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十三集) 2023/8/5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3
謝謝黃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抱歉,我們課程七月份停了一個月,因為七月份成德參加不少會議,尤其我們在台南小巨蛋辦了師父上人圓寂週年的追思紀念會,包含隔一個禮拜我們香港也同樣辦追思紀念會。辦這個紀念會最重要的意義,讓我們不忘師父上人的教誨,不忘他的言行風範,尤其他老人家怎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老人家說,這兩句話是代表整部《華嚴經》,他老人家也演給我們看。
我們讀四書五經、讀大乘經典,覺得比較抽象的部分,能思惟他老人家是怎麼做的,往往這些句子就變得很具體。溫良恭儉讓,我們想到老和尚的一舉一動,好像就能體會到不少;像《無量壽經》,「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接受老人家教誨而能夠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的大眾遍及五大洲。所以這些大乘的經句,一想到他老人家的行誼,好像就很活靈活現。這是我們的福報,能跟他老人家學習,他的表演我們要起而效法。
就像我們上一節課提到老人家非常珍惜時間,「老易至,惜此時」。這是勝妙法師回憶到老人家有一次遠行,整個過程要一二十個小時,但老人家都沒有浪費時間,都在聽黃念祖老居士講的《淨修捷要報恩談》。老人家這個珍惜時光的表演為誰表演的?他老人家苦心為了什麼?為了我這個學生。我們假如想就是為了我,那我們不能讓他老人家白表演。所以學是效法,我們看到老人家這個行誼,那我們當下要效法,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
尤其我們接受他老人家教誨,對於萬德洪名了解得很深入。尤其他老人家《大經科註》圓滿講了四遍,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他老人家不斷的深入開解。我們理解到這句萬德洪名是攝佛的功德(果地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從果起修,即修即果。了解到這個功德受用,那就要記住他老人家說的要分秒必爭。這句分秒必爭老人家也是提了好多遍。
我們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得用心去體會老和尚所教。我們體會到萬德洪名能滅眾罪,假如我不老實念這句佛,還打妄想、還造口業,這不是天差地別嗎?那我可不能幹這個糊塗事。我們聖教教的首先是自愛,才能去愛人。這一念之間差別那麼大,這一秒鐘差別那麼大,一句可以滅眾罪,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結果我把這一念變成造三惡道的業,那我不是冤大頭了?這都要靠自己去感受,感受得愈深刻,不願意這麼做了。
當然我們看老人家這麼利用時間,就不能以我們很忙為藉口。記得有一次黃念祖老居士要講一個專題,有關《阿彌陀經》信願持名的專題,他提到了,他每一天要上課,要給《無量壽經》寫註解,因為他是密宗上師,他要修法,他還要超度這些有緣眾生。他每天有這麼多事情要做,但他老人家說了,我是生死的凡夫,不能不注重修行,所以一天最少要三萬聲佛號。我當時候聽了真的是很震撼,他的任務工作這麼重,他每一天還不少於三萬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有個美國的同修到北京去向他老人家請法發問問題?那個視頻非常精彩,假如知道的同修可以發上去。黃老在回答的過程,他手上的佛珠沒有停過。他老人家圓寂之後,他的佛珠燒了之後都是成為舍利,可見他念佛的用功。黃念老表演給誰看的?表演給我看的,我不能以忙為藉口。所以菩提道上不找理由、不找藉口,這也是必考題。老和尚這些大善知識真的很慈悲,不只講讓我們明瞭,他都以身作則來帶動感化我們,所以不能辜負了他們的教導跟表演。而且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在這裡也跟大家報告,很慚愧,我年初說一天要念兩萬,目前的戰況有點慘烈,不過每一天基本上沒有少過一萬,達到每天兩萬還不行,不過偶爾還能達到三萬,偶爾。但是要更再接再厲,現在已經立秋,今年過了一半,還有後半年,我好好努力,以黃念老為榜樣。
而我們追思老和尚,老和尚的教誨當中有提到,我們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諸位仁者,這句話我們熟不熟悉?這句應該很熟悉。我們每一次一起共學,在一條龍課程共學,都會看到我們極樂寺打出來的「誓願弘深,十方共讚,慈悲廣大,九界同歸」,你看慈悲廣大,我們要心同阿彌陀佛。老和尚也表演給我們看,時時把一切眾生放在心上,要把漢字文言文介紹給全世界,透過這個載體,他們能把他們好的文化承傳下去,不然這些文化又要斷了。你看莎士比亞才四百年左右,後面的人都讀不大懂了。
老人家的心量,包容一切種族宗教。我們跟阿彌陀佛、跟老和尚學,首先從哪裡學?擴寬心量。老和尚說的,學佛首先擴寬心量。我們學思並重,我們學了這一句自己要思惟,我還有沒有不能包容的人?看到他會不舒服、會不順眼,這個當下我們要警覺,我這個心態不符合老和尚教導,都要能包容。我們心量要擴大,我們聽法才聽得懂;心量太小,跟老和尚、跟阿彌陀佛心心不相應,可能會聽偏掉。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要從心地去效法。
我們上一次進入「謹」的部分,「謹」就是很好的護念自己。《無量壽經》說「賢護等十六正士」,賢護,要護好別人首先護好自己,自愛、自重、自敬,自己敬重自己。《論語》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所以首先要自重。這個自重當中尊重自己的佛性,隨順性德,這是自重;隨順煩惱習氣,那就是糟蹋自己。謹慎為保家之本,保住了自己的德行,保住了家庭。像這裡講的,「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不懂得謹慎、不要飲酒,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甚至還會殃及他人,甚至酒後亂性,一失足成千古恨。而一個人一定要從小養成這些習慣,等到他大了壞習慣養成要改很難。所以父母老師能將《弟子規》這些教誨從小就讓孩子扎根,那真的是孩子一生的貴人,真愛護孩子、真愛護學生。
我們現在看看社會新聞,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太多了!不管是政界的、娛樂界的這些公眾人物,我們也可以藉由這些例子,拉回來跟孩子、跟學生呼應《弟子規.謹》這些經句,這就是機會教育點。
我們看下一句講到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早晨起床先洗臉,順次刷牙漱口。當然這麼做首先也要重視整潔,這都是自愛的部分。而且洗一洗,精神煥然一新,也是口氣清新。自重延伸就是對人的尊重,今天我們整個外表衣著不整潔,人家看到我們不好受,也很尷尬。
「便溺回,輒淨手」,大小便後把手洗乾淨,這才是講求衛生的好孩子。整潔為強身之本。我看在場諸位仁者,大家學過「青年十二守則」吧?有點頭的話,那就是年齡不會跟我差太多。現在再下一輩的孩子因緣就沒有我們好了,所以我們民間的力量要更積極去帶動。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台灣的孩子們接觸文化太少,那就變成沒有靈魂的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人生方向。現在外面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太強了,不扎深文化的根基,真的不行屍走肉都難。
我就不說下一輩的人,成德自己回想求學過程,沒有聞到聖教,得失心都在增長;然後沒有正確的方向,就只是為了考試,變成考試機器,一放假就想著怎麼玩樂,那也是跟行屍走肉沒有太大差別,而蹉跎了多少歲月,現在想想都心痛。當然心痛是煩惱,要轉煩惱為菩提,痛定思痛,不能再浪費時間了。再來,化悲憤為力量,跟年輕人有交流的機會,跟孩子有遇到的機會,把我們慘痛的經驗提醒他們。
人生有好多很關鍵的點,我們當父母老師能抓住,那就是抓住了很好的機會教育。為什麼古人有成年禮?這就是一個機會點。當然小時候三歲看八十,那就是很重要的機會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三歲以前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段。成德觀察,真的有胎教,有三歲以前教育的孩子,性情溫和,正直中和謂之德。老和尚說的重視胎教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教育出賢人,三歲以後能教到君子不錯了,這都是機會點。就像我們帶班,學生剛進教室,慎於始就是抓住機會點,一開始就把規矩制定好,這個班就循規蹈矩了。你一開始沒有把班規建立好,都已經很混亂了,要再來建立不容易了。包含他要去念大學,大學新鮮人,假如學校一開學先辦五天、七天傳統文化培訓,假如我當時候念大學就遇到這樣的培訓,我還是有一點點善根的,我那四年不會空過。
人生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我現在,像前幾天遇到一位小朋友,一位女孩,她母親就有做胎教,懷她的時候很認真念《地藏經》,聽其他長輩說,這個孩子二三歲到道場來,人家都不覺得她的存在,就這個孩子非常的文靜。你看胎教有做了,安樂易養,很容易養育,很安定。後來我跟這個女孩見面,她要到英國去念高中,我就跟她約定,明年到英國漢學院做義工,我們要辦《群書治要》課程,我介紹一些大哥哥、大姐姐給妳認識。這些都列為重點保護對象,他們從胎教就開始了。當然大家不要一聽我這麼講,成德法師偏心。叫分別亦非意,這些孩子的因緣不同。當然,任何孩子願意來學我們都盡力教,不會大小眼。我們當老師的平等愛護是當然的,不平等人心就不平了。但是說實在的,從胎教的孩子他特別重情義,他會思念你,他會主動找你,他學習也會主動。師長常說教學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他主動來了,他才會珍惜;他不主動,你去跟他講太多,他一生煩,反而這個緣就斷了。
我們佛門常說自他不二,我們看到當你在愛護自己,重視自己的整潔,同時也是愛護尊重別人。你看便溺回輒淨手,把手洗乾淨,你去辦別人的事,跟別人握手,這都是對人的尊重。「青年十二守則」,台灣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教誨整理得非常好,我們有受過那個時代的教育,我們就有責任把它發揚、把它承傳下去。我們當時都有學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後面的人就沒機會讀了。看到了就是我們的責任,見義勇為。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我們在家當然要注重儀容,不能說在家太隨便了。像我們印象當中,母親或者奶奶,大家看她們的衣著在家裡都很端莊,讓人見了肅然起敬。你當父母的在家裡穿得很隨便,不知不覺孩子對我們這種恭敬會不會減少?無形當中會減少。一般戴帽子都是出門要帽子戴端正,衣服紐扣要結整齊,襪子、鞋子穿得貼切,鞋帶要繫緊,你鞋子穿得不貼切,走起路來那個鞋子就一拐一拐的,甚至於自己的動作都會不是很平衡。那天看到一個同修走在我面前,我說他怎麼好像腳出了什麼問題,好像傾一邊了?我上前去問他,他說不是,我鞋子太大了。所以全身儀容要整齊。
我們服裝要整齊,同樣的,我記得師長老人家曾經指導到,我們有手提包、背包,這應該是跟下一句「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脫下來的帽子衣服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當然這句要延伸開來,不只帽子跟衣服,應該是放什麼東西物有定位,不要隨手放,這樣就會弄皺、弄髒了。我們說禮敬諸佛,對衣物,包含對一切物品都應該要恭敬。
我們跟同修在交流的時候,常常都會將交流的內容,比方說我們今天談謹,就要把謹跟往生連在一起,因為我們同修們只要聽到跟往生有關,他可能才會比較注意。當然修學的人也不能出現執著,一定要跟往生有關才會注意。
李炳南老師是特別重視這一點,他連穿衣服從哪一隻袖子開始穿都有固定,等於是他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有規矩的,有規矩他就不容易亂。李老重視這些生活的細節,他老人家表演給誰看的?表演給我看的,我也是從小很多好習慣沒有養成,成年再來養成真的要下大功夫。
有一位老師,張清泉教授,他很年輕二十歲左右就親近到李炳南老師,他指導英國漢學院學生寫書法,他有總結四句話,這對我們來體會「謹」這一篇的教誨非常有幫助。謹其實就是謹慎一言一行,他指導同學們寫書法的心境,提到了第一點,「言為心聲,字如心畫」。言語是心聲,寫字是自己的心呈現出來的狀態,你寫得不工整一定是心亂,字不敬,心先病,所以練書法就是練心、練定。我們想一想,我們每一個行為是不是也是心的反射?行為心畫。所以寫書法是修行,一舉手一投足是不是修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這顆恭敬心、真心不能斷掉,這個恭敬心不斷掉就表現在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中。老和尚說的,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
他講的第二點,「了解自心,不與他比」。寫書法的時候,是藉由寫書法了解自己心的狀態,不能在寫書法的時候跟別人攀比,生煩惱,人家寫這麼好,我怎麼寫成這樣?愈想愈著急,愈想愈氣餒,就是煩惱做主,心態要正確。寫書法是這樣,我們每一個動作都在幫我們了解自心,自己要愈來愈進步,不要去跟別人攀比。有時候我們修行,看到別人修得比自己好就很沮喪。不要去攀比,會生煩惱,更不要起嫉妒。也要信任自己,要給自己時間,要對自己有耐性,這都是自愛。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教誨,乃至於孔子所說一切教誨,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我們做每一件事都有規範,像《弟子規》這些句子我們都做到了,這就是持戒,我們就會定。「步從容,立端正」,這樣走路心是定的,要慌慌張張就不定了;「寬轉彎,勿觸棱」,這些句子都是修戒定。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安定、都是專注的,都是在修定。不能說我要念《無量壽經》了才是習定,隨時隨地「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就是習定;「十差九錯,只為慌張」。這是《小兒語》第一句話,我當時讀到這一句說,那我得從頭學起,以前的小朋友一開始就念這句,難怪能教出小大人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就要養成一舉一動專注,做任何事情都很專注。學書法可以練出這個功夫,做任何事都可以練出這個功夫來。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
接著張教授提的第四點,「一筆不苟,一心不亂」。書法的每一筆都很恭敬的寫,一絲不苟,就透過書法讓心不散亂,慢慢就練出一心不亂。書法是一筆不苟,我們回到自己修身,那就是每一言一行都不苟且、都不隨便,那我們就在一言一行當中培養心不亂。所以為什麼李炳南老師會這麼重視生活規範?他的一心不亂就是在生活裡面練出來的。我們看好像是悟莊法師就提到了,老和尚物品都有定位,哪怕停電了都能找到東西,都很清楚東西放在哪。
好像前面跟大家提過,歐陽脩見到有一位老僧(老的出家人)在誦《法華經》,端坐不動,這很定。老人家誦完經,歐陽脩先生也很可貴,他請法,他說:每見古人臨終有坐脫立亡,就是馬上說我要走了,說完就坐化了。何法所致?就是他們為什麼能夠這麼灑脫就解脫了、就往生了,往生極樂世界了?結果這個老僧就說,因為古人念念在靜定,他臨終安得亂,安得散亂?平時如戰時,他這個臨終會這麼自在灑脫,那是他平常的功夫。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靜定?臨終就手忙腳亂。師長常常講經的時候有提到,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假如我們平常的生活就覺得很混亂,那臨終會有把握嗎?修道路上常常都要自我勘驗,不能做事都是到了臨時抱佛腳,臨終可不能是這個樣子。從李老、老和尚這些示現,我們一定要趕快來效法,不然靜定的功夫練不成,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就錯過了,那就是太冤枉了!
有一次師長就叮嚀我們,像我們手提包,師長就說了,你們拉上的時候,拉鍊最好放在比較中央的位置,這樣你每一次要打開很方便容易。假如你是把它拉到旁邊去了,到時候你就在那裡是在左邊還是在右邊,都還得在那裡翻。所以你看師長的生活都講求這些細節的。後來我們聽完照這麼做,就會覺得心比較安定,以前有時候找那個拉鍊都要找半天。包含我們念珠,你放下來有一個定位。我聽一個同修說,我念佛機換了好幾台,常常找不到。我們要經一事長一智,不能福報太大了,不見了,我還有好幾台。李炳南老師對佛珠的恭敬,他只要進廁所,把佛珠拿出來放在一個盒子裡面,不讓這個佛珠沾到灰塵,他都有固定的位置,他就不會找不到了。這些都是我們的學處,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都要洗手洗乾淨擦乾了才拿佛珠。這些習慣都讓恭敬心不斷增長,這個習慣沒有養成,恭敬心不斷下降。所以養成好習慣重要,學如逆水行舟,不進他就會往後退。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段經文:「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穿衣服重視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著,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我們剛剛講到不能攀比,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攀比得很厲害,修行人不能被境界轉,不能隨波逐流。說是這麼說,但是遇到境界的時候心裡會不會癢癢的?看到別人都買那些名牌的,會不會有一點動心?這個時候要想到子路,孔子在《論語》裡面說了,子路穿的衣服可能都有補補丁的,都是比較差的衣服,但是跟穿著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他也不覺得羞恥,沒有覺得不如人,他不愛慕這種虛榮,他重視德行。甚至於他自己真的有好的衣服了,他都願意跟朋友分享,穿壞了他也不覺得遺憾,他很慷慨,他重義(重道義)輕利,這些外在的物質他沒有放在心上。我們假如有點動心,就要以這些聖賢人為榜樣。而且說實在的,自愛的人他懂得要隨順性德,不隨順煩惱習氣,因為煩惱習氣一起來身心不安定。
我們念《心經》很熟悉,「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我們起了虛榮心,心就不安定、不自在了,這樣就不自愛了,就是隨順煩惱起起伏伏了。而且攀比你就陷到一個無底洞,人比人氣死人。我們就不說別的,有人比手機,那個iPhone現在都第幾代了我也不知道,有人新一代出來了他就一定要去買,不然就好像被人家比下去了,你說累不累。所以不能隨波逐流,觀自在,這些外在的東西夠用就好了、能用就好了,不要變成欲望的奴隸。
穿衣服本來的作用就是保護身體,美觀、保護身體的,不要搞到最後變攀比了,搞到最後變成家庭很大的負擔。好像有一個詞叫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還得跟父母拿錢。包含結婚的人,妳攀比了,都要去買這些時髦的昂貴的衣服,那可能成為妳先生很大的負擔,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我以前有聽同修講過,帶太太出去逛街,太太都說買了買了,他在旁邊都說莫了莫了。這是閩南話,她先生在旁邊說不要啊不要啊。
我們就要想到老和尚效法李炳南老師一天吃一餐,當時候是吃了一段時間跟老師報告,你看李炳南老師說:「身體感覺怎麼樣?」老和尚說沒問題,精神很好。李炳南老師桌子一拍,「很好,就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因為他物質享受都很低,這樣開銷就少,就不用求人。所以佛陀也交代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苦為師當然不是說去修無益的苦行,是我們的生活要求降到最低,就沒有負擔了。當然,師長老人家後面遇到韓館長,韓館長說你只吃一餐,到時候身體出什麼情況我負不了這個責任,你得吃三餐,老和尚不執著,恆順。這是更高境界,通權達變,不執著。
《論語》裡面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比方說一起跟著李炳南老師學習的,但是不一定依教奉行;「可與適道,未可與立」,依教奉行當中遇到境界考驗,能夠屹立不搖;「可與立,未可與權」,所以通權達變是最高境界。雖然立得住,以苦為師,但是也懂得權變,不執著。遇到這麼好的護法,一心為正法,雖然脾氣不好,雖然有一些要求,恆順。抓最重要的,只要這個護法一心護持,讓他不離開講台,可以千錘百鍊,這些部分都不執著,能夠恆順。
老和尚表演給誰看的?是表演給我們弟子們看的,面對境界,處理事情,不要去要求枝枝末末,要抓到那個最重要的重點。現在想著緣分方方面面都要具備,哪有這種緣可以遇?挑三揀四,最後可能滿不錯的緣都會錯過。抓大方向,抓最關鍵的重點,這也是老和尚在教我們。我們要知道現在末法時期,大家都不是從小學的,內在的煩惱、外在的誘惑又這麼強,你對人對事不能苛刻要求。珍惜別人的優點,尤其他護持正法的優點,其他的就不要太挑剔、不要太計較,不然你就跟人家相處不好,可能就不歡而散,本來不錯可以長久弘法的緣就錯失掉了。你錯失一個不錯的緣,你的福報就折掉一些。假如再不反思自己處世可能太苛求了,這樣你就會一次錯過一次的機緣。
接下來講「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分量,不要吃過量。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我們練中庸、中道在哪裡練?在一切時一切處,不過,也不要不及。我們有時候這種性格常常走極端,比方說我們勸別人勸得過頭了,人家說你這樣勸可能太過了,「好了,我不勸了」。這種性格都是走極端的,這種性格要聽別人勸也很困難。大家有沒有聽過哪個菩薩挺有性格的?我們學佛了,要依經典,不能依自己的想法、看法,會誤了自己的。
那天遇到一個同仁,他也是在教學,他剛好這兩天跟我在一起,我有課他也來聽。後來隔天他要走了,我就問他,「這兩天聽了這些課,你有沒有哪些感受?」他就跟我說:「老師,你太慈悲了,像我的性格,我就不這麼表達。」我說你聽過哪個菩薩有性格嗎?我說你要小心,你這一開口就是你的看法,我們講經的人離經一字便是魔說。這個公案裡面野狐禪,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其實可能他的性格還是比較剛強,這都要調伏。菩薩四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我們都要依經典。我想可能他以前教學啪就講那個人的過,有可能跟人家結了怨,都有可能的。我們走過來的路都要總結經驗。當然不是說不講人,含蓄,言語要含蓄。
有同修有說,老和尚都不講人。其實這個同修看錯了,老和尚哪有不講人?你真心請教,老和尚沒有不直接教導的。像成德有一次在蘭彼得,開完會了站起來,我就脫口而出了,「蘭彼得的天氣不是很好」。老和尚看著我,「相由心生」。你看哪有不指導的?假如老和尚都不講自己,那可能是我們聽勸的態度不夠,老和尚不攀這個緣。老和尚一定會在講經的時候提醒我們,真正受教了,他一有機會就點化我們。我跟大家分享過,我一激動,「弟子願意承擔」。一聽到一條龍老和尚很重視我就激動了,老和尚一點,「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這真的是事實真相,你說這一條龍的事業哪是人幹的事!那真的是佛菩薩的加持、祖宗的福蔭保佑,不是人的能力。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既然有這個機緣護持一條龍、護持正法,我們但求無過,護好自己的心。心對了言行不會偏頗,對事就有幫助了,我們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讓這個事往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我們學這個「謹」字是滿重要的,謹慎。我們處在末法時期,弘護正法難度挺高的。有一次劉素雲老師剛好飯後當面問師長,您老人家弘法跟他們這一輩的,當時候指著一位老師,跟成德年齡是一樣的,同年紀,跟他們這一代比怎麼樣?老和尚馬上回答,他們這一代弘法比我難十倍百倍都不止。難度十倍百倍不止,而我們想一想,以前的人,一百年前弘法是開悟的人,護法呢?護法是弘法退下來的人。這是一百年前的因緣是這樣,一百年以後,內在的煩惱很多,外在的誘惑那又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弘法又不是開悟的人,護法那也不一定是弘法退下來的人,我們這一代弘護正法難度高不高?還是要做,那就不得不有很好的配套措施了,不然真的太危險。
老人家看得很遠,都交代了,當時候對著英國漢學院第一屆的同學,「你們以後畢業了住在一起,我請大飯店吳董在英國蓋一個大飯店。你們畢業了,每個人兩間房間,一間休息、一間讀書。肚子餓了,隨時出來都有東西可以吃」。當然英國的法令要蓋大飯店太難,但是我們要體會到這是老人家對於以後走弘法的人護念的配套措施。弘法的人單槍匹馬,那真的是古來征戰幾人回,他那麼年輕,定功都不夠,現在財色名利的強度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那頂不住的。所以畢業要住在一起,要團隊護念,不能單打獨鬥,因為團體,旁觀者清,旁邊的良師益友就會提醒他。而且不能接眾,你說大眾有問題,大眾有問題寫下來,下一次課程再回答。你一接眾,財色名利,連阿難尊者都遇到摩登伽女。請問阿難尊者表演給誰看的?表演給每個後世的佛弟子,不能掉以輕心。阿難尊者遇到這個緣都頂不住了,我們能頂得住?
阿難尊者還有另外一個表演,佛陀要涅槃了,他很傷心,思惑還沒斷,沒有證阿羅漢果。佛陀圓寂為了阿難尊者,為了很多產生依賴他的弟子,因為佛陀一圓寂這些人成就了,阿難尊者只是代表。佛陀一圓寂,他的警覺性高了,不然他都想著我有佛陀可以靠。人一覺得有靠山,他勇猛精進就提不起來了。阿難尊者表演給誰看的?諸位同修,老人家圓寂一年了,我們這一年的狀況有沒有比老人家住世的時候更精進、更用功?這樣才沒有辜負老人家的示現。老人家圓寂為了誰?為了我這個不珍惜的弟子。老人家留為了弟子,走也是為了弟子,這個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師父這一句比我難十倍百倍不止,這都在提醒我們,不然弘法很容易染著的,弘法也是險道,一不謹慎就染名聞利養。
師長又講,「我講課,我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都是監學,更重要的要勸自己,我講了幾十年,別人有沒有得利益我不清楚,我把我自己講明白了」。這些心境我們沒有放在心上,我們走弘法的路太危險。孟子都說人皆好為人師,等於是好為人師的這個我慢與生俱來,再加上上了講台,那有可能會更嚴重。老和尚給我們教導弘法的心態,這都是我們的護身符,不能不納受。講台上會好為人師,我們帶班教學,一不小心眼光都向外了,都是教別人,沒有向內。
我記得當時候遇到一位講經很受到大眾肯定的老師,剛好去親近老和尚,在馬來西亞。老和尚對他說,你六十歲再出來弘法。代表老和尚在提醒,我們現在的定力,你直接接觸大眾怕頂不了,等到年齡夠了、閱歷夠了,對於財色名利不動心了,這才比較穩妥。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可以透過網路來弘法,但是自己還要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還要下戒定的功夫,不能一下子就出去接眾,本來要度眾生,可能就被眾生給度走了。當時在廬江的時候老和尚就指導了,十年不離開湯池。就是獨善其身的時候,透過網路或者攝像可以兼善天下,但是不能馬上就出去接眾。這是談弘法的部分。
護法,那要弘法退下來的,他懂得設身處地為弘法的人著想,而且他懂佛法,他知道怎麼護。我們現在要來護法了,我們的配套是什麼?配套是聽經不能中斷。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所以一不薰習,我們一去處理事,可能就是隨順還沒學佛以前的習慣,這個我們得冷靜客觀來觀照自己。我們沒學佛以前,我們人生已經養成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甚至四十幾年的習慣,強者先牽,我們一沒有警覺性,那個習慣就往外冒出來了。古人可以撐三天,我們撐不了,我自己一天不聽經就覺得這些不好的念頭有點伏不住了。當然不只是每天要聽經,而且還要一做事就提醒自己,我要用經典來思惟,不能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心中有佛法,不然我們很容易一做事就陷到事裡面去了,意氣用事、感情用事就現前。
就像夏蓮居老居士指導我們,處事時,辦事了,大公無私。物來而順應,心地要清淨,事已過勿留滯,事未至勿將迎。念頭裡面不能計較人我,我們在護法的時候一起人我是非,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然去處理鐵定會偏的。瞻顧得失,一有得失心處理不好事,不能感情意氣用事。所以一辦事要有佛法,要有祖師的教誨。
我記得當時候在馬來西亞,老和尚重視《群書治要》的學習,跟這些淨宗學會的會長、幹部說了,你們都要學《群書治要36O》。《三字經》說:「人不學,不知義。」《禮記.學記》說:「人不學,不知道。」我們當爸爸、當媽媽要學,不然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做。我們當老師要學,《禮記.學記》要學,不是拿了一個師範學院畢業證書了我們就會當老師了。包含《師說》,這都是必學的教材,「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當父母、當老師要學,當領導呢?當然要學,怎麼為政,怎麼領眾。一個領導者不知道納諫,他當不好領導的。不知道知人善任,這個知人得學,你看錯人、用錯人事情就搞砸了。《群書治要36O》,因為畢竟《群書治要》這麼大一套,五十多萬字,其中的精華挑出來,我們當領導都要對照這些經句來做,不能恆順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
我曾經跟一個領導探討這個問題,他說你講得很對,結果他回去讓底下的人每天都要聽經,他自己不聽。所以我覺得我有過失,因為我跟他分析完之後沒有補一句你要帶頭聽,結果他回去之後都是要求別人,沒有要求自己。你看,我講了老半天的話還害了人家的團體。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搞得他的團體都只是要求我們,自己都不做。講話得要考慮得周詳,你漏了一句,可能這個事情就壞掉了。因為你不講周詳,人家一聽就偏到那裡去了。比方說都是先要求別人的人,他一聽好的教誨就偏到去要求別人,你得把他叮嚀得到位才行。
當然我這個分析完了,大家可不要產生恐懼了,我看不要弘護正法了,very dangerous(非常危險)。愈難的時候佛菩薩加持愈強,所以難我也敢承擔,那個加持不可思議的。而且我們有這個警覺性,就不會偏掉了。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