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 (第十八集) 201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38集) 檔名:29-303-00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九百一十一頁倒數第七行,我們從經文看起: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這四句經文是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真相。『善惡變化』,就是六道的果報。人的念頭善惡不定,最重要的就是斷氣前的最後一念,這是關鍵的時候。最後這一念善,就引導他到善道去投生;如果最後這一念不善,是惡的,他就到惡道去往生。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就是最後一念,平常念多少都不相干,決定性的是最後一念。那平時念是養成習慣,希望最後這一念能提得起來,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決定不能夠疏忽的,關鍵是在最後。所以我們不可以輕視那些作惡的人,每個人善根不一樣,作惡多端,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往生了。這個不是不公平,實在講各人行業不相同。在我們想像當中,肯定是這個人過去生中宿世善根深厚,他才有這個機會。一生不念佛,最後這一聲念佛,肯定遇善知識提醒他,他到那個時候來不及去思惟,人家教什麼他就聽什麼,這就能往生。這種緣可遇不可求,一萬人當中找不到一個,十萬人當中也未必能找到一個。所以最有把握的就在平時,平時最有把握的是要放下。
為什麼臨終他提不起來?我們對這個世間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不定想到什麼事情,把佛號忘掉了。所以念佛人臨終助念真的是一樁好事,助念的目的就是提醒最後一念,關鍵在此地。助念一定要懂得助念的規矩,不要去探望這個地方熱、那個地方涼,那不重要,那反而擾亂他,對亡者不是一樁好事情,對活在世間的人也沒有什麼好處。他走了沒有走,我們無可奈何,我們幫不上忙。所以還是守規矩的好。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記住,老老實實的幫他助念,他沒有狀況的時候,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什麼狀況?譬如說,他說他看見什麼人在門口,什麼人來接引他,這是狀況。與淨宗不相應的,要特別提醒他,不要理他們,一句佛號念到底,開示就開這一句話,一點都不囉嗦。見到什麼樣的家親眷屬,不要理他,見到別的佛菩薩的時候也不要理他;見到阿彌陀佛,勸他趕緊跟佛走,見到觀音、勢至也可以;不是西方三聖,就特別提醒他,決定不能跟他走,臨終開示就這一句。見家親眷屬很多,那是《地藏經》上說的,不是他真的家親眷屬,都是冤親債主變化家親眷屬來誘惑他,把他帶走,那就要報復他。這些事情平常要講,常講,讓他有印象,臨終時這種狀況現前,這一提醒,他就不理他了,一句佛號念到底,那個境界就沒有了,就消失掉了。這些我們得相信。
唐朝張善和這個公案要記住,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你看牛頭人現前,這是地獄相現前,牛頭人來索命。他的運氣好,碰到一個法師,聽到了,點了一把香,放他手上,念阿彌陀佛,就大聲念了。念了幾聲,他告訴,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這是真往生,這個不是假的,他自己親自說出來的,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所以平常善念、惡念很重要,不能有惡念,惡念肯定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念佛的人把惡念、善念全放下,統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念阿彌陀佛是大善,世出世間善法沒有比念佛更善的,這總得要記住。自己所親愛的人,怎麼個想法?把他當作阿彌陀佛想,這個對自己很有利益,全是阿彌陀佛。
《會疏》裡頭說,「今世雖善果」,果報不錯,得人身,聞佛法,善果。我們所做的因,做的這個業因,如果是不善,「來世變招殃過」,這個殃過是惡道。現在雖然是惡報,生活很辛苦,人緣不好,我們講人事環境不好,對我們不滿意的人多,毀謗的人多,陷害的人多,障礙的人多,這個講我們現前受的是惡報。可是所做的善,我們所做的業因善,「則後生化享福報」,這個善的業因一定給你帶來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說不盡。這是變化這兩個字又一個解釋。「又《嘉祥疏》曰: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易是難易的易,前是進的意思,就是「善惡感報疾速」,就快,果報很快,「故云易前」,易前,快速。尤其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只要冷靜一點細心去觀察,果報全在面前,眾生都在表演。
『追逐所生』,「逐者,追從也。謂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捨。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道路不同』,這一生關係再密切,父子、夫妻、兄弟,死的時候各人有各人的道路,不一樣。「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天堂等著你去。「作惡者」,得地獄,「刀山劍樹以待之。因果各異,生處懸殊。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能不能再遇到?非常困難,不是沒有,有,很難。「三途一報歷五千劫,輾轉六趣,何日重逢」,時間是以劫來算的,輾轉在六道裡頭受生,分手之後再見面,難了。「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
這樁事情,我們看到近代催眠,這在外國很流行,中國這幾年也很多。催眠到相當深度的時候,會知道現前家裡的人,你所認識、接觸的人,跟你過去生中有什麼關係,都能說得出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是冤冤相報,他自然會聚在一起,他不聚在一起,他怎麼報法?鄔餘慶這個居士,我前面提過,告訴我,他在上海這個朋友,這個事情是真的,一點不假,兒子是他的老闆,德國人,投胎到他家來。因為財產是託他管的,不是贈送他的,他回國去之後死了,你看,他那個靈魂念念不忘。由此可知,這個人還不錯,不是個壞人,壞人他不能得人身,不能到人道來;到人道,要具足五戒、中品十善,才能得人身。得人身,念念不忘他的財物,他來了。這個人也非常聰明,有智慧,一看到小孩面孔變成老闆那個樣子,他就曉得,當機立斷,把財產轉給他兒子,還給他了。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否則的話,他這個老闆不能把這個財捨棄掉,那這個東西沒完沒了,將來雙方日子都不好過。這樣一來就整個還清了,還清,替他保管這段時間,把他的事業發展、擴大了,他當然有報酬給他。你看兩方面都好。如果不是個學佛的人,他不懂這個道理。所以,這段經文是教我們,對事實真相要看清楚,該放下的要放下。
如果我們家親眷屬真的是恩愛,希望永遠都能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念佛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真的。為什麼?你去看看我們淨土宗十三代祖師的傳記,初祖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發願在山上一起念佛,規定功課,求願往生,個個都往生。往生不是同時的,有先走的,有後走的。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就看到蓮社早走的這些同修,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這是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據。到極樂世界才真的永遠在一起,個個都得無量壽。極樂世界的無量是真無量,不是假的。在極樂世界決定證得常寂光,證得常寂光是真無量,沒有證得常寂光的時候是有量的無量,證得之後就變成無量的無量。這種機緣我們在這一生能遇到,多稀有,可貴就是要把它掌握住。真正要想掌握住,這經不能不讀,為什麼?我們的妄念、妄想多,習氣很重,怕一時把不住。所以現前就要放下萬緣,該放下的就要放下,不要再留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只求往生極樂世界,就對了。這個地方絲毫不能差錯,一差錯,那不是千古恨,真的鑄成大錯了。
下面這一段,「勸力修善」。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就是你還等待什麼?我們看念老註解,「於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耶」。你還等到什麼時候?世尊苦口婆心。人老身體衰了,精修就有困難,體力不夠。像般舟三昧,我們想到般舟三昧就想到體力的問題。般舟三昧是精進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躺下來,不能坐下來,只許可站著、走動,要拜佛可以。站著、走動,拜佛,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九十天一期,這個要什麼?要很好的體力才能修,沒有這個體力,這修不成。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善友,吉祥雲比丘,他就是修般舟三昧。《華嚴經》在這個表演是非常明顯告訴我們,華嚴會上佛菩薩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文殊、普賢率領,帶頭,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比的殊勝。所以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世間一切法也要年少,出世間修行亦復如是,年輕就遇到佛法,勇猛精進,成就快!
「如《涅槃經》云」,這釋迦牟尼佛叫著迦葉,迦葉年老,「譬如甘蔗,既被壓已,滓無復味」。這好像甘蔗,甘蔗被壓了之後,汁都出來了,剩下來是渣滓,渣滓就沒有味道了,佛用這個做比喻。「壯年盛色,亦復如是。既被老壓,無三種味」,年老了,三種味都沒有了。第一個,「出家味」沒有了,年歲老了不能出家了;第二個,「讀誦味」沒有了;第三個,「坐禪味」沒有了。「年老者失三種味,故應及時努力,切莫遲延」。人要有智慧,人要有警覺心,能夠把時間抓穩,年輕的時候應該勇猛精進,老的時候想勇猛精進來不及了,體力不許可。後頭這一句話,切莫遲延。
下面這一段,「示迷教業果」,教是經教,對於經教迷惑會有什麼樣的果報。這裡頭分兩段,第一段,「三毒增上」。這又分兩小段,第一段,「相續有根」。請看經文: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這幾句話說明,娑婆世界,我們居住的環境,「穢惡」,穢是染污。在今天這個時代,看這段完全是現實社會的描寫,環境的染污、身體的染污、精神的染污,已經到人不能容忍的階段,太嚴重了。為什麼?聖賢教誨完全沒有了,見不到,也聽不到了,想學習都找不到地方。由於嚴重的染污,所以「眾生三毒熾盛」,貪瞋痴慢疑不是往下降,它上升,升的速度太快。我們細心去觀察,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這麼快的速度向上成長,這還得了!三毒熾盛就會「造惡可哀」。造惡為什麼可哀?有果報。
「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次段顯瞋毒」,這一段講痴毒,這貪瞋痴。瞋,「至成大怨」,結下的仇恨。愚痴,「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不相信行善有善果,造惡有惡報,他不相信。「痴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痴毒為患極深」,這是特別說明愚痴之毒危害太深了。人要有智慧,他就不會有貪心,他就不會有瞋恚,這個是我們要有高度警覺。以為我有智慧,但是我還有貪心,你就要認真去反省,你還有貪心、還有瞋恚,你沒有智慧。你學的是什麼?知識,不是智慧。真正智慧現前,煩惱肯定化解,智慧有這個能力、能量,知識沒有。所以知識跟智慧要很清楚辨別出來,不要誤會把知識當作智慧。我們只有自知之明才能夠種善根,才能夠修善業。
下面是念老的註解,經的意思是說,「世人愚痴,不明何者是善,何者為惡」。這是現在社會普遍的現象,把利看作善,把義看作惡,是非顛倒,這非常可怕。尤其是把學佛看成錯誤、看成是迷信,把聖人的教誨看成是錯誤,中國為什麼會搞成這樣子,都是古聖先賢那一套東西誤導了我們,這麼說法。以競爭為能事,以累積的財富多少為標準,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全沒有了;佛經上所說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全沒有了。於是我們冷靜去觀察,這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災難?稍稍涉入經藏都知道,世間所有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感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是真理,這不是學術,完全是事實真相,現在沒人懂。
於是,「各逞己意,妄加分別」,這就是心、言不善。「於善惡三世因果之恆規,不能生信」,恆是永恆不變,規則。恆規超越時間,古今不二,超越空間,遍法界虛空界也不能改變它。所以,今天講《十善業道》,還有少數人聽;講《太上感應篇》,聽眾都跑掉了,他不能接受。聽的時候,他很難過,說句句都在罵他,都在指責他,他不服氣,不聽你的,掉頭而去,對你產生怨恨。所以說『世人善惡,自不能見』,你自己見不到,給你說出來,不相信。
「既不知因,便不畏果」,根本不知道因果報應的定律,所以他不怕。「但圖當時快意,不懼後患無窮」,根本他就沒有想到,後患真的是無窮。「縱情恣欲,任意作惡,競造惡因」,這是競爭,看誰造得多,看誰造得大,這比賽。「不顧當來之凶禍」。許許多多從各地傳來的信息,講的災難,結果災難沒來。說這些什麼?這嚇唬人的,這個不能相信,而且振振有辭,肯定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知道明天發生什麼事情。這個意思就是,所有一切預言全部否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決定不要去相信它。這是真正不顧當來之凶禍,等凶禍現前,後悔莫及了。故云『吉凶禍福,競各作之』,這個競就是競爭,作善不競爭,造惡要競爭。
「又《嘉祥疏》謂,世人以死之祠祭殺生為凶,嫁娶等為吉,世人於此二事,競各為之」。人死祭祀,殺生來祭祀,把這個當作凶事;可是婚嫁,這是吉事,以殺生為慶賀,喜事。不知道只要是殺生就不是好事。好事更不能殺生,不可以把自己的好事、自己的快樂,讓這些畜生犧牲生命,結下冤仇,牠不服。哪一個畜生願意,甘心情願,把牠的肉奉獻給你,來慶祝你,哪有這種事情!都是弱肉強食,牠沒有辦法抵抗你。你殺牠、吃牠,現在我們也有時候聽到,被殺的這些動物附體來報復,這幾年這些事情很多,我們聽了作何感想?應該真聽懂、真搞明白了,趕緊回頭,不能再殺生了。所有一切罪業,殺生最嚴重,所以戒條都把殺生擺在第一條,偷盜擺在第二,邪淫擺在第三。而實際上殺盜淫常常有密切的關聯,換句話說,三種都造了,三毒全造了。世人於此二事,競各為之。「吉凶是因,禍福是果。殺生祭祀是凶,殺業所感三途之報為禍」。佛家祭祀用蔬果,蔬菜、水果。「世人皆以嫁娶為吉,但不知因喜慶而殺生,反成凶事,而招當來無窮之禍。此正是世人不明善惡所招之惡果也」。世間人真不知道,所以競各作之。
『身愚神闇』者,「《嘉祥疏》曰:身造惡故云身愚,心不信故云神闇。又《淨影疏》曰:身愚神闇,心塞意閉」,心猶如茅塞,不能開解,「生死善惡,自不能見。故知愚闇,即是痴毒。以愚痴故,心意閉塞,不能正信因果」。也就是說,他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見到禍福。這人糊塗,沒有智慧。愚痴,最大的傷害就是不能正信因果,他不相信。「不能信受經法」,佛菩薩的經論他聽不懂,聖賢人的教誨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正道不入。但是邪說,「外道邪說,反易信奉」。故云:『轉受餘教』,他迷信,他相信這些。
「如是顛倒之見,相續不絕,永溺生死。而其根本,正是痴業」,這愚痴可怕。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哪個人不愚痴?愚痴,怎麼能解決?一定要向聖賢學。科學行不行?科學不能解決愚痴,愚痴要聖賢學問。為什麼?科學是屬於知識,不是智慧,科學可以用妄心取得,智慧不可以,智慧要用真誠心才能得到。一真一切真,真能解決問題,妄不能解決問題。妄解決問題必然有嚴重的後遺症,愈解愈麻煩,這些都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都看到的。也就是科學技術不能夠讓人化解貪瞋痴,不能,科學幫助人增長貪瞋痴,這個麻煩就大了。智慧能幫助人化解貪瞋痴。所以不相信正道,不能接受聖人教誨,對於外道邪說他相信,這叫顛倒之見,相續不絕,永遠淪陷在六道輪迴。
「生死無常,以痴為本」,所以痴非常嚴重,它的害好像明顯上來看沒有貪瞋那麼嚴重,其實它比貪瞋嚴重。古人有個比喻說,貪瞋容易斷,痴難斷,痴好比藕,藕斷絲連,很不容易斷,要定慧的功夫。前面講的貪瞋,有戒有定就能斷;愚痴要有定有慧它才能斷,沒有慧是沒辦法斷愚痴的。所以經教的薰修,對一般知識分子來說,佛家講的中下根性的人,有經教長時間的薰修,對於化解三毒有一定的好處。經教修學也要懂規矩,最好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這是古德教導我們的。為什麼?一門容易得定,容易得清淨心,清淨心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目標。我們這部經上經題,「清淨平等覺」,首先得清淨心,再進一步得平等心,最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覺的意思。所以知道我們所修所學為什麼,我們想得什麼,這個要清楚。清淨平等覺現前,是你真得到了,智慧開了,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清淨心現前,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全是清淨心。
底下一段,「耽著毒欲」。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佛看在眼睛裡頭,傷心。註解裡面說,『蒙冥抵突』,「蒙者,有眼球而不能見也」,世人常說,有眼無珠。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利害,這叫蒙冥。「憬興云」,蒙又作這旁邊有個目字的矇。「蒙,覆不明也。冥,闇昧無知」,糊塗,迷惑顛倒的人。抵突,「抵者,獸以角觸物。突者,衝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衝突,抵突就是衝突的意思。「又義寂釋此句曰」,他說,「無所了知」,對於事理他不知道,「觸事違犯,如小兒夜行,狂犬妄走,無所不作也」,這比比喻來說。無知,往往闖禍,闖禍他自己還不知道。下面舉這兩個例子,小孩夜行,沒有人帶著他,容易闖禍,為什麼?他無知。狂犬妄走,狂犬也是無知,容易做錯事,無所不作。
「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聽經聽不懂,聽聖人的教誨也聽不懂。為什麼?糊塗,愚魯,智慧不開。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些人對人、對事、對物沒有恭敬心、沒有真誠心,所以他聽不懂,他學不到,雖然學也達不到效果,這叫愚。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切法從真誠心中作,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切法,無論幹什麼事情,無論對什麼樣的人事物,都要用真誠心、要用恭敬心,你才能得智慧。如果掉以輕心,輕慢心,你就沒有辦法理解,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永遠隔一層,真的不能了解。這什麼原因?諸佛如來、世法的聖賢都是用真誠心,他所說的話、他寫的文章,真誠清淨心中流出來的。我們也用真誠清淨,就跟他相應,能夠聽得懂他什麼意思,能看得出來。那我們是反其道而行之,我沒有恭敬心、沒有真誠心,那就沒法子。
所以古時候的教學,學生對於所學的沒有真誠恭敬,對老師教導的沒有真誠恭敬,老師就不教了。為什麼?教是白教,你不能吸收。這個原則我們要學到,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得上。對於沒有誠敬,敷衍塞責這種心態,就不必跟他說真的,勸善也用很淺顯的話,讚歎讓他生歡喜心,這就好了。你給他講真的,沒用,念幾聲佛號給他聽,對他有益處,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好事情,這個方法可以應對一切眾生。
這底下說,以愚昧蒙昧,故不明經義。「以抵觸為性,乃好衝突」,這把衝突說出來了,也就是說,他成見很深,自以為是,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就很容易發生衝突。亦因此對於經法「不能信受」。於是『心無遠慮,各欲快意』,他沒有想到將來,也沒有想到別人,他所想的完全是自己,自己想怎麼做他就怎麼做,絕對不會替別人著想。有智慧的人不如是,有智慧的人起心動念先想到會不會傷害別人。不會傷害別人,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如果有好處,這事就可以做。對社會、對別人有不利的事情,對自己有利,都不能做,這是佛菩薩,這是大慈大悲,這是真正的愛。
「《會疏》曰:不顧後世,但求現樂,故云各欲快意」。這個意思說得深,他想到來生、想到後世,想得更遠了。能如是想的話,我們就相信,這個人起心動念不會造惡。為什麼?起心動念都有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對於後世就非常在意,對於現前自然就有約束,不敢為非作歹。但是蒙冥抵突不信因果的這些人,他們「存心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故云哀哉可傷」。為什麼說『哀哉可傷』?他造的這是地獄業。心存瞋恚,貪財好色,無有休止,這就是地獄業,來生果報在地獄。看到一個人墮落地獄,這很可憐,哀哉可傷。
下面這段經文,「勸發深思」,也分為兩段。第一段,「昧事真相」,也是愚痴。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第一句,『先人不善,不識道德』,「表祖上愚痴」,這個人所作不善是其來有自。「《淨影疏》曰:素不為善,明其無行」,就是說一向不肯做善事,說明這個無行,沒有善行。「不識道德,彰其無解」,不明瞭。
中國的學術,在整個世界來講,真是洋洋大觀,非常豐富,任何一個國家族群都不能跟中國相比。你到世界上去看,你找不到第二套《四庫全書》,這是事實。這套書裡頭講的是什麼?中國老祖宗、歷代的聖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理念、他們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經驗、效果,全都在這部書裡頭。這部書的分量,以前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跟我說過,假設這個小孩出生下來就會讀《四庫全書》,每天讀十個小時,讀到一百歲還沒念完,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學,是古往今來大家都尊重它是經典、是真理,必須要遵從,不能違背的,所謂經天緯地。歷史是經驗,這些經學在世世代代推行當中,實行的效果、成效、經驗,留給後人做參考。子學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哲學,歷代的思想家,這裡面是他們的東西。文學,涵蓋是藝術,文藝分量很大。可是這四大類都不能離開核心的思想,核心的思想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包括藝術都不偏離。這是中國人的寶藏。
我們同學曉得,唐太宗在這部書裡頭,這部書,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作品收進去。唐太宗那個時候,是從三皇五帝到晉代,這些著作都蒐羅到了,一萬多種。裡面精挑細選,取其精華,專門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些文字,把它抄錄編成一本,叫《群書治要》。所以《群書治要》是精華的精華,主要的對象是提供給國君做為施政的參考。所以他那個《治要》,那個治是政治,怎樣把國家治好,怎樣把世界治好。世界的目標是和諧,我們中國人講太平盛世,天下太平。
那這個地方講,「先人不善,不識道德」,這個問題嚴重了,祖上愚痴,沒人教。這是哪些人?家破人亡就會出這些現象,家破人亡,沒人教了,這個要知道。過去的社會,中國舊社會,可以說它是以家為社會的核心,家是個社會組織,我們現在看不到。現在這個小家庭跟中國過去家完全不一樣,性質不相同。從前的家,團體生活,不是個人的,兄弟不分家的,世世代代都不分家。所以今天我們展開家譜來看,家譜裡頭看到的,五代,五代同堂。五代裡面就延伸為九族,我們自身,自身為單位,上面有父母,父母上面有祖父母,祖父母上面有曾祖父母,曾祖父上面有高祖父母,上面四代;下面,下面有兒子,兒子下面有孫子,孫子下面有重孫,所以上下就九代,不分家。你就知道,我們自己有兄弟姐妹,父母有兄弟姐妹,我們的伯父母,再上去,曾祖父母有兄弟姐妹,你就知道這個家族多大。歷史上記載,家庭興旺到極處的時候,這個家有一千多人,一個高祖父。普通家庭,三百人左右,這最常見的;家庭人丁不旺,衰了,大概也有兩百人。
既然是家庭生活,你就曉得,最重要是什麼?和,和為貴。那要不和,那天天吵架,這家就完了。所以家的規矩非常重要,家規。《弟子規》是中國古時候家裡頭共同必須遵守的,一百一十三條,裡面說一百一十三樁事,必須要遵守的,共同的。每一個家還有每一家特別的規矩,不是要求別人共同的,但是自己家裡要求家人。這是什麼?家業不相同,家學不相同,家風不相同,所以各人還有各人的、不同的,這在家譜裡頭全都看到。
現在家沒有了,二次大戰,中日戰爭,我感到最痛心的,不是死傷很多人,也不是損失很多資源,而是我們的家沒有了。家沒有了,那不就算了嗎?不行,家沒有了,恐怕我們這個族會滅亡,國會滅亡。你看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三個都沒有了,為什麼中國還存在?就是中國人有家,所以它永遠不會滅亡。如果中國人家沒有了,就很可能步它們的後塵,中國也滅亡了。這個事是大事,不是小事。
大家庭出來的,在從前,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從小教小孩決定不能有私心,這最怕的。有私心,他只顧自己,他不顧家庭,這個家會被他敗亡。所以從小培養他,他有個正確的觀念,他一生要貢獻給這個家庭,不是為自己,我生為這個家庭,死也為這個家庭,一生的努力統統奉獻給家庭,賺的錢全要歸到家裡。家置產業,在從前,產業以恆產為第一,恆產就是土地。家裡面買土地,土地都可以耕種,都可以生產;買山林,山林可以種樹,可以生產木材,山還有礦業,所以他家庭有財富。家庭負責教育,對子弟的教育,這是家學。家庭負責養老,我們現在常聽到一句話說,「落葉歸根」,歸根是什麼?回老家。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在外面工作,年老了退休了,回家養老,家庭養老,所謂天倫之樂。
你真正了解中國人的家,你才知道中國人人生是怎麼度過的,非常幸福美滿。雖然大家庭規矩很多,不能犯規,可是大家庭給你終身的保障,你讀書,你從事任何行業,家支持你,家幫助你、成就你。你成就之後,一切奉獻給家。所以治家就能治國,家一擴大就是國,會治家的人就能治國。忠臣出孝子之門,在家裡能盡孝,對國家一定能盡忠,你能愛你的家人,你能夠愛社會大眾,他從這裡養成的。那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家了。沒有家,人變成什麼?自私自利,跟父母都要算帳,跟兄弟那更不必說了。這是古時候大家族沒有這種行為的,這種觀念都不能有,那就是一家人。所以今天中國家破人亡,沒人教了。
在古時候,因為是大家庭,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子弟統統都教好了,都肯定這是一家人,什麼問題都沒有。到社會上不敢做壞事,做壞事是什麼?連累家庭,給家庭蒙羞,這就是大不孝。所以每個人在社會上要做得很光榮、很體面,為家庭增光,大家讚歎某家,讚歎,這是大孝,揚祖宗之德。這老祖宗好,把兒孫教得這麼好。所以他真負責任。現在學校不行,學校不負責,沒有這種關係。所以這個家道世世代代相傳。
今天這問題怎麼辦?上一個星期,深圳有七個家庭,他們聯合起來想組成一個中國從前大家庭。以前大家庭都是兄弟姐妹,有血緣的關係,這七個家庭,不同的姓氏,想組成一個大家庭,做道義,想把中國傳統的家做出來給大家看看,好事,太難得了。為什麼?這樣的大家庭必須把自己的私財奉獻出來,愛心奉獻出來,才能做得到。這一家人要愛每一個家人,要自動自發為每一個家人服務,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全世界找不到,這只有中國有。我對這個家庭非常讚歎,很難得!真正做好了,就很有價值,讓社會大眾來參觀、來看,中國,古代中國人是怎樣過日子的。能不能讓每一個家族反省,我們兄弟不再分家了。但是現在的家庭可憐,國家政策一胎化,從前家庭沒有不希望子孫多,愈多愈好,因為中國社會是以農耕為主,農耕要靠人力,人愈多愈好。這七個家庭組織一個大家庭,發的願值得我們讚歎。
將來的發展完全要靠道德,沒有一個中心的信仰,這就是六和敬裡頭的「見和同解」,沒有這個你不能成功。今天這個見和同解必須建立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堅定牢固,人人懂得,有這樣的共識就能成功。一定要把教育做好,讓小孩都有這個共識,我愛父母,愛祖父母,愛跟我父母年齡相彷彿的,那都是我的父母,這個做不到不行。難得有這麼多人發心,我覺得這是祖宗之德,做出一個榜樣來給大家看看。中國人所謂的家跟現在這個家的概念完全不相同。
所以先人,現在真的是先人不善。我們把家丟失了,疏忽了,應該是兩百年。前面一百年,有,在家教上逐漸淡化了;最近這個一百年,沒落了。民國初年還有,我這個年齡我還看到,看過這樣的家庭。那已經不是興旺的相,已經在衰,家裡,裡頭還有兩百多人,有一個子弟學校,私塾。看到老人在家裡養老,和樂,我們看到。可是中日戰爭結束之後,沒有了,一個都沒有了,我們感到非常遺憾。現在,真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給你講道德、講倫理。他們現在做出來的完全相違背,我們怎麼辦?不要怪他,這就是用孔子忠恕之道來應對。忠是存心,我們心地要善良、要純淨,忠是不偏不邪,用真誠心來待人;恕,原諒他的過失,憐憫他沒有受到好教育,他不懂得倫理。
倫理是什麼?是人與人的關係。中國千萬年來講五倫,人與人一共是五種關係。第一種是父子,「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是天性,這不是哪個立的法,不是哪個發明、哪個學說,不是的,是自然的。順乎自然,這就是道,五倫是大道;隨順自然,這就是德。父子是道,它的德是什麼?親愛,這個親愛也是自然的。「夫婦有別」,夫妻兩個結合,這是一個家庭的開始。夫婦要共同生活一輩子,所以兩個人各有各的任務。古時候,夫,丈夫負責對外,在外面謀生,養家;婦女在家庭,相夫教子。相夫就是在家裡把家庭管理好,照顧好。她最重要的使命,把下一代教好,所以婦女責任非常重大。家裡頭能不能出聖賢完全靠太太,太太是聖賢的母親,是聖賢的老師。所以中國人教育,教兒教女,教女比教兒更重視,對於教女更嚴。為什麼?她要做聖人的母親,她的小孩要做聖賢。所以父母對她的管教格外嚴格,這個我們在古籍上都看到。這是夫婦有別,不同的任務。
像《弟子規》這些東西,一個大家庭,人人都要遵守。每一個人都做到了,小孩從出生,他就看到,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這麼好的規矩,他就學會了。所以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就這個道理,從他睜開眼睛,他會看、會聽,他已經開始學習,到三歲,這一千天,根紮下去了。這一千天的根紮得好,他一生到八十歲都不會改變。現在這種教育沒有了。現在人心不善、言行不善,一定要原諒他,為什麼?沒人教他。我們這一代不知道,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上面去,曾祖父母大概還是不清楚;到高祖父母,也許知道有這些事情。你說怎麼辦?所以一定要學孔夫子忠恕之道,不要去責備這些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