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廣行三教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九集)  2024/6/13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9-025-0069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一百五十四頁第四行,從「問」這裡看起。我將這段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問【僧徒不耕不蠶。安受供養。但能耗費衣食耳。何所利益乎。】

  這個是一個問答,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講到佛教出家人,出家人沒有從事營利事業。『不耕不蠶』,「耕」是耕種,就是務農,務農就是耕種,我們現在講從事農業。「不蠶」,養蠶,蠶絲可以織布,就是做衣服的。也就是問,出家人他也不從事農業,也沒有從事製作衣服,也就是說沒有做一些營生的事業。『安受供養』,「安」就是安然的接受在家居士的供養。『但能耗費衣食耳』,他也沒有做這些農業的,也沒有織布,也就是沒有從事這些工商業、農業,「安受供養」,他只有消耗這些費用,消耗信施(信眾的布施)。『何所利益乎?』這個佛教出家人對社會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幫助?他們也不從事農業的工作,也沒有去養蠶、織布,沒有做這些,那只有接受大家的供養,他安然接受這些供養,也就是浪費、消耗信眾的這些財物,那這個對社會到底有什麼利益?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下面是回答:

  答【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豈獨僧人。向使此輩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能保衣食之必出於耕乎。】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就是回答這個問題。僧徒,出家人都不耕不蠶,安受供養,只有消費,消耗信眾的這些錢財費用,有什麼利益?這個回答就是『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說這個世間、這個社會上不是只有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他也沒有在從事農業,他也沒有養蠶去織布,那這些人更多了!『豈獨僧人』,豈止只有出家人,不是出家的人更多!『向使此輩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就是說這些人如果他沒有出家,誰能保證他們都不要穿、不要吃?『能保衣食之必出於耕乎?』這些人如果沒有出家,你能保證他自己吃的、穿的,統統是自己耕種、自己織布的,你能保證都是他自己做的?就是這個意思。

  【況在俗之人。一身而外。尚有妻子僮仆。所費更倍於本人。豈若僧徒之一瓢一缽。到處家風乎。】

  『況』是何況。在家俗人,他不是只有一個人,還有妻子(有妻有子),有僮有僕,這些佣人,這些人也都要吃、也都要穿、也要費用,『所費更倍於本人』,他開銷比他本人就要好幾倍了。『豈若僧徒之一瓢一缽』,「僧徒」就出家人,他就一個人。「一瓢一缽」,古代出家人托缽,就一個缽。『到處家風乎』,「到處家風」就是出家無家處處家,這個是出家人的本色。這個在佛陀時代更是把這個物質水平降到最低,不能再低了,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那什麼都沒有了,他只吃一缽飯。你說這個出家人浪費在家的信施,他能吃多少?所以這個僧人跟在家人比起來,這個在家的消耗,不曉得大出家人大多少倍!「所費更倍於本人」,這個大很多很多倍。下面講:

  【夫貂騷。狐鼠。貴重之冠也。錦繡龍文。貴重之衣也。山珍海錯。貴重之食也。其服用之人。諒皆不耕而食者也。試問此服用者。僧乎。俗乎。在俗者。為愛妾之梳妝。不惜珠圍翠繞。為梨園之服用。動需玉帶。金冠。或開賭博之場。而連宵徹夜。或結淫朋之黨。而酌酒烹鮮。此種遊手遊食之輩。不勝車載斗量。奈何不此之務去。而獨歸咎於僧人乎。】

  這一段也就是講一般在家人。有『夫貂騷、狐鼠,貴重之冠』,這個「冠」,帽子。『錦繡龍文,貴重之衣』,衣服,古時候人穿衣戴帽,這些都是。「貂」也是個動物,牠的皮,狐狸的皮來做這個衣服,那個都是很貴重的。這是講穿的部分,貂皮、狐衣,這個很貴重的。『山珍海錯,貴重之食』,那個山珍海味,那都很貴重的食物。『其服用之人,諒皆不耕而食者也』,他說吃這些山珍海味的,穿貂皮、狐衣的,穿名貴的衣服、吃貴重的飲食,這些吃的人,他們都在耕田?他們都是種田的?看到這些富貴人家,他是在種田的?不是,他也沒種田,但是他吃得這麼好,吃得那麼多、那麼貴重。『試問此服用者,僧乎?俗乎?』他說吃這麼好、穿這麼好的,那到底是僧人,還是俗人?這個就是反問。

  『在俗者,為愛妾之梳妝,不惜珠圍翠繞;為梨園之服用,動需玉帶、金冠』,這個就是娛樂,為妻妾買這些裝飾品,這些金銀珠寶圍繞,就是買很多。蓋戲園、戲台,請唱戲的來娛樂,這個動的費用那就很多。所以需要戴這些金冠,頭頂上戴的,要戴金銀珠寶,這個費用那就不曉得怎麼算了。『或開賭博之場』,或者開賭場,這個開賭場,『而連宵徹夜』,這個也是很奢侈的、很浪費的。大家如果去過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賭場,還有現在新加坡也有賭場(金沙賭場),你去看那些,那些消費嚇死人,那都很奢侈的。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開賭場,那都是很奢侈、很浪費的,你可以去看看。「而連宵徹夜」,這個賭博都賭通宵的。

  『或結淫朋之黨』,結交這些我們一般講,不好的朋友,就是喝酒吃肉、玩樂,吃喝玩樂的,結交這些朋友。「黨」就是這一群人,就是結交這樣的人做朋友。做朋友,我們一般講,酒肉朋友,喝酒吃肉。『而酌酒烹鮮』,「酌酒」就是喝酒;「烹鮮」,烹是烹調、烹煮,烹打獵的野味,烹海鮮,現在你看吃海鮮的,喝酒烹鮮。『此種遊手遊食之輩,不勝車載』,「遊手」就遊手好閒,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樂,這樣在社會上的人不曉得有多少,「不勝車載」,一車都載不下,這形容很多。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看那就比古時候更多了,這個是清朝時代,周安士就講這麼多了,我們現在那更不用說了。『奈何不此之務去,而獨歸咎於僧人乎?』這些人這麼浪費、這麼奢侈,這些人你都不把他去掉,就找幾個出家人,專門來攻擊他們。

  【豈庸惡陋劣之徒。當任其錦衣玉食。而見性明心之士。反不許其疏水簞瓢乎。多見其黨同伐異。方寸不平矣。】

  這段是講,就是你看那些人那麼浪費,那麼多,而且這些人是什麼?都不是好人。『庸惡陋劣之徒』,不是好人。那這些不是好人,就放任他們『錦衣玉食』,穿好的、吃好的,那你都不講,你也不去勸阻他們,而就是針對這個出家人。而且『見性明心之士』,出家人修行,明心見性,反而你還不允許他喝一杯水、吃一缽飯。這個就是『多見其黨同伐異』,不是跟自己同黨的,他就去攻擊他。這個「伐」就是討伐、攻擊。這個就是『方寸不平』,那個心理他很不平衡,他看這出家人,看了他就生煩惱,他這個心理就不平衡、不平等。所以上面回答這個問題,回答得也非常透徹。社會上這些敗類這麼多,你都不去講,出家人他能吃多少!而且中國出家人還要吃素,你還去攻擊他。這個就是心不平,他這個心不平等、不平衡。

  下面又再問一個問題:

  問【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安得不貧且盜乎。】

  這個就又問另外一個問題。說古時候之民,『古之為民者四』,就是人民有四大類,士農工商,士農工商四大類。『今之為民者六』,現在有六大類,它這個當然也就講出家人,這些修道人,他就算在這裡面了。『農之家一』,他這個務農的、耕種的,這個士農工商,農只有六分之一。『而食粟之家六』,只有一家在耕種,有六家在吃,這個意思。『工之家一』,做工具的,士農工商,工,做工具的有一家,也是六分之一。『而用器之家六』,一家在做工具,有六家在用。『安得不貧且盜乎?』那這樣這個不成比例,這樣怎麼會不貧窮,而且不會有盜賊?意思就是說一家在做,六家在用,當然不夠,所以那就會有貧窮、會有偷盜的事情。問了這個問題。下面是回答:

  答【食粟者少。則粟不售而傷農。用器者少。則器不售而傷工。是農之所利。正賴食粟者之多。工之所利。正賴用器者之多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回答就是說,『食粟』就是吃米的,吃飯的人。說吃飯的人少,農民他種植這個五穀雜糧這些糧食,他們種的不是只有他們自己家裡人吃,他自己家也吃不了那麼多,他一定種得比較多;比較多,他要賣。所以那個農民,你說他種的只有他們自己家裡人吃?他自己家裡吃不了那麼多,他一定種很多,很多他自己吃不完要怎麼辦?他要賣,他賣才有收入,才能賺錢。所以則粟,你說「食粟者少」,大家統統不要吃,那你農民種出來,那個多餘的糧食怎麼辦?丟掉!所以吃的人少,『則粟不售而傷農』,「粟不售」就是沒人買,那不是傷害到農民?我以前常常看中央市場,南部載的那個什麼菜,高麗菜、什麼菜很多,太多了,賣不掉。賣不掉,他從南部載上來了,他也不再載回去,載回去還要一趟運費,載上來一趟運費,乾脆倒在淡水河邊,以前我看了很多。這個他辛辛苦苦種的,沒人買,他就倒掉了。倒掉,這個倒掉他還要花運費,他還要倒貼,沒人買!這個就是這裡講的傷農,你會傷害到農民,你叫這些人統統不要吃,那些農民種的那些他怎麼辦?所以問這個問題也是不合理的。

  『用器者少,則器不售而傷工』。工商業,工人,士農工商,工具,他做出來的器具如果用的人少,他做出來賣給誰?誰去買?他自己能用那麼多?如果沒有人買,那不是傷害到工業?所以下面講,『正賴食粟者之多』,農民他正好依賴吃飯的人多,他種的這些五穀雜糧、蔬菜水果才有人買,有人買他才有收入。你怎麼可以用這樣來做比例?一家在種,六家在吃,怎麼可以用這樣來做比例?所以問這個不合理。『工之所利』,工人他能得到利益,就很多人買他的器具、他的工具,不然他做出來,他就沒有收入了。我們看工廠生產出來的這些東西,五金,各種的,如果沒有人買,沒有銷路,它不就關門了?正好依賴用的人多,他做出來它才有銷路。你也不能用一個人在做這些工具,六個人在使用;就是有這麼多人用,他才有生意,他才有錢賺。所以問這個問題就是不合理,這裡給他正面的一個回答。下面接著講:

  【且試問食粟。用器之人。徒手需索乎。抑出錢貿易乎。若徒手需索。則食粟。用器者。誠患其多矣。若出錢貿易。亦患其多。則富商大賈。日售千金之貨者。其父母妻子從門隙中窺見。皆當啼哭。此乃迂腐不知世務之談。何足掛齒。】

  這段就是『試問』,「試問」『食粟』之人,這些吃飯的人、用這些器具的人,他都是向你白要的?白白向你拿的?還是他們出錢貿易,出錢就是拿錢跟你買的?如果他們沒有出錢,只是向你要,那這樣吃飯的人、用器具的人,那這個真的是就怕太多了。『若出錢貿易,亦患其多』,如果他是出錢給你買的,你也說怕太多,這個『富商大賈』,這些現在講大企業家,『日售千金之貨者』,這些他的父母妻子從門縫當中看到,大概都會啼哭,大家都在哭。所以這個給我們回答,他如果是出錢給你買,你還怕多?你開飯店還怕人家吃?你開飯店,愈多人來吃愈好,你生意愈好,你收入愈多。你賣的工具也是愈多人用愈好,人家都拿錢給你買的,不是白白給你要的,你還怕它多?愈多愈好,多多益善,他就賺大錢。如果說這個怕多,那些大企業家他的妻子兒女,這是形容、比喻,在門縫看到大概都在哭。現在你說哪一個企業家怕他生意好?怕他賣的東西賣給太多的人,太多人在使用?問這個問題就是很不合理的,很不合情理的。所以周安士他就做一個結論,『此乃迂腐』,「迂腐」就是不通人情世故的讀書人,以前講的書呆子,書呆子才會問這個問題。所以『何足掛齒』,這個是不用跟他談,他是迂腐,不通。

  好,「廣行三教」我們學習到這裡。推廣這個三教,這個教就是教育,三教都是教育。先師淨老和尚講儒、釋、道,三教的教育,教育是根本。擔任這個教育工作者,他也理應當接受社會的供養。好像你在學校當老師,你也沒有去種田,那個公務員、那些當官的,他有在種田?他有在工廠工作?也沒有,他坐在辦公室,如果照這樣問,統統他們也不能吃、不能用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社會的形成就是很多方面,我們生活上都有需要的。所以士農工商,這個是在中國社會分這四大類。現在就更多了,以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在我看就不止三百六十,大概三萬六千都不止,各行各業就太多了。現在加在做電腦、玩電腦的,那個也沒有在種田,那些人統統不能吃飯,這個講不通。

  所以這整個社會就是各方面的人才,各方面的這些民生所需的,物質的、精神的都需要。所以不能你只講一個有沒有種田、有沒有生產這些工具,不能只有看這兩方面,這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農是主要的,民以食為天,這個是主要的。但是人也不是說你吃飽肚子就可以了,也不是這樣,你吃飽肚子,你還有精神生活。所以社會必須有這麼多方面的,特別是教育方面的,那是更為重要。

  所以文昌帝君提倡廣行三教。現在這個廟都有,不要說廣行,行三教都沒有。廣是推廣,普遍的去推行、推廣這個三教的教育。現在的廟只有拜拜,沒有教育,沒有人在講學、教學,大家去拜也不懂。但是拜的人還不少,你看文昌帝君,你去萬華龍山寺,你去看,拜的人多少。兒女要考試,准考證都拿去那邊,影印放了一堆。在上海,我也去看,城隍廟也有文昌帝君、有關聖帝君,拜的人可不少,每天人潮絡繹不絕。什麼叫文昌帝君,他們沒搞懂,大概拜拜求保佑,這個就是沒有辦教育。

  廣行三教,要教學,講學、教學。你講了、教了,都還未必懂;你不講、不教,他怎麼會懂!那不可能的事情。畢竟我們凡夫不是「生而知之」,你生下來什麼都知道,這樣的人非常少,這個在佛法講,那個是再來人。孔子他都是「學而知之」,他是學了以後才知道,孔子沒有說,我生下來我什麼統統知道,沒有!他一生都是求學,學而知之。生而知之,那個當然是上等人,再來人;學而知之是次一等;再次一等就困而知之,這個困是發奮求學,遇到有障礙困難,自己去突破這些困難。這個在佛法講,業障比較重的,但是他有這個心要排除這個業障,到最後他也都知道了。這有三種不同的人,但是一旦知,統統一樣。好像八萬四千法門,修到最後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最後都一樣。但在修的時候,各人修的法門不一樣,時間快慢也不一樣,到達目的統統是一樣。你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一旦知了,統統是一樣。

  好,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救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我們看這個:

  發明【危急二字。所該甚廣。與前救人之難二句同意。但前係帝君自言。此則帝君勸世也。如字有兩義。一則直指所救濟之事。一則極形欲救濟之心。】

  這是發明《陰騭文》這一句。這個發明『危急』這兩個字,『所該甚廣』,危險、緊急的,這個包括的範圍很廣。『與前救人之難二句同意』,前面「救人之難」,人家遭遇到困難、災難,同樣的意思。『但前係帝君自言』,但是前面是文昌帝君對自己講的。『此則帝君勸世也』,這是帝君勸人。前面對自己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他十七世都是做士大夫,但是他沒有去虐待人民,沒有貪贓枉法,都是救濟人民的,他對自己講。這裡是勸世間人,是同樣的意思。『如字有兩義,一則直指所救濟之事』,「救急如濟涸轍之魚」。這個「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救濟,你救濟哪一樁事情,那個事情。一個是極力,形容要去救濟人的心,有這個心。這是這兩個意思。一個是指那個救濟那一樁事情,比如現在人他有緊急,遇到困難需要幫忙,那去救濟。像這次大地震,花蓮大地震,那個房子倒了,人被壓死了,針對這個事情去救濟。另外,這個心,有救濟這個心,時時刻刻有幫助別人的心。這兩個意思。

  【下附徵事四則。】

  下面舉出,『徵』就是徵信,這個『事』就是發生過的事情,這個事情有『四則』。第一個:

  【免難濟厄。】

  這個公案出自於《法苑珠林》。

  【晉太元中。京兆有張崇者。素奉佛法。苻堅既敗。長安百姓有千余家。將南走歸晉。為鎮戍所獲。欲盡殺男子而虜其女人。時崇亦已被縛。械其手足。埋下體於土中。明日將馳馬射之。以為娛樂。】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公案出自於『晉太元中』,這個「晉」是在公元三百七十六年到三百九十六年。這個是孝武帝的一個年號,「太元中」,晉。『京兆』,這個京城。『有張崇者,素奉佛法』,有這麼一個人,張崇。『苻堅既敗』,「苻堅」他的國號叫秦,前秦,這個也是十六國的一個君主,前秦。後來被姚萇害了,後來他這個秦就改成姚秦,這個姚秦是五胡十六國那個時代。這個姚秦,我們在《彌陀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法師就是那個時代的人。這個公案歷史上都詳細的記載,我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大概知道這個時代就可以了。

  苻堅後來就被打敗了。長安城『百姓有千余家,將南走歸晉』,他要往南遷,要去投歸晉。『為鎮戍所獲』,要投歸晉朝,因為那個時候國家沒有統一,五胡十六國,國家沒統一。苻堅打敗了,長安的百姓一千多家,他們要,在現在話講叫逃難,難民,因為戰爭,要逃難,要跑到晉國去了。但是「為鎮戍所獲」,鎮守邊關的這些將軍、軍人,都被抓到了。『欲盡殺男子而虜其女人』,就是準備要把這些男子統統殺掉,把這些女人統統抓起來。『時崇亦已被縛』,這個張崇已經被抓了,『械其手足』,他的手跟腳都被綁起來了,而且『埋下體』,就是下半身埋在土當中,就上半身露出土上面。『明日』,這些軍人把這些男人統統埋下半身,然後明天就騎馬射箭,把他們射死,當作娛樂。『以為娛樂』,就是看他們被埋在那裡,然後騎馬,用箭把他們射死,以這個來娛樂。

  這個張崇:

  【崇自分必死。】

  他自己想,這個肯定、必定死了,也沒有辦法了。

  【唯至心念觀世音菩薩。】

  因為這個張崇,他『素奉佛法』,因為他信佛,所以遇到急難就想到《普門品》,我們讀《無量壽經》,佛也跟我們講,「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唯有『至心念觀世音菩薩』,他沒有第二個辦法了。念到半夜,

  【夜半械忽自破。】

  他被綁的那個,忽然自己就破掉了。這個身體從土當中就湧出來了。這個也很神奇,被埋在那裡,突然就起來了。手鐐腳銬,那個也都自動解開了。

  【遂乘夜逃遁。】

  趁著天還沒有亮就逃了。

  【然腳已痛甚。】

  但是腳被埋在土裡面,又被腳鐐扣住,雖然解開了,還是很痛。

  【乃復稱大士名。至心禮拜。】

  繼續念觀音大士的名號,『至心禮拜』。

  【以一石置前。】

  以一個石頭放在前面。

  【發誓願言。吾欲過江東。訴此怨於晉帝。】

  他說我發願要過江東,要去投奔晉武帝(晉朝的皇帝),要去投訴,把今天這種遭遇到的這個冤仇向『晉帝』,晉朝的皇帝來投訴。

  【盡救今日被虜婦人。】

  他就是發願救出被抓的婦人。他就發了這個願。

  【若得如願。此石當分為二。】

  他說如果能滿我的願,這個石頭應當,就一塊石頭變成兩個。

  【祝已。投石於地。石果裂開。】

  他的祝願之後,把石頭丟到地上,果然這個石頭就裂開了,成兩塊。

  【崇至京師白其事。帝悉加撫循。已略賣者。皆贖歸焉。】

  張崇他到了京師,就把這個事情向晉朝皇帝報告。皇帝知道,給他撫恤,也把這些被抓的婦人統統贖回來。這贖回來,就好像現在戰爭,不是人質?那些人質,像現在以哈戰爭,不是有人質?把她們贖回來了。這個公案也就是說,你說佛教有什麼好處?這個好處說不完,不可思議。你要濟急,免難濟厄,就是念觀音菩薩。特別現在災難這麼多,勸人多念觀音菩薩,印光大師勸我們現代人多念觀音,災難太多了。

  下面這個:

  按【未能自度。而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崇既心乎大士之心。宜其禱之而輒應也。】

  張崇也是發心度人,還沒有自度,想要先度人,這是菩薩發心。張崇他的心就跟觀音大士的心一樣,也是想要幫助別人。所以他的祈禱、他的祝禱、他的感應就很殊勝,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公案:

  【遙救堂崩。】

  這個公案出自於《唐高僧傳》。

  【周京師大追遠寺。沙門僧實。俗姓程。咸陽人也。素有道德。一日正午。忽登樓鳴鐘甚急。命眾僧各備香火。香至。眾問故。實曰。此刻江南某寺。有講堂欲崩。將壓死千人。可各齊心念觀世音菩薩以救之。由是經聲佛號。響徹禪林。後數日。江南報至。云是日午刻。揚州講堂內說法。聽者盈千。忽聞西北異種香煙。及梵音經唄。從講堂北門而入。直出南門。眾皆駭異。尋聲走出。聽其所之。人方走盡。堂已崩摧。無一傷者。梁主聞之。三度詔請不至。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示寂。哀動朝野。】

  這個公案出在唐朝《高僧傳》。『周京師』,這個是唐朝,後面就是五代十國,那這個是後周。「京師」就是京城,京師就是皇帝住的地方,現在叫首都。有一個寺院叫『大追遠寺』。「大追遠寺」裡面有一個『沙門』,一個出家人叫『僧實』,他的法名叫「僧實」。『俗姓程,咸陽人』,「咸陽」在陝西那裡,他的俗家姓程。『素有道德』,他很有道德學問。『一日正午』,有一天正當午時的時候,他忽然『登樓鳴鐘甚急』。寺院都有鐘樓跟鼓樓,現在在我們台灣也有,台灣比較少,大陸還很多,有一些比較古老的寺院。現在蓋的寺院也有,都有鐘樓跟鼓樓。有一天中午登樓敲鐘敲得很急。『命眾僧各備香火』,就叫大家備香火。『香至』,香都拿來了。『眾問故』,大家就問僧實,什麼緣故,這麼緊急把我們大家召集過來,大家都帶著香火過來,有什麼事情?『實曰』,僧實就講,『此刻江南某寺』,因為咸陽是在西北,陝西在西北,他說江南有一家寺院,『有講堂欲崩,將壓死千人』。這個僧實,《高僧傳》,應該他有神通,不然他怎麼知道江南有一家寺院會壓死一千人。說講堂會崩塌下來,會壓死一千人,勸大家『可各齊心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來救他們。這個就是救急,救他們,就是念觀音菩薩去解救江南這家寺院會被講堂壓死的一千多人。這個西北跟江南很遠,古時候也沒有飛機,可見得這個僧實他是一個得道高僧,因為他有神通,他才會知道。所以勸大家一起,集大家的心來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來解救他們這個災難。

  『由是經聲佛號,響徹禪林』。所以當時大追遠寺這些全體的僧眾,大家都誦經、念佛,那個聲音「響徹禪林」。『後數日,江南報至』,經過幾天之後,江南有人來報這個事情。古時候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如果現在的手機,大概三十秒後就報過來了,不用等到幾天之後。古時候交通不便,你看西北到江南,這個幾天之後,這個訊息算是滿快了,很快傳到京師了。就是他們念觀音菩薩這一天的『午刻』,就是午時的時候,這個『揚州講堂』,揚州在江蘇。揚州很多寺院很有名,像我們佛光山星雲大師,他是揚州人,汐止彌勒內院寬裕老法師也是揚州人。揚州這個寺院也很多,我也去參觀過,很多都是很古老的寺院。

  揚州有一個講堂裡面在說法,在講經說法,聽眾上千人,『盈千』就是上千人。古時候講經說法,聽眾上千人,這個法緣也是很殊勝。那天中午大家在聽說法,忽然聞到『西北異種香煙』,因為咸陽在陝西,就是在中國西北方,聞到西北方傳來異香,那個香從來沒有聞過的。而且還有聽到『梵音經唄』,人家在念佛、念經的聲音。『從講堂北門』進來,從南門出去,這個香煙從北門進來,南門出去。這個聲音也從北門進來,南門出去。這些聽眾,當時看到這種情況,非常『駭異』,「駭」就是驚駭,很驚訝,怎麼有這種事情?從北門進,這些香煙從北門進,還有念經、念佛的聲音從北門進來,穿過他們這個講堂,從南門出去。大家看到這個樣子,就尋著那個聲音走出去了,出去外面看看。到外面,大家都跑到外面去了,『聽其所之』,去聽聽這個聲音會傳到哪裡。『人方走盡』,裡面講堂一千多人統統跑到外面了,這個時候,『堂已崩摧』,人都剛好走光了,整個講堂就塌下來。『無一傷者』,就是沒有一個受到傷害。

  『梁主聞之,三度詔請』,皇帝聽到這個事情,就詔請僧實大師,但是他不去。古時候這些高僧大德,他不會去沾這些名聞利養,皇帝請他也不去。『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示寂』,這個「保定三年」,這個詳細記載在《高僧傳》,我們佛門的《高僧傳》記載。『哀動朝野』,朝野都非常的哀傷、感動。可見得這個僧實大師,他的道德、他的修行是不可思議,這是一個得道高僧,不是一般的。

  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給我們做一個發明。

  按【一念之誠。能使香煙梵唄。瞬息達於千里之遠。可以悟一切惟心之說矣。安在修福薦亡者。不可瞬息通於冥府。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於西方乎。】

  按照這個公案,也就給我們說明,我們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一念之誠』,你一念的誠心,一念的至誠,就能夠『使香煙梵唄,瞬息達於千里之遠』,就是很快的達到千里之遠,從西北到江南,那個一千多里,這麼快,比飛機還快了。我們這個心念,一念就周遍法界,只是我們凡夫不知道,佛菩薩知道。雖然這麼遙遠的地方,他們在那邊念觀音菩薩聖號迴向,很快他們就感應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悟一切惟心之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遠近的。『安在修福薦亡者,不可瞬息通於冥府』,這個就是講到我們為亡者來修福,來給他超薦,「瞬息」就是瞬間很快的就通達到陰間的冥府。這個我們做這個超薦佛事,很快的也就到達陰間了。這個就是一切唯心,你的心念一動,周遍法界,比那個電、比那什麼光都快,同時周遍法界。這個如果大家聽我們老和尚講《妄盡還源觀》,那個《華嚴》講得詳細,一念就周遍。我們起一個善念,周遍法界;起一個惡念,也周遍法界。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有很高的警惕。

  『念佛往生者,不可瞬息至於西方』。西方,我們念《彌陀經》,距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這用一個現代的科學發現的銀河系來講,就十萬億個銀河系。不是在地球的西方,是銀河系西方。十萬億,那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但是念佛往生,你一念就到了,這個就是說明我們這個心周遍法界,心周遍法界就沒有遠近,時間沒有前後。這個時間、空間,我們這個心是沒有三際,沒有遠近。所以你一心,馬上就感應,無論多遠,都是同步同時的就感應了,這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都在佛經裡面。

  因此我們現在講消災免難,先師淨老和尚在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他的家鄉,建議主持滿公老和尚啟建百七繫念護國息災大法會,那一年真的減輕了災難,真的減輕,這個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還有在我們台灣三一一那一次,印《大藏經》來息災,也感應了。不然照原來那個通靈講,那個是災難很嚴重的。真的有減輕了,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學佛的人、念佛的人,別人不相信很正常,我們自己一定要相信。

  所以現在念佛息災,這個才是真的。所以我現在我們雙溪做護國息災做了十幾年了。今年花蓮大地震,我也跟那邊的同修聯絡,還有縣府的人,但是他們在忙於救災。大家對這個念佛息災信心還不足。本來疫情前,花蓮淨宗學會就沒有請我去做繫念,五年沒有去做了,五年。反過來,台東淨宗學會它還年年做,疫情還照做。公所來看一下,講一下,照做,年年做。反而台東還比較沒有事,那一天台東的會長來,我問他花蓮大地震,他們有什麼影響?他說我們比台北更沒有影響。所以有做還是有差,我們一定要相信,這個護國息災還是要做,災難太多。所以它那裡停了五年了,這個還是會有影響。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免官救吏。】

  【宋紹興中。廬陵。】

  『廬陵』就是一個地名,這是現在江西省,在江西,江西省。

  【周必大。監臨安和劑局。失火。延燒民房。典守吏當論死。周問吏。假令火是官失。應得何罪。曰。不過革職耳。必大遂自誣服。罷官。吏得免死。必大歸謁婦翁。翁以其失官也。慍之。時值大雪。童子掃於庭。忽憶昨夜曾夢掃雪迎宰相。因留而善遇之。後必大中博學宏辭科。歷官至宰相。封益國公。】

  這個宋朝『紹興中』,宋朝這個時候,『廬陵』有一個『周必大』,他是在監管『臨安和劑局』。「臨安」,可能是現在杭州,像現在東天目山就屬於臨安。「和劑局」就是藥局,古時候官方設的藥局,就等於現在我們政府設的衛生局這一類的。和劑局失火了,延燒到民房。『典守吏』他有責任,照這個法律他應當要被處死。這個周必大很慈悲,他就問吏,問這個典守吏,說『假令火是官失,應得何罪』?如果是官方的一個失誤造成的,那這個官得什麼罪?『不過革職耳』。就是那個官職務被革除掉了。周必大為了救這個典守吏,不要讓他被判死刑,他就自己去承擔這個罪。『遂自誣服』,就是其實不是他的過失,他去承擔這個典守吏的罪過,就是因為他失誤而失火的。那就『罷官』,他就被革職。『吏得免死』,這個典守吏他就免去一死,因為他去替他頂罪。

  這個周必大被革職,他就回家了。『謁婦翁,翁以其失官也,慍之』。他的岳父覺得你的官都丟掉了,當然心裡也很難過。『時值大雪,童子掃於庭』,那個時候冬天下大雪,童子掃雪,在庭院裡面掃雪,『忽憶昨夜曾夢掃雪迎宰相』,這個童子掃雪,他這個婦翁突然想到昨天晚上曾經夢到掃這個雪迎接宰相。『因留而善遇之』,因為這樣,就把他留下來,就是給他很好的招待。『後必大中博學宏辭科,歷官至宰相,封益國公。』後來他又再去考,又考中了,到最後,他這個官做到宰相,最後被「封益國公」。這個就是救人一命,自己官不要了,救人一命,這是救急。但是官沒有了,但他後來福報更大,做到宰相,做得更大。

  下面這個是按:

  按【自己之罪。世俗猶將嫁賣於人。況以他人之罪。而反肯引諸己。且以之失官乎。宰相之度。誠未可測也。】

  這個就是世俗的人,自己造成的一個災禍都要嫁禍給別人,都要把責任推給別人,那何況不是自己的罪過,把別人的罪過,自己去替他頂這個罪。而且這個官位還丟掉,當官的就最怕他的烏紗帽丟了,他就平白的把它丟了,為了去救這個人。所以他這個真的是可以做到宰相,『宰相之度,誠未可測也』。這是一個公案。

  下面第四個公案:

  【贖罪得子。】

  出自《懿行錄》。

  【明廣平張繡。家貧無子。置一空壇。積錢十年。而壇始滿。有鄰人生三子。犯徒。擬賣其妻。繡懼妻去而三子失所也。遂傾所積錢贖之。猶不足。夫人復以一簪湊其數。是夕夢神抱一佳兒送之。遂生子國彥。官刑部尚書。孫我續。我繩。俱官藩臬。】

  這個公案是『贖罪得子』,替人家贖罪。他自己家也沒有錢,拿錢去幫人家贖罪。鄰人生三個兒子,犯了罪,他拿錢去贖罪。這個贖罪,替他們贖罪,那錢還不夠,他的夫人『以一簪湊其數』。「簪」就是古時候綁在頭髮的,那個可能是金子做的,去賣錢,湊這個數去替人家贖罪。那天晚上就夢到神,抱一個很好的兒子送來。所以後來就生這個兒子『國彥』,官做到『刑部尚書』,就等於現在的司法院長。他的孫子,我繩、我續,也做到『藩臬』,就是明清時代的布政使、按察使這個官職。

  下面:

  按【愛人之子。遂自得貴子。然則害人之子者。可知已。】

  愛護別人的子女,自己也得到貴子。反過來,你害人家的兒子,那你就知道,你反過來害到你自己的兒子。這個就是因果報應。

  好,「救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這個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矜孤恤寡」,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