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07/6/10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31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提到老師、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能不能感受到他們心性的狀態?剛剛提到一個老師他要發考卷,其實當考卷要發下去的時候,所有的孩子能用健康的心態去接受分數的話,對他們往後在工作職場上都會得到很大的利益。大家看一個發考卷的情境,假如沒有建立正確的心態,就會延伸到現在所有他們年輕人在工作職場上很多不正確的態度。比方當考卷發下去了,老師沒有引導,得高分的人是什麼態度?傲慢起來了。得低分的人是什麼態度?消極、自暴自棄。攀比,比來比去都出來了。發一個考卷,假如沒有正確的引導,這些孩子的心性都已經在退步了,不知道。我們在整個求學過程也沒有被好的引導,我記得那時候考試考得不好,看到人家高分:有什麼了不起!心裡上在那裡講,心裡上這麼罵,表面上還要裝得很好看的樣子,都是虛偽。同學考得比我們差,心裡面很高興,這叫幸災樂禍。你看福分就從這種錯誤的心態都流掉了,福報都折損了,不知道。
不只是感受不到人家考差已經很痛苦,還得走到他的面前,拿自己的考卷晃兩下,說我都沒什麼念,就考這樣!所以心態很重要。「福田靠心耕」,這樣的心境是無福之人,大家看我這樣就知道以前的心態不對,所以看起來沒有福。大家不能看我現在,要看我十年以後,看能不能修成像月亮,這就是有福的相。我曾經還聽過有一對姊妹,姊姊有一天回來就跟妺妹說,「妹妹,今天我在學校,有個同學問我數學,我不告訴他。」她的妹妹就說,「姊,假如是我,我會告訴他。」姊姊說,「你心地這麼好,還告訴他。」她說「姊,我會把錯的告訴他!」你看這樣的孩子再有才華,他的人生能好嗎?走到哪能受歡迎嗎?大家不要笑,我舉的例子都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北京有一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有個學生請假沒有來,這個學生的數學在全班都是第一名。他沒有來考,全班都好奇:「老師,他今天怎麼沒來考?」老師講,「他的爺爺去世了,今天去送爺爺,沒有來。」他的爺爺是數學教授,這個孩子常常都有爺爺的教導,所以數學成績特別好。而當老師說他爺爺去世了,今天這個同學去送爺爺,話才講完,全班的同學異口同聲說,「他爺爺終於死了!」當他只有分數,只有功利主義的時候,他沒有辦法感知到別人的感受,他哪能體會到人家爺爺死掉的痛苦,他只在乎自己的想法、看法。這都是在考試的心態當中產生很大偏頗。
老師就開始引導了,「諸位同學,現在老師要發考卷,其實考試才剛剛開始。」這麼引導,學生覺得很新奇,本來都覺得考試卷發下來叫考試,結果老師說生活才是真正的考試。假如今天你進步了,你拿到考卷洋洋得意:我進步了!你驕傲,你已經失敗了。假如今天你考第一名,你瞧不起別人,你覺得洋洋得意,你已經退步了,你已經失敗。所以進步跟退步不是在分數,這個分數不會影響你往後的人生,但你的心態會影響你的一輩子。所以今天你考第一名,你應該想到的是什麼?你應該想到的是父母、老師的付出,我要感恩,很可能還有同學的幫助、協助,這個我都要感恩。
再來「己有能,勿自私」,今天你的成績比較好,可以幫老師多分擔,一起去輔導一些學習比較慢的同學,讓他們也能夠學得好。你應該很慷慨的把你這些好的學習經驗,去告訴其他的同學。諸位朋友,假如你當老闆,你希不希望學歷很高又很會照顧同仁,這樣的年輕人當你的下屬好不好?對,可是現在這種學歷、專業能力又很高的人,懂不懂主動去協助別人、幫助別人?這些都是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當中忽略掉了心性的引導,那種在團體當中懂得去關懷、包容、付出的心態,都沒有引導到。假如是這樣,愛心沒引導,提起來的就是自私、嫉妒別人的心,這樣的人到團體裡面去,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甚至於還有可能引起團體裡面搞黨派、對立、不滿。所以一個企業不怕外面的挑戰,一個企業會垮,一個企業會耗掉很多的精神,都是內部人員不和,內耗掉了。假如招來的員工,都是有那種設身處地,都懂得團隊合作,都懂得委曲自己,成全別人,這個公司一定興旺,家和萬事就興。
你考第一名,你是什麼心態?今天你考最後一名,你是什麼心態?今天我們時時要把這個結果的原因找出來,是引導孩子懂得建立理智,懂得不再結果當中情緒化,要把原因找出來。讓這次的經驗成為下一次的墊腳石,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以從這些經驗當中,讓自己在一次一次的經驗當中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成長。所以,你這次考最後一名,一定是你有很多不好的習慣,然後要去效法別人好的讀書習慣,下一次你就會進步了。今天假如你面對第一名的同學,你應該是什麼心態?你面對最後一名的同學你是什麼心態?你面對第一名的同學,你應該主動的可以去請教別人的這些好的讀書經驗,而不是去嫉妒別人,這都是健康的心態,好的素質。這都是落實《弟子規》講的「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看到別人考得比你不好,看到別人有不好的行為,他不只沒有輕視,沒有瞧不起,他還懂得「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什麼是素質教育?《弟子規》從頭到尾每句都是素質教育。一個人恭敬心重要,太重要了!在《荀子》的教誨當中提到,「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所有事情的成就一定從恭敬心中來,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他本來做起來了,後來功敗垂成,必在慢之,因為傲慢。只要傲慢的心不去除,他的事業做得再大,絕對是讓他的家,以至於整個社會都會受到很大的波及。因為他做得愈大,倒下來所造成的影響愈廣。在韓國排名第二的汽車工業,大宇汽車,他的負責人本來事業也都做得很好,短短幾年的時間,公司擴展了好幾倍。所有這些公司的同仁給他建議他都不聽,聽不進去;連政府都給他建議,他也聽不下去。你看做那麼大的事業,後來垮下來,幾萬人失業了。因為垮下來,他還逃到海外去,沒有承擔錯誤,逃到海外去。後來因為波及的人太多了,韓國的人民組成一個團隊,派殺手要去殺他,氣憤到不想讓他活。後來他也覺得太危險了,自己才回國投案。
慢字太厲害了,太多的人很傲慢,都不清楚自己幾兩重,才二十幾歲、三十出頭就要當老闆。然後就把父母的退休金,一大堆親朋好友的老本,嘴巴也很會講,統統講得都把這些錢搜刮來。然後能力、人脈、智慧都還不夠,就開公司。結果一開,開始開豪華的轎車,很氣派,沒幾個月、沒幾年公司就垮掉了,那都是太傲慢了,一定是敗事有餘。我們今天不從心性上看,很難看得到這個孩子以後會幹出什麼事情來。
在歷史上,《史記》這本經典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發,大家看《史記》它的編排,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是《史記》的編排。本紀是指皇帝,下來才是世家、列傳,世家就是一些諸侯。我們太史公司馬遷他非常有智慧,光是他那個編排就讓我們很佩服。皇帝一開始,「堯帝本紀,舜帝本紀」,世家裡面第一個「泰伯世家」,列傳裡面第一個「伯夷、叔齊列傳」。這代表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世家也好,一個平民也好,你今天要治理好天下,治理好家庭,首先最重要的,一定家裡人之間絕對不能爭。連天下都可以讓,不爭。
堯帝把天下讓給舜,泰伯把天下讓他給他的弟弟王季,伯夷、叔齊也是把天下讓出來,自己不願意當,要讓給弟弟。「財物輕,怨何生」,所以泰伯他讓,把國家讓給他的弟弟,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的心境。他成全了父親,他的父親希望孫子文王能繼位,所以這是他的孝心。他也讓出他的國家,讓文王這樣的聖君可以治理國家,這也是他對天下的忠誠。而且他跟兄弟連天下都能讓,還有什麼不能讓?兄弟的悌做到了極致。而泰伯讓出了國家以後,該是他的福分,他走到哪還是享福。他跑到吳國一帶,那個時候都還沒有開發,遇到了很多當地的原住民。可是因為他德行很好,他們很自然就很佩服他,最後,他等於是外來人,當地人擁護他成為國君。後來的吳越,他們的始祖就是泰伯跟仲雍,他們是始祖,他們到那裡還是做國君。所以人生要看得開,該是我們的福分,怎麼讓它還是會跟著我們,這個別擔心。
我記得我那時候考代課,考上代課,那時候錄取五十名,我是考三十三名,我的同學考三十四名。我的同學她已經生產過還不到一年,她那個孩子還很小。那時候我們正準備上去填志願,三十二名已經上台去了,我就跟我同學講,彌陀國小有兩個名額。我們高雄縣很有意思,有彌陀國小,還有觀音國小。我那時候考試跟我同學開玩笑,說我不是到彌陀,就是到觀音,我會考上這兩所學校。後來真的,我考上觀音國小,還在觀音國小教了一年。那是正式老師,這次是考代課。我是可以去彌陀國小教,因為我母親她就是彌陀人,我母親是從彌陀鄉生的,也在彌陀國小教過,那我想去那裡教書。
我才跟我的同學講完,我們一起去做同事,突然我回過頭來,三十二名把一個彌陀國小填掉了,只剩一個。我上台去,接下來的這些學校不是上山,就是下海,不是在高山上的,就是在什麼?就是在靠近海邊的,都比較遠。我心裡想我這個同學才剛生產,孩子那麼小,假如跑那麼遠還要住校,那很累的,可能都沒有辦法照顧自己小孩,我心裡想就把這個名額讓給她好了。我就站在一堆根本不知道在哪裡的學校,我就填了,我那時候填了龍肚國小,在高雄縣美濃鎮龍肚國小。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龍肚國小,是全高雄縣最漂亮的一所學校,你們有去待過一所學校,學校裡面還有一座山的嗎?沒待過吧!我待過。那時候我教書多愜意,教完書還可以爬爬山,所以有捨有得。後來我的同學回去之後,就跟她婆婆講,說這個名額是我一個學中國文化、學佛的同學讓給我的。
我們要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在我們處世當中把它做出來,這樣子會讓人家對我們傳統的文化會有信心,會有想學習的心。這才是真正給聖賢人臉上什麼?貼金。不是去買金子貼上去叫貼金,要實質的貼金就是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這在很多《德育故事》裡面也跟大家提過好多次,太多都把財產讓給兄弟,結果他損失了嗎?接下來他的孩子個個都考上進士,非常的興旺。所以,大家不要斤斤計較於眼前,視野要放深遠一點,只要循著道義去立身處世,福分跟智慧只會愈來愈大。
說到《史記》,我們就想起項羽歸在哪一類?項羽歸在本紀。本紀是皇帝,諸位朋友,項羽有沒有當皇帝?沒有。可是為什麼太公把他放在本紀?太公這個用意很深。項羽有絕對的條件當皇帝,他打仗是百戰百勝;劉邦是怎麼打怎麼敗,劉邦不大會打仗。劉邦沒幾場打勝的,結果該勝那場他打勝,所以他當皇帝。然後項羽是很會打仗,最後一仗打輸了,其實他不是輸在打仗,項羽太傲慢。劉邦他很肯聽別人的勸告,甚至於他得到天下的時候,他講這不是我的功勞。誰的功勞?他說是蕭何的功勞,是韓信的功勞,是張良的功勞,他說這些都是忠臣,都是大臣,都是他們的能力,我都不行,所以他謙卑,得受用。項羽傲慢。
項羽有幾個情況,都讓我們感覺那是傲慢得實在再大的福都會被他折光。當初劉邦被打得落花流水,都已經是千鈞一髮之際,已經被項羽圍剿了。這個時候劉邦底下的一個臣子紀信,他當下就給劉邦建議,我穿著你的衣服跟你的座車衝出去,然後主公你就往反方向的城門逃走。當下他是捨身護佑他的主公,他凜然大義就衝出去了,馬上就被項羽的軍隊給活抓,才發現抓錯人,劉邦就逃走了。劉邦後來很感念他,還為他建廟,他立國之後還去到紀信的忠佑廟給他上香。劉邦其實他做的每個動作都跟中國文化很相應,大家不要看他好像書讀得不多,但是他後來體會到這些道德、學問重要,也是非常重視。甚至於漢朝所有的皇帝都加個孝字,重視孝道,漢孝文帝、漢孝景帝、漢孝武帝。
當項羽抓到這個忠臣,假如你抓到紀信你會怎麼處理?他可以為了國君不要他的命,這樣的忠臣應該禮遇他。假如項羽當下是把他奉為上賓,可能朝代就要轉了。可是項羽不只沒有尊敬他,還把他活活燒死,那把火燒下去,天下的人心都被他燒掉了。以至於他自己身旁的這些臣子跟軍隊,看到這種景象會不會認同他?不會。人和就在這個心念當中有很大的消長,項羽自己看不到。
後來又有一個臣子,劉邦的臣子,很忠誠的,項羽把他的媽媽抓來,項羽的意思是希望她的孩子來投靠他。那個母親非常忠義,她自己自殺,她知道她的孩子很孝順,一定會跑來項羽這裡。她不願意她的孩子背棄他的君主,所以母親自己自殺,成全孩子的忠。你看到這樣的媽媽你會不會肅然起敬?會!可是項羽居然把她煮來吃。項羽有多大的福報,他的傲慢都沒有辦法,再大的福都保不住他的位子。後來項羽最後一仗輸了,輸了以後到了烏江,本來還打算渡江以後,回到他的楚國再東山再起。後來項羽講了一句話,叫「無顏見江東父老」,還有另外一句,更值得我們深思。項羽要自殺以前說了一句話,他說「天亡我」,是上天要亡我的,「非用兵之罪也」,不是我不會打仗。他連臨死以前,他沒有反省他自己,還把責任推給誰?推給上天。上天要亡我的,不是我不會打仗,他傲慢到什麼程度!所以,為什麼太史公把項羽拿到本紀去?其實對我們後世有非常大的提醒。
今天你縱使有金山、銀山,你的家族有多大的產業,只要你的孩子沒有去掉貪心,沒有去掉傲慢心,絕對會敗光。這個沒有僥倖的,連項羽這麼大的福全部敗光。所以素質教育真的要從心性上下手,我們看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那是對父母的恭敬心,那是恭敬心的根本。《孝經》告訴我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他不尊重父母,他很難去尊重其他的人,他更很難去尊重領導、尊重客戶。所以當老闆的人、企業家要明白,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個都要會判斷、會看。不然公司被搞垮,自己還糊裡糊塗,我找的都是高學歷的人,為什麼最後搞成這樣?這不能怪人,經典當中講得非常清楚。我們剛剛講到這句「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從心性才是素質的根本。
我記得上一次回高雄,我坐計程車,一上車,這位年輕的計程車司機,也是年輕的爸爸,他孩子應該也在小學左右。他就跟我講,他說孩子的德行太重要了,假如他德行不好,有很高的學歷,當很大的官,又很會撒謊、又弄權,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又不給人民做好榜樣,學歷愈高愈禍國殃民,所以德行比學歷還要重要。我聽了以後很安慰,我們的國家社會要興旺了,為什麼?必有禎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什麼是禎祥?連計程車司機都覺悟了,各行各業都覺悟了,教育好孩子要從德行開始。這個爸爸很可愛,他自己跑去書局,找德行教育的書,很認真。大家猜猜看他找到哪本書?他這種當父親的善心,很有感應,他找到最好的家庭教育書,《弟子規》。害我很興奮,他找到《弟子規》,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我們講課的碟?後來沒聽過,剛好我的包包裡面還有些我們的碟片,就一起送給他。真的,人有那分善心,對孩子的善心,對社會的善心,這種善的緣都可以接得上去。
曾經也跟大家提過有個烏魯木齊的朋友,一個女士,她自己跑到深圳去賺錢,她覺得要賺錢很多,先生才比較尊重她。其實她錯了,為什麼先生對她不夠尊重?是她自己對公公婆婆不夠尊重。先生最歡喜的,就是見到太太能孝順自己的父母,他看到太太這個態度他心裡煩,當然在態度上就不可能很恭敬,這個我們都要能體恤他們。後來她真的就誤解了先生的意思,還覺得說要賺大錢才行,結果去了,收入也不錯,也做得很好。但是有一天晚上她的父親打電話給她,半夜打給她,電話拿起來,電話的那一頭還聽到她自己小孩的哭鬧聲,都己經半夜了。她的爸爸告訴她,你的孩子從九點多看電視,我不給他看那些台,他吵到現在還在吵,都沒停下來。她的父親告訴她,我不管你現在賺多少錢,你賺十萬、一百萬我也不管,你現在這個時間不好好教育你的孩子,你就毀了你的孩子。父親就把電話給掛掉,也沒說什麼。
這個女兒自己聽了也頗有觸動,她自己也是媽媽,隔天就辭掉工作,回來照顧自己的兒子。你看她真正承擔起來,她就接上了我們古聖先賢這些經典,現在她是當地推展的負責人。她同時可以兼顧家庭,同時還可以造福社會,緣分確實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諸位家長們,我們人生要有個抉擇,有個天平擺在我們面前,一邊是孩子健全的人格,一邊是我們可以多賺個三百萬、五百萬,諸位朋友,秤一秤哪邊比較重?當孩子人格偏頗了,甚至於在犯罪的邊緣,這時候我們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時候你再有一億、兩億也回不來了,孩子的成長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我們有的老師到社區去服務,看到一些孩子三歲、五歲悶悶不樂,一了解,那個表情叫做想媽媽。媽媽都出去賺錢,孩子最需要天倫之樂的時候他沒有,他沒有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人生最寶貴的原點,叫父子有親。這是他人格的原點,他有了父子有親這分愛、這分孝,他才能延伸到對一切人的愛心。「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他才能夠去效忠於領導,效忠於社會國家。「事兄悌」,兄弟姊妹他懂得友愛,「順可移於長」,他在家裡跟兄弟姊妹和睦相處,到學校跟同學、出社會跟同事,自然就相處得好。都是家裡面的整個人倫關係,影響他一輩子的人格。我自己跟姊姊的感情非常好,我甚至於是念自己姊姊的名字都不舒服,覺得不尊重,「稱尊長,勿呼名」。連對姊姊那種恭敬的心,自然出來面對大我們的這些學長,或者一些同仁,我們自然的對人家都很恭敬。
人生要抉擇,花六年左右的時間,把孩子的人格、德行的根紮好,以後要賺錢再出來賺錢,這取捨是人生的大關鍵,「至要莫如教子」。現在的人,實在有時候我們看了也是很替社會大眾擔心,大家現在就好像一窩蜂都為了賺錢。諸位朋友,我們人生的目的在哪裡?我們人生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而來的嗎?你們有沒有曾經遇過有個人說,我人生的目的就是賺錢,那他可能就快要進精神病院了。賺錢的真正目的,一定是希望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那真的要很有錢才會幸福美滿嗎?諸位朋友有沒有聽過有哪個家庭,是因為分遺產分得很多,然後他的家族從此興旺起來?我跟大家保證,一個都沒有聽過。明明就不可能走通的路,大家一窩蜂的都在往這裡走,你看瘋不瘋狂?需不需要冷靜?
在西藏有群藏羚羊集體跳懸崖自殺,科學家很好奇,怎麼可能有這個現象?後來深入了解,發現因為藏羚羊牠們都在這片大草原上吃草,突然分成兩派。這一群藏羚羊吃了前面的草,牠就往前走,後面這一群跟上來之後,了解到前面吃過了,牠就很不高興,我不要吃人家吃過的。所以這群藏羚羊就往前面跑,跑到前面那群的前面,落後的這群又不肯吃前面那群吃過的,牠又跑到牠前面去。就這樣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都在那裡爭著要在前面,爭到已經忘了前面是懸崖,就在那裡意氣用事,擠擠擠就跳到下面去了。這種景像跟現在的社會一不一樣?大家都人比人怎麼樣?氣死人。就為了在那裡賺錢,只為了跟人家比錢多不多,夫妻和不和樂看不到,孩子有沒有教育好看不到,父母現在需要什麼看不到,就為了跟人家比虛榮。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冷靜。
諸位朋友,我父親那一代,少說也生個五、六個,有沒有錢?沒錢!結果兄弟姐妹回憶什麼?當初拿著一枝冰棒,五個兄弟姊妹一起一人咬一口,回味無窮。那是什麼?那是真正的天倫。現在什麼都有了,都視為理所當然,哪來的天倫之樂?家庭裡都變成談條件的地方,予取予求。把家庭的幸福誤導到物質的享受跟物質的追求上面去,那是個錯誤的方向。「勤儉為持家之本」,勤勞、勤儉,縱使只有先生賺錢,都可以把這個家經營得很好。而且孩子整個成長過程,看到的都是父母的辛勞,他一定想著要好好努力,趕快有好的發展,讓父母有好日子過。所以我父親那一輩的讀書、做事,從來不用父母要求,因為他們的孝心被啟發,感恩心被啟發了。經營家庭首要的是孝悌、勤儉這些德行,而不是金錢,所以「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大家去翻翻這些《德育故事》,留名青史的,大部分都來自於窮困的家庭,反而那些境界,都變成歷鍊他人生的寶貴經驗。所以有個企業家很感嘆,他說你留錢給孩子,不是剝奪了他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時段嗎?他跳過那一段胼手胝足,那一段自力更生的那種鍛鍊的機會,他以後怎麼樣能夠有承擔挫折的能力?他沒有那段打基礎的過程,他又怎麼去體恤到一些基層人員的辛勞?他都沒有這些體悟,他以後還能做主管做好嗎?林則徐先生的話真的很值得我們深思,「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智」。本來還很有素質、很有志向,家裡什麼都有了,他什麼都不用幹,他的志向就消磨掉。「子孫不如我,留財做什麼」,子孫的程度都比我們還差了,你還給他錢幹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他已經素質不是很好,你還把一大堆財產給他,他驕奢淫逸都來。《朱子治家格言》說的,「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這都是很中肯的。
剛剛我們提到了,計程車司機都覺悟了,為人父母的覺悟了,現在老師也慢慢察覺到德行的重要。有一位教務主任,他去深圳跟我們有五天課程交流,他上完五天之後,很感嘆跟我們說到,他在這五天抄的筆記,超過於他念師範大學四年記的筆記。我們聽起來都很心疼,讀了四年所學到的筆記,居然還比不上五天抄下來的,那四年多麼可惜。我們心裡想想,為什麼這個教務主任他五天能這麼認真?代表他對教育有使命感。他在念師範大學的時候難道他不想學嗎?但是教的內容,並沒有喚醒他那分教育的使命感,這個重要!你教了一大堆的教材教法、教學技巧,本忘記了,愛心沒有了。你愛心沒有教,那我們從師範院校出來,不都變成教學機器嗎?
現在要求個案是你今天教這堂課,講哪句話都要記下來。那我沒有辦法生存,這種事我做不到,我剛剛講什麼我都忘了。那是一種心境的體會,在跟學生交流,你講的都是心裡的話,學生聽了都瞪大眼睛聽。我們在跟學生上課的時候,我們只要提到老師在念大學的時候,他們一聽到老師的故事,耳朵都豎起來,然後說,來,我們接下來看下一題數學,非常想聽,非常認真。一堂課程裡面,要講哪句話都出來了,那叫機器。學生的思惟、他的心性是很活躍的,他隨時都會突然有感悟說「老師我問你一個問題。」哪有可能說教學,讓你一開始就設計好的,顛不顛倒?而這種思惟居然是教育的主流。「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知新,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可以為人師是他不斷的在每天生活當中都有他的體悟,都有他的提升,他才能把這種覺悟、悟性傳給學生。不然他傳給學生是什麼?是變成個做題目的機器嗎?
我們在第一線的老師,現在都有這種教德行的態度。他們發現一個非常微妙的現象,成績好的學生,都排在前五名、前三名的學生,你只要跟他講做人的道理,他的眼睛就很呆滯。他說老師你講這個幹什麼?這考試又不會考。他已經變成沒有辦法領受這些做人的道理,他變成了機器。反而是成績在中下程度的,一聽到老師講這些做人的故事,眼睛瞪得很大,聽得津津有味。諸位朋友,你看以後誰有成就?我以前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說大學以上畢業的最多當工程師,因為他專業能力很好。但是反而那些做老闆的,有的才小學畢業,學歷有的都不高,可是很懂得做人,很講義氣,很知道人和,反而他們做老闆,他們的成就更高。而在這種只是重視知識吸收、積累的孩子,他變成了那種好像機器的反應,他人生的悟處很難啟發。所以延伸出來高學歷高離婚率,甚至高學歷高失業率,這些現象都出來了。
這位教務主任他上了五天課以後,他這分教育的使命喚醒了,他回去之後從自己開始做起。還找了三個志同道合的年輕的老師,四個人開始推展《弟子規》,他也不去要求別人。他每個禮拜幾個人就聚一起,一個禮拜兩個小時學習《弟子規》,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他的校長發現這三個老師班級的學生表現特別好,特別有禮貌。就去深入了解,最後了解到原來他們都教《弟子規》,德行、成績都有明顯的上升。後來校長下令,英語可以停掉,全校同時教《弟子規》。這個校長,女校長,很有魄力全面推,但是功勞、功德還在這個教務主任,還在這三個老師。因為他們自己修身做好了,自己齊家,班級做好了,自然影響到整個學校。所以《大學》講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大家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
我們現在海南,一萬多個服刑人員,同時都可以接受《弟子規》的教育,中國文化的教育。誰的功勞?是因為司法廳的副廳長,他的太太就是學儒道釋中國文化的。她的先生沒有學,但是留個好的印象,我太太學了以後,脾氣變得比較好,所以他很有好感。後來因為有這個好感,跟我們有接觸的時候,他就主動的希望把監獄變成學校,這個心境真是功德無量,才把後面的因緣成就了。所以諸位朋友,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很可能背後都是成千上萬人的因緣會出來。
後來這個校長就決定全校推《弟子規》,她的先生在報紙上看到,有個教授寫的,不能讀《弟子規》,讀《弟子規》是愚孝。諸位朋友,我們光從這個教授講的話就知道他有沒有讀過《弟子規》?你有個教授的名稱,你應該要對得起這兩個字。教授的意思是你是個學術代表,你應該要影響整個社會有正確的思想,你不是亂批評,這樣你對不起教授的名字。好,欲知後事如何,我們下一個小時再來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