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四集) 2014/11/14 華藏淨宗弘化網 檔名:67-004-0014
世間人追求富貴榮華
貪圖名聞利養
沉迷愛欲情緣卻不知道...
欲是苦本
不可常保 不是真樂
得到了會失去
緣聚後會離散
真正的快樂
不在外面的刺激
不在物質的享受
而是時常保持
一顆清淨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
學習降低欲望
凡事隨緣
就能身心自在
淨定安樂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四九集) 2013/1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49
要看破,愛欲不要放在心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裡面有多少不善的業因,有沒有想到?再往深處想,將來一定有果報,想通了,自然你就放下。「《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會是聚會,緣聚的時候大家在一起,決定有散的時候,一定有離散的時候,常常想到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世間人確實顛倒妄樂,認為七情五欲是真的,拼命在追求,無止境的在享受,確實壽命還沒有到,冤親債主要他的命,天地鬼神奪他的算,苦因必招苦果,樂在哪裡?「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這個世間樂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欲望,他的樂就是他的欲望,不知道欲是苦本。「智者觀之」,有智慧的人他看到的,「唯苦無樂。所以者何」,為什麼?「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人要懂得有無,有無都不執著,就解脫了。懂得恆順眾生,不為自己想,我以為是樂,他認為是苦,我要順從他、隨順他,提高自己的警覺。什麼警覺?離苦得樂的心,離開六道輪迴,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加強了。這好事情,不是壞事情。人要吃苦,他才能發憤。人要在享樂,忘掉了,把求生極樂世界給忘掉、疏忽了,不認真了。天天有痛苦,天天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好事,不是壞事。我們不高度提高警覺心,怕來不及了。
「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什麼叫得?你那個樂的因失掉就苦了。跟前面有無這一對,不知道有者是無所因,有,把有的因丟掉了,就變成無。「以聚為樂」,聚會快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你的因聚因散,因聚,感覺得很快樂,散,悲傷就來了。「以生為樂,滅即是苦」,生,以為生是快樂,滅就是死,死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是把你生的因滅掉。一切法全是相對的,這就是五種見惑裡頭的第二種。第一種是身見,身見是執著身,以為身是自己,錯了。第二種就是對立,邊見,就二邊,你看生死是二邊,得失是二邊,聚散是二邊,生滅是二邊,邊見,六道輪迴的因。「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所以總結是「無可樂者」。你在這一生當中所謂的樂,假的,這個樂就是將來六道輪迴的苦因。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四0集) 201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40
世間人為什麼造作罪業,還不就這四個字!迷在其中,不了解這事實真相。『愛欲榮華』是真有,世間人搞錯了,錯解了其義。「《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會是聚會,聚會一定有散會的時候。「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看歷史就非常明顯,盛極一時到最後還是被毀滅,衰滅了,所以盛者必衰。「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你才能把這些假相,假的幸福你才能放下。這種世間人所謂幸福,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樂,不是真樂,是在麻醉自己,真正的樂他不知道。《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真樂,世間人不懂。大乘有至樂,不但是真樂,是最高的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阿彌陀佛的世界稱為極樂,這都是真實的,這種真樂是永恆不會失去的,會失去的不是真樂。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不知是苦」,這一句話講破了,欲是苦不是樂。「智者觀之,唯苦無樂」,真正一個有智慧人,在他心目當中,這些人只是在受苦,他哪來的樂?「所以者何」,這下面略略加以解釋,「以有為樂,無即是苦」。你的地位不能永遠保持,你的財富也不能永遠保持。在現前的社會裡實實在在說,你的那些欲念完全沒有保障,哪裡會有樂!「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舉這幾個例子,說明「眾生所樂正是苦因」。你在造苦因,「必生苦果,故云無可樂者」,你樂從哪裡來?
那真正的樂?真正樂不在外面,與外頭境界不相干,自性裡面有樂。自性樂的什麼?自性樂的是智慧,智慧開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這樂。德能現前,這裡頭有真樂,永恆之樂。樂在什麼地方?樂在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樂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世間樂事沒有能跟這個相比,所以這是永恆的,它是不斷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二集) 201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12
底下《會疏》講的,「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縱然他知道這回事情,他也不會放棄,有一天享受,他得好好享受一天,明天,明天還沒到,還沒想到。所以這非常難,要人家放下名聞利養,放下榮華富貴,這個在今天比什麼都困難。如果真正放下,他嘗到法味,那就不一樣,真的明白法味超過世味,法味裡頭有真樂,與性德相應;世間法與煩惱相應,與不善的心行相應。法樂不是如此,法樂確實與性德相應,這是聖者之樂,應當去追求的。佛在這裡講得好,儒跟道亦如是,榮華保不住,時間很短。世間榮華富貴至極無過於帝王,我們看看歷史,歷代的帝王他們能享受多少年?享受二十年的就不多。你看他在位多少年?少的二、三年,他壽命到了,多的也不過是二、三十年,很難得了。五、六十年,在位五、六十年的不多,很稀少,清朝康熙不錯,那福報是真大,做六十年皇帝。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乾隆也做了六十年,往後時間就不長,二、三十年,十幾年,像康熙、像乾隆真正是太少了。乾隆自稱為古稀天子,自古以來稀有的,真是稀有,他活到八十多歲。壽命到了,再一轉世,福報享盡了,福享盡一轉世那個不善的業報就現前,到哪裡去?沒有多大的過失,一般人道、畜生道,能夠到天道的很少。這些只有真正學佛的人他知道,真正入佛境界,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個真正超脫的人的生活,他自在、安樂,經上前面給我們講四個字的標準,「淨定安樂」,釋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這些弟子各個也都得到。淨定安樂是真樂,比榮華富貴高得太多!為什麼?他這個享受,他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自在無礙,這世間法裡頭找不到的。淨定安樂可以常保,永遠不衰,愈修愈快樂,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它不一樣!所以稱世間叫顛倒妄樂。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這個欲是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以這個為樂,「不知是苦」。這五樣東西不是真樂,能夠有節制可以得它的樂,不受它的苦;如果不節制的話,貪而無厭,五種都是害,確確實實會把你的壽命減損。極其縱欲享受,你付出的代價是壽命,你有八十年的壽命,可能六十年就享完,六十歲死了,你付出二十年壽命的代價,不值得。還有更早的,四十幾歲就走,三、四十歲就走,他那個享受不過十幾年而已。所以「智者觀之,唯苦無樂」,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他看到了,沒有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有為的樂,佛法講的是無為之樂,淨定安樂是無為的。這是有為的,有所作為,每天歌舞遊宴,樂!但是如果沒有,沒有他就覺得很痛苦,所以這種樂是刺激。「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你所有者無所因。「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上面的無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個意思,你把你那個樂的因失掉,你就感覺得很苦,得到財富是樂,財富丟掉你就覺得苦。所以佛他是無為的,他不要財富,他每天生活很簡單,出去托缽,三衣一缽,衣食方面他永遠沒有苦,他真的是快樂自在,知足常樂。大概世間法主要的痛苦就來自不知足,所謂欲海難填,欲望像大海一樣永遠填不滿,換句話說,永遠覺得不夠,永遠痛苦。不如知足常樂,知足這是無為之樂。「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有聚就會有散「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二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2
我們講修行,講功夫,或者講享受,試問問你們世間人講的享受,到底享受了什麼?都含糊籠統,迷惑顛倒!你們所享受的是什麼?佛的眼睛很清楚、很明亮,你們享受的是苦,除了苦之外,你還享受什麼?你們自己冷靜想想,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是不是受的苦?無論你做的什麼工作,佛法講的造業,你造的什麼業?善業、惡業、無記業,總而言之一句話,你所受的都是苦,沒有樂!那個樂是什麼?樂是打麻醉針,哪裡是樂?這是苦海無邊,所以回頭是岸,沒有樂。真正的樂是什麼?寂滅,心地清淨,那才是真樂,你們沒有法子體會,為什麼?從來沒有享受過,你怎麼會體會得到?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真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就樂在其中,真樂。所以是清淨寂滅是最高的享受,的確是一塵不染,無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