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卿大夫之孝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2/12/15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05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很抱歉,這個禮拜一跟二,這兩節課剛好成德告假。當然對自己也是一種啟發,就是中華文化,中庸之道,不能過,不能不及,所以太過累了的話,身體還是會出現一些狀況。然後也適時提醒自己不能逞強,所以跟大家告假了兩節課,比較緩過來了。所以還是要考慮得遠,不能隨順性格,到時候透支過頭了,這個路就走不遠。
剛好這禮拜一到禮拜四要參加,由馬來西亞全國校長職工會舉辦的一個德行教育教師培訓。馬來西亞有一千三百零二所華小,六十二所獨中,這個在全世界的華教是一個非常亮麗的風景線,在海峽兩岸以外的地區能辦那麼多所華小。在歐美地區,只有中文學校,一個禮拜上一次。像華小,它就是以華文、中文為主的,到學校去是以中文為主要教學。所以它有一千三百零二所,這個不是偶然的,都有很多先輩們付出奉獻,才能把華教在這片土地保留得非常好。其實他們能做到,還是離不開孝道,不忘祖先的文化,「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他們這些先輩們做到了。所以他們的精神感召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兩百年左右的華教承傳下來了。所以也是向這片土地上的華人致意,也跟他們一起學習。抱歉,今天結業,銜接的,還無縫銜接,馬上又接到這個頻道來。
法師:銀居士在嗎?
銀居士:在的,師父。
法師:你的身體有沒有好一些了?
銀居士:有好一點,師父。
法師:因為英國今年低溫,有到零下八度,這樣的天氣,也是挺挑戰的,一些同學有點感風寒。那你可以講講話嗎?
銀居士:可以的,師父。
法師:不勉強,剛剛才說,不能透支。因為我還來不及喝水,我想是不是我們前三章,你有想到哪一個孝道故事,跟同學們分享一下。
銀居士:好的,師父。抱歉!學生還在床上,所以不便開攝像頭。
法師:抱歉!抱歉!我沒有先跟你pass一下。
銀居士:學生聽完前三章的部分,有想到我們德育故事,《德育課本》裡面關於文王和武王的故事,這個應該是第三冊裡面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故事。給學生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第一篇裡面文王如何孝順王季,就有提到文王每天有三次去問候父親身體是否好,或者是晚上有沒有睡好。然後只要王季(爸爸)可能昨天晚上沒有睡好,或者是身體有恙,文王就會非常的擔心。武王也是效法他的父親,「帥而行之」,對待文王也是如此。如果文王有生病的時候,「武王不脫冠帶而養」,甚至在旁邊侍奉自己的父親,「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就是爸爸吃一口,他才吃一口;爸爸吃兩口,他才吃兩口,就是能夠感受到父親生病的難受。所以學生就想到我們《孝經》裡面「天子章第二」提到的愛敬存心,其實像文王、武王這些聖哲人他們所表演的孝行都是庸行,就是最普通的一些行為。像師父前幾集裡面也有提到,都是每一位、每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而恰恰是這些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這些點滴的行持,值得我們去效法。還有一點感觸,就是師父在講到「開宗明義章第一」的時候,有引到曾子。在《論語》當中有提到,曾子在最後一刻,要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還是有想到夫子對他的教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然後他也有想到自己在,應該當時是二十幾歲的時候,夫子把《孝經》傳給他,給他的這一段教誨,他受持終身。在最後要離開的時候,還是有回顧老師對自己的教導,所以也讓學生很感動。以上是一點感想,向師父和諸位家人匯報。謝謝大家!
法師:謝謝銀居士的分享。首先跟他致歉,沒有先跟他打好招呼。他分享到的都跟我們《孝經》很有關聯。尤其剛剛提到,曾子生了重病,「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代表曾子接受了孔子《孝經》的教誨,他就納受在心,不敢須臾離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看他到臨終把他受持《孝經》這些教誨的心境,講給他的學生聽,他須臾不敢忘懷,現在到臨終了,我可以免於犯這樣的錯了。所以曾子他對老師的這種恭敬,就表現在依教奉行上。包含子路,他在面對死亡前,他還想到老師說帽子要戴正。當時候他已經面臨生死的危機了,他不懼生死,還是把老師的教誨放在心上,把帽子都調正,這分精神是我們的學處。
就好像李炳南老師見過印祖一次,後來李老師到了台灣,把那一次印祖給他的教導,尤其對淨土宗的弘揚交代他,他到台灣三十八年,終其一生,努力不懈,將淨土宗在台灣發揚光大,受眾幾十萬人。包含師長,李炳南老師把會集本交代給他,他老人家說:全世界都不學了,我還是學,我還是弘揚,因為這是老師教給我的任務,我不能背師叛道。所以我們的祖師,這些古聖先賢,他們都是對老師確實是孝敬。「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念師恩,落實在哪?「當令是法久住不滅。」老師對我們的付出無所求,但老師他們都希望眾生歡喜、佛菩薩歡喜、聖賢人歡喜,所以我們能夠傳承文化,讓更多人得到利益,這就是給老師、給古聖先賢最好的回報,這也是在盡孝。所以我們的孝敬,對父母如是,對老師如是,我們對祖先亦如是。甚至於我們再把心量更擴大,用佛門孝的標準,那就是對一切眾生孝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銀居士提的第二個例子,是文王、武王這兩代人行孝,他們都屬於天子的身分,這也是「天子章第二」,而「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大學》也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孝,一國興孝,因為天子行孝,就成為天下人的榜樣。所以我們前面有提到,《二十四孝》哪個朝代代表最多?漢朝,漢朝文景之治,漢文帝帶頭帶得好。周朝在歷史當中國祚最長八百多年,也是因為孝。我們看文王侍奉王季,每天問候三次,都去觀察父親睡得怎麼樣?吃的情況怎麼樣?假如看到父親吃的少了,他心很難過,走路都走不穩。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的風範到了武王,父親能吃一口,他才吃一口;父親吃不下,他也很難下咽。所以孝的承傳,對一個國家、對一個團體、對一個家庭都是最重要。治家也好,治團體也好,治國也好,所有的舉措,所有的制度、做法,都應該要從孝來出發。百善孝為先,能從孝出發,這個制度、做法就順著人性,順著天性。
我們現在傳統文化有人學執著、學偏了,父母生病沒有回去照顧,說留在團體裡功德更大。這是絕對錯誤的。中華傳統文化,老法師說,用一個字代表,「孝」。我們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單位,人能弘道,不是你講什麼而已,有沒有把講的東西自己先做出來?整個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這一個「孝」字。我們自己團體同仁的父母需要照顧,我們居然沒有讓他們趕快回去,這不是學執著了嗎?學偏了嗎?除非說家裡有人幫忙,而且父母讓你不用回,這還情有可原,還可以順著父母。假如父母很需要了,我們還不回去,這個已經違背傳統文化的教導了,甚至於會給社會大眾非常負面的影響。大家想一想,還沒有學傳統文化的大眾,看到這個現象,人家怎麼理解?連父母生病了都不回來照顧,這個學迷了,甚至於學邪了,還讓人家誤會邪教,那還得了。所以每一個傳統文化的團隊,一定要把百善孝為先這個表法要表出來。
我們都聽說孩子五六歲、七八歲不讓回家,爺爺奶奶過世了也不讓回去奔喪,這個是亂來。後來孩子幾年之後回去才知道老人走了,痛哭,責怪他的父母,你們怎麼都沒有通知我?所以學傳統文化最怕就學執著,最怕就不知道什麼是本,說不要讓孩子污染。回去奔喪叫污染?對一句教誨產生執著,那會執著得太偏。雖然我們講這些現況,我們會覺得有點誇張,但我們也要引以為戒,因為這些行為很可能跟我們是同一個年代的人做出來,我們不以他們為戒,有可能我們遇到情況的時候沒有這個觀照,有時候也可能會偏了。「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我們讀歷史感嘆,唐玄宗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寵幸楊貴妃?我們哀之沒有引以為戒,可能我們後世的親朋好友子孫也在感嘆,我們的長輩怎麼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這個警覺性要高,以史為鑑,以史為鏡。我們人生前面走過來的路,我們要為借鑑,學習顏回後不再造。我們以前也是歷史,期許自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不貳過的精神,我們才能突破我們的習氣。
傳統文化,也在這二十年左右,在學習,在推展。這二十年走過來,我們也得總結經驗。一些需要修正的,我們要能體悟、能調整。好的要保持,不妥當的要懂得總結,這個也是《群書治要》的精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其實每一部經典都是總結老祖先的智慧,《孝經》也是一樣。就像我們剛學完「諸侯章第三」,其實就提醒每一個團體企業的領導者,一定不能驕傲,要謙虛,要守法、守規矩,要勤儉,不能放縱自己的行為,不能奢侈,不然這個國家、這個團體就保不住了。這些都是總結寶貴人生的智慧經驗。像荀子說的,「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所有事情能成就,一定有恭敬謙虛的態度;「其敗也,必在慢之」。為什麼會出現衰相?因為自以為是,因為傲慢,人一傲慢,德行上不去,能力上不去。所以興衰,根本上,還在人的一念之間。所以古人特別強調,「克念作聖」,「克己復禮」。所以《孝經》每一段也都是教我們怎麼克制自己的邪念、妄念,保持住孝敬的心,保持住謙卑的心,保持住正念。
我們今天進一步來看「卿大夫章第四」。經文談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服者,身之表也」,服裝穿在身體上,這是一種儀表。你看一個人穿得很端莊隆重,他就會給人一種尊重的感覺。所以《論語》當中有講到,「臨之以莊則敬」。這段也很有意思,「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子從季康子這個問話感受到他的心態,其實他是要要求百姓,怎麼讓百姓恭敬我、效忠我?他們可以互相規勸向善,該怎麼做?孔子都引導他回到他自身開始做起,修身、修心為本,不是去要求百姓、要求他人。要求的心是控制,是貪求,怎麼可能用妄心把事情愈變愈好?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念,心念錯了,事情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心念對了,愈來愈好。孔子告訴他,你要人民尊重你,你要「臨之以莊」,你對著百姓的時候要盛服,恭敬百姓們,跟百姓見面,百姓看到你自然肅然起敬。
就像大禹,他「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這裡都有聖人的心境。而這段話是孔子,大禹的德行挑不出毛病,「吾無間然矣」,挑不出毛病。他吃東西吃得很簡樸,但是他供養祖先的東西非常的豐盛,致孝乎鬼神。他惡衣服,他穿得很簡樸,沒有什麼太華麗的這些花紋,或者是質料不是那種什麼絲質的、材料都很昂貴的,都不是,他平常穿衣服很節檢。可是致美乎黻冕,他見大臣,他見百姓,他都是盛裝,這個也是對大臣們的尊重。就像今天你要去見一個好朋友,三年沒見了,你也是盛裝去赴約,就是對他的尊重。卑宮室,住的地方也很簡單,但是把省下來的錢去幫老百姓建水利工程。有水利設施,百姓的農作順利了,收成就好,百姓日子就好過了。所以我們看到「服者,身之表也」,也是想到這些經句,想到大禹的表法。
這裡提到,首先「卿大夫章第四」,卿大夫,這是夏、商、周三代時的官名。卿分三級,大夫也分三級。大夫的官位比卿小,所以卿更高。卿跟大夫在天子朝廷中或者諸侯國中辦事,所以天子身邊或者諸侯身邊都有卿大夫。『法服』,我們註解這邊說,「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禮法,不敢僭上偪下。」這裡提到王制五服,這個五服有五種,是甸、侯、綏、要、荒。這個五服上面的圖案都不一樣,如天子的法服,它是有九章,章是圖案的意思。比方說天子的服裝,它有日、月、星辰、山川的圖案,透過衣服圖案提醒天子,是代替天地來服務人。所以我們一提到文化,為什麼會提衣冠文物?我們戴的帽子,我們穿的衣服,它都有很深的含義在裡面。你看天子每天穿著這個衣服都看到日跟月,都在提醒他,這分文化的精神我們要體會到。
湯王,衣服在提醒他,他自己還主動提醒自己,在自己洗臉的盆子裡面寫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苟日新就是提醒自己,隨時要覺,不能迷。這個苟就是下定決心,我要成聖賢,我不能隨波逐流。苟日新叫背塵合覺,背塵,不再隨順五欲六塵;合覺悟,合聖賢之德,這叫苟日新。「日日新」,日日都新,代表什麼?每天都要進步,不能知少為足。我比張三不錯了、比李四不錯了,這個就沒有日日新的精神了。「又日新」,要有恆心,日新又新,不能半途而廢。很多人有很好的開始,初發心很猛,可是沒有恆心保持下去。所以這個又日新就不能半途而廢。古人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很有含義。
所以我們看到,古人很有文化底蘊,透過服裝在彰顯文化,在護念每個人的修養。所以「法服」是合於禮而制定的衣服,甚至是帽子。大家看過宋朝的片子沒有?宋朝的官員,這個旁邊很長,是吧?大家看過包青天沒有?大家留心他的帽子,前面低,後面高。那個帽子就提醒每個官員,後面的年輕人要超過你,那叫進賢帽。你要把更好的人推薦出來,後面要比你高,進賢帽。大家看這個古裝劇,皇帝戴的帽子,前面好幾串珠子有沒有?旁邊好像還有兩個可以塞耳朵的,就是提醒皇帝,你要抓大方向,不要看得太細、看得太計較。所以前面的珠子,別看得太清楚,不是糊塗,不是糊塗的意思,要難得糊塗,不能盡抓一些小細節,大方向都忘了。然後也不要聽太多讒言,要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帽子都有表法在。
堯帝當時候對這些服裝都有規定,夏、商、周都有沿用,所以分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衣服上各有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身分地位,也代表不同的職務,所以必須在工作上盡不同的義務。所以這五個等級,五服,剛剛念的,甸、侯、綏、要、荒,這五服,這個精神其實滿重要的。今天你穿的服裝,比方說官員之間好行禮,你的級別是哪裡的?下對上主動行禮,這也是恭敬。百姓看到你,一看到也知道你的身分,他也好跟你行禮。這種氣氛,就會尊重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百姓學到恭敬,被尊重的這些官員也更盡心盡力在他的職責當中。其實百姓對他的尊重,也是給他一種動力,我要對得起百姓的尊重。
成德自己第一年教書,我記得帶六年級。一般六年級都很高了,一般女老師來帶挺辛苦的,孩子有的都快一百八十公分了,女老師要跟他們講話很累,一般都有男老師的話就排男老師多。高年級在四樓,我記得有一天我剛好站在教室門外,碰到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他爬了四層樓上來,他要找他孫子。他已經喘吁吁的,一看到我,馬上「老師好」,帶一點台灣的口音,給我九十度鞠躬。我真的被老人家這個鞠躬給震懾住了,真的久久這個心都沒有辦法平復下來。就覺得,我假如做得不好,你看七十幾歲的老人給我鞠躬,我怎麼對得起?所以我們發自內心對官員的恭敬,其實也能感動官員。人跟人的心都是互相在良性的影響,那是最好的。現在也有保留這種精神,比方軍人穿軍服,是吧!我們一看軍人,走過去,感謝你保衛家國。我相信他那天心情會非常好,因為得到百姓們的尊重,肯定。或者你到醫院去,看到醫生、護士,就代表他的身分,我們看到他的穿著,醫生你好,我們好行禮。甚至於白領階級或者藍領階級,他都有透過衣服代表他的工作類型,這個都有它的精神在。這個是從服飾、穿著,不是先王規定的法服不穿。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法言,謂禮法之言」,意思就是合於禮法的言語。言語,對人有啟發、有教化的作用,言語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用言語教學四十九年。孔子也是一生教學。所以言語的影響,會影響人學好或者學壞。而且俗話說的,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我們要學會怎麼講話都不離禮法,這得學一段時間。可是學講奸巧語、穢污詞,我自己回想都很慚愧,在念中學,初中、高中,同儕之間言講,講粗話,一學就會了。所以要護念自己、護念他人,言語很關鍵。所以法言,所說的話合乎禮的標準,讓人聽後懂得守規矩,聽後懂得互相禮讓、互相謙讓。所以合乎這些標準的就稱為法言。所以孟子曾經說過,「言非禮義,謂之自暴」。所以『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假如我們所講的話不符合禮法,這是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我們的行為不符合禮法,禮義、仁義,這是自棄,自己在糟蹋自己,沒有隨順性德,在墮落。所以看到這些句子,就知道古聖先王要成就我們的道德,都是從這些細的地方來下功夫。所以「德行,謂道德之行為」。
「言非法,行非德,則虧孝道,故不敢也。」我們言行非法、非德,這個就德有傷貽親羞,所以不能這麼做。記得小時候最怕人家說真沒家教,就覺得很慚愧、很丟臉,所以從言語、從行為當中要求自己。卿大夫這個角色是居於承上啟下,承天子、承諸侯,然後啟發底下的臣民,所以在衣服、言語、行為這三件事上,和百姓有直接的接觸,所以其影響教化都是立即的。我們想像一下,一般的百姓見到卿大夫,他的心裡會是什麼感受?今天能見到大人。這個時候你的穿著,你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他可能終身都不會忘。所以卿大夫這種大臣,都是人民甚至是官員的表率,起的影響立即的。古聖先王的孝道教化,需要透過這些卿大夫來執行。而衣服、言、行這三件事,跟孝道是有密切的關系,必須很恭敬嚴謹來遵守,絲毫不可以草率。如衣服穿上代表職責,為公辦事不能有私心,這官服,父母官,秉公處理。就像現在的法官審案,也是穿上法官的衣服,而且整齊穿戴,讓人看了舒服,產生恭敬。又如我們生活中《弟子規》說的,「出必告,反必面」,這是一種對父母的體貼,避免父母因自己外出而擔心安危,這是孝心的表現,這個是言語的進退,這是一種體恤。其實對父母是這樣,哪怕在單位裡工作,也是要尊重領導或者尊重同仁。今天我們去辦一點事情,也沒跟領導講,結果領導臨時要我們辦事,這某某人怎麼不見了?去哪了?找半天不知道,他沒有出必告、反必面。我們在這些行為上一言一行都不靠譜,大家想一想能成事嗎?領導敢把大事交給我們辦嗎?所以俗話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現在假如我們不從《孝道》學起、從《弟子規》學起,我們真的去工作,比方說我們當個祕書都會顛倒,祕書幹成董事長,董事長變成祕書,都變成董事長要來跟這個祕書說,「那件事情況怎麼樣?」這個祕書還「好啦!我看一下」,祕書變董事長。所以現在顛倒的現象,在五倫關系裡面都有,爸爸變兒子,兒子變爸爸。孝子,孝子,是孝順父母叫孝子,現在搞成孝順孩子,這些都要趕快扭轉過來,這個偏得太厲害了。所以下屬都要出必告、反必面,都要及時回應,因為一個領導者他是有責任心的,他所交辦的一件事,事裡面一定牽扯可能是自己的同事、可能是客戶、服務的人群,假如這事沒有辦好,失信於那麼多人,失禮於那麼多人。所以我們及時給他回應,他心上這個責任就能緩下來,放下。所以不要小看這些很基本的一種回應,我們都做到位了,會讓領導少操很多心。不然領導在那裡到底現在是啥情況,怎麼都沒有跟我講?我們來服務是要減輕領導的負擔,我們辦事沒有這些規矩,不止是不能分擔領導的工作,還給他添了很多負擔,所以這個都要有體恤的心。縱使我們自己是領導者,我們要離開的時候也給自己部門的人說一下,我剛好有什麼事,我到哪裡去。其實我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自己同事、下屬他們也會感覺到被尊重。就像我們在家裡,爺爺要出門:爺爺去哪裡,爸爸媽媽回來,跟爸爸媽媽說一下。這個都是一種尊重。
在德行上,因為法服、法言、德行,這三個部分,德行方面,德行沒有離開五倫關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所以「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先王之德行都是指導我們敦倫盡分,父慈子孝。父母仁慈,這父母的德行;兒女盡孝,是兒女的德行。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自己要先做對,這個心境很重要。我們自己做對了,才能夠帶動別人,要求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做,要求對方,那就互相指責,各相責,事情愈鬧愈不好。尤其我們聽師長教誨,常常會引到《無量壽經》的一句教導,「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從對自己的長輩,你不能責怪他們,比方我們不能責怪父母,你怎麼沒有教我這個?父母聽完也難受,爺爺奶奶也沒教我,找爺爺奶奶去。爺爺奶奶說,我父母也沒有教。所以忽略幾代了,我們先明白了,就從自己做起,不能去苛求親人,進一步不能去苛求朋友,有緣的人我們都不能苛求他們,這是忠恕的存心。恕道,寬以待人,就不苛求了。但是忠,盡己之謂忠,嚴以律己。所以只要求自己,不要去指責對方;你指責對方,不符合忠恕之道,那個也不是先王所講的德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學》有一段話說,「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一段話,其實就是指導我們在五倫當中,怎麼首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不是先去要求他人。《大學》裡也講,「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自己有這些優點,然後再去帶動別人做到;「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些缺點,我再去護念別人改掉這些缺點。「而後」,這些句子不能忽略,這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忽略了這個先後,不符合做人做事之道,有時候我們也用時間精力去做,反而事情適得其反,就是忽略了這個本末先後。我們接著看: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言必守法,行必遵道」,這是註解上說的。
【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言行皆遵法道,所以無可擇也。」因為他時時提醒自己言行要跟禮法經典相應,他就習慣成自然。用現在的話,叫入模子培訓。大家聽過這個詞嗎?沒有聽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工廠?製造一個金屬的產品,他得先有一個模,比方說把銅灌進去,灌入模子裡,這個模型本身比方是一個愛心,然後他把熔的銅灌進去,然後它一冷卻,這個銅就變成一個愛心的樣子。或者像江逸子老師,他有做出孔門十哲,那個是銅像,顏回、子路那個表情唯妙唯肖,還有做孔子,還有李炳南老師的塑像。他事先要有一個模子,然後銅打進去,最後孔子、十哲就出來了,這叫入模子。
這個成德有一點心得,就是我當時候遇到師長,就覺得有時候聽老人家講經都聽到拍案叫絕,講得太好了,講得太透徹了,我怎麼這個時候才學!就覺得以前荒廢了很多時間。所以想一想,自己把人生搞得挺煩惱的,都是因為以前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現在既然遇到師長了,所以以前錯的東西就像拉基(垃圾)一樣,要把它扔了,把它delete掉。每一次聽到老和尚講經,就update,update到database裡面去,放到自己的心裡面去,資料庫裡面去了。很妙!你這樣也沒有刻意,一直薰,師長講得有道理的,我們就把錯誤的放下。過了一段時間,你講話都沒有離開老和尚經典的教導了。以前都想什麼,說什麼,也不記得。你在這樣的一個教導當中久了,潛移默化,也以這樣的言語行為來出發,養成習慣,就能夠:
【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因為所講的話符合禮法,其實就是符合自己的自性性德。性德是真誠、慈悲、柔軟的,所以「焉有口過」。「道德之行,自無怨惡」,道德的行為,尤其替人著想,不可能招來別人的怨恨、厭惡。所以我們能夠不符合禮法的言語時時刻刻都不說。諸位同學,我們今天下個決心,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我之前出來講課,我都跟大眾說,我們現在五千年的智慧給我們學,以前不對的東西,這些垃圾(拉基)打包,把它扔了。有沒有人要去丟垃圾的時候,扔出去又拉回來說,它陪了我這麼久,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再留一會吧!應該不會。所以我常常跟大眾說,我們當地現在面子怎麼賣,一斤賣多少錢?我們今天下個決心,把面子都賣了,不再自欺欺人,「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人這個決心一下,會有很強的一種願力出來。
其實成德是很鼓勵大家多一些承擔,早一些承擔責任。像我母親,她們出來教書,十八歲就出來教書了。十八歲!諸位同學,跟你們差不多。十八歲,她走進教室就一堆孩子,「老師好!」你看,她馬上就覺得這麼多雙眼睛看著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所以,其實我踏上教學這條路,真的是愈做愈感恩。從一開始三十五雙眼睛看著我,對我的幫助太大了,我自然而然收斂,不敢放縱自己的壞習慣。甚至於講出去的話,我們今天跟學生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我們把這個道理告訴學生,我們還在學習,我們又不是聖賢君子,一定會犯錯的。在學校裡面犯錯了,三十五雙眼睛看著自己,我印象很深刻,還是有一個慣性,錯了,這個面子沒有放下,開始會解釋。結果,我也算比較敏感的人,我發現我開始在為自己的錯誤解釋的時候,學生的眼神都會有點呆滯,有點聽不下去了。我也講不下去,我馬上深呼吸,「這件事老師錯了」,鞠一個躬。這個躬鞠完起來,看學生的眼睛都發亮,老師也道歉。所以道歉不得了,道歉是符合德行,反而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尊重。所以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我們一些漢學院的學長們,他們本一,有機會了他們也去承擔教學,對自己心性的提升、對經典的領悟都很不一樣,教學相長。
所以不合於禮法的言語時時刻刻不說,不合於道德的行為時刻不能做,就養成所說的話都是好話,並沒有刻意去選擇,這些話很自然就流出來,所做的行為都符合道德,也不會有不合乎禮法的行為出來。其實人這些言行習慣,當我們的言行跟這些禮法的習慣不相應的時候,我們是很容易察覺到的,只要你平常真的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就像我們跟大眾交流,也是要時時提醒自己,所講的這些義理要符合經教,不然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可不好玩。或者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我們是來弘揚文化的,可不能亂講誤導眾生慧命,這個罪過就很大。那有這樣的自我的提醒,常常會有感覺到,它是一種無形的磁場。大家能感受到磁場嗎?它看不到,它存在。你們有沒有經驗,三、五個好朋友,在那裡談論《論語》當中的這些教理,談得很法喜。突然有一個人走過來了,你們怎麼幹這麼無聊的事幹什麼?一下那個磁場完全不一樣,或者他一講話,好像人家不知道怎麼接他的話了,這種磁場頻率不一樣。你比較敏感的,你就可以感覺出來。所以像有時候自己要講課,突然有一句話到這裡了,這個話還沒出去以前它已經產生磁場,然後就感覺有點怪怪的,到這裡就把它壓下去。因為有時候講太激動了,沒有控制平穩,一些不夠相應的話就上來了,趕快壓下去。所以大家有時候看我講話,突然有點頓了一下,可能是有察覺這句話的磁場不對,趕快把它壓回去了。
我們習慣之後會自然有一種覺照的能力能養成。真的能夠繼續這樣守規範,話說遍天下各地,也不會犯說錯話的過失;行事遍天下各地,也不會惹來他人的惱恨。其實這段話對我們現在還很重要,因為現在媒體太發達,科技太發達了,你不符合禮法講了一句,人家把你錄下來大做文章,就麻煩了。所以像成德是有一點虛名,算是公眾人物,現在看這一句更要下功夫,你假如一句話講錯了,你前面二十年弘揚傳統文化全部一筆勾銷都有可能。所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你講一句太嚴重的錯話了,可能你就統統白做了,必須從頭來,甚至於沒機會做了。成德講這個都不是想像出來的,我們有觀察一些弘揚文化的人,本來很受到大眾的愛戴,用現在的話說,粉絲很多,結果有一次在回答某一個問題,可能帶一點情緒,最後這些聽眾聽了以後很不舒服,結果就有些都批評他,可能他就暫時離開了弘揚文化的台上,這個都有發生過。所以我們現在來弘揚、來護佑傳統文化,這一段教誨挺重要的,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接著講到: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這『三者』就是法服、法言、德行。『宗廟』,周朝自天子是七廟,諸侯是五廟,卿大夫是三廟,士人是一廟。衣服、言行、行為這三件事做到完備無缺了,然後方能守住宗廟的祭祀。因為自己的行為都符合禮法,沒有越軌,沒有造成嚴重的過失,甚至是犯罪,所以他就能很好的來守住宗廟,來盡他的孝。這個就是卿大夫該盡的孝道。
卿大夫,他能「三者備矣」,他就是一個忠臣。他對自己的父母,就是一位孝子。卿大夫對君主盡忠,是幫天子和諸侯做利益天下人的事。雖幫了天子諸侯,所做的事的功德,因為他做的這些事老百姓都得利益了,百姓自然會稱揚他的父母,稱揚他的祖先,也顯揚了自己的父母、祖先的德行,這個也是揚名於後世。尤其卿大夫這些大官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像我們看歐陽修「瀧岡阡表」,當時候的皇帝都加封他的父親,加封他的母親爵位,加封他的祖上,這個確實是顯揚自己的父母祖先。卿大夫為君主做事,他也有受封的土地,所以可以世代讓子孫守住宗廟。這樣他的祖先就能一直享有子孫的祭祀,而香火、香煙不斷。古人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他今天能做那麼大的官,沒有自己祖上幾代人積的德不可能,這是真正明理的人。你說當一個國家的部長,他祖上要積幾代?所以范仲淹先生他當到副宰相,參知政事,副宰相。你看他很節儉,他告訴子孫,今天我能做那麼大的官,這都祖上的德,我們不能亂揮霍這些福報,應該更去積功累德,更去利益人民。
所以《大學》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你真的有財富了,該怎麼用?用在回來滋潤德行。花錢是智慧,賺錢是福報、是機會。我們看范公會花錢,他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後代,你看他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沒有留下來的錢。家族或者當地的鄰里鄉黨,甚至是貧窮的讀書人,他都幫忙,他的義田一千畝,所以他沒有多餘的錢。所以去世的時候買不起棺材,當時候還是這些同僚一起幫他出的。所以范公是沒有留錢財給子孫,「唯以施貧活族之義」,布施貧窮的人,把整個家族團結起來,把整個家族照顧得很好,這個都告慰祖先,把施貧活族的這種情義、道義留給他的子孫,「遺其子」。他的子孫很可貴,承傳這個家道,發揚光大。所以范公的義田,在江蘇蘇州那個義田,到了清朝是四千畝,後人是發揚光大,不簡單。所以我們看卿大夫,他守住宗廟等於守住祖宗的德行、祖宗的家道、祖宗的基業,然後讓後代來效法、學習。范公就做得很好。
後面孔子引《詩》云,來闡述一下卿大夫他為官的一個心境。
【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這一句是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篇》。『夙』,早也,早晨。『夜』是晚上。『匪』是非,是不。『懈』是懈怠、懶惰。這裡提到這一句話,義取,意思就是「卿大夫能早晚不動,敬事其君」,就是他能從早到晚都不懈怠懶惰,來事奉、來服務好他的君主。『以事一人』,這個「一人」,在天子朝,指的是君、天子;在諸侯國,這個一人指的就是國君。因為把君主事奉好了,他的一個決策對了,就是一國的百姓受益。所以這一段話勸勉卿大夫,早晚不懈怠,敬事君主,長存不敢放縱之心。從這麼多細節,法服、法言、行為,等於是一言一行他都是自我觀照,自我要求,自然他就沒有過失了,能夠守其宗廟來盡到他的孝。
我們再看下一章,「士章第五」。這個「士」本來是有辦事的意思,延伸是初入朝為官的讀書人,起始的職位低,稱士。所以只要他入朝為官,哪怕身分低,稱為士。我們來看這一篇的經文: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資」是採取的意思。「言愛父與母同」,愛父親,同樣也是愛母親。「敬父與君同」,對父親的恭敬,延伸到對君主也是一樣的態度。所以在家庭中,採取侍奉父親的孝順行為來侍奉母親,在愛護母親上和愛護父親上是一樣的。這是在家庭。在朝中、在工作中,採取侍奉父親的孝順行為來侍奉君主,而最重要的在尊敬君主上和尊敬父親一樣的,『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古人他處世往往從對父母的態度開始,再延伸到對其他人的態度,比方「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這是從父母的態度延伸到對領導、對君王。
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人叫欒共子,剛好他的國家被人家侵略了,可能有亡國的危險,結果敵人的負責人就跟他說,你只要投降,我就給你很高的位置。這個欒共子就說,「民生於三」,民,每個人,他能成人,身體也好、精神也好,都能獨立起來,是因為有三個角色成就他。所以事奉這三個角色是一樣的態度,「事之如一」。欒共子說,父母生我,老師教我,國君給我俸祿,我才能照顧家庭。所以你現在讓我背叛我的國君,投降於你,這不是我做人應該的。而且你怎麼可以用一個違背他國君的人?後來他就盡忠到死。所以古人很多待人的心境,從對父母這種他知恩,他在面對人生很重大的恩,他也是那種親所好、力為具的態度,自然能夠延伸出來。
所以我們古人傳承下來,在祠堂裡面有立一個牌子「天地君親師」,其實這五個角色就是讓我們不要忘本。天、地滋養我們。君,當然這個君再延伸開來,就是一個國家的恩德。諸位同學,假如仔細觀察觀察,我們一天從睜開眼到晚上再閉眼休息,一天裡面請問有幾個行業在服務我們?這個不好算。你看你一睜開眼,這個棉被,棉被要有人做;你一下床穿拖鞋,拖鞋要有人做;你起來的時候天還沒亮,電力公司要有人服務,電才送得來;入了浴室,你打開水龍頭,沒有自來水公司,你沒水可用;你拿個杯子裝水,杯子要有人生產;你擠個牙膏,牙膏也要有人生產;牙刷一拿,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再延伸開來,各行各業可以安定,沒有警察、沒有國軍,沒有他們,這國家社會能安定嗎?當然我們感恩國家領導人,因為他們對國家的影響貢獻大。再延伸開來,對所有每天為我們付出的這些國人,各行各業我們也有一種感恩心。所以佛門說「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還有眾生的恩。天、地、君、親(父母親)、師(老師)。若無世間師長,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我們跟畜生就沒有太大的差別了。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我們不懂得出世法,我們是只能跟一般的人一樣,又隨著六道輪迴而去了。所以這個祠堂的牌位也是讓我們隨時能夠不忘我們生命的根本,恩德。我們看接下來講;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這一段,言侍奉父親,「兼愛與敬」。所以在家中我們侍奉母親,要盡到愛護母親的責任;在朝廷中辦事,對君主要盡到尊敬的職責;愛敬兩者都俱全的,就是對父親的孝養。接著講到:
【故以孝事君則忠。】
「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為忠矣。」
【以敬事長則順。】
「移事兄敬以事於長」,朝廷或者單位的長輩,「則為順矣」。因為在家庭裡面的孝敬內化了,跨出家門就能忠君,就能敬長。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錄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註解上是說,「能盡忠順以事君長,則常安錄位,永守祭祀。」這個官職就能保存,甚至於還能夠繼續升官,自己就有這個地位跟福報,來繼續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們看忠、順這兩者,我們能夠不失,做到沒有欠缺,沒有過失,用這樣的態度來事奉你的領導、你上位的人。一般組織來講,領導就是一個,這樣組織運作不會亂。這樣才能保得住俸祿和職位,守住宗廟的祭祀,這個就是世人盡孝之道。這個「順」字要特別提一下,以在家中敬兄的品德,尊敬兄長的品德,到外面辦事就會敬重比你年長的人,這個就是順。我們看司馬光先生,事奉他自己的哥哥很恭敬,很柔軟。這個順重在順從,這挺重要的,服從為負責之本。我們今天在基層工作,假如我們沒有養成這種忠順的態度,就有可能自作主張,自己想當然耳,也沒有去確認,這個就沒有做到順從。所以這句「服從為負責之本」,等於是我們首先要先學習這些事奉人的態度。我們假如這些事奉人的態度都沒有,我們以後做了領導者,你怎麼去帶人?我們自己都不懂、不會,那就只是有福報而已,也不可能幹得好主管的工作。
所以聽年長者的指導和教導,照其要求去辦事,縱使長者所說的話不合理,你不能認同,也只可以聽而不用,提出相反的意見,加以辯駁。果能如此做,則順從也包含有順遂的效果,和人相處往來容易得到他人的愛護幫助,所做的事情總能一切順遂圓滿。當然這個部分應該也在彰顯我們在事奉領導跟年長者,我們的心也是要比較柔軟,能夠去感受到領導或者長輩的狀態、接受度。我們的意見跟他很不同,我們也不要就是跟他爭論起來、辯駁起來了。當然我們可以很委婉的提醒,假如領導本身還是堅持他的意見,這個時候我們就懂得順從去辦事情。除非這件事重大到可能會把團體給毀掉了,這種情況就另當別論,這個時候號泣隨、撻無怨也要阻止。假如不是這麼重大的事情,我們也得要順從。因為哪怕可能領導他的看法不完全對,我們有這個順從的態度,他可能一次,他覺得你講得對,我當時候沒有接受,他還是堅持他的意見。一次、兩次我們對,我們還是順從他,他會被我們感動,他會對我們更信任。這個都是人情事理,我們要拿捏好進退。最後:
【詩云。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
『夙』是早晨。『興』是起來。『夜』是晚上。『寐』是就寢。『忝』是辱,侮辱的辱。『爾』是你。『所生』,「所生」是指我們的父母。所以引了這一句《詩經》,來敘述士人盡孝的心境。我們看《孝經》最後一段都是「《詩》云」、「《甫刑》云」,我們就感受到孔子做學問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們看師長也是這樣,每一段義理的開解之後,都是「所以《華嚴經》上說什麼、《楞嚴經》上說什麼」,這些態度我們要效法。《詩經》上說,早起晚睡,整天勤勤懇懇,忠於君主,順從領導,或順從年長的人,就為了不使生你的父母蒙受了侮辱。沒有蒙受侮辱,自己不會有災禍,自己也能夠在自己官職上,更好的去盡本分,去照顧好人民,這個就是做到士人應盡的孝道。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