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持戒念佛  (第十六集)  2012/7/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436集)  檔名:29-303-00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零九頁,從第一行看起,「諭眷屬和敬」: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世界的和平,必須求之於國家跟國家的和睦相處。一個國家之和,在古人,中國古時候說,必定要在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所以家是國的根本。在中國過去古老的社會,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相當中國周朝時代。周朝建國距離我們現在三千二百年,孔子出現在春秋,孟子出現在戰國,那是周朝的晚期,末期五百年,釋迦牟尼佛也在這個時代,印度跟中國都沒有統一,都是屬於部落的國家,所以小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周朝那個時候有八百諸侯,諸侯國就是八百多個國家,以後秦始皇統一,許多這國家就變成縣市、大的鄉鎮。國跟家關係非常的密切,家治好了,國家自然穩定和諧,社會會繁榮而成為太平盛世。所以中國人非常重視家,這個家的觀念,在中國社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國治、天下平,起了這麼大的作用。

  家庭是由夫婦結合建立的。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農業需要人口,工作的時候,人多好工作。中國人對於產業重視恆產,恆產就是土地,它不會變動。房屋都會摧毀掉,唯有田地會長久的存在,所以重視田地、山林,以這個為產業。一個家族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五代同堂,我們就想這個家有多大!老祖宗他們兄弟這一輩,每一個兄弟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五代當中你就能夠看得到,一般人口都在三百多口。三百多口人家,子弟大概就有六、七十個人,這是要學習的、要讀書的,所以家庭有子弟學校。除了教育自己家的子弟之外,有時還有親戚,如果這個家學辦得好,很多人都想來學習。我們在《義田記》裡面看到范仲淹非常重視教育,貧窮人家沒有能力讀書的,他辦義學。義學還是私塾,聘請好的老師,能夠造就的這些孩童,都非常認真來教,替國家培養人才。這個人一生做好事,自己生活非常節儉、廉潔,家裡面也是很窮,讀書的時候在寺廟。

  寺廟對於中國社會也有很大的貢獻,寺廟裡頭有藏經樓,不僅是佛經,儒釋道的典籍統統收藏,所以寺廟跟讀書人的關係就非常密切。讀書人在那個時候找不到書,幾乎在宋朝以前都是手抄的、手寫的卷子,自己要書一定要去抄。宋朝發明了印刷術,流通的分量也不是很多,我記得我們在家鄉小時候還是要抄書。到哪裡去找書?也是到寺廟藏經樓,就等於圖書館一樣,那個地方的書籍比較齊全,收藏這些典籍。大戶人家也有藏書的,但是分量比不上寺廟。所以讀書人到寺廟主要去學習,那個時候出家人確實都有能力教導,儒釋道三家都通,所以出家人做了義務的老師。

  家庭組織,夫婦有別。先生對外,負責家庭生計,也就是家庭的生活,丈夫工作要把這個擔負出來;婦女相夫教子,相夫是管家,她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把底下一代教好,所以叫夫婦有別。別是不同的任務,一個是家庭經濟生活,一個是培育下一代,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比那個生活還要重要。所以中國婦女在古時候跟西方人不一樣,她有很崇高的地位,家人沒有不尊重婦女的,不尊重她,怎麼能夠對得起祖先?因為她要培養下一代,責任非常重大。一般知識分子,不一定他念過書,他沒有念過書,他懂得這些道理,這是什麼?老人講給他聽的,不是從書本上學習的,他懂得,懂得胎教,懂得扎根教育,給嬰孩做最好的榜樣。這是過去的父母,做父母的他明白!

  家庭要興旺,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所以家庭裡面和睦比什麼都重要。要達到家庭和睦就必須要學習忍讓,學習謙卑,學習尊重別人。所以家族輩分非常嚴格,晚輩一定要尊重長輩,年幼一定要尊重年長。大家庭裡面的家長他有權威,等於他執法,家人犯的有過失,處分在祠堂裡面,也就是在祖先的面前,家裡面有規矩。我們看家譜,每家家譜都有它的家規、有家訓,這都是後人必須遵守的。中國是把孝道擺在第一,祖宗的教誨不能違背,所以六親和睦。『父子兄弟夫婦』之外,這算『親屬』,堂兄弟這是一家人,族兄弟這一家人,表兄弟這是外親,都要相敬相愛,這一家才會興旺。要讀書、要明理,婦女縱然不念書,要常常聽講,講倫理的故事,講道德的故事。在古時候確實有這些從事於傳播教育的藝人,跟現在的藝人不一樣,說唱藝術。這個大家族家長知道他能講些什麼東西,請到家裡面來住半個月、住一個月、住三個月,給家人講這些故事;多半是歷史故事,孝悌忠信的故事,禮義廉恥的故事。所以那個時候沒有進學堂念書的人都懂得、都明理,他用這些方法來彌補,做為補充教學非常成功。這些都是屬於家教!

  決定不能有怨恨、不能有嫉妒,這是最大的忌諱。所以小孩從小父母帶他,就要把心量拓開,起心動念常常想著別人,好吃的東西、好玩的東西不可以據為己有。同輩分懂得相讓,對長輩都知道尊敬,這個家庭它才會興旺。這些我們現在也要學,學會了,佛法講你的法緣好,廣結法緣;在世法裡面說廣結善緣,不跟人結惡緣,結善緣。在佛法裡講要結法緣,法緣跟善緣事是相同的,理不一樣;法緣是清淨心、是平等心,世緣是愛心,這就是裡頭有情執,世緣。法緣沒有情執,這就涉及到空慧。了解事實真相,對一切人應該要尊重,沒有求回報的心,完全是義務,這是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做的。把一切眾生都看作自己兄弟姐妹,年齡跟父親差不多的都看作父輩,伯伯、叔叔,跟自己兒女年齡差不多的都看成晚輩,一家人!

  前面這四句話,末後兩句很重要,「應當和敬,不和成怨」。特別是言語之間,如果心量狹小的很容易結怨。結怨自己並不知道,所謂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把你的話解錯了,他怨恨你,我們自己還完全不知道,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這個例子很多,歷史上記載的就很可觀,引起到後來的冤冤相報,往往很悲慘的結果,都是言語不謹慎。

  『敬愛』,「指恭敬與慈愛」,敬愛的心怎麼能生得起來?真的要從小去培養。現在人,我很想敬愛,敬愛的心生不起來,不知道人跟人的關係,不知道人與人的恩德。尤其是父母的恩德、聖賢的恩德(聖賢是大公無私)、佛菩薩的恩德,不學真的不知道。受父母的恩德,如果沒有人把這個東西,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講透,我們沒有感覺。所以古人說養兒才知道父母恩,到你自己養兒女的時候,你對兒女那種關懷,那種無微不至,才知道自己小時候父母怎麼對我們的,你才能在這上體驗到。如果不知道反省,你自己永遠不會知道父母對你的那種愛。

  老師對學生的照顧現在看不到了,我們很幸運,抗戰時期做過流亡學生,國家收我們,國家辦學校專收這些流亡的學生,沒有父母照顧的。這個學校是國家辦的,費用是國家拿的,不但不繳學費還管吃管住。那個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把父母的責任肩負起來,我們看到老師對我們的照顧,在日常生活當中超過父母,感恩!晚上睡覺,老師夜晚有值班的,夜晚一定有兩次巡邏,看學生睡得怎麼樣,有些睡得不好,被子都踢掉了,老師半夜給他蓋被子。對於生病的照顧,那我們親眼所看見的,所以對老師非常敬愛,老師照顧學生,真的跟照顧兒女一樣。這是個特殊的時代,才有這麼個學校,我們的校長,校長帶頭,校長夫婦愛護學生超過他自己兒女,學生服了。一年有那麼個幾次得到這些救濟的物資,分量不多,老師分配。學生離開父母,還跟父母有通信的,有時候父母寄點零用錢;有些完全沒有的,那這些同學就受到特別照顧,有限的物資先讓他們分。學校學生雖然不多,只有一千多人,同學都分到了,才有他自己子女的分;如果同學還有沒分到的,他的子女決定得不到,這我們看見的。老師的心清淨平等,大公無私。

  我初到台灣的時候,同學們組織一個校友會,登在報紙上我看到。我到時候到那裡去看一下,不少同學,那個時候在台灣大概將近有三百人。校長周邦道,以後他在考選部擔任政務次長,就是第一副部長,這公家給他裝了電話,他是公事用這個電話,私事不用,私人的事情他到巷口打公用電話。國家給他裝電話是公事,不是給他私人用的,所以他的兒女在家裡,外面打電話進來可以接,不能打出去,你要打出去的話,得要到巷口去打公共電話。他兒子跟我們都是同學,把這些故事講給我聽,他說老頭子都搞成這個樣子,給你用的,這不都可以用嗎?不行。公家配給他有轎車,他上班、公事他坐那個車子,私事他坐巴士,他不坐那個車,絕對替公家節省汽油。確實我們真是聞所未聞,不是他兒子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這樣的官員現在社會到哪裡去找?我們對這個老校長佩服到極處,沒有話說。同學聚會的時候,校長一定要我坐他旁邊,因為我出家,同學當中出家只有我一個,他也學佛,所以一定要我坐他旁邊。真難得,你看那種廉潔!待遇並不很多,自己生活非常節儉,把錢省下來寄給家鄉,還有兄弟姐妹,幫助他們,雖然不多,他盡心,心到了。他的故事,我們學生非常受感動。老人在世,每年校慶這一天我們都聚會,都非常希望看看他、親近他。老人不在了,我們這個校友會好像也解散了,沒有人再能召集。那個時候學校真的是個大家庭。

  要真的,這恭敬心怎麼生起來?沒有看到榜樣,沒有真正的事實做基礎確實很難生。尊師重道,我跟方東美先生沒有關係,只是知道他是同鄉,接受他的教誨,學術上不管怎麼樣,人格感人,那種真正的愛心出自於真誠。失學多年想學一點東西,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在他家裡面,我們受感動。那個時候我們的生活很清苦,待遇很微薄,對老師真是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有人補習還有收費的,這個完全沒有,熱心教導,在現在這個社會可遇不可求。以後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也是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每個星期天見一次面,從哲學正式進入到佛學。老人往生之後,我辭掉了工作專心學佛,由朱鏡宙老居士、懺雲法師兩個人介紹我認識李老師。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師學經教,李老師慈悲,照顧得也是無微不至,我們一生感恩。感老師的恩就能感佛恩,今天展開佛的經教,看到佛苦口婆心教導我們,能真聽懂、真落實。把我們聽懂多少要用到多少,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要用上你真學到了。所學非所用,你沒有學到,真學到哪有不會用的道理!章嘉大師早年教我,你沒有能夠落實,不是你不懂,就是你懈怠,你為什麼沒做到?大多數的人真的沒聽懂。聽懂的人,如果習氣很重,也是個障礙。

  我們真想學佛、真想能做到,怎麼辦?努力去學,學的時間長了,這講薰習,長時薰修,長時間的薰修,不知不覺自自然然他就做到,不是勉強,完全出自於自然。先學還當然都是用妄心,妄想分別執著,時間久了,不能間斷,不能離開佛經。佛不在世,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展開經卷就是面對佛陀,求佛菩薩加持,讓我們真正能夠懂得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真實義往往跟我們的習性發生衝突,我們染上這些不好的習慣,這個都要長時間去薰習,慢慢的毛病都能夠改過來。自己要真誠,要勇於改過,要學著真正去愛別人,去關心別人、關懷別人,才能夠逐漸體會到佛菩薩的真實義。貪瞋痴慢疑,一定要認清楚這個東西是毒,真的是毒,統統障礙自性的智慧跟德能;換句話說,決定要遠離。佛勸我們遠離,不勸我們,我們也要遠離它,絕對不是好東西。殺盜淫妄,你真正了解因果你就會被嚇住,不敢造作,它有報應的。明白因果自然就能夠忍受,開始是要忍受,逐漸根紮牢,懂得多了,善心出來,這些煩惱習氣自然就消除,自己能感受得到,逐漸逐漸輕了,真看破、真放下。要過佛菩薩的生活,純淨純善,世間這些惡念惡行自然淡薄了。

  『有無相通』,不僅僅是對家人眷屬,如果有能力要照顧鄰里鄉黨,你照顧的人愈多你的福報也愈大,你的心愈清淨境界也會提升,所以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愛護眾生,真正愛護、照顧眾生,第一樁大事情就是要幫助他覺悟,那叫真愛護。釋迦牟尼佛的愛護從哪裡表現?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不停止,這是真正愛護。所以布施,經教裡說得太多了,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大乘經上佛說,即使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物質,物質給你帶來世俗的福報,不能讓你開悟,不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所以這個布施功德不大。為人說四句偈,雖然是小事情,甚至於勸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這都是布施。我們念佛他聽到,聽進去了;我們的形象他看見,他看到我們是個學佛的人,阿賴耶識裡頭落下佛的種子。這個種子雖然現在不起作用,來生後世,乃至於無量劫之後,他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會幫助他往生成佛。這個法布施的價值就太大太大了,我們要知道,知道利用善巧方便。布施的心真有,不斷,遇到緣真幹,不問收穫,只問耕耘,絕不求果報。

  『無得貪惜』,對於財、名利沒有貪心,財布施、法布施沒有吝惜,這個樣子才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言色常和』,「言」是言語,「色」是我們今天講的態度,儀態要柔和,要令人見到的時候生歡喜心,佛門這句話常常用彌勒菩薩來代表。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都是造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真有這個人,《高僧傳》上有。五代後梁,出現在浙江奉化,蔣總統的家譜裡頭有記載,他們的祖先禮請布袋和尚,在他家裡接受供養兩個月,家譜裡頭還有這個記載。所以有人說,供養彌勒菩薩兩個月,出了兩個總統。布袋和尚,我們在《高僧傳》看他的傳記,不知道他姓什麼、名字什麼,不知道,也不曉得他是哪裡人。出現在奉化這一帶到處化緣,背一個大布袋,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化緣,人家給他東西,他都放在布袋上,背著就走了。他圓寂的時候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他真走了,大家才知道他是彌勒菩薩化身。這個人見人一天到晚滿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心量大。所以在中國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他的像,這個表法非常明顯,笑面迎人,能包容萬物,絕對沒有看到他跟人計較的。《傳記》裡頭有寫,曾經有人向他請教佛法,他也不說話,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張開,人家說這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提起來走了,一句話不說。這佛門知道叫放得下,提得起。該放下的時候要放下,該提起的時候要提起,不能搞錯了,該提起你放下,該放下你提起,就大錯特錯。世間法要放下,弘法利生的事情要提起,很有味道。布袋和尚非常受人歡迎,「言色常和」,他做到這一點!

  『莫相違戾』,跟任何人都和睦相處;換句話說,跟任何人不會發生衝突,真正是「當相敬愛、言色常和」。大乘教裡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布袋和尚做到了,我們應當向他學習。所以在中國寺廟,這個建築都是表法的,不是隨便建造的。山門,一進山門,彌勒菩薩在天王殿坐在當中,面對著大門,進來的人第一個看到他。天王殿是表法的,是個教室,你想進入佛門一定要學彌勒菩薩,能包容一切、能忍辱。能包容、能忍辱,能以歡喜心對一切眾生,這是你入大乘之門必須具備的條件。進門兩旁邊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也是表法的,這護法神,護誰的法?護自己的法,這個一定要知道。我進這個門這護持我的,你進這個門是護持你的,他教你怎樣護持自己。東方持國天王,表法都在名號裡頭,持國,我們引申這個意思,我如何持家,保持我這個家興旺而不衰。再往前面看,如何持身,如何保持精進不退轉,他教你這個。所以持國天王裡面含的意思,表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代表這個意思。

  修身在正心,心要正;正心在誠意,意要誠。誠意要智慧,智慧要放下,這些物欲不能放下,智慧不會現前。所以格物,格物是放下,物是欲望,物欲,放下物欲,這叫格物。格是格鬥,不是跟別人鬥,跟自己的欲望去鬥,放下欲望就對了。放下貪瞋痴慢疑、放下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物格而後知至」,智慧現前,智慧現前意就誠,心就正。這個時候中國老祖宗講的這些德目,我們把它總結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都很容易做到,你不會違背,這就持身。自己能做到,你就影響這個家,家就能齊;自己沒有做到,不能產生影響。所以這是日常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生活就是教化眾生,它是一體不能分開的。末後這一句尤其是重要的教誨,「莫相違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和睦,決定不能有違戾。

  我們把註解念一遍,「敬愛者,指恭敬與慈愛。憎嫉指憎惡與嫉妒」,憎惡,我們現在一般講討厭,不喜歡這個人。「有無相通者,相通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言色,言語與面色。違戾,違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我們常講心狠手辣。「《會疏》曰:怡聲下氣,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顰蹙,是謂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就是經中所講的和顏愛語。「以上勸和」。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一定要認真把它做到,為什麼?六和敬的基礎在此地,這個做不到,六和是假的。

  六和這是佛陀對所有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所要求的。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用現在的話說,一家人一定建立共識。大家庭有發號施令的,那是家長,家長一定推選出來的,多半都是祖父輩、曾祖父這一輩,年高德望,大家聽他的話。有德行、有智慧、有經驗,推選這種人做家長,全家聽命於他。家裡頭家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家教疏忽了,這家就會敗、會亡,所以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重視教育,道理就在此地。人是教得好的,不能不教,教他就明理,不教他他就迷惑。教什麼?決定是聖賢之道,真實智慧。有共同的認識,這建立共識,下面就是規矩,「戒和同修」。這個戒是家規,《弟子規》是一般家庭裡面共同必須要遵守的,裡面只說了一百一十三樁事,那是每個家庭必須遵守的。這個東西的來源,是朱夫子的《童蒙須知》,陳弘謀先生的《五種遺規》裡頭有。除這個之外,每個家庭還有它自己定的規矩,一定要遵守的。因為每個家庭,他們所學的不一樣,從事工作不一樣,所以各家有各家的行規。你是這個家庭的一個成員,你必須要遵守。底下是「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意同悅就是歡喜,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幫助。末後「利同均」,一切享受是平等的,沒有厚此薄彼,所以大家庭與性德相應。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樣,那個福報大的,除自己生活之外,完全要歸公,是家庭的。這中國人家的制度,個人沒有私財,是你家裡有,家裡頭每個人生活都是一樣的,平等照顧,特殊需要一定全心全力照顧你。所以家是一個人一生的保障,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遇到困難的時候家是你的支援,是你的後盾。中國古人他有依靠,家是他的依靠,這最可靠的,家負責育幼養老,小孩能讀書、能栽培的,家是全心全力栽培他。

  團體,家是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生活,算是一個小團體。三皈依裡頭說,「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所有團體裡面,出家人團體最值得人尊敬,為什麼?它和睦,可以給一切團體做好榜樣。今天這個團體沒有了,兩個人相處都意見不和,都做不到。佛經上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地方出現一個六和敬的僧團,就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這麼大的功德。為什麼六和這麼難?問題是在每個人不肯放下,這就難了。你今天教誰,誰肯放下?中國古時候這個家庭為什麼容易放下?他從小教的,從出生就教你要讓,不能爭。你看現在的教育,從幼稚園就教你競爭,一定要比別人強,這就什麼?和就沒有了。所以今天這個世界是個競爭的世界,它沒有和,它只有爭,爭很辛苦。

  競爭的這個時代,佛法在這個環境裡頭,它不能生存,沒有人願意接受佛法,因為佛法叫你讓,佛法是損己利人,競爭是損人利己,完全是相反的。這是眼前的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我們要把它帶回,回歸到性德,那有一定的難度,能不能回頭?當然能,需要時間。時間不是一代,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把老祖宗東西丟掉了兩百年,至少八代,我們要恢復也要八代,也要兩百年。這個要志士仁人很有耐心,先不能讓這個燈滅掉,一代一代相傳,我們相信五、六代之後會發揚光大。我們守住這盞燈,要小心謹慎,這是無量功德!別人不做,我們做,志同道合人數不拘,真正在一起做,從一個小村莊做。我們上個星期,深圳有一個喜樂之家,是以七個家庭他們發心修六和敬。七個家庭組成一個大家庭,也推選出一個家長做總管,不容易,每個人把自己的私財統統奉獻出來,這點就很難做到。真正做到,這些人菩薩示現,把我們中國過去傳統的家做出來給大家看。中國以前是有血統、血緣關係,現在他們沒有這個關係,他們完全是佛法,大乘佛法,佛門弟子,道義上的結合,智慧的結合,做好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做成功了,也可以到聯合國去發表,讓全世界人看到,你看人這樣活在世界上,多幸福、多美滿,何必要你爭我鬥?和睦相處,大公無私。

  像這些理念,這不僅是理念,在中國已經做了幾千年,只是最近兩百年我們疏忽,逐漸遠離老祖宗。真正中國這個家斷絕是二戰之後,二戰時候有,二戰之前我親眼看到。抗戰勝利之後,我回到老家看不到,沒有了,這是讓我們感到非常傷心的一樁事情,把我們文化的根拔掉,這是我們最大的損失。有這些人發心把它表演出來,好事情,他們來見我,見我,他們問到家庭經濟生活,問我怎麼辦?我說家庭一定要有生計來支持你,最好的方式農耕。你們這一個家庭,能夠有二、三十畝地,自己耕種收成,生活就有保障。今天中國的政策,我聽說是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這個想法好,很合理。你們組成的家庭這是文化,如果在旅遊區的話,你們這個家族可以讓人家來參觀,全世界人都來參觀。你們自己就可以經營一個小的,就是自己家,自己家多蓋幾間房子,他們不要住旅館,來的時候跟我住在一起,費用不要定,隨他自己。我覺得那收入就相當可觀,你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但是農耕是根本,至少要有幾畝地,不能種糧食也得種蔬菜,素食,完全提倡素食。

  這是好事情,都是值得讓社會大眾來觀摩,來學習,看看中國過去傳統那個家庭。我勸他們多看看過去的這些家譜,家譜裡面記載都很詳細,多看、多學習,好的地方學習,不好的地方改正,真有志同道合的,這樣做幸福!特別是對老人,中國老人常說「落葉歸根」,歸根幹什麼?回家享福。中國人這個思惟跟外國不一樣,中國人童年嚴守規矩、嚴加管教,根紮得好。三歲看八十,三歲,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紮下去這個根,八十歲都不會改變,根深蒂固,倫理道德的根。私塾就是家學,決定要有,課程怎麼教法這得研究,老方法好。年老的時候不能再工作,退休了,落葉歸根回老家養老,享受天倫之樂。中國人你看小時候嚴加管教,品德的修養,做人的道理,中年奉獻給社會,老年享樂。外國人恰跟中國全顛倒,小孩享樂,兒童的天堂,大人完全隨順小孩,滿足小孩的欲望,中年人的戰場,老年的墳墓,這外國人。中國人是顛倒,享福是在晚年,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所以我希望他們那個家庭能把這做出來,也得要辦個私塾教小朋友,要辦一個養老院不對外的,自己家族的老人。

  現在不做樣子給人看,沒有人相信,都要把樣板做出來。中國從前的家庭,做個樣板出來,可以給全世界人來參觀,看看中國古文化。如果再有這些專家學者來指導,古時候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都能夠做出來,那是一套中國活的五千年歷史。你來看,漢朝什麼樣子,能夠再往前推上去,堯舜是什麼樣子,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都曾經出現過太平盛世,真正把它做出來,這非常有價值。在現代講觀光旅遊,這價值很高,到中國來看一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到這邊來嘗試嘗試,多住幾天,過我們同樣的生活。我相信外國人喜歡好奇,這種文化旅遊決定會興旺,肯定會帶動經濟。但是我們不要希望這個,不求財富,只求收支平衡,就會做得好,做到盡善盡美,向全世界去推廣。

  再看底下這一段,「諭心諍成怨」,這是教誡我們:

  【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對於這個事情要看破,人與人之間業力不一樣,夫妻有時候還吵架。現在離婚很平常的事情,古時候沒有聽說過離婚,離婚那是非常大的大事,說明什麼?說明那個家家教有問題,怎麼會出現這種事情!婚姻是非常隆重的,人生第一樁大事情,考慮非常慎重,結合在一起就是百年和合,哪有分離這樁事情!現在的婚姻是兒戲,人對於人倫完全喪失掉,所以現在最嚴重問題是什麼?人不知道自愛,不自愛就決定不會愛人,人自愛決定會愛別人。早年我跟方東美老師,他常常告訴我,學哲學的人,這個哲學你能夠到達什麼程度,完全看你的愛心。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沒有愛心的人不能學哲學。愛自己,愛自己實在是為了愛別人,為別人做出愛的榜樣。所以什麼都得從自己著手,幫助別人先愛自己,愛自己才能夠發憤,佛家講的精進,求智慧、求道德、求能力,為什麼?為大眾服務,這服務是無條件的,這個服務是不求回報的,這真正自愛。

  人與人的關係,大乘佛法講是一體,比一家還要親,是一體。人要自愛,他的生活一定謹慎,他要保養他的身體,為什麼?每個器官都要愛護。暴飲暴食傷害身體,傷害腸胃,這就是不自愛。中國古人講,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為什麼?睡眠的時候,讓你的腸胃有休息的時間;晚上吃太多,它還得工作消化,你就不愛惜它。所以對我們五臟六腑都要愛惜,不能讓它有過分的工作,現在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古人說的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不慎,不知不覺得罪別人,結下冤仇不知道,到知道的時候來不及了;飲食不懂得節制,傷害身體。現在這些沒人教,在從前家庭老人都教,老人經驗豐富,所以家人在一起都學會了,都懂得,這養生的一些知識都有,現在沒有了。現在人可憐沒有家,從前有家有教,家沒有,教也沒有了,人真的是自由、解放。人到自由解放的時候,最後跟禽獸差不多,禽獸沒有家,自由解放。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人接受教育,禽獸沒有接受過教育。

  中國古人有智慧,知道教育重要,幾乎在歷代,我們細心去觀察人的一生為什麼?就是為教育。到老了,老了一舉一動表現的是身教,還是給晚輩做榜樣。剛才我提到的,我們周校長周邦道先生,晚年人家請他到考選部去做政務次長,你看他所表現的他在教,教人什麼樣的一個公務員才盡忠職守、認真負責,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做出樣子給人看,這是修善積德,佛經上講的「斷惡修善」,那種浪費國家的資財是罪過,那是人民的血汗。連公家的電話都不浪費,私人的事情不用它,從這些小事你去看,大的當然更沒有問題,這人會貪污嗎?不可能。這個人做事能不負責嗎?點點滴滴都是大公無私,對人真愛護,愛護裡頭沒有私人關係、沒有人情,這事才能辦得好。

  早年抗戰時期做校長的時候,我們看他對待學生,真的比我們的父母還周到,真關心、真照顧,我們一生感激,老師夫妻對學生的愛護確實超過父母。你說學生在學校念書,能不用功嗎?不用功怎麼對得起老師!這種道德的攝受力感人最深。這是我們大眾的典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兒子在我們面前說他爸爸傻,他一點都不傻,他在積功累德,果報在來生。佔這些便宜的,那叫真傻,假公濟私佔些便宜認為這是好事,不是好事,果報在三途。周老師的果報,他不念佛、不往生肯定在天道,一生所累積的功德。我們一定把它認清楚。

  這段經文,我們看註解,『或時心諍』,「諍」,通常作競爭的爭。「《一切經音義》解作訟」,訴訟,所以爭訟常常連在一起。「《會疏》曰:人情平時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鬥諍,故云或時」。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事情常常有,什麼原因?從小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不懂得忍讓。認為什麼?忍讓就吃虧了,決定不肯吃虧,一定要爭在前面不肯落後。所以這一生當中苦難在所不免,縱然是居高位、得大富,他也不快樂。跟我們小時候受教育完全不一樣,我們小時候,小朋友在一起玩,都不許競爭,要學忍讓、要學吃虧,不怕吃虧,吃虧有福,老人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跟人爭過,在學校念書那麼多年,我不跟同學爭。我的考試大概差不多都是我第一個交卷,我一算六十分,再加幾分,六十六、七分我就交卷。所以老師都笑我,為什麼不做了?我出去玩去,及格就行了,年年及格。

  我小時候記憶力很強,所以書不需要溫習。我聽課的時候非常注意,那一遍聽下來足夠應付考試。我把我的時間放在圖書館裡頭,讀我喜歡讀的書,所以我的知識一般同學不能相比,我看的書太多了。我不在乎分數,我喜歡的東西,學校念書的時候我喜歡作文,念初中,我的作文一篇不會少過一千字,很多時候都會寫到二、三千字,喜歡,這個分數就拉得很高;不喜歡的東西,數學不喜歡,我會做。所以我跟我的老師講,同學做不出來的,我到黑板上去做,我能夠做出來,我就不要交練習簿。老師跟我就有這個約定,所以我不要交這個作業,老師同意的。在南京念書老師是我班主任,他特別喜歡我。不要浪費時間,所以我在課餘讀的東西很多,知識的面很廣。

  在學校做學生頭,那個時候的學生頭會惹以後的麻煩。國共抗爭的時候,國民黨以為我是共產黨,共產黨以為我是國民黨,兩面不討好,但是我們很守規矩,我們不作亂。學生時代就好好念書就好了,所以什麼遊行示威我絕不參加,我也不喜歡同學參加,所以我學校老師對我很好。我們有學生自治會,學生有組織,各個學校舉行這示威活動,我們學校派四個代表就行了,學校照常上課沒事。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學校的校風在南京擺在第一。那些場面去應付就好了,不要妨害我們讀書,不要妨害我們正常生活。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這個觀念都很正確,老師們都很歡喜。

  所以爭,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是決定不能避免,沒事他都來找事,那有一點把柄就免不了口舌。這個事情,我們在一生當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怎麼處理?認真去聽,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毀謗、謠言,有要改過,要感謝他,他提醒我;沒有的時候要勉勵自己,絕不能犯過失。怎麼應對?不理他就好,隨他說,說久了沒有反應,他就不說了。像罵人給他罵,我們在旁邊聽,接受他罵,不回話,罵個一個鐘點、兩個鐘點,罵累了他就不罵,問題不就解決了!不能對罵,對罵就愈罵愈嚴重。別人打我,我躺在地下,他就不好意思再打,已經打倒了。這是我從小學來的,父母教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事情很容易解決,過個一、二天他來道歉:我對不起你。你要是還口就吵起來,要還手就對打起來,兩面都有傷害。還佔便宜!同學、老師看到,某人很有修養,我還接受讚歎。都是老人教的,我們用了一輩子,所以許許多多難關都迎刃而解。對人沒有怨恨心,都是歡喜心,你批評我,我感激你,錯誤的批評也感激你。

  所以「或時心諍」,是決定不能避免。『恚怒』,這是發脾氣,「瞋恚忿怒。乃三毒之一」。現在時間到了,我們留在明天再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