛起來那麼多?不是掃的時候才有,是你沒有掃就是那麼多,你沒有掃的時候沒發現,一掃才發現。我們的妄念就跟那個地上的灰塵那個道理是一樣的,你沒有念佛,好像沒有什麼妄念,不是沒有妄念,我們沒有發現,念佛的時候才發現。

  發現就不要怕,不要擔心,妄念起來就讓它起來,好像我們掃地灰塵飛,飛就讓它飛,你繼續掃,掃到最後掃乾淨它就沒有了。念佛也是這樣,妄念起來就讓它起來,不管它是善念惡念,什麼奇奇怪怪的念頭,一概不要理會。我們要理會這句佛念,抓住這句佛念,其他你都不管,起來讓它起來。這樣念,久而久之那個妄念自然它就減少,到最後它就沒有了。如果你很擔心那個妄念、害怕那個妄念、回憶那個妄念,這個妄念又加妄念,這樣就不對。所以念佛用功的方法關鍵就在這個地方,要會用,會用功,不要怕妄念,你只要抓住佛念,一直念,其他不管,這樣念頭它到最後它自然就會沒有。

  你佛念得很清楚,妄念起來你也很清楚,這個就不怕了,知道那是妄念,它就不起作用了。我們現在會被妄念牽著跑就是不知道它是妄念,就跟著跑,就跟著跑就迷了。我們佛念保持,妄念起來,好像小偷進來,我看得見,你是小偷,他不敢動,是有小偷來了沒有錯,但是他看到你發現他是小偷,他就不敢偷東西,他沒有作用。你發現那個妄念,它就不起作用。如果不知道,那就隨它去,那我們功德法財都被這個偷光了。所以這個「許汝法身活」。

  我們這一段就學習到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我們明天晚上同一個時間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