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為眾生,捨棄自己的安樂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24/5/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45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堂主悟全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們再念一遍: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講記》節要我們學習到第十七條,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第十八:

  「十八、佛不度無緣之人,好學是有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人就是有緣。將念佛的道理、方法為人講解清楚,就更殊勝。」

  這條是講佛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就是好學,他喜歡學習,他喜歡學佛,對佛法有興趣,這個就是有緣人。沒有緣,他不願意來接觸。所以有緣就要幫助他,就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樣的人就是有緣人。大家在這個講席當中,無論哪一個法師,在家出家,大家願意來講經,願意來聽經,這個都是有緣,包括網路前的同修。過去先師淨老也常講,現在有網路,在網路前接觸到的有緣人,那就更多了。這個也是我們現前利用這個科技來弘法,也是廣度有緣。有緣的人他就會接觸到,接觸到他就生歡喜心、他就願意來學習,我們就必定要幫助他來深入佛法。

  我們接下來看第十九條:

  「十九、《禮記.曲禮》教導我們安安而能遷,你有福報,你身也安、心也安,日子可以過得很舒服、很自在,但別人有痛苦時,也要捨棄自己的安居,為苦難人去奔波。人家願意聽要教,不聽也要教,不論遇到任何苦難、折磨都要受,這是捨己為人。能夠捨己為人,就是捨棄自己的安樂,果報是得三業自在。」

  這一條也是先師淨老和尚做給我們看的,我記得在二OO八年先師淨老回到安徽廬江實際禪寺,好像回去住了兩年。當時他老人家講,他回家鄉,哪裡都不去了,八十幾歲,年歲大了。當時的確是有這個計畫,因此滿成老和尚幫他建一個華嚴講堂。當時廬江佛教居士林徐林長也大力的護持,護持這個華嚴講堂。準備在那邊,晚年就回家鄉,我們一般講落葉歸根。但是有些地方有這個因緣,特別辦中國傳統文化漢學院,一條龍學校。這個事情有一些地方因緣成熟了,因此他老人家還是放棄自己安居的生活,還是繼續奔波。

  年紀那麼大,我們可以想像,奔波是很辛苦的。特別是坐長途的飛機,又有時差,這個是很辛苦的。但是有一些地方因緣成熟了,就去幫助他們。所以到英國辦漢學院,這個也相當的辛苦。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多元宗教的交流,提倡宗教教育,跟聯合國各國代表交流佛法,推薦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群書治要36O》首先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推廣,從那裡開始,也翻譯成十個國家的語言文字;馬來西亞也辦漢學院,在台南也辦一條龍學校,因此他老人家還是不辭辛勞,因為這幾個地方有這樣的因緣。

  特別是英國漢學院前校長,休斯校長,他現在退休了。他退休,現在是當查爾斯國王的幕僚,他還是幕僚長,當他的幕僚。當時我們二O一五年到英國去,先師淨老和尚在香港六和園,他的鄰居一個趙律師,我們老和尚住在香港,他都會敦親睦鄰,跟鄰居交流,認識了一個趙律師。趙律師在英國也有開業,知道我們老和尚他在海外他都比較喜歡買教堂來做佛堂,像我們澳洲圖文巴這個就是教堂。當時趙律師就給他提供說聖公會有一些教堂要賣,我們老和尚就很有興趣,就叫悟道去看教堂,要去那邊買教堂,在那邊辦漢學院,培養五個學生,要我去照顧這五個學生。我也沒去過英國,以前到歐洲,只有到西班牙、法國、瑞士這些地方,沒去過英國,人生地不熟,人都不認識。後來我就找一個高雄的李建華居士,請他陪我去,他在英國住了二十幾年。到那個地方,我們台灣一個同修介紹北京的馬良居士,他一個別墅很大,就是住他家。然後就去看教堂,教堂看都很老了,教堂一進去就陰森森的。所以李居士就給我講,悟道法師,你腳底下踩的,那都是牧師、神父的墳墓,都有三、四層,地板都有打名字。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所以那個時候我的感覺就是買教堂適合做三時繫念,去那邊超度,辦漢學院不適合,陰森森的。但是後來看來看去,趙律師又介紹一個廢棄的小學,大門深鎖,我們跟老和尚到外面去看了一下,到最後也沒有什麼結果。

  後來趙博士,北京的趙博士,也是劉余莉教授她的師母,這樣的因緣,劉教授介紹我們老和尚給趙博士。趙博士在威爾士大學教課,教道教。趙博士就介紹我們老和尚給休斯校長,休斯校長就自己跑來了。那個時候我先去英國,後來從英國請李居士開車載我去巴黎參加活動,還坐火車經過海底隧道到巴黎去參加活動,再跟老和尚再又回到英國,再去住馬良家。活動都結束了,這些義工、同修、攝影師大家都去旅遊了,剩下我一個,維邦翻譯的一個,還有我們老和尚一個,住在馬良家。忽然休斯校長跟趙博士就找到這個地方來,他自己跑過來,自己跑來了,跟我們老和尚一見如故,談了一個多小時。當時談話,我知道這個很特殊的因緣,沒有錄下來不行,但是錄影師統統去玩了,剩下我一個,我拿一個ipad平板電腦,錄了一、二個小時,手非常酸,最原始的那個記錄。談了之後,我們老和尚就請他八月到香港去參加祭祖,他們跟校董也去了,去參加祭祖。參加祭祖,休斯校長就很感動,就邀請我們老和尚,看能不能到英國去辦一場,到倫敦,到威爾斯去辦。我們老和尚就很慈悲,就答應他,就把這個任務交代給我。人生地不熟,第一次去,要辦這個活動,實在講,很大的挑戰。

  當時我們師父就叫我去英國買房子,後來介紹倫敦一個餐廳要頂讓給人,所以十月份我又去了。我去了一趟,看了也需要有個聯絡處,所以就頂讓下來。頂讓下來,這兩個夫妻是上海人,我說上海人通中、英文,又在這裡經營,我們就不讓他們跑了,把他們抓起來工作,這樣才方便,所以就叫他們幫忙找地方、租地方。所以租的地方就他們去張羅,還有大鐘、大鼓,培訓人員這些等等的,這些都要台灣過去的。人、錢、時間,還要當地的人去幫忙,這樣全心投入。當時我一個想法,師父交代的任務好像聖旨一樣,我們這個不叫聖旨,叫接法旨。所以我交代給倫敦楊衛華,徐亦青他們夫妻,師父交代下來,我交代下去,他們都說接法旨。接到法旨就要去執行,執行任務當然也相當不容易,但是總是佛力加持,三寶加持,祖宗庇佑,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在倫敦辦了兩場的祭祖,一場中方的,一場西方的。當初我們師父就問我,休斯校長請我們去祭祖,我們拜的是中國的祖先(中國人的祖先),他是英國人,怎麼可以來拜我們的祖先?後來我就跟我們師父研究這個問題,就說不然「中華民族萬姓先祖」,再改一個「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那這個什麼族都有了,全球都有了,誰都可以拜。當時就一個祭「中華民族萬姓先祖」,一個祭「世界各民族萬姓祖先」,所以辦了兩場,中華民族就請中方去當主祭,世界各民族就由休斯校長去當主祭官。

  第一次祭祖,休斯校長也是跟我們一樣穿民國初年那個長袍馬褂。後來我說這個是中國的禮服,你要拜你們的祖先,還是要穿你們傳統的,他們基督教傳統的禮服。後來他們在蘭彼得,他就改用他們的,他們有他們的禮服,這樣去拜。所以在第二年,還不到一年,六月,休斯校長八月到香港,六月就在倫敦辦了兩場祭祖,三天的繫念法會。我們流通處都是在泰晤士河的河邊,租的地方就類似香港的博覽館,跟那個差不多性質,也是在河邊。後來又到威爾士大學去辦了一場,辦了三場的音樂會。因為當時也沒有樂生,找不到樂生,我就想一個變通的,不如請樂團,請童校長培訓他們當樂生。一趟路去,飛機票,吃的,住的,費用都花下去了,我想只有一個祭祖,這個也是要多一點工作給他們,所以就有三個地方辦音樂會,也跟學校,休斯校長他們兩個校區,都有跟他們學校做交流。

  這個因緣,同一年六月,到九月二十八日,這個漢學院就正式成立了。所以從二O一五年六月,到第二年九月二十八日,這一年多的時間就成立漢學院。當時先師淨老和尚他很重視這個因緣,知道這個因緣不能讓它錯過。過去先師淨老也常常給我們講,一個成功的人要認識機會、要掌握機會,這個機會來,如果你不掌握住,稍縱即逝。如果那個時候沒有去掌握這個因緣,今天就不會有英國漢學院了。有這個因緣,這個因緣也特別的殊勝,這個休斯校長也非常有善根。一般大學校長,我們要去找他都很難,都不一定找得到。他是主動找過來,這個因緣滿特殊的。這個不要說外國的這些大學校長,我看我們中國,包括大陸、台灣這些大學校長,好像沒有一個主動來找我們師父的,所以這個因緣特殊。因此有這個因緣就要隨緣,就要犧牲自己安居的生活。所以年紀那麼大了,我們看了也很不忍心,因為我飛一趟英國,我都差不多半條命了。飛一趟,那個時差七個小時,感覺上比美國紐約那個時差十二個小時還累。可以想像,他年紀那麼大,一定很辛苦。

  他老人家講這一段,這個是他老人家也做出來給我們看,不然他要安居,很多地方可以安居,在澳洲這裡安居也是很好。所以這個就是捨己為人,捨去自己的安樂為別人,沒有為自己,只有為眾生。所以不論遇到任何苦難、折磨,都要去承受。而且辦這個漢學院,也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順利,裡面有很多要去磨合的,人事上,各方面的,這些都要去突破。因此我們要辦一件事情,不可能不遇到困難。所以過去雪廬老人(李老師)講,辦任何事情要有一個心態,歡迎困難。要歡迎困難,不是說不要有困難,你要歡迎困難,你需要面對困難、接受困難的挑戰,要去突破困難,要去克服困難,因此要成就一樁事業,必定要承受這些。我們去支援這些,也遇到很多方面,所以有同修就給我們師父報告,說悟道法師去英國辦這個活動傾家蕩產,說我傾家蕩產。我們師父說,傾家蕩產,佛菩薩會再送過來。我們接受我們淨老和尚教學這些理念,我們都相信佛菩薩會加持,所以我也不怕。現在我們總是初步看到有些成果,起碼辦了幾屆,漢學院的學生也都拿到碩士了。我們也感到非常安慰,我們前面的努力,也算初步有個成果。

  這一條也就是講,第一條不貪欲得「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這是離貪欲,所得到的第一個自在。

  我們接著看:

  「二十、第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一切眾生終身追求的,不外乎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件事都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這個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聽到我們老和尚開示,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財布施得到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到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我們接著看:

  「二十一、若修因不離貪欲,依舊得不到自在。社會上有發大財富的,他依然不自在。何以不自在?沒有捨離貪欲,心中只有名利。貪欲日日增長,果報在餓鬼道。現前也不得自在,他的財富常有人想竊取、想瓜分,他被冤家債主、盜賊視為目標。」

  我們現在也看到很多有財富的人也是患得患失,所以有錢的人他並不快樂。現在這整個世界的人,先師淨老和尚常講,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財富,但是不快樂;有地位,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或者做大官、做總統的,他也不自在,他也患得患失,不安。我們現在看看新聞報導就知道了。現在全世界的人類是富而不樂,貴而不安,有錢也不快樂;有地位,沒有安全感,都不自在。為什麼?沒有捨離貪欲,心中只有名利,只有名聞利養,貪欲日日增長,將來果報就在餓鬼道。這是將來到三惡道去,那當然更不自在。現前還在人間也不得自在,常常怕自己的財富,有人要來竊取、要想瓜分,他的財富被這些冤親債主、盜賊視為目標。所以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有錢的人就很怕被綁架,因為盜賊就盯住他,這個就不自在。所以佛在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王賊水火及非愛子」。國王(政府)是一分,不是完全自己的。盜賊他也有一分,他要來偷盜。水災有一分,火災也有一分,水、火代表天然災害,包括地震、風災,像台灣過去每年做個颱風,損失都是很大的,也造成水災,把財物都漂流了,甚至人也被淹死了;火災能夠把所有的家產一下子燒光光了。第五個非愛子,生到敗家子,他來揮霍、來散掉你的財產。所以佛在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不是只有我們自己一家的。我們要想財物不被五家所奪取,就要捨離貪欲。

  我們再看:

  「二十二、佛示現逆緣,教導我們如何在逆境、惡緣環境中,成就自己的道業。我們遇到冤家對頭的毀謗、侮辱、陷害時,要把他想作是大權示現,是佛菩薩來考驗我的智慧與忍辱。念頭一轉,生起恭敬心、感恩之心,真的冤家債主,這筆帳也結了,再見面時就是善知識、善友。冤家宜解不宜結,如何將一切怨賊轉變成善友,你就是真的會學佛,真的會用功,功夫也就得力了。」

  這一條這一段是講遇到逆境、逆緣,我們怎麼來面對,要把它想作是佛菩薩來考驗,佛菩薩來考驗我們的智慧與忍辱。因此就生起恭敬心,感恩之心,這樣冤家債主,這個帳也就了結了,也就化解了。過去世結的怨化解了,再見面就是善友、善知識。因此俗話講,「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真理。

  我們現在看到世界上這些戰爭就是冤冤相報,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所以我們佛門,還有我們中國的古聖先賢,都是勸人「冤家宜解不宜結」。你不化解,冤仇愈結愈深,生生世世互相報復,愈報復愈慘烈。報復沒有報復得剛剛好的,報復得過頭了,原來他欠你的,現在反而你倒欠他的。現在我們看到以哈戰爭就是很實際的例子,哈馬斯去攻擊以色列,以色列死了一千多人,以色列去報復,現在根據新聞報導,死三萬多人。你看多幾倍,多三十幾倍,報過頭了。報過頭,原來是哈馬斯欠以色列的債,現在以色列反而倒欠他的,因為報過頭了,現在還沒有結束。

  所以這個冤仇要把它化解。如果以老子講的「報怨以德」那個境界比較高,恐怕一般人他做不到,老子是講「報怨以德」。以前二戰日本侵華戰敗,老總統(蔣總統)就以德報怨,沒有要他賠償,沒有瓜分他的土地。本來四強要瓜分日本,老蔣總統他不同意,他說我們中國受害最深的,就是不願意日本分裂,要保全它,這是以德報怨。孔子在《論語》講,人家問他,人家對我有怨,我怎麼辦?以德報怨如何?孔子說,「以直報怨」。以直報怨,就是說你報復,報復得剛好就好了,就不要再超過了。不要再超過了,這個叫以直報怨,就是他得到他應該的懲罰就好了。就好像一個人犯罪,他跟你有冤仇,他的刑罰是可以判到五年,因為跟我有冤仇,我給他加兩年,判七年,這就超過了。舉出一個例子,就是不要過,而且冤有頭,債有主,也不能去傷害無辜,不能去傷害無辜的人。傷害無辜的人就是你欠他的命債了,將來你碰到你就要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這個冤仇要化解,不能夠冤冤相報,真的是非常痛苦,雙方都痛苦。

  「若能遠離貪瞋痴,當然得財物自在,化怨賊為善友,這是果報。」

  我們接著看二十三條:

  「二十三、第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這是第三個自在,離貪欲得到第三個自在,福德自在。

  「福德,福是果報,德是福之因,若不積德,何來的福報!」

  所以福是從德來的。

  「福德二字有因有果,若有福而沒有德,享福決定造罪業。」

  這是真的。我們看到古今中外一些有福報的人,有福沒有德。有福沒有德,享福了,他就決定要造罪業。

  「沒有福報的人不容易造重罪業,有福報的人造罪業容易,為社會大眾造福也容易。」

  這個也都是事實。沒有福報的人,他造的罪業有限。他沒有財力、沒有權力、沒有勢力,他沒有地位,所以他造的罪業是很有限的。比如說一般的人,如果他去殺一個人,大概就被抓去判死刑了。他造的罪業,殺一個人,然後就被抓去判死刑了。如果當國王的,現在講當總統的,他一個政策發動戰爭,還有引發戰爭,這兩方面都有責任,這個殺人就多了,殺再多的人,他也不會被人家槍斃,這個罪業造得就重了。一般人,你殺一個人馬上被抓起來,馬上被判刑,他想要再造也沒辦法了,所以有限。但是你居高位的人,一個政策的錯誤,發動戰爭,或者挑起戰爭,這個造的罪業,真的是無間地獄的罪業。多少人因為一個政策,這樣就犧牲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上,的確就是這樣。

  所以有福報,你要造罪業,造得很重、很大,也很容易造,一個政策就可以造很重的罪業了。反過來講,一個政策對了,他也造福萬民,福報也是很大。我們一般人也修不到,沒有那個機會,他有那個機會。所以他要為社會大眾造福也容易,造罪也容易。所以有福,如果沒有德,決定造罪業。因此先師淨老在《太上感應篇》開示,一個人無論他的福報多大,他的地位多高,他當總統,他有那個福報才能當那個總統,但是他如果造惡業,他這個人就不正常(講話也不正常,做事也都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現在講雙標(雙重標準),那個人就不正常了,正常人他不會這樣,不正常)現在他福報沒享完,福報享完了,無間地獄馬上去報到。

  「二十四、《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做了寶坻知縣,這是屬於貴。在這個地位上,他要造罪業、修福都非常容易。政府向農家課稅太重,他把田賦減輕,這是為人民造福,全縣的農民都受到好處。他當時發心要做一萬件好事,僅此一事則萬善圓滿。」

  這個《了凡四訓》我們大家都有聽過,這個書也看過。在一九九七年五月先師淨老要回家鄉,離開家鄉五十年,他找悟道、悟泓,還有胡居士,我們四個人從台灣到香港轉機,那個時候還沒有直航,在香港飛合肥。回到家鄉,到合肥先去拜會明教寺(在合肥很大的寺院),這個寺院很老了,在三國時代就有,所以我們去拜見主持老和尚,去拜會。有一個涼亭,我們師父給我講,道師,這個涼亭是三國時代的,以前曹操就在這裡點兵的。我們師父給我講,那個涼亭是曹操點兵的。後來我們就離開明教寺,先到九華山,經過家鄉廬江,我們師父又給我講,在車上,道師,我們家鄉到了,這裡進去就是,我們先到九華山去拜地藏菩薩,去看仁德老和尚。九華山,我第一次到大陸四大名山,第一座就是跟我們老和尚,跟著我們師父上人第一次上九華山。九華山下來,我們師父給我講,你不要看九華山那廟破破爛爛,這個都是菩薩的道場,以前很多修行人住,要我回台灣,同修要發心,可以來修廟。後來我回台灣就去化緣,修廟,再回到他的家鄉。後來從合肥再到北京去,游本昌那時候還不是居士,游本昌先生,演濟公的那個,演濟公很有名。我們在那邊,在北京跟他認識。後來我們再到深圳,他也到深圳去。在深圳,在一個居士家裡,他也表演了一下濟公給我們看。後來他到新加坡去皈依,我們老和尚就給他取個法號叫道濟,不叫妙音,他叫道濟。後來我們老和尚請他拍《了凡四訓》,拍得不錯,大家可以看。

  袁了凡他當了寶坻知縣,原來他命中是只有當一個四川一大尹,縣城的一個小縣長,很偏遠的。後來改造命運,命運改了,變成做寶坻知縣,等於現在的北京市長,寶坻在河北。現在那個地方都有些古蹟可以去參訪的。當到寶坻知縣,就是在皇帝腳下。所以他當了寶坻知縣,就是減稅,他第三次發願做一萬件善事就是減稅這個政策,他就超過一萬件善事了。他的太太還憂慮,以前還沒有當縣長,在民間還可以接觸很多要救濟的人,做善事,現在到衙門裡面都接觸不到。以前三千件善事都要幫忙做的,第一次做了十幾年,第二次做三年,這樣才完成的。現在到衙門裡面來,接觸不到民間,她在憂慮,這個一萬件,你要做到哪一年才能完成?後來他心裡也懷疑,到底要做多久?後來那天晚上作個夢,夢到神人跟他講,你減糧一節,就已經圓滿了。他還是有懷疑,後來幻余禪師從五台山到他家來,再向禪師請教,禪師再跟他開示說,你這個造福萬民,不止一萬善,超過了。那個時候他心才真正相信了,的確在公門裡面好修行,一個政策對了,造福萬民,萬件善事就一個政策,就圓滿;一個政策錯了,那也造了萬惡。所以這個都是在一念之間。

  「二十五、《感應篇彙編》是古人蒐集的因果報應公案,這些故事都是事實,絕不是杜撰的。我們冷靜觀察過去的事實,和現前社會每天所發生的事,就會相信因果是真的,種善因必定得善果。修善是德行,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感應篇》,還有其他很多因果報應的感應故事,這些都是真的,現在是更多了。古時候記錄這些,就是現在的新聞採訪,把它記錄下來。現在就更多了,如果你天天打開新聞,無非都是因果報應。

  「二十六、現代世間人只求福報,捨棄道德,但何以他的福報也會現前,好像因果報應的事不靈?佛講因果通三世,他這一生所得到的大福報是前生修的,這一生若還修仁義道德,他的福報不可思議。這一生福報現前,不知修仁義道德,反而造作一切罪業,福報就打折扣了;福報享盡時,罪報就現前,他的前途是黑暗的,去向在三途,人天福報都沒分。」

  這個也是真的。這個世間人,中國人、外國人,沒有人不求福報的,求人天福報,但是捨棄道德。《無量壽經》講的「無義無禮」,道德、仁義、禮都沒有,無就是沒有。我們現在看到這些人也都不幹好事,看到他也滿有福報的,福報現前,因此很多人他對這個因果報應,他就不相信。做好事未必有好報,看到有些人做好事,他反而得惡報;看到有些人幹壞事,他福報還滿大的,因此就不相信。但是他不知道因果通三世,這一世做壞事還得福報,這個福報不是因為這一世做壞事得的,是過去世他也有做好事,所以這一生果報現前,先得到福報。這一世不再繼續修福,造惡業,過去世的福報享盡,他這一生惡業造多了,惡報就現前,不要等到來生來世,現前就可以看到花報,來世是果報。如果一個人他過去生有修福,這一生繼續修,他福報就綿延不斷。像《地藏經》講,有人修福,一生受福、三生受福、十生受福,百生、千生受大福報,就是你繼續修,這個福報就綿延不斷。如果不知道修仁義道德,反而去造一切罪業,你過去世有福報也會打折扣,會折福、折損,我們講損福,這個福報都損盡了。《太上感應篇》講,「算盡則死」,算就是福報。福報享盡,罪報就現前。所以造罪業,縱然現在有福報,他的前途是黑暗的,將來就是在三途,人天福報都沒分。

  「二十七、我們要想成就道業,首先要建立信心,對佛菩薩建立信心,對聖賢人的教誨建立信心,絕不懷疑。世法、佛法都將信擺在第一位。信心是福德之基礎、根源。」

  這個也是要信佛。「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福報的基礎跟根源,這個信是第一位。所以佛勸我們布施,我們要相信,我們才肯去布施;如果不相信,你就不肯布施,你有懷疑。所以這些年先師淨老也示現給我們看,他修布施得到的果報。因此我們大家跟他老人家學習,我們也有信心去修,我們才有這個信心去跟上。所以第一個是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福德的基礎、根源都來自於信心,要信佛。

  「二十八、隨心所欲物皆備故。物是物質上的受用,不會缺乏。凡是這樣的人不會厚積資財,他有物資、財富決定是布施大眾,讓一切貧苦眾生共享,這才是積德,而其福報無有窮盡。若資財只顧自己及家人受用,不與社會大眾共享,其財富享不久,身死之後,家就敗了。」

  這個也是真的。離貪欲,得到「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你的物質生活受用不會缺乏。自己有多餘的財富,決定是布施給大眾,給一些貧苦眾生,給一些需要的人,這個是積德。能夠積德,這個福報就無有窮盡。如果只顧自己享受,這個福報享完就沒有了,家也就敗了。

  「二十九、布施是德、是道。你發了大財,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現在財富現前,再修財布施,你的財富無窮無盡!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修法布施,若這一生還繼續修法布施,你的聰明智慧不斷向上提升。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最圓滿的就是素食,素食是不殺生,不食一切眾生肉。」

  這個是講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個第三個自在,我們學習到這裡。這個第三個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在這裡,我今天也翻了《安士全書》,上一次不知道哪一年在學院講這個《安士全書》,講了一點點,我這邊貼著一個標籤,寫個淨宗學院,不知道哪一年,應該很久以前了。物皆備故,第三財物自在,我這個地方看到一個公案,跟大家分享。這個公案是「五里銅盆」,出自於《雜寶藏經》:「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三重,滿中貯錢,五里內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其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置缽於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三文,取以布施。去家五里,步步發歡喜心。到門欲入,復遙向僧頂禮發願。時貧人者,今王是也。」這個公案出在《雜寶藏經》。

  「拘留沙國」,在古印度。有一個國王,「惡生王」,他有一天看到一隻金貓,從他的園堂,花園堂屋裡面東北,跑入西南角,從東北角跑到西南角。他看到金貓,金色的貓,這個是很有稀有,跑了就不見了。這個國王就命令人,把那個角挖,結果一挖,得到「銅盆三重」,滿中都是錢,而且這個範圍五里,這個範圍五里都是錢。「五里內皆如是,王甚疑怪」,國王就很奇怪,怎麼會有這些錢,這些錢從哪裡來?在他的園堂挖出來這些錢,這些錢從哪裡來的,他的心裡有疑問,也感覺很奇怪。就「問尊者迦旃延」,迦旃延是佛的大弟子。問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就回答他,就是「過去九十一劫前」,九十一劫時劫相當長了。當時有一尊佛出世,佛號叫毗婆尸,這個是過去莊嚴劫千佛當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這個在《三千佛名經》裡面。

  《三千佛名經》,早年我們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過年正月初一到初三,三天,韓館長都要拜三千佛。《三千佛名經》,實際上是三千零五十三佛,前面有五十三佛,後面三千佛。三千佛就是過去莊嚴劫一千佛;現在賢劫,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時期賢劫有一千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是彌勒佛,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一共三千佛。這尊佛是在過去莊嚴劫千佛當中第九百九十八佛。過去我們每一年都要拜三千佛,這個我們師兄弟在圖書館過年應該都拜過。當時我們拜三千佛,我們不是東單拜一尊,西單拜一尊,是兩邊都要拜,我們是足足拜一千佛,一年拜一次,一天拜一千佛。第一天拜下來,走路都有點一拐一拐的。一個敲引磬,敲花鼓的人都不用拜,他手會酸,但是我們拜,腳會比較酸。我當維那,那個引磬要敲流水磬,敲到那個引磬都打結了。本來我也不會拜,我們師父叫一個瑩空老法師(一個女眾)教我們拜,她不教。後來我們師父老人家:她不教,我來教,就拿兩個拜墊,就這麼拜。所以我是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會就要上去了,是這樣被逼出來的。所以看到這裡千佛,就想到過去拜千佛懺。

  「其佛涅槃後」,有一個比丘乞食,「置缽於路」,就是缽放在路旁邊,在那邊乞食。告訴這些路人說,如果有人以這個財物,「置此堅牢藏中」,就是你的財物放在我這個缽裡面,這個缽就是堅牢藏,堅牢庫。你這個財物放在我這個缽,「一切王、賊、水、火」,這五家統統搶不走,「所不能奪」,就是搶不走。「時一貧人,聞而踴躍」,當時有一個貧窮的人,很窮,沒什麼錢,是一個打柴的。但是他聽到,他很歡喜,這個因緣很殊勝,布施財物放在這個缽裡面,五家統統搶不走,寄在堅牢庫,很歡喜,非常歡喜。剛好他砍柴,「賣薪錢」,就是砍柴賣的錢,有三文。三文很少,就好像我們現在三塊錢。比如說,我們現在澳幣三塊,很少。他賣柴的錢就統統布施了,放在比丘那個缽裡面,布施給那個比丘。「去家五里」,回到他家要走五里路,但是他布施之後,他很歡喜,我布施寄在堅牢庫,心裡非常歡喜,一步一步沿路走回家都是歡喜心。到了家門,要進去,他還回頭遙向那個僧人禮拜、頂禮。回到家了,已經距離很遠,看不到了,他還向著那個方向頂禮。就是他布施了,布施得非常歡喜,頂禮發願。就是過去九十一劫前,在毗婆尸佛涅槃後,他遇到一個比丘,修了這個布施。到九十一劫後,到了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他這個果報現前了。所以迦旃延尊者是阿羅漢,有神通,給他講,你就是當時布施的那個貧人。當時你很窮,砍柴為生,布施三文錢,但是你心生歡喜。所以「今王是也」,國王就是你,你過去生就是那個貧人,你有修這個因,所以這一生你得到物皆備故,就很自在,就在你們家的寶藏,挖起來就那麼多了。

  這是這個公案,這個公案也是都出自於經典。我們聽了經典的道理,我們一般人對這個信心還不會很清楚、很堅定,佛再說這個公案因緣,增加我們的信心。像這個公案,在經典裡面很多,增加我們的信心,所以上根的人一聽他就知道了。像中下根,講了這些道理、這些因果,還要舉出一些公案因緣,來證明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讓一般中下根性也能夠真正生起信心。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講記》,「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下面還有第四、第五,我們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