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07/7/8 台灣桃園孔廟 檔名:52-180-0037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我們桃園縣民政局主辦這次活動,我們民政局很重視推廣這些聖賢教誨,這是對我們非常的愛護,也是一種父母官的心境。聖賢的教誨,我們也有修學的一個次第、次序,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順序不可以顛倒,假如先後順序顛倒了,可能會適得其反。在林則徐先生他所談的「十無益」當中,就有點到為學的次序。林則徐先生不只在從政當中有很高的成就,他的道德修養也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跟他學習。這十無益其實對我們人生的啟發很大,提醒我們,假如我們不抓到這些做人做事重要的根本,重要的心態,我們可能努力了,但徒勞無功,所以叫十無益。俗話講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假如我們的方向、先後順序不對,反而不會有好的效果,還會有副作用。
這十無益當中,對於求學問的提醒有兩條,「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十無益當中前面幾條,也對我們人生很有提醒、啟發,「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還有一條是「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假如心地不善良,找到一個好的風水寶地,這個龍穴沒多久就變成鼠洞,因為真正的福田靠心來耕。我們不了解這個根本,很多人可能花了很多的錢,都搞到去買一些風水的地方,甚至於還被人騙走了都有。所以要明理,才不會被欺騙,才不會人生被誤導了。
林則徐先生這兩句話,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假如孩子讀很多書,但是他的行為、舉止都不端正,那書讀得愈多不見得對他有益處。我們看到現在大家書讀得是愈來愈高,學歷大學以上的可能滿街都是。但我們很冷靜的來看看,現在的孩子們,現在這些青少年們,他們的穿著有比以前得體嗎?你看學歷是愈來愈高,但是穿著不懂,無禮,甚至睡衣都穿到街上來,這行止不端。為什麼他們連這個基本的禮貌都忽略掉?他可能是覺得我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我管別人怎麼看我,我管別人怎麼想我。所以學歷並沒有讓他懂禮,或者讓他懂得替他人設想。我們穿這樣,人家看了舒不舒服?甚至於為整個社會風氣著想,他想不到那裡去,他一定是只想到我舒服就好。所以讀書最重要的是啟發他的心地,提升他的修養,這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而不是空去拿個學歷而已。
我們看到的是學歷愈高,但是現在不孝父母的愈來愈多,離婚率愈來愈高,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愈來愈多。你看不孝、不悌,夫妻之間沒有情義,甚至於在君臣關係當中,跟領導、跟老闆也不懂得盡忠,感恩的心。從林則徐先生這兩句話,「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我們冷靜來看看,現在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諸位朋友,是什麼學歷離婚率最高?你們都不敢承認事實嗎?什麼學歷離婚率最高?高學歷。你們怎麼都不敢說博士?大家冷靜去調查,應該是博士離婚率最高。我們就看得到,為什麼書讀愈多愈不會做人?這是我們忽略掉了。我們常問一個人的德行,是讀小學的時候好,還是讀大學的時候好?小學,標準答案。那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這麼多的財富、財產,人力、物力、財力讓孩子讀書,讀了十幾年的結果是德行愈來愈差,這樣的路要不要繼續走下去?需不需要反思一下?
現在整個這麼多的社會現象,對我們為人父母、社會大眾、從事教育者,都應該要冷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的步伐非常的快,但是我們不清楚自己的人生走到哪去,我們也不清楚我們把後代帶到哪個方向去。所以從婚姻的狀況,從子女對父母的狀況,以至於前不久,台大校長給全校的教職員工以及學生發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企業家對這些知名大學的畢業生覺得很頭大,不好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些知名大學生,他在國中、高中的時候也是十年寒窗在那裡拼。結果讀了十六年的書,甚至更久的書,出來之後企業家說不好用,這是我們整個家庭、社會生產出來的產品被集體退貨。那需不需要思考一下?不能再繼續被退貨。
所以「有德有才」,這是我們栽培孩子、栽培學生最好的狀態,有德有才是上品,最好的能夠造福社會的人才,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無才」,他很老實,他很肯做,只是才華比較低一點,但這沒關係,這個次一點。但是因為他肯學、肯做,他一定可以慢慢把自己的才華提升上來,這個我們不怕。只要他能有「中庸」裡面提到的一個精神,他就可以突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會沒關係,我們學一百次照樣會。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現在的孩子,他的性格能不能有這樣的態度?他可能學一次、兩次學不會,他就耍賴,他就不想學了。他這個急躁的態度從哪裡來的?從哪裡學來的?這都要值得我們思考。急躁,身心都有影響,心靈上,可能整個家庭氣氛、社會狀況都很急躁;而身體,可能是他的生理機能不大好,靜不下來。最近科學家研究,過動兒只要讓他不要吃防腐劑,不要吃人工色素、人工香料,把這些不好的添加物都把它拿掉,過動的情況降低百分之四十七。但是我們現在的父母愛孩子都給他吃什麼?他想吃什麼就買給他吃。那完蛋了,一大堆垃圾食品吃下去,身心都受創,所以「愛之不以道」,愛護孩子不用正確的道理,「適所以害之也」,反而害了孩子。
我們同仁有位周老師,周泳杉老師,他是讀醫學生物化學,對這方面特別深入去研究,裡面就有提到如何吃對他的身心才有好的幫助。其中有提到人的身體是鹼性的,只要人的體質偏酸,一大堆慢性病、癌症就會來了。我們現在聽慢性病、癌症,好像覺得那是幾歲人的事情?好像是四十歲、五十歲人的事情。有個十四歲國中生得了大腸癌,去世了,醫生第一個反應就說可能是基因遺傳。後來深入調查,他的家族裡面沒有半個人得這樣的癌症。深入了解以後,原來這個孩子從五年級,每天都持續吃烤雞腿,那個含有的致癌物非常的高,你看吃了一兩年之後,就得了大腸癌。所以要讓自己、讓家人得到真正的健康,要有真實的智慧,了解真理。我們以前都說知識就是力量,我們要學。
我們就感受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假如早點聽到周老師講課,那我的身體就不會這麼差了。因為我看到可樂居然是酸性,而且是很酸,可樂的PH值是2.5,一般鹼性是7以上是鹼性,它居然只有2.5,很酸,所以可樂喝下去,就是把胃給搞壞了。我們回想以前去給親戚請客的時候,菜還沒上來,已經吃飽了。諸位朋友們,你們的孩子有沒有這種情況?菜都還沒上也吃飽了,還可以打嗝。而且小時候喝的汽水,到現在嗝還沒打完,大家相不相信?這個危害甚大。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學,學習這些真理,這些正確的知識。
我們很冷靜來思考一下,應該是踏出社會的時候最需要學,如何經營事業,如何經營家庭,如何經營好人際關係,那是我們最需要學的時候。結果反而我們大學畢業以後,諸位朋友們,您大學畢業以後,每天維持看書半個小時以上的舉手。好,你看嚴不嚴重?該學的時候沒學,讀書的時候也沒學到該學的。你看,怎麼吃大家沒學過,怎麼講話才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和諧,不會衝突,沒有學過。怎麼樣才能夠把自己家庭、事業的基礎紮得穩穩的,這些觀念我們吸收的都很少。有開始就不會太晚,我們現在開始好好的學習,「好學近乎智」,好學才有可能有真實的智慧。而有真實的智慧,我們的思想才能導引孩子在正確的人生方向上;不然帶錯了,努力有結果,不會有好結果。我們首先要好學,這樣才能帶給孩子好的榜樣。
剛剛提到他有德行,他縱使沒有才華,他可以學習到「中庸」的精神,他有恆心、有毅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十次會,我不會沒關係,我一定把它做到會,縱使一千次我也不會放棄。「果能此道矣」,他有這樣的態度精神,縱使素質比較愚昧,也慢慢會變成聰明;比較軟弱,也會變得堅強。我們再冷靜來看看,我們以前各行各業,三十年前、四十年前修摩托車的,或者做任何服務社會的這些各行各業的技能,都是師徒制。以前學的時候很認真,一天工作可能十幾個小時,都沒喊累。反而以前的人,學歷很低,但是他有這種毅力,有能屈能伸的精神。現在這些行業去學的人多不多?愈來愈少,都吃不了苦,學歷愈來愈高,愈吃不了苦。所以,教育不是看學歷,教育是看他心性是在提升,還是在墮落。當這些孩子拿著大學的學歷,連腰都彎不下去了,這個學歷對他的人生是障礙,而不是助力。
所以,我們培養有德有才,有德無才他也能夠慢慢的好學起來。最怕的是什麼?我們培養的是「無德有才」,這是危險品。諸位朋友們,我們都說現在有恐怖分子,恐怖分子誰生產的?可能是自己家裡人,自己父母生產的,可能是老師生產的。危險品簡稱毒品。教育一定要先德後才,叫德才兼備,品學兼優,你看德都放在最前面。我們也聽到一些情況,像有個父親他是單位的最高的長官,他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男孩,老大男孩,還有個小女孩。兩個孩子讀書狀況不大一樣,兒子讀得好,女兒讀得比較差。我們一般會疼哪個孩子?教育孩子不可以偏心,一偏心,偏心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有所喜歡,有所不喜歡,這樣的態度就會直接傳給小孩。我們一看,對兒子比較好,因為他成績好,他就會覺得成績好了不起,他就會瞧不起妹妹。妹妹被忽略了,她就會比較消極,覺得自己樣樣都得不到疼愛,樣樣都做不好。我們心一偏,不公平、不平等了,所造成的都是負面的效果。所以要教育好孩子,其實首先都是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這才是根本問題。而不是先把注意力擺在孩子身上,你能做得正,他自然就效法。
後來這個男孩讀書也讀得好,爸爸把留學的錢都幫他準備好,順利的拿個博士學位回來。女孩成績比較不如意,讀個專科就沒有再讀下去了。其實我們要很冷靜來了解,每個人都可以把書念好,只是他的資質起得早或者晚而已,我們對人性要有正確的了解。在《三字經》講到,「人之初,性本善」,「大學」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本善、明德談的是同一個東西,是人其實都有這個好的本性、好的智慧、德能。但是因為有些執著,有些壞習慣把它障住,去掉這些障礙,人的能力、人的智慧、德能都能夠找的回來。我們為人父母、老師的,就是幫孩子找回他的智慧、德能。當然每個孩子的速度不一樣,我們都要很有耐心的去幫助、協助他們。
這個父親看到兒子讀了博士回來,很高興,準備帶著兒子到處走走,你看我兒子到國外去讀個名牌的大學博士回來。結果還來不及帶出去遊街,他的兒子對著他說: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而你又有很多房子財產,你應該先把這些都交給我。諸位朋友,假如孩子對我們這麼講,我們會怎麼回應?會不會突然覺得,早知今日。但是不要後知後覺,我們很可能現在都在培養這樣的孩子。他講得對不對?諸位朋友們,他講的好像都有道理。他第一句說,「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這句有沒有錯?沒錯。所以講的話都沒錯,但是能把父母氣死,這才恐怖。這都是無德有才,他能讀到博士他會沒才嗎?所以,這個順序絕對不可以顛倒。
後來這個父親幾乎已經要進精神病院了,因為這個孩子說完話以後,父親的那種痛苦煎熬他不只體會不到,反而沒多久又到郵局寫了個存證信函發給他父親,說要跟他斷絕父子關係。我們從這個孩子的反應,當他講完話的時候,他能不能感覺他父親內心的狀態?完全不行,他只有自己的利益。那他讀到博士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在讀的過程當中,他的心性不知道已經偏到什麼程度去。而父母發現了嗎?所有教他的老師發現了嗎?我們是從事教育的人,我們自己冷靜下來,假如我們教的一個學生,博士,他是這樣對待父親,這樣的孩子我們願意教嗎?但我們很可能就在教這樣的孩子,只要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並沒有啟發他們的德行,而完全感覺不到父親的痛苦,這樣的人他有素質嗎?素質教育,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很有素質,往後做個好員工,做個好領導,做個好父親,做個好先生,這都是素質,這都要有善心的啟發才做得到。
他的父親之後情況愈來愈惡化,幸好這個時候他的女兒站出來,他的女兒身旁有些長輩,有學《弟子規》,有學中國文化的。她去請教這些長者,長者告訴她,你的父親現在這麼痛苦,這個時候我們要把至誠的孝心拿出來,好好的幫父親脫離這個痛苦。所以女兒帶著女婿在父親的跟前告訴他,說我們兩個一定會盡心盡力照顧你,我們不只不會拿你的錢,每個月再給您五千塊錢,奉養您。後來才把父親從精神病院的邊緣把他拉回來。當我們沒有重視德行,只有重視才華、學歷,可能我們努力之後教出來的孩子,會讓我們人生造成莫大的遺憾。
後來他的兒子結婚了,生了個小孩,不到一歲已經動了三、四次大手術。對待父母如此不孝,他的人生福都折掉了,而且他不孝父母,感來一定是不好的果報。他的孩子不到一歲,都已經經歷人生這麼多磨難,當然更累的是他們自己夫妻。諸位朋友,這件事對他們來講是好事,還是壞事?不見得是壞事,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他才能夠有個反思的機會。我父母在扶養我的過程吃了多少苦,閩南話說的,「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我們感覺到,德行的根不紮,現在的人往往都要遇到人生很大的磨難、煎熬,他才會有個反省的空間出現。這個德才的先後順序,對我們當父母的、當老師的,是首要要認知清楚的地方。而人生最大的福氣,就是能接受聖賢人的教誨,那人生少走很多的彎路。不只我們有福氣,不只我們少走彎路,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少走人生的彎路。我們能好學,孔老夫子的智慧、堯舜禹湯的智慧,這五千年的智慧就可以成為我們人生的墊腳石、踏板,我們可以站在這些聖賢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不只是這些經驗很寶貴,其實我們的人生,這幾十年來,也可以冷靜的來思考一下。一個人家庭、事業能夠經營得很好、很圓滿,他是因為具備了哪些條件?具備了哪些德行,他才有這麼好的結果。我們從自己人生反省,以至於看看身邊周遭的人,從我們這幾十年,就可以把孩子的路帶得很好。而往往我們好像缺乏這種冷靜下來省思,然後深思的機會。比方我們現在來想想,我們看到人家家族很興盛,事業做得很好,請問他是具備了哪些條件跟德行?孝順,孝心。還有沒有?仁愛心。再來,勤儉。有沒有哪個家族很興盛,是因為遺產留很多給他?大家冷靜去看五千年下來,沒有哪個家族是因為留遺產很多,然後那個家族愈來愈興盛,一家都沒有。
可是現在十對父母有幾對是在想留錢給孩子?人不學,不知道,真的沒有承傳這些寶貴的智慧,人沒有理智。德行沒有給孩子,留錢給孩子,禍害!「毋以財貨殺子孫」,留一大堆財貨給他,好吃懶做就好。現在都有「啃老族」有沒有?啃誰?啃父母的退休金,退休金啃完了繼續啃。現在這些青少年,你不從勤儉給他下手,嚇死人了。聽說現在有幾個族群出現,叫做白領一族,白白領父母的錢,叫白領一族;還有叫做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現在是大學還沒畢業,都還沒開始賺錢,信用卡皮包一拿出來好幾張,每張都刷爆了。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辦?我們的定力都不一定能夠調伏這種欲望,他年齡這麼輕,就已經欲望都打開,到底是在愛護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有些二十幾歲的女孩,穿的衣服名牌的,一件就好幾千,甚至要上萬,薪水領過來,還沒到十五號,就花得差不多了。她們還挺有財務管理,懂得計算一下,我前面都花光,後面兩個禮拜怎麼吃泡麵維持,她還滿會規劃的。後面吃到最後撐不下去,就回去找她爸爸,說:爸,我沒錢了!她爸說:我跟你說幾遍,跟你講那麼多次就是不聽話,氣死我了!邊說皮包拿出來:要多少!這個成敗關鍵,孩子假如不勤儉,他一輩子就是欲望的奴隸,這些關鍵都是人生幸不幸福的樞紐,都在這裡。還有沒有哪些態度?真誠。這個社會需不需要謹慎?非常需要。個性應該怎麼樣?要溫和一點,要很和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今天比方我們是生女孩,假如教出來的女孩脾氣很大,很火爆,這時候你就不要把她嫁出去,因為把她嫁出去,會搞得人家雞犬不寧,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來就是這樣。現在女兒那麼凶,「趕快把她嫁出去」,這個叫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在古代明朝,有個人叫錢灼,他跟林家談了婚事,另外這個親家叫林應麒,錢先生他的兒子要娶林家的女孩。後來他的兒子突然手腳萎縮,得病了,他就給林家講,說我兒子病成這樣,這個婚事就算了。這就是古代人的厚道,算了,我們不想給你們添麻煩。林先生他覺得人不可以無信,不行,已經答應的婚事,不可以退。雖然他的女兒要嫁給一個身體生病的人,但是他覺得做人如果不循著信義,那已經沒有人格,他的女兒也沒有意見。結果錢家不娶,拖了十年,又來了消息說已經十年了,我的兒子還是沒好,還是不能娶,你們趕快再去談其他的婚事,不要再等了。這個林先生心裡想,我們也等了十年了,就把寫的書信拿給他女兒看。他的女兒說「父親,不行,人最可貴的就是這顆心,我心已經答應了,我不可以反悔」,厚道到這樣的地步。我們看看,這就是我們跟祖宗們的差距,我們可能因為一個自己舒不舒服,自己一點小小的利益,就失信於人,還找一大堆藉口。但是他們一生坦坦蕩蕩,無愧於人,他們過得自在,那種浩然正氣,我們現在都沒有了。後來嫁過去之後,這個錢家的孩子很快的身體就恢復過來,你看一個女子的這分忠義轉了整個家族的命運。
另外還有位文紹祖先生,他也要娶媳婦,結果那個媳婦突然中風,病得比較嚴重。他就去找他太太商量,說還沒下聘禮,都已經病成這樣了,我看就算了!他太太馬上說,你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我們人生就是循著道義去走,就沒錯,只要不循道義,必然會有禍患,這個婚事不能退。他的太太堅持不能退,後來把這個媳婦娶進來,媳婦的病很快就好了,他的兒子隔年就考上進士。人真的循道義是後福無窮,後來他的媳婦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這分道義就成了他整個家庭的家風,孩子當然有好的成長環境。這是和順的態度,這些都是心,都是心地的啟發。現在社會,欲望那麼多,誘惑那麼多,沒有謹慎的態度,這叫「古來征戰幾人回」。現在人的一生,假如沒有這種謹慎的態度,很可能不知道哪個洞會陷下去。
我們來看看這些重要的心地,什麼時候教?是不是他大學畢業再來學?不可能。學如逆水行舟,他這些心態沒有起來,他一定長不好的心態,不進則退。孝心沒起來,他會長什麼?他會長不孝的心,他會長忤逆的心。仁愛心沒起來,他會長什麼?自私的心。勤儉的態度沒起來,他會長什麼?奢侈、虛偽,這是放縱,不和順,他就是脾氣很大。我們現在冷靜來看看,這些心地我們的孩子扎根了沒有?再不紮一直往後退,而且習慣成自然。教孩子這些最重要的做人做事,愈小教愈好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都覺得我們是受高等教育,好像懂得比以前人多,這都是我們的錯覺,而且都是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學歷造成的傲慢。以前的人可能不懂很多的字,但是這些做人的態度他們的心裡很明白。我們就有老師回想到,他小的時候奶奶煮的佳餚,第一盤一定是給家裡的長輩吃。我們現在煮起來的佳餚,誰先吃?小孩,你看倒了。第二盤是給村裡面私塾老師吃。人生最重要的德行的根基孝敬,就在這一個動作當中自然就紮下去了。當孩子恭恭敬敬的把佳餚端到老師的面前,老師也很歡喜,他也覺得很喜悅、很踏實。
而當我們了解到心地才是教育的根本,所謂「長善救失」,都是心地的重點。什麼時候是長善的機會?什麼時候是救失?任何時候都是長善救失的機會點。諸位朋友,我現在坐在這裡講課,我很緊張,這是正確的心態還是錯誤的心態?錯誤是不是?為什麼會緊張?得失心很重,愛面子。這個時候就要調整,所以時時刻刻其實都是在修養自己。我們對孩子也是時時刻刻都是在啟發他、教育他的時候。比方說走路,諸位朋友們,我們現在的孩子會不會走路?笑死了,誰不會走路!當他在走路,他的心性是不是正確?一般現在孩子走路,有的走得很快、很急。急躁的心,做什麼事都很容易出狀況。現在的孩子心都定不下來,什麼時候是他練心定的好機會?就是他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是在鍛鍊。我們不能只看到他走路,還要看到他現在心的狀況是對,還是不對?他走得很慌張、很急躁,這時候說慢一點慢一點,慢慢走。
走路的時候要謹慎,不然會受傷,現在孩子走路要不就撞這一下,撞那一下,甚至因走路不小心,連命都沒有了都有。我們就曾經聽過,走得很慌張,要坐電悌,電梯在維修,他一不小心,都沒看清楚,一下就踩下去,那可能命都沒有了。走路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有個恭敬的心?假如他跟爺爺奶奶一起走,走得很快,爺爺奶奶在後面,等一下,慢一點,這都是沒有恭敬的心對長輩。在走路的時候,《弟子規》說的,「長者先,幼者後」,當下他的心性就在培養一個恭敬的態度,都會去想到別人的態度。還有走路會東張西望,心很不定,《弟子規》說,「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走路的時候很定,不要東張西望,好管閒事。走路謹慎,「寬轉彎,勿觸稜」,真會引導孩子,日常生活的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教育的好機會。所以,以前的人懂,行住坐臥都是教育。好,這節課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