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十集)  2011/5/7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70

  大家好!我看很多年長的長輩很認真在背,這個兒子、孫子一看,一定非常感動,這麼好學。我們背一段,預備起

  「脩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俾至於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於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於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於喪適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好,背到這裡就好了。這個之前什麼時候不拍,怎麼這篇這麼難的時候才拍?所以冥冥中都有祖先在監督,怕我們懈怠,找這個特別難背的時候就來拍。我們翻到一百三十七頁。「原才」這篇古文,作者曾國藩先生。我們先介紹一下,曾國藩先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進士,剛好那個時候有太平天國之亂,曾國藩先生負責訓練湘軍。這個湘是湖南省的簡稱。後來討伐成功被封為一等勇毅侯,稱為同治時期同治中興的功臣。在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當中,漢人當官當到這麼大的權力,就曾國藩先生是最高的。他曾任兩江總督,還有直隸總督。直隸是河北省,河北跟整個首都北京,這個都是相當重要的地方。任兩江跟直隸總督等職位,這幾省的總督權力非常大。所以他的文章,還有他的武功,就是帶兵立下的功業,都是相當可觀的。卒逝,去世之後,追封他為文正公,曾文正公。稱文正公,在幾千年歷史當中沒有幾個讀書人能得到這麼崇高的一個尊崇。我們熟悉的北宋范仲淹先生也是追諡文正公,還有宋朝另外王旦,這個也是名宰相,也是文正公,很少追封文正的。

  而曾國藩先生他的文章效法方苞、姚鼐,就是桐城派的學問。剛剛也跟大家提到,文正公還強調經濟之學,經國濟民的學問,學以致用。其實古聖先賢承傳幾千年的道統,都是修齊治平的學問,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真實的學問。這篇文章「原才」,這個「原」字,一般是論說文,是要推究事物本源的意義,然後來讓人明白。比方提到的原才,人才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就把它彰顯出來,包含人才怎麼來培養都有提到。包含清朝黃宗羲先生寫的「原君」,國君的君,這個「君」字本來的意義是什麼?他透過一篇文章把它彰顯。這篇文章提到整個人才的重要性,還有培養方法,包含所有公務員都應該責無旁貸來栽培塑造人才。我們來看文章,開篇講到,這也是開宗明義就點出來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

  這個社會的風俗、風尚是淳厚樸實。『厚』就是淳厚樸實『薄』是輕浮、輕薄,衰弱。是淳厚,還是福薄,還是衰弱,從哪裡造成的?從哪裡產生的?這個就是『奚自乎』的意思。「奚」就是從哪,從哪裡產生的、造成的?這個「奚」也有何至於此的意思,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自乎』,這個『自』就是產生。它產生於

  【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嚮而已。】

  整個社會的風俗厚薄,主要是產生於一、二個人的思想傾向而已。這個『嚮』通方向的「向」。就是這一、二個人的思想觀念趨向,就影響了當地的人。這在古代就很明顯,有仁慈之人在一個地方當官教化,那當地就受到他德風的影響。包含我們近代這一百多年人的思想觀念,追朔到根源,其實也是幾個人的思想造成的。但是這個思想不一定對,它就形成了一個趨勢。所以接下來講到

  【民之生。】

  人民活在這個世上,生活在這個世間。

  【庸弱者。】

  平庸、懦弱者。

  【戢戢皆是也。】

  『戢戢』就是聚集眾多的樣子,就很多。「戢戢皆是」,就是比比皆是。在廣大的老百姓當中,平庸、懦弱佔的比例比較高。我們一般常講,先知先覺者少,後知後覺者多,他會跟上、效法。現在還有一批叫不知不覺,人已經道理講清楚、方向擺出來,他還比較麻木,還搞不清楚方向。

  【有一二賢且智者。】

  能有一、二位賢德而且有智慧的人。

  【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

  這個『君之』,「君」是遵從他,擁戴他的意思。『受命』就是接受他的教誨,聽從他的教導。整句下來就是眾人遵從、擁戴他,而且聽從他的教導。

  【尤智者。】

  『尤』就是特別。假如又特別有德有智的話

  【所君尤眾焉。】

  擁戴他的人就更加的多。這個『尤』還是特別多。

  【此一二人者之心嚮義。】

  這一、二個帶動風氣的人,他的心向著仁義。

  【則眾人與之赴義。】

  則廣大的老百姓跟他一起,這個『赴』就是追求仁義。我們看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孫中山先生他很有治國的理念,「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這些理念後來清朝沒有採取。孫先生後來是革命,第十一次武昌革命才成功。而當時候有很多的革命烈士跟著拋頭顱、灑熱血,都是為了仁義的理念,希望帶給老百姓一個好的生活。所以這「一二人者之心嚮義,則眾人與之赴義」。每一個朝代開始,這些革命烈士的精神,還是非常令人動容、感佩,只為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毫不畏生死。

  【一二人者之心嚮利。】

  這一、二個帶頭的人,他的心向著名利。

  【則眾人與之赴利。】

  眾人也被他帶到追名逐利去了。大家看,我們這個時代,人每天在忙些什麼?就為兩個字,名跟利,忙碌一生。甚至於曾經還有報紙上寫著,「貪婪是人類進步的動力」。這樣的話可以寫在報紙上,你看那個思想都偏到什麼程度去了。甚至還有一句話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看講這句話的人,可能天已經誅他了,所以現在也查不了。這樣的思想觀念居然還被認同,人們還被他誤導,麻煩。您看現在人不為自己想,人家覺得不正常可是在我們整個五千年歷史文化當中,為自己想會給人家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老百姓不識字,做人的道理他懂,他知道人要盡道義。我們看三十年前的長者就好了,您看他們的一生有沒有為自己想?看我們自己的父母,他們很徹底自始至終都是為父母、為家庭盡道義。沒有說在強調我個人要享受什麼,怎麼樣怎麼樣,沒有。

  我記得有一個曾經拿過諾貝爾獎,好像經濟方面的諾貝爾獎,他的學說裡面有一句話,「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句話真是夭壽,這種話他也講的出來,那誤導了多少的人!多少企業界的人,都覺得我存在的目的幹什麼?賺錢、撈利,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在中國的社會,那會被人家吐口水。「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每一個行業都是為了去服務他人生活上的需要、身心上的需要而存在哪有說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趕緊去把錢拿過來。但是這個人卻拿了諾貝爾獎,而且他的教科書還在大學裡面很長一段時間,現在不知道拿掉沒有?所以,後來偏得太厲害了,大家都自私自利,搞得整個大自然被破壞得體無完膚,不對了,趕緊拉、拉,才說企業有社會責任。你看偏那麼久了,才突然醒過來。

  所以天下為什麼不吉祥?孔子講「聖人伏匿」,聖人的教誨沒被重視「愚者擅權」,這麼愚痴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居然他帶頭,天下當然不祥。所以這一、二個人向利,眾人追名逐利,那個氣勢誰也攔不下來。所以要怪,我們得務本。根源在哪?《三字經》講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老師從小有沒有幫每一個人紮下倫理、道德的基礎?假如沒有,他一有影響力,會把整個社會給誤導。大家看現在年輕人,他們的那些愛好、嗜好,誰帶的?那些特別有名的歌星。您看那些人有沒有福氣?他福很大,我唱歌都沒人來聽,他們唱歌這麼多,還有上萬的。他怎麼會沒有福?沒有福氣你一個人都請不來,他一唱歌三萬人、五萬人,那不是一般的福氣。但禍福相倚,他帶動是錯誤的思想,他造的孽那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有福更要有德,不然會造大孽。所以那些錯誤思想的帶動者,他的父母跟老師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所以我現在打開報紙要很注意,我以前教過的學生有沒有這些情況,我就要好好懺悔一下。包含那個寫歌的人都要負責任。曾經還有歌叫「爸爸,我要錢」。你說這種歌他寫得出來,我也是服了他了,都沒有去考慮整個社會。你看以前讀書人,讀經典,「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考慮給天下的影響,是這樣的胸襟。現在變什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話是極度情緒化,不負責任的話。所以愈有福報的人,影響力愈大的人,愈應該要思考到給社會正面的影響。給大家談這段話,是說可能以後你的學生說不定當歌星,說不定當政治人物,他就很謹慎他的言行,要給社會開非常好的風氣。

  接著文章講到,「一二人者之心嚮利,則眾人與之赴利」,也是奔赴追名逐利。所以大家現在能來上古文課,坦白講,都是碩果僅存的。現在不去買股票,追名逐利、多賺點錢,這都是逆流而上的人,都是很有使命的人才做得到。所以一年了,不容易,大家居然還撐到現在,真是令人動容。五月二十八號,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五月二十八號開始上《群書治要》古文。這部書相當重要,因為這是「貞觀之治」能夠成就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唐太宗他十六歲就上馬打戰,後來當了皇帝,讀書的時間比較少,他命魏丞相編了這套《群書治要》。在所有的經典當中選出六十五部,匯集成《治要》。總共五十萬餘言,都是唐朝以前所有修齊治平最精闢的教誨。唐太宗看了以後,他就知道怎麼樣治國、怎麼樣治家。所以一下子沒多久、沒幾年,整個唐朝就興盛起來,甚至唐太宗還被其他國家民族封為天下的共主,天可汗。

  我們其實現在都感覺得到,日本、韓國在那個時候大量的留學生到神州大地來學習文化,可見得那個時候被尊崇的盛況。而現在是民主時代,為政者他也很少了解到,幾千年來這些治國的智慧。而整個世界,中國它延續了幾千年,到現在還是大一統的局面,這個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怎麼讓國家大一統、社會安定,這些智慧,這些經驗、方法,只有在中國找得到。剛好這部書是最精闢的,可以提供給全世界的政治人物來學習。包含所有的老百姓,學了之後,他才知道什麼樣的政黨,什麼樣的候選人、政治人物,才是值得擁戴支持的。他那神聖的一票,馬來西亞有沒有叫神聖的一票?一樣的稱法,才能投得準,才能選出好的人才出來。所以這部書真是治世的書。

  剛好師長跟我們納吉首相跟馬哈迪長老都有提到,首相跟長老都聽了很歡喜,這個書裡面的精華、智慧趕緊可不可以翻譯給他們看。其實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大一統的局面能延續這麼久,必然有它的智慧在其中。全世界華人重視中華文化,又會講你們一定覺得我很囉嗦,你們都會接下一句話了,比我爸還囉嗦,比我媽還囉嗦。「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知道了還不做,叫見死不救,到時候閻羅王定我們罪,可別怪我沒告訴你們,我有先跟你們say hello。你說可是我能力有限。告訴大家,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又不是在那裡比做多少,有沒有那顆心才重要。福是這顆心,禍也是這顆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面對時代的危難,我們連起個責任心都起不來,這個心性都墮落下去了。

  曾經在佛典當中看到一個故事,讓我也很有感觸。有一隻鳥叫歡喜首,這隻鳥住的森林剛好遇到火災,火勢也比較凶猛。結果這一隻鳥,牠就以最快的速度,使出所有的力量,飛到河邊含起一口水,再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火災現場,然後把水吐下去,牠就這樣來來回回飛了好幾趟。天神看到了這一幕,他就非常疑惑,這隻鳥到底在幹什麼?牠含那一口才幾滴水,牠怎麼救得了這個熊熊的烈火?天神就下來,然後就跟歡喜首談話說你這麼做,每次含這麼一點水,你怎麼救得了這個火災?結果歡喜首說我堅定,我一定能把這個火給滅掉假如我累死了,或者葬身火海,我下輩子再來滅這個火。當下牠是至誠的心講這段話,天神被牠的精神給感動,馬上就降下大雨把火給撲滅了。所以萬類相感,所有萬物相感應,以誠以忠,能至誠、能盡忠,天地都感應、都動容、都來幫助。所以每一個人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那分至誠說不定感動身邊許許多多的人,甚至感動有影響力的人,來一起參與文化復興的工作。

  大陸拍了一個片子,白方禮老先生他一生幫助貧寒學生,助學的道義、行誼,拍成的片子。大家可以有機會來看這個片子。白老先生當時候七十幾歲,已經退休了。他踩三輪車的,自己積累了五千塊錢,發現有孩子沒錢讀書,他一生積蓄馬上都捐掉了。然後又重操舊業踩了十幾年的車子,捐助了三十幾萬人民幣。有人估略算了一下他踩的公里數,是七十幾歲以後踩的,可以繞赤道十八圈。您看那十幾年的歲月當中,風、雪、雨裡都有這個七十幾、八十幾歲老人的身影。所以他那分為下一代的一種道義,也成了民族的精神。而我們看一看老人家有沒有學歷?有沒有強健的體力?有沒有金錢?他的條件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差,可是他卻喚醒了千千萬萬個人心對於下一代的使命。其實人這一生不是要有多少的條件,而是這分至誠的心要能夠提起來,就能感動有緣的人。接著文章講到

  【眾人所趨。】

  這些眾人被帶動了之後,都往那個方向奔赴。

  【勢之所歸。】

  大勢所歸向,局勢如此。

  【雖有大力。】

  雖然有巨大的力量。

  【莫之敢逆。】

  也沒有誰敢違逆這個形勢,沒有人敢違逆他。尤其上位者提倡正確的方向,所造成社會的良性影響就非常大。

  【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撓』就是搖撼。搖撼萬物沒有比風來得迅速、強勁的。『疾』是迅速。「莫疾乎風」,就是沒有比風來得迅速、強勁的。我們看刮大風的時候,很大的樹都連根拔起來。

  【風俗之于人之心。】

  社會風尚對於人的心理,對於他思想的影響

  【始乎微。】

  起初很微弱,不明顯。

  【而終乎不可禦者也。】

  可是最後將不可抗拒,『禦』就是抗拒,不可敵擋,不可抗拒。在孔子的教誨當中也有提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風加在草上,草就會低下身來。就是有君子的帶動,老百姓也會響應、也會跟隨,所以這個帶動風氣的人就相當的重要。所以第一段也彰顯了這些帶頭的人才,對於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性。我們接著看第二段

  【先王之治天下。】

  『先王』指古代的明王、聖王,他們治理天下,強調的重點方法

  【使賢者皆當路在勢。】

  使這些有賢德的人,『當路』就是讓他們在重要的職位,叫當路,『在勢』就是掌握權勢,他有職位、有權勢,他才好辦事、才好教化人民。名正言順,給他正名,給他有位置,他才好施展抱負。所以為政在得人。在《資治通鑑》裡面講的,「治本在得人」,政治最重要的根本,「得人在慎舉,慎舉在核真」,謹慎推舉人才。因為人才影響一方的人民,不能不謹慎來考核他的德行。發現有賢德之人,趕緊安排他造福一方。

  【其風民也皆以義。】

  『風民』就是教育、感化人民。「風」代表教化。統統是用義,仁義道德,或者直接強調的是用道義來教化人民。其實我們看所有社會、家庭,以至於世界的衝突,沒有別的,都是為利衝突的。假如人心都把義擺在前面,這些問題慢慢的就都化解了。所以人心是問題的根本所在。我們先不說整個社會情況,我們現在跟身邊親朋好友有沒有不愉快?有沒有衝突?有沒有紛爭?有。好不好解決?你們怎麼搖頭,都沒信心了,怎麼解決?其實就這個字就解決了,你沒有「我」的自私自利了,他就沒有對立,就好化解。你為他著想,他就不衝突了,念念為他,不衝突。你念念為自己,孔子講「放於利而行,多怨」。我們處世待人的思想觀念,都是先考慮我的利益、我的利益,哪有可能人家不怨你?不要講利,講義。很多人又說,我眼前這些利不就沒了嗎?求學問,要先學吃虧,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不下,很難入道。浩然正氣都養不起來,會變得小鼻子小眼睛,然後眉頭愈來愈深鎖,連蒼蠅都會夾住,這個就很難跟聖賢人相應。

  用古聖先賢的智慧,當前人生所面對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是壞事,都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可是我那個親戚對我這麼惡劣,這麼可惡。這個時候你要了解一句話叫「禍福相倚」,你遇到愈惡劣的,你能用德行去面對,你後福無窮,禍福相倚!你看我們經典背了那麼多,遇到事了一句都上不來。大家看一下,舜王遇到父母這樣對他,請問大家有沒有遇到比他更惡劣的情況?那有障礙他的德行嗎?有障礙他的福分嗎?人生的真相,沒有任何人事物能障礙我們。看起來是障礙,是修大福報的時候,是長大智慧的機會。看人能不能用經典,而不隨順習氣。所以舜王列在二十四孝之首,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效法榜樣。依教奉行容不容易?人欠你,天會還你,量大福大,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要把每個人都當作貴人、老師,來給我們考試的,來看我們內心還有哪些習氣要放下。真的能放下了,智慧福分都會恢復,無量智慧、德能、福分可以現前。

  師長老人家給我們表演得很好!師長常提到的,本來壽命四十五歲,你看老人家八十五歲這麼健康本來命中福也不是很厚,你看老人家現在福報這麼大。「聖與賢,可馴致」,不只不跟人衝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大家願不願意這樣生活?你們又沒反應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看這樣的日子多好,轉個念,你就可以過這樣的日子。把每一個人都當老師,他來給我們考試的、發考卷的,看看我們功夫到哪裡?你有沒有看過哪一個學生寫不出答案來,跑上去打那個監考老師的?有沒有看過這一幕?沒有。可是我們現在常常打監考老師,我們生命當中遇到的一切人,都是監考老師來給我們發考卷的,我們一不高興就罵人,這叫顛倒。禍福都在一念之間。所以這些賢德之人,教化人民皆用義。

  【故道一而俗同。】

  『道一』就是社會的規範都很一致,教化產生很好的效果。不用看很遠,我們父母那一代,孝順父母天經地義。可是您看,缺乏教化,事隔三十年之後,孝順父母下一句是什麼?你怎麼這麼傻,錢不自己多花一點、多happy一點,有沒有這個傾向?要教!「茍不教,性乃遷」。所以我們看到這個「道一」覺得很懷念,能「道一」那個社會都很純樸、很有人情味。小的時候看到爺爺奶奶輩的,常常煮一大鍋的開水放在路邊,都不認識的人,誰過去了,喝那杯愛心的茶。包含我記得小時候爬壽山,很多長者扛著水爬上去,在山上請大家喝茶,人情味很濃!不是斤斤計較的,能幫人很高興、很歡喜。那時候的社會價值觀就是助人為樂,為善最樂,道一。『而俗同』,而且風俗相同。

  【世教既衰。】

  世道的教化比較衰微。

  【所謂一二人者。】

  這些一、二個帶頭、帶風氣的人。

  【不盡在位。】

  『不盡』就是不全,不全都在重要的職位。雖然他不在重要的職位

  【彼其心之所嚮。】

  而他的志向主張

  【勢不能不騰為口說。】

  勢必不能不從他口中極力宣揚出來。『騰』就是傳播。因為他有使命感,縱使他不在位,他也會大力的弘揚這些道統。孔子是好榜樣,孔子當時候他沒有當官,但是他大力的弘揚古聖先王的教誨。我們先師孔子還整個把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整理,承先啟後。沒有官位,最後成為素王,成為至聖先師。所以我們看到胸懷天下的人,誰能障礙得了他?有沒有說,哪一個人阻擋他,不讓他當官,他就不能對社會有影響?只要是真心的,只要是不執著的,這個好的理念一定可以慢慢傳揚開來。「上善若水」,水給我們人生很多啟示,它沒有執著,你拿個大箱子,它水流過來,你把它檔了,檔得了嗎?它從左右兩邊就過來了,檔不了的,因為它不執著。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自己轉。

  【而播為聲氣。】

  廣為傳播造成聲勢,造成風氣。

  【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

  我們看孔子那個時候,跟隨老人家有七十二賢,三千弟子。所以勢必不能不聽從這一、二人的號召,他們的一種使命、動力都被調動起來。

  【而蒸為習尚。】

  這裡用『蒸』,我們看蒸東西是用水蒸氣把它蒸熟,蒸氣是往上,這個「蒸」字表的就是興起。所以他們的號召就興起,漸漸成為習俗風尚。

  【于是乎徒黨蔚起。】

  『徒』是弟子。『黨』,同道、同志。於是乎志同道合的跟隨者,『蔚起』就是聚集起來,紛紛聚集起來。

  【而一時之人才出焉。】

  當時代的人才就會慢慢的從這裡產生出來。孔子那個時候七十二賢,都是相當有德行才華的人才。

  【有以仁義倡者。】

  以仁義來倡導的。

  【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

  他的弟子、同志,這些跟隨者能為仁義而死,而不顧性命。這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有以功利倡者。】

  假如帶頭的一、二個人,以功利來倡導。

  【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

  為追求功利而死,都不後悔。

  【水流濕。火就燥。】

  這裡引了《易經》裡面的一句話,水會向著潮濕低窪的地方流,『水流濕』『火就燥』,火會接近乾燥的東西來燃燒。其實這個就是每個東西的屬性,「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無感不讎。】

  『讎』是指響應、應答,就是有反應回來。整句話是沒有什麼感召是得不到回應的,其實只要有感召都會有回應,「無感不讎」。

  【所從來久矣。】

  這種情況由來已經很久了。應該是說,每個朝代都有這樣的現象。而這裡有提到,「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所以這個帶頭的人,假如帶錯方向,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還是很大。所以為什麼要慎舉?就是我們假如推薦人,那要推薦那些思想觀念很正確的,不然會偏掉。我們會不會判斷怎麼樣才是有德行的人?大家會不會判斷?《群書治要》裡面強調知人才能善任,人看不清楚,很難用對人。《論語》裡面很多君子跟小人的判斷,那個就是判斷力。比方,「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於仁」,這也是一個判斷。諸位女學長,妳們在找對象的時候,喜歡口才好的?還是不大會講話的?你看孔子幾千年前就在提醒我們,好,妳們自己參吧。這一段已經講出來,這一、二個人的帶動,慢慢跟隨的人多了,從中也會出人才。所以下一段主要強調提拔人才應該怎麼做。

  【今之君子之在勢者。】

  現今掌握權勢有地位的君子,就是這些高官或者是貴族。

  【輒曰。天下無才。】

  他們卻說天下沒有人才。

  【彼自尸於高明之地。】

  『彼』是指他們。他們身居高位顯貴,他們都在那個位置上。

  【不克以己之所嚮。】

  不能以自己的正確道德思想,來轉變風俗習慣。

  【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

  他們有那個高位,應該盡心盡力移風易俗,而且進一步陶鑄當時候的人才。『一世』就是整個那時代的人才。『陶鑄』就是培養造就,陶鑄的意思。因為在那個位置,這個是責任。有一句成語叫「尸位素餐」,尸就是居重要的官位,但是卻不認真做事,在混日子、混飯吃,就叫尸位素餐。所以不轉移風俗陶鑄人才,這樣的官員都叫尸位素餐。古代從漢武帝時期就強調人才兩個審核標準,舉孝廉。這是太有智慧了。孝,他有德行,這是做人的基礎廉,他清廉,他就不貪污,這是做事的基礎。廉潔了,整個政治風氣就好。所以舉孝廉,兩千年這樣承傳下來都沒有變過。而且朝廷審核一個官員,尤其地方官,他的政績好不好,第一個考核就是舉了多少孝廉,多少人才。這個考核標準太重要,讓所有為官者都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選拔人才,為國舉才。

  有人才,才能繼續照顧、教化老百姓,這個機制在民主社會容易被忽略,都比較重視那些把橋鋪好、把路造好,都看得到的。看得到的都是比較短的,看不到的都影響什麼?很深遠的。栽培人才,那不是一、二年辦得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人才還是要從孝廉、從德行當中來重視。甚至明白的話,每個入黨的要先考核他的孝廉,品行如何。

  【而翻謝曰。無才。】

  這樣有權力的人,不能做這些事情,『翻』意思就是反而的反,反而推辭,『謝』就是推辭,推辭說天下沒有人才。

  【謂之不誣。可乎。】

  認為這不是捏造事實欺騙人,行嗎?可能嗎?騙得了人嗎?這麼多人才,這些在位者居然說沒有人才,那真的是自欺欺人。

  【否也。】

  這樣說是行不通的,騙不了人的,不行的。

  【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

  『十室之邑』,在《論語》當中提到的。夫子講「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在一個村落,十戶人家的小村,一定能找到忠義的人生態度跟夫子差不多的,都有這樣的人。所以引了這個典故。十戶人家的小城,一定有崇尚仁義的君子,你把這些人找出來。

  【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他的智慧德能足以改變十個人,那必能選拔這十個人中優異的人。『尤者』就是特殊、優秀的人。『而材之』,就是找出這些優異的人,再把他栽培成材。

  【其智足以移百人者。】

  他的智慧德能可以,『移』就是改變,百人的人。

  【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必能選拔他影響的這一百個人當中優異的人來栽培成材。『材之』,這個「材」就是栽培成材。其實就是盡心盡力,有緣了就做到圓滿,就對了。不能自己預設立場,或者覺得難,就不做。社會愈難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大家讀這一段不要想,那是在勢者,那是官員,這一段講給官員聽的。這一段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親戚朋友,一定有好義之士。你把這些好義之士,把這個聖教介紹給他,你們再組成一個共修團體互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的智慧德能都不斷提升,都能在各行各業變成一股清流!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這分道義。接著講到

  【然則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

  轉移風俗栽培造就這一世的人才,舉世的人才。

  【非特。】

  就是並非僅僅是身居顯貴之人的事。『非特』

  【處高明之地者然也。】

  不一定要很高位的才能做這個事情。

  【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

  凡是『一命』,這個是周朝任用官員的制度,它有九命。這個「一命」就是剛受朝廷的官職,就是最基層的公務員,叫一命。所以最基層的公務員都能做,都有責任來做。其實只要倫理道德的思想,能夠在各行各業當中都做出榜樣來,就能夠挽回這個劣勢。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做出榜樣的人、團體,他們過的日子一定幸福。那些隨波逐流的,每天其實苦哈哈的。看到真榜樣出來了,沒有人不願意效法的。剛剛有沒有人要耕心蓮苑的資料?有。你看證明「人之初,性本善」,有人一定肯承擔、一定肯帶動的。所以最後這句話『皆與有責焉者也』,我們既是受祖先的教誨、聖賢的教導,我們有緣遇到了,就有責任把聖教盡心盡力介紹給身邊所有的人,這個是道義。當然怎麼介紹效果最好?首先第一個自己要好好做,不要自己還沒做,然後就去要求很多人,最後人家說,我看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幹麼叫我學這個?正己化人,首先要自己先好好的去做。

  【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

  『有國家者』,就是主宰國家行政權力的人。『得吾說』,就是採取我的主張。『而存之』,就是真的放在心上。採取我的主張並且念念不忘。

  【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

  那將會非常謹慎選擇,『天位』就是天子掌了政權,因為古代都是認為天子之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等於是選擇共同維護這個地位的人才,他們都會非常謹慎的去選。

  【土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嚮。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

  這些士大夫、官員、公務員,得到了採取了我的主張,而且念茲在茲,很重視這個主張。他們就會,這個『惴惴』就是戒慎恐懼,很謹慎的樣子,就會非常戒慎恐懼,謹慎。『心之所嚮』,就是他自己的志向,他自己的思想觀念。因為他是官員,他懂了改善風氣的道理,甚至鑄造人才的責任,那他自己就不能偏掉,他自己要時時給這些人一個好的榜樣。所以他會『恐一不當』,擔心自己做得不當,『而壞風俗』,敗壞了風俗風尚,『而賊人才』,甚至摧殘了人才,他就不敢、不願這麼做。

  【循是為之。】

  所以高位的人,一般的公務員、官員,都能重視、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在塑造人才。這樣的態度形成之後,『循」』是遵照,遵照這個方法,『為之』就是去做。

  【數十年之後。】

  經過數十年。

  【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萬有一』,就是說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萬有」,就是可能有「一」,就是有這一天。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非所逆睹已』,「逆」就是預先,預先看到。「已」是語末助詞,跟「了」一樣的意思。後面這一句是,這就不是我所能遇見的了。可能數十年之後,文正公他已經離開這個世間了。但是他也期許、堅信,只要能形成這樣的態度風氣,一定能夠造就很多社會國家的人才出來。所以最後這兩段,提起大家的責任,堅定信心的去做。所以身為一個國家的官員、大臣,心繫著國家的興衰,國家沒有人才,他們也覺得是他的責任、是他的恥辱。所以從這篇文章,我們也可以看到文正公他的用心非常良苦。當然我們讀完,也期許自己為天下舉才。第一,您假如有家庭了,您的孩子就要是天下的英才。OK,沒問題吧?假如您是在學校教書,您所接觸到的學生這麼多,您只要用心,其中一定可以出很多人才。包含您在您的行業當中,能真正落實古聖先賢的教誨,您的單位也會出很多棟梁人才出來,最後都可以為人演說,給全世界、給社會堅定的信心。

  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