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離緣、絕欲—不再攀緣、放下欲望  (第一集)  2008/4/7  華嚴講堂(節錄自華嚴經12-17-1938集)  檔名:29-130-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這一段有十首偈頌,我們講到第四首,今天從第五首看起: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偈頌從第三首到第六,這四首偈是講華嚴會上菩薩們修學的綱領、修學的方法。所以我們也用了比較多一些的時間,來學習這段經文。前面三、四兩首八句是講觀,五、六兩首今天我們念的是講止,清涼大師所說的「真觀、真止」。在前面我們學習的真觀裡面,佛教我們空觀、假觀、中觀。在這裡面,真止裡面也有三止,首先教我們『法性本空寂』,這是為什麼要止,道理就在這句。知道法性是空寂的,法相也不例外。法相從哪裡來的?這就講到宇宙,宇宙從哪來的?宇宙是怎麼發生的?怎麼樣形成的?自古以來無數的科學家、哲學家,包括宗教的神學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現在科學也不例外,探討太空物理量子力學,生命從哪裡來的?萬物怎麼形成的?我們所看到、所聽到的這些論著很多,都沒有把這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這確實是個很遺憾的問題。

  我們這一生有幸能夠接觸到佛法,尤其是大乘,在半個世紀長時期的薰修,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一些訊息,那就是世間人為什麼對這些問題解決不了,原因是方法錯誤。用中國人的說法就是錯用了心,所以怎麼樣用心去尋求,也不能把事實真相找到。佛,實在講與中國的大聖大賢,他們所用的方法正確,可是有淺深不同。中國傳統的學術,至少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伏羲氏、神農氏,黃帝以前沒有文字,沒有發明文字,沒有文字記載。但是,我們從以後古聖先賢著述裡面,記載了許許多多的傳說,這些傳說是真實的智慧。怎麼知道?《論語》裡面記載孔夫子所說的,他老人家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無一不是古人的傳說。因為他自己說得很清楚,他一生「述而不作」,這個述就是述說前人所傳的,沒有自己的創造,也沒有自己的發明,祖傳的!他的態度、他的精神是非常的難得,信而好古,他對古人的東西相信,沒有懷疑。這個精神,特別是在現代難能可貴!現代人相反的,要創新、要發明,古時候這些大聖大賢沒有這種想法。

  那我們要問,創新好不好?發明好不好?現在人認為,如果墨守成規,這個社會就沒有進步,這些話說的聽起來很有道理。特別是科學技術,西方人發明也不過是三、四百年,三、四百年改變了整個世界,不斷的在創新,日新月異。我們回過頭來再細細觀察,從伏羲到黃帝一千年,這一千年社會進步非常緩慢。從黃帝到孔子有兩千年,進步比從前快些,為什麼?有不少創新,有不少發明。這個諸位都知道,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他們提出來的學說,那就是創新,就是發明。唯獨孔孟信而好古,循規蹈矩,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可是秦統一中國,漢建立政權之後,這時建立了大一統,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怎麼教?這個教學是祖傳的。那個時候的人還沒有忘記,祖宗教導我們,人要教。五千年祖傳的教訓,就現在記載在《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人之初,性本善」,《論語》裡面說的,我們要記住不是孔子說的,是老祖宗說的。夫子述而不作,以前是口傳,夫子把它寫成文字,永久傳下去,這句話重要!

  佛法裡面講的「法性本空寂」,這是根本;我們老祖宗說人性本善。善是什麼意思?善是空寂,那叫真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把它解成善惡的善那就錯了。本性沒有善惡,沒有善惡才真善,有善惡就不善。這個古人說得清楚,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夫子沒有講性善、性惡,夫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就說明聖人跟賢人見解上不一樣。在佛法裡面講得非常清楚,佛法講法性空寂。萬法怎麼來源的?怎麼生的?生命的起源,佛經上告訴我們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就稱之為無明。這個道理我們老祖宗知道,《大學》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給我們透出訊息來了。明德是什麼?明德就是空寂的本性,就是至善的本性,它是明,它不是黑暗。可是要是發生一念不覺,就發生一念,一念就是不覺。諸位要知道,大乘經上佛常講覺心無念,一念不生那是覺,那是光明。起一個念頭就不覺,就叫無明,明沒有了,明沒有了就變成黑暗。這是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根源是一念不覺。《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一念就等於說作夢了,夢中境界現前;覺了之後,這夢境就沒有了,醒過來了。我們今天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講的宇宙萬有眾生,這些東西是什麼?這是夢。我們自性一念不覺,做了這麼一場大夢,這場大夢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般若經》裡面,《金剛經》教導我們,我們如何面對現前這個世界,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這樣子面對就正確,就沒有錯誤,那就是佛菩薩應世,應化在世間,你真的通達明白了。

  一念覺的狀況是什麼?一念覺,我們淨土宗裡面所說的,四種淨土第一種常寂光淨土,那是覺,沒有一念。有一念,有一念就不叫常寂光淨土,叫實報莊嚴土,有形相。常寂光土裡面沒有形相,不但物質的現象沒有,精神的現象也沒有;雖然沒有,它不是空,這個又難懂,沒有是什麼?它沒有物質,它沒有精神。在《般若心經》上講,物質用色做代表,色是物質;精神,受想行識屬於精神。受是你感受,想是你的分別執著,行是說什麼?說你不能夠止住,一直連續的起作用。識就是不覺,那個不覺念念都是不覺,受前面精神、物質現象的牽制,受它的影響,所以它也念念相續。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我們想想這個道理,愈想是愈有道理,比科學家講得圓滿。佛裡面有科學精神,佛不是說我這樣說了,你相信,這個目的就達到了,沒有。那是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所以佛對我們的要求「唯證方知」,這就是科學精神。佛給我們說的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證實、證到;你自己沒有證到,是別人的不是你自己的。他是佛、是菩薩,你還是凡夫;他沒有生死,你還是有六道輪迴。佛不欺騙人,唯證方知,怎麼證法?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徑,八萬四千還不止,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麼多法門,它有總的原則、總的綱領,這個不能不知道。如果這一點不知道,法門雖然多,你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這是事實。總的原則、總的綱領就是止觀,真止、真觀。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我是初學,他跟我講止觀,我聽不懂!所以他把名詞變一變,讓我們初學的人聽到也覺得不難,看破就是觀,放下就是止。從哪裡入門?兩個都可以入門,可以從看破入門,也可以從放下入門,各人根性不相同。佛當年在世教學也常說,煩惱障重的人要從止門入,從放下;所知障重的人要從觀門入,從看破入門。所以說每個人根性不一樣,如果你用錯了,你煩惱障重,你不從止門下手,就是不從放下下手,非常困難,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功夫不得力。如果所知障重、煩惱障輕,你要從觀門入手才得力。古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的示現,實在講就是現在人所提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做什麼、他示現的什麼,我們要知道,就是給眾生做個好樣子,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把它做出來給你看。在事上講它是活的,活活潑潑,一點都不呆板。為什麼?這個示現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所以佛沒有定法教人。這就跟大夫一樣,給人治病沒有一定的處方,你是什麼病,診斷之後給你開處方,這個方子對你很有效,藥到病除。這個方子對另外一個病人不見得有效,為什麼?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同樣得個病還有輕重不同,輕重不同用藥的分量就不一樣。所以要曉得,佛、菩薩、祖師大德他來做樣子給我們看。現在的眾生害的什麼病?這些道理、方法我們不難體會。佛說的經,這是原理原則,永恆不變,但是這個經怎麼講解法?每個朝代不相同。一部《金剛經》有五百多種註解,註得都不一樣。如果是一樣,怎麼能傳下來?每種註解不一樣,解釋說法都不一樣,都留下來了。這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個人註解的,在那個時代、那個地區,學《金剛經》的人得利益,他們明白了,他們開悟,得受用。同一個時代,在不同的地方,另外一個地方根性跟這個地方根性不一樣,解釋就不相同。

  所以這個經講解是活的,原理原則是一個,目標、方向是相同的,路怎麼走法不一定,但是都能達到目的地,那就圓滿了。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能幫助你開悟,都能幫助你證果。佛滅度之後,究竟圓滿通達的人少了,不過佛很慈悲,他換個身分來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認真的說,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可以說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讀了大乘才明白,小乘裡沒有這個說法。只要你有慧眼、你有法眼,你就見到了。肉眼是見不到的,為什麼?肉眼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為什麼放不下?這就是所知障;我們要把這個障礙除掉,只有從經教下手。這樣根性的人佔大多數,現在所謂知識分子,就是所知障重。我們現在所說落後的地區,貧窮落後的地區,文化水平很低的地區,你去觀察,他煩惱障重,那個地方人老實,你教他放下,他很容易。真正難教,知識分子難教,他執著他的成見,執著他自己的見解、思惟,認為是正確的。

  世尊為我們做出樣子,十九歲出去修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在我們想像當中,他的身分特殊,王子,不是普通人,又聰明好學。所以他的機遇一定是優於常人,一般人見不到的所謂專家學者,他能見得到,所以當時印度的宗教家、學術界裡面大德,他都親近過,都跟他們學過,都向他們討教過。印度無論是宗教、學術崇尚禪定,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在那個時代印度學術界、宗教界普遍修學的,這不是佛門的,但是它是基礎,非常重要,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弟子規》一樣,要從這個地方入門。所以在小乘法裡面,很重視四禪八定。得到這個禪定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有能力突破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換句話說,六道的狀況他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接觸到了。我們現在科學家講時光隧道,他們找到了,他們可以到天宮裡面去遊覽,也可以到地獄去參觀。在我們想像當中,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一定會想到,這六道現象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像這樣的問題,在當時印度學術界沒有辦法答覆,宗教界也沒有法子答覆。世尊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他到恆河邊上找棵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更深的,他們的定到第八個等級,入第九個等級的定、第十個等級的定,突破了,突破之後恍然大悟,全都明白了,這叫什麼?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四首偈的境界,發現到什麼?「法性本空寂」,發現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中觀論》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八句把一切現象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法實相如是!

  他明白之後就開始教學,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三十歲,三十歲開悟之後就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說法教學四十九年。他給我們留下最好的榜樣,一生從事於教學,一生沒有建道場,衣食住行過最簡單的生活,簡單就是正常,簡單就是隨順法性。為什麼?法性很簡單,最高深的也是最簡單。中國經典講起高深的,大家想到《易經》,你看它名字「易」,容易,不複雜。為什麼會變成複雜的?是你妄想分別執著把它搞雜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是很簡單、很容易。中國古人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每天忙得這個樣子是庸人自擾之,本來沒事。無論幹哪個行業,都很輕鬆、都很快樂、都很簡易,人過這種生活叫道德,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德就是隨順自然。可是我們有個創新的觀念,就不自然了,違背自然,現在就是創新創得太過分,把地球的生態環境破壞了,把人文的環境也破壞了,造成什麼?造成整個世間的大混亂,人在這裡頭苦不堪言!聰明人你可以從這個環境裡面跳出來,不參與他們,你跳出來。跳出來之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能不能過大自然的生活?能不能過佛菩薩的生活?肯定可以!

  為什麼?自然法則裡面跟我們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理,怎麼會有障礙!你參加那個混亂裡面,那你就不自在。你跳出來,那不就自在了嗎?怎麼叫跳出來?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你跳出來了。現在這個社會混亂就這十六個字,搞得亂!你一放下就跳出來,你頭腦就清醒了,可以跟他們在一起,和光同塵。和而不同,不同,可以和睦相處,你們所要的,我不要;你們所求的,我不求。在這個時代用這種示現,自己得受用,又可以啟發有緣的眾生。什麼叫有緣?他能跟你接觸到,這是有緣,這是第一個緣,這個緣淺,有緣跟你接觸到。接觸到之後,他一看一聽,他明白、覺悟了,這就緣深。雖然覺悟了,未必能回頭,未必能放下名聞利養,未必能放下分別執著,這緣淺。緣更深一層,他看到、接觸到之後,他真的能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不再分別。只要一不執著、一不分別,性德就現前,自性的德能就現前,真心現前,真心是菩提心,也就是真誠心現前、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正覺心現前、慈悲心現前。那個人是什麼?那個人就是菩薩示現在人間,示現在六道,示現在十法界,這個不一樣。所以我們今天煩惱障重,要從哪裡下手?要從止下手。你看經文把觀放在前面,止放在後面,為什麼?這個經是對法身菩薩說的。對我們來講,我們從哪裡下手?我們要把第五變成第一,第六首變成第二首,第三首變成第五首,第四首變成第六首,順序一顛倒,那是我們的境界,這個要曉得,我們今天從放下著手。

  《華嚴》是大經,實在講傳到中國來才只一半,但是這個經在世界上已經喪失了,沒有了,現在分量最多的本子就是中文的翻譯本。這麼大的分量,這個課程,怎樣能夠真正入進去?能入華嚴法界?賢首大師是清涼的老師,承傳杜順和尚的遺教,那就是《還源觀》。教我們回頭,還源是什麼?回歸本性,那你就成佛了。從這裡,儒佛境界的差別就很清楚的看出來,他教我們回頭,首先你要認識一體,這個認識太重要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宇宙從哪裡來?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見性之後跟我們講了五句二十個字,最後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宇宙,宇宙從哪裡來的?是自性生的。所以我們看到夏威夷土著他們古老的傳說,裡面有句很重要的話,「這個世界是你的心造的」,這句話很重要。他們那裡沒有佛教,可是這句話,你看跟佛經上講的是相同的,整個宇宙是自己心變現的,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體,你要是再給它分家,那就生病了,那麻煩就來了。所以凡夫苦,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那就是他不知道是一體,他在裡面分自、分他,這個喜歡,那個討厭,這個混攪在一起永遠不能脫離,苦海無邊,苦海是自己造的,你永遠不會覺悟。

  《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一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杜順和尚,這是《華嚴經》第一個祖師,告訴我們一體,這一體是什麼?是「自性清淨圓明體」。六祖大師開悟說「何期自性」,自性的體是清淨、圓滿、光明。實在上說,杜順和尚這一句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五句,你看他說「何期自性」,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是清淨的,有沒有染污?沒有。我們現在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自性是真實的,怎麼會有染污!「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你看,沒有染污,沒有生滅。沒有生滅是沒有生死,你怕死幹什麼?生死是什麼?生死是物質產生變化,與你自己的靈性毫不相關。我們這個身,身不是自己,靈性是自己,不是靈魂,靈魂還不是自己。為什麼?靈魂是迷,自性迷了叫靈魂;覺悟了,不叫靈魂,叫靈性。肉體是什麼?好像我們人穿的衣服,衣服髒了換一件就是了!換個身體,衣服不是自己。所以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生死就沒有了,叫了生死。生死是有,了是什麼?明瞭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原來就穿衣服、脫衣服,這衣服髒了,換件新的。如果真正懂得,愈換愈漂亮;如果是迷惑顛倒、貪生怕死,愈換愈骯髒。現在是個人身,換個畜生身,畜生身就不能跟人身相比了。換個餓鬼身,那就不能跟畜生比了;換個地獄身,那比鬼都比不上,愈換愈差了。如果你是了解事實真相,你愈換愈好,究竟圓滿的,你換成佛身、換成菩薩身、換成聲聞身、換成天身,那怎麼會一樣!所以要曉得,沒有生死!對於生死沒有恐怖了,縱然有什麼災難,不驚不怖,身捨掉了,靈性向上提升。所以在這裡跟諸位同學說,真正念佛人,就是遇到橫禍而死也能往生,為什麼?他沒有恐怖。橫死的時候最怕的是他恐怖,他嚇到,那就完了,這一嚇就三途去了,這很可怕。怎樣遇到橫禍天災人禍能不驚不怖?對於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一點恐怖都沒有,所以災難當中他都往生。現在這個世界天災人禍太多了,這個本事要學,學了之後不怕。

  能大師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非常重要。本自具足跟第五句「能生萬法」,在佛經裡面講隱現不二,能生萬法是現,本自具足是隱,一個現、一個不現,現跟不現是一不是二,這叫本自具足。我們舉個比喻來說,現在這個社會文明,大概電視是最普遍的,幾乎家家都有電視。中國的電視我不知道有多少頻道,在國外差不多都有一百多個頻道。我們電視沒有打開,這一百多個頻道存不存在?存在,本自具足。我們一按鈕,畫面出現了,那就是能生萬法,這萬法從哪裡來?本自具足的,一點都不希奇。如果自性裡沒有,那你就沒法子生,自性有!現與不現這講緣,所以佛法裡面講四緣生法,四緣裡第一個親因緣,親因緣就是本自具足。要它現,那現有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具足這三種緣它就現,這才真正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所以先要認識體,體就是自性,「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在華嚴宗裡面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清淨圓明就是六祖講的二十個字。六祖這二十個字可以做這一句的註解,你一對就清楚了。

  體認清楚了,這是哲學講的宇宙的本體,它有用,起作用,作用無量無邊,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叫「海印森羅常住用」。這一類是什麼?這一類就是能大師所講的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它起這個作用。海印是比喻,海是大海,大海是水,如果大海水沒有風浪,沒有染污,這個水是乾淨的,水是平的,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統統照在裡面,照得清清楚楚,比喻作海印。森羅就是萬事萬法都在這裡頭,常住是永恆的,這是第一個作用。第二個作用,是我們對於一切萬法的認知,這個作用叫「法界圓明自在用」。圓明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念佛法門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你在這個宇宙之間得大自在。三明六通是自己的性德,只要障礙去掉了,障礙就是分別、執著、妄想。妄想我們不談它,為什麼?那個太難了,真的,我們去不掉。我們今天下功夫,真正能下功夫的地方、能著力的地方,就是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那就是阿羅漢,就能超越六道輪迴,放下分別就超越十法界,不可以再幹這個事情了。要怎麼樣才能放下?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落實普賢菩薩的教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恆順怎麼講?對一切眾生不能執著、不能分別,就是恆順。

  華嚴菩薩,善財童子,看到眾生做錯事情,造作罪業了,他心目當中怎麼看法?心目當中那不是眾生,那個人是菩薩。菩薩在做種種示現提醒我,我有沒有造這種罪業?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菩薩示現!這個眾生做好事也是菩薩示現,做些好事讓我看到之後,我有沒有這個好事?有,繼續做;沒有,趕快做。善財為什麼一生成佛?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善財心目當中沒有凡人,全是菩薩。所看到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在教我,菩薩在做種種示現,所以他一生究竟圓滿成就無上菩提。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你想就知道了,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惡人,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人我討厭他,永遠不能成就,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曉得,佛經上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能這樣存心,能這樣的行事,你就是善財童子,你就是真正在修菩薩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說我把它想成這樣,不是,事實就是這樣,哪裡是你自己想的,它本來就是這樣。你今天看到這個,是你的分別執著把事實真相扭曲了。這個道理得要用大乘佛法來解釋,你就明白了,這是佛知佛見,不是凡夫之見,凡夫之見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兩種作用,菩薩是圓明自在用,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特別是在行為,我們說話、動作,你要想到,我這個態度能不能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為什麼?你是菩薩,菩薩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眾生做最好的樣子。如果覺得這個樣子不好,人人都像我這個樣子還得了嗎?那社會就毀掉了,你就不能想、就不能說、就不能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提醒這個,這個人叫修菩薩行,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這一生當中,一定會證菩薩果位。這樣起兩種作用。

  下面說,示現三種周遍,在一微塵當中,「一塵普周法界遍」。這是講到高深的哲學與科學,一微塵,微塵跟法界是一,為什麼?它是性。性沒有大小,性沒有數量,性沒有長短,性沒有先後,也就是說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現在科學家也發現,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沒有佛法講得這麼透徹,佛法把它講透徹。契入境界的人他已經圓融,他已經受用到了,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所有一切現象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相似相續相,不是真實。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他心定了,他怎麼?分別執著不生,不但分別執著不生,連起心動念都不會有。起心動念沒有,就成佛了;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是菩薩。或者再低一級,他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是阿羅漢、是辟支佛,這都不在六道。所以要曉得,一塵(一粒微塵)普周法界,那我們想想,哪一法不普周法界!哪一法不是圓滿的自性!在中國禪宗過去真正開悟的人,老師來測驗他是不是真的開悟,問他:你悟自性,自性像什麼樣子?隨便拈一法比一比。老師就點頭,就通過,考試及格了。為什麼?這裡頭就是顯示出一塵普周法界遍,法法都周遍法界,法法都是圓滿的法界,這是不可思議的。這第一個給你講周遍。第二個是講「一塵出生無盡遍」,這句話就是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這個意思,能生萬法。我們通常用萬花筒來做比喻,我這裡還有個小的萬花筒,萬花筒諸位知道,這裡面就是幾張不同顏色的紙剪成碎片放在裡面,你這樣去轉,你把它轉動,你看它裡面圖案的變化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找不到一個相同的,沒有離開這個筒。把這個筒比喻作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全是幻法,可以說起滅同時。那就是沒有生滅,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才說萬法皆空。般若教裡面總結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末後一句說「一塵含容空有遍」,這就是把時間跟空間統統包括進去了。一粒微塵,一微塵是肉眼看不見,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基本粒子,比原子、電子還小,新的名詞是夸克,就是這一類的,它裡面包含的是圓滿的時間跟空間。

  這些統統都體會到,然後再表現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了,「行四德」,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四個原則。這四個是性德自然的流露,第一個是「隨緣妙用無方德」,這就大自在,你智慧開了真的得大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十法界裡面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為眾生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出現在十法界裡頭沒有一定的身相,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得大自在!這是四德的第一德,妙用無方,隨緣而不攀緣,也就是普賢十願裡面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第二「威儀住持有則德」,這為眾生,教化眾生、憐憫眾生、幫助眾生,怎麼幫助?做出好樣子給他看,持戒守規矩。眾生在迷,迷很可憐,迷要有秩序、有規矩,他的生活能過得正常一點,過得快樂一點。如果沒有規矩,沒有法度,一片混亂,那是苦不堪言!所以對眾生一定要做出好樣子,他做錯的,我們反過來,譬如現在人不懂禮貌,無禮、傲慢,我們怎麼辦?我們見到人的時候九十度鞠躬禮,恭恭敬敬。這是什麼?做給他看的,教他學的。你看現在人寫字,我常常看到他們提的問答,都很潦草;我寫給他們的,恭恭敬敬,做樣子給他看!現在人不懂得孝順父母,我們把孝順父母做出來給他看;不懂得尊師重道,我們也把尊師重道做樣子給他看。看久了、看多了,慢慢他就覺悟了。所以戒律,在自己煩惱習氣沒斷,是戒自己的;自己煩惱習氣斷了,是做給別人看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持戒?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守規矩?那是性德自然流露,也是給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你要想真正的愛自己、愛眾生、憐憫眾生、幫助眾生,你就不能不持戒。

  持戒要從哪裡做起?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感應篇》是戒律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不能落實,你怎麼做法?這些東西念沒有用處,講也沒有用處,要幹。所以你念《弟子規》、講《弟子規》,研究這些東西,很多,我看到過的,聽到過,可是他們到湯池去學習五天之後,才恍然大悟自己所研究的這些東西都有偏差,真正看到人家那個樣子,才曉得,才真正明白過來。所以,你不去學,怎麼行?學了之後,你再去念,完全不一樣。湯池距離這裡很近,那你想想遠方,外省、外地、外國的人,都到這裡來學習,為什麼?就一般的來講,無非是希望自己在這一生得到幸福美滿。望遠處、大處去想,無非是想化解世間許多衝突,把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做出來給人看。所以湯池這兩年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它起了作用。誰能到湯池學?世間最有福報的人,他有機會到那裡,他在那裡認真學習,那個學習改變他一生,真的,他回頭,斷惡修善。我們這次離開講堂十幾天,去訪問山東大學,訪問慶雲,慶雲建立一個書院,「慶雲書院」,見到山東的各級領導,從省、市、縣。我們敬佩,看到佛經上的六和敬,見和同解,真看到,戒和同修,認真努力要把慶雲縣建造一個和諧示範縣。我們湯池是個鎮,它升級了,它升級搞示範縣,我們去參觀、去了解,深深感覺得它有無量的前途。這個縣是小縣,人口不到三十萬,湯池這個小鎮是四萬八千居民,這個縣會做成功。真正做成功不但影響全國,影響全世界,因為在那邊他們儒釋道三家都要落實,我們湯池只一個根,儒,他們要紮三個根,儒釋道。我們這邊只學一樣《弟子規》,他們除《弟子規》之外,學《感應篇》、學《十善業道》,所以他們的根比我們這邊穩,我們是一個,他們三個。我們順便也訪問杭州,參觀東天目山,我們對道場建築,道場的道風、學風,不能不叫人讚歎。山上現在住了五百多人,有四個念佛堂,念佛的聲音日夜不間斷。這個道場一部經、一句佛號,這部經就是《無量壽經》,他們主修的功課。《華嚴經》他們也聽,山上收看我們網路,效果很好,畫面音聲都很清晰。這是道場的示範,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加持。威儀住持有則,有禮、有規矩。

  第三個「柔和質直攝生德」,攝受眾生和顏悅色,心地正直,沒有委曲之相。對待一切眾生,眾生縱然有過失,你責備他、呵斥他,你不如說幾句關心、愛護他的話,為什麼?他永遠記住,永遠不會忘記你的恩德。你一個嚴厲的教訓,他不敢不聽,但是一轉頭之後他還是依舊,絕對沒有改變,他不接受你的,效果差別很大。所以為什麼聖人教人他成功,就是柔和質直。凡人教學生為什麼教不好?父母教子女教不好,老師教學生教不好?沒有真正的愛心,沒有真正的善巧,嚴厲的指責、教訓、呵斥,心不服。所以你自己本身做出好樣子,哪有不服的,哪有不尊重的。所以失敗沒有別的,失敗不是外面人不善,是我們自己沒學好。自己沒有把人教好,這中國古人講的,人的天賦的使命三個字「君親師」,這是聖賢人對一切眾生普遍希求的。君是什麼?好的領導,好的領導怎麼樣?好的模樣是君,好的模樣。親是什麼?親是真正的愛護,你看父母對子女真心的愛護。什麼時候看到?嬰兒時候,最明顯的時候小孩在一歲,一週歲之內,你看父母對他照顧無微不至。你能不能用這個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是親。師是師長、老師,就是處處都要做好樣子,做模範給他看。你把他領導到哪裡去?領導到聖賢之道,你幫助一切眾生成聖成賢,在佛門裡頭幫助一切眾生成菩薩、成佛,這就是君的使命。他的修學、他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照顧到,這是親;自己做個好的榜樣,給他示現,這老師,君親師。釋迦牟尼佛做得最圓滿!

  最後一條「普代眾生受苦德」,我們為什麼要受苦?可以過很富裕的生活,為什麼還要吃苦頭?代眾生受苦。我吃苦頭,讓眾生看到,他覺悟、他回頭;我天天享受,他比我享受得更多,每個人比賽,這個社會就麻煩。代眾生受苦,具足這些條件這才開始修行,修什麼?修止觀。止就是中國《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觀就是「致知」。你現在就可以看到,儒跟佛不一樣,儒從格物致知開頭;而佛,佛格物致知前面還有四科,還有四個科目。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然後才格物致知,不一樣。止就是放下,總的來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觀是智慧現前,我們講開悟,止是定。

  前面講這四科,都是說的修行之前的預備功夫,預備功夫做得好,你學起來方便,功夫得力。行四德裡頭,總體精神上來說就是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法?給你說了四條,四個原則。大願怎麼產生的?從哪裡來的?是知道自性周遍法界,法界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是不能分的。眾生跟我分,我不能跟他分,他在迷,他不覺,我不能學他;眾生愚昧無知,他傷害我,我不能傷害他,這要知道。我要幫助他覺悟,要幫助他回頭,要幫助他回歸自性,這才叫圓滿。所以地藏菩薩的弘願,眾生要不成佛,他也就不證佛果。實在講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了,還示現菩薩的身分,幫助一切眾生成就,這是普代眾生受苦德的究竟圓滿。這樣的修學方法很簡單、很扼要,杜順和尚教導我們,華嚴宗的祖師代代承傳,都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所以能契入華嚴境界。止觀,《華嚴》講五止六觀,五止就是依前面能行四德之心來修五止。五止是「離緣止、絕欲止(欲是欲望)、法爾止、無念止、非相止」。今天我們時間快到了,明天這堂課我們來學五止六觀。

  《還源觀》的原文也不算長,但是非常的精彩,學《華嚴經》學到這個時候,可以學習這個科目。當然還是有困難,困難的原因,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所以真正想學,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湯池中心要繼續辦下去。慶雲那裡辦了,我們這裡可以不辦,為什麼還要辦下去?這裡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湯池的社會風氣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這個氛圍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因為《弟子規》的落實,不僅在中心看到,整個湯池鎮在居民日常生活當中,你能看到,這一點是太可貴了。這就是為什麼外國要到湯池來學習,沒有這個氛圍,那你感受就不夠深刻,你在這個氛圍裡頭才有真正的感受。所以有人常說,進中心的時候好像都是很傲慢的樣子,抬頭挺腰,三天課聽了之後,出來的時候就九十度的鞠躬。這是什麼力量造成的?這是老師們精神、身教造成的,還有湯池所有的居民,他們日常生活當中表現造成的。現在我們有必要全心全力幫助慶雲,幫助書院,幫助這個道場,在那邊落實儒釋道三個根,希望這個縣將來比湯池鎮做得更好。湯池鎮裡面還有美中不足的,他們都能夠修正過來,這就真正是繼承了中國傳統古聖先賢的教誨,落實在社會,落實在每個人日常生活當中,這是真實的效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