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覆講淨老和尚第一次宣講淨土大經解演義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2/7/10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02-007-0002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這個時間繼續來跟大家報告,上淨下空老和尚講解《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集。上一集,我們講到善導大師跟我們透露一個信息,就是消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們要相信,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就是有機緣,你遇到這個機會,你能夠回歸自性,你可以圓成佛道,這個機會多難得。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又遇到佛法裡頭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這個法門也稱之為難信之法,因為它的方法太簡單、太容易,所以很多菩薩不相信。從理上講,必須妄盡你才能夠還得了源。妄就是我們的妄想,我們的妄想如果盡了,盡就是妄想沒有了,妄想沒有了我們就回歸還源,回到我們的本源,見到我們的本性。見到我們的本性叫做明心見性,見性就叫做成佛,明心見性就是見到我們自己本來面目,這是禪宗常在講的一句話,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妄要盡,簡單說,說一個妄,妄想這個妄,妄就是煩惱。我們佛法裡面常常說煩惱,世間人也知道人有煩惱,但是世間一般的人他知道有煩惱,但是什麼是煩惱,煩惱有幾種?這一般人就不了解。往往自己在煩惱當中,也不知道自己在煩惱,只有學佛的人比一般人更了解。所以妄是煩惱。煩惱,經典把它分作三大類,我們大家要聽清楚是三大類,不是只有三種。每一大類裡面可以說煩惱是無盡的,無量無邊的,發展出去是無盡的煩惱。所以我們看到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願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三大類的煩惱發展出去就是無盡的煩惱!這三大類,第一類見思煩惱,第二類塵沙煩惱,第三類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斷盡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所以六道不是真的,像一場夢一樣,我們在作夢。你在六道沒出去,就是在作夢,夢中還沒醒過來。

  什麼時候把見思煩惱放下,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說的執著,你有執著才有煩惱,你如果沒有執著就沒有煩惱,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會再執著,見思煩惱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但是我們要斷這第一層的見思煩惱,如果沒有深入經教,見思煩惱還是見思煩惱,常常聽說,什麼叫做見思煩惱我們也不清楚。從經教這些名詞那就很多了,這是說一般修學通途法門,這個一定要去了解。見思煩惱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就好像我們在作夢,第一個夢境他醒過來了,從六道的大夢裡面醒過來就是阿羅漢,六道沒有了。六道沒有了,醒過來還是在夢中,還是在作夢,為什麼?這三大類的煩惱,他只有斷一大類。阿羅漢還有分別,還有無明,還有妄想,這也是煩惱,當然比見思煩惱輕,還是有。

  如果把分別也放下,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塵沙就是形容、比喻很多,日常生活當中分別的事情很多,無量無邊,好像塵沙一樣。我們看那個沙,一條河的沙要算也算不清楚。那是形容,形容我們這個分別的煩惱,就好像塵沙那麼多。如果你把分別也放下,不再分別,不但不分別,妄想也放下,妄想是什麼?我們常常說,叫做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我們起心動念都沒有了,當然分別執著它就不存在,這個在佛法的標準說,真的醒過來了,見思煩惱也放下,分別的塵沙煩惱也放下,無明煩惱也放下,就是妄想也放下。

  六道見思煩惱放下,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這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在十法界裡面,還是在作夢。十法界下面是六道,上面是四聖,六道法界、四聖法界這樣合起來叫做十法界。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在天台宗六即佛裡面,屬於第四個相似即佛。相似就是說很像佛,但是還不是真的佛。我們現在如果說佛,印光祖師跟我們說,天台宗智者大師將佛分成六種,這樣我們就很清楚了。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六即佛。

  理即佛,就是理論上說每個眾生都是佛,這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從理論上講,大家都是佛,因為都有佛性,但是迷了,不知道自己是佛,你說他是佛,他接下來還會罵你,說我們亂講。這就叫做理即佛。我二00八年在廬江實際禪寺做百七,住在城裡金光寺,每天中午吃飽休息後,就要坐車去實際禪寺,城裡到實際禪寺大概開車半小時。有一次,看到旁邊有個人在拖車,人力車,就是人在拖的。有位法師要拿佛像給他,那個拖車的人,看到要拿佛像給他,他跑得更快,邊跑邊揮手說:我不信,我不信。還沒有拿給他,他就跑給你追了。那就叫做理即佛,理論上他是佛,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也不承認他是佛。

  名字即佛,就是我們學佛的人,我們有聽佛講經,我們也信佛,但是我們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還沒有放下。我們知道我們是佛,我們可以成佛,開始在學佛,有聽講,聽經聞法,但是有名無實,我們還是在迷位的佛。但是我們已經開始知道,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都稱說我是佛弟子。這是屬於名字即佛,已經在聽經聞法了。

  第三觀行即佛,觀行就不同了,將名字即佛提升到觀行,觀行就開始會起觀照的功夫。我們修行的關鍵就是在會不會觀,不會觀修行就不得力,功夫不得力,煩惱不要說斷,控制都控制不了。有的學佛學很久,愈學脾氣愈大,煩惱愈多。那是什麼?名字即佛,他不會起觀照,不會修行,還沒有將名字即佛提升到觀行即佛,自己沒有辦法去觀照自己的煩惱,不會修行。所以我們現在經會念,《無量壽經》有人念很多遍,念一萬多遍,念到會倒背如流,但是怎麼樣?煩惱也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增長。這是什麼原因?他不會觀。什麼叫觀?依照經典佛跟我們說的理論方法,在我們生活中回過頭來,觀照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這個想法跟經典所說的是不是一樣?我說這句話,佛是不是教我這樣講?我這個做法,是不是佛教我這樣做?這叫做觀。

  所以古大德常跟我們說,依經典是文字般若,依照文字般若要起觀照般若,起觀照般若才能證實相般若,證實相就是明心見性。但是當中你要能起觀照,依照文字提起觀照,這樣才有作用,不然只會念不會修。所以現在念經的人,很多人會念,念得也很好聽,但是在生活中他就不會依照經典佛所教我們的理論方法去修行,這樣就叫做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就沒辦法了脫生死。我們淨土法門雖然說帶業往生,不用斷煩惱,但是也要伏煩惱。煩惱沒斷,沒有關係,主要是要控制得住,不要讓它發作起來,這樣我們在淨土法門就算及格了,在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及格。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你一定要斷煩惱才能夠出三界。淨土法門方便就是說煩惱不用斷,但是你控制得住就行,帶業往生,這比其他法門就方便、簡單、容易太多了。所以我們要會觀行即佛,你如果不會觀照,修行功夫不會得力,永遠停留在名字即佛。

  觀行即佛,在其他的法門是還不及格,其他的法門起碼要修到相似即佛,證阿羅漢、緣覺,或者是權教菩薩,還沒明心見性的佛,這叫相似即佛,才能了脫生死,超越三界。在淨土法門,你如果能做到觀行即佛,這樣我們就有把握往生。這一生雖然煩惱沒斷,一品都沒斷,但是我們控制得住,臨命終時我們就有把握。如果我們的煩惱平常還控制不住,臨命終時就沒有把握,就要看臨命終時的運氣,那時候的緣是不是很殊勝?如果緣很殊勝,還是有機會往生;如果緣不好,遇到家屬沒有學佛的,胡亂做,那時我們煩惱又控制不住,起個煩惱,這一生又不能夠往生西方了。相似即佛還是四聖法界的佛,還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他斷了塵沙煩惱。再來是分證即佛,最少破一品無明,《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證即佛。到妙覺位就是叫究竟即佛。

  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也不是真的。四聖法界的佛、菩薩,他們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如果把妄想無明、起心動念放下,四聖法界又沒有了。頭一個階段是六道法界沒有了,放下見思,放下分別,破一品無明,四聖法界就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十法界這個夢境你真正醒過來了。所以四聖法界還是夢境。在大乘經典講十法界,依佛的標準來說,大乘教的標準來說,四聖法界還是叫凡夫。因為六道是內凡,六道裡的凡夫,四聖法界是外凡,超出三界外的凡夫,六道是三界內的凡夫,一定要明心見性,才能超越十法界。四聖法界無明放下,這時候再醒過來,醒過來還有境界相,還有相。這個相是什麼?我們通常稱它作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我們說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那都是如來實報土。說如來的實報土,諸位要記得,就是自己的實報土,自他不二,他是諸佛如來,自就是我們自己,真的是不二。所以六道在十法界裡面是夢中夢。

  這幾年來也是我們極力在提倡的,佛事用淨宗裡面的《三時繫念》,中峰禪師編著的,他是禪宗的一位大德,你看編這個繫念的儀規完全用在淨土,冥陽兩利。他老人家說得很清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在哪裡?彌陀是自性,淨土也是自性,心跟性是一不是二。你如果真的明白了,你就知道,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關係是多麼的密切。說關係這就屬於倫理,倫理說關係。大乘經教裡面講關係講得很透徹,講到究竟圓滿,遍法界虛空界,上面是諸佛,下面是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一體不是一家,不是說一家,一家是說我們一家人,一家人還是有差別。體,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每一個部位都跟我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分不開的。譬如說腳跟手,這是不能分開的,這是一體。一家人,一家人還有分我跟他。所以講到關係,講到一體那就很密切了,這個密切就是說分不開,你沒有辦法去分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跟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體的。

  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由內心所生出來的愛心,就叫做「無緣大慈」。慈是愛心、關愛。無緣是什麼?無條件。一體還有什麼條件?就像身體是一體的,左手癢,右手幫它抓一抓,難道右手還要跟它說條件嗎?你要什麼條件給我,我才要幫你抓癢,要不然我不幫你抓。一體就沒有任何條件,很自然的就去關照、關愛。這是佛菩薩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對眾生他的愛心沒有條件的,所以叫做無緣。這個無緣不是沒有緣分那個意思,這個無緣是說沒有條件的關愛。「同體大悲」,悲是憐憫,憐憫一切迷失自性的眾生,要知道他跟我是一體,不是外人,同體。無緣就是說沒有條件去幫助他,他真的有苦難,去幫助他解脫這個困難、苦難,也是沒有條件的,所以叫做同體大悲。

  所以人間有真愛,真愛是佛菩薩的愛,就是大慈大悲。這是真的,但是這是覺悟的人才有,迷失自性的人不是沒有,他迷了,迷了他這個愛就變質了。所以這個愛,佛在經上說有愛緣慈,像現在這個世間父母對子女的愛叫做愛緣,他有慈悲,他的慈悲是他跟他有血緣的關係、有骨肉關係,從這個關係生起的愛心,這叫做愛緣慈。如果跟他沒有這個關係,他就不理他。還有眾生緣慈悲,這個心量就大一點,愛自己的家人也能夠愛別人,像《弟子規》裡面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只要他是人,不管黑人、白人、黃種人,只要是人,我們都需要有愛心去關懷。這是屬於眾生緣慈悲,這心量就更大了,不是只有一家人,一家人之外的社會大眾。菩薩他有法緣慈悲,又更高一層,菩薩比我們一般人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更深入。其他的是有條件,這沒有條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找到佛才能夠找到真正的親人!我們像小孩去遊玩迷失了方向,我們真正把父母找到,關心我們的、愛我們的人找到了,這個人就是諸佛、法身菩薩,他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回歸自性,這就功德圓滿。所以眾生跟佛所不同的就是迷悟,除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同。這在大乘教裡面,愈讀你就愈清楚、愈明白,念到最後你就豁然清楚,原來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處。

  淨宗真難信,特別是對知識分子。家師說他學佛的因緣,是跟方東美先生學佛的,他學佛是方東美教授介紹給他的。他年輕時候在學校讀書,受了一些老師的影響,認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且在宗教裡面它是屬於多神教、泛神教,在宗教裡面它屬於低級宗教。高級的宗教只有講一個真神,神沒有那麼多,只有一個而已。佛教所表現的確實是迷信,這是講他當時不了解,現在社會不了解的人更多。他跟方教授學是學哲學,在哲學最後一個單元,方教授跟他講佛經哲學。那時候家師就很疑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是泛神教、多神教,它哪來的哲學?老師告訴他,說你不知道,你還年輕。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當時方教授是這麼告訴他的,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家師接受方老師佛經哲學的課程,才把過去對佛教誤解的觀念轉過來,重新來認識佛教。

  他的緣很殊勝,方老師跟他介紹佛法之後,不到兩個月,他就有個機會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活佛,是清朝末年蒙古一個親王介紹給他的。章嘉大師現在在青島東路,台北市青島東路還有他的紀念館,我們有很多同修曾經去參觀過。從前淨老和尚一星期有一天的時間,大概是放假星期天去他那裡接受佛法的指導,就是現在的台北市青島東路,現在這個紀念館還在。那時他剛剛接觸佛法,這是方老師的慈悲,指出他一條學習的道路,學佛的道路。他說佛法不在寺院,你去寺院要去學佛,學不到。佛法在哪裡?在經典。你如果要真正找到佛教,你要從經典裡面去找。這個引導,這個指導非常重要,所以他始終感謝老師的恩德,指點的恩德。因為沒有這個指點,他如果跑去寺院請教出家人,現在許多出家人都把經教丟掉了,都不學習,問他一些佛經的道理,他也說不出來,或是隨口說說,在這種狀況之下,一個知識分子他決定懷疑,對佛教的信心就沒有了,所以他知道在經典裡面。從前出家跟在家學佛的,都是很了不起的學問家,真的是大德、大哲,他說現在很少了。古時候你看到出家人,你跟他請教佛法、世間法,他沒有一樣不知道,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現在出家人,你隨便去問一個,可能你會很失望。

  我們看到《影塵回憶錄》,民國初年天台宗的祖師倓虛老法師,他在東北開一間中藥店,跟他的同學,有好幾個,大家在讀《楞嚴經》,讀也不曉得意思,讀了八年。有一天,他去他們鄉下一間寺院,去問一個老和尚,你們這裡有沒有人講經?老和尚跟他說,經哪有人用講的,只有用念的而已,哪有講經的?很失望又回去了,他們這些人是知識分子。所以以後到南方,到浙江,現在寧波的觀宗寺,這個寺現在還在,我曾經去過。它這個寺的名稱簡單說叫做觀宗寺,我最近去看才知道,叫做觀宗講寺。觀宗講寺,講就是講經說法的一間寺院,之後他到那裡去親近諦閑老法師,學習天台經教。現在我們台灣也是很多道場沒有講經說法,做佛事有,佛事大家都不明理,難免讓社會大眾認為佛教迷信。這是方老師給家師很重要的指點,他說你要學佛,你不用到寺院去問出家人,可能你會很失望,你自己要從經典去學習、去深入、去認識。

  他接觸章嘉大師之後,章嘉大師教他學釋迦牟尼佛,叫他去看兩種資料。這《大藏經》裡面有的,在那個時候沒有單行本流通,《釋迦譜》、《釋迦方志》。這兩本書現在社團也有印出來流通,這兩本書有印出來流通,這是用文言文寫的。章嘉大師很慈悲,他說你要學佛,首先你要先認識釋迦牟尼佛,對釋迦牟尼佛有正確的認識,這樣你才不會走錯路。這個資料看完之後,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確實很偉大,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教育家,實際上他跟宗教沒關係。他出身於王族,他的父親是國王,那個時候,古印度跟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差不多,都是很多小國家,沒統一。他是國家的王子,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所以我們知道年輕的釋迦牟尼非常好學。釋迦牟尼是他成佛的佛號,那時他去參學的時候,他的本名叫做悉達多,悉達多太子這是他的俗名。像我們現在皈依有個法名,還有個俗名,出家也有俗名跟法名,成佛有佛的名號。

  記得我十一歲的時候,看台灣一部電影,台語的。我現在很想找五十年前那部電影的影片不曉得還有沒有,叫「釋迦傳」,分上下集。從前小時候沒有錢,去讀書,跟我同學兩個人放學,兩個人跑去躲在大人下面,偷偷的,看到看門的小姐沒看到,我們兩個就混進去。那時候沒有錢買電影票看,就偷偷跑進去看,台語的,叫「釋迦傳」。那時候沒有彩色的,電影是黑白的。看完覺得很有趣,那時演得很好,對我們人生生老病死的啟示,在兒童時代看了之後,也有非常深的感受。

  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好學,好學就是說很認真要來學習。離開家庭出去求學,那個生活很辛苦,就好像苦行僧一樣。當時印度確實是學習的好地方,在當時這個地球上學術,特別是哲學,可以說在當時印度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宗教也是一樣,印度當時是宗教的王國,在經典上我們可以看到,九十五種外道,就是說大大小小的宗教有九十幾種。每一種宗教都有它的學說和理論,就是說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講法,他如何去修行?要達到什麼樣目標?都有他們的一套理論方法。他學習,所有宗教這些大德他都見過,有名的學派他都跟他們學習,而且學不是隨便學,學得非常認真,所有的學派他都學過。

  當時印度他們有個很好的風氣,就是禪定,就是說他不管學哪種宗教,大家都修禪定。無論是宗教或是學術都重視禪定,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修禪定的風氣很流行。所以四禪八定不是釋迦牟尼佛所提倡的,不是,是釋迦牟尼還沒有出現在世間,古時候印度的宗教、學術統統很多人在學這些東西。當然年輕的悉達多太子,就是以後的釋迦牟尼佛,他也不例外。他去跟人家學,也是學這些,學禪定,這是當年印度他們學術界、宗教界一種很普遍的風氣。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說的,是古時候印度其他宗教,得到禪定他就看到了。就好像從前的開心法師,他就有看到。我去他那邊,親自看了好幾次。鬼附身去找他,當場看到他跟他對答,我看不懂,他看得懂。他有禪定,就可以突破空間維次,就發現六道輪迴這個現象。這是古印度宗教家、學術界都有禪定,很多人都看到,這不是佛教提倡的。

  好,今天我們時間很快又到了,我就跟大家交流到此地。我們下次再繼續跟大家交流,將淨老和尚的《大經解演義》,我們一起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