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一集) 2024/7/22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9-025-0071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安士全書.陰騭文》,大家都有影印的,大家請看: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這一條也是《陰騭文》裡面屬於救濟的一個項目。『措』就是籌辦的意思。準備、籌措『衣食』,就是貧窮的人沒有衣服穿、沒有食物,來周濟(周濟就是救濟)、來幫助他。像現在社會上有一些冬令救濟,像冬令救濟這樣的性質,一些流浪漢缺衣缺食的,供養他們飲食、衣服這一類的。這個自古以來,在社會上就有做這個善事,這也是我們現在講慈濟的一個項目。這是善事,是好事。
下面發明這一條相關的道理。「發明」就是周安士居士根據《陰騭文》這一條,來發明它裡面包含的相關道理。請看發明:
發明【饑寒而在道路。則與居家之窘乏者殊矣。苟非羈旅之人。貲糧告匱。即遇患難之事。緩急無門。彼於衣食。誠有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之勢。苟能有以周之。則我之所費有限。而彼之沾惠無窮矣。】
這段是周安士居士發明這一條的道理,為什麼《陰騭文》文昌帝君要提出這一條「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饑寒而在道路』,這個「道路」就是人出外,特別在古時候交通不便,到外地去,經商、旅遊,或者探親、做生意等等的這些事情,在過去交通不便的情況之下外出,特別出遠門,如果自己帶的這些糧食或者錢不夠,往往在道路上就難免受到饑寒的逼迫,特別是在冬天。『則與居家之窘乏者殊矣』。這個就是給我們說明,你在外面、外地,在道路上缺乏糧食、缺乏衣服,冬天很冷,跟你在家裡「窘乏」,這個「窘」就是窮困、貧乏,跟你在家貧窮這個情況是不一樣,「殊」就是不一樣。因為你再窮,總是在家裡;在家裡窮是窮,總是沒有這種生命危險,只是在經濟上、在衣食住行比較缺乏。在家裡,總是跟你在外面、在道路上、在路途當中,這個情況是不一樣。在家裡你還能熬得過去,在道路上恐怕就不行了,就有生命危險了。
『苟非羈旅之人』,這個「羈」就是寄居異鄉,就是作客。你出外旅行,『貲糧』帶得不夠,古時候講「貲糧」,貲就是錢,糧就是乾糧、吃的。如果你不是準備充足去旅遊、去作客的人,準備的這些貲糧不夠。『告匱』,就是匱乏,就是不足,就是用完了,錢也用完了,糧食也吃完了,又在半路上。這個在我們看古時候那些古裝劇,有一些窮秀才要赴京趕考,錢帶得不多,以前都要走路,你不是有錢人,你也雇不了馬車,更坐不了轎子,都是自己要背個書、背個行李、包袱,自己走路。如果有人結伴而行,互相照顧。如果單獨一個人,往往在這個路途當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在這種情況之下,貲糧用盡了,『即遇患難之事』,就有災患、災難的事情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之下,『緩急無門』,「緩急」就是危急。這個事情,特別是突發性的,發生這些變故的時候,「無門」就是沒有門路,你也不在自己家鄉,人生地不熟,實在講,遇到這種情況,非常的困難。
『彼於衣食』,在這個時候,他的衣服跟飲食,『誠有得之則生』,如果有得到好心的人來幫助他、來救濟,他得到衣服、飲食(得到衣服可以保暖,飲食可以充飢),他就可以生存下來。所以,「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之勢』,「弗得」就是如果沒有得到有人去幫助他,那勢必他在路上也就餓死了、凍死了,這是必然的一個現象。『苟能有以周之,則我之所費有限』。「苟」就是如果,如果能夠看到這種情況,有人拿錢來周濟、來救濟這個衣食缺乏的人,花的錢不多,「所費有限」。他穿的衣服能保暖,吃能吃飽,並不是吃什麼山珍海味,就是能夠充飢、能夠維持生命,這個費用的確是不必太多。在自己來講,所花的費用有限、不多。『而彼之沾惠無窮矣』,但是對方得到我們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之下,那可以說是救了他的生命;你沒有幫助他,生命將無法生存,他受到的恩惠就無窮了。所以這個時候非常需要人去幫助。
現在這個時代跟古代不同,但是精神上是一樣,現在有現代的做法。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的,這些人還是有,所以現在社會上還是有冬令救濟,特別一些流浪漢,這一類的都有。現在是比較方便,因為現在交通比較發達,所以幫助這些比古時候方便多了。但是現代還是有這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可以根據這一條的精神,也就是幫助有需要的人。特別在飢荒的國家,像非洲有一些地方,真的沒得吃、沒得穿。大陸以前也是很多人沒得吃、沒得穿,現在經濟發達了,現在都改善了。在三十幾年前,還是非常缺乏。所以現在政府有一些政策,就是脫貧,到偏鄉、偏遠地區去幫助這些需要的人,特別是高山,還是有一些很缺乏的人,要去幫助他們。這是算救急這方面,救急。
【下附徵事(二則)】
這段是周安士居士的發明,發明「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這一條。這個發明說完了,下面再舉出『徵事』,我們現在講徵信,讓大家生起信心的,有兩則的故事、公案。我們看下面這第一個故事:
徵事【餓夫酬德(《左傳》)】
這個公案出在《左傳》,《春秋左傳》裡面記載的。
【晉趙宣子。田於首山。見翳桑之下有餓者。知其三日不食。乃食之。食焉。而舍其半。問之。曰。欲以遺老母耳。使盡之。而更贈以簞食與肉。後靈公欲殺宣子。伏甲而鬥於門內。宣子幾被戮。忽有介士。倒戈而救之出。因問其故。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或有識之者。曰此靈輒也。】
這一段是記載在《左傳》裡面,這是『餓夫酬德』,「餓夫」一個飢餓的人,有人幫助他,他也知道去報答。「酬」就是報酬,就是報答,我們一般講報恩。這是在春秋時代晉國,不是魏晉南北朝那個晉,這是晉是在春秋時代。『晉趙宣子』,是一個人的名字,就是趙盾,他西元前幾年前生的,這個沒有詳細記載,只知道他活到西元前六百零一年。趙盾又稱為趙宣子、趙孟,古人有名、有字、有外號,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是趙衰之子。諡號叫「宣」,諡號就是他死了之後,當時朝廷(國家)給他一個諡號,看他一生所做的,這個諡號就是代表他一生做的是好、還是不好。擔任執政期間,號政清,晉靈公荒淫無道,盾多次直諫,靈公欲殺之。晉靈公聽到趙盾常常給他直諫,直諫就是很直接的勸他。晉靈公荒淫無道,執政很亂,無道,不講道理。趙盾多次給他直接勸諫,靈公很生氣,講到他的毛病、講到他的缺點,很生氣,就要殺他。所以自古以來君王殺忠臣非常多,因為忠臣就直諫,直諫講的話不好聽,聽了不高興,一氣之下就要把他殺了。
派鉏麑行刺,鉏麑感趙盾忠公親國,不忍,故觸槐而死。鉏麑也是個忠臣,靈公派鉏麑去殺趙盾,鉏麑看到趙盾這個人這麼忠心愛國,就不忍心殺他,自己去撞槐樹而死,這個人也是忠臣。後靈公同趙盾飲,沒有給他殺死,後來晉靈公就約趙盾喝酒。這個我們歷史上有,叫「鴻門宴」,這個喝酒是有危機的,請你去喝酒,但不懷好意。喝酒,也是準備要把他殺了,因為派鉏麑,鉏麑自己去撞槐而死,也沒有把趙盾給殺了。晉靈公還是一直想要把他除掉,所以就請他喝酒。伏甲士欲殺之,就埋伏這些拿武器的士兵要來殺他。提彌明、靈輒以死相救,有兩個人就是去救趙盾,救他逃出晉都,把他救出來,倒戈了,救出來。這兩個人也是被派刺殺趙盾的,但是這兩個人把他救出來。同月趙穿殺靈公於桃園,趙穿殺死晉靈公。趙盾回都,迎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
趙盾為什麼沒有被殺死?因為他『田於首山』,「田」就是打獵,田獵。在一座山,這個山的名稱叫「首山」,首山也是在大陸上,網路上的資料也可以查,這個山都有它的名稱,有它的地點。也有一些山的名稱相同,但是地點不一樣。古代跟現代,有些地方稱呼也不同。我們知道在這座首山打獵,趙宣子打獵,『見翳桑之下有餓者』。「翳桑」,就是桑樹很多,翳就是蔭翳,這個桑樹很茂密,可以遮蔽太陽。「翳桑之下」,桑樹之下,看到有一個人都餓得快餓死了。『知其三日不食』,知道他已經三天沒吃了。『乃食之』,這個「食」同飼養那個飼的意思一樣。像我們念《彌陀經》,應該念「飯食(音四)經行」,我們現在都念飯食經行。這個「食」它是一個動詞,食就是拿食物給人吃,或者給動物吃。『食焉,而舍其半』,這個「舍」同提手旁的那個捨,就是放在一邊。「而舍其半」,給他食物吃,他吃一半,另外一半放在旁邊。『問之』,你怎麼不全部吃完?三天都沒吃,只吃了一半?『曰:欲以遺老母耳』,這個字在這裡不念「移」,這是破音字,念「餵」,餵食物那個餵。他問他為什麼你吃一半不繼續吃?他說,他餓了三天,他的老母親也是餓了三天,他說那一半要帶回去給我母親吃。
『使盡之』,趙宣子就把所有帶的統統給他了,聽到他家裡還有老母親沒吃、要帶回去給老母親吃,都統統給他。『而更贈以簞食與肉』,另外又贈送他「簞食」,就是吃的東西,以及肉,給他帶回去。『後靈公欲殺宣子,伏甲而鬥於門內』,就是晉靈公埋伏士兵要殺趙宣子。『宣子幾被戮』,就是幾乎被殺了。『忽有介士』,「介士」就是武士。『倒戈而救之出』,就是要去殺他的人,反而幫助他、去救他,這個叫「倒戈」。他被救出來,『因問其故』,他說你為什麼要救我?『曰:翳桑之餓人也』,他說我就是以前在桑樹下面快餓死的那個人,你周濟我飲食,我就是那個快餓死的,接受你幫助的人。『問其名居,不告而退』,問他你姓什麼、名字叫什麼,他不跟他講,不給趙宣子講。『或有識之者,曰:此靈輒也』。我們前面講到有兩個人幫助趙宣子,一個是提彌明、一個是靈輒,這兩個人救他。有人認識救趙宣子的人,給趙宣子講,說那個人叫靈輒,就是接受你幫助的那個人。這就是這個公案,記載在《春秋左傳》裡面。這個也就是他幫助人,接受幫助的人也知道報恩。
下面這個按,按就是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他再來做一個評論:
按【一飯之恩。可以免死。】
他說,幫助他吃一餐飯,這樣的恩德,這個接受幫助的人後來也幫助他免於一死。
【綈袍之戀。足以延生。】
『綈袍之戀』,「綈袍」是厚繒製成的袍,很厚的布製成的衣袍。《漢典》裡面記載,綈袍之戀,其典故為,「戰國時魏人范睢先事魏中大夫須賈,遭其毀謗,笞辱幾死。後逃秦改名張祿,仕秦為相,權勢顯赫」。綈袍之戀的公案,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我國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戰國時期,魏國的人,叫范睢。他最先奉事魏中大夫須賈,但是遭到毀謗,而且用鞭給他鞭打、侮辱,幾乎把他打死。後來他逃走了,逃到秦國去,他改名了,改名叫張祿,改姓名。後來在秦國為宰相,權勢就很顯赫,當到宰相了。「魏聞秦將東伐」,魏國聽說秦國要往東邊來討伐,就是戰爭。「命須賈使秦」,命令須賈出任大使到秦國。「范雎喬裝,敝衣往見」。范睢他就改裝,穿很破舊的衣服去見他。「須賈不知,憐其寒而贈一綈袍」。須賈不知道他的身分,以為他是沒有錢,穿得那麼不好,就是生起一個憐憫心,看他穿的那個衣服不能保暖,所以贈送他一件綈袍。「迨後知雎即秦相張祿」,後來才知道原來他不是一般人,是秦國的宰相張祿。「乃惶恐請罪。雎以賈尚有贈袍念舊之情,終寬釋之。」所以當時秦國去討伐,但是范睢(就是後面改名張祿)他就沒有殺害須賈,因為他當時喬裝,穿破舊衣服,須賈還同情他,贈他一件袍子。所以這個時候他去討伐,想到須賈過去有贈送他袍子的舊情,所以就沒有傷害他,就把他給釋放了。所以『綈袍之戀,足以延生』,他贈送一件袍子,延長他的生命。
【孰謂措衣食者。僅周道路之饑寒哉。】
『措衣食』,就是準備一些衣食幫助別人,『僅』就是不只,不只周濟道路上饑寒的人,在其他地方看到人有缺乏,你幫助他,那個接受幫助的人也懂得感恩,後面有因緣遇到了,他也會回饋,他也會反過來幫助他。
這是舉出歷史上的公案,這個都是正史裡面記載的。這是「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第一個公案。第二個公案是:
徵事【速得貴子(《功過格》)】
這個公案出自於《功過格》。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馮琢庵父。生平好善。隆冬晨出。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解裘衣之。與以飲食。周恤備至。未幾。夢東嶽帝曰。汝本無子。以救活人命。出於至誠。上帝特命韓琦來為爾子。後生琢庵。遂名琦。少年穎發。二十入中秘。三十六陪點相位。】
這個也是歷史上很有名的。『馮琢庵』是一個人的名字,就是馮琦,他的出生是一五五八年,距離我們現在也有五百多年了。字用韞,號琢庵,是明朝山東青州人,萬曆五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於官。禮部尚書等於現在教育部長了。他在當官,還沒有退休就過世了。贈太子少保,諡文敏,諡號叫文敏。這是給我們介紹馮琢庵這個人。
這裡講『馮琢庵父』,就是馮琢庵他的父親,馮琦的父親生平樂善好施。『隆冬』就是深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叫隆冬。早上出去,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倒臥雪中』,臥在雪當中。在大陸上,過去大概幾乎都會下雪,除非是很南方,像浙江以北,江蘇、上海,再往上去,山東,包括安徽,這些地區都會下雪。有人就倒在雪當中,『捫之』,「捫」就是撫摸,就是說去摸摸他的身體。『半僵』,就是人被凍得都快僵掉了,好像被冰凍起來。冬天,會被凍僵了。
我在二OO八年十月到二O一O年三月,在山東德州做百七繫念,住在海島金山寺,冬天,我在那邊度過了兩個冬天。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離開台灣,過了兩個冬天。齊老菩薩她也做個廚房,屋頂上玻璃透明的,那玻璃很厚,給莊嚴師煮飯,一大早起來煮飯。冬天結冰下雪,那個屋頂上雪塊都一直掉,好像石頭這樣掉下來,莊嚴在那邊煮也是滿恐怖的,但是沒有砸破,那個玻璃很厚。他們買來的豆腐就放在那個廚房,那間廚房比我們冷凍庫還冷,就是那個豆腐不必放到冰箱,那個天然的大冰箱,就放在那個廚房裡面,第二天就結冰了,就凍豆腐了。所以看到這個,我也能感受出來,那個冬天,在那個山東那邊,冬天那個風,我們台灣這個什麼冷風,那個不一樣的。我穿的那個衣服,我是穿了一層又一層,穿得像太空人一樣的,走到外面,那個風好像是會穿透的,穿透你的衣服。你看那個風多利?會穿透進去。我們想一想,穿了那麼多,都還感覺冷。如果衣服不夠,你可以想像,人怎麼會不被凍僵?所以倒在雪地上,人都半僵了。人倒在雪地,這有個常識,以前我聽我們老和尚講過,人被凍僵了,你不能馬上用熱水給他熱敷。你用熱水給他熱敷,他那個寒氣就一直往裡面逼進去,就死了。還是要用冰水,慢慢給他敷,然後讓那個寒氣慢慢透出來。不能一下子用熱水,把它反而逼到體內去。這個北方人比較懂,因為南方人沒有碰到那麼冷。
『半僵,解裘衣之』,「裘」是皮衣。像山東你沒穿皮衣,真的那個風都會穿透進去,你再厚棉衣、棉襖,照樣穿進去,冷風穿透力很強的。馮琢庵的父親他就「解」,就是說他穿在身上的皮衣就脫下來,給這個快被凍死的人穿。『與以飲食』,再給他一些喝的、吃的。『周恤備至』,就是周濟、救濟他,給他照顧得很周到,「備至」就是無微不至,照顧很周到。『未幾』,「未幾」就是沒有多久,他做了這樁好事,馮琢庵他的父親做這樁好事,他就作了一個夢,夢到東嶽大帝來給他講,他說你命中你本來沒有兒子,就是馮琢庵他父親他命中是沒有兒子的,東嶽大帝託夢給他講。但是因為你,『以救活人命,出於至誠』,你是出自於至誠心來救人一條活命,這樣感動上帝。『上帝特命韓琦來為爾子』,就是命令韓琦來當你的兒子。『後生琢庵,遂名琦』。他這個名叫做琦,是因為作夢,東嶽大帝跟他講,上帝特別命令韓琦來做你的兒子。
這個韓琦是更早以前的人,韓琦也是一個人的名字,西元一OO八年到一O七五年,那個時代的人。字稚圭,宋安陽人,宋朝安陽的人。仁宗的時候,西夏反,率兵拒戰,名重當時,執相印十年,為朝廷所倚重,後封為魏國公,卒諡忠獻。這是韓琦他的一個歷史上的記載,的確有這個人。馮琢庵是明朝的人,這個當中差幾百年。韓琦諡號忠獻,也是忠臣孝子,所以死了之後又投胎到人天來了。馮琢庵他的父親出於至誠救人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感動上帝命韓琦來做他的兒子,後來就生馮琢庵,也把他的名叫做琦。『少年穎發,二十入中秘』,「中秘」就是中書省和祕書省的合稱,就是宮廷珍藏圖書文物之所,就像我們現在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一樣,這樣的官職,二十歲就當這個官職了。『三十六陪點相位』,「陪」就是選派、候選的意思,三十六歲就是預備當宰相。這個公案也就是說,「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的一個現世報,現世的果報,馮琢庵他的父親做了這個好事。
下面周安士再按這個公案:
按【吾邑向有同善會。給錢而外。每冬復買舊棉胎。以贈隆冬之無棉者。其始也。浙中袁午葵倡之。其後午葵還浙。踵而行之者。唯高子甸九輩數人而已。】
周安士居士按照馮琢庵這個公案做一個評論。『吾邑』,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地區。『向有同善會』,向來有同善會這樣的一個組織。同善會是明朝後期,文人、士大夫講學勸善興起的地方組織,就做好事。最早在萬曆十八年,由楊東明在河南創立,後來在各地紛紛仿效此會。這個同善會,主要是為勸善、演說。古時候就有這個組織,各地都有這個組織,在每個地方去勸善,勸人為善。還有做善事,施米捨錢,獎勵節孝,忠孝節義,還有施棺。這個早期在台灣,我比較年輕的時候,有個揚善雜誌社,有施藥、施棺材的。現在施棺是有市政府、有社會局,如果那些無業遊民死在路上,沒有家屬去給他認領,去給他處理後事,大部分都由社會局去處理。過去政府這方面,也是比較達不到,所以有一些社會人士就主動出來做這個好事,施棺。同善會做這些善事,到清朝還有延續。後來在官方鼓勵之下,江南一帶,同善會就十分興盛,這是我們現在的話講叫慈善機構。
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他那個時候還有同善會。這個同善會除了給錢以外,『每冬』,就是冬天,還有買一些舊棉胎。舊棉胎就是棉被的芯,是棉花彈鬆鋪開後,用線包裹,把它固定成被子的裡子,再加上被的被面,就是棉被。我小時候看到我們對面有個打棉被的,我有去看。我們有一些同修,年紀比較大的,可能看過,現在就比較少見,現在可能都機械化了。以前用人打的,背了一個東西,在那邊打棉被。這個地方,舊棉胎就是已經使用過的棉胎。『以贈隆冬之無棉者』,就是贈送給寒冬沒有棉衣可以穿的人,棉衣比較保暖。『其始也,浙中袁午葵倡之』。這個「始」就是創始的,浙江袁午葵他提倡的。『其後午葵還浙』,「還」是返回,返回浙江。『踵而行之者』,就追隨繼承的人,這是繼承前人腳步的事業,繼續做下去。『唯高子甸九輩,數人而已』。「高子甸九輩」,輩是指人,意指高先生、甸九等人,有這幾個人繼續追隨。這個公案。
這一條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周安士居士他發明這一條的道理,舉出這兩個故事、兩個公案,也就是現世的果報。現在做這些慈善救濟的,的確都會得到社會很大的迴響。你看佛教慈濟就專門做這些,做這些,你看回饋的人多少?可以說全球的。很多佛教寺院也都有在做,都有在做這些慈善救濟,我們看到也都隨喜讚歎。
再看下面這一條: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
『施棺』,布施棺木。『棺槨』,古代棺木它有兩重的,裡面這個叫「棺」,棺材的棺;外面叫「槨」,就是外面再一個套棺,棺材再加一個套棺,這樣就比較厚實,這個叫棺槨。一般都是一層棺木。以前棺木,那個木材都很厚,土葬的很厚。像我父親、祖父,那個時候土葬,我看棺材都滿厚的,傳統的棺材很厚的。所以以前的棺材,如果六年撿骨,骨頭撿了,再裝甕(裝那個缸)。有一些棺材還很好,所以那些做棺材的人,重新他再刨一刨、鋸一鋸,他又可以做一個比較薄的棺材,他還可以再賣錢。因為一般人骨頭撿起來,就不要了,我看那些都拿去再整理整理,他還可以。特別現在火化的,那個棺材都很薄,它比較容易燒,現在火化的棺木就比較薄了。像我們老和尚,因為大家問我說要放幾天?我說四十九天。四十九天,葬儀社說那個棺木要厚一點的,所以弄得很厚。也剛好大仙寺它那個火化爐做新的,那個口徑都比原來大,不然也沒辦法送進去。所以那個棺木,木材就用得比較厚實。古時候用套棺,更講求了,就是一層外面再套一層。外面那一層叫槨,裡面那一層叫棺,兩重的。
「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講,人死入土為安。人死如果沒有埋葬,像戰爭死的,或者是飢餓、饑荒死的,沒有人去處理、沒有埋葬,就暴露在太陽下面就腐爛了,或者野獸去吃,這個就不好,所以人死入土為安。
下面這是周安士居士的發明:
發明【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穢狀示他人。此凡有形軀者之通病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周安士居士給我們發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佛經講的不淨觀,「觀身不淨」,四念處第一觀。『皮包血肉骨纏筋』,我們人的身體是什麼?外面就一層皮,裡面包著血、肉、骨頭,還有筋,筋纏在骨頭,我們身體就是這個樣子。『顛倒凡夫認作身』。我們凡夫迷惑顛倒,認為這個身就是我,其實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暫時借我們用,用壞了,不能用了,你再換一個。不是我,是我所,但是我們凡夫總是認為這個身就是我。我是什麼?就是這個身體,其實不是我,是我所,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
『到死方知非是我』,到死了之後,才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我」的定義,就是主宰,我們能主宰的,那才是我。我們不能主宰的,那個不是我。身我們不能主宰,如果我們能主宰,那我們不要它老它就不老,不要它死它就不死,那這個就能主宰。實際上我們不要老,它偏不斷的老;不要死,它一定會死,所以說無我,這個身沒有我。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還沒死就要知道,不是等到死。我們現在還沒死,就要知道這個身不是我。為什麼?這個身不斷的變化,七年身體的細胞換一次,你七年前的細胞統統沒有了。七年,不是說七年到一次換,它是不斷的換,不斷的換,七年就一個周期,就完全換新的了。但是,是愈換愈殊勝,還是愈換愈不好?我看是愈換愈不好,因為我看到我現在愈看愈老,好像沒有愈換愈年輕,沒有。說明你現在細胞愈換愈差,是不是?如果愈換愈好,我們愈來愈年輕,是不是?所以生老病死,剎那在變化。人到死了才知道這個身不是我,實際上我們還沒有死就不是我了。
『空留穢狀示他人』,死了以後,「穢狀」就是不清淨。你看,人屍體一腐爛,有屍蟲,這個樣子就不清淨。「穢」就是不乾淨、不清淨,給人家看了就是不清淨。『此凡有形軀者之通病』,我們凡夫有這個身體,大家都是一樣的,都一樣。我們再看下面:
【人或不幸而蕭然四壁。殯殮無貲。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種種腐敗情形。真有不可聞。不可見者。此而施之以棺槨。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豈獨死者有知。為之銜結耶。】
這段是講,『人或不幸而蕭然四壁』,「四壁」就是四面牆壁,就是整個屋子,就是說家境非常貧寒,家徒四壁,就四面牆壁,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人死了,『殯殮無貲』,我們現在講沒有喪葬費。現在的確很窮的人還是有,死了,喪葬費他付不起。所以我們道場如果知道有這些,我們也會有慈善救濟,就是去幫助他處理善後。而且我們跟上品蓮,上品蓮他們也有這方面,有些人他沒有辦法負擔喪葬費的,他們也有協助,或者是算便宜一點,或者是全部幫助。所以「殯殮無貲」,就沒有辦法收屍,沒有錢買棺材。
『或隔三朝五朝』,或者人死了沒有埋葬,三天、五天。人到了三天、五天,如果是夏天,大概屍體就會開始腐化了。『或當六月七月』,六月、七月,這是夏天最熱的時候,『種種腐敗情形,真有不可聞,不可見者』。以前都土葬的,我有一次聽我父親講,以前在鄉下,六、七月,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有錢的人死了以後,可能他那個棺木封得不夠密,結果抬出去,上山的時候,那個水就流出來了,就很臭。所以可能那個有錢人吃得很胖,我父親說,大概吃魚吃肉太多了,夏天的時候,他出水,爛掉了。這個種種腐敗,「真有不可聞,不可見」,人死了,臭氣沖天,這個沒辦法聞。所以過去善果林劉林長給我講,他說有一次去給人家助念,人家介紹的,也不認識,但是他們那個時候去幫人家助念,就那個人死了好幾天才發現,死了好幾天,他屍體開始腐爛。然後他們去要助念,林長說臭得要命,那可能要戴口罩,那個是真的也很難念得下去。
所以在這個時候,『施之以棺槨,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就很快的給他掩埋。『豈獨死者有知,為之銜結耶?』「銜結」比喻報恩,這是「結草銜環」省略的文字。銜環,是指漢朝時代楊寶,曾經救治遭到鴟梟襲擊的黃雀,後來黃雀傷好了,飛走了;有一天晚上,黃衣童子來贈送楊寶白環四枚,這是銜環來報答、報恩。
「結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嬖妾就是出生很低賤的一個妾,古人有妻、有妾。「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沒有兒子。「武子疾,命顆」,武子之子(就武子的兒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後以結草為受厚恩而雖死尤報之典。這是一個典故。出自於《魏武子》。下面講:
【推掩屍骸之念。凡係恐人見聞之事。皆當代為包荒矣。】
『包荒』,就包含荒廢,意思是肚量寬大的意思。掩埋這些屍骸,都要心量要大,要能包荒,做這方面的善事。這一條主要是講施棺材,布施棺材。現在比較少,但是還是有。現在我們道場也曾經都有遇到過,有一些也不算我們的同修,或者認識的人,真的他家裡沒辦法去買棺材,這些我們都會協助。這個我們列為慈善的項目,施棺,或者幫他處理殯葬的事情,這些都是功德,做好事。
下面:
【下附徵事(二則)】
也是附兩個公案。
徵事【掩骸現果(《功過格》)】
這個公案出自於《功過格》。
【元會稽唐玨。家貧授徒。歲戊寅。元將發趙氏陵寢。至斷殘肢體。棄諸莽間。唐聞痛憤。乃變其家貲。得數金。飲里中少年皆醉。而密告掩趙氏遺骸。眾從之。事訖。唐之義聲籍甚。明年乙卯正月十七日。忽坐隕。良久得甦。云至一殿。上有冕旒者降。揖曰。謝君掩骸。當有以報。君賦命甚薄。貧無妻子。今忠義動天。帝命錫君伉儷。子三人。田三頃。因拜謝出。遂覺。會稽有袁俊齋至。初下車。為子求師。有以唐薦者。袁知其有此舉。禮敬特加。代為經理姻事。娶得國公之女。食故國公負郭田。所費一一皆自袁出。後果生三子。皆如神言。】
這個公案也是施棺材的,施棺材的一個現世報,一個果報。『掩骸現果』,是出自《功過格》這本書的公案。『元會稽唐玨』,這個「唐玨」。『戊寅』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西元一千二百七十八年。『元將』,這是元朝的將領。『發』是打開、揭露的意思。元會稽唐玨,唐玨他家裡貧窮,『授徒』,「授徒」就是教書,教一些學生。到戊寅年,元將『發趙氏陵寢』。「趙氏」,就是宋朝趙匡胤他的朝代,「陵寢」就是他們王室的墳墓,陵寢。元朝就是滅掉宋朝,然後去挖宋朝趙氏他們家族的陵寢。『至斷殘肢體,棄諸莽間』。「斷殘肢體」,就是這個肢體都把他破壞了,把他丟到草莽間,墳墓挖出來,把他的屍骨丟到荒郊野外。
『唐聞痛憤』,唐玨聽到了,很痛憤,他就發心。『變其家貲』,「家貲」就他家的一些動產、不動產,「變」就是把財產變賣,換現金。比如說,有些動產,或者有價值的金銀珠寶,這一類的,田地。他就發心變賣家財,『得數金』,得到一些錢。『飲』,這裡念「印」,用酒食款待,如飲客,用酒食(酒跟飲食)招待客人。『飲里中少年皆醉』,這個里當中請他們喝酒吃飯,都喝醉了。『而密告掩趙氏遺骸』,他私下告訴這些人,他要掩埋趙氏,就是宋朝趙氏他們的陵寢,他們那些很多骨骸都被挖出來、丟到外面,他要把它埋起來。『眾從之』,大家就聽他的,去把遺骸統統埋起來,沒有暴露在野外。『唐之義聲籍甚』,「籍甚」,他的名聲就很遠播。做這個善舉,唐玨就得到很好的名聲,廣為人知。
『明年乙卯』,上文講歲次是戊寅年,這個地方講「明年」(明年就是己卯年,戊寅年第二年是己卯,應該是己卯年,但是這裡可能這個字是打錯,應該是己卯,這裡打乙卯,這個地方可能這個字是打錯字),這是第二年。他埋葬骨骸的第二年,第二年的『正月十七日,忽坐隕』,「坐隕」就是突然死了,斷氣了。但是『良久得甦』,很久又醒過來。這個我們在古代的公案看到很多,有的人他死了二、三天,甚至有七天的,他又活過來了。他去哪裡?到陰間去走一趟,好像沒有在呼吸,也不敢給他埋葬,因為探他的胸口還溫溫的。這個時候一般在傳統都不敢去埋葬,就看等幾天之後,真的都沒有體溫了,才去埋葬。所以唐玨忽然坐隕,但是很久又醒過來,醒過來就給大家講,『至一殿』,到一個宮殿,『上有冕旒者降』。「冕旒」,中國古代帝王,以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戴的禮帽,大家如果看古裝劇就知道。這個「旒」,就是帝王那個帽子前後有垂的一條一條的,那個叫旒。大家如果去看神廟,什麼帝君,前面有一條一條,那個就叫旒。那個帽子就叫冕,冕旒。
有戴冕旒者下降,『揖曰』,就是給他作揖,說:『謝君掩骸,當有以報。』他說感謝你幫我們掩埋我們那些屍骨,他說我們會來報答。『君賦命甚薄,貧無妻子』,他說你的命本來很薄的,薄命,貧窮,又沒有妻、沒有兒子。『今忠義動天,帝命錫君伉儷,子三人』,他說你這種善舉,忠義感動天(上帝),所以上帝,「錫」就是賞賜,「伉儷」是配偶的意思。『子三人,田三頃』,以後你有三個兒子,田有三公頃。『因拜謝出,遂覺』,他就醒過來了。『會稽有袁俊齋至,初下車,為子求師』,會稽有袁俊齋到這個地方來,下了車,為他兒子求老師。有人就推薦唐玨。『袁知其有此舉,禮敬特加』,袁俊齋對唐玨就特別的加重禮敬,也代他經理婚姻的事情。『娶得國公之女』,「國公」是一種爵位。『食故國公負郭田』,「負」是享有,享有國公他們一些受用。所有的費用,『一一皆自袁出』,婚姻的費用,都是袁俊齋幫他處理。後來跟這個國公之女結婚,生了三個兒子。皆如同神所講的。
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這個按,這個公案的評論我們明天再來學習。今天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我們來迴向。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