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五惡 修五善 (第十四集) 2012/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64集) 檔名:29-304-001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五十四頁,從第二行末後第二句看起:
「綺語者,新譯為雜穢語,《俱舍論》云:一切染心所發諸語,名雜穢語」。這句話說得非常好,『綺語』,綺是比喻,綺是綢緞,非常美的物質,柔軟的物質,人見到都歡喜。這種語言就像這些綢緞一樣,人聽了很悅耳、很喜歡,可是它不是清淨的,它是染污的。什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它的內容離不開這些。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些文藝表演,特別是電視、電影、網路,老少咸宜都喜歡看,裡面是什麼?殺盜淫妄,這些統統屬於綺語。所以《俱舍論》這句話說得好,一切染心所發諸語,染心,一切染心,它不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不是從平等心生出來的。諸佛菩薩的言語,是從大菩提心裡面生出來的,與性德相應。這些雜穢語,它是從一切染污心裡頭生出來的,第七識執著是染污,第六識是分別,染污輕一點,第七的染污最嚴重。染污裡頭最嚴重的是什麼?貪瞋痴。相宗經論告訴我們,「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末那識。四大煩惱第一個我見,我見就是自私自利表現出來的,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貪瞋痴;換句話說,這些言語從貪瞋痴慢出來的。教人?教人也是增長貪瞋痴慢,所以佛稱這個叫口過。我們希望自己斷貪瞋痴慢,也希望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斷貪瞋痴慢,怎麼可以叫煩惱、業障往上增長?這就錯了。
《大乘義章》也說得好,「邪言不正」,邪言指的是什麼?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邪言。性德的標準,我們要記住,常常放在心上,那是一面鏡子時時刻刻照著自己,有沒有犯這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叫真修行。世間法,在這個世界上古今中外,中國老祖宗講得最圓滿、講得最精要,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好記,不會記錯。五倫就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個字。五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還會記錯嗎?實際上這五個字就是佛門裡面的五戒,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就是五戒。人能持五戒不會失人身,五戒有了虧缺,人身就丟掉了,來生就得不到人身。四維四個字禮義廉恥,八德八個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怎麼會忘掉?不會。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跟這四科相應而不違背,這什麼人?聖賢人。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功名富貴,與功名富貴不相干。
孔子是聖人,孔子一生清寒,沒有做過大官,只是喜歡讀書、喜歡教學而已,有弟子三千人,弟子當中傑出的、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出世法裡面,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榜樣,一生教學,學生弟子多了,有成就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有成就的。這個有成就是證得須陀洹以上的,這都算成就,須陀洹就稱聖人,聖人裡面最低的階級,小小聖。小小聖就非常可貴,為什麼?他不會墮三惡道,他在六道輪迴有期限,不是永遠在六道,他有期限,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出輪迴。這大乘,大乘實在講也是四科,都很好記,第一科五戒十善,我相信每個人都能記得。十善裡面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瞋、不貪、不痴,十善業,不會忘記。五戒前面四條十善裡頭有,只是加一個不飲酒,五戒十善算兩科,五戒一科,十善一科。
六和,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見和同解,我們不跟一般人同,我們跟佛菩薩同,這點很重要,六和敬所以不能落實,就是關鍵在這一條。我跟他和,他跟我不和這怎麼辦?我們跟佛和,跟佛菩薩和。佛菩薩對一切眾生都非常慈悲,都能恆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點都不勉強他。他沒有能轉過來,沒有能覺悟,佛菩薩不責備眾生,責備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夠,我沒有把他教好,過失在我,不在他,六和就做到了。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這利就是物質的享受,大家是平等的。末後一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四科。學佛一定要把五戒、十善、六和、六度做到,這大乘。小乘,小乘做三個,五戒、十善、六和,沒有六波羅蜜,有六波羅蜜就是大乘。佛法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可是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裡面去對號,這就有點難了,這是真功夫,這叫真修行。我動這個念頭,把這個標準拿出來對比一下,有沒有違犯,當然先決條件,對這個四科要有相當深度認識,對五倫亦復如是,對倫常八德要有基本的認識。認識是解門,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去比對這是行門,這是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的大道。
《大乘義章》裡頭說,「邪言不正,其猶綺色」,綺是美麗的顏色,綢緞的顏色,「從喻立稱」,這名稱是從比喻上得來的,「故名綺語」。《無量壽經箋註》丁福保居士的,「綺語,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詞也」,世間叫言情小說,連《紅樓夢》都包括在其中,《西廂記》,這是古時候的小說,寫得很含蓄,裡面有這個意思,現在講談戀愛。今天你看歌舞戲劇、種種表演,有沒有這個意思在裡頭?如果有都叫綺語。「後世騷人積習,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於閨閣者,皆謂之綺語」。綺語的範圍很大。我記得早年,我在景美圖書館講到這些經文,因為圖書館不遠有一個學校,叫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學生讀這個學校的將來都是演員、歌星、電影明星,幹這一行。聽經聽久了,心裡害怕來問我,這一行能不能幹?要不要改行?我就告訴他,改行最好,凡是這一行造的業都不善。這些學生以後都學別的科系去,不搞這個,這對的,能回頭。
「又《十業道章》云:說染言詞,名雜穢語」,就是綺語。「若不染心,綺飾文辭,歌讚實德,非不善也」。這說得好,你的文字華麗,但是這裡面是清淨心,沒有涉及到這些香草、美人這種寓言,沒有這個,這好。你讚佛、讚菩薩、讚極樂世界,這都是好文章,這不是不善。望西法師說,「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很容易、很隨便的就說出來,沒有經過思考,由此可知,他習氣之深。說出來之後這有過失,俱生神就把你記錄起來,阿賴耶識裡頭,種子識的力量就加強,不善的種子,沒有人想到這個事情。真正想到了為什麼不念佛!我們總感覺到自己善根福德不夠,其實可以培養,而且很快就能培養成,我們想像當中所需要的,就是足夠的資糧往生淨土,可以做得到。一聲佛號就含無量功德,一天到晚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還得了!所以諦閑法師讚歎念佛真正往生的人,都說弘宗演教(弘宗是弘揚禪宗,演教是教下),這些大德比不上你,名山寶剎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諦閑法師對鍋漏匠的讚歎。他怎麼成就的?不過是三年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他什麼都不懂。
這是十足證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方法是行門當中第一法。八萬四千行門無論哪個行門,只要你掌握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這一生決定成就。一切法門當中淨宗是易行道,它就是一句佛號,所以這一句佛號念三年,那個八萬四千法門學三年,都比不上念佛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的志願要放在極樂世界,只有到極樂世界乘願再來,那沒有問題。你是菩薩身再來的,菩薩身再來的人,決定不迷。我們還會被七情五欲所迷所動,自己心裡面要有數:我不是菩薩,我不是再來人。那不是菩薩、不是再來人,我這一生有機會爭取作菩薩、作再來人,我要把這個爭取擺在第一,希望我一生能成就,這比什麼都重要。
只有自度才能度人,這一句話佛在大小乘經裡頭說過很多次。自己沒有度想度別人,後頭有一句,佛常說的「無有是處」,無有是處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這個道理。自度做出最好的榜樣給人看,這就是度他。鍋漏匠往生這個樣子,你想想他度多少人?連我們今天學佛都受到他很大的影響,都受到他很大的鼓舞,增長了我們的信心、願心,這就是他的功德對我們的加持。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瞭,這就是智慧光明照注,知道感恩、知道報恩,報恩是依教奉行。
要記住,「南山」就是道宣律師,這條戒「人多喜犯」,就是綺語,現在講開玩笑,開玩笑在佛經上稱為戲論,遊戲的戲,這戲論,很容易犯。後頭講得好,這是道宣律師所說的,「良由妄業熏積」,就是妄想、妄語,在這裡特別側重在妄語,妄語的業習長時間薰修,長時間的累積。「識種尤多」,阿賴耶識裡頭這個識的種子最多。「故隨塵境」,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是境界,六根對著六塵境界喜歡開玩笑,這個習氣真的是很多,時時刻刻我們都會遇到。「動便虛構」,虛就是妄言,就是開玩笑,構就是造成罪業。接著又說,「行基菩薩云:口虎害人,舌劍斷命。如口如鼻,死後無咎」。這兩句話什麼意思?念老下面解釋,解釋得好,「令人之口如鼻之無言」,鼻不會說話,口會說話,口要像鼻子一樣不會說話,就不會有過失。「死後無咎」,就避免過失了。
「如《智度論》云: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這一句經文,《智度論》上引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是經文。我們要記住,第一個,「口氣臭」,喜歡綺語、妄言的,你走近一點你就聞到他口臭,確實有。我在沒有學佛之前這個綺語不知道造多少,喜歡開玩笑,喜歡挖苦別人。年輕不知道,有意無意得罪很多人,以後造成很多障礙,學佛之後才明瞭。那個時候口有口氣,自己不知道,是個老居士告訴我的,福州人,年歲至少大我二十歲,父親輩的,他常常來聽我講經。我們在景美建了一個圖書館,那是我講經第二十年,我講經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這個老人跟我很熟,聽我講經也十幾年了,我們這個圖書館建立的時候他來看我,告訴我,法師,你業障消了。我說什麼業障?口味道沒有了。他說以前有,我們都不好意思說,你講經二十年的功德,這業障消了,沒有了。自己不知道。年輕沒學佛的時候在公家機關上班,職位雖然小,喜歡跟人開玩笑,喜歡挖苦人,強詞奪理。所以我有一點辯才,沒有理我會說出一套道理,他也對我無可奈何,幹這種事情。當時是有快意,不知道這罪過很重,造成以後的障礙。別人什麼?嫉恨你,嫉妒怨恨,有機會他就報復你,找麻煩,那真的要吃苦頭,從哪裡結的不知道,就是平常開玩笑。這也是一般讀書人都有的毛病,好勝,爭辯當中好勝。這是第一個我深深感受到。
第二,「善神遠之,非人得便」。那在今天這個社會就多了,善神是護法神,護法神走了,不護持你。像我們在《三昧水懺》裡面看到的,悟達國師生生世世修得好,戒律清淨,知見純正,護法神守護。十世,這時間總有幾百年,善神都不離開他。到第十世唐朝時候,十世修行累積的功德,他被皇帝封為國師,這地位高了。有一天皇上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就是師子座,我們講太師椅,很大的太師椅,沉香做的,你知道沉香現在是論什麼?是論兩、論錢來賣的,這一個寶座多重!沉水香雕的寶座。他接受很得意,心裡動這個念頭,出家人的地位第一,再沒有高過他的。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傲慢的念頭,念頭才生起護法神遠離,冤親債主找上門,現在講附體。
這個冤親債主是被他害死的,深仇大恨念念不忘,你看追他十世,等待機會。這下機會逮到了,附體附在他膝蓋上,長了個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畢竟是十世修行,他是真幹,感動阿羅漢迦諾迦尊者,出面來給他調解、化解。把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十世之前在一起做官,意見不和,被他害死了,由於這個冤仇。這兩個當然都是讀書人,都是明理人,接受阿羅漢的調解,他離開,他的病就好了。《三昧水懺》就是這樣傳下來的,序文裡頭把這段歷史故事講得很清楚。「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受人毀謗、受人欺負、受人陷害,都沒有關係,不放在心上,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絕不跟人結冤仇,他跟我結冤仇,我不跟他結冤仇,他將來有沒有果報?有果報。但是沒有冤親債主報復這個果報,沒有,他有性罪。殺盜淫妄本身就是罪,不但造作,起心動念都是過,起心動念叫過,付諸行動叫罪,叫罪過。叫非人得便,被冤親債主附體,現在這個世間很多很多這個情形。
第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縱然他講的真話、真實話,沒人相信他,他說的好話、說的真話,為什麼人不信?先世造的口業重,這一生當中沒有人相信。第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世出世間重要問題都會找一些人在一起商量,徵求意見來解決問題。這些事情人家不邀請他參與,這是什麼?這也屬於口業,心口不善自然感召。第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這第五種常常被人毀謗,毀謗這些人未必有事實,所謂造謠生事,現在這個社會特別多。甚至於我們在講經裡頭,他怎麼樣?斷章取義引用出來造謠生事,我遇過很多。早年趙樸老在世,我常常去看他,老鄉長,同鄉的長輩,對我們很愛護。有造謠生事的,在我講經裡頭節錄出來,把這個東西送給宗教局,來告我。樸老有智慧:你這個節錄的不算數,你把他原來的錄音帶和這光盤,你拿來給我聽,看他上下怎麼講的,不能單講一句,我要他原來的東西。拿不出來,拿不出來就算了,就不處理它。
這個事情我知道了,那我們講經說法要不要格外小心?不需要。為什麼?經是佛說的,我們是學習,把我們自己修學的心得給大家做報告、做分享而已。我不需要給自己加壓力,我們要小心,哪些能講,哪些不能講,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這樣學習經教違背了經教的意思,句句都老實講實話,就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者,跟事實真相完全相同。我們需要避諱的,那就是最好不要說過失,這是普賢十願第二願教給我們的,「稱讚如來」,我們學這個,別人有好處我們讚歎,別人有過失不提。不但言語當中不能提,念頭都沒有這才好!
我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的良心當作別人的垃圾桶。這個意思說,不要把別人不善的東西放在心上,那就變成別人的垃圾桶。我們這個心可以收集別人善行,善行、善言我們專收集這個,不善的一概不收,一概不予理會,養成自己純淨純善這好!專門收集別人不善的,那是愚痴的人,沒智慧,這種心行是把自己往下墜落,不是向上提升。這個基本的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守住,也就是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要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
第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這也是妄語的業,包括四種。社會一般大眾不尊重你,雖然你有很好的教誨,別人不相信,別人不會依照你的教誨去落實。人到沒有信用的時候,這個現象就產生。第七,「常多憂愁」,憂慮多,也就是妄想多、雜念多,心不清淨。心不清淨身體就不健康,肯定有連帶關係。第八,「種誹謗業因緣」,毀謗是果報,毀謗有因,因是什麼?因就是口業。常造口業,喜歡造口業,你帶來的也是種種毀謗,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這也是一定的道理。
第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口業太重,地獄裡面所說的拔舌地獄。造口業,讓我們立刻就想到拔舌地獄,拔舌地獄是他必須要受的。他的口業,不善的影響,影響的面有多大,就是受害有多少人,影響的時間有多長,這裡頭有受不同的罪報。影響大的全都在無間地獄,拔舌地獄度過之後再到無間,可見這個事情非常可怕。第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過去喜歡毀謗別人,這一生當中,這是從地獄出來還有餘罪在,餘罪帶給你的果報,就是有很多人有意無意的毀謗你。「可見妄語之惡業,廣生過咎」,廣是廣大,衍生許許多多的罪過,「死墮地獄,慎莫輕忽」。佛提醒我們!
世出世間聖賢對於言語都非常重視,孔子教學,言語列在第二科。夫子當時教學功課簡單,只有四門(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政事。政事是什麼?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一些疑難雜症,怎麼樣去應付,這都是屬於政事。最後一條是文學,文學是什麼?精神生活,今天講的文學跟藝術,文藝,陶冶性情。只有四科,享受是放在最後,首先學做人,前面兩條是做人,德行跟言語,政事是物質上的福報,文學是精神的福報。我們對這樁事情要謹慎、要小心,時時刻刻希望自己不犯這個過失。
末後這一句,『憎嫉善人』,「憎者憎惡,嫉者妒嫉」,這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人有這個毛病,造這種惡業,這個業好不好?不好,這個業罪報也非常重。這個善人,真正是個善人,他住在這個地方,對這個地方的社會有好處,他的行為,就是他的言行自自然然能感化這一方。你要嫉妒他,你要障礙他,這個罪報不跟他結,真正善人他也不記你的過失,你趕他走,他就乖乖走了。跟誰結罪?跟這個人如果長住在這個地區,他教化的人多,他教化的時間長,這地方人有福,因為你嫉妒把他趕走,這個地方人沒福了,這地方人沒有人教,這個責任都在你身上,所以這個罪重。真正善人,你得罪他,他不會怪你,他不會報復,所以跟他沒事,跟這個地區眾生問題可大了,這個罪業一般都是無間地獄。如果這是個大善人,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有道德,這個地方失去這樣的人教誨,是這個地區的人沒有福報。你把這種人趕走,你讓這個地區的人都沒福,這個責任你要完全承當。我們知道,承當這個責任是阿鼻地獄的果報,這是自己愚痴,造這麼重的罪業。
如果有智慧,遇到這個善人你能幫助他,你能給他宣傳,把他的影響擴大,你得的福報跟他一樣大,你用的力量小,得福報大。你介紹一個人跟他學,這個人成就了,這個人一生的福報,你的果報跟他相同。但是他們一個要教,一個要學,都很辛苦,你是個介紹人,讓他有機緣成就,你的福報跟他一樣大,但是你不需要受那麼多辛苦修學,福報相同,這很多人不知道。要知道遇到這樁事情,修福的機會到了,好事,不是壞事,而且修大福報。這些大善人修福,我們來享福,這是真正聰明人。我們如果是反其道而行,嫉妒、障礙,把他攆走,我們將來在阿鼻地獄,果報天壤之別,不能不知道。所以人要見賢思齊,實在講我們沒有那麼大的智慧,沒有那麼大的福德,齊不了,齊不了要跟著他走,確實他造福我們享福,享福一定要幫助他,把他的教化發揚光大。
教學過程當中聽經,就是增一分功德,尤其你在這個地方有影響力,受人尊重的,這個人講經你去聽,這是什麼?做影響眾。水漲船高,把他抬起來,抬舉起來,幫助他提升起來,好事!講經的人不能不聽經,我一生講經,如果這個地方有人講經,我知道了我一定去聽,所以我的法緣殊勝。別人講經我不去聽,我講經也沒人來聽,因果報應法爾如是,我喜歡聽,我講經聽眾就很多,法緣是這麼結的。現在年歲大了,在過去行動沒有感覺到累,現在感覺到累,這說明年歲大了,有一些地方我就不去了,把念佛的時間加多,往生要緊。
我們再看底下一科,「誇大自欺」,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請看經文: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
這六句,《解》裡面是緊接著前面經文末後兩句,「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這接下來,『尊貴自大,謂己有道』。念老說這段經文,古有兩種解釋,「一者,《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惡口。敗壞賢明明妄語。不孝二親」,《魏譯》本作二親,「明作惡人造逆。朋友無信,明其不忠」,成就前面所說的妄語。「尊貴自大成其惡口。謂己有道成其兩舌」。口四種過全造了,我們把這幾句好好的溫習一下,嘉祥大師的註解《無量壽經義疏》。憎是憎恨,嫉是嫉妒,對於善人、善行、善事超過他,他心不平,他不甘心。所以他自然就批評,找這個善人的過失,找不到過失,也無中生有,古人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總要找一些歪理。確實有些事情也都是真的,那真的是環境不一樣。
我這一生人家攻擊頭一個目標,出家不住在寺廟,這是事實。不是我不願意住寺廟,他沒有去替我想想,寺廟不收。我到寺廟去吃一頓飯沒有問題,大家歡喜接待;說掛單住一晚上,沒有一個寺廟答應的,那有什麼辦法?所以他不知道,確實有排斥的一股力量在。這個裡頭有原因,我們也不必說,說了都是過失。我們只有感恩,對於毀謗的人感恩,為什麼?至少他提醒我,我聽聽他毀謗些什麼,「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我有好處沒有壞處。至於他造成的影響,有些初學同學聽到,不願意再聽我的講經,那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講經不是為他講的,連佛菩薩講經都有對象,什麼對象?有緣眾生,他跟我沒有緣,所以這是正常的。有緣的人聽到生歡喜心,聽到的時候生恭敬心,他就得利益。聽到有懷疑、有分別、有執著還要常常提出來辯論,這些情形有,不但有,我相信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情形,那眾生就好度了,淨宗就很容易相信。為什麼說難信之法?說難信之法一定有難信的道理在。
嘉祥大師講得好,瞋恨、嫉妒善人,這一定是有惡口,提到都是嚴厲的批評,不是讚歎、不是歡喜。「敗壞賢明」,這個業就更重一層了,怎麼樣去破壞他,怎麼樣去毀壞他的成就,都是今天社會普遍的現象,到處都能看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走過這條道路,很清楚、很明白,我們關關通過了,用感恩的心通過,清淨平等心通過,這值得自己安慰的。感恩佛菩薩教誨,這一生能守得穩、能守得定全靠經教。如果我們有三個月不讀經,我不敢講我能守得住。由此可知,經教的重要,特別是對弘法、護法的人來說,弘、護都重要。否則的話,你的護法有的時候護錯了,你不是在護,是在破壞。可是自己確實沒有破壞的心,真是有護持的心,做了壞事,善心做了不善的事,這是什麼?智慧不足,這個現象常有。
不孝二親,這說明惡人造逆,這個逆是五逆,第一個是不孝父母,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在淨宗,淨業三福,是淨宗學人最高的修行指導原則,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一切諸佛沒有例外。因為佛在這三句話末後說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淨業三福一切諸佛都說過,一切諸佛都遵守,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這話說得非常重。頭一句「孝養父母」,這個孝我們真做到了嗎?什麼叫孝?查查《論語》,孔老夫子對孝這個字的解釋很多種,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不一樣。今天這個世界孝道沒有了,孝養父母,父母希望什麼?父母希望我們有錢,錢愈多愈好。跟從前不一樣,兩百年前的人你問父母,小孩問父母,父母喜歡我要怎麼樣?他都會講希望你作聖人、作賢人,沒有父母是希望你升官發財的,現在不是,現在父母都是希望你做大官、發大財。我們是不是以這個為盡孝?不是,孝沒有了。孝養父母,養父母的身體,養父母的健康長壽,養父母之志。所以今天孝這個字,根都被拔掉,這個問題嚴重。師也沒有了,為什麼?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沒有了,師就沒有了。這兩樣東西沒有了,文化的根就斷掉,搞什麼全是假的,假的很容易被摧毀,這今天困難在此地。
典籍保存下來了,我們有這個力量盡量努力把它保存,保存了《四庫》,保存了《薈要》,保存了《大藏經》。光有這個東西不行,得要有人學,到哪裡去找人學?找什麼樣人學?要找孝子,要找尊師重道的,這種人找不到了。在我們的想像當中觀察的結果,古聖先賢的教誨、佛的三藏將來有可能變成學術、變成知識,學校裡面用它來做教材,是社會大眾的知識,與聖賢不相干,與聖賢永遠脫離。為什麼?師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師道跟孝道在中國,古時候家教裡頭,都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小到什麼時候?剛出生,這個嬰兒出生他睜開眼睛會看、他會聽,他就開始在模仿、在學習。中國古人知道這時候是關鍵,正是所謂先入為主,他這個三年一千天,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都是善,這樣根才紮下來。古人說「三歲看八十」是真的,八十是什麼?直到老不會改變。死,他都肯去死,他不會變節,那個根多深!這個根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表演,做出來給他看的,他不需要講解,兩百年前中國家教是這麼教法的。
這兩百年,前一百年疏忽了,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這西風吹來了,對中國傳統東西不再恭敬,有了懷疑。科學的精神是懷疑,於是就有人提出來,為什麼要孝?對老師為什麼要敬?就提出來。雖然提出來,可是真正孝親尊師的人還是不少。可是風氣變了,一代不如一代,衰了,一百年前到今天,不但沒有真幹的人,講的人沒有了。所以現在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陌生,確實有時候還不如外國人,外國人真正研究漢學的,他們懂得的比我們多,但是他們已經變成學術,變成知識,不是智慧,所得到的受用很微薄。沒有聖賢那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境界沒有了,聖賢有這個境界。學佛的人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個沒有了。國學跟佛學,用最淺顯話來說,真實智慧,但是今天把智慧變成知識,就大不相同,真實智慧沒有了,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
這是我們最近十年體會到,參加十幾次世界和平會議看到了,這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專家學者,都是有博士學位的,大學教授身分,政府高級官員身分,不能解決問題,社會問題擺在面前,束手無策。於是怎麼樣?於是對於世界還會不會再有和平,產生疑惑,都打了問號。如果有智慧,那他答案是肯定的,和平可以恢復,怎麼恢復?把倫理教育找回來,道德教育找回來,因果教育找回來,宗教教育找回來,這個世界會安定,世界會有和平。如果對於這四樣東西還要打問號,還要懷疑,可能世界走向毀滅。今天對這四個問題,真正有信心的有幾個人?我常說有信心,幾分之幾的信心,還有幾分之幾的疑問,跟古人不一樣,古人沒有懷疑。今天找像孔夫子這樣的學生找不到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到哪裡去找?今天人腦子裡頭想到創造發明,要創新,絕不會走回頭路。他不知道舊的是性德,從自性流出來的,新的是從阿賴耶流出來的。這些新東西從妄心裡流出來,禁不起考驗;從真心裡面流出來東西禁得起考驗,永恆不變。我們今天捨棄真的,完全用假的,那最後是世界的毀滅。就在我們選擇,選擇老祖宗東西,這個社會會延續下去;選擇科學的技術,科學東西,這世界會走向毀滅。
這裡頭到底什麼個原因?很簡單,性德把人教好,阿賴耶從走科技的時候把人都教壞,這就是根本原因,人要完全講究自私自利就完了。傳統的教育是不允許有自私的,你細細去看《弟子規》。所以中國從小教小孩不能為自己,起心動念要為家族,到這個世間來是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這是最底的底限。往外面推出去就是愛國家、愛社會,再推出去「凡是人,皆須愛」,不為自己,一生是付出,不是佔有。佛講得更究竟、更徹底,佛說到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切眾生都要真正的愛護他,為什麼?是自己。樹木花草是自己,山河大地是自己,沒有一法不是自己變現的,所以人必須自愛而後才能夠愛人。幾個人把古聖先賢的道理參透?為什麼參不透?不肯落實,這真正原因,他落實就會參透,他不落實永遠參不透。為什麼?不落實止於知識,落實他突破了知識,超越了知識,這才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止於知識這個層面這是人天,最大的人天福報是人天裡面的智慧,不是佛菩薩的。佛菩薩真實智慧與性德相應,他的智慧與阿賴耶相應,與自性不相應,這不能不知道。
所以這個地方所說的,明作惡人造逆,依這個標準今天哪個人不造逆,逆是五逆,不孝父母,叛逆。現在小孩長成不要父母了,你看看年輕人結婚的時候,不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這正常的。推動傳統文化這個關很不容易破,人不知道愛其親,古人諺語裡頭有所謂,家裡頭有老人那是家中之寶。尊重老人的經驗,老人畢竟他走過一生,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科學技術不如我們,人生的體驗他比我們豐富太多。我們連這古老東西統統不要,一切創新,新的東西沒有經過考驗,常常出毛病。世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你看穿、看清楚了,很簡單,根就是把父母跟老師丟掉了。父母生我養我是應該的,他為什麼要生我?我長大了不養活他們是應該的,這現代人的思惟。老師就根本別說了,老師,學校是學店,我繳了學費來學東西的。老師販賣知識,我付了錢我學到的東西,你對我沒什麼恩德,沒有這種義務來報答你,現在這種觀念。這個觀念根深蒂固,你給他解釋講不通。
可是智慧,決定是在孝親尊師裡頭來的,你要想求真智慧得走老路,走新路求知識,不能求智慧,這是老實話。求知識行,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可以,求清淨平等覺要從孝親尊師。染污的心、不平的心,你不想離開,你認為這是很正常的,那就沒法子。今天困難在哪裡?就在這裡,我們清清楚楚,我們努力在做做得還不夠。我是真正在想,方東美先生後代還有三個人,兒子都住在美國,老大到我們這來過,在這住了幾天。我都非常希望他們能到這邊來定居,我們可以有個房子送給他,晚年住在一起,互相照顧。但是我們一想,他在美國生活了六十年,我跟老師學習的那一年他們到美國去的,一直沒有離開美國,老大住在洛杉磯,另外兩個住在紐約,生活在那裡習慣了。到這邊來看看,看到我們的攝影棚、我們的講堂,供養有老師照片,我們念念沒有忘父母、沒有忘老師,我們真心想幫助他。現在年歲都大了,他的老大小我三歲,今年也八十三,晚年生活在一起是樂事,這也是給社會做好榜樣,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老師就是父母。但是今天的人,他不孝父母,他不敬老師。
經上一再說,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人在這個世間誰的恩德最大?父母跟老師,沒有父母你沒有這個身體,沒有老師你沒有智慧。尤其方老師給我們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太難得了。這條路決心選擇走過來了,證明他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與貧富貴賤不相干,與什麼相關?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心地清淨不染,平等沒有高下,覺而不迷,真樂!這不是假的。樣樣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想幫助幫不上,這幫不上的原因是緣,我們沒有這個緣,有這個緣能做得成功。我們住在大埔這個地方,我們住上三年,看看我們周邊這幾個村,能不能改善?這些村民都像兄弟姐妹一樣,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我們在這裡就做成功!常常換地方,不行,一定要止於一,心止於一,身也要止於一。
所以古人的成就,古大德我們非常羨慕,很想學沒這個緣,能住在一個山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下山,道業成就了。我在日本訪問,拜訪比叡山,日本十三個宗派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過。我就打聽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住得最短的時間多久?十四年,最長的三十多年。我們真的仰慕,他心是定的,他才有成就,以後被請下山建立宗派,成為開山祖師,日本十三個宗派。早年李老師告訴我,他看我走得太多,到處都在講經。不是我願意,我沒地方去,環境造成的。章嘉大師告訴我,一生佛菩薩給你安排的,所以我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菩薩安排的。八十五歲,何老居士遺言,夫人真的把六和園供養給我,我才有個落腳的地方。所以人家很多地方找我去,我不想去了,佛菩薩給我安排在六和園,我將來就老死在六和園,我哪裡都不去。你們找我機會遲了,你們如果要早找我,我肯幹,你們遲了。所以這個地方雖小,好,愈小愈好,省事,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地方大了,要很多人照顧。我這個小地方,住四個人,很舒服。外面院子種菜,這個菜供養我們的協會,太多了我們吃不完,整個協會吃的蔬菜是我們自己種的。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還沒講完,下一堂課我們接著講,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