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離緣、絕欲—不再攀緣、放下欲望  (第二集)  2008/4/8  華嚴講堂(節錄自華嚴經12-17-1939集)  檔名:29-130-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第三大段第二小段,偈頌第五首看起。昨天我們講過,這段沒講完,我們繼續來學習,先把這兩首偈念一遍: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這兩首是講「真止」,對我們真修行,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那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不厭其煩的反覆來學習。昨天給同學們講到,「入五止」就是儒家講的格物,「起六觀」就是儒家講的致知。你看看「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我們細心去想想這幾句話,然後自然就明白了,凡夫的心,六道眾生心,心不正!為什麼心不正?意不誠。為什麼意不誠?他的看法、想法都錯了。為什麼意不誠?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煩惱障礙了智慧。所以你要智慧現前,你就先把煩惱放下。在中國古聖先賢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可是話說得容易,放下煩惱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煩惱為什麼放不下來?迷失了自性。自性裡沒有煩惱,自性本來是佛,所以大乘教裡面佛一再的開導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人性本善,這個話是上古時代老祖宗代代相傳的。夫子在二千五百年之後,對我們現在來講,剛好是二千五百年前。二千五百年後,那就是從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算下來到孔子二千五百年。所以後人稱之為集大成者,把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教誨寫下來,流傳給後世。使古聖先賢的教誨不至於散失,這是孔子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所建的大功,無與倫比的功德。到又是一個二千五百年我們還能看到,這個我們不能不感謝孔子。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佛經上所說的原理原則,跟我們老祖宗所傳的大致相同,而且說得更詳細。老祖宗教我們從格物開始,有道理,是對我們一般人講,芸芸眾生大家都能遵守。記住老祖宗的教訓,依教奉行,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確實可以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而給社會、給國家、給世界帶來安定和平。眾生當中也有不少善根深厚才智過人者,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的向上提升。提升到究竟圓滿那就是明心見性,這就叫成佛,提升到究竟圓滿。這個事情不是試試,是每個人都應當要做到的。現在我們迷得重、迷得深,提不起來,不要緊,只要你能夠長時間不斷的薰修,也許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了。我說個也許,沒有說得很肯定,是什麼原因?這個因素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是不是肯真幹?自己要是真幹,這一生就肯定成就。如果煩惱習氣放不下,想幹,真幹,幹得不徹底,幹得不究竟,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就有個問號了。總而言之,這個權不在別人手上,在自己手上,這才給你說真話。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佛,在《華嚴經》上講,就是決定要成就初住以上的地位,初住菩薩就把妄想放下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說得簡單一點、通俗一點,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鼻聞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佛。為什麼要不起心、不動念?本來就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你完全回歸自性,就是宗門裡所說的明心見性,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如果我們修到這個境界,念佛求生淨土是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不是中輩、下輩,上輩往生。我們學經教學了半個世紀,這樁事情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沒有懷疑了。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為什麼要起心動念?我很想不起心、不動念,可是偏偏會起心動念,這什麼道理?習氣,習慣了。這個習慣不是這一生養成的,無量劫養成的,你現在想把它一下斷掉,真的不容易,這不是假話。那怎麼辦?古大德教給我們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好,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妄念,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念頭起來了,不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覺太遲了。覺太遲,你這個妄念會念念相續,這就麻煩;如果覺悟得快,這一覺悟,妄念就沒有了,就把它斷掉。怎麼覺法?這有八萬四千法門,覺悟的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方便的、最殊勝的、最容易的、最穩當的,無過於念佛。所以念佛是覺,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這一下警覺到,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拉回來歸到阿彌陀佛,這叫真念佛人,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成佛了。成佛是什麼?念佛裡頭沒有一個雜念,不要說沒有雜念,沒有一個念頭,只有佛,除佛之外沒有念頭。佛,佛還是個念頭,這個念頭不要緊,這個念頭能斷很好,能斷那你就不必到極樂世界,你已經成佛了,成究竟圓滿佛。如果念佛這一念不能斷,沒關係,帶業往生,帶這一念到哪裡?不是生凡聖同居土,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地位高!為什麼?凡聖同居土帶的業多,他帶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他還帶分別、他還帶執著,他全帶了。那你今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帶一個起心動念,其他都沒有。所以這一點也要搞清楚、搞明白。

  早年我在美國,美國有些人盛行不帶業往生,叫消業往生,帶業不能往生。他們去查《大藏經》,搞了一個小組查《大藏經》,《大藏經》裡頭沒有說帶業往生。有位老居士,那個時候八十多歲的老居士,跟我們李老師是好朋友,住在美國,也是念佛人。他特地來問我,他說:法師,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怎麼辦?我告訴他:帶業不能往生,那沒法子,就算了!他就愣住了。然後我就告訴他:不帶業是成佛,只有佛不帶業,你想想,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帶不帶業?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是不是帶業?他這才恍然大悟了。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帶業,只有佛不帶業。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為什麼?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沒有資格往生,他帶業。所以教要細細去觀,不能粗心大意把教誤會了。然後問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講帶業往生,有沒有講三輩九品四土?這個有,這個《大藏經》上查到。我說:如果沒有帶業往生這樁事情,這個四土三輩九品怎麼講?講不通,不帶業是平等的,哪有這種差距!這他就明白了。三輩九品的差距從哪裡來的?就是帶業帶的多少,帶得少的往上升,帶得多的那就往下面,這就三輩九品,這麼來的。他就明白了,不再懷疑了。我說:好好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有分。但是人家說消業,那個人來頭也很大,在美國很有聲望,很有名氣,我們也不需要得罪他。所以我就說:那個人說不能帶業,要消業往生,也沒有說錯,怎麼沒說錯?希望你多消一點,少帶一點,你的品位不就高一點嗎?這個話傳進去,我們也沒有反對他。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確實帶得愈少愈好,你看看,三大類的煩惱統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是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如果這三大類的煩惱斷了一種,執著沒有,他還有妄想、分別,那就生方便有餘土,升了一級。假如分別也沒有,只有起心動念,他就生實報莊嚴土。這就帶得多少不一樣,由此可知,消業很重要!

  我們要懺悔業障,普賢菩薩的十願,那就是修學西方極樂世界具體的綱領。你要到極樂世界去,你頭一個要學用真誠、清淨、平等心修「禮敬諸佛」。極樂世界不是一般諸佛世界,比一般諸佛世界高、殊勝,那就它是修普賢行的道場。你們看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他把這個經,經不長也分四十八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分四十八章。第一、第二都是序品,都是序分,還沒有入正宗分,在第二品一開頭第一句「德遵普賢」,都是修普賢行,都是學習普賢菩薩教我們的十個綱領。這十個綱領展開就是全部《華嚴經》,把《華嚴經》總結成十條,就是普賢的十願。第一條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要真幹!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沒有用真誠心,沒有用清淨心,沒有用平等心,錯了。這是什麼?心裡面想念阿彌陀佛,想求生極樂世界,實際上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菩薩所修學的不相應。他們的用心是大菩提心,就是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們用這個心是佛心,這是自己的真心。我們常常講自愛,什麼叫自愛?用這個心就真正自愛,它是我自己的真心。如果把真心忘掉,我們對人虛偽,真誠沒有了;心裡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染污了,清淨沒有了;看到別人總以為自以為是,貢高我慢,平等沒有了;再迷惑,智慧沒有了;不知道尊敬別人,不知道愛護別人,慈悲沒有了。這樣的念佛,怎麼能往生?但是不能說沒好處,好處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什麼時候能往生?到哪一生你具足真心,真念佛,那就肯定往生。真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心!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的。迷了之後,則背道而馳,這錯了。回過頭來,我們從虛偽回歸到真實,從染污回歸到清淨,從貢高我慢、自以為是恢復到平等,從迷惑顛倒恢復到正覺,從自私自利恢復到慈悲。諸佛菩薩、聖賢教誨沒有別的,教你回頭就是!佛門常說的「回頭是岸」。迷,你走的路六道輪迴,這一回頭就是極樂世界,一回頭你就見到自性彌陀,你回到唯心淨土,都是現成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說得這麼簡單,這麼明瞭、透徹,可是聽的人,有很多人聽不懂,聽不懂什麼原因?業障太重,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捨棄就是格物,物就是物欲,精神上的、物質上的這一切欲望要放下。我們常講的,也講得很具體、很粗俗,我講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我們遭遇的第一重的障礙,你入不了佛門。只要你還有這十六個字,你學佛再用功,你能背幾十部大經,好像也在依教奉行,你這一生不能成就。為什麼?這十六個字有一個就全有,十六個都具足,這《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東西不能不放下,不放下虧吃太大了,來生來世接著再學。為什麼?你沒有放下來,你留級,你不能升級,像念書一樣留級,來生再學。那還不錯,你能夠修十善五戒來生才能得人身;如果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好了,來生的機會沒有了。為什麼?你到餓鬼、畜生、地獄去了,那沒機會學了。什麼時候你的罪報報完,你再得人身,遇到佛法再接著學,這就是諺語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這一生學的,這一世學佛,你這一個差誤到三惡道去,至少是十幾生,甚至於一百生、兩百生,再得人身,再遇佛法,你說你隔多長的時間。不是生生世世接著,生生世世接著那還快,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佛說老實話不是嚇唬人,佛講「人身難得,佛法難逢」,是真的不是假的。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就更不容易,今天這個地球上得人身的,將近七十億,幾個人聞到佛法?你就明瞭了。為什麼要聞佛法?聞佛法你一旦覺悟就成佛了,再不搞六道,六道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是聞法修行殊勝之處。

  所以學佛的人,第一個要緊的事情就是要真正有這個認知,你認識得人身、聞佛法的艱難,你明瞭得人身、聞佛法的好處,你真的抓到了。這條路是不好走,障礙很多,這障礙從哪來的?生生世世做許多善、不善,跟很多眾生結的緣叫冤親債主,他不覺悟!他不覺悟,他就找你,就來障礙你。這樁事情佛菩薩教導我們,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示範,要把自己的發心、一切的修學功德迴向給他們。也就是說我們把心量拓開,我與我宿世今生一切冤親債主共享,不是我一個人享受,有福大家享,他也就很樂意,就不再找麻煩了,這個路才能行得通。有時候還不通,有些冤親債主大概是怨恨太深,死也不肯饒你,他說我縱然墮地獄,我也不饒你。碰到這種執著人怎麼辦?沒有別的,還是個真誠的心,謙虛,這非常重要。要知道謙是性德,你看《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個卦裡面都有吉有凶,只有一卦唯有吉沒有凶,就是謙卦。聖人知道,與一切大眾交往,大道理就是謙恕,自己謙虛,能夠饒恕一切眾生所犯的過失,不計較,不放在心上,這問題就化解了。常常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你永遠不能化解,會造成什麼現象?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說這個多苦。諸位要是看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帝君自己說的,他過去生中一十七世的冤冤相報,非常的痛苦。後來遇到了佛法,這才覺悟,承受果報不再報復,這問題就化解了。我報過去,你再報過來;我又報過去,你又報過來,沒了!你報過來了,我明白,我接受,不報,這帳就了了。這個事情不能要求對方,要要求自己。止從哪裡止?從我止,不是從對方。從對方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從自己內心停止,冤親債主就化解。這裡頭講到忍,人要謙忍,要謙虛,要尊重別人,我們怎樣尊重佛陀,用尊重佛陀這種心態尊重別人。為什麼?他是佛,我也是佛,這個尊重是性德的流露。如果你是佛,你的性德自然流露,你對別人就是謙卑,這是性德流露。傲慢不是性德,傲慢是迷失,嚴重的迷失自性才會起這種煩惱。自己好勝,輕慢別人,跟別人結冤仇,你言語態度上得罪人。你行事的時候無心,但是別人有意,別人說你羞辱我,他存一個報復的心,將來遇到有機會我一定要報復,麻煩就來了。報復的時候,給你更嚴重的羞辱,你能不能承受?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嚴重的報復。可是忍辱仙人的境界提升了,遇到這樁事情還是若無其事。仙人對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戾,歌利王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暴君,是不講理的,無道的昏君。忍辱仙人對他恭敬,而且還告訴他,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以德報怨!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沒成佛之前修菩薩行的時候;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鹿野苑真的第一個開悟的。為這五個人說法,憍陳如很聰明頭一個開悟證羅漢果。說明佛門裡頭沒有妄語,說話算數,他要兌現的。所以都是教導我們,我們都應該要學習。佛經裡面通常稱菩薩為仁者,你看我們在經文裡面常常看到。仁者是什麼?仁慈的人、仁德的人,仁慈是菩薩。仁慈的人,我們剛才講那十六個字肯定沒有的,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決定不貪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才是真正仁慈。仁者無敵,敵是什麼?對立的,如果有對立的,仁慈就沒有了。沒有對立的那就仁慈,與一切眾生沒有對立;與冤親債主,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與天地萬物沒有對立,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體怎麼個對立法!

  昨天我們學習到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本書上所說,這是《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杜順和尚作的,昨天跟諸位做簡單介紹,今天這書找出來了。《華嚴》的分量很大,我們想修、想學,祖師慈悲把《華嚴》修行的綱要,列入六個綱領,那就方便多了。頭一個教我們認識宇宙是一體,所以就沒有對立。這樣才曉得,對立是嚴重錯誤,對立是嚴重的迷惑顛倒。宇宙是和諧的,自性是和諧的,沒有對立,然後你才真正能夠待人如己,自他不二,才真正做到那個仁字,仁是什麼?推己及人。我喜歡的,人也喜歡;我不喜歡的,別人也不喜歡。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想一想人家用這個心態對我,我喜不喜歡?我喜歡別人怎麼對我,我就怎樣對待別人,這叫仁。

  遇到困難了,困難不在外面,困難在裡面、在自己,反求諸己。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是仁者,這是菩薩,別人沒有過失,過失在自己。自己不了解諸法實相那就是大過失,不知道真相那就迷惑。迷惑,肯定你的思想、見解有偏差、有錯誤,心裡頭有了問題,就影響到你的言行,你的行為、你的言語出事情了。所以過失在自己,外頭沒有,你要相信這個事實,要相信這個道理。我們一般人看,過失總是外面的,哪裡曉得是自己!這兩天有同學告訴我,大概從網路上傳來的訊息,說全世界災難太多,還有許許多多人為的破壞自然生態,所以使地球上的糧食大幅度的減產。糧食減產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會引起社會動亂,會引起世界戰爭,大家搶糧食,你看看許多的戰爭沒有別的,就是爭奪資源。這問題怎麼解決?實際上打仗解決不了問題。中國古人把這樁事情早就告訴我們,「不患寡而患不均」,寡就是缺乏,短缺不怕,怕的是分配不平均,就會起爭端。這是就事論事,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在佛法,佛法只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問題就解決,大家都不貪,問題就沒有了。在中國,很多有年紀的人都親身經歷過,建國初期艱難的時代沒得吃,大家怎麼樣?大家不爭也就能度過了。社會安定,人心還很善良、很本分;開放改革之後,人民富起來了,社會不安定,每個人都要爭。然後你回頭想想,佛的這句話你就明白了,真正解決問題,解決災難的問題要提高精神的素質。聖賢的教誨能幫助我們度過一切的難關,尤其是佛法,佛法跟我們說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從我們迷惑顛倒、心行不善所感得的。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純淨純善,什麼災難都沒有,為什麼?因為境隨心轉。人人都有愛心,人人都向善,五穀豐登,田地面積小,它產量多。如果心行不善,勾心鬥角,耕田的面積大,產量少,災害多。

  所以要知道,所有一切災難的根源是不善的心行變現出來,唯識所變,整個宇宙都是如此,「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佛法裡有科學、有哲學。要化解災難,沒有別的,佛法裡面常講「老實念佛」,修十善、斷十惡。但是一般社會人不懂,不能接受,這是迷信,這個不合科學,他不能接受,他還是不改他的一些不善的習慣,這個事難了。要怎樣叫他能聽得懂、能接受、能奉行,效果才能夠出現。在現前這個時代,只有一種方法能使人覺悟回頭,做出樣子來給人看!他才會相信,你沒有樣子他不相信。所以說這也是科學精神,拿證據來,一切都要通過實驗,有了證據他就相信。這兩年也不錯,我們在湯池做了個實驗,現在每個地區沒有不強調開放發展,把經濟搞上來,都是這些口號。好像我們這裡講《弟子規》,這個與他們相違背,這個東西不能帶動經濟,不能造福社會,不相信。我們湯池做這兩年,聽說湯池人的收入比過去增加一倍到兩倍,湯池方方面面都有大幅度的成長,這就說明文化可以帶動經濟,不但帶動經濟,文化確實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平。安定和諧當中的發展,比競爭強多了!它是穩定的,它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互相相讓、不爭。你不做出來,不相信!現在很難得,山東慶雲縣它要做個示範縣,我們歡喜讚歎。湯池是個小鎮,居民四萬八千人;慶雲縣是個小縣,居民二十六、七萬人,不到三十萬。他們要落實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根,也就是說慶雲的這些居民他們學《弟子規》,學《感應篇》,還要學《十善業道》。這個試驗點做成功了,我們相信會影響全國,甚至於影響到全世界。

  只有從自己的謙卑做起,從自己的禮讓、謙讓、忍讓做起,這個人就是真正的菩薩。這個人到世間來,他是來救世的,他是來代眾生受苦的,做出好的榜樣給大家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現在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他做出大公無私;世間人起心動念為自己想,他起心動念能為一切眾生想,這就叫轉凡成聖。世間人念念沒有忘掉名聞利養,這個人念念不忘仁義道德。世間人念念要求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樣的人他只要粗茶淡飯,穿得暖、吃得飽他就足了,其他的一概不求。世間人都是貪瞋痴慢,這個人心裡面戒定智慧,轉凡成聖是從自己轉。粗茶淡飯是最健康的飲食,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所以居住的環境,只要堅固、實用就可以了,不要很華麗,不需要。現在要告訴大眾,要認真恢復到簡樸,我們競爭的心才會降溫,每個人都恢復到簡樸,這個世界爭端沒有了,許多災難自然化解。所以我們相信,我們自己也真正體會到,境隨心轉。就像夏威夷土著所講的,這個世界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你的心是什麼樣子?你看現在世界什麼樣子,你就知道你的心是什麼樣子。這話說得有道理!極樂世界那麼美好,我們就曉得,極樂世界人心好。我們這個世界過去還不錯,說明過去人心好,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你就覺悟了。

  所以應該止的當然要止,杜順和尚教我們「入五止」,他的文上說「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也」。前面講行四德,我們要知道第一個是「隨緣妙用無方德」,佛菩薩、古聖先賢都教我們隨緣,不攀緣。攀緣就有煩惱,所以隨緣是德,隨緣妙用!這個妙,用現在話就是活用,它不是個死呆板的。死呆板的那就不妙,活活潑潑,活學活用,沒有一定的方法。無方就是沒有一定的方法,完全是智慧做主,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學習、工作、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這是智慧。換句話說,戒定慧三學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說你多快樂、多自在。如果是煩惱習氣隨緣,就不會妙用。這句裡面包含的內容無量無邊,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你就體會到;如果你有分別、有執著,你能體會的很有限。

  第二「威儀住持有則德」,這就是要給人做好樣子。威儀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風範、風度,我們一舉一動都想到要給別人做好樣子,這完全是利益眾生,站有站的樣,坐有坐的樣子。這個標準,佛家的戒律、儒家講的禮,我們再講到基本的標準,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做到,佛法裡面的三皈五戒你也就做到了。《弟子規》是個基本法,儒釋道三個根裡最重要的一個根,沒有這個根,道的根不能建立,佛的根也不能建立,然後你才曉得我們為什麼要強調《弟子規》。有它,是活的,你很可能有明心見性的一天;沒有它,你是煩惱蓋覆自性。學佛的經律論都沒用,那是研究佛學,那不是學佛;換句話說,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一定要真幹,不真幹不行。

  所以我們想到,也想了很久,希望我們有個小書院,人數不要多,十個人,十個人就不得了!我們來學習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一定把聖賢三個根紮到,這沒有三個根不行。那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四個根,一張桌子四個腿,四平八穩。這個根真正紮下去,然後十年寒窗一舉成名,那不是一舉成名,一舉成聖、一舉成賢,唯有聖賢能救世,不是聖賢不能救世。所以這十個人到哪裡去找?在很早之前我就跟楊老師講過,希望湯池實驗成功之後,我們中心交給國家,我們就不辦。我們在中心裡面認真選拔十個老師,為什麼?他們的《弟子規》完全落實,具備這個條件,再用一年的時間把《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落實,四個根紮穩了。然後每個人專攻一門,專攻《華嚴》的講《華嚴經》,專攻《法華》的講《法華經》,專攻四書的講四書,專攻老莊的講老莊。我們儒釋道三教統統學,但是一個人只能學一樣,不能學兩樣。學的期間十年,十年學儒的他就變成孔子,真的是孔子,真的是孟子;他學道的,他真的變成老子、莊子;他學佛的,真的成佛、成菩薩。這是我們的希望!十個老師,再選擇十個等於說旁聽的,我們這一個書院二十個人,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小道場人數不超過二十。二十個人在裡面真幹十年,十年不下山,每個人都成聖成賢,十年之後再出來教化眾生,教化全世界。所以很多人聽到這個訊息都來找我,想來參加。想來參加,先到中心去做老師,去教學,要教三年,三年落實,你沒有變樣子,這是我們希求的一個標準。你不到那裡做三年,沒有那麼好的表現,我們選拔的時候別人不服。所以要讓社會大眾心服口服,我們不在外面招生,我們在中心裡面選拔。

  他有這個條件,他自己也有這個興趣,那是他的願力,我們全心全力來護持,讓他什麼心都不操,連他的家庭我們都會照顧到,他才能夠安心,一心在那個地方學習。學習的期間,我們希望就是每天,每個人每天有三十分鐘的報告,這都是活的,妙用無方。一天半個小時,你就曉得,一個星期有三個半小時,不一定要每天提出報告,兩天一次那就是一個小時,三天做一次報告那就一個半小時,所以課程用這種方法來編排。這樣的學習我們的期限是兩年,兩年以後要提升,提升到每天有一個小時,也就是一個星期你要做七個小時的報告。課程安排是活潑的,你要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凡事起頭難,所以起頭一個星期,只希望你有三個半小時的報告,兩年之後希望你每天有一個小時的報告,就是平均一個小時報告。還要練習諸位的講台,我們的學習報告跟同學們分享,我們的講堂就是攝影棚。我們的報告現場用網路衛星直播,全世界人都能看到,都能夠分享。所以諸位要想學的,在網路上、在電視機旁邊統統可以學習,不一定要到書院來,真正肯學的沒有一個不成功。所以諸位想想中國的古人,孔子的成就不是書院學出來的,孟子也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怎麼學出來?自己學出來的,這個要懂。自己真正懂得這些理論、方法,他學出來將來的成就,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比學院這些同學們更高,這不是不可能。所以真正我們選拔參加書院同學,也不能有傲慢心,你們這個地方有得到最好的照顧。為什麼?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確實有在遠方,在網路、電視機前面認真學習的,他會高出我們很多倍。有這樣德行能力的人,希望跟我們聯絡,我們會邀請你到我們學院來講學,我們決定不會排斥。你的講學得到我們書院同學們的認同,如果你樂意,我們承認你是我們學院的同學,甚至於我們會聘請你為我們學院裡面的教師。

  解行相應,你所說到的,你全都做到了。能說不能行,你可以去進入大學。我們書院是要能行的人,能說能行、能行能說,我們要這樣的人。這個威儀就是能行,把自己所學的全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在學院你就能想到,大家天天生活在一起,每天見面相敬如賓,禮不能少,不能隨便。古時候夫妻這是最親密的,你看相見面還舉案齊眉,行大禮,為什麼天天這樣做?他才百年和合。隨便一點,就會起衝突,為什麼?恭敬心。我心恭敬,外頭沒表現不行,表裡如一,所以恭敬不能缺少。晨昏定省這個禮節不能廢,不要認為這是小事,小事有大道理在。小事廢了,道就沒有了,社會就亂了,人心就墮落。什麼方式維繫著永遠不會墮落?就是小小禮節。佛門裡面威儀,你看《沙彌律儀》裡頭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弟子規》裡面戒條少、威儀多,裡面所有都是規矩!人與人在一起生活,人與人交往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都有個標準。威儀住持有則,規則,不能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可是現在問題是家沒有了,現在沒有家,這是我們講到中國傳統的家,所以現在很不好講,很難懂。這次也是偶然,我們從杭州回來自己開車,聽說婺源這個地方離黃山很近,我們就拐過去看一看。是很近,但是高速公路還沒通,聽說今年九、十月就通車了。走小路,山上小路轉進去,那條路雖然不長,開車速度頂多只能四十公里,所以開三個小時,將來高速公路通了大概四十分鐘。我在那裡看到中國傳統的家,我非常歡喜!家雖然沒落,它那個樣子還在,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五代同堂,那是家,沒有分家的。諸位曉得,五代同堂少都有七、八十人,多的有一、兩百人,那叫家。所以中國人講齊家治國,能齊家他就有能力治國。你說家裡面一、兩百個人生活在一起,能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這不是簡單事情。老老少少,這有規矩,所以有家道、有家規、有家法,那是個社會生活、團體生活。現在沒有了,就是小家庭,夫妻兩個帶兩個孩子,不成家,不是家了。

  所以你講中國古代東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你看到那個家你才曉得,他從小要學這套東西。他不學這套東西,他那個家就不和,家和萬事興!所以從前的人活在這個世間,他有價值觀、他有意義,為什麼活在世間?為我的家。家是他的精神生活的依託,是他一生無論從事於哪一種行業工作,家是他的保障,他的家人支持他、鼓勵他。他一生的努力為什麼?也為家,光宗耀祖,光大門楣。你到他們那一家看到什麼叫門楣,你就看到門楣是祠堂大門上的匾額,都是讚頌他的功德。他對於國家民族、對社會有貢獻,國家給予的獎勵,社會讚揚他的功德,家族的光榮!現在沒有家,不知道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所以我們看到就是老人自殺的很多,養老院;現在連學校,這是不應該的事情,大學、中學、小學都有自殺。你要追究這什麼原因?家沒有了。如果有家,絕對不會有這個事情,為什麼?他愛他的家,他要為他的家爭光榮。所以這是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要做社會的好榜樣,在過去在家的時候,在一家裡頭的好榜樣。如果是個不好的樣子,家人都要學你的話,你家馬上就敗掉,這是大事不是小事。

  第三條「柔和質直攝生德」,攝是攝受,生是眾生,這就說給眾生的教化,跟別人往來要怎樣?外表要柔和,心要正直,沒有委曲,也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你才能攝受眾生。佛的四攝法裡面,就是這四個字的兌現,柔和質直。你看佛教給我們「布施」,柔和是布施,內財布施,笑面迎人是布施,布施一個歡歡喜喜的態度,供養對方。所以布施裡面含的意思很廣,這是很重要。「愛語」,愛語不是好聽的話,是真正愛護他的話。「利行」,我們所有一切的行為,對他有好處,對他沒有損害。最後是「同事」。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生活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不同的行業他能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骨子裡面就是柔和質直。你才能叫一切眾生跟你接觸,他有安全感,他尊重你、敬畏你,對你恭敬,喜歡接受你的教誨。

  末後一句說得更徹底,「普代眾生受苦德」,我們樣樣節儉,生活過得苦一點,降低一切眾生貪念。我們過奢侈的生活,別人看到的時候他會跟你比賽,跟你追求,希望過得比你更好,大家這樣競爭,社會就不得了!所以要懂得節儉,提倡節儉,節儉是美德,不要浪費。資源缺乏,糧食的減產什麼原因造成的?浪費造成。這是我到婺源,看到我們中心的老師,中心派了十個老師到那邊去,頭一天去的時候看到學生吃的飯,剩下來的飯,吃不完的飯剩下來,都倒到桶裡面去,我們老師看到太多了。第二天開飯,吃飯的時候,老師們到昨天那個桶裡面,學生丟掉桶裡面那個飯菜,老師拿碗盛下來,每個人吃三碗給學生看。學生他們看了都流眼淚,你看一次的教訓,以後不敢再丟了。這老師是菩薩。這樣的糟蹋糧食,他怎麼不受天災人禍?所以災難是自己造成的。佛門裡面的相傳,自古以來托缽,沒有選擇的,人家給什麼吃什麼,而且是一定吃完。吃飽了吃不完,因為那個時候都住在山野樹下一宿,布施給小鳥、小蟲,一點都不糟蹋。所以托缽時也是這樣的,這一家飯如果給得多,看看量夠了,就不到第二家去,就夠了,沒有貪心。所以學以致用,他真的能用在生活上。我們有這個四德,再修五止。

  第一個是「照法清虛離緣止」,止跟觀實在講是分不開,止中有觀,觀中有止。觀是明瞭,止就是放下,「觀照真俗二諦之法,空有不二,清淨虛廓,能緣之智既寂,而所緣之境亦亡」。這叫離緣,這止什麼?止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放下!為什麼不要再起妄想分別執著?你對於世出世間法徹底明白了,這個觀照。真俗二諦,真是出世間法,俗是世間法,這個俗多半都是指六道。你看看六道裡面,迷惑自性的眾生他們變現出的境界,六道之外是覺悟自性的眾生,兩面都看得很清楚,空有不二。所以六祖開悟之後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還源觀》裡面第一句,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虛廓,這說的是什麼?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從它變現出來,它才是真正的本體。精神跟物質都是現象,佛法裡面講心法、色法,心法跟色法都是現象。本體裡頭沒有,不但沒有色法,心法也沒有,這個要知道。所以你要放下,不但物質要放下,不要有分別執著,假的,精神也是假的,精神是受想行識。物質就是色法,五蘊裡面講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全是假的。誰知道?《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知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所以能緣、所緣都不存在,能緣是你能感覺到的,那是智,就是自性裡頭般若智慧。通常我們單單講這一分,就稱它作佛性,佛是覺的意思,自性本覺那叫佛性。法性的意思就講得更廣,其實佛性是法性裡面的一分,因為佛講了三樁事情,智慧、德、相。《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講三樁事情,法性是三樣統統都有的,都具足。佛性就是三樣裡面講智慧,如來智慧是能緣、能知、能覺,所覺呢?所覺的就是德跟相。它全是法性,能所不二,能所是一。

  所以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不是哲學,為什麼?哲學裡面是有能所,能所是對立的;佛法裡有能所,佛法是統一的,不是對立。佛法裡頭沒有對立,這要知道,所以我們有對立的念頭是絕對錯誤。我們真正要想回歸自性,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頭一個就要把對立的念頭化掉。我常常講,我們也很認真在學,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化解之道不從對方化,是從自己內心化,我自己內心沒有了,整個宇宙和諧,你看到和諧,他縱然悖逆還是和諧,看到什麼和諧?十法界和諧。六道上面是天人,下面是餓鬼、畜生、地獄,統統和諧。到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真正體會到?你把對立的念頭沒有了,你見到了。你還有對立的念頭,你就見不到,你所見到是不和,不和是你對立造成的,不是外頭真的有不和。這才讓我們真正想到古人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的道理太大了、太深了。為什麼要反求諸己?所以我們從這裡想,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我從前就這樁事情向李老師請教過,李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這兩句話回答得好。理上講得通,為什麼?佛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在我們中國,應以聖賢身得度他就現聖賢身;在印度,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事上我們考證不出來他是哪一尊,什麼佛、什麼菩薩來的不知道。我們怎樣才能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方法真的有,只要把分別執著斷掉。妄想在都沒有關係,只要沒有分別執著,大致的事實真相你都能夠明白了。所以要曉得,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佛經說這是兩大障礙,障礙了你心性。這兩種障礙除掉,就破迷開悟,障礙是讓你迷惑,迷惑沒有了,你就開悟。所以說,能緣之智、所緣之境,能緣的智慧、所緣的德相,都不是真的,在自性清淨心裡沒有這些東西。

  所以惠能大師開悟,也是把清淨心擺在第一,這是真正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下面四句那是自性的業用,法爾如是,沒有原因的,也沒有生滅。《中觀》裡面講的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就是說自性不生不滅。自性本自具足,是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本不動搖,你的心本來是定的,確實沒有動過,自性本定;最後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你自性變現的。所以整個宇宙是跟你自己是一體,這個太重要了,一體才把對立化掉,沒有對立了。我們為什麼要對立?不是一體,不承認是一體,對立從這裡生的。承認是一體,對立就沒有了;對立沒有了,可以說是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