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10/6/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10
大家好。上一節課我們談到了言語的修養很重要,也舉到了曾子殺人的這個故事。其實每一個故事都可以給人很多的啟發。比方這個故事裡面,每一個人物都是可以啟發我們做人的道理。比方有三個人來傳曾子殺人了,他們這麼傳話對不對?他們有沒有確認?沒有。這叫道聽塗說。假如曾子的母親聽完以後說,「我不想活了」,那你可能亂傳的話給人家促成大錯,不可挽回的結果,都有可能。講話要負責任,不確定的話不可以亂傳,所謂「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弟子規》裡面光是談言語的修養就快佔三分之一了,太重要了。再來,曾子的母親也給我們省思,能不能在任何的狀況對自己的孩子的信任都不會改變?能不能在任何的狀況對我們的另一半的信心都不會改變?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親朋好友都不會懷疑?這個很重要!因為世間很多家庭、人與人的悲劇就是因為聽信讒言,就很麻煩了。
當然,從曾子的角度、從當事人的角度,不是去要求別人相信我。我們有沒有做出自己的行為能夠讓我們的父母,面對任何的謠言都不會擔心我們、都不會懷疑我們,我們做出這樣行為沒有?能不能讓我們的另外一半,不管面對任何境界,都覺得我先生我信得過,他不是這種人,我太太不會這麼做的。我兒子不會這麼做的,我女兒不會這麼做的。我們有沒有做出這麼值得我們親人、朋友相信的德行、行為出來?這是我們要努力的。
上一次我們講到,孔子勸導他的學生說到,「父母唯其疾之憂」,只有在生病的時候父母才擔憂他。可見得他的德行很過關。家庭、夫妻、事業都不用父母操心,這是一個為人子應該達到的標準,讓父母真正寬心、不擔心。第一個是問我們能不能做到讓人信任?再來是,我們真做到了,人家不信任我們,我們難不難過?會不會在棉被裡偷哭、流眼淚?所以孔子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人生哪怕你做得再好,也有人批評、也有人懷疑,這個時候你就想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做這些事都是我們應盡的本分,並不是要去求人家肯定的。既然沒求人家肯定,人家懷疑,有什麼好難過的?人家懷疑我們會難過,還是我們好面子,有得失心在裡面,不是他讓我們難過的,是我們自己的這顆得失心讓我們難過。
所以君子的心境,「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君子跟一般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的存心,「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外面,衣服穿著、吃的東西,可能跟一般的人都沒什麼太大的差別,但是最大的差別是他的這一顆心地、心境,跟一般的人不同。我們從前面這一段來感受一下什麼是君子之風。君子羞恥的是自己不修,是說沒有真實的修養,而不羞恥人家見污,就是毀謗、侮辱他。也就是說他有真實的德行,可是人家侮辱他了、人家造謠了,他也不難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哪怕讒燄薰天,整個社會統統都傳,他也不會罣礙。為什麼?他又不去要求別人相信他。謠言四起,只要不去解釋,「如舉火焚空」,是吧?你燒了一支火把,就像謠言,一直燒一直燒,燒到最後,「終將自息」,日久見人心了。可是假如聞謗,聞毀謗了而去解釋,有時候愈描愈黑,就好像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給困起來了。
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羞恥心對人是非常重要的,「知恥近乎勇」。而知恥是不斷的要求自己,「我要提升,我要真做出讓人家信任的事出來。」可是現在人的羞恥好像用錯地方了,現在人好像誤會了沒面子叫羞恥,「這樣多丟臉」。那個不是羞恥心,那個叫虛榮心。所以我們很難過的,那個都是虛榮,不是羞恥。我們看這一句,被人家污蔑了、毀謗了,三天睡不好覺、吃不好飯,那是不是羞恥心?那不是,那叫虛榮心,就不坦坦蕩蕩了。
恥不信,羞恥不能做出讓人信任的行為、信任的德行,不羞恥人家不信任我。我們現在是,「他不相信我,我好難過」。問題是,我們值得人家相信嗎?那才是重點。我們做不出值得人家相信的行為出來,那他的相信能撐幾天?那我們不就是只是在求那個很表相的東西了、不實在的東西了嗎?不真實的了。恥不能,羞恥自己不能有很好的能力去為大眾服務,去把自己的這一個位置的工作做好,是怕自己做不好事情。不羞恥不見用,就是人家不用我們做事。比方說這個公司哪一個位置要升遷了,結果一公布,不是我們,我們當天回去,「給我一杯酒」,咕嚕咕嚕,借酒消愁愁更愁,那就不是君子了。君子是,有能力做這個事情,人家不用他,他還是自在。
你看孔子一生,聖人,得不到人家重用,孔子有沒有躲起來偷偷哭?沒有。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每天吃青菜豆腐,「曲肱而枕之」,這個手直接折起來當枕頭用,「樂亦在其中矣」,雖然物質沒什麼享受,每天神交古人,法喜充滿。「不義而富且貴」,跟道義不相符而富貴了,「於我如浮雲」,我一點都不動心。所以沒被重用,孔子還是有跟聖賢神交的快樂。很多人說,「孔子好可憐,一輩子都沒人用他,他一定很難過」,這個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真的,孔子、顏子都做到了。有聖人的學問不被用都不難過,這才是君子了。所以今天有能力沒有被用了,別人選上了,不只不難過,很有風度,恭喜人家新上任的同仁,這才對了。
所以每一個故事其實都含攝很多人生的哲理。而且每一個故事裡面的角色都有值得我們反思的人生態度。那我們能這樣善學,聽一個故事,心境都能有很大的提升。不能聽成左耳進,右耳出,聽到最後很熟了,人家一講第一句,「我聽十遍了」,接下一句,可是什麼收穫也沒有。那就學成鸚鵡學舌,就只會,「你好嗎?你好嗎?」就只會講那個話而已。那個話有沒有利益自己的心性就很難講了。所以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把這個故事、把這個文章裡的道理領納心上了,化成言行了,他的心性就不斷提升了,氣質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在想說,「我學《弟子規》、學古文學得怎麼樣?」問問別人就知道了。假如親朋好友說,「我覺得你最近變年輕了」、「最近好像挺有書卷氣」、「最近看你好像慈眉善目」,那你這個學進去了,道德學問有提升了。
我們接著看這一篇文章,馬援勸了他的兩個姪子,不可以「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那個心情非常的懇切,就像要嫁女兒出去一樣。說到嫁女兒,你們笑什麼?我也是看過人家嫁女兒。我自己姐姐出嫁的時候,我也是全程參與的,所以不要懷疑我的經驗。我就想到芳子美容的總裁,劉芳總裁,前不久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了一堂課,我印象很深。她要出嫁的時候,她父親也是「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給她提醒。「要嫁人了,要開始幹活了」。其實這個幹活更重要的就是提醒要成家的人,要不分彼此、不要計較、能多做是福,是不?要聽到父親的苦心、用心。雖然是三個提醒,這種心境能建立起來,這婚姻應該就沒問題了。成敗都在心態!
第二個提醒,「要嫁人了,不可以給人家添麻煩」。這句話真有聽進去了,馬上注意了,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利益這個家,還是給這個家添麻煩了?真聽進去了,不會擺臉色給公公婆婆看,不會擺臉色給家人看。一擺臉色了,女人,一家之主婦,那影響太大了。大家看這個安樂的安怎麼寫?一個女人在屋簷下,安。這個女人能安在家裡、用心在家裡,這個家就和樂了。女人只要不在家裡了,這個家就雞飛狗跳了,生活都成問題了。你說男主人兩個月出差,這個家沒啥事;女主人兩個月出差,那回來可能進狗窩都說不定了。當然媽媽要從小讓孩子都能夠獨立生活了,就不會有這個淒慘的局面了。但是確確實實女人在家庭裡面有形跟無形的影響非常非常大。不給人添麻煩,那這個不添麻煩,首先,一定要先把脾氣能改過來。人,年紀大了,你給他擺臉色,他一個禮拜都緩不過神來,就吃不下飯。所以我們嫁過去之後,公公婆婆愈來愈瘦,就要檢討了;嫁過去以後,公公婆婆每天愈吃愈多,那就對了。那個孝心,他每天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愈吃愈多了。
第三個,「不可以給人看笑話」。這句話分量很重,我們是父母的延續,我們是代表父母。嫁出去的女兒是個孝婦,所有人都說,「是這家的女兒,這個媽媽太了不起了,這個爸爸不簡單」,傳千里。所以一個女兒孝順公婆,這給社會最好的影響,她的父母贏得整個社會大眾對他的尊重。交代這句話,女兒就,「我不能給我父母丟臉,給人看笑話,不行」,人有羞恥心,德行就不斷提升了。
所以這個「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不只是長輩、叔叔是這樣,包含朋友之間,包含晚輩,他要上大學了,應該給他這些提醒。「你去了應該怎麼好好讀書,這四年你好好扎下做人做事的根基,你就立於社會不敗。」這個孩子從還沒進大學就形成了這個好學、珍惜時光的態度。跟沒人告訴他,就這樣揮霍了四年光陰,那是天壤之別。所以有沒有人教育提醒,那個人生是截然不同。人生總在遇緣不同,而決定了他人生的成就。那我們也期許自己,是別人人生的好因緣、貴人,尤其是我們自己的親戚朋友。包含朋友要結婚了,趕緊告訴他婚姻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喝交杯酒,是吧?婚姻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承先啟後,盡孝道,對社會、對民族太重要了。他進入婚姻就是非常有責任的態度。包含他找第一份工作,從此要為人臣子、為人員工了,這個時候我們長輩趕緊提醒他怎麼樣盡忠,他可能少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珍惜這一些可以啟發親朋好友的時機點,很重要。他還沒有結婚,你給他講一大堆,「我要睡覺了,真囉嗦」,是吧?有時候人還沒遇到那個情境,他那個好學的態度還沒起來,重視的態度還沒起來。
我們接著看,接下來馬援先生舉了當時候的官員來勸勉他的姪子效法他們,或者以當時候的人來警惕自己。其實古人很會教育,他先把道理講明白了,還直接舉歷史人物或者當下的人,讓他能很直接的、很能感受的去理解這個道理。因為這個都是他很熟悉的人,甚至是身邊的朋友。有時候我們在講一些例子的時候,他們一聽,「是很有道理,誰做到了?」沒人可以舉,有時候人就分別了,「那都古代人才做得到了,現在做不到了」。所以這個時代,真正貢獻社會,那是真孝子、真丈夫、真的忠臣,那真是對社會太有貢獻了。社會就覺得,還是會有這種人,我們應該效法學習。這裡提到: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龍伯高』先生,這個「伯高」是他的字,他是名述,敘述的述。這個龍述先生,他是『敦厚』,就是非常厚道、非常實在的人。『周慎』,周到、謹慎。其實謹慎,在一個人一生相當關鍵的修養。所謂「蓋棺論定」,人能夠很謹慎,保有他一生的好名聲。但是假如不謹慎,可能年輕的時候很有作為,後面不潔身自愛,就晚節不保了。而當自己的德行出狀況了,自己沒有好名聲之外,可能連家庭都要牽連,甚至破碎掉都有可能。所以「謹慎為保家之本」,能夠保持好這個家的家道承傳,不會敗亡掉。所以《弟子規》裡面講,「首孝悌,次謹信」,謹慎,還有言語的修養,這個都是攸關一個人一生的成敗。我們看這些家書裡面,一而再、再而三提醒的,都是這一些同樣的道理,周到、謹慎。
『口無擇言』,這個是《孝經》裡面的話。就是一個人他從小讀聖賢書,一言一行都非常的謹慎,自己有沒有符合聖人的教育。所以《孝經》裡說,「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所講的話一定要跟經典相應,不可以亂講話,「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而一個人從小的言行都是這個態度,他長大以後,怎麼講都跟聖賢的教誨是相應的,他已經習慣成自然了。他講話不需要太去斟酌,一講出來,統統是正知正見,都在經典當中。所以這個「口無擇言」是這個修養,不是拿起話來亂講。好,口無擇言。
『謙』,是謙虛。六十四卦裡面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謙卦。而且人不謙虛,一自滿,他的德行也好、他的事業也好,就要出現瓶頸,甚至要失敗了。所有的事情,成,都因為恭敬;敗,就因為傲慢。『約』,「約」就是有節制。我們上一次也跟大家講到,不只是錢財方面要簡約,包含飲食也要節度,不要吃太多,把腸胃都給吃壞了。還有一些嗜好要節制,太多嗜好,把精神都給耗損掉了。這個都有簡約的精神在裡面。包含交朋友,不要濫交一大堆酒肉朋友,應該簡約,交幾個知心朋友,「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些好朋友輔助我們仁德的修養不斷提升。包含思慮也不要太多,思多血氣衰。平常清心寡欲,這樣好。
這裡提到的,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他希望姪子都是「敦厚周慎」,言語也謹慎,謙虛,簡約,節儉。而且這個節儉跟廉潔很有關係,「儉以養廉」。一個人不奢侈了,他的欲望就淡。可是假如他已經奢侈習慣了,很需要錢,他一當官,可能就守不住了。古人都有看到這些連帶關係,從小讓他生活不鋪張、不浪費,往後才能是個清官。
接著又講到,『廉公有威』,這個「廉」是清廉,「公」是公平。而一個人真正能做到公正廉潔,這個「威」就是很自然的道德的威,老百姓、底下的部屬見到他都肅然起敬,因為他有德。所以有一段話講得非常到位,「吏不畏吾嚴」,這個吏就是指自己的下屬官員,或者部屬,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欺,公則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古代當官的人他要面對他的下屬官員,他還要面對老百姓。而他面對他的下屬,下屬不是敬畏他,「好凶、好嚴格」,不是。敬畏他什麼?他的廉潔、他的德行。老百姓不是服他「他的才能好高」,而是佩服「這個縣老爺真正是公正、平等、不偏心」,公正執法,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欺,你上位的人很廉潔,底下的人他就不敢偷雞摸狗了。公則民不敢慢,非常公正為民,老百姓看到你佩服你,他不會輕慢你。所以公生明,一個人愈公正,才不會被私心給牽動,處理事情才能清醒,明明白白。因為利欲會薰心,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公正了。廉生威,廉潔有守了,就很有威信,人家就非常敬畏、佩服他。
那我們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想了,那是當縣太爺、那是當官,我又不當官。好,那我們說,一個企業王國這個道理相不相通?通。他是總經理,誰是吏?經理、科長,那都是吏。人民呢?基層員工都是他的老百姓一樣,甚至是他服務的客戶。這個都是相通的道理。所以我們老祖宗這些都是心性的學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是亙古不變。
所以他叔叔覺得這個人的修養非常好,所以他說,『吾愛之』,非常敬愛他,『重之』,也很器重他,『願汝曹』,希望你們效法他。
【杜季良豪俠好義。】
這又另外一個當時候的官員叫『杜季良』,他是叫杜保,保護的保。『豪俠好義』,很講義氣。
【憂人之憂,樂人之樂。】
很有義氣,看到人家貧苦了、被人欺負了,他就幫助,打抱不平。
【清濁無所失。】
這個『無所失』就是他跟善人、惡人,用現在話講,他跟黑道、白道這樣的人打交道,進退都得宜。連黑社會的也跟他挺好的,他也不得罪,三教九流的人他都交朋友。
【父喪致客。】
他的父親死的時候來弔唁的客人。
【數郡畢至。】
好幾縣的,這個『郡』用現在的單位應該是,比方是,在大陸的話就是「市」,好幾市的人都來了,不是縣而已,是市。
【吾愛之重之。】
我也是很敬愛、很器重。
【不願汝曹效也。】
我不希望你們學他。為什麼?接下來就具體講了。你們:
【效伯高不得。】
效法龍伯高學得不像。
【猶為謹敕之士。】
還能是一個謹慎的人,你雖然沒有能夠像他一樣,但也不會差到哪裡,還是會有修養。
【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這個『鵠』是指像雁,那個大雁,比雁還要大的鳥。我們說「鴻鵠之志」,就是這個字,「鵠」。一般講,天鵝。你要刻一隻天鵝,這麼大的鳥類,刻刻刻,不小心刻壞了,『尚類鶩者也』,最起碼它還有點像野鴨,「鶩」是這個意思。你今天效法孔子,每天孔子怎麼做人、怎麼處世,你每天去學,沒有學到孔子,最少是誰呀?最少是孟子?最少也是賢人,是吧?再不好,不會不是君子的,絕對是君子的。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但是假如你們是效法杜季良:
【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
這個『陷』就是,可能你就變成了這種『輕薄子』,就是輕率、欠穩重的人。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畫老虎畫得不好,結果畫成狗了,那就很不理想了。就是學他這種講義氣,學不好可能都是跟三教九流在那裡打混。每天在那裡議人長短,群居終日,無所用心,好行小惠,難矣哉,都是動一些小聰明,就麻煩了。所以這裡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一個人要有成就,謹慎、穩重重要。以前教孩子是從小就教穩重,不浮躁,更不能輕浮亂開玩笑,這不行的。接著又說到:
【訖今季良尚未可知。】
『迄』就是到目前為止。這個季良他這一生到底是什麼功過,什麼蓋棺論定,現在還說不準。古代常說蓋棺論定,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到最後一刻很難講。可能老年的時候遇到一些境界,這個「立名於一生」,失之只頃刻之間,就毀了一生的清名,所以謹慎重要。「立名於一生,失之僅頃刻」,一失足成千古恨。尤其我們是在弘揚文化的人,那就要更謹慎。年紀愈大,可能人家愈尊重、愈信任我們,結果晚節不保,害得很多的人都喪失信心就麻煩了。而且人這個正氣一不足,邪馬上就上來了。所以每天不能不讀經,充電。不然邪氣上身,可能就做出毀了一生的行為出來了。
你比方說男子,老年要注意,不能入花叢。真的很多那個一般的人覺得,好老實的人,沉默寡言,結果五十幾歲出事的很多。人有時候都不會看,看起來都不講話,其實他心裡面都小鹿亂撞,看人不能看表面。而且老的時候再出事,那真的是麻煩。所以老年入花叢,橫批,必死無疑。這個就真的是自己一生清名沒了,可能家裡人的頭都抬不起來,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的身體是所有愛護我們人的,我們的德行也是我們父母、我們妻兒的,都是一體,相連的。我們有德了,他們都歡喜,增光,沾光了;我們無德了,他們都暗淡了。所以講到了,他現在這個情況還不知道。
【郡將下車輒切齒。】
他以後會怎麼樣還不清楚,可是現在的狀況是,郡裡面的這些官員剛到任,首先都先打聽,剛到任就說,那個杜季良這個小子現在怎麼樣?有沒有又亂批評了?就是到任的官員都先打聽他的情況。而且打聽的時候,『輒切齒』,這小子又在給我找麻煩了,又在批評了。這個「切齒」就是痛恨。
【州郡以為言。】
州郡這些官員,『以為言』就是常常都把杜季良拿來當話題討論。所以他可能以後有什麼狀況,這些看他不順眼的人就會找他麻煩了。所以處世還是要廣結善緣,不要因為言語得罪太多人。處世還是慎言,還是低調好,才能長久。
【吾常為寒心。】
我常常替他很害怕、很擔憂。
【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所以不願意你們去學他這種豪俠好義這種處世的風格,我不希望你們學他,所以不願你們『子孫效也』。
好,這個是「誡兄子嚴敦書」,馬援寫給他兩個姪子的信。我們接著來看一篇,《德育古鑑》的七十八頁,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七十八頁最後一行。「謝賀」,這個都是有名的官員、讀書人。他們為什麼這麼有成就?我們看都是他父母教得好。「謝賀與賓客談人之長短,其母在屏後聞之」,他的母親剛好在屏風後面聽到兒子跟朋友都是在議論人家的長短是非。他的母親很生氣,「心甚怒」。「客去,笞責一百」,打了他兒子一百大板。「或勸之曰」,可能旁邊的人看了,親戚朋友就勸了,「臧否亦恆情,何責之重也?」就一般的人,這個臧就是善,否就是惡,一般人心裡面都有他的善惡,哪些人善、哪些人惡,這也是很正常的,一般人都會有的,妳何必指責他這麼重?「母曰:孔子愛兄女」,孔子愛護他哥哥的女兒。「必取三復白圭之士妻之」,孔子幫自己的姪女找丈夫,找的是什麼丈夫?後面就有提到了,《論語.先進第十一》裡面提到,南容,這是孔子的一個學生。
我們接著看後面這一段,「三復白圭」,這個「白圭」是指《詩經.大雅.抑》之篇裡面的一篇詩,其中裡面提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就是說,你在一個白圭,很好的玉,上面有瑕疵,你還可以把它磨掉;可是講出來的不好的話,侮辱別人的話,或者批評別人的話,一講出去了,人家記恨終身,你就沒有辦法改變了。不適當的言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這個南容讀了這一句之後,重複讀了三遍,就代表這個南容覺得這句話很重要,他的心跟這句話是很相應的。也透露出南容是處世非常謹慎的人,表現在言語上。所以「南容一日三復此言,事見家語」,這是《孔子家語》裡面都有提到,「蓋深有意於謹言也」。所以後來確確實實這個南容的修養非常好,能夠「邦有道,所以不廢」,這個國家、邦國領導人是有德的、有道的,他能發揮得很好;但是「邦無道」,縱使領導者是很無道之人,因為他很謹慎,所以「可以免禍」。就是謹慎的人,哪怕在亂世,他也能全身而退。找這樣的人當女婿、當丈夫好。你假如不謹慎了、太衝動的,可能在亂世就要出事了,到時候可能就是兒子喪父、妻子喪夫、父母喪子的悲劇了。
所以我們從這裡感覺,以前的婦女很識大體,張口就是「孔子說的」,是吧?諸位學長們,我們教孩子,我們當父母的人教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用「孔子說」?好像孩子都二十幾歲了,還沒開始「孔子說」。所以真的,長學問重要,長智慧重要。孩子、我們的學生不等我們,我們早一天有智慧,早一天能幫助他們。「今我獨有一子,乃出語妄議人之長短,此豈保身之道?」這怎麼是保全他的生命,保全他的身家、他的家庭之道?「因涕泣不食」,她流著眼淚,不吃飯了。「賀懼」。其實這個母親很偉大,她知道這個對她兒子一生的成敗太關鍵了,一定要兒子就在這一次當中絕對要記住,不能有下一次了。其實人不面對過失,基本上是改不了的。「媽,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大不了,沒事的」,這就改不了了。所以他兒子看到母親這麼樣的激動,這麼樣的嚴肅、重視,非常恐懼,「痛自改悔」,從此以後不敢再犯這樣的錯了。「卒為名儒」,後來他兒子道德學問非常好,也是大官。
所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很重要。而且人的言語,無形當中,講的都是好話、都是鼓勵、都是讚歎、都是真誠,給自己結交很多善緣,產生很多助力;講的話都是批評、都是惡語,無形當中給自己埋下很多惡緣,人生會有很多阻力產生。所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的影響非常大。所以這一本《德育古鑑》很好,這個「慈教篇」裡面這些聖賢人的父母,那都是真有見識,才能教出聖賢。
而今天這一篇文章,其實主要的在談言語的修養。所以我們接下來,來就言語的修養跟大家再進一步深入來學習,從經典當中,我們可以體會的,方方面面言語的修養,不單是議人是非、議論政治而已了。包含,什麼話當說、什麼話不當說,怎麼去勸諫他人,怎麼樣講話才是謹慎、才是厚道、才是公平,怎麼樣講話才是對的方法,怎麼樣講話時機才正確。
在《弟子規》當中,有一句關於說話的修養,也在「入則孝」,「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個經文,我們假如讀到,從「這一本《弟子規》很好」,讀著讀著,體悟愈深了,「這一句很好」,再過兩個月,「這一個字很重要」,那就讀出味道來了。我們看,「親有過」,父母、親人有過失了,「諫使更」。所以我們勸親人的目的是什麼?希望他能改過來,是不是?這是不是我們的目的?是我們的存心,為他好。可是大家注意,我們勸人勸到最後,氣得半死,跟我們本來要為他好、希望他改的目標一不一樣?不一樣了。有沒有人說,「親有過,諫使自己氣得半死」?所以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很清楚,我做這個事的目的是什麼。有時候做到一半,統統被自己的習性、脾氣就拉到旁邊,繞半天,三年五年繞不回來這裡了。有些兄弟姐妹、親人勸他,對方不能接受,三年不講話。所以講話得要很清楚自己的心,我的存心是道義。「過不規,道兩虧」,這是我應該盡的,他能不能理解不是我去希求的,他不理解我我也坦坦蕩蕩,這是我應該做的。言語是道義,言語是慈悲,為他著想,這是存心。
「怡吾色,柔吾聲」,這是心態,是吧?「親有過,諫使更」,然後火冒三丈,跟他吵架,那就達不到這個目的了。應該是怡吾色,表情要很和藹,要很柔軟,聲音要懇切,不是氣急敗壞,不是很衝,不是「要聽就聽,不聽拉倒」,不是這樣,「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勸了,聽不進去,「悅復諫」,你看這每一個字多有味道。「悅」,悅是什麼?時機點找好,等爸爸媽媽高興一點了再提醒、再勸。他已經很生氣了,你還要火上澆油,那就燒得更厲害了。所以悅是時機。復,復是不厭其煩的耐性。勸人真的是要有耐性,悅復諫。沒有耐心,那個心都是假的,真心一定不會變的,哪有勸兩次之後變成惱羞成怒了、生氣了,那都不對了。所以我們到底是不是真心,就從這一些境界就考出來了,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就是勸到父母都不能接受,最後實在再繼續下去可能這個家就毀了,這個時候沒辦法了,使出渾身解數,大男人也坐在地下,「我不管了」,號泣隨。這個真的,古代有,現代也有。古代唐太宗,他的爸爸帶兵,有一次那個作戰策略是鐵定會全軍覆沒,他勸不動他爸,最後當天就要出發了,他就在那個軍營外面就「哇,哇」,大哭,終於把他父親給哭醒了。可能他爸也想,這個大男人還哭成這樣,可能還真是得稍微注意一下。這個是不得已了,只能這樣了,號泣隨了。而且「撻無怨」,勸父母,父母不理解了,還責怪你,甚至還打你了,你都沒有任何怨言。最近的就有,是一個真實的例子。他的父親六十多歲了,還要娶二十多歲的一個女子,姑娘。他爸爸一生名節很好。結果他兒子說,「我父親這麼做了,以後一定後悔」,他就使盡全力阻止他爸爸。結果他爸爸還打他,打得很凶。最後真的被他阻止下來了。過沒多久,他爸爸冷靜了,回過頭來,感激他的兒子,「謝謝你,當時候堅持了。」他爸爸一冷靜了,「我假如真這麼做了,那我一生清名就完了。」所以這真的是「號泣隨,撻無怨」。
所以我們從這一句再把它分開來跟大家來交流。就是我們言語的存心、言語的態度、方法,還有言語所產生的影響,我們從這幾個方面跟大家來探討。我們先從存心,因為言行都是跟心分不開的,所以「誠於中,形於外」。真誠是重要的言語存心,人真的真誠了,哪怕沒什麼口才,人家聽了還是很能接受的。大家有沒有看過許哲女士談話?她有沒有口才?她講話很樸實。「妳都幫助人,誰幫助妳?」她說,「我不用照顧我自己,老天爺會照顧我。」她又沒有說「子曰子曰」,是吧?她說老天爺。這麼樸實的話,聽了人很容易接受。所以這個是真誠的存心。還有處處為人著想的慈愛、慈悲心。包含講話不可以違背良心,「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要真誠、不虛偽,虛偽的心就不對了,欺詐的心就不對了。
所以四千五百年,老祖宗也教誨我們,「言忠信」。言語,是什麼心境?忠。忠就是盡心盡力,一出口就是為了利益人,「我講的話能不能幫助他、能不能勸告他?」所以《論語》裡面講,「忠焉,能無誨乎?」我們看,言語也是盡忠。《論語》裡講「忠焉」,對一個人盡忠,怎麼能不盡力的?這個「誨」就是勸諫他。因為人都非完人,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可能都會遇到他的瓶頸、他的錯誤點,這個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身為親朋好友就要盡這一分忠誠,怎麼能夠不提醒他、勸告他?現在人都說,「我才不講他,我不要得罪他」。這個有沒有忠?沒有忠了。那這種朋友其實都是表面朋友而已,關係都是很淡的。包含《弟子規》講的「過不規」,這個就是道義,道義的心,忠誠。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的言語是不是都從這些存心出來的?假如不是從這些心境出來,難怪勸不動人,難怪還衝突。從根本找到言語問題的根源了。包含言語要厚道,「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不彰人短就是厚道謙虛,不炫己長就不傲慢。
而且古代人一言一行他都是帶著什麼?帶著一種使命、責任。我們從哪裡看到?《孝經》裡面說的,君子處世待人,「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你看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想著要給天下人做榜樣,要給人民做榜樣,這麼樣的責任使命感。所以,「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非常敬畏愛護他,而且以他為榜樣。這是聖賢人一言一行的態度。後面舉了《詩經》的一句話,「淑人君子,其儀不忒」,他的威儀、言行是不會有偏差的。這個忒就是沒有錯誤,不會草率、不會輕浮、不會放縱。為什麼只寫言思可道?這個是言語,一言一行,這個可道就是講出來的話是可以成為當世人的道德標準。
我們再舉另外一本經典,就更能突顯言語的態度了。《中庸》講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言而世為天下法,行而世為天下則」,一言一行都要想著給我的後代當榜樣,給社會、民族帶一個好的頭。那諸位學長,我們看到這些經句,反觀我們自己,我們每一次要講一句話有沒有想到,「給我的孩子當榜樣」?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這個我幫不上忙。這個是從這些經文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聖賢人言語的心境,存心。
接著我們來談態度,言語的態度。第一,言行一致,是這樣的面對言語的態度。我們舉《中庸》裡面講到,「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中庸》裡面講到的,一講話就能顧及到我講了能不能行,就是做到,不能給人開空頭支票。行顧言,自己在做的時候馬上想著,我做事過程當中講的每一句話,我有沒有觀照到適不適當?講出去了,言行有沒有相符合?不然就變騙人了。所以有了這種言顧行、行顧言的態度,慥慥就是非常的嚴謹、實在,胡不慥慥爾,就是不會給人張揚、不會給人浮華,講大話,不會這樣子。
我們複習一下孔子勸子貢的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個也是言行一致的提醒。「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覺得羞恥的事情是他言過其實,名不符實,他覺得很丟臉。我們看,《論語》、《中庸》裡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我們言行要一致,不然我們學聖賢教誨可能學到最後都變偽君子就不好了。裝個樣子給人看,到時候被人看破了,不值一文,甚至於都否定掉經典、傳統文化,就麻煩了。所以這麼多次的提醒,真的,我們不能不注意了。又提到,「古者言之不出」,古代的人很淳樸,不會隨便講話,「恥躬之不逮」,怕講出去沒做到。所以我們一開始學習傳統文化,師長勸勉我們,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我們可不能學到最後,到處騙人,這不是我們的初發心。提醒自己。所以跟別人分享,每一句經文,最最重要的,好好再提醒自己一次,才是重點。這個是言行一致的態度。
再來,要謹慎,我們今天也提謹慎不少次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而且是「口無擇言」。口無擇言最重要的意思,只要講的話一定跟經典相應。這嚴謹!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說話。孔子做到了,孔子說他「述而不作」,嚴謹。「我所講的話依據古聖先賢道統講出來的,不是我自己胡亂講的」,「述而不作」的態度。我們一開始學也要有這個謹慎,所講的一定跟經典、跟孔子、跟師長的教誨相應,這樣才對。人一開始就不老實,不守規矩,鐵定學不好。
再來,「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而且人一高興的時候,不要亂講話;人很生氣的時候,也不要亂講話。叫「盛喜中勿許人物」,一高興,「好,這個都給你,沒問題」,到時候酒醒過來了就賴皮了,「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很生氣的時候,「氣死我了」,寫一封信,寄出去,一寄出去就後悔了。人家一打開看,「我這一輩子跟你沒完沒了」。你不要盛怒中,「氣死我了,罵他個痛快」,打電話,一罵完,就麻煩,你可能就跟人家不知要糾纏多久了。所以「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一時的憤怒守不住,幾年的交情完蛋了,而且還造成自己朋友之間很多的是是非非。
包含,「見未真,勿輕言」,這個都是謹慎的態度。還有,「凡人喪身亡家,言語佔了八分」。你們都不寫?你們這個句子都很熟了是吧?果然是有來歷。「凡人喪身亡家,言語佔了八分」。再來,「家醜不可外揚」,這也是謹慎。你家醜外揚了,叫做自取其辱。有沒有哪一個人把家醜講出去了,人家說,「我真是太尊敬你了,太佩服你了,你連爸爸、媽媽都敢罵」?有沒有這種事?沒有,人家更瞧不起你,不只瞧不起你,還瞧不起你一家的人。所以家醜不可外揚,這個都是言語的謹慎。
好,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我們下一節課再繼續來討論這個言語,我們把它好好交流一下,汲取聖賢人這些經驗,我們人生少犯錯、少走彎路。好,謝謝大家,祝大家闔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