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懺悔改過,幫助念佛功夫得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4/8/18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1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旁邊的頁碼二十一頁,下面的頁碼是三十一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是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這一願也非常重要。我們今天例行性的每一個月的佛七三時繫念,今天也剛好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在民間是中元普度。道教三官大帝,一年有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天官賜福;中元是地官赦罪,七月十五;下元是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個是道教稱為三元節。中元普度在民間,在福建閩南地區,東南亞新加坡,在台灣地區,民間普遍都舉行一些普度的活動。在台灣,特別基隆,那是最熱鬧的。今天七月十五,這是道教的中元普度。佛教是佛歡喜日,今天是佛歡喜日,又稱為盂蘭盆節。盂蘭盆也就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犍連尊者他母親墮到餓鬼道,目犍連他是阿羅漢,他有神通,見到母親在餓鬼道沒得吃,他就用缽裝一些食物到餓鬼道要供養他母親,給他母親吃,結果這個飲食送到她口中就化成火燒焦了,沒辦法吃。他就非常傷心去請教佛陀,他母親墮在餓鬼道要怎麼辦,送飲食給她,她吃不到,要怎麼樣才能夠解救他母親脫離墮餓鬼道的苦難?於是佛大慈大悲就給目犍連尊者講,你結夏安居圓滿這一天來供僧,就是七月十五。

  在古印度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是雨季,所以出門托缽就不方便。所以這三個月,佛就舉行結夏安居,佛弟子平常在外面弘法修行的,在這三個月也都回到僧團跟佛住在一起,一起進修,聽佛講經說法,有問題也可以提出來向佛陀請問,師兄弟自己也可以互相利用這個機會切磋琢磨交換心得,結夏安居。這三個月沒有出去托缽,就可以接受居士送齋飯到僧團來。七月十五是佛歡喜日,因為七月十五就是結夏安居圓滿了。佛陀出家的僧團,出家眾有什麼過失不能去講,平常就不能講。在結夏安居圓滿這一天,可以互相提出來,你看到誰有什麼過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互相都可以提出來,提出來之後就在佛前懺悔。因此,這天佛就特別歡喜,看到弟子都能夠懺悔改過。佛很重視改過,就是懺悔(就是我們第二十一願講的懺悔,懺悔業障),懺悔就是改過。平常有時候自己的過失,自己不知道,有同學舉出來,我們才發現,發露懺悔就改過了,後不再造。因此,佛看了就很歡喜,看到學生能夠懺悔改過很歡喜,看到整個僧團都能夠懺悔改過,非常的歡喜。因此,這一天也稱為佛歡喜日,也稱做僧自恣日,僧眾自己檢討自己的一個日子,自己反省改過的一個日子。佛就給目犍連講,就是說你這天來僧團打齋供眾,福報最大,把這個福報迴向給你母親,就能超度你的母親離開餓鬼道,往生到人天善道。於是目連尊者他就發心去齋僧,齋僧就是這個由來。供養僧團,供齋,大家念經、念咒跟她迴向。所以在經典當中也有盂蘭盆法會的這些儀規,現在很多寺院也有做這個佛事,盂蘭盆會這個佛事,超度餓鬼道的。「盂蘭盆」翻成中文是解倒懸,就是好像一個人腳被吊起來,吊在上面,頭在下面,這個叫倒懸,幫她解除這個痛苦,所以就把他母親超度了。

  佛教傳到中國來,在中國民間,在台灣、在東南亞都有齋僧的活動。下個星期天就是齋僧大會,辦齋僧的團體今年也請悟道去擔任導師,但是下個星期我去不了,只有把我的名字掛在那裡,在林口辦齋僧,每一次齋僧都有幾萬人。齋僧修福,就是請出家人吃飯,無論他有修行沒修行,統統可以邀請。齋僧是平等的供齋,就是出家人,不一定說你要請很有名氣的高僧大德供養他們,一般的僧眾也都要平等供養,這個叫無遮大會,無遮就是平等供養。無遮大會就是齋僧,我們現在看到的齋僧。這個齋僧也法緣非常殊勝,這是東山高中陳校長他們這批人主辦的,每一年都有幾萬人參加,在林口體育館有幾萬人參加。齋僧的由來就是盂蘭盆會,目連尊者要救度他母親脫離餓鬼道這個公案因緣而來的,一直延續到現在,每一年都有齋僧。

  齋僧,另外有一個公案就是賓頭盧頗羅墮,我們在念《彌陀經》,十六大弟子列出來的其中一位。有一次他跟外道比賽神通,因為他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就有六種神通,其中就有一個神足通能夠變化。有一次他跟外道比賽神通,他勝利了,他的神通廣大勝過外道,外道也有神通,他贏了這個外道。然後他就很高興,回去向釋迦牟尼佛、向老師報告,今天我跟外道比賽神通,我勝利了,我贏了。結果他以為佛會給他獎勵一番,會給他獎勵,結果是被佛喝斥說你怎麼可以跟外道去比賽神通?沒有特殊的因緣,佛弟子是不可以隨便去顯神通的。因此,不但沒有受到獎勵,而且還被處罰,就是所有的佛弟子都可以入滅,般涅槃,你不可以入滅,你要留在人間給末法眾生種福。末法眾生齋僧,你要去接受供養,你不可以入滅,其他的弟子可以示現般涅槃。因此這位尊者(賓頭盧頗羅墮)他還在人間,我們不認識他,但是他認識我們。

  如果你齋僧辦得很如法,就是沒有分別心,就會感召這位尊者來應供。就是你沒有分別,你是平等的供齋,他就會來了,就示現。示現,他不會示現一個很特別的,好像很莊嚴,相貌特別突出,他不會示現這樣的身分來,示現特殊的身分那就會被人認出來了。所以他就要示現一個很普通的,可能你看不上眼的出家人,看了人家都不會理他的出家人,他就混進來跟大家坐在一起吃飯,你也不認識他,他也跟大家一樣接受供齋。所以齋僧大會,每一年辦。我去參加過一次齋僧大會,他都有另外擺一個桌子,擺一副碗筷,就是供養這位尊者的。但是這個尊者他不會去坐在那裡,坐在那裡他就被認出來了,他一定是坐在跟大眾一樣,在僧眾裡面,讓人家認不出來。這是佛規定,佛弟子菩薩、羅漢,如果你的身分曝露,你就要走了,你不可以留在那裡。如果身分講出來,他還不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供齋也會感召這些佛菩薩、阿羅漢,聖賢僧來應供。

  在我們中國佛教歷史上,就是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那個時候皇帝也辦了一個齋僧大會,永明延壽大師,皇帝也請他當國師,但是不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有一次辦齋僧大會,還是有一個比較上位的位子,大家都很客氣,推來推去的。大家都很客氣,不去坐那個上位,外面突然來一個大耳朵的和尚,他也就不客氣,一上去就坐在那個位子。大家看了,覺得好像你怎麼這麼不客氣,也不認識這個大耳朵和尚,也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他一上去就坐在那裡了。那坐上去了,都要供僧,有人坐就好了,那也就只好這樣了。這個齋打完了,僧眾都散去了,皇帝就問永明延壽大師,請問國師,你看看今天有沒有聖賢僧來應供?他說,有!他說,哪一個?就是那個大耳朵和尚,坐在上位那一個。那個是誰?他說,定光古佛示現來的。皇帝聽到那個是定光古佛,就派人趕快去追那個大耳朵和尚,這個大耳朵和尚被追到了,追到一個山邊,然後回頭就給追的人講,「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嘴,把我的身分說出來了。說完,他就走進那個山,那個山就像門一樣開開,就走進去,又合起來,就不見了。去追的人就回來向皇帝報告,就說我們追到了,但是他就走進山裡面,就不見了。但是他說了一句話,他說「彌陀饒舌」,那皇帝想一想,「彌陀饒舌」,就是把他的身分說出來的就是阿彌陀佛,那這個永明延壽大師就是阿彌陀佛,定光古佛走了,還有阿彌陀佛在,趕快去找。結果派人要去找,外面就有人進來通報,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那是真的!所以齋僧,歷朝歷代也都有它的一些感應事蹟,當然現在還有,只是我們不知道。今天是齋僧,如果你供養出家人吃飯,這個也跟平常意義不一樣。其實齋僧,今天才是一個齋僧的日子。齋僧,請出家人吃飯。今天到現在為止,只有我還有莊嚴師兩個,今天你們起碼請兩個。等一下可能還會有出家眾來,我們也要給他供養一下。

  我們回到「發大誓願第六」,第二十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這個經文我們佛堂長期的讀誦,大家都很熟悉,大家也都能夠背誦,讀得很熟悉了。在我們宜蘭念佛堂,在這個地方已經今年是第二十年了,也是悟道第一次七月十五在這裡做法會。二十年,今天是剛好七月十五,在這裡做三時繫念,這個因緣也非常殊勝,非常難得。

  在此地跟大家學習《無量壽經》,我們總是要知道,要提升、要進步,要深入。過去也常常跟我們同修大家提起,讀誦是為了受持,我們不能只有停留在讀誦的階段。讀誦之後,你要解義,你要理解經文的義理。理解之後,要去受持,要接受保持,依教奉行就是受,持就是保持。這個是我們讀誦的目的,誦的目的就是為了受持,自己受持,自己做到了,才能為人演說。因此我們在這個經文,實在講,每一個字都意義無盡,深廣無盡。這段經文講,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願,「我作佛時」,如果我作佛的時候,我成佛了,「十方眾生」,這十方眾生就沒有分哪一類的,眾緣和合而生的就叫眾生。六道、十法界,這個都叫眾生。成了佛就叫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迷惑的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做三時繫念,看到中峰國師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就是迷悟的差別。其實佛即眾生,眾生即佛,眾生都有佛性(覺悟了就叫佛,迷了就叫眾生),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迷了就變眾生了。

  十方眾生,眾生層次也很多。菩薩稱為覺有情,他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六道是迷惑的有情眾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特別主要的對象是六道眾生,六道。六道,十方世界都有六道,除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沒有六道,所有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都是有六道。「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這個「聞」有見聞、有聽聞,像我們現在聽到「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聽到、聽聞了;或者看到寫的「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們也看到了,我們也見到了,見聞。「聞」這個字,包括讀《無量壽經》,聽法師講經,或者自己看註解,你接觸到了,見到了、聞到了,這個就是聞,這個是聞一個粗淺的意思;如果深的就是菩薩的聞思修。「聞我名號」,我們就淺顯的聞我名號,我們現在大家都聞到了。「繫念我國」,我們做三時繫念,「繫」這個字就是把心繫在一處。平常我們妄心,妄念紛飛,到處亂跑,好像猿猴一樣,跑來跑去、跳來跳去的,這個「繫」就好像用個繩子把牠繫起來,把牠綁在一個地方,讓牠不要亂跑。這是形容比喻我們的妄心要把它繫在一處,經典講「制心一處」就是繫念,繫念就是制心一處,把這個心控制在一個地方,不要亂跑,不要像猿猴那樣。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定,定就是把心繫在一處,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念佛法門就是心繫念在西方極樂世界,繫念在阿彌陀佛名號上,這個就是「繫念我國」,我們念佛就是繫念阿彌陀佛的極樂國。

  下面講,「發菩提心」。這句重要,我們看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很關鍵,這個我們不能疏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你是上輩、中輩、下輩,就是修行功夫層次不同,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都相同的。「發菩提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信、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彌陀經》講的「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就是執持名號;發菩提心就是信願,你要真信切願,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念佛才能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如果你只有念佛、念經,你沒有信願,你有懷疑,沒有發願願生極樂世界,這樣念佛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念得再好、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因為沒有信願。你沒有發願,你沒有意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能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如果你沒有信願,你佛號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銅壁一樣,也沒有得生之理,也沒有往生的道理。沒有信願念佛,就是種善根,將來得度的一個種子(善根種子),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將來這個善根種子成熟也會遇佛得度,但是不曉得到什麼時候。如果這一生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這個信願不得不注意了。往往很多念佛人念念念,念了一輩子,往生不了,因為沒有信願。信願就這裡講的發菩提心。

  什麼叫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白。菩提心是自利利他的心,但是這個菩提心講的是比較高,但是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出離心,那也沒有菩提心。出離什麼?出離生死的心,就是你要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心。但是現在我們很多念佛人,經也聽了一輩子,佛也念了一輩子,有沒有出離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想,我這一生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幾乎我們碰到所有念佛的人,他都是這麼講,包括自己也是這麼講。當然這個講的是沒錯,但是心裡,心,你看菩提心,有個心,心裡你是不是真想去?真想去就不怕死了。如果我們還怕死,我們一聽到生病,趕快找醫生,希望多活幾年,這個還沒有發菩提心,這是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捨不得走。對這個世間有愛染,貪愛、染著,雖然也很想往生西方,但這裡又放不下,大部分是這種心態。我自己反省我自己,我也是這樣。以前我也覺得說,我臨命終,我念佛就往生了。其實,你沒有到生大病快死的時候,你平常想的、講的都很輕鬆,到你那個生死關頭,你才知道。所以我三次大病瀕臨死亡,平常還沒有大病的時候,以前我也覺得沒有問題,我臨終就念佛求往生,但是到大病來的時候,你控制不了。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覺得說沒問題,原來問題很大。所以這是我個人的體驗,提供給大家參考,跟大家分享。

  你沒有生病的時候,當然你看別人,你講得很輕鬆。我也會講,我也講得很多,看到人家得癌症痛苦得要死:還不放下,趕快念佛往生。實在講,他念不下去,痛都受不了了。你旁邊的人,不是你在痛,當然你講得很輕鬆。但是當事人他就不是這樣,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放得下?這個也很難講。放下最重要還是在我們平常,還沒有到臨命終就要放下,臨命終才有把握。如果等到臨命終,就要看最後那一念,我們是不是真能放下?真能放下也可以,最後一念、十念也可以往生,就怕到時候放不下,佛號提不起來。所以我們對這個世間不能有愛染,愛染纏縛在我們的心,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讀《無量壽經》,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學法藏比丘,你看他出家修行,他在因地修行,「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些名聞利養都無所著,統統可以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不放在心上。釋迦牟尼佛他也是把王位這些都放下。你看,這個王位,大家爭得要命,不擇手段都要爭。我既得的利益不要了,那是真放下。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要學法藏比丘,「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自行化他就是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的親情放得下嗎?我們的房子放得下嗎?我們的財物放得下嗎?出家人道場放得下嗎?廟蓋得太莊嚴,捨不得走。所以昨天莊嚴師給我講,澳洲那個天空好漂亮。我說很漂亮,不能留戀,留戀,妳就去不了極樂世界,因為澳洲還在娑婆世界,還不是極樂世界。再好的地方,再好的風水,再好的宮殿,統統不能留戀,因為這一切我們也實在都帶不走。但是你心裡有染著、愛戀、貪戀、留戀,你就捨不得、放不下,你這個信願、求生西方的心,你就生不起來。我們這一生真正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修,這一點我們要深入的去體會,這個愛染要真的從內心深處徹底放下,這樣才行。不是嘴巴講一講就可以了,要從內心深處真正放下,這個才是發菩提心,你真正要了生死就要從這裡下手、下功夫。所以這個地方「發菩提心」,我們一定要深入去理解什麼叫菩提心,不是念一念,我就發菩提心了,不是這樣的。我念得很熟了,會背了,就發菩提心,不是的。你的心真正覺悟,看破放下,那才是真正發起菩提心,你這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

  「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這個「植眾德本」就是念佛。這句萬德洪名就是眾德之本,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至心迴向」,這個「迴向」就是信願,「至心」,至則真,真心。你真的,這個不能搞假,假的就不行,假的就不相應,要真心迴向,迴向「欲生極樂」。你真正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真正放下娑婆世界,這個叫「至心迴向,欲生極樂」。如果是這樣修,「無不遂者」,就是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萬修萬人去。我們現在萬人修,恐怕難得一、二個去,甚至一、二個都沒有。現在這個時代,恐怕十萬個人當中,有沒有一、二個?就是在這個地方沒有真正理解清楚,沒有從內心深處去反省,沒有真正覺悟。

  下面一段跟這一段也有相關,這段是講『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說「若有宿惡」,就是有造惡業,這一段也是針對我們自己。不要看到這一段,我沒有宿惡,他有、他有,別人有,就我沒有,不是這樣。看到這些經文,要回頭先看自己,不要去看別人,就是我就有宿惡,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你有貪瞋痴嗎?貪瞋痴有沒有?我沒有了。沒有,你起碼是證阿羅漢果;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你說你沒有,不可能。只是這個惡有輕有重,有大有小,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統統有。不要說我沒有惡,沒有惡怎麼會在六道輪迴?所以這條是對我們很重要,這個「宿惡」,加一個「宿」就是過去的惡。過去的惡就是說是種子,過去造的惡業就變成種子,在阿賴耶識落下惡的種子。現在造的惡叫現行,法律講現行犯,現行。現行就是現在發作的,這個是現行。

  我們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這是所有法門都沒有,其他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必須要斷煩惱,斷見思煩惱才能出六道,斷塵沙、無明才能出十法界,沒有例外的。我們不要講塵沙、無明,先講見思,我們就一個見惑,我們就沒有能力去斷,所以斷惑這個難度很高。所有的法門統統要斷惑,你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淨土法門不需要斷惑就可以超越,這是所有十方國土,所有法門都沒有的,唯有西方淨土才有,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帶業往生,我們也不能誤會。你看這裡講「宿惡」,這個字我們要看清楚,不是講若有現惡,那個意思不一樣。現惡就現行,宿惡就是你過去造的惡業,無論你造得多重,五逆十惡,那個統統叫宿惡。所以這個帶業往生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帶業往生就是帶宿惡,就是帶惡業種子,不帶現行,現行就是你現在發作的。因此,我們念佛功夫不必斷煩惱,但是要伏煩惱,你斷見思就事一心不亂,破無明就理一心不亂,那個難度高,我們一般人一生達不到。但是伏煩惱這個條件就比較低,就比較容易。但是容易,也不是說我們都不用去用功、去努力、去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那也是達不到。所以用功就在這裡用,就是降伏、伏住我們現行煩惱,貪瞋痴慢這些現行煩惱,我們念佛要把它控制住,沒有斷。好像這個病根沒有斷掉,但是已經把這個病的症狀控制住了。伏煩惱,你這個惡業種子都在,你是帶宿惡的惡業種子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自然就沒有了。但是現前我們要用的功夫,就是你要把它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不要念佛念一輩子,到臨命終最後一念,發了一頓脾氣;或者起貪愛心,看到妻子兒女掉眼淚,捨不得走,生貪愛,那就去不了;愚痴,就是糊裡糊塗不認識人,煩惱起現行就障礙我們帶業往生。所以我們念佛,不要斷煩惱,但是要伏煩惱。這個煩惱有滅斷跟伏斷,所有的法門都要滅斷,念佛法門伏斷就可以了。這一點我們同修,這一生真正想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不能不知道,一定要知道。

  所以「聞我名字,即自悔過」,就是懺悔,懺悔改過。懺悔,不是在佛前懺悔文念一遍,不是這樣。念一遍是提醒,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起心動念,要把過惡改過來。過惡沒有改過來,它就障礙你深信發願,障礙你念佛功夫成片。所以懺悔改過,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能夠伏煩惱。所以先師淨老和尚在晚年提倡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就是幫助我們念佛伏煩惱,這個叫助修,念佛叫正修,正助雙修。你正修功夫不得力,要助修來幫助、來補助。如果你一句佛號提起來,貪瞋痴就降伏下去了,你要生氣,佛號提起來就不生氣了,那可以,你伏住了,那這個就不用助修,這個正修是念佛,助修也是念佛。但是如果你達不到,你這些要學,這些不學障礙你念佛功夫得力。所以我們念佛功夫還不得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很重要,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幫助我們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經戒就是經典的教誡。佛的教誨,教我們怎麼待人處事接物,戒是有明文的條文。沒有明文的一些條文,佛在經典上講的教誨,統統是戒,所以叫經戒。你能夠持這個經戒,受持經戒,這樣修「願生我剎」,這個「願」就發願,發願迴向。就是我修這些,懺悔改過,受持經戒,不求人天福報,就求往生極樂世界,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不求人天福報。這樣修,懺悔改過,信願念佛,「命終不復更三惡道」,你就不會墮三惡道。「即生我國」,馬上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發了這一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取正覺,我就不成佛。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這一願也兌現了,只要我們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們人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以上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佛歡喜日,吉祥圓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