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不求人天福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24/10/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56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今天晚上繼續來學習先師淨老和尚早年在新加坡宣講的《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是把這個《講記》用節要的方式,節要節錄一條一條來學習。上一個月我們在新加坡學習到這個經文「離殺害而行施故」,這段經文我們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離殺害而行施故: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請看節要:
「八、長壽無夭,夭是夭折、短命。不殺生是無畏布施,其果報是健康長壽。」
這一條給我們講「離殺害而行施故」。離殺害就是《十善業道經》第一條善業,永離殺生,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不殺生這個善業。依這個善業而行布施,離殺害又行布施,果報就是『長富財寶無能侵奪』。前面第七條節要講,「現今得財富者,日夜憂慮,患得患失,不但不能享受,反而身心憂患。」先師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也就是現在的人「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富,但是不快樂;有地位,做高官、做總統,他沒有安全感。所以現今這個世界有財富的人,我們仔細去看看,他快樂不快樂?比那個沒有財富的人,他的憂慮更多,因為患得患失,有了財富,怕這個財富失去。有錢的人如果一旦破產,財富失去了,那個打擊比那個沒有錢的人嚴重太多了!有的人甚至他受不了,就自殺了。這個我們在新聞上也時有所聞。所以有財富,患得患失,不但不能享受,反而給身心帶來嚴重的憂患。
如果能夠修十善,以這個十善業再來修布施,所得到的財富不會散失,也就是五家都搶不走。這個佛在經典上有一個比喻,寄在堅牢庫,堅牢庫就是五家都搶不走,都沒有辦法給你散失,你的財富這五家奪不走。這是要修布施。
第八條這一條是講「長壽無夭」。前面講財富,你的財富不會散失掉。這條是講壽命,長壽,就壽命很長;無夭就是不會夭折、短命,夭就是短命。我們在中國講壽命,我們人生如果活到六十歲,六十就是花甲之年,一甲子,六十歲。六十歲是正壽,過了一甲子,人活到六十歲,如果往生過世也不算夭折、短命,六十是正壽。七十是稀壽,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十是下壽,一百歲是中壽,一百二十歲是上壽。所以從六十以後就不算短命。
長壽是果報,這個因是不殺生,修無畏布施。修無畏布施,他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不殺生是止持,就是止惡,我們自己不去造殺生的業,不去傷害眾生,這是止持,止惡,停止造這個惡業。無畏布施就是作持。比如說我們學佛的同修吃素,不殺生,這是止持;如果我們去放生,放生叫作持。所以這個戒律有止持、有作持,作就是你要去做的,止就是你要禁止的。所以這條不但修止持,也有作持,所以會得到長壽無夭。因此我們不殺生,吃素,偶爾也參加一下放生。放生就是作持,就是布施。放生,我們要花錢,這個財布施;把這個放生的因果,依照經典佛的開示給大家說明,這是法布施。像這裡講的,這裡《十善業道經》講的,這是法布施。
放生,眾生避免被殺戮,牠遠離恐怖,這是無畏布施。因此我們過去參加放生,有一些動物,牠不會說話,但是會表現在行為上,會向人感恩致謝,特別是烏龜是最明顯。所以有一年,大概很多年前,我到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看到一戶人家在賣龜、鱉,我們就發心,我就找同修發心給他買,國清寺有放生池,就是去那邊放生。那一家還不賣給我們,後來多一些錢給他,他終於答應賣了。我們就去國清寺放生,我看那個烏龜放下去,牠還會回頭,給你點點頭。因為牠已經避免被殺了,也就是我們讓牠沒有畏懼,這個就是無畏布施。所以放生是無畏布施。所以我們不殺生,再放生,這個果報就是健康長壽。不但止持,還要作持;不但不殺生,還要放生,保護動物,這個都屬於無畏布施。這是舉出一個例子。
無畏布施展開來講,凡是幫助眾生遠離恐怖、畏懼,讓他身心得到安穩,這些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有人的心不安,你能夠善巧方便去安慰他,讓他能夠安心,心能夠遠離恐懼,這個都是無畏布施。
我們佛門菩薩眾,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都講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就是布施無畏給眾生。我們看到眾生他有恐怖,我們大家常常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士神光第二十八》,佛也勸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你遇到恐怖急難,緊急的,要念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印光大師在《文鈔》有一篇勸兼念觀世音菩薩。你遇到恐懼,遇到種種讓身心不安的,都要念觀音;你有緊急、急難的,也要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施無畏者,布施無畏給一切眾生,因此眾生遇到恐怖急難,至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解脫。
有同修聽到這麼講,那我念阿彌陀佛可以嗎?當然可以,你要念哪一尊佛菩薩也都可以。這個地方我們是依照經典,印光祖師他也是依照經典來勸大家。當然念阿彌陀佛都能成佛,那怎麼不會救苦救難?但是佛為什麼又勸我們念觀音?這個過去也有人寫信去問印光大師,都在《文鈔》裡面。為什麼念觀音?觀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緣很深,所以這個感應也就特別殊勝、特別明顯,關鍵在緣分,這個緣比較深。所以印祖在《文鈔》回答就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有一些弟子遇到急難恐怖,釋迦牟尼佛他沒有說你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好了,我也能幫助你。但是釋迦牟尼佛是勸這些弟子,你念觀音菩薩,總是有他的道理。
這個大家有疑問可以提出來交流,因為這個是佛講的,大家都在念《無量壽經》,那個經文很明顯,佛講的。如果你念佛念習慣,當然你遇到急難恐怖,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脫離這些恐怖急難。念其他佛菩薩,你只要念得有感應,你跟哪一尊佛菩薩緣比較深,你念的感應就會很明顯,這個關鍵在緣。所以我們勸人念觀音,特別是還沒有修淨土法門的,勸他念觀音就是幫助他、安慰他,讓他遠離身心的恐懼,這個也是無畏布施。
所以早年我們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法律顧問,蕭律師的太太,蕭太太有一天來找我,她的公公(就是她先生的父親),八十幾歲,病危在台大醫院,她問我怎麼辦?當然我第一個回答就是帶阿彌陀佛的佛像,掛在他的腳底那邊,讓他躺在病床看著佛像,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就請一尊捲軸的佛像給她帶到醫院去掛。第二天蕭太太又來找我,她說悟道法師,我公公看到阿彌陀佛,聽到念佛機的佛號,心生恐懼,他不敢念,他說念那個就是叫我趕快去死。問我怎麼辦?我說那就換觀音菩薩。所以我再拿一幅捲軸的觀音菩薩,我說那妳換觀音菩薩,妳勸他念觀音菩薩,保佑你身體趕快好。這個他就能接受了,他也就遠離恐怖了。因為他也沒有聽經,也沒有學佛,看到人家念佛,就是助念往生,就認為那個人快死了,他還不想死,你給他念,愈念他愈恐怖,他就不能接受。
念觀音菩薩,如果有信願,這個印光大師在《文鈔》也有開示,你具足信願,觀音菩薩也是幫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就出自於這部經,這部經裡面也講到念大悲咒,臨命終觀音菩薩接引你去哪裡?接引你到極樂世界。要念大悲咒之前,念大悲咒儀規,要先念南無本師阿彌陀佛十句,再念大悲咒。所以你念觀音菩薩也是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他不接引你到極樂世界,會接引你去哪裡!所以這個也是一個變通,你對一些對阿彌陀佛認識不深的人、不認識的,他不能接受,勸他念觀音,大多數能接受。你勸他往生,他未必想要往生;你給他講,這個會幫助你消業障,幫助你身體健康,我看大概大家都會接受。這個也是一個方便接引。
所以在《藥師經》裡面也講,你念藥師佛,臨命終,藥師佛派八大菩薩,有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八大菩薩,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念東方藥師佛,怎麼臨終卻送你到西方?因為我們不夠條件往生東方,那個條件高,起碼你要斷惑,那個我們做不到。所以藥師佛也大慈大悲,先送你到極樂世界,去那邊再來就方便了。這些也都是屬於無畏布施,健康長壽。所以我們做法會,有上午供,午供都會到藥師佛那邊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增福壽菩薩摩訶薩,這個就是健康長壽。
這條講我們離殺害來行布施,得到財富不會散失掉,而且長壽無夭,不會夭折,不會短命,壽命很長,這個修布施就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
我們接著看第九:
「九、不為一切怨賊損害,怨是冤家,賊是盜賊。過去無量劫來,我們不知與多少眾生結了冤仇,種下惡因,但是佛說因要變成果,當中要有緣;若無緣,雖有惡因,惡果不會現前。」
這個講因果是簡單的講,具體的講叫因緣果報,你種了這個因,當中要有這個緣,因緣遇到了,果就現前,果現前就是結果,果現前叫做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具體講是因緣果報,簡單講叫因果。我們能夠離殺害而行布施,不會為一切怨賊損害,怨賊是冤家債主,賊是盜賊。冤親債主,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多,無量劫來,我們不知道與多少眾生結了冤仇,種下惡因,這個可以說無量無邊,太多了!所以我們這一生到人道來,下一輩子要去哪裡,這個都是根據我們無始劫以來種的善因、惡因,這個果報成熟的先報,哪一個成熟了,那個先報,因緣果報。哪一個因緣成熟,那個就先報了。所以這一生到人道,來生不知道到哪一道,這個都是根據我們無始劫來造的善惡業因這樣排列的,看哪一個先成熟,哪一個先報。
這個地方最重要就是一個緣,我們改造命運,因已經種了,沒辦法去改變;能夠改變,就從緣去改,因沒有緣,它不結果。好像你種一個蒺藜的種子,蒺藜會有刺的,會傷人的,你有那個種子種在地下,那個是因。但是你不要給它培養,不要給它加水,不要給它施肥,不要給它照顧,上面鋪個石子,車子壓來壓去,它有種子在,但是它沒有那個緣,就不會結那個果。善的種子,好像你要吃一個蘋果,好的種子,種子都有了,你盡量給它培養,給它照顧,它很快就成長。我們有善的因,有善的種子,我們要在善的緣去加強,我們那個善根種子它很快就成熟,成熟就有好報。我們也有惡因、惡的種子,惡因,惡的種子,不要去給它培養,不要培養就要斷惡,惡緣要斷掉。斷掉,那惡因沒有緣,它就不會結果。如果有惡因,有惡的種子,加上惡的緣,那它這個果成長就很快,很快就會遭到惡報,不斷給它加惡緣,不斷培養惡的種子,這很快就有惡報。
所以改造命運是從緣去改的。講到冤親債主,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常常講到,香港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講堂前面的一幅對聯,上聯就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所以這首對聯就道盡了我們六道眾生彼此的關係,大家做一家人聚在一起,無非這四種緣來結合的。沒有這四種緣,不會聚在一起,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這是我們世間六道輪迴裡面,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事實真相,無非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因果互相酬償。
這個當中冤親債主報恩、報怨的,我們如果去看《安士全書》,我們對這個因果會有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我們看到眼前發生的這些事情,都有因果。如果我們沒有學佛,佛沒有出現在這個世間,這樁事情我們都不知道,不知道六道輪迴事實的真相,不知道六道裡面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如果沒有佛出現在世,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實在講,我們凡夫誰會知道?所以我們看沒有學佛的人,實在講,我們學了佛的人看到沒有學佛的人,真的是可憐憫者,他無知,他連生不知道從哪裡來,將來死了要去哪裡也不知道,前途茫茫,後途無光,不曉得將來要去哪裡。所以佛出世,這個恩德不是我們念一念就能報答的,超過我們的父母了。
我們看第十條:
「十、今生遇到佛法,信受奉行,將自己的心行變成純善,惡的緣就斷了,縱然有冤家債主,沒有惡緣,惡果就不會現行。」
冤家債主,你不要再造惡業,不要有這個惡緣,這個冤家也能夠化解,這個冤仇可以化解的。不是說不能化解的,只要我們不要再造這個惡因,這個冤仇就化解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將自己的心行變成純善,我們的心跟行為,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轉惡為善。轉惡為善,不造惡因,這個惡緣也就斷了!縱然有冤家債主,沒有這些惡緣,那個惡的果報也就不會現前了,不會起現行。
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修一切善緣,斷一切惡緣,怨賊的損害就遠離了,縱然遇到,有一些小傷害,但不礙大事。所以,吉凶禍福在自心所轉。」
這個在《觀音感應錄》裡面也記載很多這些化解冤親債主的公案。《觀音靈感錄》,這個過去我們都有印出來流通。《觀音靈感錄》,我們有時間多看看,也可以介紹給親友來看。印光大師特別提倡《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印祖親自鑑定的,那個書過去也流通很多,印光大師特別勸大家要兼念觀音菩薩。在《觀音靈感錄》裡面,我們看到古今的一些感應故事很多。最近這一、二年,我也請人拍「認識觀世音」,這拍得比較現代化的,觀音菩薩方方面面的感應,大家有機會也可以參考參考,這一集大概十幾分鐘。裡面請一個德國的學生,到台灣去念政大,念中文的,他在德國念宗教系的。他現在到法國再去修,他好像修兩個博士,在台灣政大,再到法國去。莊嚴師她的侄子,她大哥的大兒子發心來做這個事,請他做主持人,裡面他們有問一些問題,我講講開示,到台灣一些觀音廟去拍拍外景,找一、二個演員演一些小故事。這個大家可以看看參考,也可以介紹給一些初學的,或者親友還沒有學佛的,可以讓他們看看,跟他們結結緣。
我們修一切善緣,斷一切惡緣,怨賊的損害就遠離。縱然有遇到,這個在《觀音靈感錄》裡面也是有這個記載,我記得,一個人過去世欠盜賊的命,好像要被他殺七刀還幾刀,這次遇到了,因為他念觀音,也就重業輕報,給他比劃幾下,就還掉了。重業輕報就不礙大事。「所以,吉凶禍福在自心所轉」,吉凶禍福都是自己的心去感召的。
《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這個善事還沒做,你馬上就感應吉神來了。你這個善的念頭是感,吉神來了是應,這個感應。你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馬上就感應凶神來了。我們起心動念,這些行為造作,每一天我們有善有惡,我們還沒有做到純善,總是善惡夾雜,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又起惡念,起個善念,吉神來了;等一下又起個惡念,吉神走了,凶神來了。
所以《太上感應篇彙編》也舉出一個公案。有一個叫元自實先生的,他有一天,一大早他要去報仇,帶著刀要去殺一個姓繆的。經過軒轅廟,軒轅廟就供黃帝的,三黃五帝那個黃帝。那個廟祝(就是管理那個廟的)一大早要起來誦經,看到有一個人從廟門口走過去,後面跟著很多凶神惡煞,跟在他後面走。沒有多久看到那個人又折返,又回來,又從廟門口經過。這次經過,看到他後面跟很多天神,善神,跟了很多,跟在他後面。管理軒轅廟這個人看到就覺得很奇怪,就去找他到廟裡面坐,就請問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問他剛才你要去哪裡?去了沒多久,你又折返,又回來了,到底是什麼事情?
這個元自實先生他也很老實跟他講,他說剛才我其實是要報仇的,那個姓繆的對不起我,準備帶著刀去把他殺死。怒氣沖沖,走到他家門口,他心裡忽然想到,對不起我的就是只有姓繆的一個人,但是這個姓繆的他家裡還有個老母親,八十幾歲,他有妻子兒女,兒女還小,我把這個姓繆的殺了,他的老母親誰來奉養?他的妻子兒女誰來照顧?我殺了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人嗎?對不起我的只有姓繆的一個人,其他的人是無辜的。他突然生起這個善心、善念,他那個瞋恨心就降伏下去了,他就放下了,不報仇了,算了!放下了,就回去了。
這個廟祝聽到他這麼一說,他說那我明白了。他說你知道嗎?剛才你怒氣沖沖要去殺那個姓繆的,你後面跟了很多凶神惡煞,很可怕。你到他家,你會為他家人想,放下你個人冤仇,你的善心生起來,會替仇人的家人想,這個善心生起來了,你放下這個惡念,不報仇了,你折返的時候,我看到你後面跟了很多護法善神。所以這個廟祝也很慈悲,勸他說你以後努力斷惡修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將來你前途無量。這個元自實先生聽了冒一身冷汗,我才起個念頭,事情還沒做,一個惡念起來,凶神就跟那麼多;一個善念起來,善神跟了那麼多。所以他聽了這個廟祝的勸告,他真的從此以後認真斷惡修善,後來官做很大。這是舉出一個公案,吉凶禍福都在我們自己內心。
在蓮池大師的《緇門崇行錄》也講了一個公案,《太上感應篇彙編》也有節錄這個公案。就兩個出家人在討論佛法,安禪師,這個禪師有定功,他在那邊打坐入定,在禪定當中看到很多天神在聽這兩個出家人討論佛法。後來沒多久,這個天人走了。又過沒多久,他看到很多惡鬼來了。後來安禪師就問他們,你們剛開始在討論什麼、在講什麼?他說我們在討論佛法。後來就沒有討論佛法,討論閒話家常。閒話家常之後討論什麼?名聞利養,怎麼樣得到名聞利養。安禪師就講,他說我在定中看到你們討論佛法,天神圍繞在旁邊聽,聽你們在討論佛法。後來你們不討論佛法,因為閒話家常,天人就離開了。後來講名聞利養了,講到怎麼樣得到名聞利養,就看到凶神惡鬼來了。閒話家常還好,沒有天人,也沒有惡鬼,但是講名聞利養,就感應惡鬼來了。
這個也是吉凶禍福在自心所轉,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大的叫禍福,小的叫吉凶。所以吉凶禍福都是自己招感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都是我們自心感召來的。這個我們要常常念,常常提醒自己。我們起一個惡念,生一個貪瞋痴這些念頭起來,我們要知道,凶神就來了。你起一個不貪、不瞋、不痴,善心、善念,吉神就來了。所以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無非就是一個感應。
我們再看第十二條:
「十二、儒勸人立志做聖人,佛教我們發心作佛,這才是真正止於至善。」
這條是講儒,儒家勸人立志做聖人,這個聖人就是世間聖賢。在儒家修學達到聖人,這個是最高的層次。聖人,像孔子,他是聖人。孔子之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都是聖人。聖人下面就是賢人,像孔子的弟子有七十二賢,各有他的德行,各有他的專長。再次一等就君子,君子是一個讀聖賢書明理的人,能夠依照聖賢的教誨,在生活當中去落實,但是還沒有達到賢人、聖人這個層次,一個君子。做到一個君子也不容易,這個君子就比一般的善人的程度要高。一般講善人、好人,他不一定明理。但一個君子,他明白道理。這是儒家修學的一個層次,所以古時候讀書人志在聖賢,他讀書不是志在功名。
所以過去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也講到,從元朝之後,明清這些讀書人,大部分讀這些聖賢書,他不是志在聖賢。在宋朝那個時候,還志在聖賢,宋朝以後,到元、明、清,一般讀書人志在功名富貴,他讀書只為了考中舉人、進士,能夠得到一官半職,就是讀書他的目的是求功名富貴。我小時候讀小學,老師也跟我們講,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你認真讀書,自然會發財,黃金屋就是發財;顏如玉,就是你會有很漂亮的太太。這個就是世間人的功名利祿,讀書志在功名,為了考試,不是志在聖賢。儒教人,主要是立志要做聖賢、君子,這是讀書人的一個主要目標。後來就不是了,後來志向不一樣,為了功名富貴,不是志在聖賢。
道是立志做仙,我們讀《太上感應篇》,「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仙的層次也有很多,在《楞嚴經》列出古印度有十種仙。在我們中國道教列出五種仙,有五大類的仙。道是求長生不老,他的目的求長生,儒是作聖賢,道家作仙,仙就長生不老,壽命很長,最高的天仙,地仙,還有人仙。《感應篇》列出五種仙,《楞嚴經》列出十種仙,都求長生不老的,修的法門不一樣,目的就是長生不老,這是道。所以我們讀《感應篇》,現在很多人都要修仙,修什麼氣功,修身體好,如果不依照《感應篇》去修,你修什麼法術也沒有用。所以道是求長生。佛教我們發心作佛,是求無生。「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我們學佛到最高目標就達到無生法忍。佛是求無生,道求長生,儒求作聖賢。
「這才是真正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說世間的至善就是儒家、道家;佛家是出世間,作佛就止於至善,最高的目標。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儒、釋、道,三教聖人所教導的,世出世間聖賢、佛菩薩他教我們什麼,這個我們也要明白。
接著我們看下面的經文,「離不與取而行施故」: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這段經文就是『離不與取』,「不與取」就不偷盜。有主人之物,沒有經過主人同意,我們就取來就是偷盜。我們永離,離這個不與取,就是離偷盜。『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你離不偷盜,又能夠布施,不但不去佔人家便宜,我還布施,那你的果報就常富。這個「常」就是恆常,常就不是無常。常,它就是長遠、長久,所以這個財富他能夠保持長久。不像有的人他發財了,但是沒有幾年就破產了,那個就無常,那個就不是長久的。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離不與取去修布施,你得來的財富可能保持不久。所以要離不與取去行布施,就能得到「常富財寶」,沒有人能夠給你侵犯、奪取。『最勝無比』,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不與取是盜戒;能離不與取,就是持戒布施。財寶是通三世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財也算是寶;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聰明智慧是法寶;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大家視為第一寶。」
「不與取是盜戒」,就是主人沒有給予,我們就把它取過來,就犯了盜戒。「能離不與取」,這個就是持不偷盜的戒,不佔人家便宜,再修布施,這個「就是持戒布施」。持不偷盜戒而行布施,就能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財寶是通三世的果報,不止這一世,來生來世,你還是富有。這個大家可以去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藏經》講,地藏菩薩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布施功德大小的校量,在這品經給我們講得很詳細,有一生受福,有三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世世都受大福報,這個是什麼因果?這品經就是地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佛來開示,我們修布施,修什麼樣的因,後面會得什麼樣果報。那個布施的項目也有很多種,種類也很多,布施的項目,這我們可以參《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以財寶也是通三世的果報,不是只有現前這一生一世的,你來生來世還是會繼續有這個福報。所以《地藏經》講一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利,生生世世受這個福報,所以這個通三世。
「財布施得財富」,所以「財也算是寶」,我們一般講財寶、財寶。這個財它能解決我們物質生活的問題,讓我們物質生活不缺乏。「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聰明智慧是法寶;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大家視為第一寶」,健康長壽這是大家都希求的。長壽,身體要健康,這樣才好。如果長壽,身體不健康,躺在病床,那也是折磨。所以長壽,身體要健康,這個就是大福報,這個福報是從無畏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修法布施得來的,稱為法寶。三種布施,法布施是最殊勝的,所以普賢菩薩講「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就是所有的供養當中,法的供養是最殊勝的。因為法寶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的大問題,能夠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個法寶就不是世間財寶可以相提並論的。
世間財寶再多,解決不了生死的大事,也不能幫助我們明心見性。世間財寶是能夠幫助我們物質生活不缺乏,但是不能幫助我們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脫離輪迴,財寶做不到。因此《金剛經》佛就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跟另外一個人受持一四句偈為人演說,那個福報相比較。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去布施給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那福報夠大,但是不如有人在經典裡面,他受持讀誦一四句偈為人演說的福報,無法跟它相比,就是不能相提並論。這個在《金剛經》我們可以看到校量布施這個福報,所以這個法是最殊勝的。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常行布施的人,要是不離惡業而行布施,得福報在三惡道享受。很多人養的寵物,多有福報!牠那個福報是前生修布施,但如果這個寵物很聰明,表示牠還有法布施;如果牠健康長壽,表示牠還有無畏布施。仔細觀察這些寵物,就曉得牠過去生中修了三種布施,但是沒有離開貪瞋痴,因此得這個果報。」
這個也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這個就是修福,但是「不離惡業而行布施」,就是修這個布施,夾雜這個惡業,得到的福報就在惡道去享受。所以舉出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養的貓、狗,這些寵物。現在養寵物的人很多,在台灣我還看到很大的墓園都有寵物的公墓,做得都很大、很漂亮的,我都去看過。還有寵物的醫院,貓、狗醫院;還有化妝的,給牠打扮的,穿衣服,等等的。那個寵物福報比人大,有專人侍候,我們人真的沒有牠的福報。但這個福報也是牠過去生修的,牠為什麼福報跑到畜生道來享受?這個就是有夾雜這些貪瞋痴。墮在畜生道,主要是愚痴,沒智慧,是非善惡分不清楚,糊裡糊塗的,但是牠有修福,得到痴福。如果貪心重的,他修布施就到鬼道去了,鬼道也有鬼王。瞋恚心,就去當阿修羅了。所以沒有離開貪瞋痴修福,就會得這樣的果報。
第三條再講:
「三、福報大的,就變成羅剎、阿修羅。阿修羅是畜生當中的領袖,餓鬼當中的鬼王,但是這種福報享完之後,惡業現前,那就真的是苦報了。」
羅剎、阿修羅在天道、人道、畜生道、鬼道都有,都有阿修羅。天有天阿修羅,天阿修羅就有天人之福,沒有天之德,因為他的傲慢心很強烈,他傲慢,但是他修大福報,他很肯布施。但是他沒有天人的德行,有跟天人一樣的福報。天人沒有這些貪瞋痴慢,他有傲慢。修羅,在人道的修羅,我們一般講,看那些暴君、昏君這一類的,他很有福報的,瞋恨心很重、好勝心很強,他是當總統的,殺人無數,他好勝,報復心很強。但是他過去有修的福報,現在這一世當人,他造這麼重的罪業,死了之後就到地獄去了。他沒有修那麼大的福報,他還造不了那麼大的罪業。所以佛經上講「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又造業,業造多了,福報享盡了,第三世就墮地獄,就三世怨。所以惡報現前,那就是苦報來了。
這個道理我們也都要明白,所以我們修十善業,再來修布施,那個福報就是非常的真實。如果能夠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個品位就起碼在中品以上,這是我們要明白的。所以我們修再大的福報,我們修淨土的同修大家都知道,我們不求人天福報,把這個福報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作佛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也就圓滿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這段後面還有幾條,我們下週再繼續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