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2/12/29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13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孝經》經文十八章,每一篇經文並不長,但每一句其實談得都很深、很廣,這個得要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會,甚至於是自己很用心去落實。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是解;篤行,是行,解行相應是修學能不能提升的重要關鍵。
我們現在學習,台灣有一位高僧圓因法師,他提出來學習有三個問題,「好多不好精」,喜歡學很多。其實這個好多很可能是求知欲,求知的欲望,我要學很多,跟人家坐下來談話,我可以談很多,現在發生什麼事我都知道。好多不好精,精,精進,精才能深入,精才能夠求到智慧。記了很多東西,「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更不可能是開智慧。透過學一部經,把它學通,這部經就隨時指導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這部經就受用了,慢慢的煩惱少了,煩惱一輕,智慧就長。我們學習的目標是智慧,不是懂很多知識,我們學習的目標,我們自己得清楚。
再來「逐末不求本」,容易著在枝末上,沒有求根本。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代表我們的家道、事業之道、學問之道都要找到本,這個道才能不斷生長。我們不從本,捨本逐末,就好像插在花瓶裡的花,沒有根,好看也是一下子而已。或者,做一個比喻,一棵樹,你水不澆在它根上,澆在它的葉子上,對它沒什麼幫助,甚至把葉子都泡爛了。「君子務本」,我們都很熟悉,那是解。行呢?行是隨時思考事情,都會思考本是什麼。我今天要解決這件問題,這個問題、這件事本在哪裡?我們常說修行、修行,修正行為,哪些行為?其中有個行為是我們習慣從症狀去解決問題,不習慣從根本去解決問題。要從根本解決問題,第一個我們看事情要入木三分,要看得深入,看得太表淺,沒有辦法從根本下手。第二從根本下手,要很有耐性。你看,看醫生,病人的心態都是什麼?你給我一帖藥就好了,你給我這個針一打下去,我就好了。病人的這個心態是不是務本?幾個生病的人說,我身體搞成這樣是我的問題,醫生只是個助緣,這個就是務本。人不務本就會把希望都寄託在緣上面,緣只是個助緣而已,根本在自己身上。我們思考不從務本,好的緣分也很難幫我們,幫我們有限,甚至於一幫我們,我們的依賴起現行了。當一個人要幫我們,我們反而是要依賴他,他很難幫我們解決問題。甚至會延伸出問題來,變成情執,變成依賴,到頭來他不幫了,以前幫我們很多,我們還怨他。「恩裡由來生害」,所以你幫人要有智慧,要拿捏好分寸。大家有沒有幫過朋友,幫到最後他還很怨你,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們遇到的都是善緣,還沒有遇到這個情況。古人很多格言,都是讓我們拿捏好人生的這種分寸,應對得當。「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你失敗了,不要一直沮喪在負面的情緒當中,說不定這剛好是,我們說第一千次成功,剛好是九百九十九次,說不定下一次就是成功了,所以不要放棄。
你今天幫一個人,你也要清楚他的心態,你感覺到他很念這個恩德,而且你給他的話,他也都照著做,這個沒問題。你給他的提醒,他並沒有重視,而且對你愈來愈依賴,這個你就要小心了。你幫一個人,你要了解他的狀態,就像我們從事教育,《禮記.學記》說的,「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知其心才能長其善,他的心偏在哪你才能提醒他,不然你給他的提醒都不契他的機,甚至於你提醒他,他不接受。你要了解他可貴的善念在哪,善根在哪,你一肯定,他那善根就不斷增長。所以我們也要培養,能夠去感受到對方的心的狀態,你才能應機去幫他,不然要幫人最後變害到他。這種事我幹得太多了,現在也還在幹,但警覺性有高一點。我常常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你看我幫這個人,可是我有一點虛名,他在利用我搞名聞利養,我還不知道他的情況,他會被我害死。所以古人留這些話都很有人生的閱歷、智慧。可能虛長大家幾歲,所以有時候看到這些經文,我就覺得好像還得回來再溫習溫習,這些話可不簡單。
剛剛跟大家提的,我們修學三個問題,我們一不重視,講這些話的人是過來人,過來人的話不容易遇到,可是我們現在的根性不容易重視,重視這些過來人的話是尊重老師。我們中國人太有福報了,炎黃子孫太有福報了,請問這幾千年來,我們儒釋道出了多少聖人,出了多少契入境界的佛菩薩,你其他民族要遇到一個兩個都難,你看我們這個民族福報夠大吧!神州大地還有四大名山。文殊菩薩說的,你去到五台山他一定親自來接你,這菩薩自己講的。我們夠有福報吧!這每個朝代的過來人都留下他們的教誨,你看淨土宗哪一個祖師講的話不是超越時空來指導我們。剛剛跟大家講的圓因法師,那是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是阿惟越致菩薩。他留下了幾本書《蓮池警策》,你要往生蓮池海會要注意哪些重點,還有《茅篷札記》,他自己在修行過程中,一有領悟了,用毛筆字寫下來。結果我們一看他寫下來的法語,我們很敬佩,為什麼?都不是他講的,黃念祖老居士說什麼,他怕我們看不懂這些在世的大善知識,他是出家人,讚歎黃念祖老居士說,讚歎李炳南老居士說什麼。這些高僧大德都在表法,他也表述而不作。
我印象很深,他舉黃念祖老居士說的話,說到「我斗膽的說」,說黃老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不可能。」這些話都是從大慈悲心流出來,很怕修行人修了幾十年,修了一輩子,不求生極樂世界,不靠佛力,這一生又要去輪迴,就太可惜了。所以當信佛經語深,當信這些過來人語深,你重視他一句,你就少掉到一個誤區,你就少走彎路。福在受諫,接受提醒。成德也跟同修們有共勉,說到師長講經,他是用他一生修學教學的智慧、德行、功力來講每一堂課,所以每一句話都是從他真心流出來的。他老人家一講是兩個小時,諸位同學,師長講兩個小時,請問有多少個重點?聽一次,所有的重點都抓到了?我們問問自己,自己會不會去聽第二遍、第三遍?真正有去多聽幾遍的,他一定會發現,怎麼我每聽一遍,都有我前面沒聽到的重點。照理講,我們全神貫注來聽,用心領會,應該每一個重點都有聽到。所以現在學習,重複是重點。你只學一遍,你也不想再學第二遍,那個學習的狀態值得慎重。知識性的學習,這個我聽過了。你真正用心去聽,老人家講得太好了,那麼多重點我可能領會不夠,再聽一遍。所以我跟同修們共勉,師長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他一生修學、講學功力的護念。我們對師長如是,他輕輕的講,我們重重的聽,同樣的,我們看祖師大德的教誨,包含我們現在漢學院禮請的老師們,他們修學教學都是一輩子,好幾位老師從二十多歲就跟著李炳南老師,修學到現在都六十多歲的人,再結合他的人生閱歷來給我們授課的。我們假如真的提起這個態度,很珍惜,你把祖師這些書一打開來,你真的神交古人,有時候讀著讀著眼淚就下來,他們太慈悲了。你看圓因法師講的這幾個重點,「好多不好精」,我們有沒有實實在在把一部經學扎實、學透徹了?
第二「逐末不求本」,我們有沒有調整自己,我們思考事情,我們面對求學問,我們隨時抓到本。比方現在請教諸位同學,什麼是本?你能記得的什麼是本,我們常常提得起來,你在境界當中才能這麼思考,才能這麼反省自己。那一天我跟一個年輕人在交流,他提到他說他利眾之心不夠。我就接著問他,你為什麼利眾之心不夠?我這麼跟他交流,用意是什麼?用意是他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夠深入到他的內心深處。所以《了凡四訓》裡面講,「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內心深處要純,不能夾雜;要深入到深處,不能自欺。修行不簡單,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你帝王將相他的功夫能力很高,可是他能完全放下他的面子嗎?他能不自欺嗎?他能放下他最愛的酒嗎?最愛的女色嗎?不一定做得到。那我問他你為什麼利眾之心不夠?他說可能是我身邊的人不是很可憐。我接著又問他,那你以前那些同學、那些朋友,他們不可憐嗎?他說現在我找他們,他們跟我講話可能也不一定談得起來了,可能講了,頻道不對了。我說縱使你跟他們講,頻道不是很對,你有沒有祝福他?曾經都是跟你這麼要好的。黃念老講了一句話,「無情不能修道」。大家不要「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本來自己就是比較沒有情義的人,還把這句話拿出來,法不要用錯地方。黃老這句話很有味道,一個人對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沒有情義了,你可以去作大乘菩薩?不可能的,無情不能修道,要有情義,要有恩義。但「情不空不能證道」,你這個情還要用智慧。就像民族英雄岳飛,他假如捨不下對國家的這分忠義、情義,那他要出輪迴不可能。當然他假如遇到高人指點他,我真正為人民好,徹底解決問題,得要出輪迴,不然解決不了問題。他認知到這裡,這個人絕對成就。古人這種心境,我們比不上他們,他只是沒有遇到佛法,他一遇到佛法,他一下就變菩薩了,他聽明白了,他就變菩薩。你看佛陀他捨下父母,捨下了妻兒,那是能捨非無情,因為他看到了人都要生老病死,沒有解決問題,所以他要去修道。他成道了,他回來度他一家人。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跟這個年輕人對話,也是希望他看自己的心看得更深入,我每一次提醒他,他都有他的理由回。最後我就合掌,道理都在你那邊,阿彌陀佛!人家沒有接受的態度,我們再繼續講,叫攀緣;你提醒對方,他馬上接受,這個緣才是成熟的。「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提醒朋友三次,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有點太過了,我跟他對了好幾回合,最後道理都在他那邊,恆順眾生,這個不能講久了。其實我們現在連接受父母勸都不容易,一個人不接受父母勸,會接受他的老師勸,我不相信,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現在老師一講,是是是對對對,因為成績在老師的手上,所以他那是有考慮的。所以老和尚講這些話,我們都不能滑過去的,「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句話多重要。你要成就自己,你要護念他人,這一句話是重中之重。所以要明明德,要親民,都要從孝開始。「教之所由生也」,這個教首先是教自己,教是以身作則,我們先教自己。所以地藏菩薩的表法,開發心地寶藏,從孝入手。
所以諸位同學,我們一起學這部《孝經》,這是從務本下手。有沒有哪一位同學,立定志向,我學《孝經》,就學完之後,我要來弘揚。我學完之後,以後成德法師這堂課就讓我上,他太辛苦,我得把它學通。當然我要學,學好了,有這個資格我來講,我要替老師們分憂。還是我們學的時候,沒辦法,漢學院規定有這門課,那就上吧。每個人面對一個因緣的態度不同,他經歷過這個緣分之後的收穫就很不一樣。你面對這個緣是應付的,收穫就是愈來愈會應付,那就墮落了。我們面對這個因緣是很有責任,那學到太多東西了。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們學一個東西沒有責任感去學,那學得泛泛的,很表淺。我也曾經在一次福州扎根班,當時候我跟同學們說,你來參加這個扎根班,你假如期許自己我學習完之後,我要懂得怎麼樣辦這個扎根班,你一定會學好多東西,你每一個細節你都不會忽略掉,你會全神貫注的去體會、去觀察,去領受。可是你沒有這個責任心來學,你好多東西會漏掉,你甚至於只關心到聽課。會觀察的人,放這一首歌曲,什麼考慮?這課程整個設計,這有考慮到哪些因素?甚至於你可以主動請教,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不怕人家問,不怕人家挖寶。你要藏一手,那完蛋了,到三惡道報到去了。我有一點拉長了,我們再回來。
圓因法師說的第三個,「求解不求證」。只求這部經我聽過了,我理解了,沒求契入這部經的境界,那就不會重視行。只有解行相應了,才會不斷提升境界,才會入得了境界。這是章嘉大師教的,解了幫助行,行了又幫助解得更深,解得更深又行得更徹底,行解相資,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配合得很好。「不力行,但學文」,就是有解無行,「長浮華,成何人」。我以前在帶六年級的孩子,有一些很聰明,記很多東西,你講上一句,他那個嘴巴,或者在舉手我我,他要接下一句,他記很多東西,但他沒有去做。探討什麼東西,他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知道,都要主動接話,要表現一下,這個我都背過,我都懂。你常常這樣接話的人,他在聽老師講話的時候,他心就不是定的,他不是把老師的話整個隨文入觀,納在心田,他都有一點要展現。我們的習氣有時候都會在境上現前,所以解行一定要相應,不然會落到「長浮華,成何人」去了。剛好親戚朋友談到《孝經》,《孝經》我學過了,我學兩月了,會這麼講就危險了。真正學了,體會到我們差太遠了,不可能這樣講話的。
所以大家,我們一起交流剛好快一個月了,明天剛好四個禮拜。我們回想回想這四個禮拜講的,我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用上。我們比方說,「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比方說以韓同學來講,他是班長,這句話跟他有沒有關?這句話,三個他都有。每一句經文你拉回來自身,當下都能用。這句話對我來講,我現在在哪一個地方負責,可能我是最上面。我在漢學院,院長在我上面。我在其他的緣,我在福州研究院,我在最上,很危險!我們不是從小扎根的。你看以前為什麼叫天子?就是皇帝他是乾坤獨斷。一個人假如沒有上的觀念,我說了算,他就危險。
剛好有一個故事,一個領導者假如覺得我最大,都是我說了算,他就很危險。在戰國時期有一個魏國,魏文侯做國君,當時候樂師師經,他剛好在彈古琴。文侯聽了音樂,他也聞樂來起舞,然後自己跳著舞,還吟誦到「使我言而無見違」,意思就是我說的話沒有人敢違背。他唱啊唱啊,突然樂師師經他就抱著古琴,因為以前樂師他想自己的音樂功夫更高,他希望他的耳朵聽得更敏銳,眼睛把它弄瞎了,所以他看不到。他抱著琴就往魏文侯講話的地方就撞過去了,結果沒有撞上。那這麼一撞,魏文侯驚呆了,他閃躲,然後他戴的那個君王的帽,前面都有珠子,都散落一地。他自己也驚嚇到了,然後文王馬上對著左右的人說,為人臣的撞自己的國君其罪何如?左右的人說「罪當烹」,把他煮死。然後武士就要將師經帶下朝堂,當下了一個台階,師經就對魏文侯說,臣可不可以講一句話之後再死?他也很鎮定。文侯說,好,可以。師經說到,從前堯舜他們當君王的時候,他們都很怕他講的話沒有人敢給他提反對意見,他們都希望別人能提醒他、勸諫他。然後桀紂他們當君王,就是怕人家違背他的意思。所以臣剛剛聽到這句話,我是要撞桀紂,不是要撞國君你。文王聽了,放了他。所以我們要勸人,也要飽讀歷史。你看他舉的都是引經據典,都是歷史公案,明理的人,他還是能接受一些的,這是寡人之過。更可貴的是什麼?魏文侯說,你看師經撞過來琴都撞壞了,所以把這張琴懸掛在城門上,時時提醒我要知過改過。然後戴的帽子掉的玉串不用修了,我隨時戴著它、看著它就提醒,師經曾經這麼提醒過我。所以魏文侯很難得,他反省了之外,他還珍惜了這一次提醒,甚至於還讓全國人民都知道。
我們最近一起學《孝經》,我們不斷從經文當中體會到,以身作則,可以做榜樣。「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你教以接受勸諫,就像魏文侯,他雖然錯了,他馬上認錯,然後接受師經的勸,他又把這個琴掛在城門上,就以一件事,以自己的身教,來帶動全國的國民都接受勸諫。所以教育大分三種:身教、言教、境教。我們從事教化,每一句經文,怎麼成為自己的身教,成為整個環境的氛圍,我這個班,我這個學校,我這個國度。唐太宗為什麼可以變成天可汗,他也很會掌握帶動整個國家的風氣。我舉《孝經.五刑章》,「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這是講大亂的根源。我們今天不要君,我們還把盡忠的人立起來當榜樣,這是不是帶動全國?唐太宗讀《群書治要》,這幾句在「孝經治要」都有,太宗有把《群書治要》都用上來。當時候對唐朝威脅最大的突厥,突厥當中他的頭叫頡利可汗,當時候這個頡利可汗被抓了,被太宗的軍隊抓起來,他沒有殺他,都是去感化這些人。而頡利可汗他有他的問題,他才會敗。他底下有一個下屬、一個臣子都提醒他,甚至在他敗逃的時候都沒有捨棄頡利可汗。所以太宗,你看面對敵軍,但是他們已經服了,都是既來之則安之,所以還表彰頡利可汗這個屬下,說他自始至終都忠於他的國君,他的領導。所以還把他表彰、重賞他,這個就是把忠君、敬君的榜樣樹起來。太宗賞罰當中都是在帶動一個風氣。賞罰不能亂用的,不能有私心。包含,你看太宗自己,拿著《群書治要》,手不釋卷。這是不是珍惜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東西,這是他的身教。「非聖人者無法。」他自己去帶動,珍惜聖賢的教誨。
第三,「非孝者無親。」太宗有一次賞賜東西,有一個守門的將士,這個東西捨不得吃,留給母親吃。太宗知道之後,賞賜這個守門的士兵,而且這個士兵不是漢人,是其他國度的願意來唐朝來服務。然後太宗藉由這個例子告訴天下人,你看孝不分種族,這每一個人類本有的。這個就是孔子在《論語》裡面講,「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把好的榜樣立起來了,而且立這個榜樣很多效果,你看太宗不偏愛漢人,只要是真正有德的,他都肯定、都獎賞。太宗能夠團結那麼多國家民族,就是他的心量,平等愛護。治一個國是這樣,治一個家也是這樣。「鄭濂碎梨」就是這個精神,兩顆梨子分給一千個人,公平!拿了兩個大水缸。大家以後都有可能做班長,或者負責一個活動,你是做召集人,負責的,這個平等恭敬都要用出來,你就凝聚大家的力量,團結人心。
剛剛跟大家提到,自己在某一些因緣當中,可能是我負責的,可是我也有上的觀念,不然像魏文侯這樣很危險。皇帝為什麼叫天子,他上面有老天爺,他要代天行化。那代天行化,隨時所說所做不能違背天理。我們今天在因緣當中服務大眾,我們在弘揚文化,隨時不能違背老和尚的教導,老和尚隨時在上,不能違背儒釋道聖人經典的教誨,我們都在下,這樣我們就有敬畏的心,不可能會驕慢。這「為下不亂」,比方說不驕,那我們有恭敬了,我沒有驕傲,對自己要求不能太低。這每一句經文,不是跟張三、李四比,跟聖賢人比,德比於上則知恥。那天我跟一個同修我說修行最怕產生執著,就像當父母的人,他就要練在跟孩子的因緣當中不能控制、佔有、要求。他一聽,他說這個我比較沒有。我就跟他說,比較沒有不是沒有。他很難得,對對對,你這個提醒太重要了。當自己覺得自己比較沒有的時候,他會自我感覺良好。除非你已經什麼?你已經把執著、控制的心念從根斬掉了,不然只是或多或少。而真正砍掉的人,他絕對不會告訴你說我砍掉了,真正有功夫的人他都覺得他做得不夠。你去見到一個真正的孝子,你去說你挺孝順的,他會誠惶誠恐,我做得還不夠。我們不驕之外,我們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君止於仁,我不止上位了我不驕傲之外,我仁慈夠嗎?我恭敬夠嗎?恭敬仁慈都有程度之分,不能知少而足,所以要日日新。所以自我感覺良好,也是修行路上的一個誤區。
我們在談到「為下不亂」,註解裡講「當恭謹以奉上也」,恭敬謹慎。恭敬的時候有跟同學們提到了,對人要恭敬,你處理事一定有服務的對象;對事我們要守程序、守規矩,但守規矩也要懂得變通,不然你就會守死規矩。所以學習,每一句經句都有學、道、立、權。孔子這一句:「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孝經》,這叫共學,可是我們學了之後有沒有照著做,又是另外一個台階。適道就是你跟著這個道理去做。你依教奉行了,「可以適道,未可與立」,立是什麼?你遇到挑戰的時候,你能不能這個孝還立得住。《論語》裡面講:「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無終食之間違孝,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今天我們身體有點不舒服,事情很多、很煩,母親剛好又來讓我們做一件事,我們會不會煩躁起來,不耐煩的應?那在這種境界就立不住了。所以一個人的功夫,不是在平常身心沒什麼壓力的時候看。當你身心有滿大的壓力的時候,你還是對父母的恭敬、對人的關心沒有變,那這個才是立住了。還有一階,叫通權達變。可以立,又可與權。
所以諸位同學,這每一句經文裡面都有學到立、權。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就遇過了。比方說師長,剛好有一個大企業家去親近老和尚,我們剛好在旁邊學習,講講講,好不容易講得很深入了,甚至於快臨門一腳了,旁邊的弟子說,師父九點半了,該睡覺了,一下子那個磁場被他的話給打斷掉。所以你一個做事的人,你不能死在那個做事上面,你要能感受到這個事情現在的狀況是怎樣。「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引用了一下「達摩祖師傳」電影的一個台詞。他感受不到的時候,他就會執著在一個規定上。同樣,比方說以我們自身,萬法因緣生,這個緣剛好講講講,講到真的快要可以推對方一把,可是那時候已經十一點,這個時候我假如冒一個念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然後好,我今天就跟你講到這兒,以後再說,這個機緣就又退回去了。所以我們自己本身也要會權變,當然真的有熬了一下,隔天稍微補一補。不然你常常沒有睡夠,然後又不補,這又是透支了。所以你對事守規範之外,也要會權變。
剛剛跟大家說孝,要會權變。舉個例子,曾子,他大孝子,他有一次幫父親耕種,不小心把瓜刨斷了。那瓜長了老半天,你根把它刨掉了,白種了。父親一看很生氣,拿著手上的農具打過去,曾子就乖乖的接受處罰,一打昏了;後來醒過來了。諸位同學,假如是你,你醒過來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你看曾子醒過來,首先考慮他父親會擔心,他就先把琴拿起來,彈琴。他爸爸一聽到琴聲,醒了,沒事,心就安了。然後還出來跟父親:父親你剛剛教訓我,對不起,我不小心。後來這個情況傳到孔子那裡,孔子說曾參不是我的學生,以後他來我不要見他了。假如你是曾子,聽到這個話怎麼樣?我都做到這樣了,可能還不見得知道老師在點什麼。曾參很難得,馬上找人請教孔子,自己是哪裡做錯了?孔子說,沒有記得我跟你們說過大舜的故事,父母要害他,都找不到他,父母一需要他做什麼事,他就到了。「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你父親拿那麼大的農具,你趕快跑,不然失手把你給打死了,你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你看孝,權變。你看大舜就知道。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都有學到立、權,活學活用,通權達變。
要學到通權達變,不能知少為足。要能通權達變,還要多鍛鍊自己,你才會在事情的磨鍊當中,把道理體會得深、體會得廣,用得靈活。大家有沒有遇過兩難的狀況?好像這樣也對,那樣也對,怎麼辦?我們待會再舉例子。你看,「禮者,敬而已矣」。「禮之用,和為貴」,和是最難得的。你「知和而和」,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你為了很和氣,你都講人情去了,把規定都給弄壞了,那怎麼辦?心軟的人,這一點要注意,「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我的罩門就是心比較軟,所以走後門都走到我這裡來。我又處在高位,人要走後門就走我這裡,底下的人跟我幹太累了,規矩都被我破了。今天跟大家交流,能跟大家分享一些東西,就是我前面錯得太多了,所以以這些慘痛的經驗供養大家。我自己也在調整,我自己本來的性格就是爛好人,爛好人偏在一邊。要仁厚,但又講規矩,這兩個是不衝突。不然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我們待會談到,「禮者,敬而已矣」,我們再來探討。
剛剛提到要有權變,比方我們漢學院有一條規定,教室內不能吃東西,這一條規矩要不要有權變?所以我看研究院,教室有教室公約,廚房有廚房的公約,辦公室有辦公室公約。每一條規定都不是說我的意思,每一條規定會引《常禮舉要》說什麼,《弟子規》說什麼,大家服氣了。不是說你現在當領導,我們都得聽你的,不是,聽經典的。這個也是治國的重點,清朝入關好像才二十萬軍隊,他最後統領的是幾億人的國度。為什麼他能辦到?他首先融入整個漢人的文化,而且學得比我們認真。然後把儒釋道的專家請到朝廷去了,不是聽我皇帝的,聽孔子的,聽釋迦牟尼佛的。當時候宮廷裡面念《無量壽經》,後來慈禧太后當政不念了,大家就沒有這些共識。
這個規定因為都可能有特殊狀況,所以我們立一個條目的時候,都能體會到特殊狀況,它就有一個彈性在。我們辦事的人,也要隨時很清楚我們是去護念人,我們是去服務人,這是我們的根本動機。你列個制度出來是要去監督人,要去管人,你要累死了。我們的心境是要去愛人,去護念人,我們的心念不同,接受的人感受也不同。同樣用法律,有人用了之後,人家要推翻他;有人用了之後,人家感恩戴德。高柴就是給我們的榜樣,他把一個人剕刑,腳都砍斷了,那個人還救他,因為他是用仁慈的心去執法。包含,比方說我們在醫院裡面,醫院有醫院的程序,可是你面對一個很危急的時候,你就不能走這個程序,你要權變。那假如攸關生命怎麼辦?你就要趕緊去處理,所以你不能死在規定上面。有規定它才能夠上軌道,但是規定當中我們還是要保持對一個事情的敏銳度,不然你到最後都變成走這種死的程序,你遇到一些特殊狀況,你就耽誤掉了,會出狀況。所以不是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了修行而做事。為了能從做事當中愈來愈能體會到別人的需要而做事,為了能體會到別人的苦而做事,所以真正修行人做事會愈做愈慈悲,他在事當中提升他自己。
我們現在不是從小學的,我們這一兩代人修行真不容易,你給他接觸人多了,他煩,或者搞名聞利養;你給不接觸人,他又不食人間煙火。所以現在我們自己修行不容易,護念自己可是個工程,大工程。護念別人也是個工程,然後每一個人都不一樣。諸位同學,你有沒有看過兩個人完全一樣?哪怕他是雙胞胎臉長得很像也不一樣,兩個人性格不一樣,兩個人過去生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習氣都不一樣。
大家好!我們剛剛一開始跟大家探討到,我們修學解行相應,所以學的每一句我們要能夠領會得更深入,那還是要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落實這些教誨。學習的態度,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把它建立好,不能求解不求證,要解行相應,不斷提升自己。那就要把這些經文拉回來,自己每天發生的事情來對照,真的每一句體會會很不一樣。像剛剛也提到「五刑章第十一」,這一章從開始「五刑之屬三千」,這麼多的刑法,而最重的罪是什麼?「而罪莫大於不孝」,這是第一罪惡,就是不孝。因為我們說到大亂之道三個:「要君者無上」,這是不尊敬君;「非聖人者無法」,不尊重至聖先師,不尊重古聖先賢,那是不尊重老師;「非孝者無親」,不尊重父母。而尊重老師跟尊重領導者,都是建立在孝道上。他孝親,他有念恩心,他會念老師的恩,尊師,他可以移孝作忠。所以這個三個大亂之道裡面,再更根本就是非孝,就是不孝,這是社會動亂最大的根本。我們想一想,現在法律有沒有規定不孝是什麼罪?所以好多東西,不能因為時代改變。
你看教育,假如每一年的教科書都在改,這個很危險。整個教育政策,從漢武帝時代,獨尊儒術。當然其他的宗派它只是沒有那麼強調,也沒有說去否定,它是獨尊儒術。因為儒家在人這一世應該怎麼做人,它教得比較深入,它教兩綱八目,明明德,親民,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政策裡面最重要的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現在西風東進,工業革命之後都是強調知識、強調技能,把倫理、道德、因果,這個是教育的重頭戲,假如忽略掉了,教出來的人,他會一代不如一代的素質。所以哪一個國家要重視到這一點,這個國度就有福報了。不然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是什麼?全世界普遍的現象。大家想一想,一代不如一代,請問人類還能發展多久?到我們,不能再跌下去了。諸位同學,任重道遠,到你們就要上來了。從因緣上來講,你們的因緣比成德好,成德是二十多歲才開始學的。當然我們最大的希望跟歡喜是你們都超過我們,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是每個當父母、老師的希望。從因緣上,絕對是這樣,父母、老師不可能藏私。
教育的主軸不能變,甚至於人才的標準不能變,什麼是人才的標準?孝、廉,就這兩個字。你看漢武帝那個時候除了考試以外,推薦人才,舉孝廉。孝就有做人的基礎,廉就有做事的基礎,都抓根本。剛剛我們講,你不能逐末不求本。我記得當時候(我的回憶),比方說選舉,這個人哪一所名大學碩士畢業,都是標榜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強調說這個人挺孝順、挺廉潔的。廉潔還有,孝順很少人提。你一忽略孝廉了,那這個國度的政治要小心什麼?腐敗。你看貪污現象不可避免,因為你錄取人才,你用的標準不是孝廉,你用的標準是學歷,那不是很可靠了。你可以重視學歷,但你不能忽略了更根本的東西,要顧及到。《左傳》講的「人棄常則妖興」,你棄了這些做人做事的常道,偏掉了,就會有一些情況出現,這個不正常的現象就叫妖興。所以「五刑章」也是很啟示我們,第一個罪過是不孝。這個我們能不能用?可以,我們團體裡面就要把孝排第一,這個法要表出來,用人也要以這個為標準。培養人、教小朋友都要以孝為大根大本,包含你設立的制度都可以呼應這一點。
「非聖人者無法。」尊重聖人,孔子不在了,尊重什麼?尊重他老人家留下來的教誨。在唐朝蕭德言先生,他是《群書治要》編輯的其中一個大儒,他通《左氏春秋》,他專攻《春秋》。在唐太宗的時候他已經是當到掌管國史的官,後來又升為弘文館學士,而且他到了晚年之後更加刻苦研究學問。你看古人年紀愈大愈用功,他不會因為我年紀大了,可以寬一點,可以鬆一點,古人不以外在的這些條件為藉口。所以事情多了,不能變成發脾氣的藉口,事情多了不能變成不念佛的藉口,這個才叫精進突破。忙時要閑,忙的時候訓練自己的心是放鬆的,不被境界影響。修行就是修個「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不要被境界影響,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外面的境界,自己要做得了主。「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比方我們的手機,我們的正念不夠,就會刷刷抖音,一個接一個,刷刷刷,半小時就過去了。反正刷一個才兩分鐘而已,一個接一個,時間就過去了。邪所奪者,正不足;外所勝者,我們自己內不足。古人他克己功夫很強,不會找這些理由、藉口讓自己鬆懈。當然我說到這裡,大家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過,中庸之道。東方持國天王,不能太緊,不能太鬆。說實在的,為什麼說修行靠個人?到底是緊還是鬆,只有自己知道。這個又不是一個三十公分的尺,好十五公分(正中間)就是這個位置,不可能。為什麼?我們的體力上個月跟這個月也不一定完全一樣,你怎麼劃一條線定死在那裡。諸位同學,剛剛生完病,這又是一個特殊的狀況。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他雖然晚年,更加刻苦深入研究學問,每一次要攤開經書來,他一定要先洗了手,洗了臉,並且衣服整好,束好衣帶,端端正正坐著,然後再把經書打開。講到這裡,我很慚愧,以後講課旁邊要放一條毛巾,假如要翻開來擦一擦手。這個差蕭德言先生差很多,但是「縱去遠,以漸躋」。我們對經典,經是佛母,每一個聖賢人都是因為經典他才成聖賢,每一尊佛就是因為深入佛經他才成佛。所以《金剛經》說:「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看到經典,好像看到佛一樣,我們是佛弟子,恭敬。結果他的妻子就勸他,你老年人你為什麼每一次還要這麼慎重,洗手、衣帶這些程序都要做好,他才打開經典?你體力衰了,這樣很累的。蕭德言回答他的妻子說,我們面對聖人的這些教誨,哪裡敢怕辛苦!這個也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後來皇上下了詔書讓他去教授晉王讀經書,當世子(唐太宗孩子)的老師,又封他武陽縣的侯爵。蕭德言先生去世的時候,已經九十七歲了,非常高壽。所以福田心耕,恩田,不忘恩;悲田,慈悲憐憫蒼生;還有一個是敬田,他對經書那麼恭敬,那也是很大的福報。
《德育課本》這本書真的是精彩,裡面有七百六十八個聖賢故事,好好學這一套書,你請了七百六十八個聖人來教自己。有識之士,當父母的人你就一天講一則就好,兩年就講完。你的孩子能從中,哪怕是五個、十個聖賢人,放在他的心中,這個孩子就不一般了。要有那個心,相信這七百多個聖哲人,現在我看大部分都在天道以上,很可能不少都在極樂世界。張李丐養,張氏娶了一個太太姓李,她的先生去世了,她自己侍奉她的婆婆,很難!她乞討然後來奉養自己的婆婆,而且她婆婆眼睛瞎了,脾氣又不好。你看多難,她的丈夫已經死了,她生活那麼困難,還要奉養瞎了又脾氣大的婆婆。其實人生沒有好壞的境界,你看世間人假如聽到會說,她命怎麼那麼苦,怎麼這麼難,這麼可憐。但是她心中她沒有那個難不難,她心裡只放了義,義所當為。我們有一個詞叫「萬死不辭」,我該做的,我做了我心安理得,我不覺得那個難。其實成德觀察我們上一輩的人,他們就是很重視義,這是我該做的,「義者宜也」,應該的。所以像我母親那一輩的人,環境很困苦,經濟都不好,上有老下有小。我母親嫁到我們家的時候,叔叔姑姑都在讀書,我母親薪水一拿出來,這些統統用掉了。但是在她那一輩的人,覺得這我應該做的事情,後福很大。後面,下一輩的那種義不夠了,多付出一點就計較了,甚至於對孩子都不夠有耐心。她們那一輩的人,生下來就要盡心盡力把孩子照顧好、教好。我們在後面的,假如自我太強了,生了孩子讓我少去跳舞、唱歌、玩,她反而還不歡喜,就自己的享樂看得太重。
這一套書很難得,光是孝就有九十六個故事,它八德,每一個德目有九十六個故事。像「禮者,敬而已矣」,禮義廉恥這個禮也有九十六個故事,你把這九十六個故事看下來,你對禮體會得很不一般。我們看禮用在這個故事,是對經典的恭敬。另外一個故事,他是對自己祖父留下來的東西很恭敬。大家知道唐朝有一位宰相叫韓休,大家聽過嗎?好,沒聽過正常,大家第一年參與課程。這個故事我們留在「諫諍章」。他是唐玄宗時期的大臣,就是因為他們創了開元之治。「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我們賣個關子,後面再講。韓休是韓皋的爺爺,韓皋他的爺爺是宰相,他的父親叫韓滉,也是出將入相,都是唐朝的大臣。韓皋自己的面貌很像他父親,後來他父親死了,他就不再去照鏡子了,就是很想念父親。你看曾子他父親喜歡吃羊棗,後來父親去世了,曾子就不再吃羊棗,就是對父親的那種尊重,表現在這些行為當中。他本身的資質就是很厚重的人,很沉穩,有大臣的氣度,宰相肚裡能撐船,後來真正做到戶部尚書。這個都屬於部長級的,現代的官職都是部長級,他們家三代都做了這樣的大官。
他的爺爺上朝,唐朝上朝都拿著笏,笏有一個作用,你上朝你可以記一些事,可能你要勸諫、進諫的哪些事可以記上。笏有用玉做的,有用象牙做,也有用木頭做的,像一個手板,「啟稟皇上」拿一個板子,也是滿通人情的,不然剛好沒記住,就可以看一下。因為這個笏,這個板子經過他的祖父用過,後來又他父親用過,所以他都親自拿著,一回到家恭恭敬敬放在臥室裡,然後要上朝再恭恭敬敬把它請下來。沒有假僕人之手,生怕什麼,這是傳家之寶,僕人不一定那麼重視,到時候放的位置不對,一下被壓壞了,那這個東西,這是沒有辦法再挽回的事情,很恭敬。所以他們三代都是大臣,都是為人臣止於敬,對國家、對君王做出重大貢獻。而韓皋他的恭敬,還延伸到對這個手板(笏),「未嘗將祖父所存之手澤」,這個是我祖父、父親拿過的,不能隨意,要好好保護它,這個是禮,禮敬,亦是忠也、孝也。為什麼是孝?這是祖父、父親留給我,不忘,然後這一個牌子裡面有祖父的榜樣,有父親的榜樣,他們都為這個國家兢兢業業。還有他也是盡心盡力保護、保存好,盡心盡力就是忠,保存好父親、爺爺留給他的東西,這個「所存之手澤」(恩澤的澤)祖父、父親拿過的。成德剛好現在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老和尚的精舍,老和尚曾經在這裡住過,剛好有手帕留下來。我們能用老和尚曾經用過的手帕來擦拭的時候,我們每一次看到這個東西,那是不一樣的,擦著擦著,老和尚的教誨不能忘。我們能拿到老人家留的一樣東西都很珍惜。所以韓皋敬笏。
禮敬,剛剛我們說蕭德言先生,他是對經本、對聖人,這是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恭敬。每一篇榜樣,很可能我們對禮敬會體會得愈來愈深廣。編者在蕭德言先生的事例上,他又延伸開來。歸有光先生,明朝的大儒說到,廣東有一個陳元誠先生,「平生未嘗讀書」,不識字。「一朝自感激」,他突然很感激這些聖人的教誨,「取四子書」,然後「終日拜之」,就禮拜四書,拜到有一天,「忽能識字」。所以,「夫儒家經書,本是修淑身心」,淑是善的意思,「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百世師,經書所在,古聖賢嘉言懿行所在也,可不敬歟。」所以你看不識字的人拜到感通,就看得懂字了。這是明朝,現代也有,東北王善人他不識字,可是他很忠、很孝,他也很恭敬孔夫子這些聖人教的東西。最後孝悌之至,孝悌做到極點(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很照顧)就通了,所以他能講經,他給人家講病。當然你修養不到他那裡,不要亂給人家講病,你要到那個功夫才能做那個事,不然會出問題。你看,古今都有例子。所以一切真的是從恭敬心中求,從真心上求。
再跟大家講個例子,這個也代表有輪迴。王曾的父親,王曾是宋朝的名相。他的父親很恭敬字紙,很惜字紙,只要發現紙掉在地上,拿起來用香的水洗一洗,然後再把它燒掉埋好。不然這些經書可能掉在地上被人家這樣踩,他看了著很難過。他做了很長的時間,突然晚上夢到孔子,撫著他的背說,你這麼恭敬經典,你年紀大了,我遣曾子來做你的孩子。後來他的太太懷孕,生了王曾,宋朝的名相。你看恭敬字紙得的福報很大。我們是舉這些正面的例子。現代成德也看到,我們律宗當代高僧果清律師,成德剛好有機會去親近。果清律師是律宗界的長老,比方說他剛好用過東西,不管是喝了茶,還是吃了東西,只要要給我們講佛法,他一定先漱口,漱完口才講。對佛所講的經教,祖師所講的經教,非常恭敬,漱完口才講,所以這種恭敬都體現在生活的這些部分。
這個就前面講到的部分,跟大家再進一步交流。所以我們不止要遏止大亂之道的問題,進一步要彰顯尊敬君王,尊敬聖人,還有經典,還有孝順父母的風氣。所以我們不止遏止錯誤的,還要帶動、還要彰顯正確的。這跟修行一樣,惡不能犯,善要更增長。所以四正勤的精神,其實在教化當中都一樣,斷惡,還有修善。你不能只斷惡,不積極修善,這樣不夠。你說我已經吃素了,我沒有殺生。還不夠積極,有機會還要放生,有機會還要勸人家吃素。但勸,不要逼。就勸、勸,你不要逼,逼到他都不想見你,逼到他沒辦法,好,吃,然後邊吃邊在那裡怨你。所以李炳南老師有說,不勸人出家,不勸人吃素。這個意思大家要領會對,就是這種緣是要他自己心甘情願,不是你推,推到他、逼他去做,這個要拿捏好。不是說你連強調吃素好都不強調,不是這個意思。你說吃素很好怎樣怎樣,帶動他。但是你不要你今天非得吃素不可,不然怎樣怎樣,這個就太強迫人家。
我們學了這幾品,比方前面是「五刑章第十一」,接下來是「廣要道章第十二」,提醒不孝太罪過了,然後接著又彰顯用孝來治天下,這是至德要道。真的用孝來治理天下,會達到怎樣好的成效,在這兩品經,在這幾品經,不止這兩品,後面「廣至德章」都是在彰顯孝的教化力量。在這個學習過程,我們體會到了,領導者首先要以身作則,這個是身教。這個也提醒我們,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要謹防自己有要求別人的態度,這要道,要人家行道;還有一個是要情,討人情。你不能學了傳統文化,我多做一些家務,做都在那裡看,我媽媽有沒有看到,我爸爸有沒有看到,家裡人有沒有看到我在努力,我在付出?怎麼一點肯定讚歎都沒有。你去求一個回報,要人家回報,這叫要情。倫理道德這些教誨,是讓我們體會到是我應該做的,應該做的做完,心上都沒有放,怎麼會去求人家來肯定,甚至求人家來回報?但這不簡單,人要不要道(不要求別人做),人要不要情,這個都要真正放下傲慢,傲慢就容易要求別人做。真正要放下貪求,求回報,你不求回報,才能不要情。
大家回想回想,有沒有交過的朋友,曾經很要好,後來為了一件事情不講話了?很可能是內心裡面怎麼樣,我對你這麼好,你還這樣,後來關係就出現隔閡了。我們那個心念有我對你這麼好,那我們都是有做,付出都有落在心上。可不簡單!付出不落心上,那個要自己觀照到,才下得了這種心地功夫。「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則為曲。」你看愛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愛人的過程有求別人回報,當別人回報不如自己預期的,落差太大了,自己情緒就上來了。所以傳統文化、學佛得用真心,你有求回報的心就不是真心,就很容易有情緒。所以孔子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為什麼我們本來愛這個人,現在又變成厭惡他,還咒他,他不如死了算了?同一個人!你會去恨一個人,你一定曾經愛過他,路邊的人你不會去恨他吧,是!所以孔子這個話很有味道,你迷惑了,「是惑也」。你變心了,你愛人是好的,你變成惡人,變心了。
所以老法師講的一段話非常重要,常常引用《無量壽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幾代人忽略了傳統文化,我們有學了就從我們做起,不能要求別人。在五倫關係當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做對,不管在父子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兄弟姐妹關係,還有夫婦關係。你們雖然還沒結婚,可能後面也有結婚的,可以聽到這個課程的話,所以要補一句,在五倫關係裡面,不要求別人,不要要道。有可能有人又說了,他學得比我還早,他怎麼可以這樣?他學得比我們還早,還有哪些情況,那他更可憐,他學到一個誤區去了。沒學的人還不會到那個誤區去,他學了又搞成這個樣子,那他更可憐,不應該又苛責他。修學的路上九九八十一關,誰能保證不卡在哪一個關上?而且每一個人關不一樣,每個人的短板不一樣。我們可不能起一個念頭,這麼吝嗇,我挺慷慨的,他這一生的考題跟我們自己不一定一樣。「見人惡,即內省」,不能產生我比他好,高下見又產生了。你哪怕看到他比較吝嗇,「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再藉由我怎麼帶動他,怎麼護念他。要純是成就別人的心,不要去見人過,也不要去跟人對立。所以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我自己要做對,用這種心態來學經教,我們才不會隨著學的經教多,反而見人家過。
我們看「廣要道章第十二」,剛剛跟大家有提到,禮是敬而已矣。先跟大家講一個事例,梁彥光先生,他是隋朝,他轉移了他所治理的地方的風俗。而且他是「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他都用上了。他做相州,這是河南一個地方的刺史。相州這個地方,人民的性情向來都是比較陰險、比較偏頗,人的心念很易變,變化多端。梁彥光到任,他就招來很多品行端正的讀書人,在每一個鄉村設立一個鄉校,不是聖賢人的書不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人都很刻苦,互相勉勵。所以他到的時候的人心是很陰險、偏頗,但「人之初,性本善」,你只要好好教,都能轉變。所以我們學聖教,首先任何時候都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只要不肯定,我們就會生煩惱,我們就會退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不肯定就是不相信這個真相,你自己不相信自己是本善,不相信別人本善,生煩惱,所以這個大根大本不能動搖。所以相州這個地方的風俗大大的改變。當地有一個姓焦名叫通的人,焦通他侍奉雙親沒有盡到為人子之禮,就是無禮無孝。結果他的從兄弟,就是堂兄弟,就跟梁彥光講了這個事,他所治理的百姓沒有盡到為人子的責任。結果梁彥光沒有指責他,就把焦通帶到孔子廟,然後給他解說,孔子廟裡面剛好有韓伯俞的故事,應該有畫著像,然後就告訴他韓伯俞的故事。韓伯俞的母親有一天處罰他,打完之後他就哭了,他母親說:我打你,你從來不哭,你今天怎麼哭了?韓伯俞說:母親妳今天打我,我都不覺得痛,代表妳老人家力氣愈來愈衰了,我奉養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個都是至誠的孝心。結果焦通聽完就很慚愧,你看本善流露了,覺得自己好像無地自容,後來他回去之後就改過自新,也成為一個品性良善的人。
所以你看這個事例,彰顯「教民親愛,莫善於孝」。而且他做相州刺史,也是盡力提倡禮教(提倡禮教就是提倡倫常,倫理道德),讓這個地方風俗轉變得很大。所以「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有音樂。移風易俗也是透過教育的方法,透過禮的教育,透過他自己的以身作則。禮教就是「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他這麼善巧,教導焦通,讓他改過自新。所以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彰顯「善政不如善教之得名也」,你政治這些制度政令都還辦得不錯,但那個效果還比不上真正善於教化百姓。像《論語》也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他不犯錯,他不一定有羞恥心,是吧!我們也聽過,這個國家法律很嚴,結果他一離開他的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他就開始亂丟垃圾。因為另外一個國家沒有這麼嚴的法律,所以他在自己的國家不丟,為什麼?罰款很高,離開他的國度了,他就不這麼遵守了,「民免而無恥」。我講這個都是真的,但是我就不講哪個國家,講了我到時候就沒有辦法到那個國家去結法緣。我們要恆順眾生,你一講,你講到東北人,你就舉好的東北人,一聽到高興了。你要舉反面的例子,哪一省的別講,講有一個地方,這樣就好了。出言順人心,是吧!你一講不好的,哪一省人,那一省人一聽,聽了有一點不舒服。像比方說,我假如講到一個故事,比方講宋朝宋徽宗的宰相,蔡京是個奸臣,我一講我也很不舒服,跟我同姓。這個都是人之常情,要能體恤到。所以這一句「出言順人心」,這個也是很重要。所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有羞恥心,願意修正自己。
這是透過這個故事,他把「廣要道章」精神用出來了,民風大大的轉變。這個風俗,包含他所接觸的東西,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我曾經聽一個父親,他自己觀察他的孩子,他說孩子二三歲、三四歲,看到傷害生命的景象他就哭,爸好可憐。後來過了二、三年,他孩子六、七歲了,他自己沒有留心到,突然看到孩子看到殺人的場面的時候,殺、殺。你看同樣一個小孩,他接觸的東西你假如不留心,你看本來這麼有惻隱之心的,薰、薰,薰到這麼暴力。陳弘謀先生編《五種遺規》,其中一個叫「訓俗遺規」,因為這種風俗它是一種環境無形的氛圍,影響太大了,一定要盡力來改變風俗。現在國內很可貴,有一些社區它就專門強調孝道、尊老。在一些重要的節慶,重陽節對這個社區的老人恭敬,侍奉他們,這個社區風氣不一樣。成德當時候在廬江,我們在重陽節的時候,辦過三千人的活動,整條街(很大的一條馬路)都辦活動,滿滿的。前面坐的全部都是老人家,然後我們這些年輕人侍奉他們,給他們倒茶,給他們送吃的。他們坐在最前面看節目,重陽節辦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記得有一次,因為那時候廬江還沒蓋好,我們是在附近差不多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淨居院培訓。剛好有人載我過去,後來上完課要回來,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老太太,拿的東西很重,我們一看趕快下車,老太太坐我們的車,送你一程。結果那老太太不大敢,然後旁邊,因為我們在那教學住在那,學員都住在那,這些附近的鄰居比較認識我。那個老太太不大敢,旁邊就有人說那是教育中心的人,沒問題,你坐吧!然後她才比較安心就坐上來了,結果就把她載到她要到的地方就請他放下來,雖然不是我開車,老人家到了,我就下車趕快送老人家,然後給她道再見。老人家給我們點點頭,走了幾步路回頭,我給你五塊錢。我說不用了,不用了,她又點了一下頭,又走了幾步路,又回過頭來,我真的給你五塊錢。老人家這是應該做的,不用。所以你去經歷過印象很深,慢慢就會帶動那個風氣,我們對老人要恭敬。所以古人這些教誨,我們真正相信了,理解了,然後把它用上,對我們的修身齊家,還有利益我們所在的地方,都是真實可以受用的。
好,時間到了,今天先跟大家講到這裡。我們這節課算複習,大概還沒有新的進度。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