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念佛 (第四十八集) 2012/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68集) 檔名:29-303-004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六0頁,九百六十頁,從第一行看起。經文: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一段在科題上講,「情義俱無」。一個人,人生在世,情沒有了,情叫親情、感情;義沒有了,義,我們今天講的義務,就是你應該要做到的。五倫十義,做父親的對待兒女要慈悲,兒女對父母要盡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哥哥要友愛弟妹,弟妹要尊重哥哥。這是什麼?這就是義,就是你應該要這樣做法。一個人在世間,情沒有了、義沒有了,人跟動物就沒有差別。這些東西為什麼沒有了?沒有人教了。
中國自古以來是禮義之邦,最重視的倫理道德,倫理裡面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情義(人情義理)。中國人對這個是懂得最透徹,做得也很徹底,幾千年來,這塊土地上沒有大災難。我們把這樁事情疏忽了兩百年。滿清最後的一百年,西方文明侵入中國,中國人有個毛病,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有這麼個毛病。所以迷信於外國的科技,把中國傳統老祖宗的東西冷漠了,認為這個比不上西洋科學。加以當年執政的慈禧太后,確實她沒有很好的文化基礎,也就是說,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認識,對佛法了解不多,所以她疏忽了。滿清世代帝王都是皈依三寶,以佛為師,出家人有德行、有學問的都封為國師,時時向他們請教,只有慈禧不肯幹,慈禧自稱為老佛爺,把佛菩薩擺到兩旁邊,這個頭帶得不好。為什麼?中國人講的上行下效,妳居最高的這個地位,對祖宗怠慢、對佛法不敬,老百姓那種誠敬的心就慢慢降溫。降到清朝亡國,一百年,確實很冷漠了,講的人有,依教奉行的人沒有了,年輕人愈來愈不相信了。到民國,不但修的人沒有了,連講的人也沒有了。現在講中國傳統文化、講佛法,確實咱們很多中國人比不上外國人。外國人對這個東西有研究,他是知識,談不上學問,可是中國人連這點知識都沒有了,叫可悲的現象。
日本人自古以來學中國,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化,它的底蘊全是從中國學去的。日本人善於保守,我們深入日本農村,中國傳統文化依舊保存,我們看到非常驚訝。可是都市的人民疏忽了,都市跟農村差別很大。我是在去年有這個緣分,在日本岡山鄉下講經兩個星期,講了四十八個小時。在農村裡面住了十幾天,很感動,覺得很可愛。可是都市的人民、縣市裡面的領導完全西化了,對於傳統的東西疏忽了。他們丟得比我們還久,因為他們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國早,早兩百年,也就是日本人把中國傳統丟掉了四百年,我們中國本身丟掉兩百年。現在必須要把它找回來,不找回來救不了國家、救不了世界。
提倡找回來的人是英國人,不是中國人,前一個世紀英國的湯恩比博士,這個人是專門研究世界文化史,研究得很透徹。我們可以說,在近代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大乘佛法真正認識的,他是第一個人。他提出來,「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指導我們一個大方向、大方針。這兩句話很多人知道,但是半信半疑,包括歐洲專門研究漢學的這些大德,他們不能完全相信,我跟這些人接觸過。最後我告訴他,我說湯恩比的話我相信,我一點懷疑都沒有。大乘佛法是什麼?孔孟學說又是什麼?我們把它精簡成一句話,孔孟學說就是仁義忠恕,大乘佛法就是真誠慈悲。今天這個社會就是缺乏這個東西,所以它動亂。如果每個人都用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慈悲是憐憫眾生、愛護眾生,真能解決問題。
孔孟學說就是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他走的道路,一定有正當的理論依據,他不亂來,對人真誠。忠就是真誠心,沒有偏心、沒有私心,這就是真誠對人。恕,現在人造的惡業很多,要原諒大家。為什麼要原諒?沒人教他,他學壞了是自然現象。他要是學好了,那就奇怪了,沒人教怎麼會學好?所以今天無論造什麼樣的罪業,我們要學阿彌陀佛,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只要他能夠認錯、能夠懺悔,念佛往生,佛都接引他,這是恕。那換句話說,湯恩比就用這八個字就能拯救全世界,「仁義忠恕、真誠慈悲」這八個字,我相信能收到效果。可是怎麼樣去落實?這是智慧,真實智慧,也是真實功德,一定要落實在教育,老祖宗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中國人最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中國。可是我們今天把這個東西丟掉了,趕緊要把它找回來,國家民族有救,整個世界都有救。現在這個使命落在我們身上,我們要能把它做好,下一代接著幹,我們相信三代之後,國運就轉了,整個世界的世運也就轉了。人不能沒有情義,無情無義,這個社會沒救。情義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只是從小沒有人教,學壞了,今天把好東西拿給他看,他不相信,他不認為自己有。
經文第一句,『放恣遊散』。「放恣者,放蕩自縱」,沒有任何拘束。「遊散者,遊樂散漫」,現在的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真的放蕩自縱。底下一句,『耽酒嗜美』。「好酒貪杯。嗜美者,愛食美味」,就是貪杯、好吃,對於飲食非常講究。又耽這個字,這個意思很深,「耽者取樂過度。嗜者貪而無厭」,這問題就嚴重了。這八個字在現在的這個世界,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地區都能看到,所以這個病不是局部的,已經擴散到全球。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引發全球的災難。確確實實人做得太過分,貪瞋痴慢、殺盜淫妄太過分了,天理不容,感召的災難現前,災難是自作自受。
聯合國的報告對全世界公布,在現前這個世界上,每一年被殺、被吃掉的這些動物,地上走的、水裡游的、空中飛的這些動物概略統計超過三千三百七十億,單位是億。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一年殺害動物殺害這麼多。再講殺人,殺人是什麼?墮胎。全球統計,每一天墮胎超過十五萬人,一年超過五千萬人。這是什麼?殺自己的兒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兒女跟父母的關係最密切,到你家來投胎,不外乎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如果是報恩的,這個小孩是孝子賢孫,你把他殺掉,恩變成仇,下一次來的時候他報仇來了。如果是報怨來的,他跟你過去生中有怨恨,這一生來是敗家子,會搞得你家破人亡,你現在把他殺掉,怨上又加上仇恨,來世怎麼得了!這個仇恨愈積愈深,那個報就是愈烈愈殘酷。佛教導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要把它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教育,用倫理、用道德、用佛法、用因果常常教導他,把它化解。討債還債原來只有債務關係,你這一墮胎,這個債務裡頭又加上仇恨,這個事情怎麼都不能做!所以這邪淫,如果想到這一層,知道這個因果關係,自然你就不敢了,後面的果報太可怕了。
這講一個殺、一個淫,當中還有個盜,盜是什麼?損人利己這個念頭就是盜心,巧取豪奪、橫行霸道,那造的是盜業。雖然你奪取到了,你歡喜,時間很短,現前來生的果報太苦了,你沒有想到,想到,誰敢去做!這個地方的兩句話,取樂過度、貪而無厭,這種現象在現在社會上,每天你都可以看到,然後你就相信,地球上會有災難,無法避免。要想自救,這一切不善應該趕快遠離,斷惡修善,改邪歸正,救自己、救家庭、救這一個地區,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希望這個地區災難減輕、化解。佛法善行有沒有效?今天被科學家證明了,有效。怎麼知道有效?物質環境是隨著念頭在轉變的,這個被科學證明了,我們的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真正有修行的人心地純淨純善,他百病不生,為什麼?他是健康的,他身上所有的細胞、器官,沒有一個細胞是帶病毒的。凡是有帶病毒的,他的貪瞋痴慢疑沒斷掉,不乾淨。自己身心健康,這就是有福的人,中國人所說的「福人居福地」,他住的這個地方不遭災難。
貪心感應的是水災;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這都是瞋恚惹的禍;愚痴感應的是風災;傲慢感應的是地震;懷疑感應的是山崩地陷,山會倒下來,地會陷下去,就是懷疑。貪瞋痴慢疑,佛叫它做五毒!外面山河大地跟著你的念頭在轉,如果真正覺悟了,於這個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不貪就沒有水災,不瞋就沒有火災,不痴就沒有風災,不傲慢就沒有地震,不懷疑就沒有山崩地陷。物質環境永遠是隨著念頭在轉的,所以念頭不能不善,身口意的造作不能不善。佛給我們定的標準,十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身的三善;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善;意,這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叫十善。人能夠斷十惡、修十善,災難就能化解。自己的災難是疾病,外面的災難是我們居住的環境,生活環境,統統隨著念頭轉。所以取樂可以,不能過分。貪吃,吃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總想多吃一點,多吃可以,不要太過分,太過分,麻煩就來了。
「以上指肆情酒食,貪飲無度,正明酒惡」,這是用殺盜淫妄酒來解釋這一大段經文。這一段講的是酒,因酒而引起殺盜淫妄、引起貪瞋痴慢,就是引發的,這裡頭說得很多。那換句話說,這就包含十惡裡面的意業,三惡,貪瞋痴。酒醉了,意識裡頭貪瞋痴三毒很容易爆發,你不能控制就容易爆發。這個爆發易引起你造作殺盜淫妄,會帶來未來的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神智清楚的時候他懂,他能夠控制住,不造這個業;酒醉之後不能控制,酒亂性,他就造了,造這個業因,後面要受果報。
『魯扈』,義寂法師《無量壽經述義》裡頭說,「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粗魯,我們一般講沒知識。「扈者跋扈」,傲慢自大,以為別人都比不上自己。『抵突』,前面講過「蒙冥抵突」,蒙冥是沒有知識、沒有智慧。抵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衝突,很容易跟別人發生衝突;換句話說,破壞和諧。僧團裡面,佛法常常講六和敬,為什麼六和敬的僧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究其原因就這四個字,蒙冥抵突。蒙冥是無知,不了解事實真相,成見很深,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跟別人思想上發生衝突、見解上發生衝突,然後言語、肢體上發生衝突。言語發生衝突就是吵架,肢體發生衝突就是對打,所以家庭,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朋友鄉黨就更不必說了,全都是自私自利,有利可以合作,利失去了都是敵人。這樣的人,這一生多辛苦!起心動念要害別人,同時也要保護自己,這累死了,身心都不安。今天這種人在社會上還特多,到處都是。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修行不容易,但是如果你真正懂得佛法,這環境不是壞環境,好環境。為什麼?所有一切人事物天天在折磨你,你禁得起折磨就提升了,提升得很快、提升得很高,所以它是個好環境,不是壞環境。那禁不起折磨,那你就墮落,你就掉三途去了。所以我們處今天世間,如果上升,升得快;要往下墜落,也墮落得快,也很快就墮下去,全靠自己。這是險道,不是普通之道,怎樣保持自己?那就是天天不要離開經典,經典天天在提醒你,你可以不墮落,你可以不被誘惑,你就成功了。
外面誘惑你的是財色名食睡,這是誘惑你的,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不要上當。一生確實要明瞭知足常樂,你才能保持得住。我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了,不貪求了,這才能保得住。還有貪心、還有享樂的那個念頭,你就很容易墮落,很容易受外面境界誘惑。讀經重要、念佛重要,一生當中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從早到晚,我不離這個方向,我不失去這個目標,這比什麼都重要!稍稍有一點偏邪就完了。逆境要能忍,不發脾氣,沒有怨恨心;順境也要忍,沒有貪戀的心,真正能放得下。經教是佛陀教誨,對我們有大利益。這一句,念老底下有個解釋,「謂愚狂抵觸,無所了知,無所不作」。這就是講一些蒙冥抵突之人,這樣的人到處能看得見。特別是在飲酒過量的時候,我們一般人常講發酒瘋,飲酒過量他不能控制自己,他的怨恨、他的不平、他的牢騷就發出來。修行的人、念佛的人,在這種場面只有靜靜的遠離,不要靠近。
《輔行》,這是天台智者大師作的,輔是輔助,行是修行,天台講的止觀,說「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慚愧是善心所,無慚無愧是煩惱心所。慚的意思是指自己的良心責備,做了不好的事情,傷害別人之後自己後悔,受良心責備,這叫慚。但是他有慚,他不肯認錯,那是面子問題。外面表示的時候,他不肯認錯,自己曉得是錯了,不願意對外公布,就是說,他不懺悔。這個有,我們也見到很多。愧是什麼?愧是怕別人指責。有些人不敢做壞事,怕別人指責他,這叫愧心所。那無慚無愧,這個人難辦了,就是內不會受良心責備,他沒有良心;外面也不怕人批評,怎麼樣批評,他聽到都一笑了之,根本不聞不問,壞事還是繼續幹到底,這叫無慚無愧。這種人很難教化,佛菩薩遇到也遠離他們。為什麼?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他一定毀謗佛法,那罪上加罪。所以菩薩遠離他們,避免他們造更重的罪業。佛菩薩這些做法都是做給我們看的,我們遇到這個情形知道進退,能勸就勸,不能勸就走開。
下面講,『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人情」就是禮義。「義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合宜就是合禮,我們常講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將一些不合情理法的事情,把它調解,跟情理法相應,這叫義。「禮」,《禮記》裡頭解釋說,「順人情者,謂之禮」。父慈子孝是禮,父親,做父母應該慈愛子女,這應該的;子女對父母應該盡孝,孝順,所以這屬於禮。延伸那就很多了,君仁臣忠,領導人對於自己部屬要愛護,做部屬對領導要盡忠,就是要負責任,交代做的事情,認真努力把它做好。朋友有信,對待一般大眾一定講信用,這是禮。
禮講究節度,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過之,形容巴結;不及,就顯得傲慢。所以國家規定,人與人之間普通見面之禮,最敬禮三鞠躬,三鞠躬最合禮的。你說,三鞠躬我多一點,我四鞠躬,就顯得巴結;三鞠躬太多了,二鞠躬就可以,顯得傲慢。它規定的這個禮節。所以禮一定有節度,能夠守住禮就好。宴會當中,大的宴會一定是守住禮,酒一定有,但是決定不過三杯。這就叫你什麼?不會喝醉,這就是有節度。那個大的宴會裡頭,國家宴會這重要的,或者是外國客人來參加,喝醉了鬧酒瘋,那就不好看了。但是也不能沒有,所以這個節度就拿得很準。我們也參加過國宴,你看國宴旁邊伺候的人,手上拿的酒壺,他給你斟酒都有一定分寸的,決定不給你斟得過分,你一看就曉得,這受過訓練的。
「又《會疏》曰」,《會疏》講得也很好,「決斷是非,資宜而行,是為義。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這個合起來。下面是念老所說的話,就是《會疏》的解釋,「蓋謂能判別是非,所行合宜,是為義」,就是把事情都能夠做到恰到好處。「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是為禮」。在一個大會當中,尊卑大小一定有辨別的,五倫裡頭長幼有序。排座位,哪一個排在大位,哪幾個人排在旁邊,這你不能不知道,它有標準、它有原則。不能把位子排錯,位子排錯叫失禮。這些都得要學,不學不知道。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處處留意、處處學習,這個事情交給我們做,我們就知道怎麼做法。時時刻刻都要學,中國古人講的話非常有道理,叫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不能說這不是我的事情,我可以不要理會,不可以。樣樣都要學,學了不用沒關係,不能不知道,叫廣學多聞。
下面說,「違反禮義,故云無義無禮」。這現前社會,不懂什麼叫義、不懂什麼叫禮,很多,時時你都可以看到,他沒有人教。『不可諫曉』,「諫乃以道正人」,就是規勸的意思,諫就是規勸,他有了過失,你勸導他。「曉乃曉諭」,就是教別人。無禮無義,你沒有辦法教他,他不接受。你講得再好,他聽不進去,他沒有把你看在眼裡,他不相信你,你所說的都是廢話,反而引起反感,這就麻煩了。不能聽勸的,你就別勸他,你讚歎他幾句,就趕緊離開,敬而遠之。如果他能聽得進去,那你一定要說,你不說,對不起他,糾正他的過失。不能接受就不說,不結怨,這是做人應當學習的,其實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會。
『六親』,念老給我們解釋的,「父、母、兄、弟,妻、子」,這是最親的,一家人。「又《顯揚大戒論》曰:六親者,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男女就是兒女,不是指別人,「孫男女、曾孫男女」,兩種說法不一樣。上面講的六親容易懂,現在小家庭確實如此。《顯揚大戒論》裡面所說的,這是大家庭,中國古代的家庭是這樣的。自己上面有父母、有祖父母、有曾祖父母,甚至於還有高祖父母,下面有兒女、有孫子輩、有重孫一輩,這是中國人講九族,同居在一堂,這大家庭。我們看小說《紅樓夢》,《紅樓夢》就是講的一個家庭,你看它裡面寫的人物兩百多人,上上下下,這些關係都清清楚楚。「《無量壽經鈔》曰:六親之外,名為眷屬」。六親之外,有堂兄弟、有表兄弟,家庭裡頭有堂伯父、堂叔,有表叔、有表姑媽,這都是屬於親屬。跟我們沒有直系關係,但是跟我們的父母有關係,跟我們的祖父母有關係,這叫親眷、眷屬。「資用,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在現在代替的是金錢。『六親眷屬,資用有無』,常常放在心上,他們生活過得怎麼樣。年歲大了,經濟沒有來源,我們有力量的,能幫到一點,雖然少,這是情義。
我在台灣看到,我們在抗戰期間有一個老校長周邦道先生,可以說,盡他一生對於家鄉的親眷沒有忘掉。每一個月都要寄一點錢,錢很少,大概他們拿到的時候,人民幣只有幾十塊錢,是月月都不缺。這個老人一生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真的是個清官,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找不到第二個。在台灣,晚年,最後他是考試院政務次長,就是考試院第一副部長,國家給他配的有車輛,轎車,有司機。他在做這個政務次長的時候,不是公事他不坐這個車,他自己的私事,他去坐巴士。為什麼?那個汽油是公家付的,為國家省一滴汽油。公家給他家裡裝了電話,也就是非公務不能用這電話,他的兒女都不可以。外面打來可以接,不能打出去,你自己有事情找朋友打電話,到巷口公用電話那邊去打。這麼一個人,在今天全世界,我們找不到第二個。
那我們曉得,他收入並不多,除了自己家生活之外,生活很清苦,還要分配給老家那些親戚眷屬,還去分給他們,月月都不缺,天下到哪裡找這種好人!他的這些好事,知道的人很少,沒有人給他宣揚,他自己決定不告訴人。我們怎麼知道的?他兒女告訴我們的,兒女,我們小時候就是同學,在一個學校念書的。兒女告訴我,做他的學生好,愛護備至;做他的兒女不好,家裡規矩很大,老頭常常罵人、責備人。他說對學生好。所以我們離開學校之後,在台灣又碰到了,這麼多年深受老人家德行感召。他的夫人,我們稱師母,念佛往生的,火化時候,三百多顆舍利,在家人當中有這樣殊勝瑞相的沒見過!我們在學校,抗戰時期離開家庭,沒有父母照顧,老師照顧。老師照顧比父母照顧得還周到,所以我們對老師就看作父母一樣,比父母還親。我們同學真的跟兄弟姐妹一樣,都是逃難的時期生活在一起。這種緣也不是容易碰到的,所以同學也是自然互相幫助,在那個時候真的有情有義,跟現在不一樣。
底下說,「如是惡子」,無情無義,不孝父母,不念六親眷屬,他完全不顧,「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云資用有無,不能憂念。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我們在抗戰期間,流亡學生被國家收容,辦一個特殊的學校讓我們有地方安居,能有飯吃,有老師繼續教導我們。那時候叫國立中學,國家辦只有辦大學,沒有辦中學的,就是抗戰期間特別收流亡學生。老師除了要盡師道,還要盡父母之道,學校就是我們家庭,就是一個大家庭,校長是我們的家長。現在年老了,同學三分之二都不在了。
晚年我們常常想起,在現在這個時代,老師的兒女跟我們親兄弟沒有兩樣,如果是學佛的,我們確實希望晚年能夠住在一起,一起學佛、一起同修,我們盡心盡力來照顧。佛法裡頭說得好,成就一個人往生,就是幫助一個人成佛,經上所說的,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可是有些同學國外住習慣了,我們希望他回來,他對我們沒有信心。這個我們能理解,今天人連父母都不要,我們只是同學關係,我們真能照顧他一生嗎?他當然不敢相信。可是我們真有這個願望,我們也真希望做一個好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看。方東美先生的大公子小我三歲,住在洛杉磯,退休了,我確實很希望他能夠回來,回到香港,我們在一起學佛。
我能夠進佛門,全是老師的功德,老師要不把佛教介紹給我,我對佛教不認識,我以為它是宗教、是迷信,一生沒有意思去碰它。我跟老師學哲學,老師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說佛教是哲學,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麼進來的。這六十多年來,完全證實了他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遇到這三個好老師,今天的成就,這三個老師缺少一個都不行。入門這是第一關,最困難的一關。入門之後,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佛法的根柢是章嘉大師奠定的。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師,老師教我學經教。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勸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之後,講經教學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廟、沒有建道場,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一餐飯是托缽,每天到外面托缽。所以李老師勸我學經教、學講經,正是章嘉大師的意思,我跟李老師十年,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
這一生確實是方先生所講的,過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與貧富貴賤不相干,什麼是最高的享受?一生當中沒有壓力,身體沒有壓力,心理沒有壓力,這就是最高的享受。生活得快樂,孔子所說的不亦悅乎,大乘所說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真的一點都不假。人能夠一生生活在歡喜的境界裡頭,這就是最高的享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很容易知足,一切隨緣,從來不攀緣,你說多快樂!遇到緣現前,我們細心去觀察,該不該隨這個緣?在新加坡遇到的是宗教,有這個緣分。今天世界要想恢復到和平,宗教是一個很大的力量,不能小看。所以有這個緣,我們就嘗試,一年當中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真的像兄弟姐妹一樣,政府歡喜,幫助社會安定。
二000年我移民到澳洲,實在是因為在新加坡做這個團結宗教做成功了,澳洲人知道了。這是前面一任政府的移民部長,他同時也是多元文化部的部長,一個人兼兩個部的工作,遇到我非常歡喜,希望我到澳洲去。所以我這個移民的案件是特別批准的,在香港辦的,他給香港的領事打電話,我這個案件兩個星期辦好。所以到澳洲,聯邦政府對我很優待,在那邊做什麼都非常順利。在澳洲十年,十年,沒有想到我們這個地方宗教團結了。澳洲宗教的團結是形式,我們辦過兩次活動,辦得很成功,地方是真正成功。
在這個小城住了十年,小城十幾個宗教,現在變成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樣。非常難得的,他們自動發心,想把這個小城建立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我告訴大家,我們不僅在形式上是朋友,實質上我們是道友。那就是說,我們把心量拓開,我學佛,我要學佛經,除佛經之外,你們每個宗教經典我都學習。那你們也一樣,除了學習自己的宗教,其他宗教經典都要學習,我們這一家人才有根據,根是經教。我們才能把這個小城做得好,以宗教為主軸的,這個小城十萬人變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做出一個好樣子讓別人看。我說一年時間,我們把它努力做到,做到之後,全世界人都會來看,都會來學習,為什麼我們團結不了,你們為什麼這麼團結?
政府歡喜,市長參與,昆士蘭州警察總署的署長支持,我們的活動他來參加,他是管一個州的,很難得。這是好事情,這個做成功了,對於整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諧,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讓大家有信心,你看,這做到了,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能做到!我在新加坡是九個宗教做到了,沒有做到全民。現在圖文巴大家合作做全民,這個小城的居民十萬人,真難得、真不容易!這大家,十年來幫助大家建立共識,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地球,不能離開地球,我們都是地球人,地球是我們家鄉,那我們就是一家人。要有這樣的胸懷、要有這樣的認知,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業。
所以,我勸每一個宗教都要回歸教育,你們的道場、教堂天天要講經,不能只搞祈禱,這不可以,一定講經。經教上,你看看佛菩薩、古聖先賢教我們怎樣修行、怎樣做人、怎樣跟社會大眾相處,把神愛世人那個愛字發揚光大。這個中心為什麼能團結?為什麼變成一家人?愛,就是神愛世人,佛法的大慈大悲,就這一個愛字把所有宗教團結、把所有的居民團結了。人人知道自愛,人人知道愛人,愛人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信仰,這個就對了,這是神的愛。分彼此,不是神的愛,那是狹義,人的愛,有自私自利在裡頭。所以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決定不能疏忽。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科題「愚痴蒙昧」。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這一段經文所說的也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深深的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有任務的、是有使命的,要做好樣子給別人看,這就是幫助別人、就是教化別人,佛法裡面講度眾生。度眾生要做出好樣子,光口說不行,要做出來。口說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就是騙人。
『意念身口』,這是三業都包括在裡頭,身口意,意念是講的心,身體,口是言語,三業在這一句當中,『曾無一善』。《魏譯》的是康僧鎧的譯本,這一句他說得比較多,「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念老在此地會集,把前面這三句合成一句,「意念身口,曾無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惡業,且未曾作得一善也」。這一樁事情,今天在這個世間,普遍存在每一個人身上,只是輕重有差別。為什麼這樣說法?因為人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斷,你就想種種善行善業,有自己的利益在裡面你才發心的,如果對你一點利益都沒有,你不會動這個念頭,這就是不善的根源。
佛菩薩為什麼能善?佛菩薩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了之後知道,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覺悟了不起!跟我是一體,不能不愛護;跟我是一體,它出了毛病,不能不拯救。我們現在人身,曉得身是一體,這身上有多少細胞?科學家告訴我們,大概有五十兆,一個人身體細胞大約有五十兆。現在這裡頭有細胞覺悟了,整個身體是自己,別的細胞上有病毒怎麼辦?當然全心全力想辦法幫助它化解。一體,不是與自己不相干。我們現在才知道、明白了,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那出了事情的時候,我們有這個機會去幫助,一定要幫到底,乃至於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法真要通了,知道沒有犧牲生命的,為什麼?生命是永恆的,不生不滅,這是真的。生滅是身,不是自己,身不是自己,身是業報。這業報有生有滅,真正的身不生不滅,真心是自性。
底下,「復明痴瞋之惡」,前面所講的都是貪。「可證義寂師之說,實有所據」。義寂法師所說的,這個經文裡頭末後這一段包括意業的貪瞋痴,所以這裡面所講的內容是五戒跟十善融合成一起,這個話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下面有『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這是痴,所以末後確實講到貪瞋痴。「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此即一闡提也」。一闡提是梵語,通常翻作沒有善根的人。我們這個後頭有一點參考資料,從《佛學大辭典》節錄的。這是術語,意思「為無成佛之性者」,就是講沒有佛性。「舊稱,一闡提。譯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義」。我們通常講的,沒有善根,這人沒有善根,這人不能成佛,沒有成佛的善根。其實這個話說的不是真話,哪一個眾生沒有佛性?人人都有,只是他迷得太深,他佛性很不容易現出來,稱他為闡提。
《涅槃經》第五卷說,「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治是對治,也就是救他。佛沒法子救他,為什麼?他不相信。「同五曰」,也是《涅槃經》第五卷,「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裡頭沒有一個念頭是善的,這個人真的是少有。「心不攀緣一切善法」,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這個叫一闡提,自私自利到極處。同十九卷說,《涅槃經》十九卷,「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闡提,諸佛世尊,所不能治」。這一段講得詳細,跟五卷前面所說的是一個意思,可以做為前面一句經文的註解。這種人難,佛不能度他,這叫做跟佛沒有緣。所以世出世間的善法,大家要曉得,信是根,不信就沒法子。
今天的問題就是這個根出了問題,整個世界,這我們所看見的,絕大多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沒有信心,對於宗教、聖賢教誨沒有信心,這是當今最嚴重的困難。我們如果沒有機會參與聯合國的活動,我們真的不知道,參加十幾次的國際會議,我們真的明白了。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專家學者、政府高級官員、工商業的鉅子,這些人參加的,大家在一起集思廣益,尋求如何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這種會從一九七0年代開起,四十多年了,效果大家都看到,衝突年年上升,損害一年比一年嚴重,讓這些與會的人員對於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和平都打了問號、都喪失了信心,這個麻煩大了,那這就沒救了。
我們有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格里菲斯大學校長,我們這裡有他照片,上面三個人在一起照的,就是校長跟副校長。主要的是副校長,外國的大學,校長是名譽的,不管事的,真正管事的是第一副校長。我們也是個偶然的機會,因為我到澳洲,澳洲政府把團結宗教、團結族群這個工作讓大學去落實,所以我一到澳洲跟學校就發生關係,跟校長他們往來就很密切。有一天他請我吃飯,問我,那個時候我教學四十三年,今年是五十四年,十一年前,這十一年前照片。問我,你教學四十三年,有沒有遇到有問題,別人提問,你不能回答的?我想了想告訴他,好像沒有。我這一句話,就是博士論文通過了,他就決定送博士學位給我。我謝謝他,我說我要這個沒用。他說不行,你一定要要。我說為什麼?他說你很多的理念確實能夠幫助聯合國解決問題,希望你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他說聯合國不邀請和尚,一定要有學位、要有教授的頭銜,所以他送我學位,聘請我做學校的教授,用這個身分參加聯合國會議,代表學校。學校通常接受聯合國的邀請,會派二、三位教授代表參加,那以後,我就是經常被推為代表之一。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昆士蘭大學,兩個學校,昆士蘭大學的照片沒有放在上面,有,照片都有,也是校長、副校長。
我們在大會當中,把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太平盛世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向大家做報告。大家像聽講故事一樣,聽得很有興趣。可是散會的時候他們來找我,吃飯的時候也有人來找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那是理想,這做不到的。這不就完了?信心失掉了。這沒有信心怎麼行?這個才是真正的危機,現在這麼多年,根本就沒有信心。我被這個壓力逼迫,就想找一個地方做實驗,不做出來,他不相信。在馬來西亞找過,在新加坡、在澳洲,找不到,緣不成熟,想找一塊土地建個學校,沒有辦法,這個事情很苦惱。
二00五年,我回到老家,離開老家七十年,回去看看。我們這個家畢竟還是個大家,這一個祠堂裡面的人,好像還有一萬五千人,真是大家。我們這些堂兄弟、族兄弟還有三、四十個人,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飯,請我吃飯。我就把這些年這些見聞向大家報告,想找個地方做實驗。大家一鼓作氣,回家來,我們支持你。地方的領導也在,書記、縣長也在,都贊成。就這麼一下,選擇湯池這個地方,就真做成了。到年底,很快這個校舍就建好了。二00五年的年底,十一月,我們老師就到位了。老師是通過考試選拔的,我們利用網路把這個信息宣布出去,我們要求的要有教學經驗,幼稚園的老師、小學老師、初中老師,再高的不要,我就要這三種老師。年輕的老師聽話,能夠落實三個根,再高的不行,不能要求他們。我告訴他,要有使命感,這不是開玩笑的。這個事情成功了,告訴全世界,中國傳統文化行得通,可以拯救世界;如果我們做失敗了,就等於向大家宣布,中國傳統的東西已經過去了,不再有用,可以完全廢除了。關鍵在這一點,我們拼命要把它做好。
所以最後,我們選了三十七個老師,我要求大家四個月落實《弟子規》。這些老師很難得,兩個月就落實了,用電話通知我,已經做到了,底下一步怎麼辦?我聽到這個信息非常受感動,這是真幹!當時我請他們下鄉入戶,我們用身教,不是用言教。走到農民家裡,那就是自己家,看到老人是我們的父母,我要怎樣對他盡孝;看到家庭的環境,收拾不乾淨的,立刻就動手,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的,把老人都照顧到。這些老人感動了,我的兒孫沒有你們這樣孝順;他們的子弟感動了,感覺得對老人沒有照顧好。我們這樣下鄉二、三個星期,向大眾宣布中心開課,希望大家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來了。我們總以為需要二、三年才做出成績,沒有想到三個月成績卓著。這個小鎮居民四萬八千人,良心都發現了,都不願意再做壞事,做壞事心就不安。三個月,出乎意料之外,所以我跟老師說,我們要謙虛,決定不敢說這個事業是我們能造成的。誰造成的?祖宗之德,三寶加持,人怎麼可以做得出來!
做出來之後,底下我們就要考慮怎麼樣進入聯合國。祖宗安排,兩個月之後,五月聯合國寫了一封信給我,要求我參加他們一個大的活動。十月辦一個大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主題,佛教徒對社會的貢獻。你看,這不是祖宗安排、佛菩薩安排的嗎?人怎麼可能安排!聯合國從來不碰宗教的。我收到這封信我不相信,派三個人去打聽,真的,他們找的是泰國。那我跟泰國的關係非常好,我們第一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在曼谷大學,這一次活動當中,認識了他們的三軍總司令查瓦利將軍。那個時候他是副首相,他原來是首相,被金融風暴整垮了,他很聰明,辭去首相,把副首相提升了首相,他做副首相,跟他很熟悉。在泰國,我們也做了一點好事。所以泰國大使向聯合國推薦,邀請我來主辦這個事情,你看統統佛菩薩、祖宗安排。
那一次的活動到現在還有影響,現在,我上一次在泰國參加多元文化的活動,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使,有十七個國家代表到泰國來看我,他們也參加這個活動,希望我到巴黎再辦一次。那是二00六年的事情,大家念念不忘。那我們想到,他還是找不到方法,他要找到方法的話,他就不會再提這個事情。所以我說,我們明年,澳洲圖文巴這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真的像個樣子,我說我會到聯合國把這個事情向大家發表,邀請大家來參觀。我們也希望,馬來西亞漢學院這些老師,能提得出自己進修的這種成果,都可以在那個地方做報告,那個影響就很大。所以這是好事情,要靠祖宗、要靠佛菩薩,人決定做不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