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二集)  2024/4/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42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澳洲淨宗學院念佛堂堂主悟全法師、智揚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我們學院再次提供給悟道上台學習的機會。我們接著在台北學習的先師淨老和尚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這個《講記》節要,這是先師淨老和尚在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早餐開示講的。早餐開示,我記得他老人家講了一遍《太上感應篇》,一遍《佛說十善業道經》,早餐吃完就在齋堂講半個小時,利用早餐開示這個時間。新加坡同修的啟請,我就想到我們老和尚一九九八年在新加坡講的這個《講記》。這個《講記》我們採用節要,這個也是悟道向我們師父上人學習節錄、節要。我們師父上人他做了很多節要,他是依照弘一大師《晚晴集》,把經典、祖師大德的語錄,節錄重要的這些開示一百條。我們老和尚看到這個方式,覺得很適合現代人,節錄一條一條的,所以他老人家也節錄了很多東西。我們現在看到《淨土集》,那天悟全法師也拿了兩本新印的《淨土集》,那個就是過去節錄的。我們師父上人這個節要,另外還有個《金剛經講義》節要,節錄得非常精練。悟道現在在學習師父上人這個節要,沒有我們師父的功夫,我節錄的看起來還是比較多,我們師父節錄的很精簡,很扼要。我們是希望來學習,來練習,也跟我們諸位同修大家一起來交流,提供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經文「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在台北是學習到這個節要的第六條。我們晚上還是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就是佛給我們開示離貪欲,可以得到成就五種自在。前面我們學習了六條,貪欲是三毒的根本,貪瞋痴是煩惱的根本。貪瞋痴第一個就是貪,貪擺在第一個。所以菩薩修學六度,就是修學六大準則,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對治貪欲。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之所以能成為佛菩薩、聖賢,就是能夠遠離貪欲,不貪。我們六道凡夫,如果增長貪欲就造罪業,也就是增長墮三惡道的機會。離開貪欲,就遠離惡道。

  我們一般人都是希望得到眼前的福報,這是古今中外一般人都是求人天福報,但是求福報也不是從貪欲來的,貪只會折福,不會增加福報。因為今世所求的福報是過去修的善因,就是《了凡四訓》講,過去修的,這一生的果報你命中本來就有,因為過去生有修。而這一生所造惡業,果報在來世。古大德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要知道過去生我們造什麼業,我們這一生的果報遭遇就是了,就是我們過去生造的善惡業,看是善比較多,還是惡比較多?那個果報就有禍福不同。要知道來世果是怎麼樣?我們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了,看是善造得多,還是惡造得多,我們就知道我們來生來世會得到什麼果報。所以因果通三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貪欲的範圍很廣,尤其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但毀人德行,而且是墮落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也就是先師淨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得到名聞利養是為了自私自利,不是為了利益眾生。自私自利是損人利己,貪五欲六塵,這個就是會墮落,墮落三惡道。斷貪,主要是斷貪欲的念頭,斷貪欲,不是改變貪欲的對象。所以不但世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墮三途,貪佛法也不例外,終究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過貪佛法比貪世間的名利是比較好,墮惡道,比如說墮鬼道,墮到有福報的鬼;如果墮畜生道,也墮到有福報的畜生。所以《金剛經》講,我們今天從第七條:

  「七、《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是不貪、是放下,並不是說不要。需要佛法來幫助脫離生死輪迴,可是不能貪著;有貪的念頭,學習佛法的目的就達不到了。」

  在《講記》裡面,這一段引用《金剛經》的兩句經文,「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不貪,法是佛法,非法就是不是佛法,就是佛法尚且要捨,何況不是佛法!所以世出世間法也都要放下,捨就是不貪,就放下,不要執著,並不是說不要。佛法,我們需要用佛法來幫助眾生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可是不能貪著;有貪的念頭,學習佛法的目的就達不到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辨別清楚。比如有人貪經典、貪佛像,特別喜歡蒐集這些古董來珍藏,當作自己的珍寶來收藏,這個就是貪,貪這個東西。貪佛法,佛經、佛像是啟發我們修行的,佛叫我們不要貪,並不是叫我們不要貪世間法,你來貪佛法,佛是教我們統統不能貪,都要放下。所以《金剛經》才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但是並不是說不要、不需要,這一點我們要辨別清楚。只要不貪,這些就沒有障礙了。一切為幫助眾生,不為自己,所以這個貪的念頭要放下。

  我們再看第八條:

  「八、貪心不能不捨。但我們無量劫來就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煩惱習氣的薰染,想一下就斷除,談何容易!」

  這一條講,的確不容易。我們自己可以檢點,我們的貪心放下了多少?這個是值得我們去反省的。包括我們讀經、念佛、修行等等的,都不能貪,貪就是造惡業。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和尚早年在講席當中講到,台灣高雄有一個寺院,一個老和尚住持往生了,往生之後,就有一條狗到寺院的大殿做早晚課,牠都站在住持的位子上。住持做早晚課,做完了,大眾還沒有退下去,住持就先退下去。這隻狗牠也是,大家早晚課做完,牠就先退下去,就一副住持的樣子。後來有人發現,這個好像生前那個住持來投胎的,投胎到畜生道當狗了,就在寺院附近,牠還放不下這個寺院,所以再回到這個寺院來,牠還有當住持的習氣在,所以做早晚課牠都站在住持的位子。後來有人就跟牠講,你現在不是住持了,你不可以站在那裡,你不可以先退下去,要等到大家都退了你才能走。過去早年講這個公案。還有他老人家早年,一九七七年到香港去講經,他也到香港那些寺院看到有一些佛像,木頭的,有蛀蟲、蟑螂、老鼠在那個佛像下面。所以我們老和尚也講,這個很多都是過去世這個寺院的出家人,往生之後他離不開這個寺院,寺院的人都沒結婚,投胎只好投到寺院的畜生道裡面。所以我們聽到這個開示,這個是真的很可怕!我們不知道這個因果,不知道佛法也不能貪,寺院蓋得很莊嚴,你就捨不得,你就貪戀這個地方,放不下,捨不得離開。

  因此佛陀為什麼規定出家眾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棵樹住一個晚上,還不能住兩天,你明天就要搬家了,他制這條戒是什麼作用?就是要我們不要去貪戀那個地方。你在那邊住久了,跟這棵樹有感情了,你捨不得離開,我們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肯定去不了。往生極樂世界要信願行,要真信、發願、念佛。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註解信願行,給我們開示,往生的關鍵在有沒有信願。你有真信切願,要往生西方,念佛功夫念得好、念得不好,統統能往生。念佛功夫比較好,往生品位高;念佛功夫比較差,品位低。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

  這個信願,別人不能代替,不能說我的家屬、父母,我代替他來真信,來發願,這個沒辦法代替。替家屬念佛迴向,這個對家屬有幫助,就是幫助他消業障,增長福報。我們學院每個星期都做一次的三時繫念,三時繫念的佛事,我們仔細去看中峰國師對亡靈的開示,那跟佛在《彌陀經》的開示是一樣的,勸導亡靈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勸信、勸願、勸行,勸導。亡靈如果明白了,真信、發願、念佛,他就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勸,佛在《彌陀經》也是勸我們要生信心,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真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自己遇到了,往生有分。不懷疑,真信,相信佛講的絕對真有。信了,要發願,願意去。真信發願,那你念佛,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如果沒有信願,蕅益祖師也在《要解》給我們講,縱然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也沒有往生的道理,因為不願意去。

  願是什麼?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厭不是討厭的意思,厭就是不貪戀、不留戀,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放得下。所以放下娑婆世界,求生極樂世界,這樣念佛才能往生,這個信願要各人自己發。佛、菩薩、祖師大德,只能做到勸導。我們現在講經、學習,也是勸導。做法會,三時繫念,也勸導亡靈,也勸導我們陽上的這些功德主。勸導亡靈,也是勸導自己。這個信願行,深信切願,真信切願,這是各人自己的事,佛菩薩只能做到勸導,給我們說明、給我們介紹、給我們鼓勵。所以這個不能代替,這個我們也一定要明白。如果能代替,佛菩薩替我們發願,他還要講經?不用講了,佛菩薩大慈大悲,替我們發願,我們個個統統去作佛了。所以這個事情,事實上都是要自己,自己真信、發願、念佛,佛菩薩只能做到勸導。我們有貪心,這個就是障礙。我們貪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煩惱習氣,我們想一下子斷除,這個真不容易。我們如果學習愈深入,就會發現我們的貪心滿嚴重的,我們就是有一些開始覺悟了。如果還覺得自己,我都沒有貪,貪瞋痴我都沒有,可能還沒覺悟。自己病得很嚴重,不知道自己有病。如果病得很嚴重,知道我病了,要治療了,這樣才有救。

  我們接著看:

  「九、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就在於認知。有清楚的認知,知道貪瞋痴慢是輪迴之因,六道輪迴是貪瞋痴慢的果報;因斷了,果就不會現前。認清這個事實,有信心、有決心、有毅力,依照佛菩薩的教誨認真行持,就一定能遠離貪瞋痴,遠離十惡業。」

  這一條講的就是我們要「了生死、出三界、脫輪迴,就在於認知。有清楚的認知,知道貪瞋痴慢是輪迴之因,六道輪迴是貪瞋痴慢的果報」,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因斷了,當然果就不會現前。下面這一段就是很重要,「認清這個事實,有信心、有決心、有毅力」,第一個要有信心,要有決心,要有毅力,「依照佛菩薩的教誨認真行持,就一定能遠離貪瞋痴,遠離十惡業」。從《十善業道經》下手,這個十善業是學佛的根本、基礎,這個後面經文都會講到。我們現在人修十善業也是有困難,在過去古人有儒家、道家的基礎,修十善業就容易達到。因此先師淨老和尚生前,特別晚年這一、二十年,特別提倡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他老人家開示,如果我們有落實《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就容易做到,就能遠離十惡業。如果沒有這兩個儒、道的基礎,實在講,這個十善業道我們還是做不到。

  十善業道,我們看到這個十條,如果你沒有參考其他經典講到相關的,對這個十善業(十條善業、十條惡業)我們還是認識不清楚。在阿含部裡面講的就很多,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看那麼多的經,這是小乘經。大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地藏十輪經》,這個叫地藏三經。地藏三經,仔細去看它經典的內容,講的就是十善跟十惡,這個十善業跟十惡業講得就比較詳細,講這個因果,講十善十惡的因果報應。你看《地藏經》講,「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這個就講因果。如果你沒有其他經來補充說明,我們對十善業、十惡業這些概念還是很籠統,在生活上要怎麼修,也是很不清楚。因此先師淨老提倡《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個就濃縮起來,你不用看很多經,這個都有了。我們學習起來也比較方便,《感應篇》我們讀一遍大概十五分鐘,《弟子規》大概也是這個時間,都不是很長,而且一句一句的好記。所以我在台北,我們華藏的職工、義工要上班,我在的時候都帶他們讀《感應篇》,讀完再講十五分鐘。我沒有佔用他們的時間,都是上班時間。我不在,我也是勸他們一天要讀一遍。有些職工他也不一定是學佛的,我這麼要求,剛開始在讀,大家都好像滿無奈的。我說你忍耐,我發工資給你來讀,讀久了你有好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到其他公司去,那個老闆不會發薪水給你來讀這個經。這兩部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講的跟佛經是相同的,依義不依語。所以《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講,凡是惡法都歸十惡,凡是善法都歸十善。我們看看《弟子規》、《感應篇》是不是善法?勸我們斷惡修善,所以這個等於是《十善業道經》的補充說明。因此先師淨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那就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學佛的基礎。不學佛的人,要得人天福報,修學這三個根也才能得人天福報。

  這裡的關鍵就是有信心、有決心、有毅力,這個也不容易。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誘惑太多。我們如果能夠依這三個根來學習,出家眾再加一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四個根。在家居士三個根,出家法師四個根,這四個根就是我們要斷貪瞋痴的一個助緣。如果沒有落實這四個根,要斷貪瞋痴,要遠離貪瞋痴,就很難了。這四個根都是行經,要修行的,不是只有講,要在生活當中去落實、去修行,那才管用。所以我們先師淨老和尚在新加坡講《十善業道經》、講《太上感應篇》,我們再回想二十六年前他老人家就重視這個基礎了,後來才加上《弟子規》。有一些沒有學佛的人,他只能接受《弟子規》,講到因果報應,他還不太相信,認為是迷信。但是應該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樣才圓滿。這三個根,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具體的說明,具體的做法。

  好,我們接著看第十條:

  「十、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了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的好榜樣,他捨棄了王位,捨棄了富貴,過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示現就是教我們要徹底捨離貪瞋痴慢,才能永脫輪迴。」

  佛做了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常常想到佛的示現。佛的示現,我們要常常去想。所以在《八大人覺經》佛就教佛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這個有八條經文,其中有一條,「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念那個幹什麼?這些都是表法的,要知道表法的意義是啟發我們。這個衣,佛就是三衣,就很簡單。這個叫百衲衣,撿人家不要的布,去縫縫補補。給它染色,染色衣叫緇,就是不是正色的,顏色也不好看。衣是縫縫補補的,穿了這個衣就不會起貪心,丟掉也不會捨不得,就不起貪心了。

  「日中一食」,就是去托缽,托缽就是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得選擇,好的也要吃,不好的也要吃。托缽,它的作用也是要斷貪瞋痴慢的,我們對飲食就沒得起貪心。因為托缽,人家今天要給什麼飯菜也不要知道,甚至今天去托缽還不一定托得到。托七家,規定你托不到就不能再去托了。而且你還不能選擇一家,這一家信徒比較護持,天天去這一家也不行,你要挨家挨戶去。挨家挨戶去,有信佛的人、比較有善心的人,他們會給我們飲食供養,那很虔誠的供養會很好,這個信佛的。如果一般人,他會供養你,不見得很好,一般的。如果去托到那個不信佛的,他不但不給你,還罵你幾句,把你轟出來;甚至有的還會惡作劇,弄一些不好的東西在缽裡面。所以佛當年托缽,有人要害佛的,還把毒藥放在缽裡面。佛有神通,他百毒不侵。所以托缽,就是托缽回來也不能自己就吃了,要混在一起,那個今天托不到的,你要分一些給他,還有生病的、不能出去托缽的,你要分給他吃。所以一缽千家飯,就混在一起,然後根據你的飯量,你裝多少。這個缽叫「應量器」,缽有大有小。不像我們現在做的缽,規格都一樣,都那麼大。清公律師他退住持的位,新的住持上任,我去參加了。中午他們吃飯,缽就這麼大,很深,每一個人的缽都一樣,那麼大。實際上佛陀當時去托缽,是每個人飯量不一樣,有的很能吃的,他要很大;有的人他飯量不大,你缽就做小一點,叫應量器,應你的食量來定做。

  瓦缽,就是不是很華麗的,那個質料就是瓦缽。到中國來,這個缽變成一個象徵性的表法,所以有水晶缽,皇帝賜的,金子做的缽,那皇帝賜的,你不能不要。佛陀當年規定是瓦缽法器。缽,也不能貪那個缽。金碧峰禪師就是貪那個缽,所以就被小鬼抓到了。那個缽放不下,其他都放下,那個缽沒放下,那也不行。我們一個戒兄慧日法師,是慧律法師的師弟,他跟我是戒師弟,那個時候他到台北來,也在我們景美華藏圖書館,給一個居士掛單,調養身體。有一天早上把我找去了,他就說,你今天跟我做早課,跟他念十小咒、大悲咒。然後念完,他就拿兩個缽,他說我給你講說:我換這個缽好不好?你就給我回答好!我念三次,你回答三次好。我說這個很容易。他拿兩個缽,一個舊的,一個新的,他說:我要換這個新的缽好不好?我說好!念三遍,我都說好好好。後來他就換了。後來他包一個紅包給我。後來我回圖書館,一面走一面想,你要換你自己換就好,找我去幹什麼?一大早把我叫去。佛制這條戒是什麼作用?我想了半天,後來我想通了。他為什麼要找一個比丘去說三遍,好像三讀通過?就是防止貪心的。如果他看到一個新的缽,他起貪心,他要換新的,這個舊的他不要了,另外這個比丘看,你這個還可以用,你不能換,你是貪心的。我後來想,我錯了,我看他那個缽還可以用,沒破,只是比較舊,他另外一個比較新,當時我應該給他說不可以,就不能換了,就遏制他的貪心。所以我做錯了,事後才想到。

  所以你看,托缽也是要降伏我們貪瞋痴慢的。佛都要去托缽,還打赤腳,要走路,為什麼?降伏我慢。你坐在道場裡面,人家來供養,養尊處優,那不是慢心增長嗎?所以要去托缽,托缽就是乞丐,你還有什麼傲慢的,就降伏我慢。所以他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是降伏貪瞋痴慢,有它的作用。我們現在雖然形式上不一樣,但是要常常念,這個是什麼作用,提醒我們不能起貪瞋痴慢,我們在生活上足夠就好了,不要過分的去貪求。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個「若離貪欲」,我們就先學習到第十條。下面第十一條,「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