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十一集)  2023/6/24  台南極樂寺  檔名:55-217-0081

  謝謝黃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有提到《禮記.學記》教學法,其中有一條「當其可之謂時」,這是及時教育法。上個禮拜是端午節,不知道諸位老師運用這個節日運用得如何,有沒有什麼心得?小朋友有沒有什麼反饋給老師的?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個端午節過了,再提起來有點怪怪的、有點刻意了,但是剛好這個時節一提,小朋友覺得很感興趣。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八個字老和尚晚年多次提起。我們自己回想人生,有沒有比較遺憾、後悔的事情?那可能就是沒有掌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然我們經一事長一智,我們曾經有沒有珍惜的緣分,那我們就期許自己,這樣的情況不要在往後的人生再發生。吃一塹長一智,這就是我們說學佛,佛是覺,我們是用覺性來經營人生。

  上一次我們也有提到,我們學習一個留名青史的聖哲人,我們學完之後,這個主人翁的精神就跟我們的身心融為一體。像屈原,屈原寫的文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那屈原這種愛國、愛民族的精神有沒有跟我們身心融在一起?我們希望能夠啟發孩子的善根、感動孩子,首先我們講的故事得先感動自己,那這樣的故事傳遞出來的能量是不一樣的。有口無心講故事跟心心相印來講一個聖哲人的故事,那個能量場應該是不同的。屈原這個精神,對於我們走在學習弘揚傳統文化的路上,這個精神是挺重要的,代表我們縱使遇到挑戰、困難,不能退縮,要上下求索,就像孔子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些聖哲人真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我們自己所說所做能不能留在我們學生的心中,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照在這些年輕學子的心中。假如你遇到一個大學生,他都談話裡提到「我們老師說,我們老師說」,大家會不會很好奇,會請教他,「你們老師說是什麼時候的老師?」假如這個學生是說我們小學時候的老師說的,代表這個小學老師的話對他生命的影響很深、很遠。

  我們師長曾經有教導到,我們今天要弘揚出世法也要懂世間法。出世法是了脫生死輪迴,但是也不能不懂世間法。就像我們這幾節課探討《弟子規》「入則孝」、「出則弟」,接下來是「謹」,這屬於為人子之禮,怎麼跟父母應對進退相處,到了謹,那就更多生活上的規範。

  諸位仁者,不知道大家一提到要學禮,馬上生起來的感受是什麼?又要來框我、又要來要求我了,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感受。當然,假如我們教的學生他們一聽到禮會覺得又要來框我、要求我,那可能我們當父母、老師的要反思一下。

  我記得應該是二OO五還是二OO六年的時候去了馬來西亞吉打州,有辦了一堂課程,當時候遇到一位孔子的後代,一位女士。因為我們上課主要內容是《弟子規》,結果她以前沒學過,當她讀著這些經文很有感受,後來下課她有跟成德提到,她說:「我以前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我讀這些句子,就想到我父母、我的這些長輩,在我成長過程中他們的這些行為,尤其是身教。」所以她讀起來很親切,她沒有感覺又是來要求我的。所以師長曾經有講過,《弟子規》不是要求孩子做的,《弟子規》是我們當父母長輩的人做給孩子看的。我們感受感受,假如是我們父母長輩做給孩子看的,那這個德光(德行的光芒)就觸動孩子的善根,他不只不會有壓力、不會反感,他會感動,他會進而效法。所以感覺我們現在修學,尤其身為長輩的話,要放下控制要求的念頭,這太關鍵了。

  因為最近剛好跟同學們在交流四書,而四書有李炳南老師教誨,有徐醒民老師教導,強調親民是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比方「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是《大學》提醒,「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要把下一代教好,不是一直去講道理給下一代聽,是自己要先修身、要正己。所以《大學》這些話不能僥倖、不能滑過,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包含每個行業,甚至是每個身分角色本分。「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末是什麼?齊家是末;本是什麼?自己的修身。

  我們都著眼在要教孩子,沒有著眼在我有沒有帶著情緒跟他講話,沒有察覺到,然後我們還在那裡「我都是為他好,他咋都這麼沒善根?」怎麼檢討都沒有檢討到問題的根源。所以我們這幾節課也一直在跟大家探討,我們要經一事長一智。到底這件事問題出在哪我們都搞不清楚,我們怎麼長一智?我們怎麼避免下次不要再發生這樣的事?大家有沒有經驗,每一次跟我爸爸、跟我媽媽講話,我都提醒不能動情緒、不能動情緒,怎麼講著講著我火又上來了?你看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出現,那只會對人生產生面對境緣有無力感。我們應該是經一事長一智,愈來愈懂得把事情處理好、把話講妥當才對。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們人生發生的事,我們得透過經典總結總結問題出在哪,不然好像也挺努力的,效果不是很盡如人意。

  所以這段話,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不大可能。「其所厚者薄」,就是應該下功夫比較深的地方反而沒下,「其所薄者厚」,比較不用下那麼大功夫的反而花了很多時間精力,「未之有也」,那代表這個事可能就不理想、辦不好了。就像我們冷靜,在父子關係、在師生關係當中,我們檢查檢查,我花在講人的時間多,還是花在我自己提升修身的功夫比較多?修身是本,齊家、教學是末。這樣來思考,我們的本末、先後才不會顛倒。

  跟一般的大眾我們講修身為本,但是我們都是學聖教的人,我們要引出《大學》另外一句話:「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那我們修行人要以格物為本。格物用佛家的話叫「息滅貪瞋痴」,這是格物。奇怪,為什麼《大學》要說以修身為本?因為要能看自己的念頭那麼細的,一般都是要深入經典的人,他才能認知到這麼深,一般老百姓、農民,你跟他講放下起心動念,他有時候一聽有點……古聖先王他們在講話的時候,體恤人心非常的細緻。比方「禮不下庶人」,禮為什麼沒有下到要求一般百姓?因為一般的百姓農民比較多,農民每天幹什麼?早晨出去,傍晚回來,身上可能還很多土,所以你這個禮的規範太多了,他不知所措,他的生活當中主要是跟大地為伍。一般士大夫,在生活當中細節給他多一些要求,這沒有問題。所以我們讀古人這些教誨也要多去體會古人的心,慕賢當慕其心,從心去學起。

  雖然我們有教育孩子之責,但是古人說有七不責。什麼時候不要教訓他?你看這個心就很柔軟,吃飯了不要責備,影響他的消化;他已經覺得很慚愧了,不要再責備他,不然可能他的信心都摧毀掉了;要睡覺前不要責,他帶著那種不好的情緒睡覺,可能惡夢連連。你看這每一條我們學到沒有?我們真的從這其中學到了,就會用在哪裡?用在哪?用在一切時候,在對待學生甚至是對待他人,我們就會去考慮他的狀態。

  所以《禮記.學記》說,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你都沒有了解他的心情,你也沒有了解他的接受度,只是想著我一定今天要把這些道理都給他講了,可能他的眼神都已經反感了,我們還繼續講,其實適得其反。我們常常說我就是忍不住,忍不住就是情緒。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想著格物,息滅瞋。等於我們扮演好我們的角色還要以格物為本,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我們能調伏煩惱,煩惱輕智慧長,知至。智慧長了常常能觀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今天有個學生走到我面前來了,這是來物,格就是來。起個念頭是來物,物最小的就是念頭;再大一點,來了一個人,來了一件事。來了就要什麼?你就要應它。

  比方說來了一個學生,他之前犯錯了,來了我們馬上起一個念頭,想到他以前的錯,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假如我們致知,這就是有覺察,知是認識,致是窮盡,我們看自己的念頭看得很深入,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看到什麼?我這個念頭對他有成見,事情都過去了。因為我對他有成見就是戴著有色的眼鏡看這個學生,我的心是有成見的他也能感受到,這樣的互動關係那是一種方向。假如他犯錯了,我觀察到,我要把這個念頭放下,然後就放下以後我要真誠對待他,這就是誠意。我們錯誤的念頭沒有觀照到、沒有放下,人就不誠了。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有這些成見,真誠度就大大減少了。假如我們能調伏這些念頭(成見),我們還是很真誠的眼神看著這個孩子,跟他說話,這個孩子假如比較敏感,他就會覺得,我之前這樣,好像老師對我沒看法,老師還是很真誠對我,他可能就感動了。我們很真誠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感受感受,當我們念著佛,念了兩個小時,剛好接到一通電話,跟他講話都覺得自己挺柔軟的。念佛,洪名正彰自性,念了兩個小時,這個心柔軟不少,剛好接起電話來,用心都比較慈悲了,這叫正心。

  傳統文化是內聖外王的學問,內聖是本,外王是末,我們功夫是要用在格致誠正這些內功。外王是修齊治平、是親民,明明德是格致誠正,兩綱八目。止於至善是明明德跟親民都能做徹底,這是止於至善。

  剛剛跟大家提到,老和尚有講到世間法要懂,不然你真正跟人相處,基本的這種體恤、人情事理都沒有概念,那做出來的事會讓人家啼笑皆非。比方今天我是講課的人,我到了人家的道場講課,我就要尊重人家的道場、尊重負責人,而不是我想講什麼我痛痛快快來講。這個老和尚有沒有教?有,老和尚說他到了聖一法師的道場,禪宗的道場,老和尚那時候專弘淨土,可是到人家的道場讚歎禪宗。其實人情事理最核心的就是設身處地、體恤人心,它核心點在這裡,雖然人情事理好像事相當中很多,但它最核心的精神在這裡。

  李老曾經說過,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言語都包含在裡面。前面跟大家提到了,媳婦跟婆婆講話,講得太直接了,效果不好。講話是要含蓄,忌太盡,話不要一下講盡了,點到為止;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你說:「我告訴你,你不聽我的你會完蛋的!」你講了「你真的會完蛋的!」你看他聽起來什麼感受?你假如說「你假如不注意這些,可能會有狀況,你再思考思考、考慮考慮」,大家看哪個接受度高?「我這個人講話就這麼直」,講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首先要求對方你要接受我的直,我就這麼直。我們假如沒有讀過這些《格言別錄》、《五種遺規》,有時候也不懂,也沒有注意到,所以開卷有益。當然你不是去打開那些殺盜淫妄的書,是打開正知正見的書,尤其是老法師強調的書。我們時間有限,該看的書太多了,都沒時間看,不過還是有時間看抖音。所以人生重在取捨,把這些時間省一省,那還是可以讀不少書的。李老這個話是講得很嚴肅,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的。我們怎麼學正法學到傷天害理去了?學到壞事去了,把事情給搞砸了。

  我們都遇過,講課的人執理廢事。我們現在修學最難的難什麼?不產生執著點,這樣才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一有執著點這個心就會偏,尤其那個執著勁來了,誰講都不聽。比方我們今天講課了,就執著老和尚說要尊重老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然後說你們要不要親自來接,要不要租一輛計程車來接,表示尊重。其實說實在的,講課的人這麼講話已經怪怪的。講課的人最重要的心境是什麼?忠恕之道。吾道一以貫之,我們今天要講儒家的教誨,儒家所有的教誨貫在哪兩個字?忠恕。恕是什麼?如其心,推己及人,我們先要替他設想。你有上班,方不方便?而不是馬上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道理就壓過來了。人能弘道,我們講學的人的心境跟忠恕相應了叫弘道,不是在台上講得天花亂墜,下了台人情事理也不知道,造成聽的人都覺得,what happen?到底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

  我舉的例子都不是想出來,都是真實的。結果他一講又講兩個月,下次人家不敢邀他來了,信眾賺錢也不容易,也是血汗錢。還有,講課在台上,「會長,你太吝嗇了,老和尚說愈施愈多,送東西怎麼送那麼一點點?」這個人情事理都不懂,你到人家的地方,會長是主人,你首先要樹立人家主人的威信。就好像今天你到人家家裡吃飯,他的孩子都在,你會對著他的孩子說你爸真差勁,那下一次人家不可能再約你去了。

  所以這些體恤人心什麼時候教?你說大學再來教,來不及了。你看以前的人為什麼十八歲可以做縣長?那麼多百姓他得照顧。老和尚常說一句話,能齊家就能治國。以前的家是什麼概念?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二三百人,他在裡面都在學習。「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因為治家跟治國的理是相通的,他移孝作忠。他懂得尊敬家裡的長輩,他去做縣長的時候,一看到長輩,他那個心境就上來了。慈,慈愛。使眾,眾是民眾、百姓,使呢?你要給百姓派工作,因為有一些公共工程需要百姓的力量協助。「使民以時」,你要考慮到百姓現在是不是農忙。因為以前是農業國,假如比方說今天剛好是二十四節氣,剛好這個節氣就是要播種的,這個節氣就是要插秧的,你差一天,可能他的收成就有很大的影響。那些農忙的時節可不能把百姓找去工作,你可能讓他的家裡以後陷入沒有飯吃。你哪怕是一國之君,都要在這些地方替百姓著想。

  假如這句「使民以時」拉回來我們現在在教學,我們對自己的學生講,「某某同學,你現在有空嗎?」「老師,有有有。」我們從這句話當中傳遞了什麼?傳遞了對孩子的著想,傳遞了對他的尊重。假如我們是比較著急的,「某某,趕快過來」,他剛好真的在忙個什麼事,忽然有點緩不過神來。你說我們教育孩子在什麼時候?在我們跟他的應對進退當中,我們的心境、我們的言語都在影響他。

  師長提到世間法還是要懂,介紹了三套書。所以諸位仁者,我們時間不夠用,好多書要看,有時間的多看,然後把看的重點告訴我們。剛好成德最近在學習四書,有一點體會再供養大家,我們互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套書裡面第一四書,怎麼做人、怎麼做事;第二《五種遺規》。我們這段時間趙老師也有跟大家分享課程,還有《村學究語》,裡面應該也都有引一些《五種遺規》的例子、教誨。老和尚曾經有說過,《五種遺規》跟《群書治要》的分量平等。我是後來看了《五種遺規》,覺得老和尚這句話一點沒錯。《群書治要》治國,成就貞觀之治,但是《五種遺規》沒有了,等於是根扎不穩。

  《五種遺規.養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第二《訓俗》,風俗潛移默化影響著每個人。我們一想到小時候的情境,什麼情境?哪一家煮了好吃的,端到鄰居家裡。你看那種氛圍,所以我們在那個年代說很小氣比較難。自己家裡有好吃的,來來,趕快端去給誰誰誰,哪個叔叔、哪個阿姨,這就是一種社會的風氣。哪一家有喜事了一起去幫忙,喪事也是一樣。現在假如住在大都市裡面,連對面的人姓啥不知道,這種社會的情況。當然,有心的人在目前的現實狀況都能有應對的方法。我們也要有這個信心,不然你說沒辦法,那就是把責任全部推到境界上面去了。有佛法就有辦法,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訓俗」。

  第三《教女遺規》,天下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李炳南老師說了,一個人人格的成就、一個家庭的成就,女子佔百分之六十,男子佔百分之四十。不是說男子沒有責任,也是很有責任的,但是畢竟三歲看大,從因緣法來觀察事物,一個孩子出生三歲以前接觸誰最多?我看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媽媽,受媽媽胎教、三歲以前身教的影響最大。

  還有《從政遺規》,父母官,他影響這一方的風氣,這在歷史當中很多。有一個人叫文翁,他是舒城的人(桐城派,桐城、舒城、廬江這三個地方,這是安徽舒城)。他被派到四川當官,可是他很重視教育,他把比較基層的官員送到北京國子監去讀書,培養他們,又把當地官員的小孩召集來念書,念聖賢書。然後自己,他是當地很高的官,他出去辦事的時候,帶著這些年輕的官員或者是官員的小孩,手把手帶他們。這些基層官員從北京回來,學了很多四書五經這些為政之道,後來當地政治辦得很好。他們送的學生連北京都覺得素質很好,都很歡喜他們把官員送來進修讀書。一個人的力量不會小,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五種遺規》的作者陳弘謀先生,這是雍正時期的大臣。他去世之後一百多年,他曾經在江西當官,後來一百多年後官員去上任,感歎說,陳公(陳弘謀先生)一百多年前在這裡為官,已經過了一百多年,這個地方還深深受他的影響。我們假如是當學校幹部、當校長,很可能你把愛心用在教育上,有可能這個地方都受你的影響,甚至於你影響他兩代人。

  《從政遺規》、《在官法戒錄》,很多這種為官清廉、愛國,後代非常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展現出來。

  這第二套書,四書、《五種遺規》。第三,這個書是《通鑑輯覽》,就是給皇帝看的這些歷史,因為有時候二十五史或者多少史分量大。給皇帝看,甚至皇帝還會什麼?下一些批註。其實讀歷史是滿重要的,讀經讓我們明理,讀史讓我們有見識,讓我們能體會到這些聖哲人在每個朝代,他怎麼把四書五經用在齊家。歷史裡面談這些人物,會談到他怎麼齊家的,會談到他怎麼為官的,那就看到他們怎麼用在家庭、用在事業當中,用心去看會得到很多的啟示。

  比方舉個例子,王旦。王旦當宰相的時間在宋朝算最長的了。當時候是宋真宗在位,王旦都讚歎寇準,寇準都批評王旦。結果宋真宗聽多了,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他就跟王旦說:「卿你都讚歎寇準,寇準都打你小報告。」結果王旦說:「皇上,我當宰相那麼多年,不妥的地方很多,寇準是為國,所以他把我這些不足挑出來了。」大家想一想,寇準以後聽到這番話會怎麼樣?這些聖哲人是他做到讓對方自然感動或者自然生慚愧,不是講道理讓他生慚愧的。後面還有發生事情,因為寇準後來到了樞密院,王旦在中書。結果中書送了文件到樞密院,再呈給皇帝。結果格式不妥,寇準馬上拿去稟報皇上,皇上訓斥「不對」。後來樞密院送文書到中書去了,中書底下的官員一看格式不對,馬上,終於讓我逮到你的辮子了,趕緊上報王旦。王旦說:「趕緊把它送回樞密院,讓他們改一改再呈上來。」不是說好啊,終於讓我等到了,人家王旦度量大。

  《大學》裡面說「心廣體胖」,心量廣大,身體就會看起來比較有福報相。我好像喊要胖起來已經喊了二三年,到現在還沒有結果,還是要君子務本,本還在擴寬心量,本不在吃多一點。所以明理還是很重要,最近比較有研究《大學》心廣體胖,終於找到根本問題了。所以每天要迴向,老和尚說迴向叫擴寬心量,總要用方法來擴寬心量。

  後來又發生了,寇準剛好從一個工作卸下任務,正等待下一個安排,他居然跑去跟王旦說:「你推薦我做宰相吧。」可能寇準也是很直的人。結果王旦說:「將相這樣的位置不能是求來的。」寇準當然不是很歡喜,就走了。後來過了幾年王旦走了,寇準剛好皇帝安排他的那個職位跟宰相位差不多,他就去謝皇上,皇上恩德,隆恩。結果皇帝跟他說:「是王旦推薦你的。」寇準最後當宰相當得挺不錯的,我想不會少了王旦給他的感動。所以為什麼宋朝能出這麼多好的文人甚至是好的宰相?它最開始這幾個宰相的榜樣做得太好了,讓後世這些文人都以他們為榜樣,你看王旦、王曾,難怪現在姓王的人口佔九千萬。我有仔細去觀察過,現在人口最多的姓,要不是這些歷朝歷代當皇帝的後代,要不就是宰相的後代,名宰相的後代,因為他利益的人群多,積的福德厚,都沒有偶然的。

  王旦的故事在最後,《德育課本》後面引了什麼?引了他跟家裡的人怎麼相處的。家裡人沒看過他生氣,所以有一天端東西,就是吃飯時間,就在王旦的羹湯裡面放了點髒東西。結果王旦就一直吃飯。人家問:「你今天怎麼不喝點羹?」「今天不想喝。」又隔了幾天再試,把髒東西放在飯裡。王旦說:「今天不想吃飯,給我點粥吧。」你看那涵養,不罵人。

  這是老和尚推薦三本書。諸位仁者,假如大家看這三套書有什麼覺得特別好的內容或者特別有感悟,這都可以供養出來。老和尚有說,修行是養成好習慣,要把法布施變成習慣。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當然希望我們聰明智慧提升,但你要修因才能得果。當然,我跟大家共勉要把法布施變成習慣,但是大家不要又產生執著點,見到人就一直講、一直講,講到人家都快翻白眼了你還繼續講,這又出現執著點了。講也要時機成熟的時候講,話不投機半句多,變反效果,讓人家覺得煩。

  跟大家提到我們修學最難的是不出現執著點。學習,在《論語》當中指導我們,「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我們以前沒學習過的好好來學習,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除非你把它吃透了納在心田,不然也要常常複習,不然就還給老師了。大家有沒有感覺,比方說老和尚這一段開示我以前聽過,結果打開來聽感覺好像沒聽過一樣。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現在的學習聽一次能留下百分之二十的印象算不簡單,得要多聽幾次才能深入。當然可能也還是有人過目不忘,不是說沒有這樣的人,應該是說以我的程度來講,這樣比較不會得罪人,我可能聽一遍差不多百分之二十而已。

  我也跟大家有分享過,老和尚在一些重要的法會發表談話,那些開示都很重要。你看「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那應該是老和尚已經觀察到一些狀況、問題,趕緊提醒我們,不能好心辦了壞事。在二O一八年香港清明祭祖有提到「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個善字很重要,不善,愈學愈分別執著就麻煩了。這是二O一八年講的,而在這個內容當中,比方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老和尚說善言善行,舉到佛弟子有四條重要的戒:不謗國主,不作國賊,不漏國稅,不犯國制。這條不容易,我們假如常喜歡發牢騷,很可能就會謗這些領袖、幹部、官員。我們學佛學理智,我們今天所做的要對他、對人民有幫助,你批評多了,讓人民都沒信心了,這有什麼幫助?你說他真的有錯,真的有錯你要用能夠提醒到他的方法,不然我們還是情緒用事。你假如還沒有門道,那你可以念佛迴向給他,你誠心以念佛的功德,都是善用我們的心,養好我們這顆真心,學佛就是用真心。

  而且這四條重戒,我們佛弟子表演給沒學佛的人看。你看師長那時候就說了,這四條沒有做好就是不善行。有人問我,環城繞佛活動是否如法?我告訴大家不如法。為什麼不如法?你違背國家的法律就不如法。國家法律明文規定,在宗教活動場所之外,不得從事集體宗教活動,你還搞浩浩蕩蕩的環城繞佛,違反了法律。你為什麼跟政府作對?這是大不敬。

  你看,一衝動都沒有顧及到這些戒律。後來還有發現在高速公路當中念,念的時候排一排,還放著老法師念佛的聲音,這不是陷老人家於不義嗎?你說現在還有沒有這些現象?所以這些要多提醒、要多講,真的不是講一次就夠了。我們現在還是挺容易衝動的,一衝動腦子一燒,也考慮不到老和尚教導這些了。

  像老和尚講要善思,善思惟,你才能去明辨、才能去判斷。像老和尚提出來了,四依法當中「依法不依人」。你看這一點老和尚講幾次了?可是我們面對境界還是依人不依法。在末法這一條是太重要了,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沒有這個警覺性,可能就被誤導了。

  老和尚講,我們學佛不是盲目崇拜個人,一定要用理智、要依教理為準。我說過(老和尚說了)自己是個凡夫,連初果須陀洹都沒達到,所以不能對我盲目崇拜。我讚歎過一些人(你不能說老和尚講了,你都沒有去判斷,就很激動),那是因為他們有可取之處,我只讚歎他們那部分的優點,並不是我給他們印證我從來不給人印證。這是老和尚講的,所以現在假如網上有誰說老和尚給我印證什麼,那你要小心了,你不要一看又激動得不行,你說這個人跟老和尚很近。別激動,我們接觸到老和尚都是成年,坦白講,接觸老和尚幾次、多久?沒接觸以前二十幾年、三十幾年、四十幾年,接觸幾次變佛菩薩了?我們都得把這幾十年的習氣轉過來,可是問題是內有習氣,外在的財色名利那比一百年前百倍千倍,那個拉力是很大的。所以你換一個角度,我們這些公眾人物出了一些情況,那也……好像我也不能自己說很正常,因為我也算公眾人物。這個台階要別人給,不能自己給台階的,所以我講到這裡有點頓蹬(暫時停頓),有點……

  我們現在是客觀分析,不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他跟老和尚這麼近,那怎麼他可以這樣?有可能假如我們對這件事無法釋懷,這件事就會造成心理的陰影、障礙。其實老和尚也都有提醒我們,老和尚說了,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學的。我們不是從小學,這根基假如不夠,外面財色名利又像風一樣,九級風、十級風,那他根假如不夠,當然會被拔起來。所以老和尚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意思是說他錯了一定有他的因緣在其中,不是偶然的,都有他的客觀因素在裡面。這些提醒真的不能忘了。

  當然,我們人生會經歷過很多事,可是過去的事假如耿耿於懷在心中,會影響我們當下跟未來。真心一法不立,我們心上有過去這些不想談的事,其實就是我們還沒有放下這個事,那會不會影響自己?等於我們走過的路,佛門講煩惱即菩提,危機即轉機,化悲憤為力量。轉念很重要,有時候我們轉得過來,看起來是原諒對方,事實上也是放下自己的煩惱,自他不二。當然,假如留在人家心中這個痛苦是自己造成的,那就要至誠給人家道歉。這個時候可不能你放下、你放下,這個法就用不對了,那是要發自內心,是我智慧不夠、我態度不對,造成了你的傷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真的真誠了,可能就化掉彼此的那個隔閡、那個坎。

  最近剛好也有跟大家探討到,我們所有經歷過的事,我們想了還會痛苦煩惱的,可以用忠恕二字來轉念,應該都轉得過去。諸位仁者,假如你哪件事用忠恕轉不過,可以提出來,我們再探討探討。因為這個話我已經講出去了,應該忠恕都轉得過,假如真的有轉不過的,那我講錯了,這個我得負責任。所以大家可以提出來,提醒提醒我,不然下錯一個字轉語,這是要負因果責任的。

  師長這裡說了,我從來不給人印證。所以大家要很理智的看待我讚歎過的人,不能認為他們一切都是對的。如果他們一再利用我的讚歎來抬高自己的身價,那你就要很小心了,他們很可能是把名利看得太重了。真正學佛人、真正學傳統文化的人都是很謙虛,怎麼會一再利用別人的讚歎來標榜自己?《太上感應篇》說「不衒己長」,這是處世的修養。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樣的人是有問題的。我們觀察一下,假如說讚歎,老和尚讚歎劉素雲老師算最多的,你看劉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沒有老和尚講的這麼好」,人家都是謙虛的。這也都在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內行人要看門道,要從中體會到。

  《弟子規》上一次我們講到「出則弟」最後,「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我們學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實踐大學之道。實踐大學之道,格致誠正是內在的功夫,接著呢?接著不是去利益社會,接著是修身齊家。你修身齊家的過程,你侍奉你的父母,你會有很多的領悟,你就能推己及人,所以才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這個諸父、諸兄從什麼?從伯伯、叔叔,諸父,包含阿姨、嬸嬸這些都是;事諸兄,從堂兄弟姐妹延伸到一切人,因為他們也都是人家的孩子,也都是人家的兄弟姐妹。所以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我們行仁就是從自身修身齊家再推己及人,這個次第不能亂掉。

  《格言聯璧》有提到,「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處不能調理,未有能治大者」。像我們一起學習內務,上一次皮老師講的,其實也是落實《弟子規》,「置冠服,有定位」,「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假如就像古代那個故事說,你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小處不能調理、不能理順,未有能治大者。「親者不能聯屬」,很親的人你都不能把他團結起來,「未有能格疏者」,怎麼去團結關係更遠的人?「一家生理不能全備」,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照顧好,「未有能安養百姓者」,怎麼可能更好的去把這一方的百姓照顧好?「一家子弟不率規矩」,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教得有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所以這個推演開來,還是從修身齊家推演開來的。

  這個本跟末,「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終始也不能搞錯了,《大學》提醒我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到什麼?得到讓自己跟他人都能提升的方法。比方你在考慮事情,這樣做好,這樣做隨緣妙用,隨這件事、這個緣,妙用,用在哪?用在透過這件事我自己德行提升了、心境提升了,在這件事相關的人,他們也都有感動,他們也都有收穫,你看處理一件事就是落實明明德、落實親民。不然道在何處?大學之道在哪裡?在講的每一句話裡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今天我這一句話控制住情緒了,我就在這個講話當中提升了,而我沒有帶情緒的言語出去了,親民,利益對方。有時候不是言語,眼神。我忍住成見,我的眼神是真誠的、是信任的,我自己提升;對方接觸到這個眼神,眼淚掉下來,受鼓舞了,親民了。所以菩薩道、大學之道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工作,沒有離開我們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和尚為什麼說學佛要用真心?真心就會表現在一言一行當中,自己受用,別人也受用。

  這個終始很重要,你沒有好的前面就沒好的後面。就好像每個人每天都在思慮、都在考慮事情,可是沒有前面的定、靜、安,這個考慮不周到,這個考慮帶情緒,這個考慮帶對立,結果一處理愈幫愈忙。所以考慮之前要怎樣?靜下心來,安下心來。這是道理,怎麼安?念阿彌陀佛,你不念阿彌陀佛,這個心太浮躁了,這個心情緒伏不下來。所以理講得再多、講得再透,最後落實怎麼落實?六字統攝萬法。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重要,你道理聽得很痛快,但是你用不上。就好像《金剛經》我們讀過不少遍,心降伏了沒有?安了沒有?云何應住?「南無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對了。這句佛號就是自己的真心,常住真心。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這是自性的名號,洪名正彰自性,聲聲喚醒自己。云何應住?住在「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所以我們學了幾部經典,愈覺得六字統攝萬法太有味道。我們也跟同學們一起交流過《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最核心的一句話,「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理上明白了,應該這樣,事上呢?怎麼讓不善不夾雜在我的念頭裡面?那就得念阿彌陀佛。「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所以要一念一彌陀,念念相串即是佛。「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諸位仁者,你們現在佛珠有沒有在手上?真的,沒有個佛珠,沒有個計數器提醒,會忘了念佛,一不念佛妄念就紛飛了。

  當然,《大學》講的這個修學的方法,「定靜安慮得」前面是什麼?知止。所以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發願,止於至善。你看佛門的修學次第,「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我們修學進進退退?菩提心沒有發出來,發出來沒有保持它。你那個目標真正明確了,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能違背這個目標,這叫知止。我現在講話是為了明明德、親民,我不是為了發牢騷。你看有定了,他那個志向不變了。定而後能靜,心才靜得下來。你定久了心就靜下來了,都往這個目標走,世間五欲六塵就不容易干擾你了。不然每天又要吃這個、又要玩那個,你心怎麼靜?靜了才能安,才能安住當下。心常常靜不下來,很浮躁,這很難安住當下的,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安而後才能慮,深思熟慮,正思惟。慮而後能得,都想到很好的方法、很圓融的方法。

  我們接下來要再交流這個謹,今天時間到了,謹這個部分是《弟子規》裡面內容最多的。謹慎謹慎,這個慎字怎麼寫?真心,左邊一個豎心旁。謹慎為保家之本。謹慎不只是保家,也才能保住我們的法身慧命。你看一開始就提醒,「朝起早,夜眠遲」,代表什麼?不要浪費時間。可不要那個熬夜的人看了這句話說,「你看,對,夜眠遲」,變成藉口了,這個不行。這個都要依義不依語,你依文解義,三世佛喊冤枉。

  大家這兩天一定要複習一次,老和尚講「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不然真的都會犯了這些問題。多聽幾遍,最好隔一段時間都要再複習。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