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各人遇緣不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5/3/15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17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三頁倒數第四行,三十三頁倒數第四行,從「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是四十八願的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二十九、住正定聚願;三十、樂如漏盡願;三十一、不貪計身願。這段經文一共有四願,四十八願中的第二十八願、第二十九願、第三十願、第三十一願。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這句經文就是國無不善願,極樂國土沒有不善的名字,就是沒有不好的、惡的名字。這個地方如同《阿彌陀經》講的,「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我們讀《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都有看到極樂世界有鳥。鳥是三惡道,畜生道。三惡道,這個眾鳥不就是惡道的名稱,不是惡道名?那這個怎麼說?「國無不善名」,沒有不善的名稱、名字,那這些鳥,這個鳥的名稱不是惡道名嗎?所以在《彌陀要解》,靈峰大師,就是蕅益大師對於這個地方他有很微妙的講解,微妙的解釋。《彌陀要解》曰:「問」,就是有人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不是沒有三惡道?這個白鶴、孔雀是屬於畜生道,這個不是惡道的名稱嗎?提出這麼樣一個問題。
「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這是蕅益大師的妙答。《彌陀經》給我們講,這些鳥牠不像我們娑婆世界三惡道,是罪報所生。牠不是罪報所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不是惡道,跟我們這個世界這些鳥不一樣。既然不是罪報所生,「一一名字,皆詮如來功德」。那這些名字不是罪報所生的,那從什麼地方生的?極樂世界既然不是罪報所生的,是如來性德流現的。既然是如來性德流現,那極樂世界的這些白鶴、孔雀、迦陵頻伽這些鳥的名稱,無非是性德的美稱。所以那邊的這個名稱它是性德,跟我們這個地方的名稱不一樣。雖然名稱同樣叫白鶴、孔雀,但是一個是罪報所生,一個是性德所生的,所流露的。性德所流露的,雖然是這樣的名稱,但是這個就變成美名了。「豈惡名哉」,怎麼會是惡名?因為牠不是罪報所生的。所以雖然這個名稱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樣,實際上它不是惡名,它是性德的美名,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所以經典裡面講,「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故或問曰:彼國既有白鶴等鳥,則白鶴之名豈非惡報之名耶?」這個又問了,彼國既然有白鶴等鳥,那這個白鶴的名稱不是惡報的名稱嗎?國無不善願,這個就有這個疑問,那不是惡名嗎?「《要解》答曰:經云: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白鶴等,這些名稱「既非罪報所生,則其假名,亦非惡名。是諸鳥等皆如來性德所顯,故其名字乃表如來性德,正是美號,焉可視為惡名。」這個給我們解釋,這是性德流露出來的,這些名稱不是罪報所生,不是像我們娑婆世界這些鳥牠是罪報所生的,極樂世界的鳥是如來性德所生的。從罪報所生,這些名稱是惡道名。從性德所生的這些鳥,牠不是惡道名,牠是性德的美名,關鍵差別就是一個是罪報所生,一個是性德所生的,這個不同。所以我們看到這一願,古時候的人就有這個疑問,祖師很微妙的一個回答,的確我們去想一想,的確沒有錯,「正是美號」,不是惡名。
「又《觀經》曰: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這個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我們也看到這樣的經文。極樂世界的如意珠王,所謂如意,如人的意,你希望有什麼,它就會現什麼。這叫摩尼寶珠,如意珠王。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這個如意珠,珠王,湧現出金色微妙的光明,金光。其光,在光當中化為百寶色鳥,百寶,各種顏色的鳥,這個我們很難想像。這是念老《大經解》舉出《觀經》要來證明這件事情。
「可見極樂依正,悉是如來果覺之所莊嚴。是諸眾鳥,皆是彌陀變化所作。彼土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無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議法界之全體大用。是故彼國一一名字,皆顯如來性德。如來證窮法界,照徹心源,功德究竟。以一真一切真故。一究竟一切究竟。又以假名詮顯實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白鶴是究竟白鶴,共命之鳥是究竟共命之鳥,是諸眾鳥皆如來性德之所顯。故其假名,亦皆是性德之美稱,而非惡名矣。」這個就給我們說明解釋,極樂世界那些鳥的名稱不是惡名,讓我們對這一願,解除我們的疑問。
第二十九願,『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這一願是「住正定聚願」。正定聚,住於正定聚。正定聚是三聚之一。「三聚包括一切眾生」。聚就是聚類的意思,聚集的聚,類就是種類,有三大類,眾生有這三大類。三聚就是「一切眾生分為三類」,所以叫做三聚。三聚這個說法「通於大小乘」,大小乘經典都有這個三聚的說法。大乘跟小乘,它的說法當然它的意思不一樣。「一者,(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什麼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你必定能夠證果開悟,這是正定聚。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果、佛果,必定能夠證得、能夠開悟,正確沒有錯誤,這一類叫正定聚。
「(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邪定聚就你怎麼修都修錯了,那個修因修錯了,修錯了,你怎麼修也不會證果,也不會開悟。古印度有很多種宗教,他們也想要求了生死、出三界、證得這個果位,但是修因修錯了。他的知見錯了,邪知邪見,修到最後就變成邪定聚,得不到結果。邪知邪見,我們現在講,他的認知錯誤,他認識的、他知道的,是偏差錯誤的,叫邪知邪見。這類是邪定聚。
第三類,「不定聚,介以上二者之中,蓋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也」。不定聚這一類的人,就是在正定聚跟邪定聚這個當中。還不確定的,他有緣,他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他就隨著善知識來修學了,他必定能夠證悟了。「無緣則不證悟」,他如果沒有因緣遇到善知識,他這生他不能證果,不能開悟,這個就是善導大師講,各人遇緣不同,每一個人的因緣不一樣,遇到的緣不一樣。有的人他有這個因緣遇到真正善知識。不定聚的人,就是遇到真正善知識,他會接受;遇到惡知識,那可能也跟著惡知識跑了,這一類叫不定聚,就是在正定聚跟邪定聚這個當中。
《大經解》引用《會疏》講的一段話,「《會疏》曰:定聚者,具云正定聚,亦言不退轉,便是菩薩阿鞞跋致也。云何名正定?凡一切眾生,雖根性萬殊,以類聚之,不出三種。以必墮六趣為邪定,以升沉隨緣為不定,以定至菩提為正定」。這是引用《會疏》裡面來解釋正定聚的意思。「具云正定聚」,正定聚另外一個名詞說法叫不退轉,不退轉就是菩薩他證得阿鞞跋致,我們讀《彌陀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就是正定聚。
一切眾生雖然根性千差萬別,「以類聚」來概括。類聚就三大類,分做三大類,一個正定聚,一個邪定聚,一個不定聚,這三大類統統包括了。「必墮六趣」,就是你怎麼修,你修錯了,肯定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那這一類的就是邪定聚,他修的不正確,不信因果,這個也是邪定。
「以升沉隨緣為不定」,升沉就是你遇到的緣好,你就是跟到正定聚的善知識,你跟著他學,你也會得到正定聚。那你跟著邪定聚的知識學,那你跟著他學,那你就變成邪定聚了,這個就升沉隨緣不定了。所以「以定至菩提為正定」,就是你一定可以證得菩提,這一類的人就屬於正定聚的人。
《起信論》也有講,「十信以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十住以上為正定,十信之人為不定性。此乃實教大乘之說」。這根據十教的標準來說的。「本經第二十二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明往生極樂世界,必定入正定聚,必定證得大涅槃。
「故善導大師曰」,善導大師講,「不斷煩惱得涅槃,斯示安樂自然德」。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斷,信願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無上菩提,只有淨土法門,其他法門你不斷煩惱,你不可能證得菩提。西方極樂世界他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退轉,決定是正定聚,證大涅槃。這個就是阿彌陀佛示現安樂國的自然德,他的德就是在這裡。
「又龍樹大士云: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這是引用龍樹菩薩講的,「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這一段話就是我們平常講信願行,你真信,真發願,願生西方,行就是念佛。「起心立德」,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就是跟佛的願相應,就往生了。我們凡夫一品煩惱沒斷,怎麼能入大乘的正定聚,這還不是小乘的正定聚,大乘正定聚有阿彌陀佛慈悲威神願力的加持,所以求往生的人就必定入正定聚了。
第三十願就是『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是「樂如漏盡願」,我們享受快樂跟漏盡比丘一樣。「熱惱,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在《法華經信解品》裡面講:「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我們是在三苦當中,我們就是在受諸熱惱。熱惱形容、比喻身熱、心惱。這個身熱,很不舒服。在夏天如果太熱,大家就感到好熱,熱得受不了了,那心就起懊惱,我們現在受這個熱惱,這形容、比喻。因為有三苦,為什麼有熱惱?因為在生死六道輪迴,就如同受諸熱惱。這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三界統苦,只有苦,沒有樂。我們只要還在三界六道當中,只有苦,沒有樂。我們欲界,欲界就是六層天以下到地獄,這稱為欲界。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都有。色界,色界天人他沒有苦苦了,但是他還有壞苦、行苦,他的定功失去了,壞了,又要輪迴了,開始又生煩惱了。無色界天人,他沒有苦苦、壞苦,但是他還有行苦,這個行就是像流水一樣,遷流不息,他停不住。定功八萬大劫,時間很長,但是時間到了,又要墮落,又要輪迴了,所以他有行苦。所以在三界,苦苦、壞苦、行苦。在我們欲界展開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三苦八苦展開就無量苦。我們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四聖諦法,苦集滅道,苦諦,諦就是真實的意思,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快樂過去就苦來了,所以那個樂不是真的,那個快樂叫壞苦,會壞的。
「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個我們念《彌陀經》常常念,為什麼叫極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什麼苦,極樂世界你聽都聽不到,沒有眾苦來逼迫我們的身心。「但受諸樂」,沒有苦就樂了,「故永離熱惱」。所以「清涼」,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在《大智度論二十二卷》裡面講:「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清涼池」是比喻涅槃,現在往生的人,「入於彼土大清涼池中,故皆心得清涼」。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清涼了,沒有這些熱惱了。
「漏盡比丘」,這個「漏」也是比喻、形容。「漏者,泄漏,即煩惱之異名。煩惱現行,使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為漏。」這是給我們解釋漏的意思。我們知道水桶如果破一個洞,水裝進去就漏失掉了,這個來比喻我們的煩惱,就是煩惱的一個不同的名稱,「煩惱現行」,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不斷的起現行。「使心連注」,讓我們這個心連注、流散在這個煩惱,從來沒有斷絕,「故名為漏」。因為是這樣的緣故,所以稱它為漏。
「又眼等六門,日夜流注煩惱,故名漏。」「眼等六門」就是我們六根,六根攀緣六塵,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五欲六塵的誘惑,我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當然這就起現行,攀緣外境,外面的塵境。所以佛法的修學,無論修哪個法門,總的原則就是心不對外攀緣。包括我們修學佛法,也不能對外攀緣,你要能夠回歸自性,要返回來。所以佛門有一句話叫做「回頭是岸」。「回頭是岸」在我們念佛法門,《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就我們六根一天到晚往六塵奔放,就是追逐這些五欲六塵,攀緣這些五欲六塵,心往外攀緣。你現在都攝六根,要把它收回來,要收攝住,不要往外攀緣,這樣念佛,你就一直念下去,就自得心開。不要往外攀緣,不要去受這些污染,要返回來,這是大勢至菩薩達到圓通的方法,也是很簡單的。
觀世音菩薩他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為什麼受這些苦?我們就是尋聲流轉,聽到聲音,就往聲塵去攀緣了,所以就苦了。去追逐這些外面的塵境,五欲六塵。觀音菩薩的修學方法,他是聽到聲音,他不是往外去聽外面聲音,外面聲音是一個觸動,你要反聞,反回來,不要往外去停在那個聲音上,你要反回來,反聞聞自性,不要去聞外面的聲塵。聞自己的自性怎麼聞?現在能夠聽的是誰?這個就像禪宗參禪一樣,禪宗他們的念佛是參話頭,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參念佛是誰?誰在念?那這個跟反聞的功夫是一樣的。我到福州雪峰山,它那個寺院是禪宗道場,以前廣老在,他們現在當家師跟我講,禪宗一千七百多個公案,在那邊開悟的都有一千多,那個很殊勝的。他們打禪七,他請我去做法會,那個旗山萬佛寺在山下,那邊打佛七,做三時繫念,他山上就打禪七,沒有做法會。所以我去福州,都會請我法會做完,到山上走一走。去看看他們禪堂,他們打禪七,坐香。柱子都貼著「念佛是誰」,他們就參那個。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是誰?他用這個方法去參。這個跟觀音菩薩反聞一樣,聽到聲音,不要去分別外面什麼聲音,一聽到聲音你反過來,誰在聽?是什麼在聽?提起疑情,你就會開悟了,他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這種根器的人,他能開悟。如果不是這種根器,不會用這個功夫,這個還有念的。
我們念佛,我們老和尚就是教我們不管聽什麼,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用這個功夫。但是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也要練。「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你覺悟太慢,你也用不上力。人家罵你一句,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是阿彌陀佛,還是你怎麼罵我?那你第一個反應就被他拉跑了,火就起來了,你怎麼可以罵我!去找他理論了,那這個就覺悟太慢了。所以你要說把它用阿彌陀佛換過來,這個也要練,不是說這樣講一講就可以了,你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覺悟要快,你才用得上。不然大家可以試看看,突然人家給你一巴掌,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人家拿刀要殺你,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遇到危險的事情,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這個也要練。所以念佛平常在念佛堂念得很熟悉,要用在生活上,這個就實際在生活上去練習,這樣功夫才會得力。
觀音菩薩用反聞,人家罵你,這是聲音,你不要去分別他罵的是什麼,或者是什麼聲音,噪音、柔和的聲音,不管什麼聲音,你聽到聲音,馬上反聞,誰在聞?什麼在聞?就回過來。外面的聲塵,它是觸動我們反聞的一個因緣。這個功夫當然我們一般人用不上,你要用這個功夫,對《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要深入的去研究、去學習,然後在生活當中去練習。
我們尋聲流轉,所以有這麼多的苦惱,所以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我們這個星期天,明天打觀音七,晚上跟大家講講《普門品》。《普門品》先師淨老也在四十幾年前講過,他講了二十四小時。那個時候講《普門品》,也是打觀音七,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那個時候圖書館剛成立,請明訓法師來帶我們打觀音七(就教我們三時繫念的明訓法師來帶我們打觀音七),那個觀音七我有參加,所以我才有印象。一天八個小時,四個小時講《普門品》,四個小時念觀音菩薩,這是當時辦大專佛學講座,一些大專學佛的學生研究佛法有興趣,所以聽經大家都很踴躍。
現在我們打觀音七,我看如果我講四個小時,大家都跑光了。不然就在那邊打瞌睡,你講什麼都對。所以現在我是晚上,念完了,然後再願意聽的人留下來,還有網路直播。願意聽的留下來,不多,小貓二、三隻。白天念佛還有三、四十個,四、五十個,晚上聽經的最多十個、十幾個吧!最多,不會超過二十個,有十一、二個人就法緣殊勝了。大家不喜歡聽這些理論方法,其實你修行要得力,這些理論方法你要懂,你修行才知道怎麼用功,才會得力。不然你念一輩子,佛是佛,我是我,跟我沒關係,不懂得理論方法。為什麼要講經說法?你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那個重點就是說法那兩個字,不是現身給你看看。重點就那兩個字,現身幹什麼?現身就是要說法。那說法,三輪都在說法,身口意都在說法。所以菩薩,一切諸佛菩薩,現身統統是為了說法。說法,我們眾生聽明白了,才能開悟。懂得修學的理論方法,我們才能證果。所以我們有煩惱,就是熱惱。
「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唯漏盡通為無漏通。煩惱斷盡之比丘,稱為漏盡比丘,即阿羅漢。」這段給我們說明什麼叫漏盡。因為前面六種神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這個五通是有漏。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才有漏盡通。如果你見思煩惱沒有斷盡,沒有漏盡通,所以「唯漏盡通為無漏通」。比丘持比丘戒,這叫斷見思惑的,見思惑他斷盡了,他就叫「漏盡比丘」,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不要受六道生死輪迴之苦,所以漏盡了,他就快樂了。
「法藏菩薩願彼國眾生,受樂無極,且於所受快樂心無染者。如阿羅漢,斷盡諸漏,於諸世法,不執不著。故云猶如漏盡比丘。」這是給我們說明法藏比丘他發願,凡是生到他的國土當中的眾生,所受的快樂是無極的。無極就是這個快樂沒有窮盡的。而且所受快樂,他心不會起染著。就如同阿羅漢斷盡諸漏一樣,「於諸世法,不執不著」,對這個世間一切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就不會染著了,不會受到污染了。「不執不著」,不會去執,也不會去著了。「故云猶如漏盡比丘」,因為這個緣故,如同漏盡比丘,沒有兩樣。就是受樂,但是他沒有受樂相,也不受污染,所以「受樂無染願」。
第三十一願,「不貪計身願」。『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這個是第三十一願。貪計身,「凡夫修行,多墮身見,身見乃見惑之首,見惑不斷,則不能入聖流,勢必常淪生死,欲出無期也」。這是八十八品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稱為五利使,貪瞋痴慢稱為五鈍使,利是猛利。我們凡夫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如果你不斷身見,這個第一關不破,這個八十八品見惑不斷,你就不能入聖流。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在小乘證得須陀洹果,還沒有出生死,但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在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斷見惑。在大乘圓教開大圓滿見,跟小乘斷證功夫一樣,但是神通、道力就大不相同了。
「《會疏》曰:「於自身忘執,計愛憎違順,是名貪計,是所謂我執也。」我執,第一個就是執著我們這個身是我。「凡夫忘以自身為我,貪執計較,愛護倍至,順則生愛,違則生瞋,種種分別貪著,舉體墮於煩惱。」我們凡夫的確是這樣,貪我們這個身,保護我這個身體,要怎麼補、怎麼營養,希望健康長壽,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見。所以這個身見不破,執著這個身,你怎麼修,不但是修其他的宗教,就是修學佛法,我們不破身見,也是外道,心外求法,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不是我,把這個認為我,這是我們凡夫都有這個執著,錯誤的執著。
所以在《往生論》講「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應遠離,以其障菩提心,應知」。貪著自己的身體,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希望別人對自己的恭敬供養,這三種要遠離。遠離才不會障礙我們的菩提心,因為我們菩提心就是被這個障礙了,這個我們應該知道。
「蓋謂貪執自身,無安眾生心,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者皆障菩提心」,這個都是障礙菩提心,「故應遠離」。「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若障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是故願曰: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無量壽經》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旨,如果障礙菩提心,我們貪著這些,菩提心就生不起來,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才能往生。「是故願曰: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是因為這個緣故,法藏比丘發這個願,如果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還會貪著自己的身,那他就不成正覺。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貪這個身,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會再貪、把這個身認為就是我,知道這個身是我所,不是我,不會去執著。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這一段一共有四個願。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