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草堂集(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18/7/27 台灣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檔名:60-010-0010
《淨土集》。尊敬的周老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草堂集》二百零四頁最後一行,我們從二十三這段看起。
【二十三。按推算干支。或奇驗。或全不驗。或半驗半不驗。余嘗於聞見最確者。反覆深思。八字貴賤貧富。特大概如是。其間乘除盈縮。略有異同。】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的原文是「董文恪公為少司空時」,這個董文恪公,我們前面也看過,紀曉嵐先生在前面也提到過有幾次了。他擔任少司空,少司空就是工部侍郎,管國家營建工程的,也是很高的一個官位。「云昔在富陽村居」,富陽村是屬於浙江杭州這一帶的,「有村叟坐鄰家,聞讀書聲,曰:貴人也,請相見。諦觀再四,又問八字干支」。昔就是過去,他曾經住在富陽村這個地方。這個村上一個村叟,叟就是老人,聽到他讀書的聲音,聽到就來跟他講,曰:貴人也,說你是個貴人。請相見,就請他來見面,請村叟來見面。諦觀再四,諦觀就是很仔細的觀察。這個村叟又問董文恪公他的八字干支,就是問他哪一年生的,哪一月哪一日什麼時辰,這個就是一般算命的算八字天干地支。一般看相再算八字,都是連帶在一起。「沉思良久」,他在算,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村叟(這個老人)也很仔細的來給他推算。沉思良久,不是很快就跟他講,很仔細的推算他的命運。「曰:君命相皆一品」,他給他算說你的命將來都是當一品官。在清朝這個官列為九品,一品當然是最高的。但是這個一品、二品,九品官都有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就是同樣是一品,但是還比較高一些,從就是比較低一些,所以它有分品級的,我們現在講階級的。九品以下的就沒有入品,像我們現在政府裡面科員這一類的就沒有入品。就給他算命,說你的命將來會做到一品的官。
「當某年得知縣,某年署大縣,某年實授,某年遷通判,某年遷知府,某年由知府遷布政,某年遷巡撫,某年遷總督,善自愛,他日知吾言不謬也。」這個老人給他算命,也給他講得很清楚,給他算得很清楚,就是你哪一年會當知縣,從知縣會一直當到總督。從比較低階的官一直往上提升,升官,官位也一直往上提升。從知縣提升到署大縣,知縣也是有大有小的,像大的縣、小的縣這就不一樣,像《了凡四訓》裡面講,孔先生給他算的命,他會到四川當一大尹,四川也是一個縣。後來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他懂得改造命運,所以他自己命運轉變了,後來孔先生算的就不準了。原來是到四川去當個小地方的縣長,後來他是當寶坻知縣。寶坻就是現在北京附近,屬於河北,寶坻知縣,等於是在京城附近的大縣。某年實授,某年遷通判,通判是掌管糧運的,對州府長官的一個監察責任。某年遷知府,知府就比知縣高,從四品的官。由知府遷布政,布政就更高了。某年遷巡撫,某年遷總督,巡撫跟總督都是在一個省,那個級別就是最高的行政官員。這個老人跟他講善自愛,也就是說他自己好好珍惜,跟他講以後你就知道我講的沒錯,的確是這樣。
「後不再見此叟」,後來就沒再見這個老人,沒有再看到這個村叟。「其言亦不驗」,後來他經過對照也不靈驗,他講那些官的名稱都不符合。「然細較生平」,但是他又回想,生平在官場當官到現在,就是回想這個老人算的,「則所謂知縣,乃由拔貢得戶部七品官也」。戶部就是現在講財政部、經濟部這一類的,在戶部裡面當一個七品的官。知縣也是七品官,只是他官的職務不一樣,品級是相等的,但是職務不一樣。老人給他講知縣,不是當知縣,是在戶部裡面當個跟知縣同等品位的官員。「所謂調署大縣,乃庶吉士也」。庶吉士就像現在去實習,也比七品高一些。「所謂實授,乃編修也;所謂通判,乃中允也;所謂知府,乃侍讀學士也;所謂布政使,乃內閣學士也」。內閣學士也是從二品,布政使也是從二品。但是那個老人算的,講的官位職務,跟他實際上去擔任的官位職務是不一樣的,但是那個品級是一樣的、是相等的。他講的官位的名稱不一樣,擔任的職務也不一樣,但是品級是一樣的。「所謂巡撫,乃工部侍郎也」。巡撫跟工部侍郎也是職務不一樣,但是它的品級也是一樣的。
「品秩皆符」,品秩就是說品級的秩序,根據那個老人算的也都符合,但是職務不一樣。「其年亦皆符」,他說哪一年該做哪一品的官也都相符合,「特內外異途」,就是職務不一樣。「是其言驗而不驗」,你說他不準也算準,你說算準他講的又職務不同,驗而不驗。「不驗而驗」,也算靈驗,因為品位是一樣的,只是職務名稱跟他算的都不一樣。「惟未知總督如何」,回想前面都是相符,做到工部侍郎,但是後面最高的位置,給他算可以當總督,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升到總督去?「後公以其年拜禮部尚書,品秩仍符」。後來這個老人給他算的這一年他沒有當總督,但是被提拔到禮部尚書。禮部尚書跟總督它品級還是一樣,也是從一品,跟總督品級一樣。禮部尚書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跟總督品級一樣,但是職務不一樣。品秩仍符,仍然是符合的,但是他算的職務的名稱都不一樣,不同。「按推算干支,或奇驗,或全不驗,或半驗半不驗」。有時候算得真的很準,有的人算得很準,有的人算的完全不準,或者有一半靈驗一半不準。「余嘗於聞見最確者,反覆深思,八字貴賤貧富,特大概如是,其間乘除盈縮,略有異同。」八字他回想起來大概也是這樣,這個當中它還是有加減乘除,盈就是有增長,縮就是減少,這個大略也有不同、也有相同的。
下面他再講一段,一個實際上他看到的事情。「無錫鄒小山先生夫人與安州陳密山先生夫人,八字干支並同。小山先生官禮部侍郎,密山先生官貴州布政使,均二品也」,都是二品官,從二品,禮部侍郎等於是副部長,小山先生跟密山先生的官位都是二品。江蘇無錫鄒小山先生夫人,跟安州的陳密山先生夫人,她們八字都一樣。八字干支並同,就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所以八字一樣,她們先生的官位也一樣,都均二品。「論爵」,雖然是一樣,但是論職務,「布政不及侍郎之尊」,布政使在尊卑來講,沒有侍郎那麼尊貴,比較低一點。「論祿,則侍郎不及布政之厚」,論職務的尊卑,布政不及侍郎,侍郎比較高一些,但是論祿,實際上得到的奉祿,奉祿就是薪水,薪水布政比較多。在位階來講侍郎比較高一點,但是他的奉祿比較少;布政位階比較低一點,但是他的奉祿比較多。「互相補矣」,這樣計算起來也差不多,一個名位比較高一點,一個實際上收入比較多一點,這樣也差不多。
「二夫人並壽考」。這兩位夫人,小山先生跟密山先生的夫人,因為她們八字都一樣,壽考就是年紀都很大,往生的時候也壽終正寢,也很好走。五福之一,最後一福就是壽終考,人好死,好死就好生,叫壽考。但是,「陳夫人早寡」,陳夫人她先生比較早死,守寡的時間比較早。「然晚歲康強安樂」,但是她晚年身體很好,子孫也都很好,也很安樂。「鄒夫人白首齊眉」,跟她先生年紀差不多,先生沒有早死,白頭偕老。陳夫人她先生比較早走,她守寡比較早,鄒夫人跟她先生白首齊眉。「然晚歲喪明,家計亦薄」,但是晚年眼睛瞎了,家裡收入也比較差一些。「又相補矣」,這樣比較起來也差不多,因為八字一樣又相補。「此或疑地有南北,時有初正也」。紀曉嵐先生講,疑就是他還是有一個疑惑,可能同樣那個時間生的,八字一樣,但是每個人生的地方不一樣,地有南北,在北方出生的跟南方出生的,時間一樣,地點不一樣,這個也有差別。時有初正,你是子時生的,就是剛好子時生的,譬如說晚上十一點子時,就剛好十一點生的,那都算子時;十二點是正子時,那也是子時。初、正當中或者後的時間,同樣是那個時辰,但是它還是有前後不一樣的,所以這個也是有一些差別。
紀曉嵐先生講,「余第六姪與奴子劉雲鵬,生時祇隔一牆,兩窗相對,兩兒並落蓐啼,非惟時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姪至十六歲而夭,奴子今尚在,豈非此命所賦之祿,只有此數。姪生長富貴,消耗先盡;奴子生長貧賤,消耗無多,祿尚未盡耶?盈虛消息,理固如斯,俟知命者更詳之。」紀曉嵐先生他寫到這裡,就講他第六個侄兒,與他奴才的兒子,以前當官的都有家奴,他家奴才的兒子叫劉雲鵬,跟他第六個侄子,他們出生的時間都一樣,同時出生,而且出生的地點只隔一牆,一道牆。因為就在他們家,他的奴才也是住在他們家,奴才的妻子生兒子,跟他的侄子,都是在他們這個大家族裡面,生的地方只隔一道牆,一個是奴才的兒子劉雲鵬,一個是他第六個侄子。同時生的,同時落地,兩窗相對,就在對面隔一道牆,生下來同時哭,分秒不差同時哭,非惟時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但是他這第六個侄子十六歲就死了,但是他奴才的兒子劉雲鵬還在,還沒死,還在。豈非此命所賦之祿,只有此數。他就說同時生的,八字都一樣,地點也一樣,命應該一樣,祿應該都一樣,只有此數,數都一樣。後來他自己也是想出一個道理,他說這個祿,同時生的應該他的祿都一樣,他就想到侄生長富貴,消耗先盡。侄就是他第六個侄子,在他們家,他家族是當官的,地位跟那個奴才的兒子是不一樣的。當官的這個侄兒他就享福,吃的用的都比較好,當然比奴才的兒子好,就是享受這個福報。紀曉嵐先生他想,大概他這第六個侄子,生長在富貴,消耗先盡,福報享盡了。我們俗話講,所謂祿盡人亡,福報享盡人就死了。因為他的侄子生長在富貴人家,所以享福早,福報享完人就死了。所以在《沙彌律儀》蓮池大師訓沙彌,叫年輕的沙彌不要享福太早,享福早,壽命促,你很快就會死了,福報享盡了,祿盡人亡。奴子生長貧賤,消耗無多,奴才他享福不多,所以祿尚未盡耶,他祿還有。所以福報慢慢用,不要用得太快,那就是時間延長、壽命延長。如果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不要太享福,清苦一點,你壽命會延長。好像我們有錢,這個道理我們也可以想得出來,你現在有一百萬,你一年花光也可以,你十年花完也可以,或者你可以二十年、三十年再把它花完也可以。你慢慢用,是不是用的時間就比較長?不要一次用太多。紀曉嵐先生他雖然不是學佛,畢竟他還是有學問的,所以這些道理他還想得出來。的確讀書人有讀聖賢書,還是跟一般人不一樣,雖然沒學佛,但是他也懂這些道理。所以他這個分析評論也沒錯,符合經典佛講的。好,這段我們就先學到這裡。
這段我們有一個啟示,最具體的一部典籍就是《了凡四訓》,大家多讀《了凡四訓》,這個道理就會更清楚、更明瞭,自己懂得怎麼去改造自己的命運。你看,算命的算什麼時候你該當什麼,會什麼遭遇,了凡居士遇到孔先生的確是很高明的,給他算得都非常準。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會遭遇到什麼事情,一點點小事情都把它算出來,你今天去街上,會碰到一個人給你瞪一眼,都可以給你算出來。所以他提前升貢生被駁回,後來好像吃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貢。因為提前七十幾石,好像就批准了,後來又被署印楊公駁回。他以為這次孔先生這樁事情不準了,後來被駁回,又吃到九十一石五斗,還是孔先生算得很準。從他被人家算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他被算得很準,他遇到這個事情,他心中就沒有怨言。如果他沒有給孔先生算,他不知道自己的命是這樣的,你說被駁回他會不會怨恨那個官?會不會?會!我現在明明可以出貢,你把我駁回來。可以提升又被你駁回來,他會不會去埋怨給他駁回來的那個官?換作我們自己會不會?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了凡居士他為什麼心很坦然?因為他知道命本來就這樣,早就被算定了,現在被駁回來也是應該的,因為時間還沒到,他要吃到九十一石五斗,所以他就不會怨天尤人。這個就是知道因果、知道命運的一個好處,不會怨天尤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命,肯定會怨天尤人。你看,也是《了凡四訓.謙德之效》,張畏巖先生他考不上,他就大罵試官眯目,說眼睛瞎了,我的文章做得這麼好,竟然沒有給我錄取。後來他還是有善根、有福報,遇到道人給他指點,他才知道原來自己錯了。所以多讀《了凡四訓》,多了解命運,進一步了解因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這一生的遭遇都是前生一個定數,定數當中有變數,我們這一生可以改變的。這一生特別遇到佛法的因緣,如理如法的修學,肯定可以改造命運,這個一點都沒有懷疑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請大家看《草堂集》二零五頁,第三行:
【二十四。物之反常者為妖。】
我們現在在網路上也看到很多什麼樣奇奇怪怪的信息都有。『物』就是動物、植物,人事物如果反常就是妖魅。在《左傳》裡面講,「人棄常則妖興」。人如果沒有守五常,妖魔鬼怪都出現了。這個公案是「武清王慶垞曹氏廳柱,忽生牡丹二朵,一紫一碧,瓣中脈絡如金絲,花葉葳蕤。」葳蕤就是枝葉下垂,草木很茂盛的樣子。「越七八日乃萎落,其根從柱而出,紋理相連,近柱二寸許,尚是枯木,以上乃漸青。先太夫人,曹氏甥也,小時親見之。咸曰瑞也,外祖雪峰先生曰:物之反常者為妖,何瑞之有!後曹氏亦式微矣。」武清就是現在天津市武清區,是天津的轄區。王慶垞曹氏廳柱,這是天津曹氏家居住的一個地方,這個村叫王慶垞村,村的名稱叫王慶垞村。住在王慶垞村的曹氏這戶人家,它大廳的柱子忽然生了兩朵牡丹花,一朵紫色,一朵碧色,瓣中脈絡好像金絲,花葉也很茂盛。牡丹,你看這個大廳的柱子怎麼長出牡丹花出來?過了七、八天才萎落,兩朵牡丹花才枯萎掉。它的根從那個柱子長出來的。一般我們大廳的柱子怎麼會長花?紋理跟這個柱子相連,近柱二寸許,尚是枯木,這個柱子有兩寸多,那個木頭已經枯了,上面就比較青。
先太夫人,曹氏甥也。紀曉嵐先生的先太夫人,她是曹氏的外甥女,小時候她親自看到這個情形。大家看到這種情況都說這是個瑞相。他的外祖雪峰先生講,『物之反常者為妖』,他說這個東西正常它不會長這個花,大廳的柱子怎麼會長花?這反常,反常這是妖魅之相,何瑞之有!那是妖相,是不祥之兆,怎麼會是祥瑞之兆?後來這個曹氏家族亦式微,式微就是家道中落,後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網路上有些東西,那不是祥瑞之兆。那天我看莊嚴的手機,看到好像四川還是什麼地方,大陸一隻牛生個小牛,好像麒麟又不像麒麟。牛應該生出來是牛,生出來怎麼牛又不像牛,說麒麟又不像麒麟。像這類的情況,這是植物,那是動物,凡是植物、動物,如果反常就是妖魅之相,不是瑞相,大家要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一個原則,如果是正常的,那是吉祥的;如果不正常,那是妖,就不吉祥。我們用這個原則去看,就可以判斷這些事物它的吉凶。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二十五。明鏡空空。故物無遁影。然一為妖氣所翳。尚失真形。況私情偏倚。先有所障者乎。】
【二十六。正心誠意。必先格物致知。】
這兩段同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紀曉嵐的外祖,「外祖張雪峰先生」,他的外祖父張雪峰先生,「性高潔,書室中几硯精嚴,圖史整肅,恆鐍其戶,必親至乃開。院中花木翳如,莓苔綠縟,僮婢非奉使令,亦不敢輕踏一步。舅氏健亭公,年十一二時,乘外祖他出,私往院中樹下納涼。聞室內似有人行,疑外祖已先歸,屏息從窗隙窺之,見竹椅上坐一女子,靚妝如畫。椅對面一大鏡,高可五尺,鏡中之影,乃是一狐。懼弗敢動,竊窺所為,女子忽自見其影,急起繞鏡四圍呵之。鏡昏如霧,良久歸坐,鏡上呵跡亦漸消。再視其影,則亦一好女子矣。恐為所見,躡足而歸。」這一段是紀曉嵐先生講,他的外祖父張雪峰先生,他的性情很高潔,他的書房裡面,文房四寶都擺得很整齊,他的圖史,圖畫、書籍都很整肅,他的書房整理得非常嚴整。但是他那個門戶常常鎖著,平常都不開的,必須他自己親自去開。他這個書房周邊,書院當中花木翳如,也是個花園,花園也是非常美觀的,莓苔綠縟,有綠樹這些花,庭園也非常美觀。他下面的傭人僮婢非奉使令,亦不敢輕踏一步,下面的書僮、婢女這些傭人,如果沒有他的命令,沒有人敢輕易靠近那邊一步。這是他的外公(外祖父)。
舅氏,他的舅舅,舅氏健亭公,年十一二時,十一、二歲,乘外祖他出,他的外祖父出,他的舅舅趁雪峰先生外出的時候,他自己小孩子好奇,私往院中樹下納涼,他就跑進去,裡面樹下很涼快,應該也是夏天,在書房外面納涼。聞室內似有人行,奇怪,他外公出去不在,門都鎖著,怎麼聽到好像屋子裡面有人在走。疑外祖已先歸,他懷疑是不是他外祖父已經提前回來了。屏息從窗隙窺之,屏息就是停止呼吸,然後從窗戶那個縫,以前那個門窗不是很密的,從那個縫偷看裡面到底是誰,是不是他外祖父回來了。看到屋子裡面,以前那個椅子都竹椅,竹椅上坐一個女子,靚妝如畫,靚就是打扮得很美麗。那個椅子對面有一個大的鏡子,鏡子高五尺,有五尺高很大。鏡中之影,乃是一狐。他從外面偷看進去,看到那個女子打扮得很漂亮,那個臉是向著鏡子,他舅父看到鏡子裡面那個影像是一隻狐狸。懼弗敢動,他很害怕都不敢動。
竊窺所為,就偷看牠到底在幹什麼?女子忽自見其影,這個女子看到鏡子現出來就是狐狸。所以她就趕快起來,繞著這個鏡子的四周圍呵之,呵之就用口吹出來那個霧氣,把鏡子用霧氣給它蓋起來。所以鏡昏如霧,口氣一吹吹吹,鏡子就一層霧,霧就看不清楚。良久歸坐,很久牠才回來再坐在那個椅子,再面對鏡子。鏡上呵跡亦漸消,鏡上牠剛才口中吐的霧氣,因為慢慢慢慢消掉了。再視其影,則亦一好女子矣,再看就不是狐狸,變成一個很漂亮的女子。被他舅父偷看看到,原來這女子是一隻狐狸,那個狐狸變成人形,變一個女子。恐為所見,躡足而歸,躡足就是那個腳輕輕的,怕被那個狐狸看到,就趕快跑了。
「後私語先姚安公。姚安公嘗為諸孫講《大學》修身章,舉是事曰:明鏡空空,故物無遁影。然一為妖氣所翳,尚失真形,況私情偏倚,先有所障者乎?」『明鏡空空』,這個鏡空空的,所以『物無遁影』,這個意思就是鏡子本來是空空的,什麼東西來它就現什麼影像,無法遁形的,什麼東西來它就現什麼相,狐狸來就現狐狸相,人來現人的相。『然一為妖氣所翳,尚失真形』。明鏡它本來空空的,什麼東西來它就現什麼相,但是被那個妖氣把它蒙蔽了,它就喪失它的真形了,它原來這個真面目也就不見了,用鏡子來做比喻。『況私情偏倚,先有所障者乎?』這是比喻我們人心就像鏡子一樣,我們心如果像鏡子一樣,什麼是非善惡那就很清楚了。如果起心動念,起妄念就像鏡子被那個霧障蔽住了,就看錯了。
「又曰:非惟私情為障,即公心亦為障」,人有私情就是障礙我們的真心。「正人君子,為小人乘其機而反激之,其固執決裂,有轉致顛倒是非者。昔包孝肅之吏,陽為弄權之狀,而應杖之囚,反不予杖,是亦妖氣之翳鏡也。故正心誠意,必先格物致知。」這是二十五、二十六這兩段就是同樣這個公案。紀文達公也是讀書人,大學問家,讀儒書的,引用這樣的一個例子,這個公案故事,再來給我們說明。我們人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如果被那個妖氣障礙住,他說尚失真形,就照不到原來的真面目,照到的是假的。如果我們人心有障礙,有私情障礙我們的真心,正人君子就變成小人,就會顛倒是非,以非為是,以是為非,顛倒是非,是非善惡他也就分不清楚。所以舉出包公這個例子,包孝肅之吏,他下面的一個官吏,弄權之狀,應該打的囚犯不打,不應該打的拼命去打,這就是顛倒是非,黑白顛倒。這些都是屬於人那個私心私情去障礙住,其實哪是是、哪是非,他這個私情去掉了,他就很清楚。就像那個鏡子一樣,你那個霧氣去掉、妖氣去掉,它就照到真形了,好像明鏡一樣。這條公案主要是告訴我們,『正心誠意,必先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把那個妖氣去掉。我們現在的霧就是妄想煩惱,那就是霧,就如同妖怪在作怪那些霧氣一樣,去障礙明鏡。這一段二十五、二十六,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下面原來想再講一段,這邊有幾個問題,我們就回答。因為下午這堂課邀請張亞中先生,原來是邀請他來講個閉幕詞,因為開幕詞請了幾個來賓來給我們致詞。張先生他也是很熱心這些公益,在電視上我也曾經聽他演講過。他對我們現在政府編的這個課綱,把我們祖先中國這個歷史去掉,他也是提了公投案,但是都被駁回。實在講不可以不讀歷史,應該要讀,現在政府課綱把中國歷史去掉了,這是很不應該的。但是他提這個案又駁回來了。像我提的那個,老和尚提倡的,台灣做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實驗地區,也是被駁回來了。本來是請他來講講話,他說他要講長一點。我說長一點,那我那節課就給你講。他大概是講一個小時。前面二十分鐘,我是想請他先看看老和尚,我們第一天看老和尚那個開示,「因果教育很重要」,先讓他了解一下老和尚講的這些理念。所以我們今天就學習到第二十六段。本來我是準備講到第二十七段,二十七段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因為這邊有五個問題,下午就沒時間回答,所以現在先給大家做個簡單的解答。下面第一個問題:
問:尊敬的悟道法師,想請問減香的處理是否恰當?
答:看怎麼減,減到多少。因為好像去年政府在提倡,我看報紙是講滅香,滅就是統統不可以燒香。後來,特別中南部的寺院他們就有意見,後來好像就改為減香。原來是要滅香的,後來看到這麼多人反對,所以趕快說減香不是滅香,原來是要滅香。減香當然這個處理,是可以根據環境來斟酌處理,像現在大陸一些寺院,他們也做了減香這樣的一個做法,像上海城隍廟它是一個代表。因為台灣燒的香沒有大陸那麼多,我以前去大陸看,燒那個香都是一把這麼大把的,的確燒得太多,那個煙太濃,也不是很理想。特別我們去燒到那種化學香,那是很不好的,那個化學香人聞了都會中毒的,那是不好。所以香,它還是有一個限量,是正確的,譬如說我們上一炷香,或者上三炷香最多,不要上一把。我看那個一把,這麼大把一燒,一個人燒那麼一把,那香真的是太濃了,那是不好。如果燒的是化學香,也造成空氣污染,對人身體都不好。對人身體不好,就對人不恭敬,那你對佛菩薩,那不是更不敬嗎?我們有一句俗話講,你要生到好兒孫,要燒好香!對不對?有沒有聽說過?你要燒好香。你上輩子燒好香,這輩子才生到這個好的兒孫。
所以這個也是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我們燒香要燒好香。什麼是好香?是不是要很貴的,沉香或者檀香?那個價錢都很高,一般人也燒不起。我在廬江做法會是在金剛寺,他們都是到福建去買藥草香。那藥草香便宜,但是天然的,它沒有加化學材料進去,所以燒藥草香就可以。如果有些人要買好一點的香,買沉香、檀香這一類的,當然也可以。但是普遍的,我們還是建議大家燒藥草香,現在台灣寺廟還是燒藥草香的比較多,比較傳統。以前在台灣傳統上的香都是藥草香,藥草香可以當藥的。所以小時候,我母親都是帶我們到神廟拜拜,然後用那個香灰泡開水,喝了可以治病的,以前這些香是可以的,現在也是還有這種香。這個藥草香,你點了對人身體無害,而且有幫助,對我們身體有幫助,價錢也不貴,所以建議用天然藥草香。當然我們燒那個名貴的香還是看時間的,不是我們一般都可以燒的,一般還是燒這個藥草香。減香也是需要的,如果太多了是需要有個限制。像以前上海城隍廟也是燒一大把一大把,後來現在我看,我現在到上海城隍廟去上香,廟裡面它都送你不要買,三炷,你一個人去請三炷香不要錢的,你就去上,它這個也是減香的一個做法。所以減香就是我們一炷,最多三炷香,這樣就可以,不要超過,超過燒那麼大量的,的確是不適合。所以減香的處理是可以的。下面這個問題:
問: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師慈悲,學生請問法師,學生有抄經習慣,但抄完後會於每月十五去附近寺廟禮拜上香,後去化金紙的金爐化掉,請問這樣如法嗎?
答:這樣就要看那個寺院,他們怎麼處理那個香灰,他是亂丟,還是有妥善處理。像印光大師講的,你要用乾淨的布袋把它裝起來,埋在乾淨的土下面,不要隨便人家腳去踏、去踩,比較深山的。如果在水裡面,大海是最好的,或者是大江、大河,沉在那個當中,那個要請漁船了。最好是這樣處理,如果廟裡面他們有這樣妥善處理是可以的,你去了解一下。下面這個問題:
問:尊敬的悟道法師、周老師,請問老師們,若自己的好友或任何人,向自己說別人是非時,我們應該如何存心?
答:念佛就好了。有的人他要講這個、講那個,你也沒有辦法把他的嘴巴封起來,你就是心裡默念佛號給他迴向,這樣就可以了;你就不要去捲入那些是非,因為是非愈說就愈複雜。如果我們跟他講的那些是非沒有關係,我們也不必要去捲入在裡面,去談論那些。是非,實在講現在人會說是非嗎?我看要說是非的人也不容易。要說是非的人,他首先要懂得什麼是是、什麼是非,現代人很多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他說什麼是非?亂說。我們台灣第四台,有一個電視台的節目叫「全民亂講」。我聽聽這個也沒錯,是真的亂講,而且還不是一個人、二個人講,是全民亂講。為什麼亂講?因為他不懂什麼叫是非,是非善惡他分不清楚。如果你沒有讀聖賢書,你怎麼懂得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以前,我早年在圖書館,人家說說是非、說是非,後來我想一想,真的會說是非嗎?如果你會說是非的人,那也是要根據佛菩薩的經典、聖賢的經典來說才會正確。是就是對的,非就是不對的,譬如說佛在經典給我們講,不殺生是是,殺生是非,佛才能講是非。如果我們沒有讀佛經,沒有讀聖賢書,你會講是非嗎?可能是亂講,不是在講是非。
所以一般說是非就是說別人的不是,他不對的地方。自己說別人是非,這看情況,看有沒有意義,如果沒有意義,你一直講別人的不好,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對自己也沒有好處,自己也造口業。他做錯了事情,是他的事情,我們講了那麼多,我們造口業,對自己沒好處,唯有壞處,那就沒有必要了。如果講是非,你是要幫人家認識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你是為了幫助人,這樣才能講。一般講是非,一般就是說自己的學生或什麼,有時候老師他會講某某人,那些什麼事情對或錯,他是在教學。所以以前早期,老和尚他早餐開示給我們講,講到某某人,我們就錄音機要錄了。你錄我就不講了,我不講你們就學不到東西。這個很厲害的,現在有錄影更厲害,現在講了把我拿出去,那不就變成真的是是非了。所以他是在內部,出了這個門就不再講了,他是在教你。別人的對或錯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人家錯的,你知道那是錯的,你就避免跟他犯同樣的錯誤;別人是對的,你要向他學習,對跟錯都是我們善知識。所以老師他是教學,他不是在講是非,而是把那些做得對的或錯的,看作我們的善知識來學習。所以你如果別人說是非怎麼存心?就是我們聽他講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的我們接受,沒道理你就不放在心上,念佛就好。下面這個問題:
問:尊敬的周老師,尊敬的悟道法師,在大學或各級學校推廣傳統文(可能是文化,少一個字),可從哪部或哪幾部經典著手?
答:現在我們老和尚是提倡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可從這些經典下手。還有這次周老師講的《常禮舉要》、《群書治要》,這些都是老和尚提倡的;另外現在有《聖學根之根》,那個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讀的書很多,像《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些也都可以去讀的。傳統文化它是普世教育,就是倫理、道德、因果,這些經典我們都需要來學習、來讀誦。以上這幾部,我們是要去讀誦受持的典藉。下面這個問題,有兩個問題:
問:想請問師父,身處於組織內,如辦公室、公司分組或學校的時候,為什麼我能感受到上位或領導者,使用著一些權術,或心理技巧控制著下屬?若下屬一直忍讓,會一直被欺負。
答:這個周老師昨天都回答過了,他欺負我們,就上輩子我們欺負他,所以現在換他來欺負我們。你了解這個因果就是還債。他為什麼不去欺負別人?怎麼偏偏我們碰到?這個都不是偶然的。如果你遇到一個像孔先生算命這麼準的人,你會被誰欺負,什麼時候被欺負,怎麼樣被欺負都可以算出來的。算出來你就知道,上輩子你是怎麼欺負他的,因為你欺負他的時候你忘記了,所以你明瞭三世因果你就心平氣和了。這個因果,你看唐朝人寫的《太平廣記》,那是講因果的,還有《冥報記》,你看了之後就知道,這個世間都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還有《安士全書》,你多看看,你就知道了。
問:第二,為什麼世俗人會對有錢、有地位者比較恭敬,而對需要幫助者,孩子、病者不這麼有愛心?
答:因為他沒有學傳統文化,學了他就不會這樣。所以勸他來學傳統文化,他就不會這樣,他就會對需要幫助的人有愛心。特別是了解因果,他知道去做這些善事,他將來會有好報,他就很樂意去做。不了解這個因果,他說我做這個有什麼好處?他不肯幹。
問題解答到這裡,時間也到了,我們這節課就到此圓滿。這次悟道跟大家講的課也就到這裡圓滿。原來我是多周老師一堂課十一堂,周老師十堂,下午我一堂讓給張亞中先生來講,這樣剛好各十堂。十就是圓滿,《華嚴經》十代表圓滿。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