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行善當發勇猛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10/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32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請大家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從「免死得元」這個公案,從這裡看起。

  徵事【河南潘解元。附二友入省鄉試。寓有神相。密語二友曰。潘君將有大難。須急避之。二友遂託言寓小。各贈二金。使另覓寓。潘隨借一小寓。夜於水次。見一婦投水。詢之。云。夫買棉花織布。積若干匹。夫出門後。賣得四金。不意皆假銀也。夫歸必見責。故尋死耳。潘急出袖中四金與之。歸寓乏用。寓主多出詬語。乃借宿於寺。寺僧夢諸神鼓吹下降。云。試榜已定。奈解元近作損德事。上帝除名。尚未有代。一神云。此寺內潘生可。一神云。相當橫死,安可作元。一神將二手摩其面云。今非解元相乎。僧默識之。厚加款待。試畢。往二友寓謝。相士一見大驚。曰。公作何陰德。成此異相。今首魁多士矣。榜發果然。】

  這個公案從《感應篇箋註》節錄出來的,周安士把它編在《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裡面。這個標題「免死得元」,就避免死亡而得到中榜。

  下面講『河南潘解元』,這個音在這裡念「借」,借東西這個借,是破音字。解元就是在科舉時代,古代科舉考試,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這是講河南這個解元他姓潘,在鄉試他考試得到第一名。『附二友入省鄉試』,「附」就是附隨,跟兩個朋友一起入省考鄉試。在明清這兩個朝代,鄉試不是說在哪一個鄉舉行這個考試,鄉試是在省城考試,現在講省會。像現在大陸,每個省都有省會。在台灣過去也是有省會,就是南投中興新村。鄉試是在省城舉行的,每三年一次考試,考中的稱舉人。「入省」,從鄉村到省城,古時候交通不像現在這麼方便,相當遠的路程;就是現在交通很方便,那也是相當遠的。所以出門,不可能從家裡去,當天往返,那不可能,一定要有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必定要去租地方,像我們出外去旅行,我們要租旅館。出遠門,我們到外縣市去,停留的時間比較長,你不能當天趕回來,必定要租房子住。現在租賓館,還有民宿這一類的,古時候也是一樣,古時候叫客棧。

  『寓』就是住所,我們現在講公寓,住的地方。這個「寓」,有臨時的住處、有長期的住處,自己家裡長期的,自己買一個公寓房子,長時間住在這裡;如果到外面去租的、短時間的,那也是寓,也是住所。以前都是客棧,客棧當然房間很多,像我們去住旅館,房間很多,不止住一、二個人,住很多人。旅館有大大小小的,大的旅館住幾百人,小的住幾十個人,甚至住幾個人的這種小旅館也有。他們去住的這個地方,就是去住宿的這個旅館,『有神相』,這個住處裡面剛好也住一個很會看相算命的。在古時候,對很會看相算命的人稱呼為「神相」,就是他看得很準,神相就是對善於看相算命的這種人一個尊稱。像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非常準,甚至一年吃幾石米都把它算出來,哪一年考第幾名都給他算出來,早一點也不行,晚一點也不會,第幾名就第幾名,算得很準。像這樣的算命先生,看相的,就稱他為「神相」,他很會看,看得很準。

  這個看相的看到潘解元,當然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考中,看到他這個人,他跟著兩個朋友,『密語二友』,「密」就是私下,私下給他這兩個朋友講,說跟你們一起的這個潘君『將有大難』,他有大難,這個大難就是他可能最近就會有意外災難死亡,就有大難。『須急避之』,你們兩個不要跟他,他有大難,你們兩個應該趕快避開他,不要跟他在一起。他這兩個朋友當然也不敢跟他講,『遂託言寓小』,這兩個朋友,「遂」就是馬上、很快,就有個託辭(推託的言辭叫「託言」),說「寓小」,就說這個公寓,我們住的這個旅館太小,我們人這麼多,太擠了。就給他講,他說你在這裡跟我們擠在一起太委曲你了,你再去找一個比較大一點的,這樣大家住得就比較舒服,不用那麼擁擠。『使另覓寓』,「使」就是勸他,「另」是另外,「另覓」就是另外去找,再去找一個旅館,大一點的。兩個人『各贈二金』,使令覓寓。這個「金」就是銀子,古時候錢幣用銀子,銀兩,「二金」就是二兩銀子。兩個人,一個人贈送他二兩銀子,他就有四兩銀子,那錢也不少了,他再去租個房子當然就很容易。

  『潘隨借一小寓』,他就接受他這兩個朋友的好意,他就另外去租借一個小的房子,他一個人住,租一個比較小的,當然就沒有跟他兩個朋友住在一起。『夜於水次』,「夜」就是晚上,「水次」是水邊,比如說河邊、江邊、海邊這一類的,或者指船隻泊岸之處,比如我們現在講碼頭,那邊有水的。這個是河,或者是潭。像我們到日月潭去,它也有碼頭,那個潭很大,就是在水邊,水次就是在水邊。『見一婦投水』,他夜晚大概出來散步,散步走到水邊,應該是河邊。像我們在日月潭,上個月我去住日月潭,一個同修開的旅館就在日月潭旁邊。如果晚上天氣好,出來散散步,到水邊去走一走。「夜於水次」,就是夜晚就出來,在水邊看見一個婦人準備要投水自盡,要跳水。他看到了,當然他要趕快給她阻止。妳為什麼要跳水?有什麼事情想不開?『詢之』,就問她,妳有什麼事情?為什麼要跳水?

  『云』,「云」就是婦人給他回答說。『夫買棉花織布,積若干匹』,「夫」就是她的丈夫,她的先生買棉花要織布,已經積了若干匹。這個「匹」是計算布帛類、紡織品的一個計算單位。『夫出門後,賣得四金。』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她們家,她先生是做這個行業的,我們現在講紡織業。以前沒有現代這種機器,都是人工去紡織的,累積織了幾匹布當然也不容易。「若干匹」就是織了很多布,他們就是做這個在賣的。「賣得四金」,賣布賣了四兩銀子,「四金」就是四兩銀子。她賣了之後怎麼樣?『不意皆假銀也』,「不意」就是沒想到,賣了之後那個買主給她的銀子竟然是假的。就像我們現在人家來買東西,他給我們的是假鈔票,假的就不行,就不能用。古時候有假的銀子。賣了之後,布給他拿走了,才發現銀子是假的,當然這種打擊是非同小可,辛辛苦苦織了那麼多匹布,賣了這個銀子都是假銀。『夫歸必見責』,她丈夫回來一定會責備她。她承受不了這個打擊,『故尋死耳』,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她想不如投水死掉算了,她是這個原因要投水自盡的。

  這個婦人跟他講完了,姓潘的這個先生『急出袖中四金與之』,這個「急」就是沒有考慮。「袖中四金」,他那兩個朋友送給他的。兩個朋友不是各贈二金嗎?兩個人就是四兩銀子,四金。當然他自己也帶了一點錢,他自己去租個小的房子,那四兩銀子他也沒有用,他毫不考慮的,四兩銀子就給她了。給她了,當然他租的這個房子房租就不夠了,因為不是租一天、二天,考試可能要十天半個月的,有的時間可能要更長,要一個月,他自己錢帶得也不多。實在講,就是跟他兩個朋友一起租,大家分攤一下還可以過得去;現在自己獨立租一間房子,要自己付房租。他朋友捐給他四兩銀子,他都統統捐給這個婦人,為了救她一命。這個婦人得到這個錢,當然她就打消自盡的念頭,向他致謝,回去了。等於是潘生,這個考生救她一命,四兩銀子救人一命。

  『歸寓乏用』,回到他租的地方,他的錢就不夠了,「乏」就是缺乏,不夠。要住很多天,房租不夠,繳不出來。『寓主多出詬語』,房子的主人,你房租繳不出來,當然就趕他走了。而且還出「詬語」,詬語就是指責、責罵的話,像我們說詬罵,講話就不好聽了,指責他的話,他繳不出房租。沒有跟人家租過房子的人可能體會不到,我是體會到了。以前我們家裡兄弟孩子多,經濟不好,跟人家租房子,房租慢一點給屋主,那個屋主就來罵,這個詬語,所以講到這裡我能夠體會。「沒有錢,你就給我搬出去」,這是從小我經歷過的。所以他這裡講這個「詬語」,我可以體會什麼叫詬語。當然跟人家租房子,我們如果付不起房租,實在我們也是於理有虧,本來我們是應該付的,現在付不起,人家來要錢、來指責也是正常的,付不起你就搬家,你不要租這個房子。

  這個屋主一直罵,當然他也就不好意思,也就只好搬。搬,他去住哪裡?『借宿於寺』。以前寺院都有給人家掛單,特別是讀書人,很多人都是借寺院去讀書。所以他就去借住寺院,去寺院掛單,「借宿於寺」,到寺院去。借住在寺院當然更好,寺院出家人也很慈悲,就給他住。『寺僧夢諸神鼓吹下降』,「寺僧」就是這個寺院的僧人,應該就是這個寺院的住持。借住那一天晚上,這個寺院住持,這個僧人他就做了一個夢,夢見「諸神鼓吹下降」。「鼓吹」,大家如果看我們中國民間傳統的迎神賽會,有鼓吹。像台灣民間鼓吹,熱鬧的時候,五月十三迎城隍、媽祖等等的,這些迎神賽會都有鼓吹。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講叫儀仗樂隊,我們現在看到迎城隍、媽祖這些,還有什麼關聖帝君,這些迎神,現在我們都還有看到儀仗樂隊,那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樂隊。但是現在大部分用的都是西洋的樂隊,儀仗隊,西洋的,像我們雙十節吹那個樂都是西洋的,不是中國的。中國的樂隊,就是我們民間現在看到的。還有大家看歷史劇,清朝歷史劇,吹的那個是中國傳統的儀仗樂隊,這個叫鼓吹。看到諸神,儀仗樂隊下降,「下降」就是蒞臨。意思就是指諸神,就是很多神明伴隨著鼓吹,樂儀隊的樂聲當中蒞臨到他們這個寺院,主僧(這個寺院的住持僧人)夢到諸神伴隨著儀仗樂隊下降到他們寺院來。『云』,「云」就是說,給這個主僧講,『試榜已定』,說這個考試放榜早已經定好了。這個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命中注定,這一科,哪一個人要考第一名、第二名,早就在上帝那邊都已經定好了。這是根據個人前生造的業,這一生的命運在這個時候他會中解元。「試榜已定」,考試的榜已經定好了,哪一個人這一科要考中解元,那個名字都已經定了。下面再講『奈』,「奈」就好像一個無奈的口氣。這早就定好了,很無奈這一科的解元『近作損德事』,這科本來應該考中解元的這個人,這個考生最近做了損陰德的事,就是做了不好的事情,做了壞事。因為做了壞事,可能做得很大、很嚴重,『上帝除名』,玉皇大帝給他這個解元的名字除掉了,解元就空了,沒人了。『尚未有代』,還沒有人去代替添補他這個位子。原來要中解元這個人,最近做損陰德的事情被註銷了,還沒有人代替。

  『一神云』,其中有一個神明就說:『此寺內潘生可。』就是其中有一個神明說,這個寺院裡面有住一個姓潘的考生,他可以來代替這個位子,讓他這一科給他中解元。『一神云:相當橫死』,另外一個神說,他面相一看就知道,他應當遭遇橫死,就是遭遇意外災難死亡的。我們人會遭遇意外死亡的,那個高明的看相的,看得出來是橫死的命,就是會遭遇意外災難死亡的,我們現在講天災人禍,意外災難。意外災難當然很多方面,這裡他沒有講這個姓潘的他會遭遇什麼意外災難,沒有講,但是看他的相是橫死的相。他是這樣的一個相,當然壽命也是很短,才要考試當然還很年輕。但是他「相當橫死」,他說這個人是橫死的相,『安可作元』,「安可」就是怎麼可以讓他做解元?這差太多了吧!本來他命中這個時候就該遭遇到意外災難死亡的,怎麼現在一下子變成考上鄉試第一名,這怎麼可以?這個相不符合,他不是解元這種相。這個會看相的,的確也看得相當準。另外有一種摸骨相,摸那個骨頭的。過去新竹關西摸骨,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過?摸骨,這都屬於看相這類的、這種行業的。

  這個神就說他的相是橫死的相,怎麼可以做解元?另外一個神,『將二手摩其面云』,另外一個神就將他兩隻手摸潘生的臉,給他摸一下,說『今非解元相乎?』給他摸了一下,他的相變了。這個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相由心生」。會看相的人,你最近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他看看你的相,會看得出來你最近做了什麼。如果做了大好的事情,他的相也看得出來,這個相變了。相由心生,心善,做好事,相就變好;心不好,做壞事,相不好。潘生他這一生相不好、命不好,應當橫死,過去生造的惡業,所以這一生得到這個橫死的相。就跟袁了凡、俞淨意公一樣的,那是過去生造的業,但是這一生他改造命運,他做了大好事,花報就現前,命運改了。所以這個神給他兩手一摸,這個潘生他的相變了,原來橫死的相變成解元的相,這個差別當然太大了,真的是相由心生。

  所以我們心裡念佛,這個相是最好的,你在念阿彌陀佛,你的相就是阿彌陀佛的相,大概沒有比這個相更好。所以念佛是修最圓滿、最究竟的福德相。世出世間,相沒有比佛更圓滿的,念阿彌陀佛,你的相就變阿彌陀佛,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相由心生,都是由我們這個心,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心念貪瞋痴,貪心就現鬼相出來,瞋恨心現地獄相,愚痴心現畜生相;現在心裡念佛,現了佛相,念菩薩就變成菩薩相。所以過去我們有印「十法界圖」,中間寫一個「心」,大家有沒有看過?就是告訴我們,這十法界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我們自己心變出來的。心現識變,你心想什麼就變什麼。自己,不是別人,是自己。懂得這個道理,命好,自己製造的,命不好也是自己製造的。你想要把不好的命改為好的命,你改心,心改好了,命也就跟著改。所以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個可以印證,佛以佛經的道理來印證這個事情。

  姓潘的考生他做了這件大好事,我們平常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下面講『僧默識之』,這個「僧」就是寺院的主僧,他也沒有講話,記在心裡,「默」是記,他記在心裡,對這個姓潘的考生『厚加款待』,對他就特別招待。『試畢』,考試完畢了,『往二友寓謝』,考試考完了,他就到他兩個朋友住的地方去致謝,感謝他們幫忙,每個人贈送他二兩銀子,一共四兩,幫助他另外租房子。去他們住的地方致謝,看相的那個相士也還住那裡。『相士一見大驚』,這個看相的看到潘生來了,再看他的相,他大吃一驚,怎麼相變了?就問他,『曰:公作何陰德?』「公」是對他的尊稱,說你最近有做什麼陰德?『成此異相』,你這個相,「異」就是跟以前大不相同。『今首魁多士矣』,「首魁」,以前講魁星,魁就是居首位,第一名。「多士」是指眾多的賢士。在眾多賢士當中你是首魁,就是你是為首的,你第一名,考試你是第一名。這個看相的也真的很厲害,一看就看出來他相變了。『榜發果然』,放榜,果然他中第一名,住持僧人夢的跟這個看相的說的完全相應。

  由這個公案,就是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好事,你看幫助人家,積陰德,所以他這麼快速改造命運。你看一個要遭遇意外災難死亡的,像我們現在講車禍,或者地震、水災、火災,這些意外死亡,變成考了第一名,這就是當時他沒有考慮到自己費用不夠,救人要緊,出自一分真誠心。這個心在佛經上講,他善心猛利,他業轉得也大。關鍵在他一念心。

  這是一個公案,這個公案講完了,下面周安士居士就按照這個公案有一個評論。「按」,按就是按照,按照這個公案他做一個評論。

  按【作一善事。須是若決江河。沛然莫禦。方能成就。潘君若算到自己進場盤費。未有不廢然中止者。唯其但知有人。不知有己。所以費止四金。免一橫死。而復得元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周安士居士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評論。就是說做一件善事必須『若決江河』,「決江河」,好像江河決堤。我們看那個堤防,我們三重這邊都有堤防,河邊有堤防,河堤。如果有大水,堤防缺口,決堤,大家想一想,那個水衝下去是什麼樣的?你能不能去把它擋住?擋不住。莫之能禦,你沒有辦法去抵禦它的,擋不住的,就是水流很強,無法去抵禦、去阻擋。形容他這一念善心,決心很強,就好像河水決堤衝出來一樣無法阻擋。所以『沛然莫禦』,無法阻擋,『方能成就』,必定要有這樣的決心,才能去成就一樁善事。

  『潘君若算到自己進場盤費』,如果他是考慮到自己要進考場,還有這麼長的時間,他這個生活費、房租費等等的,如果捐給她,他就沒有了,他馬上就面臨困境。如果考慮到這方面,旅途的費用、路費,『未有不廢然中止者』。如果考慮到這方面,你就不會布施去救這個婦人了。但是潘生這個時候他的一個善念起來,『唯其但知有人』,這個時候他的心裡想,救這個人要緊,沒有想到自己,『不知有己』,把自己忘了,趕快救人要緊,沒有考慮,趕快錢給她。『所以費止四金』,這個「四金」也不是很多,四兩銀子,也不是很大的數字,但是對一個窮困人家來講它是很大的,四金就救她一條命。他救人就是救自己,所以『免一橫死』,他自己避免意外死亡;不但避免意外死亡,『而復得元也』,而且考鄉試又考上第一名。

  這個果報也非常非常殊勝,為什麼這麼殊勝?因為他當時發的這個善心很強,只有考慮到別人,沒有想到自己,沒有想到自己後面生活會怎麼辦。「但知有人,不知有己」,把自己忘了。行善必須要這樣,才能去做善事。如果稍稍考慮到自己,他就拿不出來了,我現在捐給你,那我怎麼辦?就不會拿出來了。沒有拿出來,這個潘生的錢也用不到,因為他會遇到災難死亡,實在講,他也用不到了。但是他不知道,那個看相的沒有跟他講,只是給跟他一起的兩個朋友講,沒有跟他講,不敢跟他講,後來才知道,後來看相的看到他,跟他講他才知道。下面是周安士居士講他自己:

  按【猶憶己巳年冬。余在澄江應小試。時有門斗朱君玉者。失去他人所寄之金。幾不欲生。余聞惻然。欲助其少許。苦於資糧告匱。不果。未幾。余即歸崑。迨文宗發長洲覆案。余已列在第二。然但有坐號而無姓名。人皆莫識。余遂以覆試不到除名。此時崑邑實無長洲案。有之者唯朱君玉。朱與余又不甚相識。初不知第二坐號即余也。向使當日不顧自己盤費。稍助其資。彼於感恩之下。必以覆案示余。余亦不至除名。復閱二年而始遇矣。蓋觀於潘而益愧云。】

  這是周安士居士講他自己,他說『猶憶己巳年冬』,憶就是回憶,他回想、回憶己巳那一年冬天。己巳年就是康熙二十八年,西元一六八九年,那個時候周安士先生三十四歲。他回想那一年冬天,『余在澄江應小試』,在「澄江」這個地方考試。「小試」就是古時候太學生、童生應貢舉及學政、府縣之考試,就是府跟縣的考試,這個叫小試。他在這個考試的時候,『時有門斗』,這個「門斗」在古時候就是這些考試官、學官的供役者,就是供他使喚的,稱為門斗,現在講就是看門的。門斗就像我們現在守衛一樣,在官府裡面當守衛看門,也有這個執事;還有看管倉庫糧食也稱門斗,有幾個稱呼。這個地方應該是指屬於在官方,考試這方面的,就像我們現在考試院,主持考試的這些官方的一個單位,在那邊他擔任這樣的職務,擔任門斗。這個門斗,他名叫『朱君玉』,姓朱,君子的君,金玉滿堂的玉,朱君玉。『失去他人所寄之金』,「失去」就是人家委託他的錢,錢寄在他那個地方,但是他給人家遺失了。遺失了,可能要賠人家,不然就對不起人,人家這個錢寄放你這裡,你給弄遺失、弄掉了。當然他做這個職務,我們可以想像可能他收入應該不高,人家錢寄放在他這裡應該也有一筆數字,丟了,當然他這種打擊『幾不欲生』,就是幾乎不想活下去,覺得這怎麼對得起人。這是周安士居士在己巳年冬天,在澄江這個地方考試,遇到這樁事情,有個朱君玉他遇到這個事。

  『余聞惻然』,周安士居士聽到這樁事情,也很有惻隱之心,也很同情他,『欲助其少許』,想要幫助他一點點,幫助他還人家寄託他的錢。『苦於資糧告匱』,「告匱」就是怕財物用盡,自己又沒有路費,「苦於資糧告匱」。『不果』,「不果」就是想到這個地方,他也就沒有幫助他。幫助他,我就沒得用了,他就沒有幫助。『未幾,余即歸崑』,「未幾」就是沒有多久,「余即歸崑」。崑,上面一個山,下面一個昆明的昆,這個崑就是現在江蘇崑山,崑邑就是現在的崑山。現在大陸江蘇崑山的台商非常多,過去澳洲淨宗學會副會長林宜村居士,他們工廠就設在崑山。他們家在桃園,他父親是開桃園客運,他們在桃園也算是一個大家族。所以看到這個「崑」,我就想到林居士他們就在崑山,他給我講崑山台商很多,台灣去那邊經商的商人很多,江蘇崑山,靠近蘇州。周安士居士他是崑山人,余即歸崑,歸就是回到崑山去了。古時候叫崑邑,現在叫崑山。『迨文宗發長洲覆案』,「迨」就是等到的意思,「文宗」就是古時候的考試官發到長洲的一個覆案。覆案就是清代考秀才必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個層級的考試,縣考試一共考六場,一考五覆,考一次,五次覆考,考一次還要再重複五次覆考,通過一考五覆就稱為童生,有童生的資格才能參加考府試。府試也有六場,到府裡面去考試。而院試只有兩場,院試是最高層級的考試,稱正場、次場,考兩場。次場又稱覆考,次場就是重複再考一次,覆考通過才成為準秀才。你看古時候一個秀才要考這麼多次,現在的博士跟以前一個秀才無法相提並論。準秀才之後必須再加考一場,是決定名次的,叫覆紅榜,最後用紅榜公告,被錄取就稱為進學,統稱生員,俗稱秀才。這是指院試的覆考,就是第二次考的。

  試官這個文發到長洲,這個試案(考試案卷),『余已列在第二』,周安士居士說他是列在第二。『然但有坐號而無姓名,人皆莫識』,他的位子有給他留出來,但是沒有他的名字,人家也不知道這是誰,但位子是有。發到那個地方,因為沒有姓名,別人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余遂以覆試不到除名』,因為覆考他沒有去,名字就被除掉了。『此時崑邑實無長洲案,有之者唯朱君玉。』「崑邑實無長洲案」,「長洲」是指蘇州府治之所在,府試、院試的名單自然在長洲才有。這個是長短的長,不是現在江蘇(平常的常)那個常州,這個是長短那個長。現在常州,我們的唱念就根據常州天寧寺,它那個屬於江蘇省。崑邑屬縣市,崑邑就是崑山,屬於縣,所以在崑邑它沒有案件,不會發到崑山(崑邑)去,發到長洲去。至於周安士先生為何在考試之後沒有前往長洲去查他的榜,他也沒有收到通知,這個實際情況他這裡也沒有寫得很詳細,也很難去考證,我們只知道有這樁事情。

  長洲只有朱君玉這個人,就是當時錢掉了的這個人,他在那個地方當門斗。『朱與余又不甚相識』,就是他跟周安士先生也不是很熟悉,剛開始他們也不知道第二個座號就是周安士先生,因為不熟悉。為什麼不熟悉?當時他錢掉了,他知道這個事情,很同情,但是沒有去幫助他。如果幫助他就認識了,不但認識,他一定是感恩莫名,永記在心,不敢把他忘記。所以周安士居士他回想當時那個事情,又看到前面姓潘這個考生的公案,他自己想到己巳年那一樁事情,他說當日如果『不顧自己盤費』,他如果像潘生一樣,不考慮到自己的路費,先幫助人,救人要緊,就是不要說全部都捐助給他,就是捐助他一些,朱君玉也一定很感恩他。『彼於感恩之下』,一定會通知他去考試,『必以覆案示余』,必定他會把覆考的案件告訴他,他就知道要去考了。『余亦不至除名』,我也不至於當時不知道要去那邊考試,名字就被除掉了。

  『復閱二年而始遇矣。』清代童生要考秀才,三年考兩次,分別在每逢丑、寅、辰、巳、未、申、戌、亥這些年份,童生考秀才,三年考兩次。周安士先生於己巳年覆試不到被除名,必須要等兩年後,也就是他從己巳年,要到辛未年才能再參與考試。這一年是康熙三十年,就是前面是康熙二十八年那個時候,過了兩年就是康熙三十年,就是西元一六九一年,距離我們現在三百二十九年了,我們今年是二O二O年。周安士先生通過覆試,過了兩年他才能再去考,就是耽誤了兩年的時間。故說「復閱二年而始遇矣」,就是過了兩年他去考,才考中秀才。『蓋觀於潘而益愧云』,他因為看到《感應篇箋註》潘生這個公案,你看他自己費用沒有,他就是救人要緊,自己被屋主趕出來,去借住在寺院,他說我比起那個潘生,實在很慚愧,人家做善的那種善心那麼強烈,都沒有想到自己,只有想到別人,想到救人。自己想一想,跟他比,實在太慚愧了,自己也遇到這個事情,自己就不能像他一樣,不能及時捨己為人,所以周安士先生「益愧」,就更加感到慚愧。

  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做善事要及時,也是我們修福積德的一個大好的機緣,這個機緣稍縱即逝,一下沒有抓住就過去了,也就沒有機會修這個陰德。所以有這個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修積陰德,做好事,必定有好報。當然就是說,真正存善心,只是救人、幫助人,沒有想到自己要得什麼好報。當時這一念善心很單純,就是只要不讓他死就好了,自己後面有沒有生活費都不考慮,這一點發心難能可貴。這個就是《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裡面講的難捨能捨,這很難捨;難捨能捨,當然他的果報就殊勝。

  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個公案。這個公案,大家翻過來第二頁,這一頁:

  徵事【蠲租得第】

  這個公案是彙纂《功過格》。功過格,過去我們好像有印過。我們看這個文:

  徵事【華亭士李登瀛。家貧。僅田二畝。佃戶以疾荒其產。賣子償租。李知之。惻然曰。爾以病故。不能治田。非汝咎也。我雖貧。尚能自存。奈何使爾父子離散。急取銀去贖爾子歸。其人以主家不肯為慮。李曰。我貧儒。且讓汝租。富家大室。亦知積德。我當為爾言之。遂與同往。因得贖歸完聚。佃戶日夜禱祝。康熙甲子。李登賢書。乙丑聯捷。】

  『蠲租』,「蠲」同捐獻的捐,我們現在看稅捐處那個捐。蠲就是免除的意思,蠲免、蠲除,意思就是免除租金,租金就不用了。『蠲租得第』,「得第」就是得到功名。『華亭士』,「華亭」是古時候的地名,現在在上海松江區。大家有到過上海,去過松江這個地方。我們台北市有條松江路。就是上海松江區,在清朝叫華亭,地名叫華亭。「士」就是古時候的讀書人,華亭士就是上海松江這個地方有一個讀書人,姓李叫登瀛。『家貧』,他家裡很貧窮,『僅田二畝』,他田地只有二畝田。二畝不多,很小。『佃戶以疾荒其產』,「佃戶」,一個人字旁再一個田,這個就是佃戶,過去講佃農,幫人家耕田、種田,然後賺一點工錢。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戶,耕種收成要交多少田租,或者交稻穀交給地主,這個叫佃農,那個農地不是他的。

  「佃戶以疾荒其產」,疾就是生病,荒廢他這個耕種。當然他家的田產也荒廢掉,沒有人耕種就沒有收入。但是沒有收入,地主還是每年要跟你收租金,你是租他的地,來跟你收租金。他想賣他的兒子去償還這個租金,因為他生病沒有辦法耕種。『李知之』,李登瀛知道了這個事情,『惻然曰』,他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他就講,『爾以病故,不能治田』,他說,你因為生病就不能耕田,『非汝咎也』,不是你的過失。因為你生病,不是你沒有病不耕,這也不是你的錯。『我雖貧,尚能自存』,他說我雖然很窮,但是自己還是可以生存。『奈何使爾父子離散』,他說怎麼可以讓你們父子離散?你把兒子賣掉,你們父子永遠就不能見面了,離散了。『急取銀去』,他很快就把銀子拿過去,『贖爾子歸』,叫他趕快拿這個銀子去把兒子贖回來。『其人以主家不肯為慮』,這個人怕雇主之家不肯,怕不肯,為顧慮。『李曰』,李登瀛說,『我貧儒,且讓汝租』,他說我是一個貧儒,是個貧窮的讀書人,尚且讓你租金,租金我都能捐得出來,『富家大室,亦知積德』,他說富貴人家應該他們也知道要積德。我會為你說話,『我當為爾言之』。『遂與同往』,就跟他去了。『因得贖歸完聚』,就把他兒子贖回來,他們父子就團聚了。『佃戶日夜禱祝』,這個佃戶非常感恩他,日夜就在神明前向上天禱告,祈禱李登瀛,讓他考中。『康熙甲子,李登賢書,乙丑聯捷。』果然「李登賢書」,就是李登瀛鄉試考中為登賢書,他考上了,乙丑這一年考上了。

  下面這個「按」是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他做個評論。我們今天時間到了,這個評論我們明天晚上再來學習,今天先講到這一段。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