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劉素雲老師複講  (第三十七集)  2018/4/22  中國  檔名:56-214-0037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咱們學習第二十四品經文,這品經文的題目是「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品經文非常重要,主要是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隨著念佛功夫的淺深,有各種不同的品類,佛把這些品類歸納為三大類,就是上輩、中輩、下輩。我們從這部經裡得到一個綱領,是什麼因緣成就了這不同的品類?這個總的綱領,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為往生的條件就是這一句,所以這一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總綱領。往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幾句經文我們看一看,主要是說什麼意思?是佛告訴阿難,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他們有發心,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總的分為三類,就是上輩、中輩和下輩。我們看這句經文,『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西方世界是三輩九品,這不是專對我們說的,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的共同現象。「諸天人民」是指六道眾生,這是告訴我們範圍都包括哪些個。下一句經文,是『其有至心願生彼國』,「至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是真正的覺悟。知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生死輪迴太苦,我們這一生要是不往生,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得多得多。怎麼知道來生比今生還要苦得多得多?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到底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來生去哪一道,你不用問別人,問你自己就知道了。你的惡念和善念、淨念一比較,你就知道來生應該去哪一道了。《地藏經》裡面是這樣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句話講得一點不過分,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這句話,我們就會生起恐怖之心,恐怖之心是什麼?你會害怕的。

  現在我們遇到一條生路,能夠免墮三途,造的重罪可以不受報,你說我們是不是太幸運!如果沒有遇到這條生路,我們真是死路一條,必墮三途無疑。如果我們遇到這條生路,一心一意求生,眾生一發至心,十方諸佛皆來讚歎,一切龍天善神都來保護你。因為至心一發你就成佛,你就不是凡夫,現在就等於是後補佛、預備佛,一往生就成佛,你說諸佛如來怎麼能不讚歎你!所以「至心願生彼國」,這一句很重要。有的人抱著僥倖的心理:經上不是說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嗎?那現在不用著急,等我臨終的時候,我念一句、念十句阿彌陀佛我就往生了。我這樣跟大家說,你們可以到醫院裡去看一看,看什麼?看那些要死的人,有幾個人頭腦是清醒的,能夠念一句十句阿彌陀佛?他們連自己的家親眷屬都不認得,哪還有一點點往生的希望?真正知道生死事大,輪迴恐怖,這才是真正覺悟。大家看廣欽老和尚老人家臨往生前的七天,他不是念了七天阿彌陀佛,而是喊了七天阿彌陀佛。你想這麼一位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都是至心念佛,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怎麼能與老和尚的修行功夫相比?我在這裡真誠的提醒同修們,起心動念就是念佛,就是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想,你就會成就的。所以不要存僥倖的心理。看下面一段經文: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從現在開始,大家一定要注意,精力要集中。因為從現在開始往下說,就是上輩、中輩、下輩往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具備這些條件往生者,佛是怎麼樣來接引的。它有共同之處,又有區別之處,所以希望大家認真的往下聽。剛才這段經文,我們先看,『捨家棄欲』這個名詞,家有四種,一、田宅之家,二、煩惱之家,三、三界之家,四、生死之家,家是有這麼四個類型。這裡的「捨家」,是指捨棄這四種家,「棄欲」是指遠離種種欲望。大家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捨家不是說你從田宅之家出來了,那就算捨家,是要捨這四種家。『沙門』,這裡是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修行人,叫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九法界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本條件,就是要發決定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這裡面我重點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注意聽,無論是上輩往生,還是中輩往生,還是下輩往生,這條必須具備的是總綱。

  『修諸功德』,就是修行六波羅蜜等菩薩行法,叫「修諸功德」。我們先來看第一類,不是分三類嗎?我們現在看第一類,上輩往生者修學的綱領,就是上面這段經文,每句經文都含有深刻的意境。比如說第一句「捨家棄欲」,對這句有同修有誤解,認為上輩往生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沒分,這個認識屬於一種誤解。如果說你以為一定要出家才行,大家想一想,本經「德遵普賢第二」,經文開端舉了賢護等十六正士,這些人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位是平等的。這十六位正士都是在家人,是在家的菩薩,上品上生怎麼能沒有在家人的分?所以對這句我們千萬不要有誤會。比如說劉素青老菩薩是在家居士,她是上品上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就是離我們最近的實際例子。所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上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出家人有分,在家人同樣有分。

  佛在經論裡給我們講,有四種家,也有四種出,佛法的四種家,一是田宅之家,這就是什麼?就是大家觀念中的妻子兒女,財產,房屋、田地不動產等等,這些就屬於田宅之家;第二是煩惱之家,我們大家都知道;三是三界之家,六道輪迴之家,三界之家也就是六道輪迴之家;四是生死之家,這是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死。佛不是要我們出田宅之家,而是要我們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也就是說,佛要讓我們證果必須都要出這個家。家有四種,出也有四種,第一種是身出心不出,這樣的出家人,身出了田宅之家,心裡依舊貪戀五欲六塵,希求名聞利養,這是身出心不出。

  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即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皈依三寶,依教奉行,雖然是身在家,有田宅、有妻子兒女,但是他的心地清淨,對於家宅、對於五欲六塵並不沾染,這叫心出身不出。賢護等十六正士就屬於這種心出身不出,在世法中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一樣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上品上生。第三種是身心俱出,就是身心都出家了,佛門古今的祖師大德為出家人做好榜樣的,就是這樣的人身心俱出。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這不是指普通人,是指我們在家居士,而這些在家居士不是真正的學佛人,他是身也不出,心也不出。這裡有兩種出家是正確的,兩種出家是不正確的,哪兩種是正確的?是心出身不出這是一種,第二種身心俱出,這兩類都是上品上生。

  看下一句「捨家棄欲」,欲是指欲望,也就是希求,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因此我們對世間的希求都放下,對佛法的希求也要放下。棄欲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希求都要放下,才能得到清淨心。下一句,「而作沙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人就稱作沙門。這個沙門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要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可以稱作沙門。上輩往生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在這個基本條件下,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才能相應。看下面這五句經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五句經文是修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原則,因為上中下三輩往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五句具足信願持名三資糧,所以說這五句經文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看,「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修什麼樣的功德?念經、念佛的功德。就是專念《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是念《無量壽經》的功德,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自己專念,也要勸人專念,把專念的好處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發菩提心就是清淨心,一向專念就是平等心,阿彌陀佛就是覺悟的心,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三學都具足了,你三寶也就都具足。看下面一段經文: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看『此等眾生』,「此等眾生」它指的是哪些?就是說它的範圍是什麼?指念佛功夫成就了,生死自在了,來去自由的眾生,都包括在這此等眾生這個範圍裡。他們的往生有兩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壽命到了,阿彌陀佛前來接引;第二個說法,是他自己想去,佛來接引,是兩層意思。『經須臾間』,這句經文是告訴我們往生的速度之快,娑婆世界距離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在凡夫的心目中真是個天文數字。實際上虛空法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因為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佛來接引時,往生者已經入一真法界,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無限的空間。我們現在生活的是三維空間,大家想想,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無限的空間,所以須臾之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和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完全相同,這又是一個不可思議!

  看下面兩句經文,『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德能幾乎全部恢復,這非常的稀有難得,這應該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難信之法,為什麼?因為果報殊勝到這種程度,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的。我們是一介凡夫,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境界,就和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完全一樣。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段經文就是佛再一次叮囑、勸勉我們,你看到前面所講的,無比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要想在這一生能夠見阿彌陀佛,能夠親近阿彌陀佛,就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你一定要發心,一心一意的專求淨土,我在這一生什麼都不求,就求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就只有這一個求,佛勸勉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絕對沒有第二念,一句佛號就是一部圓圓滿滿的《無量壽經》。下面兩句經文是,『積集善根,應持迴向』。專念是正行,修善是助行,特別要注意這「善根」兩個字,不是「積集善根」嗎?這善根兩個字,世間法的善根,是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進,有區別。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是菩薩的善根,不夾雜、不間斷是積集善根。「迴向」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求生淨土。

  下面這兩個字,『由此』,是指什麼說的?是指上面所說的因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在這一生中一定能夠見佛,見到阿彌陀佛當然你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定是圓證三不退。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所有的一切經論裡都沒有,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也都沒有,是找不到的。如果我們今天遇到了,又當面錯過就是罪過。大家注意聽這句話,如果我們今天遇到了,又當面錯過就是罪過,罪過兩個字已經說得很重了。以上所說的是上輩往生。大家回去認真的把這一段好好的再看一看,這就是上輩往生是什麼條件,就是具備什麼樣的條件能夠上輩往生。下面說中輩往生,看這一段經文: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裡面有一個詞,『飯食沙門』,那個「食」,食品的食在這裡念四,「飯食沙門」,不能念成飯食沙門。看這幾個詞語,『齋戒』,「齋」是清淨心,「戒」是身口意遵守佛的教訓,沒有過失。『起立塔像』,就是塔寺、道場,像是佛像,「起立塔像」是什麼意思?就是建立道場,塑造佛像。引申為培養佛教人才,弘法利生,所以起立塔像這含有好幾層意思,我們不要把它弄混淆了,尤其是最後一個意思,引申為培養佛教人才,弘法利生。下面看,飯食沙門,食就是我剛才說了,食物的食要讀四的音,沙門在這裡是指出家人。飯食沙門,就是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出家人,就叫飯食沙門。記住,是四事供養,不是事事供養。下一句,『懸繒然燈』,繒是幢幡,「懸繒」是表示弘法利生。這個然和燃燒的燃是一個意思,燈是佛前供的供具,「然燈」是什麼意思?表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犧牲自己,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意思,這叫然燈。下一句,『散華燒香』,這個華和我們平時說花果的花是一個意思,花是表修因的,「散華」是什麼意思?是莊嚴道場,表修習、示範、布施佛法,莊嚴社會的身行。這個香是表戒定慧真香,「燒香」是淨化空氣,表以戒定慧真香淨化自己的身心環境。不能單從字面上來看,還要看它的深刻含義。

  下面說,中輩往生的有業障,不像上輩往生的把業障都拋棄掉了,中輩的還捨不得,不能把這個業障捨得乾乾淨淨。『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這兩句話是說中輩往生的信願、行持,比不上上輩,可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這一句非常要緊,千萬千萬不能疏忽,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中輩往生的人,因為他的業障沒有完全捨棄乾淨,他的修行比不上上輩往生的人,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做到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上輩往生的缺不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中輩往生的照樣缺不了這句話。所以我們要求生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一向專念。下面兩句,『隨己修行,諸善功德』,經文所說的,是中輩往生的人他們的修因,他們的修行也不簡單,用一句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定要明白經文的意思,否則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把經義解錯了,三世佛都喊冤枉。隨分隨力,積功累德,這就是「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盡心盡力的去做,做得自己心安理得,這就是圓滿的功德。超過自己心力之外的,勉強的去做就會生起煩惱,這就不對了。比如有人想做功德,自己沒有錢,就到處借錢去做;有的人看別人做了什麼,自己不具備條件,也硬要攀比著去做。比如說佛門裡的化緣,佛在世的時候沒有這個,佛法傳到中國時也沒有。因為攀緣則不清淨,隨分隨力去做,你的心是清淨的,我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這就功德圓滿了;超過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這就不圓滿,是有欠缺的,這都是在造業。佛的標準是清淨平等覺,如果你的心不清淨、心不平等,這與佛法不相應,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大家一定要聽明白,你這樣做,是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雖然有福報,但是它有漏。有漏的福報很麻煩,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將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完沒了,糾纏不清。所以這樣的福報你希望得到嗎?佛弟子有智慧,決定不搞這樣的事情。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真心實意、盡心盡力去做就好。

  我記得我曾經跟大家說過,十幾年前五大連池的鐘靈寺,住持上覺下悟法師建鐘靈寺,他是第一個接引我進佛門的皈依師。因為師父要建寺院資金短缺,老人家是到處化緣,我看著師父到處化緣,我很心疼,我怎麼能幫幫師父?但是我又曾經發過這樣的願,我過去不化緣,現在不化緣,將來永遠不化緣,這與我想幫師父的想法就有衝突、有矛盾。如果我自己有錢那就什麼都別說,我一定會給師父的;因為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我幫不上師父,我心裡覺得愧疚。所以後來就這件事情,我向淨空老法師請教,我把這個事情跟師父說了,師父,請您告訴我,我應該怎麼辦?老法師是這樣回答我的,既然你發了不化緣的願,那還應該兌現這個願。從那以後我的心不再糾結了。去年,二O一七年是覺悟法師往生五週年,我曾經寫了一篇「祭師文」,來懷念我的恩師上覺下悟法師。

  下面看這句經文,『奉持齋戒』,看到這一句有人又產生疑惑,有人以為「奉持齋戒」就是過午不食,要持戒。佛聽到都搖頭,因為什麼?你又依文解義了,形式上的持戒、持午,這是小乘佛法。念佛法門乃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這裡講的齋與戒,與小乘的齋戒不一樣。這個齋是清淨心,這個戒是沒有過失,身口意三業清淨這叫戒。怎麼樣奉持齋戒?老實念阿彌陀佛,就是奉持齋戒。這回大家聽明白了!什麼叫奉持齋戒。下一句,「起立塔像」,是指建立道場,塔是塔寺,道場的意思,像是佛像,道場裡供養佛像。今天的科技非常發達,最好的塔寺是什麼?就是電台、電視台。如果你建一個佛教的電視台,二十四小時講經說法、念佛,這樣的佛法才能夠普利眾生,這是「起立塔像」。不要誤會,不是幾個人弄個小廟、建個道場,過不幾天就變質了。因為什麼?信眾多、供養多什麼問題都出來了。古人說得很有道理,建道場的時候,大家都熱心的出錢、出力,都是菩薩;道場建成之後,菩薩都變成了羅剎,爭名奪利,天天吵架,這樣的道場還不如不建的好。

  下一句「飯食沙門」,這裡的沙門是指出家人,對於真正發心修道的人我們要供養他,使他的生活沒有憂慮,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清苦的生活好,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條件具備,沒有後顧之憂,身安道隆,這樣可以專心辦道,這是供養。飯食沙門,我們要依佛制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樣的供養是正確的,是如理如法。看下面兩句,「懸繒然燈,散華燒香」,這兩句真正的意義是宣傳佛法。下兩句,『以此迴向,願生彼國』,這是講日常所修的功德,都迴向求生淨土。以上我們說的是中輩修行的方法。中輩往生的人他們臨命終時,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這些人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是怎麼樣來接引的?看這段經文: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在他的面前。雖然是化身,但是光明相好,與佛的真身沒有兩樣。又有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們前後圍繞,都示現在往生者的面前,攝受導引他。這個時候,往生者即隨化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以後也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只是他的功德和智慧,要比上輩往生的人差一等,這是中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我們看這個詞,『功德智慧』,這個指什麼?是指斷惑的功夫,「功」。「德」是往生後的品位,「智慧」是從自性中流出來的真實智慧。中輩往生和上輩往生臨終的情形相彷佛,一種是壽命到了就是報盡往生,捨報了;另一種情況,就是修行的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雖然他還有壽命,他也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海會菩薩們都來接引。經上雖然講的是化佛,來接引的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沒有無量無邊的化身,怎麼能同時接引十方無量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化佛跟真佛沒有兩樣,報身、應身、化身,實際上是一身。與佛同來的這些大眾,一定是跟往生者有很深的關係;如果沒有關係,他們不可能隨佛一同來接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一生當中決定證得無上菩提,這個果報的殊勝是不可思議的。這一類的人,就是中輩往生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輩要差一點。功是修行的功夫,就是他的修行功夫比不上上輩往生。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輩的差一等,但是沒有說他的福德次於上輩。這裡說的功德差一點,福德沒有差,所以說中輩往生的人他的福報、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為什麼?這是佛力的加持。

  那功德智慧怎麼樣區別?功德是講斷惑。佛說眾生的業惑有三種,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比如我們念佛往生是一品惑也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我們的功德、智慧是最淺的。假如我們把見思煩惱斷了,本性裡透出來的智慧,決定比沒有斷惑的人要多得多。就是我們只要透出來一分自性裡的智慧,那我們就比沒斷惑的人那個智慧要多得多。由於斷惑的程度不同,功德也不一樣。見思煩惱斷了,這個斷是功夫,這個德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他得的果報比凡聖同居土要殊勝,這是斷惑證真的果報。相好光明、壽命長短的福報,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都是平等的。這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獨在極樂世界是平等的,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世界,所以諸佛讚歎。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那功德就更加殊勝,他的智慧如同諸大菩薩沒有兩樣。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提升品位,一定要從斷煩惱修起,一定要把煩惱、妄想、習氣斷掉。

  往生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向專念』。老法師多年的觀察,一個人念佛成功的多,沒有障礙、沒有干擾,一個人一個道場,一個道場就一個人,精進不懈死心塌地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會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他自己明瞭,這樣的人修行一定成就!記得前面我曾經說過,老法師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個道場,就是這個道場就你一個人,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成就得快,成就得多。所以老法師告訴我們,獨修比共修成就要快、要多。接著往下看下輩往生的: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段經文就是說,下輩往生要具備什麼條件,要具備什麼條件?就是『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大家回過頭來想一想,上輩往生也要具備這個條件,中輩往生還要具備這個條件,下輩往生照樣要具備這個條件,所以說這是總綱,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總綱。下輩往生的這一類人,假使不能像前面上輩和中輩往生的人,一樣修諸功德,還是應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能歡喜、信受、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我們可以看一看有區別,就是下輩往生的人,除了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以外,這個條件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並且以真誠的心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這是下輩往生和上輩、中輩不同的地方,這是下輩往生的幾個具體的條件。下輩往生的人如果沒有像前面講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但是他們有心、有願,看到別人做功德合掌歡喜,恭敬讚歎,這就等於他自己在修功德。所以說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彌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那麼別人修習的功德,你也能把它轉變成你自己的功德。

  佛法的修行全在用心,這個心是非常重要的。三輩往生,實際都是在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輩,善用心的就是上輩。什麼是不善用心?大家聽到這誰不想善用心?善用心就上輩往生,不善用心就下輩往生,就講講什麼是不善用心?看到別人的功德殊勝,他嫉妒、破壞。要知道,別人的功德一點也沒有損壞,你把你自己的功德完全破壞掉了,而且你自己造作罪業,這就是不善用心。比如弘法利生的事是功德,我們對於講經說法的法師能障礙嗎?我們決定障礙不了他、破壞不了他,能破壞的是什麼?是把眾生聞法的機會破壞掉、斷掉了,對於法師來說一點損失都沒有。斷絕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比什麼都大,決定是墮阿鼻地獄的。我在這裡告訴大家,千萬不要障礙講經說法的法師們。

  看下面幾句話,『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這是下輩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再說一遍,「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就是下輩往生的人,你對於念佛法門,對於阿彌陀佛,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真正的生歡喜心,真正的深信不疑。這個樂就是愛好的意思,非常愛好念佛法門,修學念佛法門,絲毫懷疑都沒有,用一顆真誠心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具備這樣簡單的條件就足夠了,就夠你下輩往生了。下面看這幾句經文: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就是說下輩往生的人,他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是怎麼樣來接引的,此人臨終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一樣,這和中輩、和上輩都有區別。下輩往生的人,佛來接引他,他就感覺像夢中一樣。他也能夠往生極樂淨土,所得的功德、智慧次於中輩往生的人,這是下輩往生的因行和果報。

  我們看看這個關鍵的詞,『夢見彼佛』,這裡的夢不是說真的在作夢,而是說臨終時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夢中見到佛一樣。平時我們一聽「夢見彼佛」,那就是作夢夢到佛,佛是在夢中來接引的,這個不要誤會。這個夢不是說真的在作夢,而是臨終佛來接引,臨終者他感覺自己好像在夢中一樣。這樣修行的念佛人,他在臨終的時候,我們還用這個詞夢見阿彌陀佛。當然在下輩往生裡,這個功夫也有淺、也有深,功夫深的他也能夠預知時至,也見到佛來迎。那下輩功夫往生的只是夢見,這裡的夢見不是作夢,夢見是說他臨終見到佛就像夢中一樣,不是那樣的清楚明白。換句話說什麼?下輩往生的人到他臨終的時候,他見到佛以後,他沒有辦法告訴家人,他說不出來話,這和中輩往生、上輩往生又有區別了。這個我們在送往生的過程當中,也能見得到,比如說我在送往生的時候,見到有的確實是往生了。我從他什麼地方看出來?一個是他預知時至,這條是最重要的;再一條他臨終之前那個表情動作,就是他見到佛的動作,高興、笑,有時候還能用手指一指,這都是他見佛的具體表現。下面看這段: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這段的內容和上面又不一樣,上面是說的上輩、中輩、下輩往生,是指專修念佛法門的。我剛才給大家讀的這段經文,下面我來給大家解釋,首先看,『住大乘』,是指平時不是專修淨土,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餘法門的一類眾生,注意這個內容不一樣。「住大乘」,不是專指修學念佛法門的,而是一門深入修學大乘其餘法門的一類眾生。注意這裡有一個詞「一門深入」,所以修學其他大乘的法門,也要一門深入。下面一句『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說至少十念,這裡的十念有平時十念和臨終的十念。『聞甚深法』,是指聽到念佛往生,平等不退成佛的法門,叫「聞甚深法」。下一句,「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住是指安心住在大乘佛法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功的祕訣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字專。

  下面幾句,『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幾句經文是說往生淨土的條件,就是不專修念佛法門的,他是修大乘佛法其他法門的,但是他做到了一門深入,這樣的往生淨土的條件,就是剛才這四句話。「向無量壽」就是向阿彌陀佛,這些人跟修行淨土的不一樣,淨宗是一向專念是正修,助修也是念阿彌陀佛,正助雙修都是念阿彌陀佛。修學大乘其他法門的,他們的正修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門修學,而把念佛當作附帶的,這就是兼修念佛法門,這就是專念和他們不專念的區別。下面一句,『聞甚深法』,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法,這個法門在一切法裡,是第一甚深法,沒有比這個更深的。正因為這個法門太深,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古德常常這樣的比喻,等覺菩薩觀看這個法門,「猶如隔羅見月」。這個羅是什麼?是羅紗。什麼意思?就是等覺菩薩看這個法門,就等於像隔著羅紗看月亮一樣。什麼意思?影影綽綽,看不清楚的意思。這些修學大乘的人,他們聽了念佛法門之後能生信心,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不是對普通人講的,是對住大乘者而說的,這個理念我們要清楚,就是這個難信,不是對普通人說的,是對那些住大乘者而說的。因為修學大乘的人他們還沒有見性,還沒有大開圓解,他有法執,有法執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他能夠把執著放棄,能夠相信淨土念佛法門,是具有很大的善根,這不是偶然的,我們對他們應該歡喜讚歎。

  下面兩句,『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一念淨心」非常重要,這是修大乘其他法門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重要的條件,而且是缺了不可以的,就是這四個字,「一念淨心」,這是最低的修學標準和修學方法。在他臨終的時候,有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雖然他一生都沒有念過佛,是修學別的法門的,臨終有人勸他念佛,他就生歡喜心,他就能夠接受,而且能夠生起信心,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一念只要是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淨土念佛法門廣大無邊,普度一切眾生。看下一段經文: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段經文是告訴我們,不修淨土念佛法門,修學大乘其他法門的人,他們有一念淨信,所以他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往生情況是怎麼樣?是這樣的,這一位平時修學大乘的人,臨命終時以他平時的修學功夫迴向求生淨土,佛與聖眾也一樣來接引他。他的感覺是什麼樣?也像下輩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感覺也是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也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證得無上菩提。我們現在講淨化世間,從哪裡做起?必須先從淨化自心做起。現在大家提倡人間淨土淨化人心,為什麼做不到?原因是我希望你淨化,我不希望我自己淨化。如果每個人都去淨化別人,不淨化自己,這個世間怎麼能夠得到淨化?一個人心清淨,一個人的淨土就現前;大家的心清淨,共業的淨土就現前。所以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心做起,這才是正確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性,就是一念淨心所現的法界,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一發願一念、十念都決定往生。

  這一品經文講完了,下面說說這幾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三輩九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總綱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總綱領,上輩、中輩、下輩都離不開這一總綱領。第二,三輩往生的條件有同有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三輩往生必須具備的共同條件,共同條件是這個。那不同在什麼地方?上輩往生要捨家棄欲而作沙門,要正確理解捨家棄欲的真正含義,這裡的家指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捨家是指捨這四種家。上輩往生在家人有分,不要誤解上輩往生一定要出家才行,上輩往生,出家人、在家人同樣有分。上輩往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菩薩聖眾現在面前,在極短的時間內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中輩往生是隨自己的條件積功累德,以這些功德迴向西方,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中輩往生時,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在他的面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極樂世界。下輩往生,能歡喜、深信、愛好修學這個法門,毫無疑惑,以真誠心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下輩往生,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感覺就像在夢中一樣,其實不是真的在夢中。以上三輩,是指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就是專中之專。一心三輩是指平時不是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但是他能夠一門深入,修學大乘法的其他法門,臨終一念淨心,歡喜接受,生起信心,願意求生極樂世界,最後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佛與聖眾前來接引,感覺如同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一樣。淨土法門廣大無邊,普度一切眾生,這真是圓中之圓!重點我就說完了。

  這一節課的交流就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