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10/12/2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4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首先,祝大家聖誕節快樂。我在這幾年,將近六、七年的時間,好像是五次的聖誕節都在馬來西亞。每次都給我有很深的一些感悟,像第一次是二00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五號,第一次跟我們馬來西亞的同胞們一起交流,剛好二十四號好像是印尼的海嘯。去年的耶誕節,好像法國到英國的火車,叫做「歐洲之星」,還因為下大雪太大,結果很多旅客被留在地下隧道,長達好像十幾個小時的時間。所以這些都屬於上天垂象,在耶誕節前夕的這些訊息,到底在昭告世人什麼徵兆?這個值得我們思考。

  從我們中華文化當中了解到,這個災難的根源在人心。「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這些徵兆都在提醒人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要斷惡修善。其實這些徵兆,我們不能把它當災禍看,要把它當大慈大悲看,它在提醒人們趕緊回頭。師長曾經說過,這個災難為什麼會這麼大?主要是東方,尤其是中國人、華人,忽略了古聖先賢的教誨,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西方人忽略了宗教教育。這是一句話把根本問題點出來了。西方的宗教對他們的民族影響非常深遠,他們是政教合一,政治都受到宗教的這些教化影響。所以當西方人不相信《聖經》,不相信宗教的時候,他人性的墮落也會非常快。我們東方人、華人,假如不重視祖宗的教誨,我們就看到一個事實,短短幾十年整個社會風氣、人心快速墮落。所以「教學為先」!

  而聖誕節對於世人,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是耶穌聖誕,他的教誨可以帶給人類和平、吉祥才對。所以聖誕節最重要的事情是學《聖經》。現在一般的人覺得聖誕節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聖誕樹。樹假如繼續思考,樹是樹立德行,那可以!向耶穌學習,樹立像他一樣仁慈博愛的胸懷,這個就有意思了。聖誕節還想到什麼?放假。可是告訴大家,道德不能放假。道德放假了,放假就是人類墮落最危險、最快速的時候。學校,尤其中學,最怕什麼?放假。因為人沒有教化,一放假就放縱,很多中學老師擔心,孩子來了,很多女孩子要墮胎。你說現在假期到底代表著什麼?我們幾千年來老祖宗教的「寓教於樂」,所有的藝術都含攝著倫理、道德、因果在裡面。思考到這些智慧,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不得不佩服跟思考,為什麼湯恩比教授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我們面對這個大時代,這是我們共同要擔起的使命。尤其是華人,我們有孔孟學說,我們有大乘佛法。假如我們不帶頭來落實,給世界走出一條活路出來,那我們這個時代的華人要背一條罪,大家知不知道哪一條?叫見死不救。這一條罪很重,不知道便罷,知道、懂了還不做,良心何在?

  所以師長是我們的榜樣,知道老祖宗的智慧好。最近老人家蒐集了兩套書,一套叫《群書治要》,唐太宗那個時候編出來的一套治國寶典。後來沒傳下來,傳到日本去了,到了清朝,又從日本進貢到中國。非常精闢記錄了幾千年如何治理天下重要的這些道理。另一套書是《國學治要》,收錄了《四庫全書》的精華。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不管在治家還是在治國,這都是全世界最高度的智慧。由我們來行道、來做出來,進而給世界信心,向世界弘揚開來。不然你說現在的政治人物他怎麼知道怎麼治國?他知不知道治國當中「人存政舉」,人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道理我們沒有從古人的這些經典當中,可能一輩子都還沒搞懂。

  我記得自己在念高中的時候,我大學聯考考得不好。大家對我應該都比較了解,因為我大學聯考前一天都睡不著覺,太緊張了,得失心很重。其實得失心很重是近因,比較近的原因。大家知不知道遠因是什麼?遠因就是沒有福報。有福報的人怎麼考都考得好,沒福報的人平常模擬考都很好,正式考試那一場就考不好。為什麼沒有福報?你看我們現在思考,都會一直往根源,君子務本。「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你們接得好,這樣我聖誕節比較不會太難過。「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你看我們幾千年的華人思惟,都是從根本去思考問題,而這個態度,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發現。比方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政治,「不治已亂治未亂」。各個行業都務本,強調的都是商道、醫道、師道、君道、臣道,都抓本分,都抓根本。

  請問大家,現在各行各業先重視什麼道?金錢之道。本末倒置!我們是不是中國人?我們是不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現在空有一個黑頭髮、黃皮膚,實質上,假如我們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那我們不是真實的中華兒女。甚至於我們的行為是在侮辱我們這個民族,跟祖先的教誨不同。所以這一生能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心裡比較踏實。所以為什麼我大學聯考考不好?因為從小看同學考試,看到考得比我好就嫉妒,考得比我差就高興。那時候也沒讀《朱子治家格言》,不能幸災樂禍,無形當中心念就折了很多福,考試就考不上。後來明理了,心念一轉,不要自私自利,要處處為人著想,「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念頭一轉,怎麼考都考得還不錯。所以禍福在哪?一念之間。

  雖然我大學聯考考得不是很好,但是告訴大家,我有一科是全班第一名,大家一定猜不到。這就不用了。雖然是全班第一名,還是考不好,哪一科?三民主義,全班第一名。我那時候考得不是很好,可是我的導師就是教三民主義的,所以他一看到我很高興跑過來,你是全班最高的,還敬我一杯。但是我總體來講考得不好。而在讀三民主義,它內容裡面還包含各個國家、民族,在近代這一百多年的思想,尤其重視民主的發展,重視制度憲法的設計,花了很多精神,不知道投入了多少專家學者在那裡研究。請問大家,這個國家跟社會愈來愈安定嗎?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這一句話,大到治國、治天下,小到治家庭。請問大家,這五千年來哪一個時候的父母花最多時間教小孩?我們這一代。請問大家,五千年來,哪一代教得最不好?怎麼這樣?按照數學來講,應該成正比,付出的心力應該跟成果成正比,為什麼成反比?有句成語講「本末倒置」。治家的本在哪?治國的本在哪?德者本也,人存政舉,有德的人才才是國家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而所耗的時間都在制度上,那個是枝末。只要有好人,他自然就能夠用到好的制度,可是沒有好人,制度再好,變成政客玩弄的工具。

  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古文,學習的是什麼?智慧。「治國經邦,謂之學」,這才是真實學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叫學問。不是記一大堆經句跟知識、詞彙而已,那是玩弄文章。「安危定變,謂之才」,能夠在家庭社會、民族危難之下,他能夠扭轉乾坤,這個叫才能。我們上次跟大家談的一個重點,居安思危。我們現在有沒有居安思危的德行?有沒有安危定變的智慧?要學這個。所以在治國當中,法者國之本也,我們看到各個國家說,憲法是國家的大根大本,沒錯,法者國之本也。但什麼是法之本?人者法之根源也,這些憲法、這些制度是人來用的,得要有好人!所以這個人是指什麼?聖賢君子,他來帶領人民,這個國家就有福,叫人存政舉。我們之前也跟大家談過「才德論」,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才?裡面有提到,「德者,才之帥也」。所有的才能要為什麼所運用?為他的德行。這個都是抓到本,人才是本。什麼是人才?有德的才是人才。那我們現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沒有把教道德擺在第一位?所以能不能扭轉,要本末不能倒置!

  這是治國當中要從我們的經典才能真正找到這些根本解決的方法。所以我們華人自己要先深入中華文化,我們才可以去幫助其他不同的民族國家。從哪裡開始做?從馬來西亞開始做。昨天師父在對大眾開示到,馬來西亞一千多個華小在學傳統文化,六十幾所獨中在學傳統文化,又有全世界最多的淨宗學會,然後又有好的國家領導人,納吉首相也非常重視中華文化,這個叫「政通人和,上下一心」,由這個國家帶領全世界來學習五千年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你們有沒有突然覺得肩膀有點重,有沒有?沒有,你們是用心去領受這句話就不會覺得重。會覺得什麼?會覺得很幸福。為什麼?這一生沒白來,踏實,有意義。人就怕上了年紀,覺得這輩子沒幹一件有意義的事,那個時候才覺得很沮喪、很沒意義。面對這個大時代,從我們開始做起,帶頭起。

  我們祖先裡面有沒有平天下的智慧?有!大家看唐朝時候,各個種族跟宗教融合在一起,這麼和諧。在歷史當中記載,唐朝那個時候多到要九個人翻譯過來最後才讓皇帝聽,然後皇帝回答要經過九個人再翻譯給那個人聽,大家看當時候整個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民族有多少。而唐朝那個時候各個宗教都在神州大地弘揚,都沒有衝突。我們文化裡面兼容並蓄,看我們穿的服裝就知道,你看雍容博大,袖子都這麼寬,而且是圓的,外圓內方,連衣服都在提醒每個人做人。漢服,男的漢服很挺,代表做人要中正。所以怎麼樣讓天下太平?師長老人家曾告訴我們,宗教與宗教和睦相處,政黨與政黨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和睦相處,國與國和睦相處,這四個做到了,世界就能和平。而這個重點在哪?要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不能高下,不能批評,不能瞧不起人。這個道理,大家有聽過吧?跟我們有沒有關係?

  請問我們自己有沒有帶動宗教與宗教和睦相處?諸位學長,你們家有沒有剛好坐在一個桌上,有基督徒,也有天主教徒,開一個宗教大會。所以宗教與宗教和睦相處,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關鍵。因為宗教徒非常多,而宗教徒有使命感,因為他接受這些經典的教誨,他願意去承擔這些使命。所以宗教和睦了,能帶動整個倫理道德的復興,是一個相當大的關鍵。可是假如宗教徒之間不和諧,不只不能帶動社會這些道德的復興,甚至於還會產生副作用。為什麼?人家不是宗教徒的一看到,你們這個宗教徒說仁慈博愛、仁愛慈悲,結果你們彼此都相處不好。請問,他們會相信宗教徒嗎?會相信宗教的經典好嗎?那就不相信了。所以宗教之間不和睦相處,那是我們用我們的行為污蔑了宗教這些神聖的教誨,我們不只沒有功還有罪過。

  那怎麼樣宗教與宗教才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今天怎麼這麼多問句。我們這個問,都是為了能找到根本,找到下手處,這個問才有意義。下手處很重要!大家看,顏回好學,而且他很會問。顏回問孔子怎麼樣做到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首先要克除自己這些習氣,克除習氣是自愛,不能讓自己變成欲望的奴隸、習性的奴隸。自愛進而愛人,我們還有這麼多貪心傲慢,不要說去愛人,人家跟我們一接觸,就被我們傷害了,還愛。所以孔子講「克己復禮」,一個人克除習氣,都能恢復到對人的恭敬、對人的愛心。顏回接著問,「請問其目」。請問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當中,從哪裡下手?大家有沒有經驗,比方聽到一個很好的道理,「太好了,道理太好了」,結果一回到家,不知道從哪裡做。請問大家,有沒有剛好有一個朋友講了很好的道理,你聽了也很歡喜、很佩服。然後你接著跟他說,「請問從哪裡下手」,大家有沒有這麼問過?要學顏回,善學,學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虛的東西。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以,所接觸到的,看到、聽到的,只要會影響自己的恭敬心,會讓自己起邪念的東西都不能接觸。因為一接觸這些東西,邪思邪念很多,我們看到哪一個人能對人家尊重?那就談不上尊重,談不上愛護了。

  所以,還得從自愛下手,只要會污染自己的東西,都不能碰,要有自知之明。比方說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學習一個禮拜中華傳統文化,一個禮拜之後去看一場戰爭片的電影,一個半小時。請問大家,一個禮拜學的東西還剩多少?或者去逛百貨公司,琳琅滿目的商品,七天的道理已經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可能貪念、什麼念都起來了。尤其現在男人不好當,最好別去百貨公司,因為百貨公司女人穿的比較fashion,比較時髦。但這個時代,要記住,不要隨波逐流。我們還是要有判斷力,怎麼吃是對的,怎麼穿是對的,不能人云亦云。所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其實任何言語,只要自己已經情緒起來了,最好別講話。為什麼?我們已經沒對人恭敬了,情緒用事了,趕緊先離開現場,深呼吸一下,調整調整,覺得心平氣和才可以講話,不然言語也是失禮。情緒話尚且不可,更不能講傷害別人的話。還有「非禮勿動」,起心動念不可以違背性德,違背性德當下這個念頭叫自暴自棄,就不自愛了。我們從顏回跟夫子這個對話,我們舉一要反三。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好的道理、好的理念,我們一吸收到,馬上提醒自己,從哪裡下手,那《論語》這段話對我們就利益一輩子。

  我們都知道宗教和平很重要,我們自己從哪裡下手?從不同宗教文化互相學起彼此好的文化。因為我們學習了就會互相尊重、互相欣賞,進而互相溝通,然後和而不同。很和諧,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但保留不同的部分,這個就是君子處事的風範,「君子和而不同」。而那個共同的部分,可能就是所有學習經典人共同的責任。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都有責任把共同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弘揚出去,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有學聖賢智慧的,或者是宗教經典的人應該有的使命感。我們互相學習彼此的宗教教誨,剛好今天是聖誕節,我舉幾段耶穌基督的教誨,我們說了就要具體實踐。

  在《馬太福音》裡面,其實這是師父選的,我是借花獻佛,獻給大家,但是我們愈讀愈覺得,真的是英雄所見略同。當然今天英國人、法國人,他們在學習《論語》、學習中華文化,請問大家,誰受的刺激最大?我們華人!太丟臉了。我上次去英國被刺激得很嚴重。為什麼?到英國去,到劍橋大學去,結果師長要給他們這些研究所跟博士班給他們講課。結果就看到一個英國人,站在那裡用比我還標準的華語做主持人,他的北京話講得比我還好。然後還了解他們寫論文,用《孟子》寫,用《無量壽經》寫論文。我們在那汗顏搖頭。我的心裡在那裡想,假如有一天,我必須到英國來學中華文化,可能我聽課的過程當中頭都是抬不起來的。這是很大的恥辱,「知恥近乎勇」,懂得羞恥才有勇氣改過、才有勇氣奮發、才有勇氣承擔起民族的使命。

  假如我們東方人,學西方的宗教學得很認真,西方這些宗教徒不好意思了。假如我們佛弟子學習《聖經》,學得比他們認真,他們也不好意思了。大家看師長到天主教去講《玫瑰經》,講得很好,他們都印光盤流通學習。現在道教有很多流通師長講的《太上感應篇》。從這裡我們要學到師長胸懷天下的這分心境,見到了,能做多少,盡心盡力,不分宗教,不分種族。而《耶穌基督嘉言錄》裡面有提到,「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承受土地」。大家要舉一反三,這一句話讀完,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傲慢的人悲慘了,傲慢的人要接受審判了。這裡是溫柔的人有福了,脾氣大的人沒福了,太剛硬的人沒福了。「憐恤的人有福了」,就憐憫別人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有福了。「清心的人有福了」,這個清心寡欲的人,知足常樂的人有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我們一開口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絕不能一開口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衝突,那言語就造孽了。「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你為了道義,還被人家欺負,沒關係,人欠你,你們也不配合一下,人欠你怎麼樣?天還。你們回答的聲音,信心不夠。我們這幾個禮拜都在講信,這個信有誠信、有信義還有信心。信心是最根本的,人有信心他才能踏踏實實完全沒有懷疑的去力行聖賢教誨。

  這裡又講到,「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你們應當歡喜快樂」。你們最近有沒有被人家罵?有沒有?有就恭喜你,你的業消掉了,福快來了。接著這裡講,「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所以不能瞋恚、不能動怒、不能罵人,都要接受審判。大家看,跟我們老祖宗教的都一樣,都是相通的。彼此了解,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就和諧了。這一段又講,「所有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就恭敬神、恭敬基督,「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恨」,就是還有人怨你。本來要去獻禮物給上帝、給基督,還想到你做的事讓人家不平、讓人家埋怨,「那就把禮物先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再來獻禮物」。這個好!能夠得福的是什麼?是依教奉行的人,不是獻禮物獻很多的人。所以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供養,意義實質大過形式,我們從西方宗教裡面看都是這麼教的。「父母不孝,奉神無益」,林則徐先生說的,「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接著還有一句很好,都很好,念幾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學習的喜悅。「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你看胸懷這麼大,「為那逼迫你們的人禱告」。大家想一想,這些宗教徒都深入這些的教誨,現在哪有國家跟國家的戰爭?哪有那些紛亂?都是不聽話造成的。你們能真正愛你們的仇敵,為逼迫你們的人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這叫好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的人,也給不義的人」,這就是學習上天平等的慈悲。接著這裡還講到,「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到」,你看這是心法。《朱子治家格言》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那是帶著名聞利養的心,要發自內心去行善,不是做樣子給人家看,那變偽君子了。

  又講到了,「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你看這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嗎?用《弟子規》講,叫「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因為,你們怎麼論斷人,也必怎麼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這個就是因果的道理。《大學》裡面講,「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你講罵人的話出去,過不了多久,收回來的就是人家罵你。所以曾子就講明白了叫「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愛心出去了,因緣成熟人家的愛心就回到你身上;你的怒氣出去了,時節成熟人家的拳頭就揮回來了。所以有一句俗話叫,「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這個很有道理。

  接著又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見人家不好,為什麼你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梁木就是很粗的木頭。就是我們都是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然後都是拿望遠鏡看自己的缺點。其實可能我們比人家不好,還盡挑別人毛病。我們老祖宗講的,「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很會論斷別人的人,反而看自己的問題看不清楚。我們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子貢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貢批評人,「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子貢,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夫子說,我對治自己的毛病時間都不夠了,哪還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論斷別人的長短?夫子這些教誨、心境很值得我們學習,夫子沒時間去亂批評人。夫子說他「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每天擔心的是道德、道義有沒有做到,自己的缺點有沒有改過來,這是聖人用功的地方。

  這裡又講到,「你們願意人怎麼待你們,你們也要怎麼待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祕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我們接一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而且《大學》又講,「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最明顯的地方在哪裡?最隱祕的時候人就裝不出來,全表現出來了,最微小、微細的地方人也裝不出來,從一些小動作就看到一個人他內在的狀況,騙不了人。而俗話又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那更騙不了了。這裡又講到,「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有人問耶穌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問過長輩,他得罪我了我可以饒恕他幾次?到第七次可以嗎?接著耶穌就講,「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四百九十次,不簡單!包容人四百九十次,我看浪子都回頭了,頑石都點頭了。你能包容一個人,包容四百九十次。

  《德育故事》裡面,張公藝先生家裡九代同堂,這麼和諧。皇帝問他,你怎麼治理這個家的?他在紙上寫了九十九個字,九十九個「忍」字。他回答了皇帝的問題,意思就是說,實在家裡的人做的事情忍不住了怎麼辦?忍,真的忍不住了,再忍,能忍九十九次,我看事情早解決了。忍到第九十九次,忍辱波羅蜜就差不多,那個功夫已經修到什麼事都忍得了,都包容得了。接著這裡講到,「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你看很準!要講最重要的時候連麥克風都配合,剛好沒電。這要求這麼圓滿的果,因是什麼?應該做什麼事情?「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以善事問我?只有一位是善的,就當遵守誡命」。哪些誡命?「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當孝順父母,又當愛人如己」。你看完全是我們儒家講的孝道、仁愛之道,而且包含什麼?五常。我們剛剛看的,不要殺人,仁;不要偷盜,義;然後,不要做假見證,信;不要姦淫,智,禮、智都包含在裡面。跟佛家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同樣都是相應的,確實是英雄所見大略都是相同的。愈了解,還在那裡互相不信任、互相批評就沒有道理了,那也是造口業。

  所以從我們開始落實,跟不同的種族、宗教,互相學習他們好的文化,讚歎他們的文化,尊重他們的文化,很多紛爭就沒有了;再共同來向社會推展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孝經》裡面也講,「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耶穌基督,則基督教徒悅;敬聖母瑪利亞,則天主教徒悅;敬阿拉,則回教徒悅。你們都會舉一反三,我就不再講了。你看這些經典很活,無量義在裡面,從我們能真正對一切人禮敬做起。而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每個人的收穫不同,根本在哪?在我們心真誠恭敬決定的。愈真誠恭敬,收穫就愈大。所以我們同時讀經、同時聽課,收穫決定還是在我們自己的態度、心境上面。所以我們一起學習古文,這些都是千古文章,我們要帶著誠敬的心來感激,來領受老祖宗的教誨。

  而我們五千年的文化當中,我們最熟悉的五經、十三經,其實十三經就是五經再展開來的。五經當中最悠久的是《易經》,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個天地之間的一個表法來教化我們。之前有跟大家提過,比方是「鼎卦」,三足鼎立。但是我們假如沒有量力而為,這個鼎可能足折掉了,整個菜肴就翻掉了。這一卦裡面還提醒我們做什麼事情要度德量力,不可硬撐,不可輕諾,從鼎當中啟發人生的道理。包含「泰卦」,泰卦是地天卦。從這個卦象我們體會到什麼?天在上、地在下怎麼這一卦是地天卦?地在上、天在下。什麼表天,什麼表地?在夫婦關係裡面,男子表天,女子表地。這一卦就是告訴我們,太太站在先生的角度想一想,先生站在太太的角度想一想,互相設身處地就通了,叫陰陽相濟,就溝通了,就不會隔閡了,叫「否極泰來」。

  「否卦」是什麼?叫天地卦。天都是想著他自己,地也想著他自己,沒辦法溝通。所以有一位太太,以前就常常抱怨她的先生,覺得我付出這麼多,怎麼先生都不多體恤我一點。結果有一天她轉了個念頭,先生不能是說我的先生,我的是佔有!先生他的角色不是只有我的先生、我的丈夫的這個角色,他還有哪些角色?他還是人家的兒子、人家的大哥、人家的弟弟、人家的父親,可能他還是人家的領導、人家的老師,各種角色,他都得去盡他的本分,怎麼可以要求他只做到我這個部分,只專注到我這個部分?要能體諒到先生的不容易,甚至是夫妻一體去成就彼此的德行跟他的本分。念頭這麼一轉,從抱怨就變成體恤了。這個就是一念之間,否卦就變泰卦了。

  所以諸位學長,否極泰來在哪裡?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請問大家,現在內心裡面還有沒有對哪一個人有怨?你們沒有反應,你們都不敢反應。看大家的臉色還有,人假如內心裡統統沒有埋怨,任何一個人都不怨了,笑起來應該跟許哲女士差不多,像嬰兒般的笑容。你看小朋友,你才剛罵完他,過三秒鐘,他就跟啥事都沒發生過一樣。我那時候在小學教書,剛訓完學生,剛好下課,他回去收拾書包,才過了三十秒左右,他看著我老師拜拜,我還轉不過來,還笑不出來。所以他心裡沒有去裝這些拉裡拉雜的東西,人那種天真、純樸就表現出來了。所以《易經》裡面的義理給人生的啟發非常大。

  上一次剛好跟大家談到「曹劌論戰」,上個禮拜好像沒有說要背哪一篇,背哪一篇?「曹劌論戰」。哎!讓我太感動了,要流幾滴眼淚,我只是說《左傳》的文章這麼好,要背而已,大家居然這麼主動。所以自古至今,成就道德學問都是主動的人,而不是被推的人。好,我們待會來背。而這篇文章裡面,一開頭曹劌要去見君王,他的鄉人就說「肉食者謀」,你幹嘛去湊熱鬧?他說「肉食者鄙」。所以就提醒我們,人在順境當中,在福分當中,很難守得住,容易墮落。其實好多篇文章,我們最近學的,都表現出這個精神出來。包含上一篇,我們複習一下。「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所以人習氣一起來,傲慢一起來,他就要敗了,他的敗相就露了。所以怎麼樣才能永保吉祥,這學問要不要學?

  孔子有一次,魯國國君問他,我聽說把房子往東邊蓋不吉祥。孔子實在是盡忠到極處,哀公就問個蓋房子東邊延伸出去不吉祥,孔子就把治國的大道告訴他,抓住每一個機會。孔子說,我只聽過,聖賢人講五點不吉祥,沒聽過房子往東邊蓋不吉祥。哪五點,「損人自益,身之不祥」。一個人自私自利就折福了,他的災禍很快就來了。「棄老取幼,家之不祥」。一個家庭裡面忽略老人,不孝順老人,都圍著小孩轉,寵愛他,家之不祥。大家看,現在人的行為思想都落在這些不吉祥,怎麼可能說社會不會亂、災難不會來?「釋賢任不孝,國之不祥」。賢德的人不用,都找那些諂媚巴結,只會說大話的人,國之不祥。尤其民主國家選人要選什麼人?會選嗎?所以民主國家首先投票的人要先接受如何選出一個好人,不然他投票投錯了。投票投錯了,你選出來的國家領導人,你要負因果責任!到時候閻羅王會把這個檔案調出來。所以我們在民主國家投票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你選出來的國家領導人貪污,你有罪過;選出來的國會代表打架,自己要背因果責任。

  怎麼選好人?依《論語》來選,依經典選。《論語》第三句就講,「巧言令色,鮮矣仁」。結果很多人都喜歡挑口才一級棒的,很好的,罵人罵得很凶的,把他選出來。結果在國會裡面罵人罵得特別凶,下一代很難教,因為他們是公眾人物。《論語》裡面第二句講,「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你要挑好人,挑仁愛的人,要看他孝不孝順父母,友不友愛兄弟。所以古人懂,他舉孝廉,孝則有德行的根本,廉就不貪污,孝廉是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所以以後大家投票,先去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媒體,應該從這些地方去做才是務本。第四點提到,「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整個社會的風俗為什麼不吉祥?因為上一代沒有責任把這些倫理、道德、因果教給下一代。最後「聖人伏匿,愚者擅權」,聖賢的教誨沒人學,這些功利主義、小人的思想橫行,「天下之不祥」。

  所以我們怎麼轉變災禍,就要從承接這些智慧開始。我們都清楚習氣一起來,人的災禍就要來了。那怎麼樣保持這一生完全沒有災禍都是吉祥?《易經》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是全部都是吉祥的,六爻皆吉,就是「謙卦」。「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所以從這一句當中,我們體會得到謙虛、恭敬、謹慎才能不招感災禍,才能吉祥。所以禮讓、忍讓、謙讓,這些德行是一個人能趨吉避凶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接下來看幾篇文章,來體會一下謙虛、謹慎的重要性。六十二頁,我們《古文讀本》六十二頁。這幾篇文章都是從漢朝《說苑》節取出來的。《說苑》是劉向他們蒐集了漢朝以前很多聖賢留下來這些教誨,把它收錄在一起,很精闢。我們看到這裡講到: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

  『存亡禍福』,它最根本關鍵在哪裡?在一個人的修身、修養。比方人貪財、貪色起來了,他禍就來了;他能潔身自愛,他禍就避開來了。包含傲慢禍就來了,謙虛福就來了,所以『其要在身』。

  【聖人重誡。】

  所以聖人的教誨,特別重視自我的警戒,自我提醒,別人的提醒有限,自己能時時提醒自己,重要。提醒自己到什麼程度?每個念頭都要謹慎。所以觀心為要,觀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因為每一個念頭就像一個種子,善念是善種子,惡念是惡種子,這個種子只要種下去,這個念頭只要起來,以後一定會招感來結果、果報。因為有種子,因緣一成熟,它就發芽,它就成長。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道理真明白了,人的謹慎到什麼程度?不起邪念,不起妄念。這樣的警覺性,功夫就很高。

  之前聽鍾博士講《朱子治家格言》的時候,有舉到一個例子。美國有一個男子,在一個酒吧喝酒,看到兩個年輕漂亮的女孩進來,就起邪念,就跟她們搭訕談話。才起邪念,結果不知道過了多久,喝著喝著他就糊裡糊塗了,因為那個女孩在他的飲料裡面放迷幻藥了,就讓他昏過去了。結果他醒來的時候是躺在浴缸裡,泡在冰水裡面,他兩個腎臟被那兩個女孩子取走了。兩個腎臟都沒了,他之後不知道怎麼活,我也很難想像,腎臟被挖走了。就因為起個邪念,還沒有邪行,招感來的果報就這麼慘。所以我們從小教孩子非禮勿動,連念頭都不能妄動。所以『聖人重誡』:

  【敬慎所忽。】

  非常警惕、謹慎,不敢疏忽。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這個話裡面表現出來就是沒有比隱密黑暗處更容易顯現。其實就是人在沒人看到的時候最容易看清他的道德到底到哪裡。沒人看見,他可能就鬆懈,就放肆了。『莫顯乎微』,沒有比細微的事物更顯著的。因為細微的地方他注意不到,他的習氣就很容易流露在那裡。我們今天恭敬學到多少?我們強調一個人學習,他的收穫跟他真誠恭敬成正比。而什麼時候提升自己的恭敬心?《曲禮》開始就說「毋不敬」,這個「毋」就是代表沒有人不恭敬。一個人看到領導恭敬,看到下屬傲慢,這種恭敬也是假的,它不可能是真的。那個恭敬叫諂媚,不叫真恭敬。所以我們對有錢人恭敬,對沒錢的人傲慢,這個恭敬都是表相的東西。所以人的恭敬在哪裡不斷提升?在對一切的人上,不只對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品,都在提升自己的恭敬。這個就是善學的人,善於提升自己境界的人。

  我們看「謹」,整段話當中「朝起早,夜眠遲」,恭敬生命,恭敬時間。「晨必盥,兼漱口」,要恭敬自己的身體。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恭敬,愛整潔,也是對所有接觸我們的人的恭敬。自己髒髒兮兮的,人家一接觸我們嚇壞了。「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所以謹慎、恭敬延伸到什麼?對一切物品恭敬,不浪費,不亂放。每一個物品它背後有很多人的勞力付出才有這個物品,「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各行各業付出了,才有這些用品給我們。所以我們看到每個東西,用心的話,還會帶著一分感恩心來用這個東西。比方說我們讀經典,那是每一代聖賢人把它傳下來的,那是聖人教誨,哪一代人不傳,我們現在都看不到。而且經典成就了一代一代的聖賢,這個時候我們哪有對書不恭敬的道理?而且我們接觸聖賢的教誨,往往這個書都是免費的,那背後都是多少善心人士歡喜成就我們的德行、學問,我們怎麼會對書不恭敬?包含我們家裡的物品,不都是我們家人辛勤付出賺來的錢去買的嗎?怎麼可以不恭敬!所以真正恭敬的人,是去領受這物品背後的愛、物品背後的付出,他沒有不敬的。

  所以要看我們修養好不好,從一個家庭來講,看廚房,廚房很乾淨,這個家的修養不錯。再來看廁所,他能把廁所都刷得很乾淨,那這個恭敬是真功夫。再來看房間,房間現在西方特別重視隱私權,人在這個角落裡面就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所以現在這些態度都跟經典不相應,這是我隱私權誰都不能管,好,你自己管,管成什麼樣子?德行愈來愈差。所以老祖宗是提醒我們:

  【故君子能慎其獨也。】

  在獨處的時候更加的謹慎,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修養。所以我們「慕賢當慕其心」。曾子是宗聖,我們學習他在哪裡?「毋自欺,必自慊」,音切,沒錯。我們大年初七一起來學習ㄅ、ㄆ、ㄇ,現在很多經典註解得特別好的都有ㄅ、ㄆ、ㄇ,大家會了之後,以後自己自學很方便。我聽說陳老師為了教大家ㄅ、ㄆ、ㄇ,他目前準備的幻燈片,就是PowerPoint,已經五百張了。所以大家看,這些老師們,他們來給我們分享講課,台上三分鐘,台下可能是他一輩子的經驗。所以「講論得之最速」,一個人從別人一生經驗當中所講的內容去獲得是最快的。但快還要珍惜才好,不珍惜可能這個好的緣就少了。

  不可以自欺,因為人要提升道德首先要打破自欺。人,真的見到好的教誨,盡心竭力去奉行。發覺自己有習氣,趕緊就像被毒蛇咬到一樣,寶劍抽出來就把手給砍下去了。不是真砍手,馬上就對治那個缺點。這樣的人他覺得每一天對得起自己,他就能自慊。這個「慊」就是自足,自己覺得很踏實,不會虛,不會沮喪,不會覺得苟且偷安。但是下手的地方在哪裡?慎獨。所以聖賢人的快樂,都是在立身行道。孔子的快樂在哪?「不怨天,不尤人」。孔子下手的地方,好學。「下學而上達」,下學這些五倫人事的道理,了解到它的根本,進而通達它的天命,通達天人合一的學問,那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我們看顏子的快樂,「不遷怒,不貳過」,下手的地方在克己。子思,傳《中庸》,他能「不援上,不陵下」,他下手的地方在居易。居易就是守好自己當下的因緣跟本分,不去貪求、攀求。「不援上」,就是不去巴結、諂媚領導,盡自己的本分。真正好的領導要用人,是看你這個人實不實在,而不是去講好話的。「不陵下」,就是不欺負底下的人,還愛護他們,教育他們。這是居易。孟子,「仰不愧,俯不怍」,是孟子的快樂,他下手的地方在哪裡?集義。孟子說他善養浩然之氣。怎麼養出來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符合道義,能符合的他就是養浩然之氣。

  諸位學長,這五個聖人的智慧德行融入了我們生命沒有?Hello,你們怎麼抄得都不看我了?有沒有當下不怨天,不尤人;仰不愧,俯不怍;毋自欺,必自慊;不援上,不陵下?把這些聖賢的心法領納在心中,那每一天都有很大的收穫。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