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全仗彌陀大願加被,慈悲接引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4/7/21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13

  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一頁,「發大誓願」,我們從第二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還沒有講完。這段經文有兩願,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第十九願,十九願還沒有講完。今天歡迎馬來西亞覺賢法師,香港貝貝姐妹第一次到宜蘭念佛堂,歡迎海外同修來宜蘭念佛堂,來這裡交流學習。這個念佛堂不大,就是方便我們在宜蘭地區的淨宗同修,提供大家來共修的一個道場,流通經典以先師淨老和尚提倡的這些淨土經論,以及相關的經典、傳統文化法寶為主。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講到這一段。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願,『我作佛時』,「我」就是法藏比丘,如果他將來作佛的時候,『十方眾生』,這個「眾生」就包括一切眾生。『聞我名號』,「聞」這個字有見聞、有聽聞。上一次跟大家簡單說過,這個「聞」在經典上講,它的意義也非常的深廣。我們現在看到、聽到了,我們是不是就是聞?當然是聞,但是這個聞有淺深不一樣,聞是聞了、聽是聽了、看是看了,是不是經典講這個聞的標準?這個要有下面的,不是說聽完、看完也就沒有了,那這個也不是經典上講的「聞」的意思。聞了之後,見相聞名之後,接著就發菩提心,要發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舊譯翻譯為「道」,悟道的道;新的翻譯,就是比較後期翻譯的,翻譯為「覺」,所以現在我們大部分用覺比較多。菩提也就是覺悟的意思。古來祖師大德對菩提心做了很多方面的解釋,解釋得也相當有它的深度。如果不是深入經教的人,看這些註解,可能也不是很清楚,對這個菩提心,到底怎麼樣才是菩提心?可能也不是很明白。一般人可能也不懂,什麼叫菩提心?

  在黃念老《大經解》,他引用祖師大德的註解也很多方面,他可以說是集大成,包括中國的法師,韓國、日本的法師,他都有蒐集起來,所以這個註解就非常豐富。我們一般如果不是深入經教,對這些註解的確也不容易理解。在這個《大經解》,其中有引用韓國的元曉師,他註解有「隨事發心」,還有「順理發心」,菩提心有事、有理,就像我們平常講的,念佛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個不同。過去先師淨老也講到菩提心,他是引用《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註解上面講到,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你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我遇到了,我往生就有分,深信不疑;發願願意捨棄娑婆世界,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放下娑婆世界,願生極樂),真信切願,這樣念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解釋一般人就容易理解了,不是深入經教的人,就容易理解了,容易懂了。就我真正相信,真正發願,念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跟這個註解講的這麼多意思,都完全一樣。真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當然是無上菩提心。如果不是無上菩提心,怎麼會真信、發願、念佛?這個做不到。要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經教我們多少要了解一點。如果不了解,往往以為自己有真信,自己發願了,自己也在念佛了,但是不符合經典講的這個標準,往生還是沒把握。因此我們做一些講解說明,多理解,還是有需要。聞名發心,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我們都聞到了,「發菩提心」,我們大家也都發願要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要有具體的行動。「修諸功德」,這個諸功德,實在講,如果講到究竟,念這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什麼功德都圓滿了。就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功德。

  下面講,『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奉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六度,菩薩修六度萬行。波羅蜜也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如果照印度梵文的文法,翻成中文是彼岸到。外國語文跟中文都是倒過來,倒裝句。像我們到南洋去,我們說先喝水,他們說喝水先,倒過來。意思明白就好,這是用的語言不同。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個當中煩惱是中流,從這岸度過去,到彼岸。

  六度,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持戒、第三度忍辱、第四度精進、第五度禪定、第六度智慧(就是般若)。六度如果沒有第六度的般若,那就好像人沒有眼睛。你修前面的五度,就不能叫波羅蜜,只是說修五度。古大德有個比喻,五度像手腳,我們一個人四肢很完整,有手有腳,可以走路,可以提東西,手腳都很健全,但是這個人眼睛看不到,眼睛瞎了;眼睛瞎了,雖然有手有腳,走起路來看不到路,那很危險,前面有個坑洞也看不到,掉下去,就有生命危險了。這個也就是形容比喻我們修行要成佛,要修六度。六度,第六度像眼睛,般若像眼睛,前面五度是手腳。如果有眼睛、有手腳,一個完整健全的身體,那就沒有問題,我們要到什麼地方都能到達,就能到彼岸。沒有眼睛,看不到路,走錯路了,走到險路去了、走入歧途了,那就到不了彼岸,就不是波羅蜜。因此這個六度,每一度都重要,但是不能缺少第六度,所以金剛般若就不能沒有。如果沒有金剛般若,修這個五度,修得很好,只是得人天福報。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他是求人天福報,他不想求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他不求這個。他求來生再來作人,做一個富貴人家,現在求人天福報,這個願望來學佛的人是佔大多數。因此提倡人間佛教的道場,信眾就非常多。那我們提倡念佛求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你看沒幾個人要來。為什麼沒有幾個人?因為沒幾個人想要了生死。古大德講,「生死事大」。一般人是賺錢事大,賺錢事最大,什麼生死事大。所以我們一般人都沒有把生死當作大事來辦,只是要求人天福報,把這個看作大事。實際上生死才是大事,如果人死了,你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地球統統是你的,你也得不到,你也控制不了。晚上我們睡覺睡著了,我們白天這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體,跟自己都沒關係了。但是世間人他還不覺悟,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如果真正要了生死這個心生起來了,蕅益祖師講,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為什麼你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總有一個目的,為了什麼?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度眾生,為這樁大事。自己了生死,也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這是菩薩發的願,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聞我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蕅益祖師在一篇念佛開示裡面,念這句佛號就是圓修六度,圓滿的修六度。這是蕅益祖師開示說,真念佛人,他講真念佛人。念佛人,實在講,我們自己是不是真念佛人?這個我們自己要常常回頭來反省一下,依照蕅益祖師這個標準,我們常常來檢點自己。蕅益祖師開示,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現在我們想到布施,我來捐一些錢,我捐一些什麼物品,我們現在布施,大部分都停留在這個地方。當然這些捐獻,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些事都要做。事做得多或者少,各人因緣不一樣,有的人經濟比較好,他可以多布施;經濟比較沒那麼好,少布施一點。經濟完全都很不好的,看到別人布施,你發心隨喜,都是功德,人人都能修,你不一定要多少錢。就像先師淨老和尚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勸他修布施,他說我沒錢,他說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這個倒有,多就沒有。那你有一毛布施一毛、一塊布施一塊。所以這個事相上隨各人的環境、經濟情況,你量力而為來布施。真正布施的意義,蕅益大師講,「放下身心世界」,身就這個身體,心就是我們心裡的牽掛、憂慮,心有千千結,罣礙兒孫、罣礙財產,這些心裡要放下。所以放下身心即大布施。真念佛人,「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我們持戒的目的是什麼?持戒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如果戒律持得很精嚴,貪瞋痴沒有減輕,那這個持戒是不對了,持戒不得力。所以真正一個念佛人,就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他不起貪瞋痴,他就是大持戒了。所以持戒也不是在外表上裝個樣子,你真正內心降伏了貪瞋痴,那就是大持戒,真正的持戒。

  真念佛人,「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人家毀謗、侮辱,甚至陷害,不計較了,不放在心上。過去先師淨老也示範給我們看,多少人對他老人家的攻擊、毀謗、侮辱,甚至還登報寫文章,不計較,不放在心上,這個就是大忍辱,真正的忍辱。真念佛人,「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夾雜這個、不夾雜那個,這個就大精進了。所以真正念佛人,佛堂就很簡單的,一尊阿彌陀佛。像印光大師他那個佛堂,就一尊阿彌陀佛,一本《彌陀經》,一句佛號,佛堂清清爽爽的,那是標準的念佛堂。二六時中一句佛號,從心裡都沒有忘記,這是大精進。真念佛人,「不起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念佛把妄想伏住了,心裡空空洞洞,只有一句佛號,這個就是大禪定。大禪定不一定在那邊打坐、盤腿面壁,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一句佛號都沒有忘記,這個就是大禪定。妄想分別執著也不會起來了,一起心就是佛號,就是念佛,這是大禪定。真念佛人,「不為他歧所惑」,他歧就是各種各樣的法門、言論,不被這些迷惑,就是大智慧。如果是這樣的人,縱然他沒有讀書,沒有聽過經,但是他老老實實能念這句佛號,各種不同的言論都影響不了他,那這個人是大智慧。不是說一定要書讀很多,經聽很多才是大智慧,這不一定。

  所以早年,大概三十年前,我大概每個月也要去一次花蓮,花蓮淨宗學會。那個時候是潘會長(他當會長),有一次去,潘會長他就提一些問題。問了什麼問題?就是說他們花蓮來了一個法師,學日本本願念佛這個法門,他們聽了之後有疑問。本願念佛,就提倡十八願,其他統統可以不用,他就提倡這一個。十八願,在四十八願有這一願,沒錯,「十念必生」,但是他錯會了經義。所以這個經義還是要有人去解釋說明,不然很容易造成誤會、誤解、錯解,甚至曲解,這個十念。四十八願只要第十八願,其他統統不用,這不對。實際上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包括其他四十七願,都有關係的,你不能給它切割。《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其中任何一願都包含其他四十七願,這樣才對。怎麼可以給它切割?只要第十八願,其他四十七願講的統統不用了,這個就錯會了意思。你對四十八願內容都沒有完整的理解,那你第十八願也都錯誤了,這個心態就不正確。所以來問我這個問題,我說你們就是不老實,老和尚的經你們聽一輩子都聽不完了,現在有一個法師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趕快跑去聽。聽了,如果你沒有疑問,也沒有問題。聽了又一大堆疑問,聽到最後無所適從,聽到最後就退心、退轉了,這個就很可惜了。自己沒有把握,沒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就不要亂聽。遇到我們淨老和尚這樣的善知識,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你不認識,那個人的業障。所以我聽經,十九歲聽到現在,我還是守住這個。自己沒開悟,不敢亂聽,亂聽到最後自己心亂了,愈聽愈亂,不但沒有智慧,煩惱就增長了。因此「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所以蕅益祖師講的一點都沒錯,你真能老實念佛,這個人就是大智慧,但是要真老實才行。

  以上蕅益祖師給我們開示就是真念佛人,念佛人加上個「真」,現在我們要常常檢點,我是不是有達到真念佛人這個標準?我們要以這個做標準,還是只是念佛人?念佛人,反正念一句佛號,大家統統是念佛人。但是真念佛人,就是這裡講的「奉行六波羅蜜」。怎麼樣奉行六波羅蜜?蕅益祖師這篇開示就是了,就是這樣,「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我們以蕅益祖師這個開示,以這個標準,就是奉行六波羅蜜,符合經典講的這個標準,就是六波羅蜜了。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像海賢老和尚這樣,這些道理還是要多了解,特別《金剛般若經》還是要多聽。

  蕅益祖師又講,如果「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痴還是不斷的增長,不但沒有減輕,還增長。還是計較是非人我,人家對不起我的,耿耿於懷。還會夾雜、間斷,夾雜這些種種的妄念,不相干的,妄想還是伏不住。種種的言論、法門,還會受到迷惑。現在就是同樣修淨土宗的,有不同的修法,還會有疑惑。像先師淨老和尚提倡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有一些人就是受到不同的看法,他就不學了,這個就是受到他歧所惑,所迷惑,這樣就不是真念佛人了。只能說是念佛,那不是真念佛人。所以六波羅蜜,我們以蕅益祖師這個開示,最適合的。

  所以「發菩提心」,就是你真正這一生想要解決生死這個問題,你發了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蕅益祖師也常常開示,來聽經學教,不是為了生死,為了將來做大法師,要做大法師出名,學戒律將來要當律師,參禪要當禪師,學密要當金剛上師,學教要當祖師,念佛要當宗師,這個好像跟了生死都沒關係。如果沒有發要了生死的心,說發菩提心,蕅益祖師說,我絕對不相信。你沒有發了生死的心,說發大菩提心,蕅益祖師說得很確定,說我更不相信。可見得,這個菩提心是奠定在要了生死、出三界,要解決生死這樁大事,你發了這個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們一般講出離心,你有沒有想要出離生死這樣的心?如果沒有這個心,我們依舊是輪迴心,六道生死輪迴的心,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提醒自己的。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沒有出離心,你不想出離生死,不想出離六道輪迴。雖然這個講得比較淺,但是我們如果疏忽這個,將來我們不能往生西方,還是因為這個疏忽了。

  所以印光祖師常常開示,也是根據蕅益祖師開示的,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真正想要了生死、出三界,才有真信切願,求生淨土這樣的心。你不想了生死,這個願都是口頭願,心裡並沒有真正生起這個願。要知道生死大苦,《無量壽經》後面佛給我們講,「云何出離生死大難」,這跟彌勒菩薩對話。彌勒菩薩講,現在人在佛門持戒、修福、放生、吃素,他不求往生西方,他求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還在六道,將來你會生到富貴人家,但是不能出離六道。不能出離六道,就不能出離生死大難,生死才是最大的災難。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上發生災難,那個災難很大。像四月三日花蓮大地震,那個災難很大。實際上那不是大災難,這個地球爆炸都不是大災難,生死才是大災難。一般人不知道,佛出世在世間就是勸我們覺悟,生死苦,你要求解脫。這是講奉行六波羅蜜,這個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

  下面這一段,『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這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臨終接引願,非常重要,這是果,信願念佛是因,臨終接引是果。「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彌陀經》我們常常念,這個都有念到。我們淨土法門跟其他法門不同的地方,它的特色就是帶業往生。我們具縛凡夫,臨命終,宋朝靈芝法師說,「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大經解》:「可見凡夫業重,臨終之際,更多顛倒;復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何能正念持名?不能持名,何得往生?故知凡夫往生,非憑自力,全仗彌陀大願加被,令不顛倒,始能往生也。」這個非常重要,淨土三經講的都是這個。淨土法門叫他力法門,我們藉他力,當然也有自力,自力就是你要具備信願行。

  我們修的種種善根,念佛、誦經等等的都迴向,迴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迴向願生西方,就是不求人天福報。不是迴向願來生選上總統,選上總統,來生得福報,造了惡業,再下一生就到阿鼻地獄去,三世怨。不能發那個願,發那個願很危險,差一闡提只有一步。這一生造五逆十惡,來生墮地獄。這一生修福、念佛、吃素求來生福報,來生得到福報了,就大富貴、做大官、大企業家,人一享福,人就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他就造惡業,福報享盡,惡業造多了,接著就是下地獄,差一闡提就一步,差一世而已,所以這個很可怕的。不往生極樂世界,真的生三善道的機會少,時間短;墮惡道的時間長,機會多。所以「三途是家鄉,天人是客居」,到人天善道,好像出來旅遊,沒多久又進去了。如果不了解六道輪迴的實際狀況,人他生不起那個出離心。了解這個情況,你就知道這麼慘,那個出離心才生得起來。

  這裡講的,就是我們一般人臨終,你看「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我們平常,我們想一想,我們惡念多還是善念多?你貪瞋痴多,還是不貪不瞋不痴比較多?想一想,就知道臨命終的時候,哪些念頭比較強,強者先牽。惡念多,就牽引到惡道;善念強,牽引到善道去往生。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自己就做不了主。如果你沒有念到這個功夫,最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把善惡種子壓住,就一句佛號起現行。念到更高,事一心,斷見思惑;理一心,破無明惑。那個是比較高難度,最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我們要做到功夫成片,實在講也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夠具足真信切願,你念佛功夫比較差,臨終也能感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佛力來加持,來接引的,不是我們自己修行功夫達到那個標準。我們有信願就能感應佛來,念佛功夫差一些沒關係,佛來接引,佛光注照,你心就不顛倒了,惡念就起不來了。所以淨土法門不是靠自己修行修到多好,主要我們一般的凡夫都是要靠彌陀慈悲接引。但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就是你要真信發願,你要真相信,不要懷疑,你要真願意往生西方,這個世界真願意放下。你有真信切願,也盡量在念佛,但是念佛功夫還達不到,達不到一心,臨終佛光注照,佛來接引,本來你沒有達到一心,佛光注照就一心了,心就不顛倒了。

  所以如果臨終沒有佛來接引,「可見凡夫業重,臨終之際,更多顛倒」。平常我們不知道,但是臨終的時候統統會出現,更可怕的,冤親債主。你看《地藏經》講,變作你的親人來誘惑你,跟他去就墮惡道了。「復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就是人在生病的時候非常痛苦,你還有辦法念佛嗎?「何能正念持名?」病得都不行了。這個我也看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臨終那個病苦,病得到最後他就沒辦法念了,念不下去,沒辦法念,痛得地都沒有洞,有洞就要鑽進去,哪有辦法念佛?你臨終不能持名,那何得往生?臨終如果有病痛,你有真信切願也能感佛來,旁邊提醒的人、助念的人就相當重要了。當然自己本身也要有善根,要相信。如果自己本身不相信,那也沒辦法。自己還是要有善根,自己本身要相信、要發願。所以在《觀經》講,下三品,造惡業,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懺悔、念佛,求生淨土。你再不發願求生淨土,就是去地獄了,兩條路擺在眼前。這個時候臨終的人,如果他真放下,因為看到地獄太恐怖了,不能進去,一心一意只有求佛慈悲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那個時候心裡就沒有其他的念頭了。

  但是臨終你要頭腦清醒才行,如果頭腦不清醒,別人講,也聽不清楚,也幫不上忙。所以還是要平常發願,要發願。臨終,如果頭腦還清楚,就要發願,趕快求佛來接引,這樣你念佛也會感應佛大慈大悲來接引。所以在《淨土聖賢錄》,有一個出家眾,清朝的時候,他的一個同修、同參常常勸他。這個出家眾就是造惡業,就有點像瑩珂法師那樣,但瑩珂法師他沒有生病,他自己覺悟得早,念三天他就走了;這個法師是到臨終,他生病了,他這個同參就勸他,你趕快念佛,求生淨土。他說,很慚愧,平常我都不聽你的勸告,就是不守清規,造惡業,現在臨終生病了,我一身罪業這麼重,我怎麼能往生?後來這個法師也是善巧方便給他開導,《觀經》講五逆十惡,臨終一念懺悔,真信、發願、念佛都能往生,你就不要懷疑了,你就跟著我念佛,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求佛來接引。就抓著他的手,叫他看佛像,這樣幫他助念三天三夜。這個生病的出家眾,念到第三天,突然就坐起來,本來躺在床上爬不起來,突然坐起來說,佛來接引了。他是中品下生,他還不在下品,他是中品下生,就坐著,就感謝大家,感謝助念,就往生了。所以臨終我們病苦的時候,大家要放下萬緣,一心求佛來接引,就不要想兒孫了,因為想兒孫、想這些親情,來生繼續六道輪迴了。想阿彌陀佛,求佛慈悲接引,縱然在病痛,也能感應佛大慈大悲來接引。佛來接引,佛光一照,這些病苦就消失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臨終我們能夠往生,這個不是自己的力量。像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裡面也講,「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見惑、思惑,這個見思惑,浩浩,好像瀑布那個水沖下來,哪有那麼容易斷!不要說滅斷,伏斷,他這裡講伏斷。斷煩惱有伏斷跟滅斷,淨宗如果達到伏斷就決定有把握往生,其他法門都要滅斷才能出六道。所以你看「娑婆眾生,雖能念佛」,雖然我們大家都能念佛,但是伏不住見思煩惱,你那個貪瞋痴你控制不住。「實未伏斷」,不但滅斷沒有,伏斷都做不到。「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我們伏都伏不住,但是臨命終能夠心不顛倒,不是自己修行的功力,不是自己的念佛功力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都是靠阿彌陀佛來慈悲接引、來救拔。「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所以雖然達不到正念,佛光注照,我們心就正了。「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這個跟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他的經題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裡面有一段經文講,「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大經解》:「可見凡夫臨終心不顛倒,亦不散亂,正念持名者,全因彌陀慈悲加祐之力也。」這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彌陀經》,他有這段經文。我們現在念鳩摩羅什翻譯的沒有這段。就是為什麼我們凡夫臨終能夠心不亂?就是靠佛力加持,不是靠我們自己念佛功夫念到一心不亂。羅什大師翻譯也沒錯,你沒有念到一心,那臨命終佛來接引,佛光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到一心了。這要靠他力,不是靠自己念佛功夫達到的。自己有一點點功夫,加上佛力加持,這樣達到一心,心不顛倒。所以臨命終,我們都要靠佛慈悲接引,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這裡這段經文講,「願生我國,一心念我」,要發願。我們經文每一個字要看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念過去。你發願,信願,一心念佛,「晝夜不斷」,臨命終的時候,佛跟菩薩眾就現在其前,這一段跟《彌陀經》講的是完全一樣了。「經須臾間」,就是不是很長時間。「即生我剎」,不要經過很長時間,就到極樂世界了。到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圓教七地菩薩。你看這個非常非常殊勝!我們在這個世界要修到七地,那不曉得修幾個阿僧祇劫。「不得是願,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了這個願,現在成佛了,這一願他兌現了,他落實了,這個我們就不懷疑了。

  好,這個兩願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學習到十九、二十這兩願。下面二十一願,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