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1/4/1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3-0021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八頁,從第二行看起: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今天我們還是這一段再複習一遍。這一段是講修因,下面的經文就是講證果,就是證實它的效果,會得什麼殊勝的果報,下面的經文講果報,這一段講修因。修因很重要,所以在修因方面我們要多講一點,修因明白了,我們如理如法來修學,自然就得到這個果報。所以修因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因此在修因方面我們還是要不厭其煩、反覆的多深入來學習。這是觀世音菩薩給我們開示。
『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這是承接上面大梵天王聽觀世音菩薩說完大悲心陀羅尼形貌狀相之後,他發心來授持。這段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具體講出授持的理論方法,上面講了形狀相貌,這一段就教我們大家如何來受持。所以這段經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大意的這樣看過。首先勸我們發心,就是學習大乘佛法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具體的發願,所有佛菩薩的總願,總不出四弘誓願。每尊佛、每尊菩薩都有他發的願,願有多有少,願發的內容不盡相同,譬如說藥師佛發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大願,每一尊佛菩薩都有他的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有發願。所有佛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發的願,總願就是四弘誓願,總不出四弘誓願的範圍。每一尊佛菩薩各別發的願,也就是說根據四弘誓願各別有它的細目,比較詳細、比較具體的願望,他發的願心。願一展開也是無量無邊的,詳細要去講是無量無邊的,歸納起來講,它有個數字,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它有個數字,一展開這個願是無量無邊的。再多的願總不出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願,佛就教我們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這個願。這個願也就是下面三個願的延續,四弘誓願第一願等於是為首的,它是主要的。
下面,「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了要度眾生。眾生煩惱很多,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度就是幫助,幫助眾生。我們看到眾生煩惱這麼多,我們要幫助他脫離這個煩惱,我們自己沒有先斷煩惱,實在講也幫不上忙。我們自己沒斷煩惱,也沒有辦法去幫助眾生斷煩惱。所以自己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了什麼?為了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的。那自己要先學習,自己煩惱斷盡了,把這些學習的經驗、心得跟眾生來分享,眾生他也樂意接受,他也斷煩惱,真正能幫助他斷煩惱。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斷盡煩惱,我們對斷煩惱這個事情還有疑惑,一定會有疑惑的,譬如說我們勸人家斷煩惱,自己煩惱沒有斷,我們勸人總是沒把握。為什麼沒有把握?因為自己煩惱沒斷,沒斷我們的信心生不起來。你說能斷煩惱,教別人斷煩惱,自己煩惱沒有斷,自己講的也不會很肯定,到底是不是真的能斷煩惱?我自己煩惱還一大堆,去教別人斷煩惱,自己的信心就不足了。如果自己斷盡煩惱,我自己真的斷盡煩惱,根據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我真的斷了,所以就能夠很肯定的,很斬釘截鐵的告訴別人,自己信心十足,別人聽了他也才會生起信心,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為了什麼?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的。
「法門無量誓願學」,學那麼多法門幹什麼?一個法門就成佛了,你學那麼多。學那麼多法門不是為自己,自己修行成佛,一個法門就夠了,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一個法門成佛都有餘了。不要說其他的法門,就是念一句佛號,你什麼經都不會念,只會念一句佛號,你真會念了,成佛都有餘,那還要那麼多幹什麼?不需要。對自己來講,一個法門夠了,但是對眾生那就肯定不夠。為什麼?眾生的根器無量無邊,沒有辦法以一個法門去度所有的眾生。眾生如果那麼好度,那事情就好辦了,沒那麼好度。特別我們閻浮提眾生,《地藏經》地藏菩薩給我們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哪有那麼好度的?沒那麼容易!因此每個眾生他的程度不一樣,他的興趣不一樣,個人的性格不一樣,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各行各業,各個族群,每一個法界維次空間的眾生,種類實在是無量無邊,說不盡的,都不相同。因為眾生根器無量無邊,所以法門才有無量無邊。其實佛有沒有法門?沒有法門。法門就像醫藥一樣,眾生有無量無邊的毛病,才會有無量無邊的醫藥來對治,如果沒有病,醫藥也不需要,也就沒有了。藥是因為有病才會有藥,如果沒有病,這個藥就沒有了,不需要。法門也是一樣,佛法對治眾生的煩惱病,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無盡!為了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你沒有學無量法門,你度不了。所以佛是應機施教,因應眾生的根機來對他教學。
佛法的教學是非常活潑的,不像我們現在學校填鴨式的,所有學生接受的功課一律一樣。所以有一些學生學到他沒有興趣學的東西,他學得很痛苦,學得枯燥無味,有的甚至學習學到去自殺的,這個現在報紙上都有看到。為什麼會這樣?現在的教學不懂得應機施教,不懂。我們中國古人教學也是應機施教,所以古時候的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人生最快樂、最享受的事情,哪有像現在讀書是最痛苦的。為什麼痛苦?他不喜歡讀的硬逼他讀,他當然很痛苦;如果他很喜歡的,讀了三天三夜不睡覺,他都很快樂。所以現在的教育不懂得應機施教。因此佛是世出世間最高明的老師,凡是你有緣遇到佛,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因為佛知道你的根器,知道過去生生世世你在幹什麼行業、什麼煩惱、什麼習氣,知道得一清二楚,開出來的藥方真的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現在佛不在世,遺留下來這些藥方,是要靠這些善知識給我們指導一個原則,自己去嘗試,看哪個經典、哪個法門對自己的機,這一生修學就會有成就。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為自己,為眾生的,還是為度眾生的。
最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幹什麼?成佛不是坐在那邊如如不動,然後給人家供水果,那個成佛,我看我也不想成佛。沒有成佛還可以到處亂跑,成佛坐在那裡都不能動了,那成佛有什麼意思?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因為自己沒有修學到成佛,說度眾生實在講還是度自己。像菩薩發心度眾生,那個度眾生菩薩主要還是度自己,因為自己還沒成佛、還沒畢業,所以菩薩度眾生也度自己。只有成了佛道,無上佛道成就了,那個時候純粹就是度眾生,因為自己已經畢業了,學業、道業達到究竟圓滿了,這個時候純粹就是度眾生,而且度眾生才度得圓滿。譬如說你成佛了,你才能度等覺菩薩,你一樣是等覺菩薩沒辦法度等覺菩薩,佛才能度,佛已經圓滿,他還沒圓滿。所以成佛他度眾生才圓滿,從等覺菩薩度到地獄眾生,那度眾生他才圓滿,純粹就是度眾生。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
我們仔細去看這些大乘經典,離不開四弘誓願,我們看本經,顯宗、密教都一樣的。你看「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誦有讀誦有背誦,看著咒文誦叫讀誦;如果不看咒文,那叫背誦;如果你再拉個腔、拉個調,那叫念誦,像我們唱讚一樣,念誦。誦持,你誦持神咒、誦持經典,都可以稱法師。天台智者大師根據《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給我們列出五種法師,第一個就是受持,受持就是接受,依佛的教導依教奉行、保持不斷,就是把佛在經典上的教導,在生活當中把它落實做到,這是第一種法師,這種法師當然是最殊勝的,他能做到,這是受持的法師。第二種就是讀誦的法師,你讀這一部《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你會讀了,你也叫法師。第三種是念誦,念就是譬如讀經,沒有拉個腔,像我們做法會念經拉個腔,那叫念誦。所以讀誦它是清念的,它沒有加腔,這是第三種,念誦的法師。第四種是講說的法師,就是講經說法,你講解經典,像我們現在講這部經典,講經的法師,講說。第五種是書寫,就是抄經,包括現在排版、打字、印刷,如果你排版、電腦打字,現在不用手去寫,電腦打字的,你也可以稱法師。所以法師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通稱的,法師是通稱的,這是佛門的一個常識,稱謂的一個常識。現在有很多人他不懂。出家人稱法師,在家人也可以稱法師,其他宗教的也可以稱法師,你看道教的他也可以稱法師,基督教的他也可以稱法師,天主教的、回教的都可以稱法師,所以法師的種類很多。在我們佛門有這五種法師,在佛教裡面。你會參加誦經,那你也是法師。這是講誦持。在五種法師裡面就有讀誦、念誦,還有依教奉行受持的法師。持、誦這個是關鍵。我們誦是什麼?誦主要是提醒,誦目的就是要受持,讀誦也好、念誦也好、講說也好、書寫也好(書寫就是現在印經),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受持的。如果只有誦不受持,經典講的這個功德利益還是得不到,只是種善根,我們種了善根種子,有這個印象。你要得到這個功德利益,必須依照經典講的理論方法去修學、去實行,這樣才能得到經典講的功德利益,這點我們一定要記住,非常非常重要。
這裡講『發廣大菩提心』,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無上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發這個心。發這個心幹什麼?『誓度一切眾生』,發這個誓願要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的層次也很多,我們一般學佛,學大乘佛法,我們大家也發心要學菩薩道,行菩薩行,發度眾生的大願,這個心是菩提心,這個心又稱為「大菩提心」。大菩提心不但自度還要度他,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誓願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要幫助到什麼程度?幫助一切眾生都成佛,發這個大願。你看地藏菩薩他發了這個大願,他是發「誓度一切眾生」,所有十方世界、地獄眾生都度成佛了,他自己才要示現成佛,發了這個願。發了這個願你就是地藏菩薩了;你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像觀音菩薩一樣千手千眼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那你就是觀音菩薩;你發四十八大願,你就是阿彌陀佛;你發十二大願,你就是藥師佛。發這個願,我們是剛剛發心,我們還是凡夫,我們是初發心的阿彌陀佛、初發心的藥師佛、初發心的地藏菩薩、初發心的觀音菩薩,它有層次的。現在我們總是要有這個心,發這個心很可貴的,發菩提心很可貴的,我們發了這個心,我們總有一天能達到無上菩提,能夠滿我們的願。首先要先發這個心。
發誓願就像我們世間人講的立志一樣,願它是一個前導,引導你往前走的。願具體的講就是你立定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你一生立定了這個目標方向,一直往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你一定會達成你的願望。人生最苦的就是沒有目標方向,來這裡做人不曉得要幹什麼,好像一條船開到大海去,不知道要去哪裡,它沒有目的,在大海當中茫茫然的,跑來跑去沒有目標方向。我們開車、開飛機一樣的道理,飛機飛上去,沒有目標要飛去哪裡?在空中飛著玩嗎?開車也是一樣,走路也是一樣,你總有一個目標方向,你要去哪裡,你的目的在哪裡。我們世間人講,這一生你的願望,你要做什麼?記得我以前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問我們每個人的願望,將來我們要做什麼?有的人說要做醫生,有的人說要做什麼行業,還有坐在我隔壁一個同學,我看他很調皮的,他說他要做總統。這就是什麼?你發的願,你在這個世界上,你將來的理想要做什麼。這個願發了之後,你要朝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修學,就能達到你的願望。
世間人他不懂這個道理、不明因果,所以很多人他立定了目標方向,他一生未必能達到。為什麼?他不認識因果。所以有的人他求到了,有的人他還是沒有求到。求到是他命中有的,他過去生修的,這一生求,求到了。其實不是求,他本來就會得到,因為這是過去生他修的。所謂求到是什麼?過去生沒有修,這一生開始修,得到了,這個叫求到。好像了凡居士一樣,他過去生沒有修,這一生也沒有兒子,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官做得也不大。後來都改了,他求官位得官位,求兒女得兒女,他沒有求長壽,但是壽命也延長了二十一年,活到七十四歲。原來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延了二十一年,壽命延長了。這是求來的,這一生求的,這個叫求到。
這是講我們發了心,發了這個願,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學的大乘佛法,發無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你就是要成佛的。成佛幹什麼?誓度一切眾生,就是這裡講的。我們現在這個願,我們發了,發了我們就要朝這個目標方向去努力修學。下面這些理論方法,都是一個具體的理論方法,怎麼修才能達到你的願望,不然發了那個願,發了那個願你沒有去實行,那個願就變落空,變空願。我們常常發空願,好像開了支票,空頭支票,人家領不到錢的,那個就落空。所以發了願要以行去滿你的願,證實你信的,《彌陀經》講信願行,你沒有行去證實你所相信的這樁事情、滿你的願望,你沒有行,信願行缺一不可。沒有信心你不會發願,沒有發願你沒有目標方向,行不曉得要行去哪裡,要走到哪裡去?你行總是要有個目標,那個目標就是願。好像我們念佛,念佛要幹什麼?念佛的目的在哪裡?就是要往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目的。怎麼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念佛,才能滿我們這個願,才能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你沒有行,信跟願也都落空了;沒有信心,願也生不起來;沒有願,沒有目標方向,行也不曉得要行到哪裡。所以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行就是修行,念佛就是修行,念佛是一個方法,它的重點在修行,用這個方法來修行。這些道理不能不懂,不懂我們就不知道怎麼修,不知道怎麼修,你就得不到經典上講的這些效果,不能證果,不能證實這個果報。這裡講誓度一切眾生,這個願發了之後,我們具體的修學。
下面講『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兩句經文就是修學的重點,這就包括戒定慧三學。「身持齋戒」,這是修身口;「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是修意,我們的意念、思想。從我們身口開始來學習,慢慢達到內心平等,在《無量壽經》經題給我們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講果報;下面就修因,「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修因。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心是阿羅漢,離染著了,他沒有污染,沒有執著了;平等心是菩薩,像觀音菩薩教我們要修平等心,對眾生要起平等心。我們凡夫不平等,阿羅漢清淨還沒有達到平等,要再提升到平等。所以我們從凡夫地一發就是要發這個心。如果不發這個心,像有一些眾生學小乘法,他不發度眾生的心,他心不平等,他只是想自度,自己證阿羅漢了生死。像小乘佛教國家,他沒有發度眾生的心,他只是求自度,自了漢,這個心就不平等。大乘菩薩自度還要度他,這個才平等。實際上度眾生也是度自己,還沒有成佛之前,度眾生還是度自己,只有圓成佛道之後才是純粹的度眾生。這是身口意三業的修學。
「齋戒」,昨天跟大家大概講一下,有小乘、有大乘,如果你於諸眾生起平等心,用這樣的心態來持小乘的齋戒。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包括比丘戒、沙彌戒,這都是小乘戒,小乘的戒。小乘的戒止持,主要是止持,禁止的,保持,什麼不能做,要禁止,止持的戒。身,這裡包括口,因為八關齋戒,我們以八關齋戒,齋戒一般都是依八關齋戒,這是狹義的講。廣義的講,齋是清淨心,戒,所有佛陀的教戒都要遵守,這是從廣義的方面來講的。像經典裡面,不是戒律的條文,但是佛勸導我們的一些教誡,那個也是戒。所以戒它有「律儀戒」,律儀戒就是有一條一條的條文。譬如說五戒,它五條;八關齋戒,八條戒一條齋;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它都是一條一條的。包括威儀也是列出來一條一條的,它有條文的,這個叫律儀戒。
另外就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包括佛在所有經典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的一些教誡,那個屬於攝善法戒,收攝在十善業裡面。這個善法戒,包括其他宗教講的,像道教的《太上感應篇》,儒家的《弟子規》,這個都含攝在攝善法戒這個範圍,因為它是善法,勸人斷惡修善的,那也是戒。包括其他宗教,凡是跟十善相應的,這個教誡都屬於攝善法戒,這個範圍就很廣。第三是「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戒就是這個戒屬於做持,就是對眾生有幫助、有利益的,這些事情我們都要去做,這方面也很多。幫助眾生最殊勝的事情,就是勸導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才能夠離苦得樂,這個對他的幫助才是最大、最究竟的。像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做的團結九大宗教,促進交流,這是屬於饒益有情戒。有時候也是捐一些款給其他宗教去做好事,譬如說天主教他們辦醫院,我們佛教也捐給他;回教辦慈善,有需要我們也可以捐錢幫助他,因為這個做法對社會大眾有利益,對眾生有利益。像其他方面慈善救濟、社會救濟這些,菩薩都必須去做。
我們佛法是教育,主要的是以教學為主,做這些慈善救濟是附帶來做,主要是教學。所以佛教講慈濟,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給我們看,他就是講經教學,那是根本的慈濟。救濟眾生的緊急困難,這是治標不治本,一時的困難幫他解決,但是他基本的問題還是存在。譬如我們舉《了凡四訓》來講,你教一個人他改造命運,他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他自己知道怎麼修、怎麼去改造,怎麼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各方面的,這個是教育。你看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沒有捐一些錢給了凡居士,沒有,教他修學的理論方法。在物質上幫助他只是一時的,解決他一時的困難,後續的怎麼辦?所謂救急不救貧,他一時的緊急困難,我們可以給他疏困,要救急,這個時候很迫切需要,要趕快去幫助他,解決他現前的困難,後續還要靠他自己。你能永遠的去幫助他嗎?我看現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他能做到的,佛菩薩都做不到,還有誰能做到?
佛菩薩幫助眾生就是教學,沒有別的,講經說法把這個事實真相,事理因果給你說明。把道理講清楚,方法傳授給我們,我們明白了,如理如法去修學,那問題就解決了,你要達到什麼願望,都能滿你的願,這個才是根本的慈濟,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現在社會大眾不明白,不知道教育的重要,特別提倡宗教教育。其實整個世界沒有別的,就是教育;十方三世佛出世也沒有別的,就是教育。佛經上佛常常給我們講「教化眾生」,慈悲救濟用什麼來救濟?用教化。教他,讓他來如理如法學習;化,他是起了變化,化惡為善,化凡為聖,這個就起變化。古人講讀書在於變化氣質,一個人讀聖賢書,他會改變他的性情,他的氣質會改變,起了變化,所以叫教化眾生。
此地講戒,這三大類,我們沒有詳細說明,我們讀一讀總是不能夠理解它的經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在經文字裡行間裡面,我們怎麼去真正理解如來真實的意義?我們要深入、深廣的去理解,這樣我們才知道怎麼學習。這講三大類,我們從律儀戒來講,身持齋戒,身包括口,我們以小乘戒來講,用律儀戒來講,持齋戒也非常殊勝。我們看《無量壽經》、看《藥師經》,再看看我們這部經,都有提到齋戒。不但佛家重視齋戒,你看回教、伊斯蘭教他們也重視齋戒,再看看我們中國儒家、道家都重視齋戒。道家叫齋教,重視齋,儒家也重視齋。齋是清淨的意思,整齊清淨的意思。所以夫子三慎,「齋、戰、疾」,孔老夫子三樁事情他很謹慎,第一個就是持齋。儒家也有持齋,儒家祭祀要閉關三天,摒絕外緣,齋公他要閉關;祭祀,他要去觀想先人平常生活的習慣,種種的,他的音聲,他的容貌,觀想三天之後,那一天正式的祭祀,跟這些祖先就會起感應,他就會來應供。齋要誠,祖先雖遠,祭祀不能不誠,祖先雖然離我們很遠了,但是遇到祭祀的時候,不能不誠心誠意的。誠心誠意的具體表達就叫持齋,我們佛門叫齋戒。所以齋有清淨的意思。戒是防非止惡,止持戒,防非止惡。做持戒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情要去做,像我們現在流通法寶,這些屬於做持戒。幫助眾生能夠聞佛的正法,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屬於饒益有情戒。
我們現在就小乘齋戒來講,在《安士全書》裡面也有一個公案,叫「龍求齋法」,龍就是龍王,龍王我們一般講海龍王。龍的總類也很多,以海龍王做一個代表,王是最大的,在龍族當中牠是領導的。這個也出在經典上,出在小乘的經典,齋戒出在小乘法。我們現在雖然學大乘佛法,但是也不能疏忽掉小乘經。齋戒,這個公案是講「龍求齋法」。「昔有園監,為王守園。池邊得一美果,世所罕有,遂以送王。王敕園監:日日送來,若不爾者,罪之以死!園監大恐,呼天訴怨。」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公案,這個都出自於佛經。昔就是過去,有一個園監,園就是花園的園,監,監工的這個監,我們現在的話講管理花園的管理員。這個管理員為國王守花園,看守花園,就是管理花園、看守花園。這個花園有個水池,花園大部分都有水池,有花、有樹、有水池。有一天園監在水池旁邊得一美果,在水池旁邊忽然得到一個很鮮美的水果。「世所罕有」,就是他從來沒看過。他得到這麼稀有的水果,「遂以送王」,他就趕快送給國王吃。國王吃了很好吃,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水果。國王一吃到好吃,王敕,敕就是下命令,命令這個園監說,你每一天都給我送這個水果來,如果你不送來,「若不爾者,罪之以死」,就將你處死。這個園監原來是好心好意得到這麼好的水果送給國王吃,就這麼一顆,結果國王吃了好吃,天天要,如果沒有天天供給給他,就給他處死。園監就大恐,心裡非常恐慌,「呼天訴怨」,呼天就是他很埋怨,當時送這個水果送得不對,國王不知道只有這麼一顆,以為很多,所以他心裡就很埋怨。
剛好這個水池有一個龍王,化作人形。這個龍王知道園監遇到這個事情,他心裡面非常著急、非常恐慌,再不提供水果就要被處死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被人下令處死那種驚慌、恐慌的心情,可想而知,當然非常著急。這個時候水池裡面的龍王牠就出來了,變作一個人的樣子,「化作人形,以金盤盛果,而慰之曰:爾等勿憂,可將此果獻王」。龍王就變作一個人形出來,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經典上講的都是真的,不是寓言。一般講寓言都是人去編的,寓是公寓那個寓,寓言。像莊生寓言,他是自己想像的,事實上並沒有那個事情,那個叫寓言。如果是事實上有那個事情,那就不叫寓言了,那是事實真相了,的確有那個事情,這個就不是寓言。這是古代的事情,現代,我們近代都有。龍屬於畜生道,龍的福報很大,龍也有受罪的龍,所以種類也很多。就像我們人一樣,有的人他福報很大,他做國王、做總統;有的人被關在監獄裡面受罪,他也是人,一樣是人但是福報不一樣,有人來享福的,有人來受罪的。龍也是一樣,有享福的,有受罪的。龍王當然有大福報,牠變作人形。在近代,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年譜》裡面有記載。祂是樹神,樹神變化一個老人去聽虛雲老和尚講開示,後來那個樹神求皈依,這個《年譜》裡面都有記錄。的確在印度有,中國也有,外國也有。經典上講的都是記錄一些事實,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你沒有佛經無法解釋的,只有佛法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說得清楚明白。連科學家他也不明白,他知道有那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不曉得是什麼道理,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他不知道。佛講得清楚,我們學佛、讀了佛經也就沒有疑惑了。所以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事實,不能給它看作神話小說。
「化作人形,以金盤盛果,而慰之曰」,就給他安慰,拿了一大盤來,昨天他撿到一顆,現在一大盤。龍王就給他安慰,說「爾等勿憂」,你就不要憂愁了。「可將此果獻王」,牠說你不要憂慮,你可以將這盤水果統統奉獻給國王,他就不會殺你了。這個園監當然很高興,解決他的緊急困難,當然他的感恩之心,我們可以想像的。但是龍王變作的這個人,他有一個願望,「欲求一願」,他說,但是我有一個願望,我要求一個願望。什麼願望?「往昔迦葉佛涅槃後」,迦葉佛就是釋迦如來前一尊佛。在我們現在這個時劫叫賢劫千佛,釋迦如來就是我們這個時期叫釋迦佛,釋迦佛前面一尊佛就是迦葉佛,這一尊佛出現在我們人間,那個時候我們人的壽命是兩萬歲。我們現在是在減劫,我們現在的人壽是七十歲,現在平均年齡七十歲,那個時候的人平均年齡是二萬歲,人的福報大,人的身體好、長相高,迦葉佛出現在人間的時代,是釋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
「我與大王同受八關齋法。王受齋如法,過午不食,故今轉世為王。我被人勸,過午竟食,以此墮於龍中。我今還欲得此齋法,廣行勸化。王若速送來,我當擁護爾國,不然,吾當使汝土地淹沒。而於此時,適當無佛法之候,何處復有八關齋法?王甚愁憂。」龍王化作人形就給這個園監講,這盤水果拿去供養國王,但是我有個願望。牠這個願望就講出來了,牠說過去迦葉佛那個時代,迦葉佛涅槃後,涅槃就是滅度。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三千多年,他們當時出現在迦葉佛那個時期也是迦葉佛不在了,已經涅槃,但是他的經典教法還在。就像我們現在一樣,釋迦牟尼佛涅槃不在了,但是他的經教有遺留下來,傳到我們中國來。當時這個龍王跟大王,那個時候兩個是學佛的同參道友,兩個人一同去受八關齋法。八關齋法一天一夜,八條戒一條齋,我們後面再跟大家說明這八條戒一條齋。一同去受八關齋法,「王受齋如法,過午不食」,牠說現在你這個國王,過去迦葉佛的時候我們是同學,我們兩個人一起去受八關齋戒,他如法受持這個齋,他過中午就不吃了,他如法的受持。「故今轉世為王」,因為他如法的受持齋戒,所以他這一生來轉世做國王,在人間做國王。「我被人勸,過午竟食」,我被人家勸,吃吧!吃吧!我竟然就吃了。
受持八關齋戒,受了之後這一天二十四小時就要遵守,二十四小時過了,它就自動解除,齋戒自動解除,你要受要重新再受。在這二十四小時之內,過中就不能吃了,連澱粉類的,水果、豆漿都不能吃。這個龍王牠過去生就吃了,人家勸他吃,吃一點吧,吃一點吧,他那天受了八關齋戒破齋了。「以此墮於龍中」,因為他有受這八條戒有福報,但是破齋,墮到龍。龍屬於畜生道,但是比人層次要低,去做龍王。牠那個同學他沒有破齋,就到人間來做國王,在六道裡面,人道比畜生道要高!這個墮到龍裡面。還有天龍八部都有,你受持齋戒沒有如法持齋,很可能將來墮到鬼神道去做閻羅王、城隍,做這些鬼王,這有大福報。如果如理如法受持齋戒,到人間來做;持得更好的,他生天了。這個龍牠就是破齋,所以墮到龍當中當龍王,牠那個同學到人間來當國王。
「我今還欲得此齋法」,牠說,我現在還想要再如理如法來受持齋法。過去就是聽人家勸就吃了,結果墮到龍當中來做龍王,牠現在還想要再持八關齋法。「廣行勸化」,不但自己持,還要勸別人,廣泛去勸化別人。「王若速送來,我當擁護爾國」,他說國王如果趕快把八關齋戒受持的方法(這個經)趕快送給我,我應當就會保護你這個國家。「不然」,汝不送來,那你就好看了。不送來要怎麼辦?「吾當使汝土地淹沒」,龍王說我會弄一個大海嘯,讓你這個國家都淹沒掉。現在日本海嘯大概得罪龍王,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有很多人說日本海嘯跟捕殺鯨魚有關,你殺了龍王的部下殺了那麼多,牠生氣來懲罰。牠說你不送八關齋戒這個戒本來,我就把你的土地統統淹掉,你的國家統統給你淹掉。
「而於此時,適當無佛法之候」,就是說那個時候迦葉佛滅度,因為有正法、像法、末法,末法過了,這個世間就沒有經典了。現在我們不要看到這個經典得來很容易,沒有經典的時間很長,有經典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沒有經典的時候,你要找幾個字的經文你都找不到。所以「菩薩為半句偈捨身」,那個沒有佛法的時代,菩薩為什麼捨身?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出現那個時候,人間沒有佛法,偶爾聽到半偈,他知道下面還有半首偈,有一個羅剎知道,他去找這個羅剎,求羅剎給他講下面那半首到底是講什麼。羅剎說可以,我肚子很餓,我給你講,你就要被我吃,當我的飲食,我才要給你講。菩薩說可以,你講,你講完了我就給你吃。他知道的上面半首偈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下面那兩句不曉得什麼,羅剎知道,這個菩薩不知道。後來羅剎跟他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跟他講了兩句,菩薩說好,那我就給你吃。這就是經典裡面講,「菩薩為半句偈捨身」。所以經我們要很珍惜,不能隨便亂丟,這個有罪過的。沒有佛法的時候,你看半首偈都得不到,一個字你都看不到。我們不要以為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得來很容易,一旦沒有就完全沒有了,你要看一字半字都看不到。
這個地方,這個國王,那個時候沒有佛法,到哪裡去拿八關齋戒的戒本?沒有!沒地方找,他也不知道在哪裡。過去生遇到了,現在又到人間來,這時候人間已經沒有佛法了,迦葉佛滅度,正法、像法、末法過去了,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現,這當中這個空檔沒有佛法,所以找不到經典戒本。「何處復有八關齋法」?什麼八關齋法?到哪裡找?「王甚愁憂」,當然這個時候國王比園監更憂愁、更憂慮。他為了要吃那個水果下令叫園監天天送來,不然就要給他處死。現在園監送這盤水果來吃,這盤也不好吃,你要送八關齋法來,不然把你的國家統統淹掉,國王都嚇壞了,當然很憂愁,我們可想而知。正當在憂愁想不出辦法,不曉得該如何是好的時候,水果給人家拿來吃了,你怎麼辦?剛好這個時候有一個大臣之父,這個國王朝中有個大臣,他的父親,年紀應該很大了,聽到這個消息。國王一定發布一個命令,誰有辦法去找八關齋法來有重賞,一定是這樣,雖然這個文沒有寫,我們可以理解,一定是這樣。
大臣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語其子曰: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視之。」大臣的父親就給他兒子講,他兒子在國王朝中做官,聽到這個訊息就告訴他兒子,他說我們家堂上的柱子,我看常常放光明,你打開看看,或許可以找到國王要的八關齋法。「子如父言,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一是《八關齋法》,因獻於王。王大歡喜,送與龍王,龍王遂與五百龍子共修齋法,其後命終,皆生忉利天上。」這個兒子聽到父親這麼說,就把柱子打開,果然沒錯,有兩卷經,一卷是《十二因緣經》,講十二因緣的,另外一卷是《八關齋法》,講受持八關齋戒的理論方法。得到這個,國王當然很高興,解決他的困難,不然他的國家會被水淹掉。「因獻於王」,趕快奉獻給國王。「王大歡喜」,國王得到這個非常非常歡喜。「送與龍王」,趕快請園監送給龍王。「龍王遂與五百龍子」,他的兒子,五百個龍子,發心共修齋法,持八關齋戒。「其後命終,皆生忉利天上」,牠的果報更殊勝,因為牠不但自己修八關齋法,也勸牠五百龍子大家都修這個齋法,所以福報就更大了,不到人間來做國王,到天宮去,天堂,生天了。
忉利天是在欲界六層天第二層天,就是我們現在一般宗教講的上帝,中國道教講的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基督教、天主教、回教講的上帝都是屬於這層天。所以這個天有三十三,東西南北各有八個天,當中有一個天,天主住在這個當中。生到忉利天去了,生天,果報很殊勝。果報這麼殊勝,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就這麼殊勝,我想大家會發心來修齋戒了!這是先講果報,有這個好處。下面講修因,要怎麼修才能得到這個果報?所以佛法一般先講果,後講因。果就是你看到的一個結果,然後告訴你,這個結果它是要修什麼因才得到這個結果,大家才樂意來受持。如果先講因,不知道果,修得那麼苦幹什麼?人家都可以喝酒、看電視,我為什麼不可以?你就會修得心不甘情不願。你知道這個殊勝果報,那你會很樂意的來修學。為什麼現在叫大家修這個,大家修得心不甘情不願?不知道它的好處在哪裡。所以為什麼要講因果,就是這樣。因果教育重要,因果教育很現實的問題。
我們來講八關齋法。「八關齋法。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前面八條叫戒,八戒,八條戒。我們看《西遊記》,我小時候喜歡看《西遊記》,看《封神榜》這些漫畫小說。以前看到《西遊記》豬八戒,豬八戒在小說當中是屬於很好色又貪吃懶做的,豬八戒。所以寫小說的就是用這個來影射佛法修學,就是一個人如果貪吃懶做好色,那就要戒,用八條戒給他戒。前面八條叫戒,「後一名齋。關則,閉也」。八關齋戒,關就是關閉的意思,就是把造惡業的門給它關起來、給它關閉,是這個意思。「齋者,齊也」,齋是整齊的意思。「以前八戒」,就是以前面八條戒,「關閉諸惡」,就是關閉所有的惡業,八種惡業。以後一條叫齋,齋「令神清志朗,正念昭彰也」。齋就是讓你神情很清爽、志氣很明朗,齋能幫助我們這樣的一個效果。正念昭彰,這是齋它的作用。
「不非時食者,謂曰過中則不食也」,過中不是過午,中就是中午,講過午就是中午。午時有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的當中,每一天午時的時間都會差一點點,所以我們看電腦查氣象台,今天日出幾點,日落幾點,午時幾點,你這當中之前可以吃,過了一分一秒就不能吃。我們現在持中,我在山東十一點半吃,有時候會比較緊張一點,如果十一點吃,中午大概就不會過,大概怎麼差也不會差得很多,大概十一點吃。所以在大陸有一些寺院十點半就吃午餐,但是十點半有時候我們嫌早了一點,十一點是比較剛好。如果持午,能在十一點吃,應該都不會過中,除非去給人家請客,那一餐吃下來兩個小時,一定過中的。所以你持八關齋戒這一天,最好不要去外面請客;如果外面請客最好吃便當,吃簡單的一碗麵,時間很快,吃大餐保證你過中。所以不非食時者,謂過中則不食。
「此佛令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種出世善根。以在家人既有妻室,不易斷淫欲。各有職業,不易不非時食,故其期止一日一夜,謂從今朝受,至明日天明即滿。欲數數持,當日日受。其餘諸戒,皆以盡壽為期。唯此一戒,以一日一夜為期。倘能發菩提心,持得清淨,尚能往生西方,何況生天。若不如法,則成虛名耳。受時,當請比丘於佛前說之。若無比丘,則便於佛前自陳受之,無佛對經亦可。若有比丘,不肯求授,自陳受者,便為慢法慢僧,其利益隨其心而劣弱矣。無論未受戒,及已受五戒,及菩薩戒者,皆可受,以其屬加行戒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明天再來跟大家細講。經文講到「身持齋戒」,齋戒我沒有詳細跟大家說明,只是講身持齋戒,我們也不知道具體怎麼去持這個齋戒。所以我們多花一點時間把修因多講一點,後面果報我們就可以比較快一點,反正這樣如理如法修,你得到果報,你自己心裡就明白了。現在重要要怎麼修,所以這個多花一點時間也是需要的。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