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斗秤公平,無不公平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四集)  2024/9/9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9-025-0074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歲饑賑濟鄰朋」,這一句我們前面學習了幾個公案,請看五百九十八頁:

  徵事【種荳代穀(《文獻通考》)】

  歲饑,就是我們一般講年頭不好,糧食缺乏,人民有很多就得不到糧食,就受飢餓之苦。饑荒,特別是荒年,有什麼天災或者人禍、戰爭,都會出現饑荒的這種情形。這個不但古代有,現代更多,你看戰爭的地方,沒得吃,沒得住。我們現在看到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多少難民他沒得吃,在那個地區來講就是屬於「歲饑」。如果善心人士,就是去賑濟,現在國際社會也有做這些善事的,去賑濟災區。

  這個地方是講中國古代的一個公案。我們今天看『種荳代穀』,這個公案出自於《文獻通考》這本書的記載。

  【宋程珦】

  『宋』就是宋朝,宋朝有一位『程珦』先生。

  【知徐州】

  在古代,我國的地方官,有知府、知縣。知府、知縣等於是現在的縣市長,大的市的市長、或者縣長。像現在大陸的制度,市比縣要大。在台灣是除了直轄市,縣比市大,所以縣裡面有市,叫縣轄市;也有省轄市、直轄市,直轄市屬於中央直轄的。在古代叫知府,縣長叫知縣。都道府縣,古代行政區域的名稱。

  用『知』,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都是有教育的,所以用的名詞、字都有它的含義,「知」就是你要知道。你當一個縣的縣長,當一個市的市長,當一個地方的官,在過去叫父母官,父母官對人民就要愛民如子,你要把這個地方的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樣,所以愛民如子。身為父母官,當父母官他有三個責任,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是領導,你要領導這個地方的人民;親就是父母親,你要把他當作你的子女來看,你的子民,所以親就是父母官。不但要當這個地方人民的領導,還要當他們的父母,那種心態來照顧人民。師就是要教導他,「不教而罰謂之虐」,孔子講,人民你沒有教化,他犯錯了,你定法律把他處罰,這個叫虐待人民。他不懂,他不知道,你政府沒有教他。像現在政府法律定一大堆,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法律?除了是讀法律系的,幾個人知道?其他人民知道嗎?他犯法了,他也莫名其妙,他也不知道哪一條該做、哪一條不該做。所以在古聖先賢講,你不教導人民,他犯錯你就處罰他,這個不合理,這個叫虐待人民,現在講沒有人權,你不尊重人權。所以古時候它這個制度,用意是非常好。

  所以「知徐州」,這個「知」就是說你要知道這個地方民間疾苦,人民有什麼需要、他有什麼問題,你要知道。你不能去那邊當個縣長、當個市長,民間疾苦你統統不知道,那這個就要撤職查辦了。所以用這個名,叫「知」,就是提醒這個地方官你要知道,你不能不知道。「徐州」,是現在的江蘇徐州,靠近山東這個地方。我們大概知道一下這個地點就可以了。這個地區:

  【久雨穀壞。】

  就是雨下太大了,農作物都被雨沖壞掉了。我們今年在台灣中南部也下過很多暴雨,那個暴雨像倒的,真的是風不調、雨不順,所以很多農作物也都被雨水沖壞了,還有水果,香蕉這一類的。我們這次到屏東,一個同修他們種香蕉,今年都沒有收成,都泡湯了,辛辛苦苦種了,雨下來沖壞掉,下太大了。所以我們看到古時候有這種情況,現在有,而且更多、更嚴重。『久雨穀壞』,雨下得很久,農作物都被沖壞了。

  【珦度水涸時。】

  『珦』就是這個知縣、縣長,程珦。『度』這個字念「惰」,不念度,這個是破音字,是考慮、推測的意思。『涸』,三點水再一個固,念「河」,「水涸」就是水乾。程珦他就在想,等到水乾的時候:

  【耕種無及。】

  『無及』就是沒時間,來不及。不曉得等到什麼時候雨停了,不再下了,這個水乾了,你要耕種也來不及了。你今年種的,種下去不是說馬上就長出來,它要一段時間,也就是說,今年受到水災災患,這些農作物都毀壞掉,等到雨停了,再種也來不及了,今年糧食就缺乏了。程珦他就想到這個問題,等到水乾再來耕種也來不及,糧食還是接不上,短缺。

  【乃募富家。得荳數千石。貸民使布水田中。】

  他去募款,『募富家』,就是我們現在講找那些有錢的大企業,因為他們有錢,古時候大戶人家都有糧倉,都有存糧食。『得荳數千石』,這個豆有數千石。『貸民使布』,「貸」就是我們現在講放貸、貸款,就是說這個種子先不要跟你收錢,先給你們去播種。「布」就是遍布,就是分發給農民去播種,你就先不要拿錢,你先播種,以後有收成了你再還。

  【水未盡涸。而甲已拆矣。】

  放貸這些豆給人民,他們去播種,播種在水田當中。水還沒有完全乾,『而甲已拆矣』,這個「甲」是植物果實的外殼,「拆」是裂開了,意思就是指播種在水田之中的豆,已經開始在發芽了。就是水還沒有乾,但是那個豆種下去,已經開始在發芽。

  【是年穀雖未登。而民不至饑者。皆荳之惠也。】

  就是那一年,水災那一年。『穀未登』,「未登」就是沒有收成。「登」就是穀物成熟的時候。而人民他不至於受到飢餓,『皆荳之惠也』;就因為程珦他想到向有錢的人借豆,來給這些農民播種。其他的農作物都被水沖壞了,還有這個豆,大家可以充飢,可以吃得飽,就是因為種了這個豆的恩惠。這是講宋朝程珦,他幫助徐州地區的人民解決這個饑荒的問題。

  下面這個按,就是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故事來做個評論。

  按【嘗閱《四友齋叢說》。】

  《四友齋叢說》是明朝何良俊編撰的。良俊,他的字叫元朗,華亭人,是明朝嘉靖年翰林院孔目,《明史.文苑傳》有記載。『嘗閱』,就是周安士先生他曾經看過《四友齋叢說》,這本書裡面有記載。

  【載一備荒之策。】

  『備荒』就是防備災荒的一些政策。

  【謂當取各府。州。縣贓罰銀兩。盡數糴穀。】

  這個政策是什麼?就是應當『取各府、州、縣贓罰』,「贓罰」就是追贓、罰款。用這些錢,『盡數糴穀』,就是買這些穀物。

  【其犯軍流以下者。許其以穀贖罪。】

  『犯軍流』,就是充軍流放,古時候充軍流放,這個罪也相當重,被發配到邊疆。比這個輕一點的,『以下』,就是說還沒有達到要發配到邊疆的,就是犯軍流的以下。『許其以穀贖罪』,我們現在叫罰款、罰錢,古時候你拿穀來贖你的罪,那你就不用去坐牢了。

  【若一處遇水旱之災。聽其於無災處。通融借貸。】

  犯罪的人他們繳的罰款,在國庫裡面,要做什麼?救災用的。如果有一個地方遇到水災或者旱災,『聽』是任由、任憑,任憑『其於無災處,通融借貸』。就是說你可以讓他去向沒有發生災難的地方,去通融一下、去借貸,我們現在說去銀行貸款。

  【候來年豐熟補還。】

  『候來年』,就等到來年有收成了,再來補,再來還這個錢。

  【則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無顧慮。】

  這樣的一個政策,百姓就不會往外跑。流亡,往外跑,那就是難民。大家現在在新聞、電視上看到難民,你看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很多難民,敘利亞戰爭,難民幾百萬,跑到歐洲去了,像烏克蘭跑了幾百萬。難民跑過去,也會造成那個地方的一個問題。難民少,還可以應付;多了,他們也受不了。你跑到那邊,你要不要生活?生活,你要工作,你一定要跟當地人搶工作。所以歐洲有一些國家他就抗議。這是難民的問題。

  用這個政策,『百姓可免流亡』,就不用跑到其他地方去。比如說徐州這個地方發生饑荒,政府沒有一個好的政策來協助他們度過這個饑荒、荒年,他為了要填飽肚子,他只好往其他地方去,往其他的省、縣去。難民多,你跑到隔壁的省去,造成那邊的壓力困擾。所以能夠在當地解決是最好的,是上策。所以周安士評論,像程珦想到這個辦法來解決這個饑荒的問題,當地的人民他就不用往外地跑,也不會造成外地的困擾,朝廷也就不用顧慮。

  【此種善政。正當急急舉行。】

  所以周安士提出來,這種善的政策正是應當趕快舉行,『急急』就是不要再拖延了,這個好的政策就要馬上去施行。

  【唯願好善者。告之當事耳。】

  所以要勸告當事的人,特別是掌權的人,要給他們建議這個好的政策。這個是周安士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評論。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公案:

  徵事【抗疏救遼(《瑣闈管見》)】

  這是出自於《瑣闈管見》這本書。

  【嘉靖末。遼陽大饑。軍民相食。】

  這個事情發生在明朝嘉靖末年。『嘉靖』,就是明世宗的年號,西元一千五百二十二年到一千五百六十六年,他在位有四十四年,相當長的時間。『遼陽大饑』,遼陽這個地方就鬧大饑荒。這個饑荒鬧到什麼程度?『軍民相食』,軍民互相搶糧食。真的饑荒的時候,人死了就吃人肉,那個是古時候,還有戰爭的時候,也都有這種情況。像中國外國都有,聽說美國南北戰爭,打到沒得吃,吃戰馬肉,馬肉吃光了,就吃人肉。二戰的時候也是這樣。我父親當時被日本調去當軍伕,去當做工的,被調到新加坡去,他講了很多當時的情形給我們聽,沒得吃,那個都很慘的。我們在一些資料上都有看到,古今中外遇到饑荒、戰爭,都有這個事情。「軍民相食」,互相搶糧食,這個必定的。

  【兵部侍郎王某。疏請賑饑。議將二萬石粟。陸運至山海關。解費之銀。每萬計八千兩。地方深以為苦。時崑山許伯雲為給事。謂遼人命在旦夕。若用陸運。則曠日而騷擾。不如暫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則可揚帆速至。】

  『兵部侍郎王某』,他沒有名字,就只知道他姓王。「兵部侍郎」,就是現在等於是國防部軍人,兵部侍郎,他是等於是副部長級的。他就『疏請賑饑』,上疏、奏疏,請上面(皇上那邊)來賑濟這些饑民。他的提議,他建議將二萬石的粟,這些糧食,『陸運至山海關』。他上疏,這個要經過會議討論,討論的結果,要將兩萬石的糧食用陸運,運到山海關。因為遼陽是在東北,那也相當遠了。『解費之銀』,就解送的費用,『每萬計八千兩』,就是一萬石就八千兩的運費,我們現在叫運費。都沒得吃了,再加上這些負擔,『地方深以為苦』,當然也是非常痛苦的,運費也很高。朝廷雖然有命令下來,但是地方上負擔這個運費也是相當的吃緊,相當大的壓力。

  『時崑山許伯雲為給事』,「給事」是一個官的名稱,給事中,是等於現在的顧問,侍從在皇帝的左右,顧問,我們現在叫國策顧問這一類的官職。「崑山」就在江蘇,江蘇許伯雲先生他為給事,他當顧問。他就提建議,『謂遼人命在旦夕』,遼陽那邊的人都不曉得餓幾天了,餓得都快死了,命在旦夕。『若用陸運,則曠日而騷擾』,「曠日」就是耗費時日。用陸運運輸,以前沒有高速公路,那個路都是泥巴路,用馬車是最快的,如果用牛車就很慢了。陸運要費很多時間,時間要很長,才能把糧食送到那個地方。所以「則曠日而騷擾」,「騷擾」就是大家很困擾。『不如暫弛海禁』,「暫」是短暫的,「弛」就是解除。因為明朝嘉靖年間有海禁,不准出海。這個時候,如果從沿海送上去就比較快,所以他就建議朝廷不如暫停海禁,海禁先開放一下,讓『漕艘』,這個「漕艘」就是漕運的船,運糧食的船,能夠走水路比較快,糧食很快可以到達,不像走陸地要那麼長的時間而且運費也高,勸朝廷暫時先解除海禁。所以『沿海以往,則可揚帆速至』,沿著海邊走,可以很快就到達災區。

  【於是抗疏極言】

  他就向皇帝上疏直言,講這個利害得失。

  【且謂海運倘有疏虞。請以一家為質。而後朝廷始從其請。】

  他還自己去擔保,他提出這個建議,如果海運有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家來擔保,去承擔這個罪過,用這樣擔保,然後朝廷才答應他這個建議。

  【於是將原議漕石。並天津倉糧。共添至十余萬石。星夜航海赴遼。遼人歡呼動地。全活甚多。至今其地。猶廟祠焉。】

  朝廷同意了,他用他們一家人的性命去跟朝廷擔保,如果有問題他們來承擔,朝廷才答應他的建議。連天津的糧倉,一共『十余萬石』。『星夜』就連夜,走海路把糧食送到遼陽這個地區。『遼人歡呼動地』,遼人們不曉得餓多久了,看到糧食到了,當然他們就激動得不得了,歡呼動地,他們得救了。『全活甚多』,救活了很多人。『至今其地,猶廟祠焉』,「至今」就是到周安士居士那個時候,清朝康熙年間,遼陽這個地方還有人建廟給他供奉,給兵部侍郎王某,他沒有名字,只知道他姓王,蓋廟給他紀念。這個是積陰德,一般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了那麼多的人命,這個陰德非常的大,那個地方的人感恩戴德。

  我們下面再看這個按:

  按【以痛哭流涕之誠。而救蹈湯赴火之急。宜其片牘甫陳。而恩膏隨播也。卓哉。許君。其澤溥已。】

  『片牘甫陳』,「片」是少、零星,「牘」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片,「甫」是剛剛、剛才的意思,「陳」就是訴說。這個意思就是講幾句真誠的奏議,才剛剛奏呈給皇帝。「恩膏」就是恩澤的意思,「溥」是廣大,這個恩澤廣大。『救蹈湯赴火之急,宜其片牘甫陳,而恩膏隨播也。卓哉!許君。其澤溥已』,他的恩澤就非常廣大,普及到廣大的人民。當然來世的福報就非常大,來世福報可能就生天,天福。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徵事【自諱其德(見《周子愉筆記》)】

  【明崇禎時。常熟進士蔣畹仙。偶寓崑山同年周明遠家。是年大荒。夫妻父子不能相顧。時有郭姓者。將賣其妻。而礙手中所抱之子。既而曰。各自逃生矣。遂置其子於道旁。蔣公惻然曰。奈何以口腹故。頃刻離散一家。問需錢幾何。曰一十五千。蔣立湊囊資。止可十千。復向明遠貸五千。以足其數。明遠曰。世間善事。當與人同。君不恥獨為君子耶。亦捐五千贈之。妻得不賣。子亦保全。】

  我們先看到這段。這段講,『自諱其德』,見《周子愉筆記》,這是《周子愉筆記》裡面記載的一樁事情。「自諱」,「諱」就是隱蔽,自己有做陰德、做好事,但是他並不去張揚、不去宣揚,這個我們一般講叫積陰德,就是為善不讓人知道。但是後面還是會有人知道。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明朝崇禎時,崇禎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朝末年,那個時候也是國家很亂。『常熟進士蔣畹仙』,「常熟」是在現在的江蘇省,江蘇省常熟這個地方有一位進士,「蔣畹仙」,是一個人的人名。他原來的名叫蔣棻,他是西元一六O五年到一六六四年,他的字叫畹仙,古人有名有字有號,號南陔。所以他是南直隸蘇州府常熟縣,就現在蘇州市,這個地方的人。到崇禎十年,西元一六三七年,他是丁丑科三甲同進士出身的,授廣東南海知縣。廣東南海,現在的海南,海南這一帶的知縣。舉薦廉幹第一,後升禮部主事,後來升到禮部主事,他還沒有赴任,明朝就亡了,滿清就入關了。後來他隱居,杜門著書,他就隱居起來。他的兒子蔣伊,號莘田,清朝翰林,他的兒子到了清朝時候也做到翰林。

  『偶寓崑山同年』,「寓」就是寄居,後來泛指作居住。「偶」就是說有個時間,寄居在崑山。崑山也是江蘇省,現在的崑山,台灣台商很多。「同年」,就是古代科舉考試同科中試者的互稱。唐代同榜進士稱同年。明清鄉試、會試同榜登科者皆稱同年。同年,不一定說他年紀一樣大,只是同一年考上的。清代科考先後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稱同年。他有一段時間,住在同時登科的『周明遠』的家。

  『是年大荒』,那一年鬧大饑荒。『夫妻父子不能相顧』,一家人都照顧不了一家人,丈夫照顧不了妻子,妻子也照顧不了丈夫,也照顧不了父母、兒子,一家人都不能相顧,夫妻、父子不能互相照顧,沒有得吃,就是我們一般講自身難保,沒有辦法再照顧到別人,自己家人都沒辦法照顧了,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時有郭姓者,將賣其妻』,這個時候遇到有一個饑民,姓郭的,沒得吃,想盡辦法,那次就要賣他的妻,就要賣他的太太。但是有個孩子,『而礙手中所抱之子』,但是你賣妻,你不能連孩子也賣了,這個孩子就是一個障礙,他要賣妻就沒辦法賣。就賣給富人,換取一些糧食。『既而曰:各自逃生矣』,就是說夫妻各自逃命,自己顧自己的命。『遂置其子於道旁』,那個孩子就放在路邊。

  『蔣公惻然,曰』,蔣畹仙看到這個事情,「惻然」,也很同情。『奈何以口腹故,頃刻離散一家』,奈何為了這個吃,一家人就離散了。蔣公很慈悲,就問你們到底需要多少錢,你們才可以應付你現前的困境?『曰:一十五千。蔣立湊囊資』,「囊資」就是他口袋的錢他全部拿出來。『止可十千』,只有十千。他是要一十五千,他只有十千。他說這個不夠,還差五千。『復向明遠貸五千』,他就向他這個同年說,你借我五千,我湊一十五千給他,讓他們一家人不要分散。『明遠曰:世間善事,當與人同』。他的同年就講,世間的好事,「當與人同」,大家都要做。『君不恥獨為君子耶?』「恥獨為君子」,是出自於《後漢書.王暢傳》,是講蘧伯玉恥獨為君子。恥就是羞恥,就是只有我是君子,我旁邊的人統統是小人,他不願意做這樣的君子。要做君子,大家都來做君子,沒有說我是君子、你們統統是小人,這個叫恥獨為君子。只有我一個是君子,旁邊統統是小人,這是很可恥的事情;怎麼這麼多人,只我一個是君子,其他人統統是小人?所以「君不恥獨為君子」。明遠就說,你不要就你自己做君子,要做君子大家一起來做。『亦捐五千贈之』,他說這個五千就我來捐,不用借了,好事大家一起做。蔣畹仙出一十千,他這個同年周明遠捐五千,湊起來就一十五千。『妻得不賣,子亦保全』,他的妻也不用賣,孩子也可以保全,一家人就不用分散了,就是救了一家人。他們兩個人,這個同年也都是讀聖賢書,知道要做好事,遇到別人有急難,就是去幫助人。

  【後其人薄有家業。率子叩謝。】

  『後其人』,就是被接受救濟的這個人,姓郭的這個人,『薄有家業』,就是後來他們也有賺一點錢,「薄」就是不是很多,我們一般現在講叫小康家庭,「薄有家業」,就帶他的兒子來叩謝蔣畹仙、周明遠。

  【蔣公不令至前。且諱言其事。】

  他要來向蔣公叩謝,蔣公就說,你不要講,這個事情不要講,也不要去宣揚。做好事,為善不欲人知,積陰德,陰德那個福報是最大的,比陽善大。陽善,大家都知道,給你宣傳,現在就登報紙,媒體去報,報一下就沒了。陰德,就是做好事人家不知道,這個報在子孫,自己本身將來的福報當然就更大,就生天了。

  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

  按【明遠公。即子愉弟之祖也。與蔣先生最稱莫逆。余見子愉弟。書蔣氏三代之懿行甚悉。因摘錄數條。列於篇末百福駢臻三語下。茲不多述。】

  周明遠,『明遠公,即子愉弟之祖』,就是周安士先生認識的子愉弟他的祖父。『與蔣先生最稱莫逆』,「莫逆」就是彼此志同道合,交情很深厚,這個稱為莫逆,我們一般講莫逆之交。『余見子愉弟,書蔣氏三代之懿行甚悉』,因為這個公案是周子愉記錄、記載的,周子愉,周安士居士有見過他。「書蔣氏三代之懿行甚悉」,「書」就是記錄,他自己不宣揚,但是有人幫他記,記錄他們三代做的種種的好事,很詳細。「甚悉」就是很詳細。做了很多好事,『因摘錄數條』,就是從這麼多好事當中摘錄幾條。『列於篇末』,就是一篇文章後面,這叫篇末。『百福駢臻三語下』,這個是《陰騭文》原文最後三句。『茲不多述』,這個《陰騭文》後面三句有詳細的一個解釋,相關的註釋可以參閱後面的文,文昌帝君到後面會有解釋,這裡「茲不多述」,就是在這裡就不多做解釋,等到後面會看到。

  這個「歲饑賑濟鄰朋」,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條就是:

  【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

  『斗稱』,這個「稱」,同一個禾、再一個平那個「秤」,是一樣的,念「秤」,磅秤,是衡量輕重的器具。現在都有一些現代化的磅秤,以前有秤子,我小時候還有秤,這個秤錘有大有小的。「斗」,容量的單位,十升等於一斗,十斗等於一石。秤糧食的器具,就是口大底小,就是上面這個口四方的比較大,下面底部比較小,方形或者谷形的量器,大多數用木頭或者竹子製成的,容量為一斗。或做為盛酒器,裝酒的,用這個來量。「斗稱須要公平」,古時候國家都有定度量衡的標準,你不能去偷斤減兩。以前有些商人都會給人家偷斤減兩,就是在磅秤做手腳,給你看一斤沒錯,但是實際上不到一斤,他做了手腳,這個就不公平。

  這個在《太上感應篇》有一個公案,就是灌水銀。他父親賺了很多錢,臨終的時候給他兒子講,他說,兒子,我告訴你一個祕密,你父親有賺這麼多錢就是靠這個偷斤減兩的,灌水銀,這個傳給你。他這個兒子很有善心,知道他父親做的事情不好,給人家偷斤減兩這是缺德的事情,他很孝順,也沒有違背他父親。他父親臨終告訴他,這個你繼續用,你就賺很多錢。但是父親過世了,他就把它毀掉了,偷斤減兩那個秤,就把它照原來規定的來做生意了。他做了這個事情,他有兩個兒子還小,突然死了。他心裡就很不平,他說我父親一輩子偷斤減兩賺人家的錢,做這個不好的事情。我把我父親那個不好的改過來了,怎麼還要受到天的處罰?把我兩個兒子就收走了。他心裡很是不明白,我父親做壞事,我現在做好事,怎麼反而得到不好的報?我父親做壞事,怎麼賺那麼多錢,反而比較好?我現在做好事,我兩個兒子就死了?那天晚上就夢到一個神來給他託夢,他說你不要埋怨了,因為你父親偷人家的斤兩,賺那麼多錢,那個是不義之財,上帝派兩個敗家子來,你那兩個兒子是上帝派來,要把你父親賺的家財散掉的敗家子。他說你現在改過了,上帝把那個兩個敗家子收回去了。他說上帝會再派兩個好兒子給你,你不要埋怨了!他醒過來才明白原來是這樣的。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那兩個兒子死了,我們一般人看很不幸,但是實際上是好事,後面生的孩子就是來報恩的。那個是來討債的,來敗掉你家產的敗家子。所以這個都有因果。

  所以『不可輕出重入』。我小時候母親在賣菜,有的人真的很會做手腳,我們對面有一家,我們賣菜,他也賣菜,他賣的都比我們便宜,同樣是市場批發的價,他賣的就比我們便宜大概三分之一,有時候甚至便宜一半。你說你去買菜的,會跟他買還是跟我們買,一樣的菜?後來我母親那個菜攤就倒閉了。我們就很不甘願,奇怪,同樣去那個市場批發的,虧本生意哪有人做?如果要做虧本生意,那何必做生意?我母親也很不甘心,去打聽,才知道她對面這一家,他是去批發菜的時候他順便偷人家的菜,偷就不用本錢,當然可以賣的比我們便宜,他一邊買一邊偷。我們這個菜攤沒有人來買,因為他便宜,一樣,誰買你的?倒閉了,我母親就去出家。後來我給我母親講,這個大概是佛菩薩派來的,我說如果我們沒倒,我看妳不可能出家,妳肯定放不下,妳的生意很好,妳一定放不下的;倒了,妳就沒辦法。我說這個也不是壞事,不然妳現在還在做生意;妳現在可以去念佛、念經。所以一些事情要從各方面角度來看,好的當中也有不好的,不好當中也有好的,看事情方方面面。所以「斗稱須要公平」,不公平就不好了,因為你賺的那些錢,不義之財,你也守不住。下面是講發明:

  發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與斗。以手與口。皆有心。有心。即有我。不若斗稱之無我而公平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個是周安士居士「發明」這一條,就是「斗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發明為什麼用斗秤的道理。所以我們老祖先用的名詞都有它很深的含義,很有啟發性、很有教育性的。『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稱與斗』,他就不用口或者用手,偏偏用秤與斗,這個秤就是衡量輕重的器具,斗就是量糧食。為什麼不宜用手跟口?因為『手與口皆有心』,我們人有手有口,就有心,有心即有我,我們凡夫都有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就有私心,自私自利。『不若斗稱之無我而公平也』,斗秤無我,它無心,所以用斗秤才公平。

  【公平。則當輕而輕。當重而重。忘乎其為出入矣。】

  斗秤須要公平。公平,當輕就輕,當重就重,四兩就四兩,八兩就八兩。『忘乎其為出入』,它也沒有出入了,斗秤無心,所以它就公平。我們人有心,起了貪心,私心起來,就不公平了。

  我們再看下面:

  【虞帝巡方。必同度量。周王肇位。首察權衡。非公平之是尚。而不可輕重於其間乎。】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是講『周王肇位』,「位」是指君主的地位,「肇位」就是說他登上君主位子之初,剛剛登基,這個叫肇位。『首察權衡』,「權衡」就是秤量物體輕重的器具。「權」就是秤錘,「衡」就是秤桿。我們的秤子,長長的秤桿,有個秤錘。在《禮記.深衣》裡面講,「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所以「首察權衡」,周王他剛剛登上君王之位,首先去考察權衡,度量衡,考察這個。『公平之是尚』,「之」是一個助詞,把行為對象提前,表示指這樣做,「尚」是遵從,意思就是指崇尚公平,做事情要公平。公平,大家就沒話說了。這個世間為什麼問題那麼多?就是不公平。不公平,問題就很多;公平,就沒問題了。『而不可輕重於其間乎』,所以要崇尚公平。

  我們再看下面:

  【言斗。則升與斛在其中。言稱。則丈與尺在其中。言輕重。則多寡。大小。長短。精粗。皆在其中矣。】

  『言稱』,講一個要舉一反三,你講秤,這是秤重量的,還有量長度的,這個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要舉一反三,講到斗秤,就要舉一反三,這個丈、尺都在其中。『言輕重,則多寡、大小、長短、精粗』,「精」就是比較精細,「粗」就是粗糙的,東西有比較粗糙的、有比較精細的,這個就是質量,現在話講質量不一樣,價錢就不一樣,都在其中。所以這個要公平,買賣,大家就是要公平,不能用偷的。

  【斗稱公平。不當徒求之斗稱。須從方寸間。日以公平自矢。】

  『自矢』是立志不移,就是自己要保持公平的原則。

  【到工夫純熟。度量寬宏。則或施於斗。或施於稱。自無不公平矣。】

  公平,「自矢」就是自己要要求自己,自己要做到公平。用斗秤的標準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依照這個標準,那才公平。這一段也就是說,我們修行就修這個。你做生意買賣也是在修行,你斗秤公平,『到工夫純熟,度量寬宏,則或施於斗,或施於稱,自無不公平矣』,你用斗、用秤,自然沒有不公平的。所以關鍵還是在我們這個心。為什麼要有這句「斗稱須要公平」?因為有人他會在這個地方動手腳。或者不好的摻雜到好的,這個都包括在裡面。

  過去像我三哥給我講,有一些比較不好的商人,當然不是說每個商人、商家都是這樣。有少數的那些商家,賣茶葉當場泡給你喝,喝的時候,這個很好,他就從這一甕裡面抓出來泡給你喝。然後,好,這個不錯,買回去了;買回去,怎麼跟當場喝的不太一樣?後來我三哥,他住阿里山,他那個道場全部都種茶的,對那個全部商家他很熟悉,所以他去買,騙不了他。我說他怎麼去偷天換日?人家眼睛都看著,就是那一甕抓出來泡的,賣也是那一甕抓出來的,那怎麼去做手腳?他說那個甕這麼大,放一半比較差的、一半比較好的,泡給你喝,抓那個好的;賣給你的,就抓這邊的,都是那一甕。我說還有這樣的!他沒講,我們還真不知道。這個就不公平了,你不能收人家一流的價錢,賣三流的貨,這個就不公平。買賣要公平,賺的錢才會長久。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個公案,我們明天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