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十二集) 2023/10/21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92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弟子規》進入「信」的部分。信,人言為信,不守信就不像人講的話。而且人有五常為行為規範,其實這五常就是人格,違背五常仁義禮智信就丟了人格,下輩子作不了人,五常跟五戒完全相應。
我們看「信」的句子當中不完全是言語,所以信還有延伸到一個人的行為值不值得人家信任。一開始比較是言語的部分,「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都是言語。「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是言語的分寸,「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包含講話要注意的重點,你能講話穩重、清楚,這也會讓自己得到別人的信任。你看他講話很快,講不清楚,你對這個人信心就會打折扣。你看到他說長道短,那更難信任他了,「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接著不是言語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們看到一個見善就思齊的人,值不值得信任?這些行為都會讓自己在社會當中的信任加分。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在這些地方可以觀察出來。見人惡即批評的人,你會不會信任他?他能即內省,這個人靠譜,不會挑起是非。這些行為能夠不造成人事問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哪些言行能夠凝聚人心,哪些言行會造成團體衝突,這些言行就是形成別人信任與否的關鍵。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一個人假如只在乎這些外在的財富、才藝,這樣的人你信任嗎?反而是重德之人、重義之人、不好虛榮的人,人家比較容易相信。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一聽人家讚歎就高興得不得了,別把事情交給他,人家一溜鬚拍馬他就飄飄然,就麻煩了。反而是「聞譽恐,聞過欣」,這樣的人值得信任,「直諒士,漸相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的還是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信任。
所以「信」篇涵蓋的範圍還是滿廣泛的,這每一句我們都要用心去感受它對自己信用的影響。信用不是要來的,「你怎麼可以不信任我?」講這種就是傳統文化的外行話,傳統文化是內學,莫向外求。孔子說的,「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省自己哪裡做得還不到位。《論語》當中也提到「君子義以為質」,君子很重要的本質有道義、有仁義之心,義所當為,在所不辭。我們看清朝因為吸鴉片都快亡國了,這時候林則徐站出來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對國家人民的道義。
同樣的,諸位仁者也在我們文化危急存亡之秋,大家也扛起責任,為往聖繼絕學,培養好下一代。江山代有賢人出,沒有人才弘不了法。講學的人在財色名利面前都倒下來了,你說社會大眾怎麼有信心?但畢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定要從小扎。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一條龍救根本?不是從小扎根的,能撐著不倒不錯了,要立住,還要壯大、開花、結果,這不簡單。所以老人家倡導一條龍是救根本,諸位仁者勇於去承擔,這都是義以為質,總不能見義不為。
接下來,我們覺得這是該做的,「禮以行之」,禮,禮節,禮節為治事之本,做事還是要有次序、章法,不能亂,對人對事都要恭敬,這才能把事辦順利。「孫以出之」,時刻保持謙遜、謙虛的態度。滿招損,謙受益,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一有自滿之心,自己覺得得意了,敗相會現。所以荀子說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因為恭敬能把事情做成,但是恭敬心要保持。「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往往有好的開始,但要保持到最後不容易。初發心成佛有餘,但是得把初發心一直保持下去才行。所以為什麼湯王說要日日新?不能知少為足自滿,志不可滿。所以《了凡四訓》四則最後,一開始談立命,把命運的真相搞清楚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接著怎麼改造?先斷惡,改過之法;再修善,積善之方;第四,謙德之效,要有謙虛才能保持。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全部是吉祥,六爻皆吉,就是謙,所以孫以出之很有道理。
成德有觀察到,當父母的人在別人面前讚歎自己的小孩,當然假如這個小孩缺乏信心,適時給他鼓勵一下倒沒有不可,可是當父母在別人面前講孩子是有一點炫耀自己的孩子,這就跟謙不相應了。不只當父母的,你當老師的在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學生,對這個孩子、對這個學生會有什麼影響?其實我們真的要相信佛法自他不二,依報隨著正報轉,孩子跟學生是我們的依報,隨著父母、老師的心轉。我們有炫耀之成分,那孩子就慢慢會有傲慢的增長。我觀察傳統的中國家庭,別人稱讚他的孩子,他馬上「沒有沒有,還差得遠、還差得遠」。我觀察過的父母在別人面前讚歎他的孩子,最後最難過的一關就是名聞這一關,一聽人家的讚歎,他整個人就不知不覺慢心會起來,到最後連自己老師的話都不聽。我有觀察到,老和尚的學生,自己家裡父母很讚歎他,最後連老和尚的話都不聽了。所以一個人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在這些地方都不能有僥倖的心理。所以孫以出之很重要。
古人這一句話,君子立身處世,包含怎麼成事情,你看這幾個字關鍵,「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最後為什麼能成?因為他守這個信用,他不會半途而廢。李老說的,我們這個民族有一個特色,不答應別人便罷,答應以前慎重考慮,答應之後,頭破血流也要把這個承諾辦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古人的這個風範要承傳,不能搞成很輕易就答應了,然後很快就反悔了,這就很難取信於人。
我們上一次有提到,我們答應佛菩薩的事放在心上,每天都得用功,得把跟極樂世界的頻道要接上,是吧?一念相應一念佛,不能發空願。包含答應了自己老師的承諾不能忘。信放在心上就有一種力量,真信就能切願,就有力量出來,信願行。
我們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古人守信用,心裡起個念頭不違背了,連言語都沒有,我們聽了很佩服,季札掛劍。漢朝朱暉這個讀書人,他在太學裡面遇到了一個同學叫張堪,張堪突然有一天過來了,兩個不熟,張堪就說,我想把我的妻兒付託給你。首先我感覺張堪不簡單,很會看人。古人可能山、醫、命、卜、相都要懂,山就是看風水,因為要安葬父母、安葬老人,你得安葬好,不會到時候泡了水,受了水災,古人那種對父母祖先的尊重都體現在這些方面。
我們有一次做法會,突然有一個女孩被附體了,被她曾祖母附體了,結果就說了,「我那個墓地都遭水了,你們都不關心」。靈魂真的不會死。然後生前抽什麼菸,你們要給我買那個菸。還給她點菸抽,那個樣子,動作都出來了,語氣都一樣。我聽到這裡的時候,人還是挺執著的,上輩子抽什麼菸放不下,子孫來拜的時候沒有帶她喜歡抽的菸她也不高興。所以我們五十三參,你看這個附體的人我們也得到啟示了,什麼都別貪,什麼都別上癮,什麼都好。學弘一大師,人家煮鹹了,「大師,對不起,煮鹹了」,他老人家說鹹的好;有一天煮淡了,「不好意思,大師,煮淡了」,他說淡的好。
都別生貪著,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我很愛什麼」,修行人別講這種話,很愛什麼人事物,就會被它牽走了。要練什麼都好,見誰都說好,這是賢公和尚給我們的榜樣。最近相關單位做出了賢公和尚的動畫,我看傳得很普遍,畫得非常好,我們也是隨喜功德。老和尚特別推崇他老人家的行誼,他老人家的行誼是總結《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給表演出來了。
古人懂山醫命卜相都有他的考慮的,包含確實人有命運,他了解到自己可能會短命。《了凡四訓》有一句話講得好,「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沒有達到無心,都在命數當中。怎樣才能無心?一心為公,念念為他人想,這樣才能轉動命運。我們看了凡先生,他也是知書達禮之人,很年輕就考上秀才了,他有沒有改變命運?沒有,考第幾名統統被算準了,後來是遇到雲谷禪師才轉變的。而且轉變的關鍵,雲谷禪師高明,我們教學者要學習雲谷禪師的高明。雲谷禪師聽了他命都被算定了,反問他一句話,「你自己想想,你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了凡先生追省良久,他反省了好長一段時間,自己講出來「不應也」。我們面對成年人,直接說你的問題在哪、你有什麼習氣不是很好。二十歲到四十歲要用暗示的,四十歲以後不能講,這也是屬於人情事理,這是一個原則。當然有特例,特例不多。我們往往覺得自己可以,可以講我的,可能我們忽略了,當別人講我們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解釋,可能自己沒有看到。我能接受,可是人家稍微講一下就開始解釋了,人家那個話就往後拖了。
那天遇到一個同修,她說:「聞過欣、聞譽恐,我也很想做,別人提我的問題我也很想接受,可是我心裡挺難過的。」她也很真實,她說我很想聽進去,可我心裡很難過。她是個女性。女人,當她很在乎這個人的時候,這個人批評她,她就很難受,就像心碎了一樣。古人留了一句話說「女為悅己者容」,女人為歡喜她、肯定她的人梳妝打扮,表現良好,博得這個男子看她一眼,她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假如她很在乎的人批評她一句話,她好像就墮到萬丈深淵了。
孔子《論語》第一句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不難過,這才是往君子的德行去邁進了。人不知而不慍要怎麼練?另一半不理解自己,不難過,能接受;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也能釋懷,不然你愈在乎的人剛好對你有誤解的時候,那你就會痛苦不堪了。
這個同修說太難受了,忍不住要解釋。我說妳從此開始不解釋,妳先生就會對妳刮目相看,「以前都解釋,現在怎麼不解釋了?」家裡人對我們的信心建立在哪?建立在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學佛之後的轉變,不是用道理去讓他信任的,是我們的轉變讓他「真的變了」,刮目相看,這個信任就提升上來。假如我們學了之後親人對我們信任不夠,這還得觀照我們自己有沒有切切實實去落實幾句經教。一二句,一個人氣質都變了,最近的人最能感受到。所以得不到家人的信任理解,我們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
剛剛提到張堪,他可能也知道自己的命數,所以跟朱暉講道:「我想把妻兒託付給你。」不熟的同學突然這麼講,古代人言語是謹慎的,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這個話不敢講出去,怕什麼?怕做不到。結果後來張堪去世了,朱暉了解他妻兒的情況,拿了很多財物去幫助他的這些遺孀、家人。他兒子就跟他父親說:「父親,我沒有聽過你有交這個朋友,怎麼你這麼大力的幫助他?」朱暉說:「他曾經對我有知己之言,他把我當知己了,我雖然沒有當場答應他,可是我內心裡把他當朋友了。」你看古人,把他當朋友了,我的心已經是這樣認知了,我就不能違背我這顆心,朋友就有情義、道義在,有通財之義。信義、信義,都連在一起的,重信的人也重義。朱暉他還跟另外一個朋友叫陳楫,結果陳楫早去世了,留下了一個遺腹子,就是陳楫去世的時候他的孩子還在肚子裡面。後來這個孩子長大了,當地的官員就要用朱暉的兒子,讓他當官,朱暉推辭了,就把陳楫的遺腹子推薦給這個官員。你看自己的兒子有當官機會,推辭了,讓給已經離去的朋友的孩子,他的家庭比較困難。
其實這些信義的故事對我們孩子們重不重要?現在是功利時代,從小沒有重義輕利的話,抵不了社會的功利。一個人抵不了就會重利輕道義,那他這一生很難不墮落。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人要著眼在孩子的一生。今天遇到一個老師,他也說,他說現在沒時間,課很滿。但是我們得冷靜想想,哪一個孩子的成功是因為教科書裡面這些課程內容讓他成功的?我們不能處在這個大環境當中就隨波去了,就只是教教科書的東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自己走過的人生,我念初中的時候,真的一天考好幾科,少的時候二三科,多的時候有時候一天考六七科。結果我有一個理化老師,她上課的時候會有感而發幾句話,幾句話才一二分鐘,我印象很深。她有一次,那個眼神很真誠,她說:「同學們,人不能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骨氣。」聽這種話的時候瞬間都覺得有點清涼的感覺,都好像覺得你內心裡面有一股能量往外生起來了。孩子是有善根的,你在他們小的時候、成長的時候不把這些最重要的做人的心態給他扎下根去,等到他初高中再上去入社會了,統統都是利字當頭,還怎麼教?所以沒時間也可以擠出時間來,人有心的時候會突破困難。當然我們現在假如任教的學校就是重視這一塊,更應該很好的去發揮。當然學習成績能好,而且是長久的好,那鐵定是靠內在的一種孝的力量、責任感才能長久的。而且按照這種題海戰術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學聯考的最後一天會做哪件事?從三樓、四樓就把書扔下來了。他不喜歡學習了,你不是扼殺了他學習的心嗎?所以看事不能看得太淺,太只顧眼前,要考慮得深遠才行。義跟利的辨別能力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
朱暉重道義,這是古人,起個心念,就盡他的全力去滿自己的願,所以叫致良知。王陽明先生說「致良知」,要對得起我的良心。「毋自欺也」,首先不欺誰?不欺自己,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對得起人。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自己獨處的時候不能自欺欺人。包含我們對人的守信也不能對上面很守信用,對下面或者對小孩就不守,這樣也不妥當。我們有一句話叫童叟無欺,這在「信」裡面就有「韓康賣藥」,他就是童叟無欺。跟大家前面有分享,老和尚答應給一個一歲多的孩子糖吃,當天就交代趕快準備好了。《德育故事》裡面「郭伋亭候」,郭伋已經當到太守了,小朋友很喜歡他,他要離開的時候,「大人,你什麼時候再回來?」他算一算,我哪一天會再回來。結果回來的時候早一天,他就在城外的亭裡面待一晚,隔天才進,對小朋友他都守信用。我們現在當老師,面對小朋友也要守信用。
我記得我求學的過程,我們有老師答應我們事情後來沒有兌現,沒有兌現我們心裡不服氣,他說要帶我們去哪裡玩,沒有帶,算了,我們自己去,我們就自己去了。結果我們去玩隔天這個老師就說:「沒去的同學,我再帶你們去。」然後就講了一些有點風涼話。我在底下一聽,實在不敢苟同。已經失言了還講這些話,我實在有點聽不下去了。平常老師講話我都是聚精會神看老師的,結果老師這麼講話,我實在不願意看他。可能老師平常講話都會看我,結果我一不看他他就發現了,他說你給我站起來,讓我走到前面來,一下要打我,要搧我巴掌。我炯炯有神的看著老師,他有點打不下去了,後來「叫你爸爸來」。我轉頭以最快的速度回家找我爸爸,還沒有出校門,被同學叫住了,老師叫你去辦公室。結果到了辦公室,老師馬上言語非常柔和,老師自己也知道理屈了。這一段好像我以前沒講過,突然有感而發,大家也看得出來,我也有很剛強的一面。
老師守信用,在學生心目中威信愈來愈高;老師不守信用,學生很痛苦,因為父母、老師是他最尊重的人。對小孩、對學生、對晚輩也不能失信。
古人還有身為國君,魏文侯,魏國國君,剛好喝酒喝得很高興,外面還下著雨,突然國君說了,「我跟那個管山林川澤的官員有約要去田獵」。旁邊的人,「你喝這麼高興,而且外面還下雨,可以不去嗎?」他說不行,不能失約,他就去了。他一國國君,但是他還是不輕他對任何人的信諾。你看一個國君做的一件事就留名青史,就在歷史當中記下來了。其實我們每一個老師的行為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當下那個德光就進入孩子人生的歷史裡面。孩子的心其實是非常敏銳的,他們還沒有社會的污染。
包含古人「劉平期賊」,他連盜賊都不欺。古人認命,被盜賊抓去了,可是他覺得我先回去給父母送吃的,這些事情做好了我再來受死。結果盜賊把他放了之後他又回來,震驚這個盜賊,真正的仁人義士,被他感動了。
在「信」裡面還有一則故事是印象很深刻的,叫張劭跟范式,這也是太學裡面的同學。要離開太學的時候,范式就跟張劭說,兩年之後的哪一天我去你們家拜訪你的尊親。古人都很尊重別人的父母,見面了關心,您父母都好吧?身體都康健吧?愛屋及烏,都會關心他的父母家人。後來快到兩年約定那一天,張劭就請母親準備東西要款待同學來。他母親就說,相隔千里之遠,而且都是兩年前的約了,有可能會準時來赴約嗎?後來真的到了。
凡出言信為先,我感覺不簡單,等於是答應之後還是要記下來,不然忘了。我們往往現在人的生活還是事務比較繁多的,有時候你沒有馬上記下來,突然接了一通電話,忘了。為什麼事忙先上帳?還是有道理的。現在事忙也要先記下來,不然就可能失信於人。你真的這麼去做,都記下來,答應哪個學生的都記下來,到時候一一都實現諾言,學生也會對老師非常敬佩的。
剛剛舉的這些例子也是見人善即思齊,八德故事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有榜樣,我們看了之後向他們效法。
我們上一節課提到了,「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講話實在,不要有花言巧語,不要去掩飾。我們修學之人貴在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為什麼自知之明很重要?老和尚說修行就兩件事,知過、改過。自知之明的話就了解自己的狀況,我為什麼話很多?為什麼控制不了?那是心裡的狀況產生的這個情況。看自己要看得深,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我們沒有觀心為要,觀自己的心深入去看,其實經歷了很多事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這樣就變糊裡糊塗的。所以老和尚說面對境界要清楚。《格言別錄》裡面講「公生明」,人什麼時候能看得清楚?公心,不要有得失,不要有私心,才看得清楚;「誠生明」,要真誠才看得清楚,不能對人有成見,這看人就不清楚了;還有「從容生明」,心要從容安定,心假如很急躁,看人、看事看不清楚。
老和尚這句「面對境界要清楚」才是覺醒、覺悟。學佛就是學覺,在哪個地方覺?在面對的一切境界看得清楚自己,也看得清楚他人。我們在教學的現況,比方說這個孩子犯錯了,我在應對這個緣的過程,我自己要看得清楚我的心念,我有沒有起情緒?起情緒就很難教育這個孩子。「你怎麼又來了?」這個言語一出去就傷到他了。心平氣和則能言,我自己是心平氣和的我才開口,這是清楚自己。當我們要談話的時候,要能感受到孩子、對方現在的狀態,他可能做錯事已經是驚恐的狀況了,有可能你要先安慰他,安撫他的心。
要時時能體察別人的狀況,《禮記.學記》說的「知其心」,了解他心的狀況,然後可以救其失、長其善。而且當他犯錯,我們首先關注他,他的心會安定下來,他會感覺到溫暖,他會跟老師交心。假如我們首先是情緒上來指責的言語,那孩子頭就低下去了,甚至於會調動他,可能成長過程就常常一啥情況,父母也沒問清楚情況就先來一頓罵,他習慣了,就調起那些你罵吧、你打吧。「見未真,勿輕言」,把事情要先搞清楚,不能先情緒上來。「論人之非」,這都是《格言別錄》的話,真的很有人情事理的智慧。「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你要先了解他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什麼。一個孩子給母親倒了一杯水,高高興興端過來,不小心給翻倒了,水杯摔破了。是犯錯了,可他的動機是什麼?孝,他看媽媽剛下班,趕緊要端一杯熱茶給母親。這個時候母親假如「你搞什麼鬼」,你看他會不會內傷?古人這些話裡面體恤人心很深,妳當原其心,他的動機是可貴的。妳去肯定他這個動機,我看他當下雖然摔破杯子,妳要肯定他,他眼淚就下來了,媽媽太理解我了,老師太理解我了。
父母跟孩子、老師跟學生要交心,不能有隔閡,不能有代溝,我們希望的是孩子對父母的那個父子有親終生保持。師徒如父子,他對父母的那種親愛很自然的,老師長他的慧命,他這種對老師的親愛也能終生保持。你看孔子的學生一談自己的老師,「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你看那老師的形象就特別柔和,很有耐心的教導學生。包含子貢,都是很敬佩自己的老師的,所以子貢守喪六年,他自己又加了三年。子貢是大商人,才華洋溢,他剛去的時候就打算我一年還是三年就要超過老師,後來覺得不可能,就很敬佩夫子。
我們假如觀察到自己話很多,那就看自己心是不是不安,自己在罣礙什麼?為什麼話會多?「信不足則多言」,感覺別人不夠信任自己,就很希望多講,贏得別人的一個信任。其實信任不是話講多來的,信任是做,做到讓人家佩服。我記得我在二十出頭的時候聽過演講當中說到了,「成人的世界裡面,別人不會聽你說什麼,別人會看你做什麼」,人家聽其言會觀其行。所以我們也在每一天當中更了解自己心的狀態,不能稀裡糊塗過了。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一天當中,「萬境交集」,多少個境界?一萬個境界,「一不覺察」,一沒有反觀自己的心,「難免種種違理情想」,違背性德的這些煩惱,貪瞋痴,違理情想,「瞥爾而生」,就出來了。「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這些煩惱一起來,真心就被障礙住了。我們真心一被障礙住了,起情緒了,我們跟孩子講的每句話可能就傷到他們,因為有帶著情緒了。
後面講了,「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奸巧語有點強詞奪理,穢污詞就是不雅的字句,市井氣就是很粗俗,狂妄自大的這些口氣。我們感受一下,當對方是這樣給我們講話,我們會很不舒服,但不能因為對方的這個態度,我們也動情緒去回應他,這樣就不妥了。像《弟子規簡說》裡面提到,我們遇到別人這麼講話,我們反唇相譏,惡言相向。我們應該有遇過同學打架了或者吵架了,一了解,「他罵我,我忍不住了,罵回去了」;或者在球場當中,在競賽遇到衝突了,雙方缺乏自我克制,就對罵,尖酸刻薄的話都出來了,甚至用污穢的言辭咒罵對方。這個在電視裡面都有看過,這都可以提醒同學們,在這種情境之下都不能情緒用事,不然那個結果就互相衝突,甚至互相鬥毆,受傷了就麻煩了。
平常學會了分辨言語的好壞,不說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這些比較低劣的言辭不講,遇到事情就能克制心中的怒氣,把情況可以化險為夷。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其實這個對我們在第一線教學,掌握情緒是很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一天當中可能好幾個學生的狀況,我們都得定得住。這個忍辱的功夫,我們當父母、當老師什麼時候表演給孩子看?往往都在家庭、教室裡面這種現場。
老和尚有一篇教導,「德行言語應當學」。這段教誨我們感受感受,言語產生的差別天壤之別。之前好像有跟大家交流過嗎?有沒有?大家有沒有印象?「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我看點頭的人不多,代表還沒有二十一次。所以我們一問,「同學們,之前講過了,記不記得?」他們沒反應的時候你不要生氣,這個時候可以幽默一下,「你們不記得正常,科學家說要二十一次才記得住」。我之前因為聽老和尚講經,說釋迦牟尼佛已經第八千次來了,我一聽,太丟臉了,第八千次我也沒聽話,現在還在這裡輪迴。後來我教學了,我是以八千次為標準,自己還沒講八千次,沒有資格說人家了。
我們複習一下,忍住情緒,「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你為什麼要抱怨?可能對方有錯。可是當對方有錯,我們忍住抱怨,而能寬容的時候,我們想一想對方印象深刻,很感動,不只沒有罵我,還包容我,人的善根就從父母、老師、領導,從這些境緣當中把他們的善根調出來。
老和尚講過一個例子,他年輕的時候在單位,當時候那個椅子有彈簧(老和尚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有彈簧了,顯然他的單位不一般),老和尚就在那搖啊搖,突然他的長官進來了,你看當下自己也很不好意思。結果他的長官很有修養,他說:「你這樣,到時候摔傷了不好。」沒有批評他,還站在關心他的立場。老和尚說從那一次以後都沒有再做這個行為了,他善根被觸動了。所以今天孩子犯錯了,劈里啪啦罵他一頓,這個學生過後,「下次照犯,不讓你看到」。所以我們的心是調動孩子的善根還是調動孩子的情緒,這個在境界裡面我們要清楚。寬容乃是智慧,老和尚這個長官有智慧。
「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我們學淨土的人不能講諷刺的話,跟普賢行不相應。跟普賢行不相應,要往生就難了,頻道接不上。我們持《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第一個基礎是禮敬諸佛,沒有第一層就沒有第二層,不禮敬就很難稱讚。第一層就是禮敬諸佛,我們禮敬學生的佛性,我們就不會有諷刺的言語。所以老和尚說《三字經》前面八句話非常重要,而且第一句、第二句是大根大本,前面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教育要從這個基礎出發,相信每一個人有本善。你不諷刺而且還尊重,他自己就反省了。我記得我父親,我犯錯了,老人家最常講的「你要自愛」。沒有諷刺我,反而更讓我懂得不要糟蹋自己,你自己要自愛。這是尊重的話,這是父親教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要自愛。後來學佛了,什麼叫自愛?隨順性德,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叫自愛,隨順迷邪染就糟蹋自己。
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就顯得輕視,尊重增加了解。一講尊重的話,可能學生就把心裡話跟老師講,就容易交心。
「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抱怨、諷刺、傷害,這都是要忍住脾氣才不會出來。傷害就會形成對立,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接觸到哪些人或者接觸到學生,有沒有感覺彼此有一個距離?假如有,我們就可能有講過情緒的話,就會形成這種無形的磁場。過去就過去了,要把它化解掉。「傷害形成對立,關懷獲得友誼。」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領導」,這談的是領導學。老和尚談到「修行」兩個字叫修正行為。我們還沒學佛以前,行為是有習慣的,比方說學習的習慣,知識性的學習要轉成領悟的學習;比方我們在五倫的相處當中也有習慣,不很警覺的反觀自己,這個習慣有時候自己都看不到。比方我們做領導的時候可能就壓下去,就是一種命令的語氣。命令只是接受,這個接受是勉強接受,心裡不服,帶人要帶心。任務來就壓給底下,都不體恤底下的人,這很難帶心。真正有格局的領導者,下屬犯錯了,不會說他的錯,切得乾乾淨淨的。「這不干我的事,他的錯」,你看這個下屬心會不會涼?我們有見過很好的領導者,下屬犯錯了,人家在指責他的下屬,他過去,「對不起,對不起,我沒帶好」,把過引過來了,這樣的領導者人家覺得很有安全感、很值得信任。遇到事情都跟下屬撇開關係,這都是只在乎自己的名利、形象,沒有顧及到君臣之義。所以在哪裡修行?在五倫關係裡面,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老和尚說敦倫盡分是大道,到哪裡去修大道?沒有離開五倫。
我們再感受一下,商量才是領導。這種無形的東西我們要感受感受,你看命令式,辦公室的氛圍是怎麼樣?商量,大家參與度就很高,集思廣益,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大家的潛能激發出來了。這是企業的文化,企業無形的氛圍,人和的氛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們看《群書治要》裡面,領導者接受下屬的勸諫,舉了很多例子。「湯武以諤諤而昌」,商湯、武王怎麼興盛的?底下的人都敢勸、都敢講真話,不會粉飾太平,就昌盛;「桀紂以唯唯而亡」,夏桀、商紂,朝廷裡面沒有人敢講真話,要講真話就被他給陷害或者殺了,沒有人敢講話。興衰都在領導者能不能接受勸諫。我們經營一個團體,那個氛圍就是讓大家都敢講真話,為什麼?都講真話才知道情況,才好改善。會形成不敢講真話,這裡面就是為了粉飾一些不妥,考慮個人位置得失這些問題。這可不好,我們這團體本身是公家單位,不能在公家單位謀你個人的利益,誤了學生的事情,這個造業就重了。這得想清楚,我們能夠從事教育工作,這是有福報的人,別人想做不見得有這個因緣機會。
我們佛門很圓融,在哪裡行菩薩道?在各行各業、在每個角色行菩薩道,當領導可以行菩薩道,當臣子也可以行菩薩道。應以宰官身得度,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你看宋朝包青天包公,大家想一想,包公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當然我們要去極樂世界比較清楚,現在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但是你看一個官員居然可以影響一個民族千年之久,甚至什麼?民間藝術演了一千年,還是他最叫座,「鍘美案」,把陳世美處死,因為這個陳世美負心漢。我們善用心,就在我們的本分角色當中積功累德,成就菩薩道。
下一句,「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你看每一句的差別都很大,但是就是一句話而已,批評造成隔閡,鼓勵可以激發潛能。控制住心中的情緒怒氣,不只可以化險為夷,可能寬容、尊重、關懷、商量、鼓勵的話出去了,孩子被感動了,以後你講什麼話他都重視。所以諸位老師我們好好努力,不要讓學生都去追星,一追都是這些明星。假如他最崇敬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他的老師,這個孩子以後前途不可限量,追星好像還沒追出棟梁之材。
我們看下面提到,「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還未看清楚的真相不輕易發表意見。諸位仁者,容不容易?大家有沒有在一些境界當中,那個話快出來了,壓回去,好像還不夠清楚情況,忍住忍住。尤其假如這件事某一個人你有點看不順眼,你要更忍住。你會更有點忍不住,「我得痛快先講兩句」,見未真勿輕言,不能意氣用事,不能感情用事。知未的,這個「的」就是了解得深入透徹,對這個事情,甚至於是義理,不夠了解清楚,不能輕易傳播出去。我自己就有經驗,還沒了解清楚講出去,後來不是這樣,還得發好幾個短信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我剛剛傳錯了」。有時候忍住一個習氣,省了很多時間跟精力。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一個情緒沒忍住,啪一出去,跟對方結梁子了,而且對方還是重要人物,你就在那擔心害怕一百天。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事情不恰當,不能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有可能讓自己進退兩難。感覺《弟子規》的每一句要做確實也不簡單,都要很有定功、很理智才行,不能感情用事。比方說遇到高興的事情,古人說「喜時之言多失信」,很高興的時候答應的事情很容易就失信於人,一高興,「沒問題,包在我身上」,後面做不來了,「哎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這就進退錯了。而且答應別人以前,《格言別錄》,我今天介紹了好幾句,鄭重推薦弘一大師《格言別錄》,都跟言語有關。你看像剛剛說「知未的,勿輕傳」,《格言別錄》說「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你一聽就相信,都沒有去慎思明辨、了解情況,啪出去了,這是聽話的大忌諱。
「事非宜,勿輕諾」,《格言別錄》說的,任何事情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你要答應一件事情,度德量力是衡量自己能不能做,而且還要審查形勢,現在形勢不行,啪你就答應人家就錯了。什麼事情得順勢而為,不能逆著形勢,時節因緣還沒到不能強求。林則徐先生說的,「時運不通,妄求無益」,條件還沒具足,不要攀緣去做。達摩祖師他的老師圓寂的時候告訴他:「我圓寂六十七年之後你才可以到震旦」,才可以到中國,六十七年,不能著急。六祖大師接了衣缽,在獵人隊裡面待了多久?十五年。
大家有沒有經驗,事情答應了,做了一開始感覺有點不對勁,好像有點行不通,所以還得深謀遠慮、穩紮穩打。審勢,還要擇人,這件事情很值得做,你還得有適當的人才能去做;沒有適當的人,一個大好事最後就搞砸了,事搞砸了都有流弊問題。這個我經歷過好多,那時候人生閱歷很不足。比方說好名利的人都衝在前面,今天來了,獻殷勤,對你好得不得了,跟你拍一張照片,回去了大肆宣傳「我跟蔡老師交情多好多好」,結果他就在一方搞起來了,吃香的喝辣的。別人都勸不了他,而且他會打擊人才,因為他要名利,我們可能就壞了一方的因緣。我幹了太多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事情,所以謹、信這些教誨都很重要,我們也得在事上練,然後用顏回的不貳過,才能警覺性很高,把這個激動、意氣伏住。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