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於淨宗學院2009年報恩佛學講座的開示  (第三集)  2009/3/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519-0003

  諸位法師,諸法同學,請坐。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時時勸導我們要發菩提心,他說得很多次,如果不發菩提心修種種善業(世出世間種種善業)都是屬於魔道所攝。我們仔細的去思惟、去觀察,他老人家講的話是真的。菩提心是真心,換句話說,跟菩提心相對的是妄心。妄心是什麼心?大乘教裡面講的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不是真心。你看看《百法明門論》裡面把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全部都排列在有為法。有為是什麼意思?有生有滅,是因緣所生法,不是真的。他的見解要是跟大乘菩薩這個標準來講,那就是邪知邪見。這些話都是真實的,就像《金剛經》上佛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是恰到好處,說得一點都不過分,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叫如語。

  修積一切善法,肯定得大福報,但如果不是菩提心,而是邪知邪見,諸位想想,他的果報到哪裡去享受?上等的是天阿修羅,到那裡去。阿修羅有天之福,福報跟天是相等的,甚至於還有超過,但是沒有諸天之德。天之德是什麼?上品十善、四無量心,這是天之德。阿修羅,世尊告訴我們,五道裡面,五道是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佛說地獄裡面沒有阿修羅,其他四道都有。那上等的是天阿修羅,次一等的人間阿修羅、畜生裡面的阿修羅,還有餓鬼裡面的阿修羅,都是有大福德的,大福報。可是他們的心行喜歡競爭、喜歡鬥爭,為什麼?他們可以說與現代這個社會的理念有很多相同之處,頭一個相同的就是競爭。要知道佛菩薩沒有競爭,在傳統教學當中,中國人不尚競爭,古時候你看看五千年的教學,有沒有教人競爭的?從小就教忍讓,慢慢再提升到謙讓,最後提升到禮讓,哪有爭!沒有競爭的。競爭提升是鬥爭,鬥爭提升是戰爭,那是很殘酷的事情,阿修羅專門喜歡幹這個。

  所以修福首先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用菩提心就對了,完全正確。什麼是菩提心,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這個心也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真心,這不是妄心,妄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中國大乘裡面的禪宗明心見性,他見的是什麼性,他明的是什麼心,這個要知道。大乘教修學終極的目標、最後的層次就是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目標方向是相同的,都是明心見性。淨土宗念佛念到最後求什麼?還是求明心見性,這要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因為根性鈍,煩惱習氣斷不了,不得已選擇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換個環境去學習,這個地方環境不好,障緣太多,我們換個環境。在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修行環境最好、最殊勝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首先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十方諸佛如來,達到明心見性的層次,見性成佛。

  這個佛我們也得清楚,天台大師講六即佛,明心見性這個佛不是究竟即佛,是什麼佛?是分證即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證即佛。為什麼說分證?實在講,《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就是分證即佛,為什麼?他的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是執著,《華嚴經》上講的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煩惱就是分別;最後是無明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所以我們曉得十法界從哪來的,我們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有分別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十法界裡面的。六道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在十法界裡面它算是淨土,有染有淨,六道染,四聖法界清淨,可是他還是用識心,也就是說,他沒有用真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一現前,起心動念沒有了,也就是說,根本無明破了,這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不見了。換句話說,十法界不是真的,是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頭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只要你能夠把執著放下,你就覺悟,沒有徹悟,算是覺悟,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再進一步把分別也放下,不再分別,不再起心動念,四聖法界沒有了,這個時候現前的是什麼?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也稱它作一真法界。

  諸位想想,既然是不起心、不動念,哪裡來的階級!《華嚴經》上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稱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就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諸佛,一點都不假,分證即佛。在理上講是平等的,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那當然平等。平等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道理我們要搞清楚,我們學佛,想多少年想不通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在《華嚴疏鈔》裡面,清涼大師把這個祕密為我們揭穿,我們才恍然大悟。雖然他不起心、不動念,他無始無明斷了,但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於是習氣有厚薄不一樣,所以佛把它說成四十一個階級;愈是在下面,習氣愈濃,愈往上面去,習氣愈淡薄。所以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生相無明的習氣;完全破了,那就到妙覺位。到妙覺位的時候,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般若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土有相,所以它也沒有了,這才真正達到妄盡還源,回歸到自性。

  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常寂光、大光明藏,這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六祖惠能大師見性,就是見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他老人家說了二十個字,說了五句,把自性的樣子簡簡單單給我們說出來。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要曉得,清淨心是你的真心。第二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就是無為法。你看看八識裡面講的心心所,它有生有滅,所以它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百法裡面叫真如無為。最後一個它是真的無為,前面它還有五個無為法,那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的;純真無妄只有一個,真如無為,真如無為沒有帶絲毫虛妄。

  我們曉得等覺位還有一品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於是我們對於法界體會到、明瞭了,六道是怎麼回事?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具足,習氣也具足,這是六道眾生。如果你把見思煩惱斷了,你就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放下了證阿羅漢果,六道沒有了,在四聖法界裡面是聲聞法界。他的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的習氣沒斷,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習氣沒斷,還要用功修行斷習氣。習氣斷掉之後,他就提升一個階級,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緣覺。緣覺比聲聞高一級,聲聞雖然斷見思,見思習氣不斷;緣覺是見思習氣斷掉了,但是他有分別,也就是說,他有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掉了,分別沒有,斷掉了,他升等,升到菩薩,所以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塵沙煩惱,斷掉了,有塵沙的習氣,就是有分別習氣,菩薩。分別的習氣斷掉了,他又升等了,升作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有妄想,就是連分別執著的習氣全都沒有,他還有妄想,這妄想是無始無明,他有這個。

  什麼叫無始無明?我們講得通俗一點,諸位好懂,叫起心動念。雖然說起心動念,實在講,我們還是聽不懂,為什麼?我們能體會到起心動念的這個念頭很粗,其實不是佛經上講的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裡頭有分別、有執著,你們想想對不對?他那個起心動念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這就很難體會。現在科學家講的宇宙,宇宙之間這些物質現象不是真的,物質從哪裡來的?是從振動來的,講弦的定律,從振動發生的。這跟佛法講得很接近,那個振動就是起心動念,我們沒法子覺察到,不但我們沒有法子覺察到,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覺察不到,太微細了。極其微細的振動叫無始無明,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那個一念不覺的一念。

  這一念時間多長?我們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才真正有一點明白,世尊提的問題問得好,他說這個一念,凡夫起的這個念頭,凡夫起的一念,這一念裡頭有多少念,就是多少個微細念頭形成這個粗的念頭?這個極其微細的念頭有多少個?有多少個相?有多少個識?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識就是講的精神現象,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多少個,這是講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這裡頭有多少個相?有多少個識?彌勒菩薩是我們佛門的唯識專家,現在的話就是說,唯識像心理學一樣,他是心理學專家。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能大師明心見性報告裡面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最後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彌勒菩薩回答了這兩句。在常寂光淨土裡面,那就完全是自性,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確實沒有發生。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物質、精神,它有,不現,佛法講隱現,它在隱藏的這個位置上,它不現形;可是一有振動,有一念不覺,它就現。現叫能生萬法,不現,叫本自具足,這我們得搞清楚。

  所以這個念頭太微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成就這一彈指,我們凡夫的一念。如果再粗一點,咱們現代科學都是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幾次?大概可以彈四次,再乘四,再乘四就變成(我們用秒做單位)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一念。「念念成形」,物質現象是從這個念,念就是振動,振動裡面發生的幻相,這個幻相是物質現象,同時也出生了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宇宙,宇宙是一時頓現,那個一時就是一念,是一念頓現。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宇宙現象是什麼?是一念頓現的相續相。我們日夜念頭從來沒斷過,如果斷了,這現象就沒有了,就好像阿羅漢斷執著的念頭,六道就沒有了。真的像作夢一樣,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十法界亦如是,是個夢境,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把《大般若經》從頭到尾看一遍,我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重要的科目,講了二十二年,講什麼?就講這個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今天所見的這個現象就像我們在電視屏幕上見到的色相一樣;像我們看電影,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現相一樣,振動發生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你要起個念頭想執著它,錯了,完全錯了。世尊教導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對這個環境?隨緣妙用,可以隨緣,隨十法界眾生的緣;妙用是什麼?決定不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妙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墮落到六道;起心動念,沒有執著,你墮落到四聖法界。於是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諸佛實報莊嚴土是怎麼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無始無明習氣要是沒有,諸佛實報莊嚴土也就沒有了。

  可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方法斷,你要是用個方法,那分別執著全起來了。所以在這個層次講無功用道,就是隨其自然,時間久了,慢慢的就沒有了。古大德用比喻給我們說明,說明什麼叫習氣,他用酒瓶,這個我們好懂,酒瓶裡面盛酒,把酒倒掉倒乾淨,擦乾淨,確實一滴酒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比喻習氣。所以酒你可以倒掉,可以把它擦乾淨,你可以用方法,習氣沒有法子,只好把酒瓶蓋子打開放在那裡,放上個半年、一年再去聞,沒有了,叫無功用道。在這個境界裡面,絕不妨礙這些明心見性的人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這不妨礙,眾生有感,他就能應。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絕不是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不就又有分別執著了!那就不妙了。隨緣,眾生感,他就現相,所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完全是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心,有妄想分別執著;法身菩薩沒有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他就來應。

  這個我們也想不通,我在前幾年,也是在澳洲,在這個地方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我一下就明白。水是礦物,它能聽,它能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念對這一杯水,「我喜歡你,我愛你」,你看它的結晶多美;如果是反面的,「我討厭你,不喜歡你」,那個結晶很醜陋。我們要問,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肯定沒有。水是物質,物質裡頭有精神現象,它同時存在,所以心跟物不能分開。你看「念念成形」,物質是形,「形皆有識」,識就是見聞覺知,任何物質都有見聞覺知。所以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我曾經兩次去參觀江本博士的實驗室,聽他介紹他做的這個實驗。這說明什麼?這是性德,也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裡面本來就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跟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華嚴.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六祖開悟只用五句話把心性,明心見性這個心性做簡單的描繪。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把這個心性說出來了,他說得很詳細,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的是什麼?你看看《壇經》裡面這五句就是。一部《華嚴經》歸納出來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五句話,六祖大師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增不減,妙不可言。世尊細說,能大師略說,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悟,知道事實真相。難得世尊跟能大師都是上上根人,為什麼?他們妄想分別執著能夠同時放下,這叫頓悟,頓修頓證,圓頓大法。

  我們在理上講,具足,我們有這個根性,可是實際上我們在輪迴裡面時間太久了,迷得太深,雖有這樣的根性,還是起不了作用。世尊真的他有善巧,教給我們慢慢修,也就是慢慢的放,你不放下不行。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我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快速的方法讓我們契入佛的境界?他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當時我剛剛入佛門,剛剛接觸,入佛門都談不上,剛剛接觸,聽到這個話似懂非懂。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給我從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是捨,捨後面就有得,捨財得財富,捨法得聰明智慧,捨無畏得健康長壽,這真的得到,一點都不假。得到之後要把你所得的也捨掉,捨得有兩重意思,如果你不捨,它又變成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裡面起貪瞋痴,那個麻煩可大,所以得到之後要把它捨掉。一定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能有控制的念頭,不可以有佔有的念頭,有這兩個念頭,你就死定了,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很可憐。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捨棄,你才能步步提升。

  你看,捨,我們用《華嚴經》的話來說,捨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再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那個念頭捨掉,你就成菩薩;起心動念捨掉,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不捨怎麼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這是做給我們看的,哪一種人?知識分子,好學,釋迦牟尼佛示現好學,出去學了十二年,不容易。這十二年,當時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國,也是文化學術大國,他們的特色是修禪定,宗教修禪定,學術界也修禪定。所以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這不是佛教的,四禪八定是古印度宗教、學術界他們共同的科目,都要修這個。得四禪八定,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突破了,所以六道他親自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接觸到,不是幻想,突破空間維次,上面從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到阿鼻地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當然不例外,他學十二年,沒地方再學了。

  一個好學的人,我們肯定他有疑問不能解決,我們都能想到,何況世尊!六道見到了,會想到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三個問題在當時宗教界不能解答,學術界也不能解答,釋迦牟尼佛也找不到更高明的人,於是在恆河邊上找個大樹底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惠能大師一樣,成佛了,問題解決了。那一年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惠能大師開悟是二十四歲。世尊代表知識分子,假如他學的十二年,學的東西不肯放下,給諸位說,他就見不了性,為什麼?變成了所知障。障礙有兩大類,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你看看,妄想分別執著都屬於煩惱障,他斷了,如果所知障不斷,不但不能入法界,他連六道都出不去。所以《金剛經》上有句話重要,佛教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什麼?佛法,不能執著,執著佛法,佛法就變成所知障,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證果,你怎麼修都是修世間善法,出不了六道輪迴。頂多你將來到哪裡去?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六道。所以法都不執著,何況世間這些非法!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執著。

  我們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肯放下,歡歡喜喜的放下,自己才能向上提升。這一提升,那我們就懂得菩提心,我們用真心,不能再用妄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有體、有相、有用,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菩提心的體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起信論》上說的;《觀經》裡面所講的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古大德有很多解釋,不太好懂,我們現在把它簡化,我用十個字,真誠,真誠是體,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覺,我用《無量壽經》經題上的三句,清淨、平等、覺是深心,自受用;末後我用慈悲,慈悲就是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大慈大悲,那是他受用。這都是體,體之體、體之用,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他的相就是《還源觀》裡面所說的「威儀有則」,用現在的話來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這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榜樣,做出覺悟的榜樣,在佛經裡面佛常常講的四弘誓願、六度萬行,好樣子。

  我們今天想做做不到,為什麼?做總得從基本上下手,最根本的是什麼?給諸位說,最根本的是《弟子規》,儒的《弟子規》、道的《感應篇》、佛的《十善業》,這是最基本的,儒釋道三個根,要從這裡做起,這才踏實。如果不從這裡做起,五戒十善都是有名無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行門,只在解門上用功夫,那叫佛學,佛學家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把事情,不一樣,佛學搞的,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知識,學佛是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裡頭一定有行,儒家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篤行,如果沒有篤行只有前面,那是儒學,有篤行叫學儒。學儒一定學得像孔子,現代的孔子,現代的孟子;學佛,現代的釋迦,現代的文殊,現代的普賢,它管用。佛學不管用,佛學救不了自己,也度不了眾生,學佛能自度又能度他,這個太重要了。

  我們對佛法明白之後,這是看破,看破之後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把佛陀的教誨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那多快樂!所以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最中聽的一句話就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情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