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遠離貪欲,就遠離惡道了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24/3/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41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二十五頁,我們從《講記》節要第八條這裡看起。

  「八、綺語的內涵認識清楚了,只要將內容調整正確,也可以利用這個手法來弘法利生。針對現代眾生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毛病,提倡忠孝仁義、孝親尊師,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

  這一條先師淨老和尚也都具體做出一些實際上的效果,弘揚佛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透過現代的科技,電視、衛星電視、電腦,早期就是錄音帶、錄像帶(錄影帶),CD、VCD,到後面DVD,現代的播經機,科技愈發展愈便利。一般不懂得佛法的人,不知道利用這些科學工具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把它拿來造罪業,就是演一些綺語的這些電視劇、影片等等的。綺語,故事編得很美麗,但是不是真的,讓人看了、聽了都想入非非,心就受污染了,心就起了邪思。被這個綺語所害,在現前這個社會非常非常多,不知道那個不是真的。所以把這些內容調整為教人,教忠、教孝、教仁、教義,教人家道德仁義,把優良的傳統文化透過這些科學工具來普遍的推廣,也得到很大的一個迴響。這些科技的工具本身沒有善惡,善惡關鍵在人,人你怎麼去使用這些科學工具,如果用在善的方面,那也是造福人類,化解災難,讓這個世界能夠和平;如果用在惡的方面,那也會製造大災難。所以關鍵還是在人。人如果沒有學佛、沒有學中華傳統文化這些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不認識善惡,不懂得因果,不相信因果,胡作妄為,以為做壞事,能得到利益;做好事,那傻瓜,不相信因果。因果這個事情,相信,它是這樣;不相信,它還是這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也是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這樁事情,先師淨老和尚也帶頭做給我們看,我們也要繼續來效法學習,把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事業能夠延續,繼續去弘揚推廣,那就功德無量了。

  下面這個三條就是講離綺語得到三種決定,這個決定就是很肯定的。我們看第九條:

  「九、第一、定為智人所愛。智人是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遠離綺語就定為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所愛;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這個「定」就是很肯定,決定,三種決定,這個毫無疑問。「定為智人所愛」,智人就是指諸佛菩薩、真正的善知識。世間的聖賢、君子他們所愛護;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遠離綺語,這是第一個殊勝的功德利益。

  我們再看下面:

  「十、第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你與別人交談,言詞決定是智慧的真實語。智慧的語言不是學來的,是自性的流露。佛教人要求明心見性,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

  這個是離綺語,決定能夠「以智如實答問」。就是你跟別人交談、交流,這個言詞決定是智慧的真實語。如實,如語,實語,真實語。有這個智慧,他才能講出真實語,所以真實語是從智慧來的。所以智慧的語言,那不是學來的。不是說我們去學人家講話,很有口才、很會講,那個不是真實語。這個真實語是自性自然的流露,自自然然。你離綺語,永離綺語,我們自性的這種智慧它就透露出來。

  自性的智慧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般若智慧是「人人本具,箇箇不無」,佛性大家都有。《華嚴經》,佛一成道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沒有少一點點;「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被自己的妄想執著障礙住,不是別人障礙,是自己障礙自己。如果能夠把妄想執著放下,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它自然就顯露出來。這個不是外面學來的,自己本來就有,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它就恢復了。所以智慧的語言不是外面學來的,能夠遠離綺語,那就是去除障礙了。如果有綺語,就是業障,造這個惡業,障礙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

  所以佛教人最終目標,成佛。什麼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到你自己的本性,見到你自己本來的面目,那就叫成佛。所以成佛沒有別的,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淨土的人也不例外,在淨宗講,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沒有修到理一心,念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是要明心見性。所以所有的法門,最終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是遠離綺語,第二個決定的功德利益。

  我們再看下面:

  「十一、第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威與德都是指智慧言行。智慧言行依於道德,就是威德;得到人天敬仰,諸佛護念,所以是最勝。這是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我們應當學習。」

  這是遠離綺語所得到第三種決定的功德利益。「定於人天威德最勝」,「最勝」就是最殊勝。在人道、在天道,這個威德是最殊勝,沒有虛妄。威與德都是指我們的智慧跟言行。「威」就是有威可畏,人家看到敬畏,這個威有德。如果只有威沒有德,這個人很威武、很威猛,讓大家看了都很害怕,那個有威無德。所以這裡講是有威有德,有德的威,人家敬愛,對他敬畏。為什麼會對他敬畏?因為他表現的都是自性般若智慧所流露出來的言語行為,跟自性都相應。「智慧言行依於道德,就是威德」。自然就得到人天的敬仰,人天跟他接觸,對他都很尊敬、很仰慕。諸佛也必定護念,所以這個是最殊勝的功德。所以「威德最勝,無有虛妄」,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以上這三條就是講遠離綺語,得到這三種決定的功德利益。

  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迴向,是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利益,自己不享受,讓一切眾生享受。若如是,你將來證得圓滿佛果的時候,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諸佛所有的授記,你都得到樣樣具足。」

  這條是講到迴向。前面三條就是我們還在人天道所得到的三種決定的利益。這一條是講,你把現在修的因,遠離綺語這個功德,「若能」,如果你能夠「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就是迴向無上正等正覺,將來成佛,就能得到「如來諸所授記」,諸佛如來都給你授記。這個授記,就是佛給你講,你將來什麼時候成佛,在哪個世界成佛,你度眾生度多少,這個絕對不會有差錯,「皆不唐捐」,不會有差錯。

  此地這個迴向是屬於迴因向果。我們現在在因地修因,我們現在凡夫修遠離綺語的因,我們不求人天福報,把這個功德迴向無上菩提,迴向佛果,就是我們要成佛,這個叫迴因向果。如果你求人天福報,那只是人天小果,那個果報就不大。我們現在修的因,不求人天小果,把它迴向到無上菩提,那就是迴因向果。要讓一切眾生享受,就迴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個我們用現在話來講,就跟大家分享,把這個功德跟大家分享,我不要自己獨享,跟大家分享,就這個意思。這個是迴向到無上菩提,將來成佛,必定得到如來諸所授記。授記,在佛經上也講得很多。「皆不唐捐」,就是絕對不會落空,我們現在話講,不會落空,一定會落實的。佛給你授記的,你樣樣都得到具足,皆不唐捐,都不會落空的。

  以上遠離綺語,《講記》節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前面是講身口七支,身三口四,身三種業,口四種業,口有四種善業、惡業;身有三種善業、惡業,身口七支。下面這段經文就要講意,就是我們心裡。我們看這個小標題:

  【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

  遠離貪欲就能得到成就五種自在,請看經文: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這段經文是講遠離貪欲,能夠得到成就五種自在的功德利益。我們請看《講記》節要第一條:

  「一、貪瞋痴三毒是煩惱的根本,而貪瞋痴再歸納就是一個貪。菩薩修學的六大準則,第一就是布施,布施對治貪欲。」

  經文這段是離貪欲。「貪瞋痴三毒是煩惱的根本」,我們學佛的同修,如果常常聽經,對這個貪瞋痴,佛學的術語名詞,大家都很熟悉。知道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是煩惱的根本。所有的煩惱,我們在做三時繫念,念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是無窮無盡的。煩惱那麼多,它的根源都從貪瞋痴發展出來。貪瞋痴三毒,如果發展,六大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大煩惱。六大煩惱,如果再詳細列出來,就百八煩惱,一百零八煩惱,這個都有名數的。像我們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它是表這個法,就是對治百八煩惱。百八煩惱,如果再發展出去,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再發展就無量無邊了。我們念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無窮無盡了。無窮無盡的煩惱,它的根源就是貪瞋痴。貪瞋痴,如果你再歸納,就歸納一個「貪」。所以貪瞋痴再歸納就是一個貪。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第一時就給我們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我們常常在做法會,常常念這個。第一時就開始,「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所以這個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所以擺在第一個。

  要對治貪,「菩薩修學的六大準則」,六大準則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智慧是講般若智慧。第一個就是布施,這個布施就是對治貪欲的,對治慳貪。慳就是慳吝。自己有,捨不得布施,這個叫慳。我們一般講,某某人很有錢,但很吝嗇,一毛不拔,慳吝。貪是貪求,得到要想得到更多,賺一個億還不夠,想要賺十個億;十個億賺到了,希望再賺一百億;一百億賺到了,希望賺一千億,這個貪心無有止境,貪欲不斷的增長,激烈的增長,這貪。這個世間的災難怎麼來的?先師淨老和尚節錄《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在《淨土集》裡面,第一集第一條就節錄印祖的開示。印祖的開示說,「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印光祖師在世的那個年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整個世界大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那個時期裡面,天災人禍不斷。所以上海佛教界,舉辦一個護國息災法會,這個法會當中也啟請印祖去講開示,講了八天。印光祖師公開對大家講經的、講開示的,大概只有那一次,因為他鄉音很重,他是陝西人,講國語,一般人大家聽不太懂,他大部分都是以書信來回答這些居士問的問題,他都用書信來回信,用文字。所以印祖的弘法,他主要用書信、用文字,人家問問題,然後他回答。後來他的弟子就把它整理,把他給人家回答的書信做個整理,或者有居士問印光祖師來回的書信,他提供出來,蒐集起來,然後做一個整理,把它編出《文鈔》。所以《文鈔》內容也非常豐富,我們有印過七大冊,精裝本這麼厚,七大冊。他主要是用文字來弘法。

  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我們現在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這個是當時上海佛教界他們提出來的,我們是延用,我們淨老和尚延用那個名稱。當然那個時候天災人禍非常多、非常嚴重。印祖在開示當中,他這個八天的開示有印單行本,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八天。這段菁華是從《護國息災法會法語》把它節錄出來,也是編在《文鈔》裡面,也可以說從《文鈔》節錄出來,節錄的這個很簡要、很精練。印祖開示,「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世界的災變,這些動亂,天災人禍,它的緣由在哪裡?「奚在乎」就是在哪裡?為什麼有這些災難?「一言以蔽之」,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了,就概括了。「眾生貪瞋之心之所致而已」,為什麼有這個災難,災難怎麼來的?因為眾生有貪心、有瞋恨心,這是比較簡要的講,具足的講就是有貪瞋痴。三毒裡面舉出貪瞋來代表,因為有貪心、有瞋恨心,貪得到就增長貪心,貪不到就起瞋恨心。所以印祖開示的,他就講貪瞋所導致的。

  他又加以說明,貪瞋到底是什麼?大家都是一個概念,他舉出比較具體的給我們說明。「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這個貪心隨著我們去追求物質享受,激增就激烈的增長,它還不是說不斷的增長。激增就是大幅度的增長,激烈、大幅度的增長,不是慢慢增長。它為什麼會增長?就是因為你要追求物質享受。要追求物質享受,要怎麼樣得到?這個追求物質享受,就是我們現在講,大家要拼經濟,要賺錢。你要享受,享受就要賺錢,有錢才能享受。賺到錢幹什麼?就是追求物質享受,貪心就激烈增長。你追求,如果得到了,貪心也不斷的增長,你追求到了,多了要更多。如果求不到,「稍不遂」,不遂就是不能滿你的願。你追求不到,好像你賺錢賺不到,「則競爭隨之」。現代講競爭,各行各業都很競爭。如果理性的競爭,也還好。不過,爭,總是不好。在我們中國古聖先王提倡讓,外國人教爭,中國人教讓。現在中國人也跟外國學了,也是學爭,爭世界就不和平,不太平了。所以「稍不遂,則競爭隨之」,就大家競爭。在競爭當中,如果爭不過,就惡性競爭。

  你看現在,以前自由貿易是歐美提出來的,他們定的規則,自由貿易。就是說,他的科技比較先進,他要賺錢,賺錢你們國家要開放市場,我的東西要賣到你那邊,賺你們的錢,就叫你要開放。所以他就去規畫這些規則,然後就是要每一個國家都要開放,我的產品可以賣到你那邊,你的東西也可以賣來我這裡,這個叫自由貿易,你賣給我,我也要賣給你。當時他們比較佔優勢,比如說其他國家科技沒有他們先進,你要這個東西,你只有向他買,你們自己不會做,沒有。你要的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好用,你一定要向他買,向他買,就是他要賺這個錢。所以他設定這個自由貿易,就是說大家都不要去限制,大家開放自由貿易。開放之後,大家互相往來,互相往來做生意,那就有競爭。以前他科技比較優勢,現在中國大陸科技也進步了,他就有能力跟他競爭。競爭就爭不過他,爭輸了。爭輸了,他就打貿易戰,跟你加關稅,打貿易戰。然後給你扣一個帽子,國安問題,那個是很不合理的,違反WTO的規則,他們自己定的,他們自己不遵守。印光大師幾句話就把它講得很清楚了,就是「稍不遂,則競爭隨之」。這種競爭叫做惡性競爭,不是良性競爭。良性競爭就是說我做的品質比你好,比較實用,經濟實惠,當然大家給我買。你做的不好,大家不給你買,你自己要去改進,這個是比較良性的。

  像這個貿易戰,這惡性的,惡性競爭。惡性競爭也是想要得到利益,賺到錢。如果競爭,「又不遂」,就戰爭隨之,印光大師講。我們老和尚他有加一個鬥爭,競爭提升就鬥爭,鬥爭提升就戰爭。所以戰爭就隨之。戰爭是什麼?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為利戰,不是為義而戰。所以《論語》裡面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他講利,他不跟你講義,他不跟你講道理、不跟你講道義,他只講利。只要對我有利的,不講道理,他也要取得那個利,非義之財他也要,那就是小人。小人喻於利,他只有利,他沒有義。君子合乎義的利,他才會取;不合乎義的利,他不取,非義之財他不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以現在整個世界都是為利。孟子講:「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我們淨老和尚講,現在不是只有一個國家「上下交征利」,是世界交征利,每一個國家都在互相爭,世界就危矣,這個世界就很危險,天災人禍就不斷的發生。

  競爭得不到就戰爭,戰爭,說句不好聽的,用武力去搶的。這個在《十善業道經》犯了偷盜戒,大的偷盜,就用戰爭,用偷、用搶的,用武力去搶的,偷盜。戰爭的結果,那就「死亡流離隨之」。戰爭就是造成災難,家破人亡,死亡流離。我們現在看,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中東,有戰爭的地區,包括現在有一些亞洲地區也有戰爭,這些戰爭都造成大量的難民。像以前南北越的戰爭,我們現在看到海外,我們很多道場都越南人很多,都是以前逃難的。還有移民到柬埔寨、緬甸,這些華僑逃難,逃到歐洲去。

  我到巴黎去,這二十多年前,有一個福建會館,福建人,那些老菩薩給我講,他們逃難那個時候很恐怖的,他的財產一夜就沒有了。他們逃,逃得出去,保住一條命;逃不出去,一條命沒有了,家人流離失所,都分散了。我到加拿大去也是一樣,碰到一個曹居士,他給我講他們逃難的經過,都跟他太太分開。他們在南北越戰爭逃出來,逃出來不曉得去哪裡。有一些錢都趕快帶了,趕快跑,租了船,上了船。而且上船,在海上又會遇到海盜,所以他跟他太太分開船坐。他太太那個時候還年輕,他說用木炭,臉塗得黑黑的,難看。他們就是不曉得要跑去哪裡?後來他們也是因緣,就是逃到加拿大去,他太太也逃到加拿大去,在那邊又碰面。後來學佛給我講,我聽那些逃難的講,他們心有餘悸。戰爭造成很多難民,現在俄烏戰爭不是跑了幾百萬人到歐洲去了嗎?以哈戰爭,以色列一直要把巴勒斯坦的人趕走,這些都製造大量的難民。

  這個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什麼原因?貪瞋。戰爭就是瞋恨心。「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瞋火熾然,這個瞋恨心,戰爭都是起瞋恨心,互相要把對方置於死地,是很殘酷的。這個瞋恚心到了極點,到最後這個世界就灰燼了。世界灰燼,印光大師那個時候講的,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那就是世界灰燼,核子大戰。我們現在看,距離這個時間,愈來愈接近。這個也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看看現在,新冠狀病毒還沒有解除就戰爭了,的確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個是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來的。佛要對治眾生的貪瞋痴,「闡苦空之諦」,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人,這個世界是苦、是空、是無常,讓眾生放下這些貪瞋痴。「闡苦空之諦」,就是你到最後一場空,你什麼也得不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苦呢?造那個地獄業,真的是得不償失。如果知道這個世間苦、是空、無常,什麼都帶不走,那就放下了,就不會貪了,就不會競爭了。你錢賺得再多,你能用多少?你能享受多少?就是那個貪心在作祟,實際上你用得是很有限的。你肚子吃飽了,你再吃也吃不下了。你晚上躺下去睡覺,也不過三尺六尺。再大的房子,你用的空間也是就那麼一點。衣服能保暖,有一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吃得飽,這樣就可以了,就不必再貪了,大家都能夠知足常樂。

  所以佛給我們開示,「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沒有病是第一大的利益。知足的人,他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富有的人,他知足,他是最富有。如果不知足,你錢再多,他還是不富有,他總覺得不夠,他總覺得他有欠缺,他總覺得有不足,他不富有。所以佛闡揚這個苦空之諦,這個世間是苦、是空。「諸苦盡從貪欲起」,你看一個貪心,造成這麼大的災難。這個苦難從哪裡來?就是貪,貪求無厭,貪心激烈的增長,現在的戰爭不都是為了貪、為了利嗎?他不是為了道義。不是像武王去討伐紂王,弔民伐罪,革命,那是人民活不下去了。現在是為了貪。

  所以佛弘揚苦空之諦,對治眾生之貪。「宏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就是弘揚,要有慈悲心。五停心觀,「多瞋眾生慈悲觀」,要培養慈悲心。有慈悲心,他就不會發動戰爭,也不會去引發戰爭。凡是發動戰爭、引發戰爭,這是兩方面都有問題。如果真正有慈悲心,他不會主動去發動戰爭,也不會去製造引發戰爭這些因素條件,因為他會考慮到人民的生命財產。這個就是有慈悲心,他就可以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地位,他不要讓人民受這些戰爭的苦難。

  所以這裡講,「菩薩修學的六大準則,第一就是布施」,布施是對治慳貪,對治我們的貪心。你不但不要去貪,我們有了還要布施。如果全世界的人大家都布施,這個世界就變天堂了,我們這個地球就變天堂了。的確是變天堂,這一點不假,這個不是理想,真的可以實現的,你只要不貪,大家都來修布施,這個世界多美好。如果一貪就不行了,又爭了,競爭、鬥爭、戰爭。現在是走西洋這種競爭、鬥爭、戰爭的路線,走這個路線是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極大的災難,重大的災難。所以佛勸我們要對治這個貪。「諸苦盡從貪欲起」,就是從這個貪起來的。但是現在這個世間人還是執迷不悟,還是一直要貪,為了得到利益。其實你修布施得到利益才是真實的,你那個貪得到的利益,命中有的你貪得到,但是被減損掉了、打折扣了,不知道,真的是得不償失。你原來有一百億的財產,因為貪,變成五十億,你還滿高興的,以為我很聰明,不知道你的福報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真正明瞭因果報應這個事實真相,大概全世界沒有人會去幹這些傻事了。不明瞭因果,那就很難了。《安士全書》云:「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不相信因果報應,那就胡作妄為,這個世界就大亂了。

  所以現前這個因果教育還是非常重要,因為對治這個煩惱,第一個就是布施,對治慳貪。但是我們一般人,你勸他布施,這個也很難。我布施,我就沒有了。如果這個沒有補助因果教育,很難讓這些人發心來修布施。如果明瞭這個因果,他就會很樂意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大家在求的不就是這三樣東西嗎?這三樣東西修的因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不修因,怎麼可能得到果?不明瞭這個因果的事實真相,你勸他修這個布施很難。

  因此,先師淨老和尚他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我們當代真善知識,他是密宗的上師,呼圖克圖,是總統府的資政,是真善知識。我們老和尚剛學佛去親近他,他學佛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方東美教授教他哲學,給他講「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句話打動心才去接觸佛教。第一個老師(一個前清的蒙古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在台北的青田街,去那邊向他請教佛法。第一天去就請問,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能夠很快的入進去?章嘉大師給他講,有。什麼方法?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他聽到「布施」兩個字,我現在窮得要命,沒錢怎麼布施?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多就沒有。你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一塊就布施一塊。要怎麼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

  真正是修!所以他的命,算命的講,沒有財庫,空空。我們老和尚常講,我這個命是乞丐命,又短命,四十五歲。真的四十五歲那一年,我聽經聽兩年,的確七月他病了一場。他兩個戒兄弟跟他同年,同期受戒,同時去給人家算命,都說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一個戒兄二月往生,一個五月,我們師父他是七月病一個月,他知道壽命到了。他父親四十五歲過世的,他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所以他很相信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後來他是發願弘法利生,病了一個月又好起來,以後的生命就不是他過去生的,過去生已經過完了,四十五歲病了一個月,已經死了,他是像《了凡四訓》講,「義理再生之身」,改造命運了,是這一生他修的。遇到章嘉大師修布施,再去台中蓮社親近李老師學經教,出來講經弘法,做法布施。法布施也包含財布施、無畏布施,所以他改造命運,改得比袁了凡還殊勝。袁了凡壽命五十三歲,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懂得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依教奉行,後來活到七十四,延壽二十一年。我們老和尚他延壽五十一年,這個比袁了凡要超過很多。

  這是講因果。知道這個因果,所以我們老和尚勸人家布施。我也是看到他老人家這樣修布施,所以跟著學。我自己也是沒有福報的,所以跟著學布施。布施做什麼?我們老和尚早期,他年輕那個時候,寺院人家要印經、要放生,還有施藥材、施棺木,就是有一些熱心、善心人士都會拿一個本子讓大家來同共發心,他就去樂捐,一毛捐一毛,一塊捐一塊,就這樣修。他說半年就有感應,修得心比較清淨,他需要什麼東西,什麼經書,他很快就會得到。以前他那個相,不會看相算命也知道,他是薄福短命相,你直覺也感覺得出來。我聽他老人家講經,他那個時候四十三歲。所以算命說他四十五歲,這個改造命運改得非常非常殊勝。他修得很有心得,章嘉大師教的沒錯。他學佛的根底就章嘉大師幫他奠定的,就是修三年的布施,修得很有心得。有這個根底到台中蓮社去學經教,他就有基礎。所以他老人家常講,他學佛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修布施。這是菩薩六度第一度布施度。

  我們現在學佛,其實就是修一個布施,從布施下手。一部《金剛經》,布施講最多。我們昨天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也是學習到布施這段經文。布施,懂得因果就敢布施,要相信因果。如果對因果報應有懷疑,他也不敢布施。所以過去有一個同修,他給我講,他也滿有錢的。他說,他聽老和尚講《了凡四訓》,老和尚說財布施得財富,愈布施就愈多,你布施出去了,回收的時候又會多一點、多一些,好像生利息一樣。他給我講,如果真的是這樣,當然我敢布施。布施出去,回收又比原來更多,當然我敢布施。後來他又給我講,他說萬一我布施出去,回不來怎麼辦?後來他的結論,就給我說,他還是不敢布施。這個是我早年到泰國去,我們台灣移民去一個同修,請我去講經給我講的,現在也不在了。

  另外,台南淨宗學會有個同修姓林,有一年到景美華藏圖書館給老和尚拜年,幾個同修就留下來吃中飯。吃完中飯,林居士就給我講,他聽老和尚講蓋彌陀村,早年我們老和尚提倡蓋彌陀村。他說,悟道法師,老和尚講要蓋彌陀村,老和尚不用去化緣,我一個人的財力就夠了。我說那很好,那你來發心。他說,他還是放不下。他說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沒看破。後來我聽說他到大陸去投資,好像都虧掉了,虧本了。其實布施它才是寄在堅牢庫,五家搶不走。要修布施,存在銀行也靠不住,銀行會貶值,這些通貨膨漲就是五家裡面的。如果你去做好事,是做布施,這個五家搶不走。寄在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所以懂得布施就有智慧。

  我們師父上人他這個布施修得很有成績、效果很卓著,所以我看到我也就學了,就是布施。但是布施得還不及格,還要繼續努力,但是總是有一些信心。有的人,我們師父講經她也聽(早年有一個女眾,瑩空師),她出家很早,到圖書館去。過年人家供養紅包,我就學老和尚布施、印經,統統布施了。她說悟道師,我給你講,你要自己存一些錢,要跟一個會,你統統布施,你都沒有留錢,將來你被人家趕出去,你就要去睡火車站(說要睡火車站)。後來我說我還是要聽師父的,師父說布施,我就沒有聽她的,我還是布施。但是她去跟一個同修的會,好像被倒了幾百萬,被倒了。後來我看看,還是師父講的對,如果我去跟她,恐怕我的結果也是跟她一樣,所以這是真的。

  所以修這個,我自己也有一點點心得,因為我自己本人也是很沒有福報的,真的很沒有福報。因為過去世也大概沒有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也是很窮的。我就不如我弟弟,我弟弟就比較能賺錢,他做什麼都能賺。以前我們小時候,年輕時候跟我母親在萬華賣菜,要幫忙賣菜。賣一賣,有時間就三輪車去給人家載貨,賺一些工錢。我常常跑空車,沒有人給我載。我弟弟他出去,他都是生意很好,他福報比我大。後來學佛,聽了經才知道,這個就是自己過去世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趕快修,彌補,也得到這個效驗。所以布施對治貪欲。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之所以能成為聖賢,就是能離貪欲。增長貪欲就是增長墮落三惡道的機會,離開貪欲就遠離惡道。」

  這個世間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世間人,我們看,大多數統統是往三惡道在跑。在佛的眼睛看起來,可憐憫者!也沒辦法,勸了他不聽,不相信。所以無論是世間的大聖大賢,像孔子、老子、孟子、顏子,這些都是世間聖賢,大聖大賢,出世間的佛菩薩、阿羅漢,他為什麼能成佛菩薩、成聖成賢?就是他能夠離貪欲,不貪,所以才能夠成聖成賢,能夠超越,超越六道。增長貪欲,的確就是「增長墮落三惡道的機會」,製造三惡道。能夠遠離貪欲,就遠離惡道了。現在全世界,你說哪一個人不貪?大貪小貪,統統在貪,所以墮三惡道的機會就多了。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要遠離貪欲,遠離貪欲就是要修布施,布施來對治。布施,布施到有心得,你會很歡喜。這個功德利益,絕對不是貪求的人能夠想像得到的。

  我們再看第三:

  「三、希求眼前的福報,也決不是從貪而來,貪只會折福,不能增福。因為今世所求得之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善因;而這一生所造之惡業,其果報在來世,因果通三世,絲毫不爽。」

  「希求眼前的福報」,也是人之常情。世間人絕大多數都是求人天福報,希望求得眼前的福報。你看寺廟,人家去拜拜,求什麼?求平安,求事業順利,求升官發財,求身體健康長壽,這個都是一般世間人大家要求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都是要求這個,求有財富,有聰明智慧,而且健康長壽,這是人天福報。你要求人天福報不是從貪來的,那個因不能搞錯,要從布施,不是從貪。你貪只會折福,不會增加福報,只會把你原來有的福報折損掉,不會增加。這一生所得到的福報,是過去生修的。這一生所造的惡業,果報就來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我們來世的果報。所以因果通三世,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且這因果報應錯綜複雜,實在講,如果你講到細,每一天都加減乘除,起心動念都加分、減分。這個我們看《了凡四訓》,記功過格,這個就會比較清楚。我們老和尚有講《了凡四訓》,這個大家可以多聽聽,對我們現前要求現世的福報,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去學習、去求,真的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你不肯修因,就不可能得到果報。

  好,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貪欲的範圍很深廣,尤其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但毀人之德行,而且是墮落三惡道的第一因素。」

  貪欲的範圍很深很廣,的確,的確很深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也是我們世間人主要要貪的對象,名就是名望,現在講知名度,要有名聲,要出名,名也是一種福報,名聞也是一種福報;利養就是利益,供養。五欲六塵,這些物質的享受,貪求這些。我們世間人無非就貪求這些,貪求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是毀壞人的德行,人就不擇手段,就違背道德,就沒有道德,因此墮落三惡道,這是第一個因素。

  我們再看第五:

  「五、斷貪是要斷貪欲的念頭,不是改變貪欲的對象,所以不但世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

  這是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講得非常多,也常常講。的確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他沒有貪世法,但是他貪佛法。所以這裡給我們講,不是改變對象,是要斷你內心那個貪欲的念頭,不是換一個對象去貪,不貪這個,貪那一個,那個還是貪。所以過去早年我們師父講經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常常講,早年他去香港講經,香港一些寺廟,有些佛像的底座都被老鼠吃了,老鼠蟑螂很多。這個貪,就是說,你貪那個佛像也是貪。所以我們師父就講,他說那些老鼠都是過去在這裡的出家人,死了之後,貪這個地方,捨不得離開,然後就投胎去當老鼠蟑螂這一類的,就在寺院裡面。

  我在家的時候聽經,還聽到一次,我們師父講,他在高雄講經,有一個寺院,有一隻狗常常到那個寺院去,做早晚課,牠都站在住持那個位子,做完了,牠就先走了。因為住持在那個當中的位子,就是早晚殿,他都會先下去,大家還沒有下去,他先下去了。後來那個寺院的人一直看,這個狗好像就是以前他們已經死去的住持,牠那個樣子很像。就是說這個住持死了,他留戀那個住院,他捨不得離開,死了之後就投胎到寺院附近的畜生道去了,又回到這個寺院。回到寺院,他還以為是住持,牠就站在那個住持的位子。所以那個住眾有人看出來說,你現在不是住持了,你不能站那個位子,你要參加共修,到旁邊去,要跟大家一起。早年講到這個,所以佛法也不能貪。寺廟蓋得很莊嚴,如果捨不得離開,恐怕就要墮三惡道。所以不是改變貪的對象。

  我們再看六:

  「六、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墮三途,貪佛法亦不例外,終究不能脫離六道輪迴。」

  佛法是教我們斷貪,《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修行,布施對治我們的貪心。因此,我們如果貪很多高貴的念珠,那個還是貪。人家如果送我很高級的念珠,這個也是會增長我的貪心。在一九九八年,我們到大陸去旅遊,當時我去的時候,有一個居士送我一個沉香的念珠,一萬多塊,二十六年前一萬多塊滿大的。悟道師,這個你不能送人,一萬多塊的。那這個一萬多塊的戴下去,我壓力就很大,不能送人。後來我們去大陸,去遊長江三峽,有居士招待。那個時候我都買一串五塊錢的念珠,塑膠的,買很多,到船上一百多個服務員,都一個人送一串,一個人送一串。那個時候送念珠還很稀奇,二十六年前,大陸還很少,五塊錢他們就很喜歡了,每一個人送一串。我們六十個遊客,有一百多個給我們服務,多一倍,就利用這個機會送他們一些VCD、念珠,勸他們念佛,跟他們結結緣。那五塊的送光了,最後有一個來說就差他一個,他說他沒有。後來我就把那個一萬多塊的就給他,我不敢給那個居士講,就給他了。所以這些都要捨,因為我們要常常想到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再高貴的東西你也帶不走。如果我們貪這個東西,那就出不了六道,就被它綑住了、被它束縛了。我們要得解脫,就要放下。放下,從布施開始。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