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五惡 修五善 (第十九集) 2012/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69集) 檔名:29-304-00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六十二頁第二行:
『欲害真人』,這裡看起,「《魏譯》作欲殺真人,《漢譯》作欲殺羅漢。《玄應音義》曰:真人是阿羅漢也。又《法華疏記》云:真是所證,證真之人,故曰真人」。五譯本裡面,《魏譯》的、《漢譯》的意思都相同。證真,真這是道。佛法裡面對於這個字的定義,真是不變不異、不生不滅,這叫真;凡是會變異的,都是假的。現代科學很發達,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裡面,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全都是生滅相,都是從波動裡面變現出來的,也照應大乘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羅漢證的是什麼?正覺,成正覺。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要得到什麼?無上正等正覺,梵語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可以翻,就是翻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因為這是所有學佛人希望得到的目標。
這句話裡面,可以把它分作三個階段,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是法身菩薩;無上正等正覺是究竟成佛,圓滿的成佛,不是分證即佛,他是圓滿佛,《華嚴經》稱為妙覺如來。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是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為正等正覺,得這個地位是永遠不變了。我們在《六祖壇經》上看到,六祖大師所證得的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裡面是什麼樣的地位,這個我們不知道,經上只告訴我們,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這些人從理上說是平等的,為什麼?他都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破了,三大類的煩惱,無明、塵沙、見思全斷了,只有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習氣斷乾淨,那就證得妙覺果位,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只有正等正覺,也叫阿惟越致菩薩,他們得到的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叫一真法界。為什麼?法性沒有生滅,法性不是波動現象,它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相分,不是阿賴耶。十法界裡面是阿賴耶的見相兩分,見分是精神現象,相分是物質現象。阿賴耶的業相就是波動現象,我們也把它稱為自然現象。
這真妄不一樣,這些人至少證得阿羅漢,阿羅漢位不退,不會再退轉作凡夫,這是真人,這以上稱為真人,小乘的聖者跟大乘的聖人。證真之人,這稱為真人。下面說「殺阿羅漢即為五逆重罪」。欲害真人,欲殺真人,欲殺羅漢,都一個意思,這就是造成五逆重罪,五種,逆是跟性德完全相違背的。自性裡面的五德,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性德,違背性德叫五逆。又『鬥亂僧眾』,鬥是鬥諍。亂是錯誤、是作逆。也是五逆罪中的破和合僧,五逆罪的果報都是阿鼻地獄。這裡面舉《阿闍世王問五逆經》,經上說,「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族姓是屬於貴族,無論是男子、女人造這五種罪必定入地獄。「云何為五」,哪五種?第一個「殺父」;第二個「殺母」;第三個「害阿羅漢」,就是此地講的欲害真人,欲殺羅漢,就這個;第四「鬥亂眾僧」,就是破和合僧;最後一條,「起惡意於如來所」,也叫破佛身血。如來的福報大,沒有人能害如來,但是讓如來受一點傷、流一點血有的。這是指當年世尊在世,提婆達多所幹的。
提婆達多知道世尊每天出去托缽,有一個處所是峭壁,石頭山是個峭壁,佛要經過這個地方走過去。他在山頂上放了一塊大石頭,看釋迦牟尼佛來了,把這個石頭推下去,想把釋迦牟尼佛打死。佛有護法神,在空中用金剛杵把它截住,結果就把這個石頭打碎了。碎片砸到佛的腳,讓佛流一點血,叫出佛身血,這個典故從這裡來的,讓他受一點傷。這是惡意,以後引申對佛像、對佛的名號起惡念,把它毀掉,那就等於起惡意向如來所,這個罪是相同的。如果沒有存這種心,誤失把佛像破壞了,捧在手上不小心掉地下去打碎了,這個不算。是以恨他,怨恨他,把這個像毀掉、砸掉,這屬五逆罪,造這種罪業,都要墮無間地獄。
「此五乃無間業,感無間地獄之苦果。以上明痴瞋之惡」,以上都是講愚痴、瞋恚之惡。五惡,確確實實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不能不知道。貪瞋痴是從末那裡頭來的,末那是阿賴耶變的,八識是一念之間完成的,有次第。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裡頭確實還是有次第,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它還是有次第的。但是它太快了,我們凡夫決定沒有能力分別,凡夫看它是同時生起的,實際上它有次第。都是在一千六百兆,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完成的,我們怎麼可能知道它的生滅真相?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佛在大小乘經論常常提示我們,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五惡說成三個惡,有道理的,為什麼?懷疑是從愚痴裡頭出來的,傲慢是從瞋恚裡頭出來的,根是瞋恚。所以實際上是三個,貪瞋痴。延伸變成五個,那是說明,傲慢跟懷疑,罪非常之重,是五逆罪。
這說的是「欲害真人」,比害一般平常人重,害一般平常人,墮地獄道,那個地獄罪受得輕。害阿羅漢,害阿羅漢等流的罪是害老師,阿羅漢在世間是教化眾生,他是以師道身分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的。出家相常常以比丘、比丘尼的身分,在家相是居士,都是教化眾生的。所以,殺害老師這個罪是等於殺阿羅漢。惡意破壞道場、毀壞佛像等於出佛身血,等於破和合僧,統統是屬於五逆無救之罪,沒救,佛不能救你,這無間地獄。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愚痴蒙昧』,這「以下,皆正明痴惡出生之痛」。特別講愚痴,前面是講愚痴、瞋恨,這是專講愚痴。皆正明痴惡出生之痛,貪瞋痴的根就是愚痴,他要有智慧,他就不貪了,有智慧他就不瞋了。貪瞋容易斷,痴不好斷,古人有個比喻,斷愚痴就像藕斷絲連,藕折斷了,絲連接在一起,說明這個很難斷。為什麼?它的根是無明,無始無明。這個要是真斷了,就成佛了,真正成佛,也就我們常講法身大士。「蒙昧者,無知也。愚痴無知,反自為智慧」,問題就出在這裡,不知道自己沒有智慧,他以為自己挺有智慧的。是自以為,「自以為是,實為愚痴之極」,就真是愚痴到極處。「又因愚痴,不信三世因果」,他不相信,「故不知此生之所從來,亦不知死後向何處去」。這些人在現在多了,現在年輕人不相信有宗教,都認為自己接受過科學教育,有智慧,古人愚痴,相信宗教,宗教是迷信,是騙人的。現在年輕人都是這個想法,都是這麼個看法,要想轉變他太難了。
這樁事情我很清楚,我是過來人。我要不是遇到方東美先生,任何一個人,出家人、在家人,跟我講宗教,無論哪個宗教我都不相信。年輕的時候自以為聰明,成見太深。什麼人來幫助你?必須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他說的話你相信,別人說你不會相信的。這在佛門也叫佛度有緣人,有緣就是說你相信他的、你聽他的,這就有緣。再高明的人,再有智慧、有學問的人,你不相信他,跟他就沒有緣,他就度不了你。一切經教裡頭常講,佛度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不度,是那個人不肯接受,那就沒有辦法。佛這邊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沒有障礙,障礙都在眾生自己這邊,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得度還是問號,我們今天講信佛,信裡頭有沒有疑?百分之九十九的信,還有一分疑,那一分疑要沒有斷,如果到臨命終時它起了作用,我們這一生修學功夫就白費了。最後一念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懷疑,這一生就不能往生。不要看一絲毫的疑惑,它起了作用會產生很大的傷害。
這個問題如何對治?藉我們現前修養,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頭斷疑生信。臨命終時,這五惡的念頭才不起現行,五逆裡頭有一個起現行,都障礙你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孔子,一定要學溫良恭儉讓,學中國傳統文化,你會真正得受用。學佛,決定要學五戒十善,細說就是這一品經文,說得詳細,句句是實話,字字是真言。我們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學習,不能用輕慢的態度,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少利益,是你自己有多少誠敬心,沒有誠敬心,他得不到利益。這是對大眾宣講,得不到利益要不要講?菩薩慈悲還是要講。為什麼?讓他阿賴耶裡頭落一些佛法種子,這一生不能得利益,來生後世遇到佛法的緣,這個種子會起現行,他的印象就可以加深。要到它起作用,那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他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那就是他生生世世當中,要經過無量世的薰修,這個種子才產生力量,產生力量就是得到無量諸佛加持。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佛對我們有多少加持,是我們自己有幾分力量。我們自己的信心、願心功力愈深,佛加持的力量愈大,佛力加持跟我們自信的力量是成正比例的。
我們的力量不夠,這自己知道,以前不曉得。不夠,我們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把它加持到足以能夠往生淨土,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要多長時間?那在乎你自己,理上講就是一念,我這一念覺了,不再迷了,功德就圓滿,就等同得到一切諸佛加持。所以,學佛的同學不敢輕視任何一個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就是平等的,就沒有高下。今天在表面上好像我比別人高,未必!別人遇到淨宗,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名號,一念真信,諦閑法師這個鍋漏匠的徒弟就是最明顯的代表,他得一切諸佛加持。他的功力,那是諦閑老和尚所說的,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弘宗是弘揚禪宗的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這樣的人,演教,諦閑法師是演教的,一生講經教學的,比不上他。這諦閑法師自己說的,跟他比不如,他的信願超過諦閑法師,超過虛雲老和尚。他什麼都不懂,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他有能力預知時至。怎麼預知時至的?肯定是阿彌陀佛告訴他的。那就是《楞嚴經》上「大勢至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沒有往生之前見到阿彌陀佛了。
《往生傳》裡面記載的慧遠大師,東晉時候淨宗初祖,第一個在廬山建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集合一百二十三個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一起求生淨土。你看,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個法會多殊勝,沒有一個人落空。遠公大師曾經三次在定中見到極樂世界,念佛止靜,繞佛繞累了,大家坐下來止靜,在那裡入定了,三次見到極樂世界。第四次見到的時候他告訴大家,他往生的時候到了,佛來接引他。那時候所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淨宗經典在中國最早翻譯的是《無量壽經》。遠公大師的慧眼,這一生成就的法門,他實驗成功了。所以,人最怕的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的人在此地就是「愚痴蒙昧」。他相信他自己,他不相信佛的教誡,他不信三世因果,這一生從哪裡來的、來生到哪裡去不知道。
「不明因果,不信輪迴。不知利他,唯圖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順」。他知不知道?不知道,他自己認為仁至義盡,都做得好。這底下有個括弧,念老註的,「莊子曰:愛人利物謂之仁,順者,和順」。愚痴蒙昧的人不知道,他不知道愛人。他也很照顧人,怎麼不知道愛人?照顧這個人照顧得再周到,不能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人不仁。誰能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諸佛菩薩、辟支、羅漢,他們有這個心,他們有這種行為,真幫助你。問題是什麼?我們真信,我們真接受,真正跟他配合才能做到。我們不能夠完全接受,接受一半,還有一半不能接受,這樣人怎樣?他也攝受你,你的根器沒熟。善知識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成長,雖然成長他還是不能往生,這是什麼?沒成熟。善根成熟的人,一定幫助他脫離六道作佛去了,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那些人,都是成熟的,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成熟。我們囑咐別人往生,自己一定跟進,決定得生,這比什麼都重要。
「唯知自私,故希望長生」,真正念佛人不希望長生,希望往生。什麼時候往生託付給阿彌陀佛,我們對這個事情不聞不問,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認為我們可以走了,他現身來接引,我們立刻跟他去,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牽掛。真正到沒有絲毫牽掛的時候,往生的緣就成熟了。佛還沒有來,沒有來你在這個世間還有一點作用,佛要留你。你會做個好樣子給念佛人看,幫助這些念佛人增長信心,幫助這些念佛人增長願心。是這個理由把你多留幾天,沒有其他理由,這是佛的慈悲。你愈有影響力,有很多人從你這個地方能生起信心,你就得多留幾天。留在這個世間是很辛苦的,我們也不辭辛苦,聽阿彌陀佛支配,可是得念念求生極樂。「愚痴蒙昧」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再看下面一段,「障蔽現前」。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請看念老的註解,「如是之人心愚行劣」,心愚痴,行,善惡不能辨別。這事情很多,是在佛門裡面,不在外,外面沒有學過佛,不能怪他。每天聽經,每天念佛,他的念頭依舊是自私自利,依舊是傲慢,依舊是有嫉妒,要跟別人去爭長短。經也聽,沒有真聽懂,為什麼聽不懂?印光大師說的,誠敬心不夠。聽經、讀經能懂幾分,與誠敬心起正比例,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你聽懂十分,百分恭敬你懂得一百分,萬分恭敬你懂得一萬分。有人問我,惠能大師跟神秀,為什麼五祖衣缽傳給惠能,而沒有傳給神秀?我是很簡單的一個說法,我說惠能有萬分誠敬,他得萬分利益,神秀有百分誠敬,他只得百分利益。跟祖師幾十年,他所學得的是佛學的知識,能言善道,沒放下。從什麼地方看到?從那首偈子上看到,神秀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他沒放下,還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看看沒放下。惠能大師幫他修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改過來,見性了。一個學了幾十年沒見性,確實是當時的大法師,一般人稱為五祖入室弟子;五祖沒說,自以為是入室弟子。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神秀大師很清楚,畢竟是接受多年教誨的人,他沒有嫉妒,沒有障礙。嫉妒、障礙是別的人,平常對神秀非常尊敬的人,那些人不服,不是神秀不服,那些人不服。神秀還是有修養,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所以雖然諸佛菩薩『慈心教誨,而不肯信』,不肯信是什麼?他做不到。我們學東西,信了沒有?這就是早年章嘉大師教導我的,真正相信,你真做到了;你沒有做到,你自己要知道,你還沒有能夠相信,這個話重要。人要有自知之明還有救,還得努力,有救;如果自滿,自以為是,這個人沒救了,那就錯到底了。所以今天學佛,佛門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羅蜜做到了沒有?這大乘。懂了沒有?真正懂了之後,這些東西都變成生活,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全部落實。落實的相?落實的相就是自自然然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自然的。那是什麼?那是聖賢的胚胎。你細讀《壇經》,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羅蜜他全部做到,沒有文字,沒有演說。所以我們今天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沒有這個基礎,你永遠沒有根。沒有根你的成就是有限的,你會成為一個學者,成為一個專家,像世間法裡頭,你成為一個好的教授,你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這個行,你決定不能成聖成賢。聖賢最低的位次須陀洹,你都得不到,須陀洹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個菩薩,這個地位上,六通有兩個得到了,這自然的,第一個天眼通,第二個天耳通。這兩個沒有恢復,那你是凡夫,自己要承認。
凡夫由念佛法門,真誠到極處,通了,他通了怎麼樣?他通了到極樂世界去。你要問他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不留在這個世間度眾生?沒人相信他。你說鍋漏匠,三年功夫成就了,留來教化眾生不行嗎?人家瞧不起他,你是個鍋漏匠出身,人家不相信。所以他必須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再回來,倒駕慈航,菩薩身分,那個不一樣。他不去不行,去了就行,而且會很快,我們能想像得到。為什麼?他一生吃苦,真是吃人不能吃的苦,他知道眾生可憐,他有真正憐憫心。他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得佛加持,作阿惟越致,他肯定就又來了。他以應化身到這個世間來,應化身可以同時示現,他有這個能力,這種能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同時他可以應化多種身,幫助很多有緣眾生,他有這個能力。譬如說同時在香港現身,也同時可以在深圳現身,不是只現一個身辦一樁事,不是的,他同時能夠現無量身,能夠辦無量事。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肉眼凡胎,沒有這個能力,不認識聖人,真人不露相,凡是露相的那不是真人。所以這個人不相信,難!
『苦口與語,無益其人』,苦口婆心教他,對他沒有利益,沒有好處,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不能開悟。「蓋因如是痴人,心中茅塞」,茅塞是比喻,那個心裡好像茅草把它堵塞了,「雖聞良言,不能領解」,無法領悟,無法明解。「此正顯痴毒所招感之苦痛」,這苦痛是真大,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苦痛,他若無其事。遇到善知識等於沒有遇到,遇到經典也很隨便,輕慢,不起尊重心。「故《淨影疏》曰:現有愚痴,闇障覆心,無所知曉,以之為痛」。淨影是慧遠法師,他這幾句話念老給他解釋,「蓋謂愚痴覆心」,覆就是障礙,好像有東西把它蓋起來,「故蒙昧無知,此實為人生之巨痛」。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是覺悟,沒有比這個更重要。覺悟的根是真心,有絲毫懷疑都不行。今天聖道再興旺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就是今天找不到聖人。所以我們必須要常常提起孔老夫子,學習孔老夫子他的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八個字。有這種條件,他能夠肩負起聖教復興的使命,沒有這種心態不行,聰明智慧是另外一樁事情,他不能見性。他所接觸的是知識,廣學多聞,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他不能解決問題。他教化眾生有限,為什麼有限?他不能給眾生做榜樣,眾生跟他學同樣有懷疑。
釋迦做出榜樣來,孔子做出榜樣來,你看,他一生溫良恭儉讓,這就是樣子,做出來了。你要問聖賢像什麼樣子?溫良恭儉讓就是聖賢。佛菩薩是什麼樣子?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是菩薩的樣子,他做出來,你時時刻刻去看。六和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才能和得了,量大福大。法身大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能和、能容,他能為眾生服務,就是能施捨。釋迦牟尼佛看老太太穿針,眼花了穿不進去,馬上接過來,我替你穿,這都屬於布施。隨時隨處遇到人需要幫忙,不需要人家說,主動就去了。一生講經教學,從來不知道休息,這說明什麼?他有體力,他有精神。他的精神、體力不會衰竭的,為什麼?見性了,他的能源從自性來。不像我們,我們的能源是從外面攝受來的,從陽光來的,從飲食來的,不一樣。他們已經轉識成智,我們還是阿賴耶當家做主,這不能比。但是我們努力向他學習,學得很像,叫四聖法界。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四聖,還是用阿賴耶識,沒轉識成智,但是學得很像,也就是依教奉行。佛教的聽得懂,佛的慈心教誨他能相信,佛的苦口婆心對他有很大的利益,這都是屬於緣成熟的眾生。
學佛,不開悟這是苦,真痛苦,為什麼不開悟?煩惱重、業障重,障礙我們的悟門。所以要斷煩惱,要消業障。而斷煩惱、消業障方法無過於念佛,所以念佛這個方法不可思議。鍋漏匠是個例子,像這種例子很多,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頭看到太多了。現前我們冷眼旁觀,看看周邊念佛往生的人就發現了,真正成功是這些阿公阿婆。有沒有人助念?沒人助念,他不需要人助念,鍋漏匠沒人給他助念。我常常說的,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尊重的,將軍鄉的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沒人助念,她不讓人知道,走了以後你才曉得。舊金山,甘老居士的一個老朋友,年齡差不多,這是我們的上一輩,念佛往生的時候,半夜走的,什麼時候走的家裡沒有人知道。第二天早晨她沒有起來,每天她起來做飯,這一天沒有看她起來做飯。打開她的房門,她坐在床上,穿著海青,手上拿著念珠,叫她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發現什麼?擺在她床邊裡面有遺囑、有孝服,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統統做好了。從這裡去估計,至少三、四個月之前她曉得她哪一天走,她能把後事、家裡每個人需要都給做好。
甘老居士是她最好的朋友,都沒說,都沒有告訴她哪一天往生,而是她走了,她的小孩打電話,甘老太太才知道。平常痕跡都看不出來,這是真功夫,哪裡要人助念!助念打閒岔了。這是我們真實的好榜樣,都在我們眼前,都是真實的例子。我們如果說,某個人修行不錯,我臨終的時候你來幫助我助念。這個都靠不住,你能不能往生沒把握。實在講念佛往生人人有把握,人人都有分,因為極樂世界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就是說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我是一體,一體還有什麼分隔,還有什麼問題!走就走了,何必要人知道,何必要讓人麻煩?那是什麼?那是干擾。你看,這自己功夫成熟,阿彌陀佛來接引,沒人知道,好!乾淨俐落,一塵不染。人就是要覺悟,覺悟就是不能離開經教。這一生當中,《無量壽經》、念老的集註,是我們唯一的依靠,其他的都可以放下了。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義寂法師說,「生死為大命」,窮,貧窮逼著你這是小命。「悔懼者,望西云:悔懼等者,命欲終時,獄火來現,見此相時,生懼生悔,悔懼俱臨,故云交至」。看到地獄火現前,後悔、恐懼的心生起來了。這個,張善和的例子我們對他要有深刻的印象。唐朝人,一生殺牛,臨命終時看到牛頭人出現了,很多牛頭人向他索命,這是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嚇壞了,你這一生殺多少頭牛,這牛統統來討命,大聲喊救命。緣碰得巧,喊救命的時候,這時候剛好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裡頭人喊救命,出家人走到裡面看看,看到張善和大聲在叫:好多牛頭人問我要討命。出家人知道了,點著一把香放在張善和手上,告訴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一提醒,這時候來不及,就大聲念。念了幾聲阿彌陀佛,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走了,阿彌陀佛帶他走的。這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相信,張善和為什麼這麼幸運?說實在話,這個時候一念悔心,一念懺悔,知道錯了,都在一剎那之間。我們有理由相信,張善和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這個念佛法門,都是臨終時候一個錯誤的念頭,就又搞六道去,極樂世界沒去得成功。這一生功德圓滿,他成就了。雖然一生造罪業,臨終這一念懺悔,一念知道錯了,就能往生。張善和的事情,瑩珂法師的事情,《安士全書》都引用了。所以這個時候是這一生跟來生關鍵的時候,對這個世間不能有絲毫貪戀,也不能有絲毫的怨恨。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
「獄火逼身,是為燒」,地獄相現前,看到火光。「人若不於有生之年,預先修善,至命終時,方始悔恨,但為時已晚,後悔莫及」。所以我們知道,張善和過去生中善根深厚,只是這一生遇的緣不好,一生殺牛為業,靠什麼過日子?靠殺牛,賣牛肉。是個善根很深厚的人,墮到這種行業,臨終的時候運氣好,叫救命的時候門口就有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懂得這些道理,一看到境界,知道怎麼做法,做得非常如法,送他往生。所以『豫』就是預先的意思,我們在身體還強壯的時候要預先修善,現在就要幹,要真幹,要排除一切障礙。真以念佛了生死為念,身體縱然有疾病,也自然平安無事,不需要操心去保養,用不著。我們操心保養,對這個臭皮囊沒放下,還是常常想著要照顧它,沒有必要。能不能往生像前人那麼樣的瀟灑自在,完全看我們現在能不能放下,是不是真放下。不然將來臨終後悔,真的,後悔來不及了。
我們看最後這一段經文,「結成」,這裡分三段,第一個小段,「禍福自當」。善惡是自己做的,所以果報要自己承當。請看經文: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沒有人能代替。這一小段,包括後面,結成這一大段,「總結前五惡、五痛、五燒」。五惡是你造的因,殺盜淫妄酒;五痛是現前的果報,你的病苦、你的災難;五燒是來世三途果報。
先看第一段,『天地之間,五道分明』,「五道」就是我們常說的六道。「《會疏》曰:天地則所依器界,總標三界」,「天地之間」就是講的六道輪迴。「五道則能依有情,善惡通舉」,六道是我們所依的器世間,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六道裡頭生活環境。六道裡面這些人是正報,能依的有情眾生,不論他作善,還是造業、造惡。「苦樂因果,人人常見,故云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二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愈往上去,欲愈淡薄。到色界,色界因為他有定力,有禪定功夫,五欲雖然沒斷,這個定力能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些念頭它不會起來。定能伏煩惱,不能斷,什麼能斷?定開智慧就斷了,轉煩惱成菩提。只有定功沒有智慧,智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這種智慧不行,他的煩惱伏,沒斷。四禪四空這叫八定,四禪八定不是四禪之外有八定,是四禪加上四空叫八定,這叫世間禪定。得這個定功的人,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天科學家沒有見到,沒有發現。
六道上面二十八層天,下面有畜生,畜生很複雜,有我們人能見的,有我們人見不到的。餓鬼也很複雜,地獄也很複雜,六道實在是個大雜燴。為什麼這裡說五道?五道不說阿修羅,只有天、人。阿修羅是怎麼回事情?《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除了地獄道之外,其他的四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天就合在天道,阿修羅在人間就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這一道,他的特性,福報大,過去做人的時候修的。為什麼會變成阿修羅?貢高我慢,好勝,不服輸,什麼都要跟人爭,看到有人勝過自己,那非常難過。所以好勝、好鬥,瞋恨心很重,嫉妒心很重,在天上就叫天阿修羅,他修的有天福;在人間,人間阿修羅;在畜生,畜生裡頭的阿修羅,毒蛇猛獸;在鬼道,就是惡鬼,這是常常害人的,鬼裡頭有阿修羅;地獄裡頭沒有。所以他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這裡講的,「五道分明」。
又義寂法師說,「天地之間,五道生死,因果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業因,如是果報,一絲不爽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絲毫不爽。佛門裡頭諺語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迷惑顛倒,造作的時候他不知道,果報現前他害怕了。菩薩聰明,菩薩知道因果絲毫不爽,所以他不敢造因。換句話說,貪瞋痴慢疑這五個字不能要,這五個字完全違背法性。但是這五個字,與生俱來就跟著我們,從來沒有捨離過,養成嚴重的習性,不知不覺它就起作用,這很可怕。必須是有高度的警覺性,真正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你才能控制得了它,讓它在一切時、一切處不起作用。這是用我們自己的定力、信力,講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這樣的力量把這些煩惱的因,業因伏住。於是殺盜淫妄酒你才能遠離,擺在你面前才不動心。你是怎麼看法?它來考驗我的,看我還起不起貪瞋痴慢疑。我要生起這些念頭,我的功夫就敵不過它,我敗了;在我面前,能夠不起心、不動念,我勝了,這一關我就超越了。
所以,大菩薩修行不離塵勞,知道塵勞就是佛事,是真正修行道場,這就禁得起考驗。可是多少人在這個考驗當中失敗了,墮落了,又到三途去打滾。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不都是這樣的嗎?這一生能得一點好處,六十年不離開經教,靠這個。天天佛在經教裡提醒我們,我們離開經教就會迷惑,就會做錯事情。冷靜去觀察思惟,我們修行的功夫非常脆弱,不堪一擊,小小的境界風往往我們都敵不住,何況大風大浪?這都是真相擺在面前。一個修行成功的人,不能離開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假的,不是真的,別人不知道,我們自己很清楚。戒就是守法,守規矩,戒的根本確確實實就是五戒跟十善。為什麼今天五戒十善做不到?五戒十善還有基礎。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所以,佛法在全世界弘傳,只有在中國這一支開花結果,在其他各地方所傳的都默默無聞。這什麼原因?因為中國這個地方,傳統教學裡頭孝道的根基非常厚,適合於佛教的發展。
《觀經》裡頭的淨業三福,是大乘佛法最高指導修行原則,三條。第一條根,根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細細想想這個,這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儒,《弟子規》,慈心不殺那是因果教育,落實在道,《感應篇》,後面才能夠修十善業,沒有前面這兩個基礎,十善業做不到。這是我們幾十年細心觀察,去體會,為什麼今天佛教有名無實?經教不通沒法子修行,修行就是假的。印光大師說得好,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有經教依據。要不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叫白講了?
確實有不靠經教的,那就是念佛法門。雖然他不要經教,他戒定慧三學具足。他老實,真聽話,叫你一句彌陀念到底,就一生不變,這就是持戒波羅蜜,圓滿的持戒。真信、真願、老實念佛,念到三年五載,念佛三昧現前,他得定了。有人開悟往生了,有人得定往生的,有人持戒往生的。怎麼曉得?因為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開悟往生的,戒定慧都具足,生實報莊嚴土;有戒有定,沒有開悟,生方便有餘土;有戒,定慧還沒有得到,生凡聖同居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真的是老實、聽話、真幹,戒定具足,慧雖然沒有開,等於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生不改方向、不改宗旨,一條道路,一個目標,那就是智慧的選擇。所以這些我們都不能不知道。
『善惡報應』,「報應」,《箋註》,丁福保的註解,「有施必報,有感必應」,你得要相信。「故現前所得之禍福,皆是宿因之報應」,宿因是過去世造的。「《會疏》云:善惡約因」,從因上講,報應是從果上講,「因有善惡,果感苦樂,形聲影響,毫釐不差」。形聲影響是比喻,形是一個人的形狀,人形,站在太陽底下他有影子;聲是音聲,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立刻就有回響。舉這兩個做比喻,聲形是因,影響是果,毫釐不差。你看「影必隨形,回響隨聲,一絲不爽,業因果報,亦復如是」。這給你講因果報應。
『禍福相承』,「承者,受也,繼也。蓋宿世業因,善惡夾雜。故後世受報,或先樂後苦,或先苦後樂,苦樂相繼,禍福相倚,故云禍福相承」。這些事情都在眼前,想想自己,想想周邊的人,哪個不是?現在生活得很自在,從積善而來的。現在生活很困難,煩惱很多、業障很多,是從造作不善而來。「作善得福,造惡得禍,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沒有人能代替,自己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一定曉得事實真相。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不能違背因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順著佛陀的教誨決定有好處,違背了它,將來後悔莫及,肯定有後悔那一天,但是那個遲了。
這一段經文,佛講得太好了,裡面的義理、境界無量的深廣。都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親身去體會,把它證實,它就在我眼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