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6/12/17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07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們昨天有提到經典都是聖賢人做出來、實踐出來的,所以經典它就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的當下,我們可以去體證得到;它是跟我們生活完全離不開的,絕對不是經書是供在書櫃上面而已,都可以拿來當下實踐,也可以拿來當下印證。比方《中庸》裡面講到國家民族將興,必有禎祥,都有預兆可以看得到。大家今天有沒有看到國家民族將興必有禎祥?看到我們桃園的政府們,還有我們的民意代表劉議員都這麼樣眾志成城,希望在桃園把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起來。《易經》上是講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兩個人同心,那力量就很大,我們現在桃園是上下一心,其利可以怎麼樣?(你們好像沒什麼信心?)那其利就可以把幾千年的文化復興起來。
剛剛我們張局長,我一看到我們局長他的父母很有智慧,而且也看到我們局長往後人生會走一個很有價值的路線。我們張局長的名字叫張明文,非常明白文化的價值,結果當了教育局長,進而可以透過這個責任、這個職位來弘揚文化。而明文,這個文,「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整個我們文化當中所承傳的文章,那都絕對是彰顯倫常的大道。「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整個幾千年古聖先賢就是教我們從孝悌、從仁義存心來處世。只要抓住這個核心點來立身處世,那家和人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剛剛張局長也提到,相信是不夠的,很重要一點,我們還要去做。整個我們在學習聖賢教誨的過程當中包含信解行證,相信之外,我們相信《弟子規》確實是教育家庭的寶典,是成就自己家業、事業最好的這些立身處世的風範。那我們相信了,要開始了解,了解到《弟子規》裡面「入則孝,出則弟」,代表一個人的學問,一個人的人生要成就,首先要把做人的孝弟根基紮好,叫「首孝弟,次謹信」,接著「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代表做人的根基紮好了,我們再來學很多的技能。但是假如做人根基都沒紮好,先學技能,那很可能這個人生就不穩固。因為德行的根基不紮好,就好像一棵樹(就好像檳榔樹),你看檳榔樹的根很淺,所以當風一吹,風大的時候,它就很容易倒下來。
我記得九二一大地震前夕,我到了南投名間,剛好那時候我去參加一個佛寺辦的教育研習會。這點我們也是非常欣慰,就是整個台灣宗教界都感受到教育對社會的重要影響,所以宗教團隊都懂得復興文化,懂得辦教育講座。而當我站在山坡上,因為是建在比較有點高度的一個視野上,看下去讓我怵目驚心。南投是我們台灣的中心,本來是原始森林,樹木算是最充裕、最繁茂的地帶,但是我看下去的時候,幾乎已經看不到參天大樹,只看到一個植物,就是檳榔。確實,檳榔可能在經濟的角度上,它好像是可以很快的賺到錢;但是我們冷靜想想,當所有這些參天大樹都被檳榔取代,我們的水土保持,會快速的造成、快速的延伸出很多的問題來。因為強調這些經濟作物,而沒有考量到水土的保持,所以台灣在這一、二十年來,土石流的事情非常的嚴重。而土石流所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大過於他所得到的利益;而土石流所造成的影響絕對不是只有我們這一代,而是我們往後很可能好幾代都很難不受這個禍患。
假如我們不遵從聖賢教誨,從孝順父母做起,從愛護這個大地萬物做起,我們可能做的都是「刀頭舐蜜」的事情,只想著要嘗一下甜頭,卻不知道會把我們的舌頭給割掉;只想到當前眼前的利益,卻已經看不到子子孫孫他的未來。真的,假如我們忘卻了祖宗給我們的教誨,我們將會讓自己很不幸,也會讓我們後代子孫很不幸。我常常會跟朋友交流,假如我們往生了,很可能不得安寧,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後代子孫會常常在那裡講:我怎麼這麼衰,有這樣的祖宗,傳給我們的是什麼水源?傳給我們的是什麼空氣?傳給我們的又是什麼土壤?傳給我們的又是什麼做人的道理?讓我們根本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哪裡。那我們會不得安寧。你看,幾千年來,可能第一次被後代子孫罵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但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也是幾千年來第一次罵祖宗的這一代,所以有果必有因。整個宗祠的教育在我們這一代不見了,多少的宗祠都被毀掉了,沒有了宗祠,孝道承傳不下去;沒有了宗祠,孩子從小就不知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現在還有很多大家族,他們在除夕夜上百人一起祭祖,那個場面真的讓所有參與的子孫為之動容,在祖庭的兩旁就寫著「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然後就集體這樣禮拜列祖列宗。
有一位老師,這位老師他叫王友生老師,他也非常有意思,他高中的時候就喜歡讀古書,所以他現在像在北京師範大學、一些知名大學講中國的歷史。他為什麼對文化的承傳有這麼高的使命感?那也是他從小有孝道的教育。因為他父親每次除夕夜煮水餃,第一盤熱騰騰的水餃拿起來,諸位朋友,我們會怎麼做?趁熱趕快吃,你先叫兒子吃。這在一百年前會給人家笑掉大牙,真的,面對好吃的食物先想兒子,這有見識的人會瞧不起我們;一定是先想父母、先想祖宗。所以我們上次課程裡面提到,「棄老取幼,家之不祥」,看到好的食物先想到自己的孩子,而沒想到自己的父母跟長輩,這個家庭災禍已經慢慢在蔓延;但是能想到父母、想到祖宗,這個家興旺的契機就出現。你看,就因為父母懂得尊敬祖宗,這個孩子復興文化的種子就種下去了。
所以他第一碗水餃,馬上他父親講:送到祖堂去祭祀祖宗。然後父親跟他交代不能說話,不可以打噴嚏,他就這樣戰戰兢兢把這碗水餃恭恭敬敬的端上祖堂上面,然後給祖宗跪拜。孝順父母、祖宗就在這個動作當中深藏在心裡面。接著第二盤水餃起來了,馬上交代他趕快拿給爺爺、奶奶吃。所以他們現在家族已經幾百個人,非常興旺。諸位朋友,我們現在想想,我們自己找家族能找多少人?可能要找個五十個都不容易;但是真的有家道承傳的家族特別興旺。我曾經在馬來西亞演講的時候,有位朋友他就過來跟我們提到,他說他認識孔夫子的後代,移民到馬來西亞去,而他們所有這些親族(親戚族人)全部住在一個社區裡面,幾百個人住一起,都非常的團結,而且都發展得很好。團結就是力量,家和萬事興,這些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真正能聽聖賢教誨的,那是有福氣的人。所以我們拿了《弟子規》要相信,不能口頭上說信,回去之後孝悌也沒教,還是繼續補習比較重要,那也沒辦法,這麼好的機緣也當面錯過。我們昨天講到,一個孩子學書法、學《弟子規》,初一本來總分只有十七分,現在總分是五百八十八分,學習都不用人家催。所以幾千年的印證,我們老老實實就得大福。幾千年下來,我們還不肯去接受,那我們就有苦頭可以吃了。當然相信以後要了解。
昨天我們也提到,一個孩子他那種自強不息的力量從哪裡來?從孝心來的。我們的上一代,讀書也好,做事也好,從來不用父母催;甚至於承受壓力了,都是自己咬緊牙關突破,都不敢給父母知道,怕父母多擔心,你看,那種自強不息出來了;而透過對父母的孝心,體會到天下為人父母者,他那種厚德就出來了。有自強不息又有厚德載物的心胸,那他其他的才華自然就主動去學習了,還用人家催?還有那種對人體貼入微的能力,都是從對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培養出來的。諸位朋友,不管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孩子,往後從事哪個行業,只要他時時能看到別人需要,進而去幫助別人,他有這樣的信念,你不用擔心他去做哪一行,他不管做哪一行一定有成就,因為他一定贏得大眾對他的信任。哪個行業不是都從服務他人出來?所以要抓根本,就是孩子的心性,心性對了,他往後的人生就會循規蹈矩。
我們為什麼這麼強調信、強調理解,因為你理解了,那個信心就會更足;不然今天聽《弟子規》,明天又聽很多專家一講,我們又被人家帶去其他的路上去了。現在的專家有沒有經過五千年的印證?沒有,誰給他印證?沒有人給他印證,那是我們自己要相信的,也不能怪他。而且很多比方說心理學裡面研究出來的理論,他可能二十年之後會被自己推翻,然後他出來會告訴大家:對不起,我以前講的不對,我終於發現我錯在哪,對不起。給我們鞠個躬,對不起三個字,好了,沒事了嗎?你二十年前跟我這麼講,我二十年前就這麼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現在已經二十五歲了,他現在都不聽我的話,你跟我講對不起,我孩子又不能回到五歲。所以人生很多時候不能重來,尤其是先入為主的思想,那更難改變。你讓他一開始就是自私自利,只想自己,他這一輩子要想替別人想,那都不是那麼容易,都得要耗很大的力氣。相同的,假如一開始,他就念念是這分孝心形成了,那他這輩子就不會改這樣的心態。所以「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就有一個母親,她那時候就告訴我們,說她看了一本書,書上就寫著要讓孩子從小就自己管錢。假如他很懶惰,你就給他錢,他就會變得很勤勞。比方他拖地,你就給他兩塊錢;他今天幫你洗衣服,你就給他兩塊錢,這樣他就能從很懶惰變得很勤勞。這個媽媽回去就用,用了很有效果,她就來跟我們講:這個方法很好,我一用之後,本來我的女兒是什麼都不管的,現在變得可勤快,都會主動過來:媽,還要幫忙嗎?其實我們要聽得出來,「媽,還要幫忙嗎」那個話背後是什麼?趕快再給我多一點錢。那不是體恤父母的辛勞,那是見錢眼開。這時候她這麼一講,我們忍不忍心拿盆冷水往她的臉上澆?這時候我們也很無奈,只是能對她傻笑而已。
因為這個時代,我們沒有聖賢的教誨,人生沒有判斷力。真的很可憐,沒有判斷力會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這些亙古不變的真理,大家不去看,然後那個會讓人一下子落入名利追逐的書,趨之若鶩的人一大堆,把人的欲望都給點燃了,那欲火上來很難澆滅。這個經典免費送給人家,講課都不用錢,人家不願意來聽;然後一下會刺激他的欲望,三天上課要三萬塊錢的人一大堆去報,那也沒辦法。我為什麼知道?因為那種事我也幹過。所以諸位朋友,我幹過的傻事,你們就別幹了。幸好我們在這種染濁的緣分當中,因為家裡還有孝道的承傳,「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我們那種關懷人的心還在。所以當了解到這個行業口頭上講要幫助別人,事實上還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我們一體會到,趕快離開那個地方。還有這麼一點良知,能夠迷途知返。後來接觸到聖賢的教誨,那真是快樂的不得了,覺得此生足矣!然後自己走過的彎路,不願意再讓我們的同胞們以及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再走這個彎路。
所以這個母親她在那裡覺得很有效果,我們也只能傻笑而已,也不能多說什麼。但是再過一個禮拜她來找我們,情況就不一樣了,她就很憂愁說:蔡老師,麻煩了,情況出來了;我昨天回家裡已經全身無力,工作太累,我就跟我的女兒講:女兒,妳趕快去把衣服晾一晾,媽媽給妳兩塊錢。她女兒剛好坐在那裡看電視,就把頭慢慢的回過來,然後對著她媽媽說:媽媽,我今天也很累,這兩塊我不賺了。你看,惡報很快。這假如繼續用下去,兩塊用了兩個月,孩子會講:媽媽(她會在額頭貼一個白布條寫「抗議」,然後她會要求加薪,因為現在電視媒體這個都看得到,會學),要四塊才行,不然我也不幹了,我罷工。所以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欲是深淵,不可以長他的欲望。
家庭不是教追名逐利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的地方,家庭是教責任的地方,家庭是付出的地方。《朱子治家格言》開頭,「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那是孩子從小在家庭裡面,他就覺得灑掃庭除,然後關鎖門戶,檢查門有沒有關好,讓家裡面安全,那都是我應該盡的本分。這是家庭教育!不是教給他處處都要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著想。一個認知不對,那偏頗的程度就很大。所以「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一個家長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先教什麼後教什麼,這個關鍵很重要。假如先後順序搞顛倒了,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我們前幾次也舉了幾個例子,包含尖子班的尖子生,成績都已經這麼優秀了,父母只請她盛一碗飯,她看著說:憑什麼?這就是先後順序搞顛倒了,只重視她的成績而沒重視她的德行。甚至於是當了大學的老師,自己錢還花不夠,每個月都還要回去跟父母要錢;縱使我們在那裡:我的女兒在大學教書。那都是自欺欺人,到時候不知道伸手要跟我們要錢要到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他根本體會不到父母賺錢的辛勞,他根本就沒有養成勤勞節儉的人生態度。他只要不節儉,縱使他再有社會地位,賺再多的錢,絕對也不夠他花。所以學這些立身處世的能力特別關鍵。
我們在大陸有些學校校長、園長以至於老師有這個認知,所以他們就開始重視德行教育。有些家長他剛好來看,比方說看這家幼兒園:你們這個幼兒園教什麼?老師就說:我們教做人。結果那個媽媽說:做人還要你教?她不以為然。做人容不容易?有孝弟才懂得做人。現在幼兒園裡面有在教如何讓孩子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回家做家事,懂得幫父母洗腳?現在有沒有幼兒園打出這樣的廣告出來?沒有!我們看到幼兒園的廣告都是什麼?雙語教學,這真的從幼兒園就開始只重視知識技能的話,那真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回去都會說:奶奶,妳怎麼這麼笨,連book妳都不知道;媽媽妳怎麼這麼差勁,連apple妳都不知道。那很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家庭裡面。而且當孩子起傲慢的時候,他的人生就一直在折福。縱使我們說:我也不奢望我的孩子孝順我。很多父母都講:我也不奢望他孝順我。這個話不能亂講,你講了之後,下一代說:他們都不奢望我們照顧,就別照顧了。這句話要負責任,這句是鼓勵下一代不要孝順,這是不對的。所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東西亂吃,拉個肚子沒事;話講錯了,很可能會造成下一代以及我們整個社會的錯誤,這要謹慎去面對。
曾經我們也分享過一個故事,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就是老子他好像是要出哪一個關?就是他要出關的時候,那個守門的人他知道老子道德學問很高;假如你是那個守門的官員,你會做什麼?你會不會:老子,你再多談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們給它垂範後世。你會不會這麼幹?會,那保證你家風綿延千年不衰,因為你都志在天下國家,那有范仲淹的胸襟。那個守門的沒有叫老子多講一些做人的道理,這個官員是說:老子,我現在剛好有個煩惱,就是我老了以後,要靠我哪個兒子比較好?所以人心量還是要大一點。老子說:好,你把兩個孩子帶來。
結果大兒子、二兒子來了,老子就拿起身上的一把錢放在桌上,然後就對大兒子說:你去打爸爸一下,這個錢就是你的。大兒子比較憨厚,然後他心裡想做人怎麼可以打自己的爸爸,打死我,我都不肯。所以在那裡很堅決,絕對不打他爸爸,給他誘惑半天都沒有用。接著老子又對小兒子說:你只要打一下爸爸,這個錢就是你的。大兒子憨厚,小兒子比較機靈,比較會耍小聰明,打一下,反正爸爸又不會痛,可是那個錢就是我的了。過去給爸爸輕輕打一下,然後很怕老子反悔,趕快把錢收起來,很得意的就回去了,在那裡想我賺了一筆意外之財。接著老子就對他爸爸說:你知道要靠誰了吧?
諸位朋友,這個故事給誰聽的?大家可不要說:那是幾千年前的事情。老子給我們做表演,讓我們晚年不要在那裡唉聲歎氣。老大比較老實,老二比較聰明,而我們現在在培養出來的是大兒子還是小兒子?真的,我們有兩個孩子,一個比較老實,一個比較聰明,你會比較疼愛哪個?那個嘴巴很甜的,父母都受不了,都被他搞得團團轉,然後很老實的在家裡會常常幫你忙,還挨你罵的,這很多!所以我們都知道要靠大兒子,可是拼命栽培小兒子這樣的人出來。大家要很冷靜去看,真的那個很聰明的,大兒子、二兒子很聰明的,到最後出國留學都不回來了;反而是學歷最低的,任勞任怨在那裡陪我們終老的,這樣的例子也很多。
所以不要培養出念了博士以後從來不回家看父母的,還在那裡唉聲歎氣,那不能怪任何人。老祖宗都告訴我們,先教做人,才教往後的知識技能,這個先後順序不能搞錯。結果我們講完這個故事的時候,下面有個太太(也是當媽媽的人)她馬上站起來說:反正我又不靠我的兒子。你看她說的有沒有道理?慷慨激昂。現在很多婦女,她說我要出去工作,反正我不靠我先生;不靠先生,得靠誰?靠我自己的能力,妳在公司裡就靠自己工作就做得起來?都得靠誰?都得靠眾人的協力,才能夠把事情做好。家庭也必須要父母、家人的分工,才能夠把這個家庭經營得非常的和順,都是大家併肩協力做起來的,都值得感謝,值得互相尊重!人哪有可能離開人群,自己靠自己?不可能的!都是要自己盡自己的本分,然後互相感激。
很多職業婦女,經濟上確實不靠先生,但是在工作當中要去求多少人,還要看人家的臉色,真的,那比在家裡盡本分更辛苦不知道有多少,甚至還要陪人家喝酒,陪人家應酬,那何苦來哉?而真正這樣陪下來,自己得到快樂了嗎?母親先天天性有個天職,真的當我們確實有不錯的收入,而自己的孩子八、九歲了,甚至十幾歲,行為又很偏頗,那真的睡都睡不好。所以真的「人生至要莫若教子」!我們去跟先生比賺錢的能力幹什麼?比到最後,誰得利益?有一個太太她真的就覺得先生不夠尊敬她,但是她誤解了,先生不夠尊敬我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公婆不夠孝順,所以他內心難受;他內心難受就很難跟我們相處的很融洽,我們就誤解成是因為我賺錢賺得不比他多,他才瞧不起我,就這樣去理解。所以她自己就從新疆跑到深圳去工作,這麼一去,確實,她工作能力也很強,一下子月收入就很高,那先生尊敬她了嗎?
結果某一天夜裡一、二點鐘,她接到一通電話,接起來是她的父親打來的,旁邊還有她兒子在哭鬧的聲音。她的父親就跟她講:我今天不管你賺多少錢,縱使妳現在一個月賺十萬塊錢人民幣,但是我告訴妳,妳賺再多錢,假如妳的孩子毀掉了,妳的人生也沒什麼意義。真的,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今天拿一個天平來秤,一邊是你一生可以賺多少錢,一邊是你孩子健全的人格,幸福的生活。這兩個一秤,這邊是幾千甚至是上億的資產,這邊是孩子的人生,哪一邊重?再多的錢能比得上孩子一生的幸福嗎?這個秤大家都會秤,但是回到我們的現實人生,我們懂得取捨嗎?父親這句話,因為她還有對孩子的這分母愛,她掛下電話,隔天早上就把工作給辭掉。
但是人生生命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她假如繼續不照顧自己的孩子,繼續賺錢,她很可能走的是什麼道路?這個不離婚都難,妳跟先生比賺錢,比到最後是什麼結果?互相之間都不尊重。哪有人因為妳賺錢多,尊敬妳,那種尊敬是假的,不是真的。「以利交者,利盡則交疏」,看在錢的分上交往,那種情誼隨時都會變化,錢沒有了,就翻臉不認人。「以色交者」,用容貌、美色才能夠結的這種緣,美貌沒有了;「華落愛渝」,這個愛根本就不存在了,那是色欲,那不是真正的。夫妻也好,人與人當中的情義,唯有「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我們還沒講過?講過了,複習一下,沒寫出來是嗎?回去有查資料的舉手,這個問題很重要,學習要主動,學習不能:我聽課聽一條,我們才學一條,沒有聽過的都不主動去學習,那這樣學習的效果有限,學習最重要的還是要主動。
不過我還是要寫,「以利交者」。我現在突然想起,孔老夫子餓了七天以後,他還可以絃歌不絕,在那裡彈古琴,陶冶性情,然後慷慨講誦聖賢的教誨,這個我差得太遠了,現在有點冷,我寫字都有點穩不住了,所以還是很佩服孔老夫子。「以利交者,利盡則交疏」。「以勢交者」,他是看在我們當總經理、當官,有那種權勢;但是「勢傾則交絕」,當我們沒有這個職位,他跟我們就不認識了,所以退休以後門可羅雀,都沒人來找;「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其實這個愛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變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所以不管是五倫關係的哪一倫,只要我們真正是用道義相交,那夫妻關係是會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兄弟朋友亦如是。
我們看到很多相處很好的夫妻,到了五、六十歲以後,兩個人談起話來讓我們聽了都很溫馨,比方說你跟他太太講話,她講:我的先生特別負責任,又很孝順。然後你跟她先生談話,他說:我這一生就是因為有這個好太太,所以我家裡都不用擔心,父母、孩子她都給我照顧得很好,我今天事業才能夠發展得這麼好。聽起來多讓人家內心覺得很溫暖。這就天荒而地老。
諸位朋友,故事不能白聽,道理不能白學,我們往後的人生要怎麼經營?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到時候我們的人生遇到這種「利盡則交疏,勢傾則交絕」,可別怨人,那還是我們自己做得來的,那怨不了別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所以這位母親她提起的是對孩子的責任,她不願意只是為了追逐金錢;她本來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很危險,她馬上回過頭來:我要把我的孩子教好。就馬上回到烏魯木齊。你看一個人的善念,很可能轉動的是一群人的命運,願力不可思議!這位母親回來之後,因為她想把孩子教好,所以她開始接觸到《弟子規》,開始接觸到經典。因為她有這分責任心,所以她開始從自己做起,她很有心得跟人家分享,所以她就帶動了整個烏魯木齊學習中國文化的因緣。一個人的力量也會很大,只要她真正自己身體力行,正己化人,可以感化一方。這位老師她年齡也很輕,三十多歲而已,她開始推廣、接觸經典,然後她也到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跟我們一起切磋研究。她聽完課之後,回去真幹。
我們講到婆媳關係要處好,不然家庭不和,孩子的人格會受影響。婆媳關係,我們要非常重視,因為我們曾經問婆媳關係;其實我們在看很多孩子他的一些反應,我們要很敏銳,因為有些孩子,我們跟他們在一起研討的時候,剛好就講到三從四德,結果我們問孩子說:當媽媽、當媳婦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什麼?孩子最多的一個答案是「對爺爺、奶奶好」,這就已經告訴我們,公婆跟媳婦的和諧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所以她回去之後也馬上就做了,關懷公婆、關懷先生,從自己先做起。
諸位朋友,我們說學貴力行,不是別人力行,誰先力行?自己先力行。有位朋友他來學習,跟我們一起研討的時候,他那本幸福人生講座,四十集的講記已經翻了好幾遍,翻的都已經看得出來很用功,然後每段話還有註解,看完一段後面有還批了一句話。後來我們才了解到,他每聽完一段話之後,後面都寫著「給兒子看」、「給媳婦看」或者「給某某人看」。全本都註好了,哪一段要給誰的,沒有一段是給自己的,都是要讓人家做,沒有讓自己做;都叫別人力行,自己不力行,這樣的結果就是招來所有人的怨恨。
夫子教我們,人只要這先後順序抓對了,絕對不會人家來埋怨。所以我們有時候自己學中國文化,家裡人不能接受,同事不能接受,這個問題都在先後錯了,「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弘揚中國文化之道,也在「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所以有朋友他推展中國文化沒有阻力,有很多的人有阻力,原因在哪?沒有依道而行!我們都要求自己,人家會看到我們的改變,然後會覺得《弟子規》很好。因為我們自己都先做了,人家看了生慚愧心,而「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
有一位媽媽她在校門口,看到很多垃圾(紙屑)在地上,她想我們要愛護環境,她就蹲下去把這些紙屑撿起來。這麼一撿,旁邊的這些家長就把她當異類看。諸位朋友,弘揚中國文化前段時間也會是風雨飄搖,大家要忍得過這段時間,會覺得好像一下子沒有辦法得到人家的認同,但是沒有關係,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定可以喚得醒。所以一開始會讓人家當怪物看,那也沒關係。大家都在看她,這個人怎麼怪怪的,是不是撿破爛的?撿了一天、撿了兩天,撿到第三天、第四天,二、三個人感動,二、三個家長就下去一起撿;然後接著家長就很主動的撿這些紙屑。而說實在的,今天假如我們不去做這個動作,我們又拿什麼教孩子?教他愛護環境不都是口號而已嗎?當孩子走出來所看到的就是父母在愛護自己的校園、自己的故鄉,那給孩子的是內心的震撼,這個孩子關懷環境的心就被喚醒了。一個孩子關懷自己故鄉的心喚醒了,他這一輩子能夠因為這個心念而得到多大的福分,那算都算不清楚。所以這位家長從自己做起,正己不求於人,沒有人埋怨,甚至於最後都被感動。而我們今天自己都還沒有做好,都還沒有實踐,然後開始拿著《弟子規》要求身邊的人,大家的回應就是你自己都沒做了,還講我。我們這時候還沒醒過來:我是為你好!那麻煩了,那個衝突可能就愈來愈大。
諸位朋友,我們在看聖賢的這些教誨,千萬不要有僥倖的心態,沒關係,我慢慢做,先跟他們講,他們會得利益。還是要紮紮實實先從自己的心地做起。「小人行險以僥倖」,這個小人指的是誰?指秦檜、指嚴嵩,指大貪官,不對!只要我們的心境不對了,就落入小人行險以僥倖。沒關係,我先教孩子才藝,這個做人慢慢再教。這都是存僥倖的心態,人生沒有僥倖可言。好,我們這節課先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