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人命無常呼吸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三集) 2025/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63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湛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網路前及現場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二O二五年二月六日,我們傳統民曆乙巳年正月初九。今年立春正月初六,立春第三天,新春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去年沒有講完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無義語而行施故,這個就是口的四種惡業都遠離了,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離這四種口的惡業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果報。
我們今天接著看「離貪求心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這一段經文就是『離貪求心而行施故』的果報。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這是意三善的不貪。離貪求心,貪求是根本煩惱,三毒裡最嚴重的。佛教菩薩第一是布施,布施能度慳貪。布施能把煩惱的根斷除。」
這個貪就是我們的意,這個意第一個惡業,貪瞋痴,三種惡業的第一個就是貪,意就是我們的心理,身口意三業。「離貪求心」,這個就是不貪,「意三善的不貪」。反過來就是貪求心,現在「離貪求心」就是不貪。「貪求是根本煩惱」,這個貪求,我們六道凡夫大家都有,輕重不同而已。各人貪的對象不盡相同,但是總不出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每人貪的對象,哪方面比較重、哪方面比較輕,每一個人也不一樣,總之都離不開這個貪。貪帶來的果報就是苦,我們常常做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諸苦盡從貪欲起」,這個諸苦,一切的苦都是從貪欲所生的。換句話說,如果能夠離開貪,這個苦也就沒有了,能夠斷貪,苦就沒有了。怎麼樣來斷貪?因為這個是根本煩惱,實在講不好斷,在三毒裡面是最嚴重的,所以在三毒,它擺在第一個,貪擺在第一個。
「佛教菩薩」,就是教菩薩修六度萬行,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這個六度第一度布施,「布施能度慳貪」,這個慳就是慳惜,自己有,捨不得,放不下;貪,自己沒有,想要貪求,想要得到。合起來叫慳貪,自己有的不肯捨,自己沒有的希望能得到,這個叫慳貪。佛教我們要布施,布施度慳貪。「布施能把煩惱的根斷除」,布施度慳貪。因此我們要離貪求心,這個就是要從布施下手。
布施過去我們也講得很多。先師淨老和尚他學佛的因緣跟章嘉大師學的,認識方東美教授,沒多久就有人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他親近章嘉大師三年,他知道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聽方老師講的),他就請教章嘉大師,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得到這個佛法最高的享受(也就是得到佛法的利益)?章嘉大師停了很久就給他講,有。我們老和尚急著問,到底是什麼方法?又等了十分鐘才跟他講。因為年輕就是比較急,但是章嘉大師的教學,先師淨老到晚年他也跟我們講,當時,他回想老師這樣教學,就是讓自己這種急躁的心能夠沉澱下來,這樣跟他講,他印象才會深刻,才有受用。把心浮氣躁的心,讓他回歸到心平氣和。
從哪裡下手?從布施開始。聽到布施,他就想到錢,我沒有錢,怎麼布施?那個時候一個公務員勉強度個三餐,沒錢怎麼布施?章嘉大師就講,那你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那這個倒有。那你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一塊錢布施一塊,你有多少就布施多少,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就給他講,從這裡下手。等到送他回去,到門口,又跟他講,因為當時跟他講布施就是「看得破,放得下」,這個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道理很深。其實從凡夫到成佛,修什麼?就是修一個「看得破,放得下」,這個淺深不同,層次不一樣。那你現在初步的就從這個下手,從這個淺的下手,從自己能夠理解的先下手。所以有一塊布施一塊,有一毛布施一毛,這樣他真的也是依教奉行。所以那個時候到寺院,有人拿個本子,要印經、要放生、要救濟,買棺材、布施醫藥,他就隨喜。以前都會有熱心的人拿個本子,讓大家來發心。他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布施,常常布施到身上都空空的。剛開始布施很難受,這個慳貪的習氣,賺錢不容易,要捨很難。但是勉為其難的就這樣布施,因為老師教的要去修,慢慢的修了半年就比較習慣了。
修了半年之後他有感應了,他需要有什麼東西,很快就會有,就會有人送來。當然他不是需要一些奢侈品什麼的,總是需要他想要的。最主要的,學了佛,當時得到一本經書是不容易的,當然學了佛,他又喜歡讀書,當然第一個想要有的就是好的經書,那個善本書。修了半年,慢慢的其他生活方面,物質也都不缺乏,需要就有。修了三年就很有心得了,修了布施繼續再布施,布施出去,好像回收的又比較多;回收得比較多,又全部都布施,愈布施得的果報就愈多,財富就愈多。所以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你不修這個因,你要想得這個果報,那得不到。所以佛教菩薩第一是布施,布施能度慳貪,布施能把煩惱的根斷除,能夠斷除這個根。
所以先師淨老他給人家算命,貧窮,沒有財富,也沒有官位,壽命又短,四十五歲。後來聽了章嘉大師的指導,認真修布施,後來可以說他要做什麼事情,特別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就會有人來護持了。壽命也增長,原來壽命是四十五歲,延壽五十一年,活到九十六。他這個延壽比了凡先生殊勝,了凡先生延壽二十一年,了凡先生他的壽命原來只有五十三歲,後來活到七十四。他也是做一個實際的榜樣例子給我們看,讓我們來效法。
這個是修布施,我們老和尚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因此我們這些弟子會布施,也是他老人家教的,而且教他是身教,不是說用嘴巴勸你們布施,他自己沒有這麼做,那這個我們看了也會有懷疑。他是自己帶頭做給你看,得到這個效果,你就不能不相信。他講出來的,他做到了,那很肯定的,一點懷疑都沒有。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他命運改造了,他講出來句句都是真實語,都是經驗談,不是自己猜想的。所以布施,我們從這個地方下手,這樣就比較具體。你布施,如果不斷的修,當然會愈有心得,你的布施修的這個因,就會愈來愈殊勝,得到的果報當然就更殊勝。最殊勝的是把煩惱的根斷除,那這個是最殊勝的,斷煩惱就能超越三界了,得財富是世間的福報,斷煩惱,那才是真正的福報,超越六道生死輪迴。
我們再看第二:
「二、離貪求心而行布施,沒有絲毫貪求心,念念為眾生,決定不為自己,這是諸佛菩薩。」
「離貪求心而行布施」,「離貪求心」就是不貪,而且還去布施,不但不貪,他還布施,這個布施當中沒有貪求心。這個布施如果有貪求心,有一些人到寺廟裡面去跟佛菩薩談條件,我來布施一萬塊,如果讓我賺一百萬,我就來布施十萬,這個就是用這種貪求的心來修布施,這個就不相應。要「沒有絲毫貪求心」來修布施,「念念為眾生」,布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為了幫助眾生。「決定不為自己,這是諸佛菩薩。」
「三、貪永遠貪不到,即使得到也很有限。若放下貪,一切都得到了。捨得,捨就得了,捨多少就得多少,不捨就一無所得。虛空法界統統捨了,虛空法界就圓滿得到。」
先師講的這個都是經典裡面的經義來給我們說明,經典講的都是真實語,佛不打妄語,捨得捨得,你不捨就不得;你要得,就要捨,因為捨是因,得是果。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世間人都是貪求心,實際上即使得到了還是很有限。得到了,還是自己命中有的,過去世修的。過去世沒有修,你怎麼貪也貪不到。過去世有修,這生能夠得到財富,如果這一世懂得繼續再修,那不就福報愈來愈大、愈殊勝了!這一生的福報,延續到來生,生生世世,像《地藏經》講的,你延到一世、兩世、十世、百世、千生萬世都享大福報,這個利益就大了。
不懂得修,你過去生修的,你這一生都花光、都用完了,那就沒有了,那可能不要等到來生就貧窮,可能這一生晚年就很窮了,福報沒有了,福享光了,沒有繼續修。所以不懂因果,他只是想要貪得,這個用貪、用種種手段,得到很有限。實在用這種貪心,不如法的手段去取得錢財,不但得不到,反而是損失了,所謂得不償失,所得到的沒有辦法去償還你所失去的。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不都在貪、爭,爭到最後,到底得到了多少?得到了什麼?只是算得到的,他沒有算失去的。如果我們冷靜去看,你就可以明白了。所以,「捨多少就得多少,不捨就一無所得」。我們整個身心世界、虛空法界,要統統捨,統統不要,那整個虛空法界都是我的,都圓滿得到,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總說。一切所有悉以慧捨,捨就是放下,這是真實智慧。為什麼世間人不肯放下?沒有智慧。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心得的,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一切圓滿通達。」
這一條,「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總說」。你離貪心,又布施,十善業前面每一條都是離開這個惡業,你行布施,你得到的財寶,沒有人能夠給你侵佔奪取,那是真實的福報。現在很多人得到財富,他怕被人家侵佔,怕被人家奪取,一天到晚患得患失,這個就是什麼?他有修福,但是他這個貪心沒斷,所以他還是一樣貪求的心,因此這個財富就怕人家來侵奪。如果你沒有貪求心又行布施,你得到的財富沒有人會給你侵奪,五家都搶不走。
所以,「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一切所有都以慧捨,這個「捨就是放下」,真正能放下,「這是真實智慧」。「為什麼世間人不肯放下?沒有智慧。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心得的,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一切圓滿通達。」我們放不下,這個智慧就被障礙了;真放下了,智慧就現前,真實智慧從清淨心得到的。放下,心就清淨了;放不下,心就不清淨,老是有罣礙。心清淨,智慧開了,這個智慧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圓滿通達,不用學,這個智慧是本有的,本來就有的,只是被這些妄想執著障礙,你把這些妄想執著放下了,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你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
「五、信解堅固具大威力,有智慧的人對於諸佛菩薩所說的都能理解,有堅固的信心。大威力就是如來果地上十力、十八不共法和四無所畏。」
第五條,「信解堅固具大威力,有智慧的人對於諸佛菩薩所說的道理都能夠理解」,這是有智慧。諸佛菩薩講的道理不能夠理解,那當然就沒有智慧。能夠理解就有堅固的信心,這個信心從這個解來的,所以理明信深,道理明白,他這個信心就深入了,信心就生起來了。「大威力就是如來果地上十力、十八不共法和四無所畏」,這個是如來果地上他的德能,他的能力。
「六、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是真正的大威力,可以自度度他,自己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也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
這條講的就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我們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是真正的大威力」。威德勢力廣大無邊,「可以自度度他,自己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也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因此六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智慧好像是眼睛一樣,前面五度是手腳,般若智慧開了,你這個慧眼開了,那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這個就大威力了。可以自度度他,這是真正的大威力。因此我們學佛就學什麼?就是學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種種法門,種種修學,無非是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本來就有,也不是從外面學來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智慧變成煩惱,就是因為迷了,迷了就變成煩惱,變成貪瞋痴這些煩惱。所以現在我們學是學什麼?學悟,你開悟了,轉迷為悟,煩惱就是變成菩提,煩惱即菩提。因此這個般若智慧是我們學佛最主要的一個目標,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如果離開般若,那就不是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教,如果離開般若,那就走入外道,變成魔類,走入歧途了。不明般若終成魔類,變成魔了,外道。
這個外道有佛門的外道,不是學佛的,心外求法。還有佛門裡面的外道,附佛外道,也是心外求法。為什麼學佛學到變成外道?沒有智慧。因此般若是佛法的一個核心,無論大乘小乘。小乘證個阿羅漢果也是要般若智慧,但是他那個般若智慧比較淺。像《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那個般若就深,行深般若波羅蜜。阿羅漢是比較淺的般若。總之,小乘大乘的修學要證果都離不開般若,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這個我們要知道。
因此我們離貪求心而行布施,這些放下了,我們真實的智慧就現前,般若智慧就現前。我們現在這個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就是放不下。所以章嘉大師教給先師淨老和尚的就是看得破、放得下,給他講這六個字你修六年,徹底放下,放下就得解脫、就得自在。
好,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離貪求心而行施故」,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一段經文是「離忿怒心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這段經文給我們講遠離忿怒心,忿怒就是瞋恨心。『離忿怒心』而行布施,這個緣故,這個就是因,修因。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個也是得到這樣的果報。下面這個就更殊勝了,『速自成就無礙心智』,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了。不但得到世間的這些財富,我們講物質的,得到這些物質的財富,沒有人能夠去侵奪,而且很快速的成就「無礙心智」。無礙心智就是心的智慧,他完全沒有障礙了。
『諸根嚴好,見皆敬愛』,「諸根」就是六根都很莊嚴、很美好,看到的人都對他很尊敬、很愛戴。離忿怒心會得到相好莊嚴。相好莊嚴也是度眾生必要的一個條件,眾生總是喜歡看相好莊嚴,就喜歡跟他親近。這個是果報,因就是你要離忿怒心而行布施,離忿怒心而行布施人就有福報,人有福報就有莊嚴的相好。相好是福報,我們一般講,人有福相,看相算命,人有福相。一個人有福相、有福報,當然人人看到,對他都會生起敬愛之心。
好,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瞋恚最難斷,一般遇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瞋恚的念頭自然就會生起,而且生得非常快,這就說明無始劫以來惡習氣深重。」
這個煩惱習氣我們很熟悉,你不用去想一想我要怎麼樣生氣,才氣得起來,這個很直接你就反應出來了。直接反應出來就是說明我們這個煩惱習氣就很熟悉,非常熟,不用刻意去把它提起,自然它就冒出來。所以這些煩惱,無始劫來我們很熟,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理解到,這個無始劫的煩惱習氣的確都非常的深重,這一點我們也要有這個警覺心。
「二、三毒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貪欲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
第二條講,「三毒是三惡道主要的因素」。貪瞋痴就是因,三惡道是果,貪墮餓鬼道,這個餓鬼道,貪擺第一個。我們一般世俗講,人死了就去做鬼。人死不一定去做鬼,因為有六道。但是世俗講這個話也不無道理,人死了,大多數去做鬼,大多數,就是多數,不是所有的人統統去做鬼,是多數。為什麼?我們看現在世間人有幾個人他不貪的?現在在競爭,爭來爭去,那不都是貪?所以世俗講的也不無道理,因為這個貪居多數,所以人死了就到餓鬼道去,到鬼道去就是因為這個業因比較強,造的人比較多。
「瞋恚是地獄道」,瞋恚就是像火一樣,人生氣,身體像冒火一樣,火冒三丈,這個就是上火了。我們看到「地獄變相圖」,都是有火的,都有火光,連寒冰地獄也有火光。所以主要的業因就是瞋恚,瞋恚是墮地獄主要的一個業因。當然這個業因果報非常複雜,現在講這個是一個主要的。
「愚痴是畜生道」,畜生就是沒有智慧,愚痴就是是非善惡、真妄邪正,連利害得失都沒有辦法分辨,都顛倒了,把是看作非,非看作是;善的看作惡的,惡的看作是善的。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顛倒了,這個人就愚痴了;愚痴就有邪見,邪知邪見,他的認知、他的見解是錯的。他的認知是錯的,他的見解是錯的,這個人就愚痴了。不愚痴的人,他就有智慧,他有智慧去分辨、去明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不會看錯,他的認知、他的見解,知道哪個是正確、哪個是錯誤的。
現在這個社會上,邪知邪見的、愚痴的人那可多了,你講正確的他聽不進去,你騙他的、講假的他就很相信。過去先師淨老常講,現在人聽騙不聽勸。勸他的,他聽不進,他不聽,他不能接受;騙他的,他一聽就接受。這個人就沒智慧,他沒有能力去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這樣就是會墮到畜生道去,這是主要的業因。
「三、如何降伏忿怒心,這是大學問、真功夫。會用功的人、警覺性高的人,念頭才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就是會念佛。」
這一條也是我們念佛人要深入來體會。我們念佛念了幾十年,經也聽了幾十年,我自己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我的功夫是什麼?自己一反省,那真的是很慚愧。就是會念佛,這個過去常聽先師淨老講,會念佛。念佛我們總是覺得,那誰不會念?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歲小孩都會念,誰不會念?總是覺得這個佛號很容易,大家都會念。現在又講一個會念佛,要怎麼樣才叫會念佛?怎麼樣是不會念佛?這條就講出一個基本的標準。會念佛,就是這句佛號能夠伏得住煩惱,那就會念了。
「如何降伏忿怒心,這是大學問、真功夫。」這個真的,你沒有大學問、真功夫,我們這個忿怒心伏不住,控制不住。我們聽經,也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講經,也可以講得很好,頭頭是道,但是這個算不算?這個不算。這個境界現前,你還生不生氣?境界現前還是生氣,我們道理懂是懂,但是你功夫不得力,你使不上力,還是被這個境界所轉,所謂大學問、真功夫,就是在這個地方的差別。所以講,或者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能生氣,也會勸人不要生氣,但是自己碰到,自己還是生氣,這個就是我們沒有功夫,也沒學問。所以古人講「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他很深入,他心平氣和,他就不容易發脾氣。如果心浮氣躁,這個就沒學問,很容易發脾氣,這個就沒有功夫了。
「會用功的人」,這個關鍵就是會用功的人,我們聽經聞法,在這個關鍵的字眼也要留意。用功,有的人很用功,每一天讀經、念佛、拜佛都很多,這個是不是會用功?這不一定,這是用功的一個形式。你有這個形式,還要內心有真正的功夫,就境界現前,你能伏得住煩惱,那個才是真正的用功。不然在念佛堂經念很多,佛念很多,佛也拜得很多,有沒有功夫?不一定,等一下人家罵一句話,講一句不好聽的,馬上生氣,功夫統統都沒有了,火燒功德林了。所以會用功,怎麼樣才叫會用功?警覺性要高。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警覺性要高,念頭才剛剛萌起來,那叫發覺得快,不對了,要趕快念佛把它壓下去,這個就是會念佛。
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第一念是忿恨心,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用功夫,方能曉得念佛法門之殊勝。」
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這些煩惱,貪瞋痴的煩惱。這個第一念起來是忿恨心,這個時候我們警覺性要高,發現自己的忿恨心開始在動了,這個時候就要趕快把它轉到念佛。「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用功夫,方能曉得念佛法門之殊勝」,這個也是要會用這個功夫,我們才能體會念佛的殊勝;如果不會用,我們還是體會不到它的殊勝。因為我們念佛伏不住煩惱,我們就沒有心得。沒有心得,我們得不到法喜,心還是一天到晚隨著煩惱在轉,等於說我們用功是用功,但是沒有成績,考試都不及格,沒有成績。
「五、古德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貪瞋痴、自私自利的念頭,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用一句佛號將之擺平,這個功夫用久了決定成功。這個念法要用得純熟,隨時隨處都能控制煩惱,境界就能轉過來,煩惱輕、智慧長,功夫就見效。」
古大德也常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這個妄念起來,不怕這個煩惱起來,怕的是我們覺悟得太慢,我們這個警覺性太慢,太慢,那個煩惱一起來,控制不住。所以這個「念就是貪瞋痴、自私自利」的這些妄念,這些念頭。有這些妄念,「第一念起來」,無論什麼樣的念頭,那個念頭是無量無邊的,歸納起來總不外是貪瞋痴。你有貪瞋痴,那心裡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那這個就是煩惱。這個念頭一起來,「第二念就用一句佛號將之擺平」,就不管它什麼念頭,這個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個功夫用久了」,剛開始在用,也是很勉強,因為還不熟。所以古大德教我們用功的一個要訣,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的煩惱妄想很熟悉,非常熟悉;我們這個念佛的佛念還很生疏,要時時刻刻去提起,不然就忘記了。那這些煩惱妄想,不用去提,他很自然的,他太熟悉了。現在我們功夫就是要把這個原來很熟悉的這些妄念慢慢生疏,把生疏的佛念慢慢熟悉,那功夫就得力了。所以這個功夫要用久,用久就是你要有三年、五年。古人一般三年真正下這個功夫,三年他就成就了。「這個念法要用得純熟,隨時隨處都能控制煩惱,境界就能轉過來。」你心不被境界轉,那就轉境界了。轉境界,你就「煩惱輕、智慧長」,你這個功夫就見效,這個功夫就有看到效果了。
「六、速自成就無礙心智,如是方能快速成就;無礙是沒有障礙,你的智慧沒有障礙。」
這條是講你離忿怒心而行布施,不但能夠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更殊勝,「速自成就無礙心智」。「速」,很快速的,能夠成就沒有障礙的心智,你的智慧沒有障礙。我們現在智慧有障礙,就是被這個煩惱障礙。你把這個煩惱轉過來,那煩惱就變成智慧了。
「七、諸根嚴好,見皆敬愛,諸根莊嚴相好,每個人看到你都生歡喜心。」
這個也是必然的,「諸根」就是六根,莊嚴相好,見到的人都生起敬愛之心。所以這個相好,也是接引眾生必要的一個條件。眾生總是喜歡親近相好莊嚴的人,看到他,喜歡跟他親近。喜歡親近,那你講經說法,你去教導他,他就很容易來接受。如果眾生看到你的相很醜,相很凶惡,喜歡發脾氣的人,凶巴巴的,看到他就害怕,不敢親近他。所以度眾生,佛菩薩要成佛,也要一百劫修相好。修相好不是為自己愛美,不是的,是為了度眾生,接引眾生。所以這個要離瞋恚心就會得到這樣的果報。
好,「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這段經文的節要有七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離邪倒心而行施故」,請看經文: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離邪倒心」而行布施,得到的果報,『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他不會生到邪知邪見的家庭,來生來世,他會往生到「正見敬信之家」,能夠繼續『見佛聞法供養眾僧』。能生到有佛法的地方,不會生到邊地。『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這是最可貴的,成佛就是要有大菩提心,能夠「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那很快就成佛了。
我們看節要:
「一、邪倒,邪是邪見,倒是顛倒,邪見顛倒就是愚痴。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這就是不愚痴而行布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總的利益。」
第一條給我們解釋「邪倒」這兩個字的意思。「邪是邪見,倒是顛倒,邪見顛倒就是愚痴」,愚痴就沒智慧了。「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這就是不愚痴而行布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常就是恆常,不是短暫的,常久的,能夠得到財寶,沒有人能夠去侵奪。這裡講離邪倒,如果你沒有邪見,而行布施,這個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講一個總的利益。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恆生正見敬信之家,恆是永恆,正是正知正見,敬信之家,他決定是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因為他具正知見,就會生在正知見之家,這是感應。」
「恆」是永恆,恆常就是永恆的,那不是短暫的。「正」是正知正見,他的認知、他的見解都是正確的,他不會偏差。「敬信之家」,他決定是會往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我們現在講往生,這是講來生來世,你這一生修了什麼因,那你來生來世,你會是往生到哪裡去,得到什麼果報,在六道裡面。「因為他具正知見」,因為有這個因,當然因跟果一定是相應的,他當然就會生在正知見的家庭,因為這是一種感應,你正知正見跟正知正見,他才相應,這是感應,這很自然的一個感應。
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正見的歡喜正見的,邪見的歡喜邪見的。所以,觀察一個人是正見之人還是邪見之人,看他交友就能得知,所謂觀友知其人矣。」
這一條給我們講,「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習氣相同的,他很自然就聚湊在一塊。你喜歡學佛的人,他就會聚在一起。你喜歡學佛,我也喜歡學佛,他也喜歡學佛,那大家就聚在一起。喜歡喝酒賭博的人,喜歡唱歌跳舞的,他碰到那些跟他同樣嗜好的朋友,他們就聚在一塊了,這個很自然。所以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你正知正見的人當然就喜歡正知正見的人,跟他相應,你的見解跟我的見解是一樣的,你的認知見解一樣的,都正確的,當然就喜歡了。邪知邪見的,他不喜歡正知正見,他喜歡跟他一樣邪知邪見的,那他很喜歡。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是正知正見的人,還是邪知邪見的人,就從看他交朋友可以得知,這個儒家孔子講,交友就可以觀其人。看一個人他平常都跟什麼樣的人做朋友,就知道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是往好的方向,還是不好的方向,就很清楚了。你親近的朋友,你交的朋友,會去聚在一塊的,當然都是習氣相同的。所以邪知邪見,他就喜歡跟邪知邪見,跟他一樣的;正知正見,那當然喜歡正知正見,那就不喜歡跟邪知邪見的人在一起,這個就不相應。所以看他交朋友就知道了,所以「觀友知其人矣」,觀察他交的朋友,就知道這人是什麼樣一個人。
「四、見佛聞法供養眾僧,這是親近三寶。世出世法中,親近三寶是大福德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
第四條,「見佛聞法供養眾僧,這是親近三寶」。世出世間法當中,親近三寶是大福德,也是大智慧的人。沒有大福德、大智慧,他不會來親近三寶。所以能夠親近三寶,說明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都相當的深厚。所以這個也不能勉強,有一些人你勸他來佛堂學佛,他掉頭就跑,他敬而遠之,他不願意來親近,他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能夠來親近三寶,這個都不是一般人。《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已曾供養諸如來」,不是一般人,過去生生世世都是有學佛的人,你這一生碰到,觸動你過去世的善根,你自然就歡喜來親近三寶。
「五、《壇經》解釋「三寶」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這是引用《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來解釋三寶的意思,《壇經》是解釋佛法僧三寶的意思。如果我們一般平常念就佛法僧,六祖怕大家不了解佛法僧的意思,因此他做個解釋,「佛者覺也」,佛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僧是清淨的意思,這個僧也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是和合眾。這是《壇經》解釋三寶的意思,讓我們對這個三寶的意思不至於有錯會。以為佛,那就佛像;那法就是經典,僧就是出家人,那這個三寶叫住持三寶。皈依不是叫你去皈依住持三寶,而是依這個住持三寶,啟發回歸自性三寶,是這個作用。如果你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那變成外道。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所以我們念三皈依都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
「六、住持三寶對於佛法的弘傳、修學也非常重要,不能缺少;若有實質,沒有形相,實質也就落空了。」
這一條是說明我們皈依三寶,實質的皈依三寶就是回歸自性三寶,但是不能沒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對於佛法的弘傳、修學也非常重要」,不能沒有這個形相,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有三寶,因此這個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看到佛像,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佛有佛性,我也有佛性;佛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但是沒有這個住持三寶,我們要弘傳、修學也就落空了。
所以諸佛示現成佛,為什麼要示現成佛?他在家也可以成佛,是心在成佛,為什麼要現這個相?這個都是要教學、要弘法。你沒有這個形相,你也沒有辦法教學,沒有辦法弘法。要藉這個形相來教學、弘法。藉這個形式來達到這個實質的,所以這個也不能缺少。如果有實質,沒有形相,實質也落空了,因為大家不知道。所以三寶住世,才能夠度眾生。
「七、見佛是見性。聞法是明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供僧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分國度、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供養。」
見佛就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什麼叫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成佛了。佛法修學,最終目標,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修到最後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目標是一樣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後都是一樣的。所以見佛就是見性。「聞法是明理」,明白道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聽經聞法為了就是明理。明理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對整個宇宙人生不了解,佛出現在世來給我們說明,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人生怎麼來的,它的事實真相。我們聽了佛講經說法,明瞭了,疑惑斷了,所以斷疑,我們信心就生起來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供僧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僧,印度話,翻譯中文是眾,僧眾就是團體。我們現在講團體對團體,族群對族群,國家對國家,宗教對宗教,就是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分國度、不分族類、不分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就是真正的供養。如果一天到晚對立、起衝突,那就不是供養了。所以供僧它真正的意義就是在這個地方,和睦相處。
佛教以一個僧團做一個表率,就是修六和敬,從佛教的團體來推廣,推廣到整個世界都能夠和諧、和睦。最重要是平等對待,不分國度,不分族群平等對待,那就和諧了。現在世界為什麼不和?不平等,不平等就不和睦。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真正的供養。先師淨老在新加坡過去早年團結九大宗教,這個也是真正做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一個具體的表現。
「八、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念茲在茲,落實在生活之中。」
這一條是這段經文末後一句,「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上菩提心」。菩提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無上菩提心也都是我們本有的,「常不忘失」,這個「常」是永恆不變,不會忘失、不會忘記、不會失去。這個也是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得到最殊勝的果報。這個不但得到世間的這些常富財寶,這些物質的財富,這個最殊勝的還是在這一句,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你不忘失大菩提心,那你就成佛了,成佛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有一句共同的,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無論上中下輩,這句都是一樣的,這是最基本的,共同的。
所以無上菩提心也是我們學佛主要的。這個菩提心還有個大悲心,這個菩提心還有個基本的叫出離心,出離心是比較淺,但是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從這個出離心你去提升、去擴充,那就是變無上菩提了。出離心就是你要有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心,要有這樣的心才能生起無上菩提心,所以無上菩提心的基礎就建立在出離心這個基礎上。如果你自己不想了生死、出三界,那你說我發無上菩提心來度眾生,那這個不可能。蕅益大師講的,你自己沒有發要了生死的心,說你發菩提心,蕅益祖師說他不相信;說發大菩提心,那祖師說他就更不相信。因此我們就知道,無上菩提心都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出離心也叫出世間,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才能得到解脫。我們自己要脫離苦海才能回頭幫助苦海中的人,自己還在苦海裡面,我們就沒有辦法去幫助苦海當中的人。一定自己先得脫離苦海,才能去幫助苦海當中的人也脫離苦海,所以菩提心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晚上就學到這裡,這剛好一個段落。「離貪欲心而行布施」,「離忿怒心而行布施」,「離邪倒心而行布施」,這三段經文的節要,我們學到這裡一個段落。佛在經上常常在提醒我們,人命無常。人命無常到什麼程度?就在呼吸間。我們常常提起無常觀,我們這個出離心才生得起來,我們學佛同修一定要有這個警覺心。
好,我們今天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