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孝經》—罪之大者,莫過不孝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2/12/26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11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紀孝行章第十」,這一章具體教我們侍奉父母的心境、侍奉父母幾個綱要。我們看一開始就談到了,「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平居生活,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要讓父母感覺到,受到我們的尊敬,居則致其敬。我們以這一句話反觀自己跟父母的一言一行,感覺這個恭敬隨時保持,每句話、每個動作都是從恭敬心流出來,好像還有不足、還有距離,這跟我們對父母的恩德體會的淺深很有關係。就像我們前面提到《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他真的體會到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所以他的心是「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恩念得深,他覺得能有機會回報這個恩德,是他內心覺得最踏實的事情。這麼珍惜報父母的恩,怎麼可能會有不敬的行為出現?就像我們上一節課提到的肖道壽,你看他一天在等候母親起來,給母親盥洗,侍奉母親吃飯,體貼入微。甚至於自己犯錯了,看到母親有生氣了,自己趕緊把家法請出來,然後跪下來。「父母教,須敬聽」,要報恩,可還惹父母生氣,自己非常慚愧,然後接受母親的責罰。而且接受了,起來給母親禮拜,站在旁邊等母親氣都消了,臉色正常了,他才安心的離開。所以我們真知恩,做這些「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的行為,會做得心安理得。俗話又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應該大家都很熟悉。為什麼?當他自己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這麼多心要操。他突然聯想自己也是父母這樣拉扯大的,他那念恩之心不斷增長。但事實上我們假如懂得用心體會,哪怕我們還沒有成家都能體會到。我們看《二十四孝》裡面「吳猛飽蚊」、「陸績懷橘」、「黃香溫席」,這都不是很大的孩子。九歲(黃香)、六歲(陸績)他們能感受觀察到父母的恩德,所以那麼小年紀把父母時時放在心上,要報恩。所以這些生活的細節都是至情至孝的流露。

  我們恭敬父母,《論語》當中提醒我們「色難」,和顏悅色不容易。父母也在修學,父母也不是聖人,但我們心中不放父母的過失,只放父母的恩德。我們假如放父母的過失,我們可能會有對立的情緒,更嚴重表現出來給父母臉色看,這個是會讓父母特別難受的,這個就不恭敬。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那一天我們親師交流會還沒開始前,我們工作人員放同學們小時候父母抱著他們的照片,看下來每個同學都很可愛。我們這些可愛的臉龐,都印在父母的心中。你看有時候就要拿起來,我們從小到大的照片,那裡翻!翻!,有很多我們成長的回憶都想起來。甚至於生活遇到哪些情境,爸爸媽媽「你小時候怎麼樣怎麼樣」,如數家珍。這麼多可愛的回憶、可愛的臉龐,突然兒女給他臉色看,幾天緩不過勁來。這個我們要能體會。所以我也聽過老者講,我們也不是說要孩子給我們什麼錢。因為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不是求回報的,所以他感嘆只要他們不給我們臉色看就好了。所以報恩尚且不足,不能再讓父母很難受。所以真正能體恤父母的心,會考慮到不讓父母多操心。所以縱使我們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在父母面前不能表現出來。因為父母把我們看作比他們還要重要,所以他看到我們難受,他比我們更難受。所以一般我們長大了,報喜不報憂,怕父母太操心。我有一段時間身體不理想,那時候打電話挺有壓力的,怕父母看出來,離到萬里之遠,怕他們操心。所以那一段時間走過來,現在身體比較平穩了,打電話的感覺差很多。所以我們真能體會到恩德,我們要去做「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做得很歡喜,心裡很踏實,不會勉強,甚至於不可能產生煩躁。

  「養則致其樂」,這個養首先我們想到食物的奉養,再延伸生活的照顧。這個行孝也不是說要我有經濟能力了,我長大了,我才能夠孝順父母,最重要是這顆心。像我們看到這些孝子都是小孩,他把父母放在心上,你看陸績他去當客人,他到袁術家作客,他看到橘子就先想到媽媽喜歡吃。包含蔡順,他也是個孩子,只要是吃的,一定是先想到父母。這些榜樣令我們感動,我們進而效法。其實人提起孝心,提起道義,利跟欲就會淡了。人能夠在這些利欲、欲望前面克服私心,都是先把父母提起來,都是先想到我們應該照顧的人,這個欲望沒有滿足反而不痛苦。像現在自己也有一點年歲了,母親不在,可以這麼講,母親在,恆言不稱老。老萊子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效法他。有機會面對小孩,七八歲的、十幾歲的,因為畢竟自己是長者了,會提起讓食於幼,這個東西吃了長身體給小孩吃。這個「讓」字很有味道,人面對不同的情境,「讓名於上」,「讓功於眾」。事情做出了一點成績,自私的話「我的功勞,我的功勞」,其實那個身心反而不自在。「讓功於眾」,都是大家的功勞,我還做得不好,反而這麼去做心裡很踏實。我們去感受感受,隨順經典,那個心是自在的、安定的、踏實的。隨順習氣,其實我們在那裡標榜自己的時候,心是不放鬆的、不安的,是被貪求控制住的。我們體會得深刻了,不幹傻事,愈願意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感覺到煩惱習氣一起,身心不安,不再幹這個傻事。這個都要自己去體會了。

  就像念佛,念得一句是一句,說得一句廢一句。我們念,有一秒鐘,我們就好好念這句佛號。「洪名正彰自性」,念得一句,佛菩薩的加持體會愈來愈深。「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決定出輪迴。愈念愈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假如煩惱止不住了,佛號念不住了,要去說閒話、說是非,身心不安。說完之後,還怕會不會傳出去,一大堆擔憂,就是忍不住這個話。所以話到口邊留半句,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要「道人善,即是善」,功德!「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揚人惡就種下一個惡因,什麼時候這個惡果現前都很難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太重要了。為什麼?這個口業特別容易影響我們的清淨心,引來業報、惡報暫且不論,先影響我們的清淨心。「心淨佛土淨」,我們一造口業,心不清淨了,跟極樂世界就背道而馳。所以慢慢感受,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會有法喜。跟性德相應,我們說磁場不一樣,身心安定,良心很安。

  所以這個「讓」字,不是讓得勉強,讓得心安理得。「讓位於賢」,有比我們賢德又有能力的,趕緊把位子讓給他。這鮑叔牙做得好,你看這麼一讓齊國大治,他功勞很大,後代十幾世都是大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讓食於幼」,最近跟小朋友在一起機會多了,把東西讓給他們吃,看到他們高興,自己也挺高興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好吃的先想父母,這個內心很歡喜。為父母想,為下一代想,這個跟我們的性德相應。這是談到食物的奉養,包含生活的照顧關心,黃香「冬則溫,夏則凊」。包含我們在生活上能夠顧及到,不讓父母多擔憂,「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擔憂我們,他就悶悶不樂,所以要能致其歡心,怎麼還可以讓他們擔心?所以有一個女士,她到印度去旅遊,跟著旅遊團去了。她到處買東西,這個團友問她:妳買那麼多東西幹嘛?家裡老人、父母、弟弟、妹妹這些都要買。後來旅遊結束了,剛好這個團友又遇到她,問她:妳送禮物給家裡人,他們高不高興?她說:弟弟、妹妹高興,父母、老人不高興,妳怎麼到了也不打電話報平安,到哪了我們都不知道。因為印度交通沒有那麼發達,可能生活上也沒有那麼便利,所以會擔心我們的情況。

  所以人有時候一執著,執著某件事,顧及不到其他了。其實最重要的,我們心應無所住,不能有執著。人沒有執著的時候,他的心會很敏銳,能感受到別人的心情,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每一天心裡都有個事,什麼事還沒做,什麼事還沒做,然後又很緊張,我們這個本能就大大減少。你看,有時候我們一緊張,,論文!然後整個人就栽了,如入無人之境,只有論文。然後,可能父母什麼情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實說實在的,這種口試論文,身心愈放鬆,可能愈有靈感,表現得愈好。你一緊張,可能就被得失心困住了。所以我們修學傳統文化,就是老法師說的「用真心」,真心就要應無所住。「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就不是住在真心了。「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你體恤不到父母,體恤不到他人,真心被障礙住了。「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你有擔憂了,「好煩,別來吵我」,體恤不了。「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你好想看哪個電視節目,一看,媽媽叫都聽到了,叫老半天。「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幾句在什麼時候提起來?什麼時候練功夫?在每個境緣當中觀心為要,觀察到自己的心的狀態。真的能把孝心提起來,這些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就下去了。

  「病則致其憂」,我們讀這些句子,其實你每一次讀,隨著我們自己心境的提升,我們道德學問的積累,體會深廣都不同。所以為什麼常常讀誦?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自知就是對這一句經句的領悟,每次都很不同,愈來愈有味道。你看「病則致其憂」,真正我們現在了解了,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吧!你真正用起心來了,你絕對不會想說父母生病了來照顧,你會想著怎麼讓父母不會生病,你就會去了解吃、養身、鍛鍊。這不用人家講,你體會到,你就會去做。我們最近有請王大夫講《老老恆言》,這個是古人把侍奉老人這些記錄下來,我們認真學一下,你就知道怎麼樣讓父母不會生病。這本書大家看過沒有?好像研究院有。這個怪我,我當時候沒有考慮到,補充教材應該要附上這一本。沒關係,大家再回研究院,這個不能說《孝經》的課結束了,「哎呀!終於結束了」,不是這樣的。結束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其實應該隨著每一句經文,我們有所領悟了,我們就照著去做。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那顯然食療、顯然鍛鍊很重要。院長很替我們著想,他又找了楊醫師、周醫師他們來護念,還開專題的課程,待會再發到群裡給大家做參考。他們也都是行醫幾十年,用很淺顯一般的人能聽懂的解說,我們也懂得怎麼照顧父母、照顧自己。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不敢毀傷也不是只有「不要去撞到東西了,不要去割傷了」,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真懂得怎麼照顧好自己。而真正父母生病了,我們很敏銳,可能他有症狀,我們就知道趕快治療,病可不能拖。看到有病了,我們要去找好醫生。不是父母有病的時候才在關心,平常聽到親戚朋友有談到,哪個醫師特別好,都要留心,不然你臨時要找不是那麼容易。面對父母生病的照料,我們要多管齊下。造成他病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鍛鍊不夠、吃得不夠營養,甚至是最近心情不好,種種因素多管齊下。比方長者睡不好,睡覺是最補陽氣的,比吃什麼補都好。所以一聽到長者睡不好,要很重視,趕快請教原因。現在像高明的醫生,光看舌頭大約知道五臟六腑的狀況,都可以了解一個大概,我們就可以多盡一分孝心。

  人體很奧妙的,小宇宙,重重無盡。你看我們一個耳朵,你身體所有的器官都有反射區。你看我們手掌、腳掌,所以泡腳好。搓耳朵很好,你看同一個時間讀書,搓耳朵也不耽誤讀書,連父母在看喜歡看的電視的時候,你就可以幫他搓耳朵,不耽誤。當然慢慢慢慢帶動父母,看有倫理道德因果的電視,順勢而為,這也是養父母之智慧。你可不能「媽看這個一點意義都沒有,不如念阿彌陀佛」,一下子用這種態度方式,可能父母不能接受,都要順勢而為。對上要感化,對上可不是教化。你講話對父母像對學生一樣講話,那父母絕對受不了。這個我確實有見過,教書的人對父母講話也像在教學生一樣,這很不妥當。

  所以你看這一句憂病,我們要思考先治未病,發現症狀就要處理。我們用這些心都是「憂」的落實,這個「憂」也是我們盡心竭力照顧好父母的身體,不是說在那裡乾操心、乾擔心,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也要有一個理智,只是在那裡擔憂,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對父母有什麼幫助?對別人都沒有幫助,這個就要理智,不能瞎操心,要很積極的把這個操心,轉成積極的解決問題。我們現在不懂得養生之道,我們做子女的就不夠盡心,甚至於還會合理的理由、藉口,現在老人生病很多,很正常,你看那麼多人吃藥,一吃就是三十年。可不能因為現在這些現象,變成我們不更用心去考慮護持父母的健康。大家要想一想,每一天三餐都要捧一堆藥來吃,你說這老人家生活多辛苦。我們能用點心,很可能父母就不會這樣了。

  「病則致其憂」,我們看《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講到文昌帝君,他在周朝的時候降生。文昌帝君姓張,所以他後代張氏很興旺,人口好像超過九千萬,這個都有祖德庇蔭。文昌帝君侍奉父母非常孝順,他母親六十歲了,結果背上長疽,就是長癰疽,就化膿了。帝君為母親吸出這個膿,吸了三天。吸到最後,突然一下吸得整個嘴巴好像很多東西,一吐出來都是一些白白軟軟的,像那個膿乳(就像牛奶很濃這樣),結果是什麼?是這個疽的根,把那個根吸出來,母親才安。所以你看病根不把它除掉,它還會起作用,所以長疽要根治。同樣的咳嗽,也要幫助父母,要能根治。結果,雖然把病根都吸出來了,但是長期生病身體非常虛弱。結果找醫生來看,這個是痼疾,可能方法得要煮自己的肉給母親吃。帝君那時候就把大腿肉割下來給母親補,補她的元氣。忽然空中就說了,上天以爾純孝,延長你母親壽命十二年(一紀),後來他母親果然好了。你看文昌帝君「病則致其憂」。

  唐朝崔氏的後代非常興旺。我們看《德育課本》裡面好多孝子都姓崔,像崔沔也是唐朝人,他非常孝順。他母親失明了,看不見,「病則致其憂」,他傾家蕩產給母親求醫。然後連自己的帽子都沒脫,都一直陪伴,在侍奉他的母親。可能想隨時要做什麼事情,去侍奉、辦事怕誤了時間,所以連帽子都沒脫。而且母親失明了三十年,他只要遇到良辰美景,就趕緊把母親扶出來,因為行動已經不方便了,能常常帶她出來走走。所有的子孫聚在一起歡聲笑語,讓母親忘了看不見的苦,「養則致其樂」。後來他母親去世了,他吃不下飯,甚至都哀傷到吐血,而且為母親茹素終身,「喪則致其哀」。古人這種心境,我們聽了他們的事跡都很動容。像「喪則致其哀」,人時時想著父母的恩德,子欲養,親不待,很哀痛。

  像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家都很熟悉的梁武帝,他的兒子蕭統昭明太子,他給世間留了一部書《昭明文選》。他母親去世,他太傷心了,所以他三十出頭就走了,哀傷過度。所以古人為什麼?我們《孝經》後面講「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不能因為父母去世哀傷過度了,自己命都沒保住,這樣父母在天之靈也很難過。昭明太子因為母親去世了,實在吃不下飯,結果整個肚子瘦了一大圈。上朝的時候,太子也要上朝學習怎麼辦理朝政,結果這些大臣們看到他瘦了一大圈都流淚,也都被他的孝行感動。

  所以真的我們古代這些古人至孝之心流露。所以他終身都茹素,而且他這個孝延伸到哪?愛屋及烏,只要是父母掛念的,他都盡心竭力照顧好。所以他「愛兄姐幾於母」,跟自己的母親差不多,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然後對自己的侄子外甥的照顧勝過於自己的兒子,所得到的俸祿,因為他官當得很大,都分給母親最關心的這些兄弟姐妹跟後代。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做這些事能安慰自己的心,還能盡一點孝。因為這些都是母親所垂念的人,就剩這四、五個人,所以都厚待之,安慰母親於九泉之下。後來官當到中書侍郎,這等於是副部長,而且他的兒子崔佑甫當到宰相,非常賢德的宰相。所以崔沔是真孝子,生盡母親之歡,母親去世了,養父母之志,志是心之所之,父母掛念的人他也盡心照顧好。所以接著《彙編》講到,世間有人身居富貴,可是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像路人。然後輕薄,就是對於自己的舅舅,就是母親的這些親人,當作閒客,就是都不怎麼關心。假如看到崔沔這個孝行,能夠沒有汗顏嗎?能夠不慚愧接受他的感化嗎?所以《彙編》對於忠孝的註解非常的透徹,理很深、很廣;事相,古今中外挑的都很具代表性的榜樣,可能每讀一個事例,對我們盡孝的深度、廣度都有幫助。

  最後,「祭則致其嚴」。祭祀我們有真誠的心,所以齋戒沐浴,以自己身心的清淨,至誠感召父母祖先來接受祭祀。這五件事,「五者備矣」,這五件事都完備了,「然後能事親」,能談得上是懂得侍奉好父母親。接下來三個提醒也很重要,這五件事是我們應該盡力去做的,另外這三件事是絕對不能做的,不然父母會很操心,心不安,甚至嚴重的會提心吊膽,我們惹了大禍就麻煩了。所以後面講,你這「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首先提到的重點,「居上不驕」。居上,天子、諸侯、卿大夫,用我們現代的話,所謂是單位的主管,也可以是企業團體的領導者。居上不驕,這個「驕」字在《孝經》裡也是出現多次了,「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我們看驕傲一起,傲慢一起,道德學問上不去了,而且心態開始腐化了、腐敗了、墮落了。孔子提醒到幾點,這個傲不可長。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有周公的才藝,「之美」的美不是美德(因為假如有周公的美德,就不可能驕傲了),這個美是什麼?辦事能力很好,辦事完美。可是「使驕且吝」,你看驕傲、傲慢,他能力又很強,一傲慢,人家的付出,他還體會不到,做得那麼差,一下全部給人家推翻掉了,所有付出的人心很涼,甚至都不敢放手去承擔、去做了。所以有周公之才之美,只要驕傲、吝嗇,人一吝嗇自己會的不教給人家,「其餘不足觀也已」。尤其有驕傲了,驕傲的人處在團體裡面,只會讓人家有壓力,他凝聚不了人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會壞了人和。一講話就傷到人家,或者很衝,都不顧及人家的感受。他再有才能,對事幫助有限,甚至會衍生出很多人事問題,所以不足觀也已,成不了事,不能用這樣的人。

  所以「才德論」從《資治通鑑》開篇就談這個重點。你看一個人傲慢,他不可能中和,跟人相處不和睦,哪怕他聰察強毅,其實都會壞事。你看,我們前面舉的例子,周公地位那麼高、道德學問那麼高,那麼謙卑,「一飯三吐哺」。我們沒法跟周公比,但是謙卑得要效法他。我們這個時代要學謙卑得下大功夫,為什麼?從小成長有那種攀比。攀比的心一起來了,我的一些才能、條件比人家高了,慢心就起來了。比方說雙眼皮,眼睛比人家大,看到人家眼睛小的,傲慢;考的分數高,對人家就傲慢。這不知不覺慢心增長,假如我們觀照自己的心不深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要觀照不到自己的這些習氣,不調服它,它會增長。

  我的印象很深,當時候剛到海口,我們就到孔廟祭祖。當時候在泰山下,我們吃飯的時候有一位老和尚,他出家很多年了。他跟我們談到,他有一些學生,還沒有去讀佛學院都叫他師父、師父,叫得很親,結果上了佛學院回來師父都不叫了。你縱使學問增長,師父的恩德還在,怎麼可以因為你懂的道理多了,我們想想,懂的道理多了,反而師父不叫了,那哪叫懂道理?那是更不懂道理了,顛倒了。我們也見過,讀到博士回來了,不認父母了。甚至於父母拎著菜,拎著家鄉的東西到大學看他,不認父母了,太給我丟臉了。我們自己隨著所遇到的這些情境,你學歷高了傲慢起來,多賺了點錢傲慢起來,像我們也很危險,我們弘法自己又沒開悟,在這種因緣當中都講給別人聽,好為人師的習氣一增長,別人講我們聽不進了。增長都是看別人的錯,看不到自己的錯了,盡挑別人的毛病,別人的恩德都不放心上,都放人家的過。

  我們看老法師給我們的榜樣。韓館長護持,韓館長脾氣很大,你看老人家統統不放心上,只念她老人家的恩。韓館長往生了,交代弟子每一年都要辦佛學講座紀念韓館長,沒有韓館長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我們學老和尚弘法利生,跟他學佛,要學他的心境,要效法他的德行,你看對護法念念不忘恩德。我們假如沒有學到,我們走弘法太危險了。一弘法了,道理都在自己這邊;看護法,護法有脾氣、有情緒,見護法的過都不知道,這樣的護法太難走了。因為他慢心起來了,結果很用心的護法會提醒他、挑他毛病,那是真護他的法,他不高興離開了。因為他講課了,講課有點知名度了,人家「你願意來,好!好!」,換護法了。緊接著怎麼樣?福報沒有了,一換再換,安定不了。人的福報是變化的,你珍惜了,愈來愈有福;你不珍惜了,沒福報了。可是,最難的是什麼?反省到自己的問題。護法一個換一個,還是覺得是人家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居上不驕」,你有權力了,不能驕傲;你有點聲望、名氣了,都不能驕傲。

  大家現在二十歲上下,一個人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慢心還很強,幾乎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護念,那就太危險了,也是太可惜了。所以師長有說,「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不能講」,這是人情事理。諸位同學,這一段話大家聽過沒有?聽過。這一段話聽完了,對自己來講,我哪怕四十歲、五十歲了,我都要讓人家能講我。但是對別人,忠恕。這一段話,忠,對自己嚴以律己;恕,那得要別人聽不進正常,成年人好面子正常,你不能苛求於人,也不要攀緣。其實這句話是活的,以前二十歲的人能講,我看現在十五歲就不能講,一講嘴巴翹得很高,不能講了。現在有的七、八歲一講,嘴巴就翹起來了。所以這個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得要看客觀的情況。

  人要自知,人要知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所以自身經歷的事情愈多,看這些句子真不簡單。居在領導位子,能不增長傲慢,在我們這個時代算不簡單,不多見,這要警覺性很高才辦得到。不進則退,沒有警覺性,隨著你手上有權力,自己說了算,戰戰兢兢會退。再來加上別人都給你恭維,甚至給你諂媚,就不知不覺墮落了。師長說,在這個時代修學能成就,古人都佩服。現在內煩惱,外誘惑、染污,比古人多太多倍了。所以我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真幹!這些句子納在心田,不須臾離也。

  「為下不亂」,這個下在古代可以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的臣子、家臣,用在現代可以是單位的員工,還是企業團體的職工。我們看註解講,「當恭謹以奉上也」,恭敬謹慎事奉領導。恭敬,我們繼續深入,恭敬對人還要對事。對事的恭敬,我們盡力去做,「盡己之謂忠」。再來我們也要遵守事情的程序、規矩,你不能一辦事不守人家團體的規矩,給人家添亂了。我們之前也講到,「君子思不出其位」,這個都是你工作的一些原理原則要考慮到。謹慎表現在哪?表現在對事情考慮周詳,不會馬馬虎虎,不會應付,這個才是落實謹慎。所以有一句話說到了,「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是我們的榜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是很謹慎。我們現在謹慎的態度不夠,只想著我已經做很多了,我也很盡力了,人家一提醒,反而不高興。做而有做就不是真心。做了之後,我挺辛苦,做好多,接受不了別人批評。做而無做才是真心。做了,應該的,沒放心上。所以我們時時都要護好自己的真心,真心它很容易染污。

  所以為什麼《了凡四訓》講到端曲?「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你完全是利濟眾生,利濟大眾。你有一點要媚眾生,討好眾生,贏得別人對你的這種認同,這個都不妥。為什麼用純?就是不能夾雜進去,不然它就會一直變化,你有媚世,它就開始發酵了。「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人愛人,為什麼還會情緒起來?付出,有留在心上了。我都有做了,怎麼不給我肯定?我都有做了,怎麼還批評我?我都有做了,怎麼沒有回報我?有這些心念,就有情緒了。所以古人他的心境我們體會到,我們才好效法他們。孔明先生應該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才能做到鞠躬盡瘁。他是時時念著先帝的恩德,念著劉備的恩德,「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那叫知遇之恩,「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句格言「諸葛一生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呂端是宋初的宰相,他面對大事不糊塗。

  我們談到三件為人子不能做的行為,剛剛談到了「居上不驕」,「為下不亂」。《群書治要》中《說苑治要》有一個故事提出來跟大家探討。就是人的慢或者人的墮落,他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這個故事滿能彰顯這一點。魏公子牟他要出行,要往東方去。穰侯,這應該是戰國時代的人物,穰侯為他送行。穰侯就說,先生要離去,難道沒有一句話來教導我嗎?先生「獨無一言以教冉乎?」因為他姓魏名冉,而且他是秦國的宰相,他也向人家請教。接著魏牟說到了,「夫官不與勢期,而勢自至」,你當了官,官位並沒有與權勢相約,可是權勢自己就會來了。「勢不與富期,而富自至」,權勢並沒有跟財富相約,富來了。「富不與貴期,而貴自至」,財富沒有跟尊貴相約,尊貴就會來了。「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尊貴並沒有與傲慢相約,這傲慢自己來了。「驕不與罪期,而罪自至」,驕傲沒有跟罪過相約,但是罪過自己就會來。「罪不與死期,而死自至」,罪過沒有跟死亡相約,但死亡就會到來了。穰侯聽完就說「善」,說得好,提醒得好。

  所以我們在人生不管是財富、地位、權勢種種,當我們在提升的過程當中,我們是隨著這些緣分來更完善自己。我們說歷事練心,練出真心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能是隨著人生所經歷的這些緣,反而染污了,習染,墮落下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沒有高度的警覺,能不染污是不容易的。《無量壽經》第二品,「賢護等十六正士」。賢護,首先我們要會護自己。我們說要做護法,我們要護自己的小孩、護大眾,我們自己都護念不好自己的心,要去護別人,那就沒有基礎了。就像我們今天要在團體裡面能盡一分力,這裡提的恭敬謹慎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我們也常常反思,我們在活動當中、團體當中,我們是真幫得上忙,還是會添亂?還是別人還得遷就我們?還得顧及我們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生氣?這些都不是為下者,或者在團體當中,應該有的狀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希望為傳統文化做出貢獻,希望大眾受用,這是我們的初心。不能變得入了因緣之後,都是自己的習氣在做主。

  所以這個「不亂」,嚴重一點以下犯上作亂,那就「則刑」,接受刑法處置。我們雖不至此,但是假如我們在團體當中隨順習氣,我們真的會添亂。自己也觀察,這傳統文化是缺人缺得太厲害了,可能在承擔第一線工作的人,都是超負荷不少。我們一起配合的,不能再增加他們的負擔,我們得體恤人,我們得懂得心疼人。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我感受,不然怎麼去心疼、體恤人?什麼情境都是把自己排在第一位,這個怎麼修,不要說進步了,不退得很厲害,就阿彌陀佛了。佛門講,六道從哪裡來?從我執變現出來。這句話真聽懂,在一切境界當中放下自我,這叫修行。要從根下功夫,輪迴的根就是我執。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所以真正要利益團體,利益弘法事業,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我們要養成習慣。當然「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你很用心的、很下功夫的練它個三個月,慢慢慢慢就熟了。生處熟,念念為人想,陌生慢慢變熟了。熟處生,先想自己比較熟,慢慢就陌生了。

  所以居上而驕會亡國,事業、團體會敗亡。所以荀子說,「百事之成,必在敬之」,這個事能做成,有恭敬的態度;「其敗也,必在慢之」,我們看很多大企業轟然倒下,離不開這些負責人驕慢、狂妄。「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為下犯上作亂,這不可能不招來災禍。因為「為人臣,止於敬」,要忠敬自己的職責所在,盡忠職守。「在醜不爭。」「在醜而爭則兵」,兵是兵刃相加。我們現在常常看到有新聞報導起衝突了,比如說朋友會起衝突,人群當中起衝突了。我們學習經教目標是聖人賢人。從哪裡下功夫?從君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念念為人想是義。再來還有一句很重要,「君子無所爭」,孔子沒有教我們爭。我們現在還有心念,要跟人爭名、爭表現、爭寵、爭利,這個都算「在醜而爭」。一想爭,跟人對立,再嚴重會衝突。所以這裡註解講,「爭,競也」,競爭。競爭嚴重提升了,鬥爭;鬥爭再提升,戰爭。所以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人要不爭,他要看得破,他就放得下了。我不爭,我不甘心。人往往理不明,他才會隨順習氣。他真的理明了,他不幹傻事,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明白,爭就得的到嗎?不爭就得不到嗎?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強求只是多造罪業。所以《了凡四訓》熟讀了,不爭了,「命由我做,福自己求。」《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這三者要除,不除每天給父母很豐沛的物質供養,還是不孝。所以這裡也提醒我們,我們的行為,還有讓父母很不放心的,趕緊痛改。這才是學這一句真實有領悟。就是什麼?給予父母心靈的安慰、安定,比物質的供養更重要。什麼父母還操我心,趕緊改。所以我們面對每一句經文,體會得深入,不能泛泛的,更不能當知識學。

  我們接下來看「五刑章第十一」,這一章說明五刑之罪,以前的刑法大分成五種。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這一章首先提到五刑之罪,但彰顯出不孝是最大的罪過。而且這段經文也指出了整個社會大亂的三個根源,我們學經典長智慧、長見識,看什麼事可以看到根本問題,看事可以入木三分,因為經典讓我們明白道理。多讀歷史增長見識,這個理跟事是怎麼結合的,古人是怎麼運用的。我們看註解,五刑指的是,「謂墨、劓、剕、宮、大辟」,刑法分這五大類。在這五大類底下附屬的,「條有三千」,附屬在這五大類底下的有三千多條。但「罪之大者,莫過不孝」,所有的罪惡沒有比不孝更大的。古代刑法「墨」,就是你犯錯了,比方說在你臉上留下印跡,人家一看到,這犯過罪的人。像《論語》裡面提到公冶長,他也曾經被官府誤會以為他殺人了,其實他是懂得鳥語,知道哪個地方有人死了,結果那個人就賴上他,我的家屬是不是你殺的?後來有還他清白,但是有刑罰,臉上就有墨刑。孔子很可貴,把女兒嫁給他,重視他是有德之人,雖然他臉上有痕跡,都不會在乎這些。孔子連嫁女兒都表法。「劓」是鼻子割掉一個部分,那個時候都是很嚴重的刑法。「剕」,剕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臏刑。孫臏指的是他也被龐涓把膝蓋骨以下給切斷。臏刑、剕刑都是比較重的罪,這麼嚴重的罪罰,高柴他以仁慈之心,要幫那個人脫罪,但是實在脫不了。結果後來他在逃難的時候,居然是那個最後執行剕刑的人救了他,因為他是用仁慈之心去執法的,那個犯人感受到了,你已經盡力要幫我免罪了,可是辦不到。所以高柴也是很仁慈的人。「宮」,宮就是去勢,在古代宮刑這對男人來講是很嚴重的。像司馬遷就受過宮刑,他還是忍辱負重把《史記》完成。「大辟」是死刑。所以雖然罪罰那麼多,但沒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行。接著談到:

  【要君者無上。】

  『要』是要挾。「君者,臣之稟命也」,稟命就是臣子是接受君、接受領導者的命令。我們是服從、接受領導者命令,「而敢要之」,我們反而變成在要挾領導,這是無上。『無上』就是心目中沒有領導、長官存在。很可能我們沒有那麼嚴重,可是我們有沒有尊重領導?我們也要從很多細節處去反觀、反思。你說我還沒有工作,其實我們在團體當中,一個班級有班長,一個部門有負責的人,甚至是一個活動也有總幹事。他負責事,他在分配任務,安排事情,我們也要尊重他。他要負責團體的事情,我們比方要請三天假,前一天:我要請三天假,明天我不來了。領導傻眼,可能本來已經安排的工作,你突然提出來,都沒有替團體、領導著想。甚至於領導不能批準或者不能同意,可能馬上情緒來了,那我不幹了。常常動不動我不幹了,這個也有『要君』。領導還得看我們臉色,這個可能都有「要君」。

  事實上人有兩種身命,一種是這個身體的身命,一種是無形自己在社會當中的信譽、威信。真的,你所做的事讓人家很認可,讓人家很放心,人家一有好的機會,你找某人絕對沒問題,「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所以孔子說的,「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一個人言忠信、行篤敬,就是值得人家信任。我們也要能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值不值得人家信任,更不要有這種鬧情緒、要挾。我們先不說要挾領導,我們自己假如任性,連父母我們都可能會要挾,「你不給我怎樣,我就怎樣給你看」,這個都是很大的罪過。接下來講:

  【非聖人者無法。】

  「聖人制作禮樂,而敢非之,是無法也。」聖人他有高度的智慧、德行,制憲法,制禮作樂。我們反對、非議,那就是無法無天。對上沒有敬畏,對聖人也沒有敬畏,都是自己的看法對,這樣就會很狂妄,無知妄為。在近代這個現象挺嚴重的,民國初年,甚至是有讀過書的人,他不恭敬聖人,提出廢經廢倫,經典不要了,全盤西化了。你看這樣的一個認知做法,最後現在幾代人不重視傳統文化,甚至都快斷了,這個造成多大的影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一百年前孝子賢人不少,到一百年後,這個就是要君、非聖人者、非孝者,這種風氣愈來愈盛。

  孔子有說天下有五不祥,這也是《群書治要》的故事,在《孔子家語治要》裡面。剛好魯哀公問孔子,住宅往右邊建吉不吉祥?孔子抓住了這個機會點,天下有五不祥,房子往東邊建不算。順著每一個機會能夠提醒國君,國君能認知到了,整國百姓受用,時時把百姓放在心上,抓機會勸國君。這個五不祥,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示。「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損人不利己,孔子講得很清楚。損人的心是折福,怎麼還會利己?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這是我們第三個說的:

  【非孝者無親。】

  善事父母是孝,註解有講到,「而敢非之」,非之就是非議孝道、反對孝道,反對孝道的人心裡面沒有父母。我曾經遇過比較孝順的人,他說有朋友跟他講,你幹嘛那麼孝順?你對你父母那麼好幹什麼?你看居然還有人這樣在勸自己的朋友,你不能那麼孝順,這是『非孝者無親』。人家難得的孝行,他不去「道人善,即是善」,他居然還去批評,當然是他自己心裡沒父母才會這樣。而且這種風氣,你不彰顯難得的孝行,慢慢風氣就是愈趨愈下。我有拿錢回去,他就已經覺得他很了不起了。所以要有榜樣,德比於上則知恥。然後孔子講第二個點,家庭裡面「棄老取幼」,沒把老人放前面,都把小孩放前面,「家之不祥」。

  第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孔子這些比喻都是很精闢。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度,最核心的點,都點出來了。你一個國家要安定用人最重要,賢德的人你排斥了,用的都是巴結諂媚的,麻煩了,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整個社會風俗不吉祥。以前的社會,一個孩子撒野了,路人都能教他,他的父母還感謝人家,所以老者要教、長者要教。現在變成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管不了了,這個社會風俗就如江河潰堤,控制不住。第五,「聖人伏匿,愚者擅權」,愚昧的、這些邪之邪見的人掌握權力,暢銷書第一名,天下之不祥。所以這一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這個就跟「非聖人者無法」,聖人都被批評,孔子的教誨都被批評。批評,大眾還分辨不出來,還覺得有道理,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就好像我們剛剛說的,孔子教導我們,「君子無所爭」,「君子喻於義」。結果居然在商學院的教科書裡面寫到,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個不是教大家變小人。唯一目的就是利,愚者擅權。結果這一句不知道造成多少環境污染破壞。聖人這些話沒有被重視,反而是邪知邪見做主,天下、世界破壞的速度,讓我們看了實在很無奈,都有點扭轉不了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學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要救社會、救地球母親,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我們遇到一個中學的女校長,她講了一段話,我印象很深。一開始她就說了,「社會愈亂,我們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義所當為,再難都不推辭。「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孟子的教導。而現在救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弘揚孝道,這是大根大本。他有孝了,他也不會要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他有孝了,他會尊重老師,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他不會去非聖人。所以師長在很多重要法會做開示,都是強調弘揚中華文化要從孝道入處。和諧社會、世界從我做起來,從我心,從我的孝心開始。所以這三點:

  【此大亂之道也。】

  「言人有上三惡,豈唯不孝」,不只是不孝,乃是大亂之源。所有社會的動亂、亂象,根源就是人心。人的善最根本的就是知恩報恩,孝道就是知恩報恩。人只要不知恩,他的心性就往墮落的方向。人心墮落了,怎麼可能不做出動亂的行為?他心墮落了,他在家會變逆子,他在社會可能會做出傷害社會的事,所以這些經文都是從根本來解決動亂。

  這一句我們之前有跟大家,應該是有提過。《群書治要》中《禮記》有講到欒共子他事奉自己君王的態度。這是戰國時代晉武公攻打翼國(羽翼的翼,羽翼豐滿的翼)這個國家,結果應該是殺死了翼國的國君哀侯。然後就勸翼國的大臣欒共子,你不要抵抗,「苟無死」,如果你不戰死,「吾以子見天子,令子為上卿,制晉國之政」,封你做上卿,執掌晉國的政務,掌大權。欒共子辭謝說到了,我聽說「民生於三,事之如一」。民就每一個人民,是因為三個人(三個身分),讓他能夠生長到現在。面對這三個人,侍奉他們的心是一樣的,始終如一。接著他講到「父生之」,這個父就是指父母,父母生育我,養育我;「師教之」,老師教導我,給我們法生慧命;「君食之」,君王給予我俸祿,我能養家活口。所以君親師對我們生命很重要。所以古人在祠堂立的牌位就是天地君親師,這五個角色對我們恩德很大。人時時不忘天地君親師之恩德,這個人就不忘本。知恩報恩,知恩的人,他就想去報恩,隨著報恩,他的德行福報愈來愈增長。所以現在天災人禍為什麼多了?忘恩負義。怎麼可能沒有災禍?所以這一品經,這一章「五刑章第十一」,這讓我們成就自己幫助社會要從這個根本下手,不忘君恩,不忘聖人、老師恩,不忘父母恩。所以欒共子說了,「唯其所在,則致死焉。人之道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師、君王都應該要以死相報,「則至死焉」,這是「人之道也」,這是做人的原則道理。他說,我怎麼敢為了私利拋棄做人的原則?而且當下他也很有正氣告訴晉武公,你用了我,你又用什麼來教導你的臣民?我假如跟你了,我就是二心,你怎麼還任用我?之後就盡力拼死到底。

  所以《禮記》這一段也是彰顯禮的精神。禮是報本反始,回報根本,反始,我們生命的源頭在哪?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孔子也是不止在《孝經》這樣教導我們。孔子在季氏第十六這段話,也跟這章經文滿相應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你看這些經文都很重要。現在十幾歲的孩子也沒學過,所以有時候年輕人偏了不能怪他們,我們為人父母、長輩、老師、領導者也要問問自己,我們有沒有教?我們有沒有帶頭做?君子可以包含在位與不在位者。一個真正讀聖賢書的人,他要把教誨放心上,所以這個「畏」是敬畏、恐懼、不敢違背的意思。首先講到「畏天命」,有不少註解,但都是強調善惡報應,就天地之間不變的道理,因果報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也是深信因果。你看《尚書》講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深信因果,他的敬畏心就起來了,我現在講這句話是善還是惡,會招感果報的。「惠迪吉,從逆凶」,隨順性德吉祥,隨順習氣會有凶災。《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敬畏,自己不能招感惡報,也要為後代子孫著想,不能釀成子孫的災禍。

  再來講到「畏大人」,大人是在位的人。古代諸侯治國,天子治天下,都有他們的權力,維護朝野安定,我們不能干犯,所以可畏。或者這個大人,就是有德有位的人,我們應該敬畏他。處高位的人,他要考慮的東西很多,事非經過不知難。所以佛門有說「不謗國主,不作國賊」,你謗國主讓廣大的國民沒信心,這國家就危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所以人民對領導者的信心是很重要。我們真的覺得有做的不妥的,我們應該用不會破壞到領導威信的方法來提醒、來勸諫,用適當的管道去勸諫。現在人太容易激動,一下子太強烈,在團體裡面,比方動不動罷工,整個公司誰都受損。「畏聖人之言」,聖人所講的都是真理。深遠不變的真理,都記在經典當中,違反了會有災禍,所以君子畏之。「小人不知天命」,他就不敬畏。他不知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有僥倖的心理。甚至於是他不明理,欲望又太強,根本控制不了,他就不會敬畏。「狎大人」,這個「狎」有太輕慢、輕視了。我們念著,比方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辛苦,單位主管扛的責任都比我們重,我們應該恭敬感恩,不能輕慢。所以傳統文化重視「約之以禮」,我們自己的言行也要依照禮節。「侮聖人之言」,侮就是侮慢。剛剛提到民國時期強調要廢棄這些經書,這個都是「侮聖人之言」。

  我們學習這一品經,我們當下就可以為團體社會做出貢獻。尊重領導,我們做起;珍惜聖人的教誨、師長的教誨,從我做起。把「孝」以身作則帶動,真心去做圓滿功德,發意圓成。現在社會大亂就是因為這三點,我們撥亂反正,為人演說,做出榜樣來。師長還教導我們,現在「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要去責怪任何人。你看到人家不孝,告訴自己,我做的孝還不夠,不能感動他。不見世間過,從我做起,看到人家不悌,我做得還不夠,不能感動他;看到人家不忠、不信,我做得不夠,還不能感動他。我們能有這樣的心態,不見世間過了。而且我們看到人家不足,不只不見他的過,轉成什麼?轉成一種願力,我要正己化人。他還沒感動,做得還不夠;別人的不足,別人的過失,變成我們提起使命,提起菩提心。那是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的心境,一切人事物都是來成就我,都是來提醒我,我還要盡哪些本分責任,還要表哪些法。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哪個人、哪個事物能夠讓我們提起菩提心,提起責任心,那個就是道場。

  好,我們講到這裡同學有沒有要探討的問題?還是對於前面這十一章經文,特別有感觸的,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沒有關係,你們這幾天很專心調養身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有的話可以提出來。那天好像有同學有提到了,要勸父母。家裡都學佛,勸父母,好像感覺父母都不怎麼喜歡聽他講話。這一點也要慎重,我都為父母好,我都是用佛法的道理勸他。但我們經一事長一智,為什麼這效果不好?可能我們有點著急,可能我們的言語不夠柔軟。我們經歷這些事,我在盡孝心,怎麼是這樣?我們今天要去落實一些經句,也不是一帆風順,我們也會遇到一些情況。《群書治要》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白鹿洞書院待人接物裡面有兩句話特別重要,它標了這兩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雖然用意是為對方好,你也要能感受到他的接受度,不然我們這個為他好,可能又夾雜著自己的急躁跟控制要求,這個就變成愛你沒商量,強迫中獎。就像《弟子規》講的,「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態度很重要;「諫不入,悅復諫」。諫不入,你不能還要講,講了父母很難受,緣不成熟,下一次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說。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有沒有經驗?親戚朋友給你講一些問題,講到你好難受,聽不下去了,他還繼續講。你會怎麼樣?會很難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我們好像跟大家提過菩薩四德,「隨緣妙用」。縱使是護持自己的父母,也要隨緣,不能強求。你一強求起來,言語就不柔軟,妙不起來。你要勸父母,勸得父母還笑呵呵的,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讓他覺得有這個女兒真不錯,還能護念好我的道業。其實這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菩薩四德裡面,隨緣妙用,接下來「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自己要以身作則,你要做到讓你的父母佩服你修行,你護念他們,他們容易接受。不然你是我兒子、你是我女兒,你還給我講道理,還給我說教,一般父母接受不了的。你假如做到讓他感動,然後又很柔和,接著有身教有言教,「柔和質直攝生德」。還要很有耐性,你不能「我今天非把我爸爸勸動不可了」,你有這個念頭,就不是真心了。為什麼?真心,一法不立。我們已經立了一法,我今天非怎麼樣不可,這就是一法,就沒有應無所住了。所以「普代眾生受苦德」。「諫不入,悅復諫」,復就是不厭其煩,良苦用心。「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我們後面還有「諫諍章第十五」會講到勸諫父母,這都是很重要的一章,我們到時候再好好來探討。

  我們接下來是「廣要道章第十二」,廣是推廣,或者仔細說明之意,把它的義理開展得更深廣。這一章是詳細說明,我們「開宗明義章」裡面,「先王有至德要道」,要道就是指孝道。期望使天下後世的這些國家領導者,能夠很清楚了解要道施政(就是孝道施政)的原理原則),以及它實施之後達到的效果,在這一品經要彰顯的。效果是什麼?人民相親相愛。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包含後面講,「敬一人,而千萬人悅」,這天下和順。其實這個孝延伸開來了,天下一家。這裡面也提到,治國孝悌為先。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可見孝悌重要。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還有治理的手段,這裡也提到,禮樂教化。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所以《禮記》有講到,「人有禮則安」。這個人有禮了,安定,安全;家庭有禮了,也才能安定;團體亦如是。「無禮則危」,一個人無禮了,他有時候得罪人,會惹來災禍;一個家都沒有禮了,這個家庭危險。「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禮一定要學。

  諸位同學,好像我們大一李越老師教《常禮舉要》。這門功課很重要,我想不要等到大一上課,李炳南老師《常禮舉要講錄》、徐醒民老師《常禮舉要講記》有時間多學。「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一定要有禮這個基礎,我們道德仁義才能不斷提升。《禮記》又說,「禮者自卑而尊人」,我們能恭敬別人,相處起來非常和樂、和順,我們要屈己,然後能尊重他人。所以《禮記》開篇,「毋不敬」。《無量壽經》,「德遵普賢大士之德」,首先就是禮敬諸佛。好,所以這一品經,我們明天再深入來探討。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